長距離徒步行走,如何避免腳上起水泡?

這裡指的長距離徒步行走是在至少30到40KM以上。我猜避免起水泡的辦法主要是從襪子和鞋上有所準備,具體該如何準備呢?


水泡是由摩擦引起,其導致表層和皮下組織脫離,並充滿組織液。 在高強度的持續摩擦下,還會引起灼傷。因此水泡的預防主要是減少摩擦。可行的辦法包括:

運動前預防:

  1. 挑選好的徒步襪,有一種模式是:裡面穿CoolMax透氣襪,外面再穿一層,以保持乾爽。

  2. 帶備用的襪子換,其目的和1一樣。因為水泡容易在濕潤的皮膚上形成,保持乾爽非常重要。
  3. 徒步前在容易起泡的位置塗抹凡士林。
  4. 根據自己的腳型挑選合適的鞋子,可做一下Mizuno的評測:Mizuno Precision Fit Online Shoe Finder
  5. 補充:@趙翔 同學提到的衛生巾,這的確是個好方法。更多衛生巾和避孕套在戶外的妙用,可參考此帖:安全套和衛生巾----戶外頂級裝備(全文轉貼)(抱歉找不到原帖)

運動中預防:

  1. 一旦腳步出汗較多,考慮更換襪子。
  2. 如果腳步有不適的感覺,考慮先物理降溫(比如雲南白藥噴霧,或者醫用酒精),然後塗抹凡士林提高潤滑。
  3. 休息期間可脫去鞋襪,將腳墊高,利於下肢血液迴流。

運動中起水泡

  1. 不要挑破,以防感染。
  2. 如果需要繼續前進,請忍住痛,盡量保持正常步行姿態,否則反而會引起腰部、膝蓋的運動損傷,更得不償失。
  3. 如果水泡破了一點,就把剩餘的組織液也擠出來,否則創口會很難癒合。這個時候建議終止運動。

謝謝邀請,希望對你有幫助。


水泡是徒步時「磨人的小妖精」,讓我們從源頭上趕走它。

徒步雖好,有時也會遇到麻煩,如果不小心走出了水泡,恐怕風景再好你也無心停留。圖片來源:Craig Shelley

一次,雪線在公眾號後台,聽一位山友講述了一起神秘事件。故事是這樣的:

「我剛接觸徒步的時候,去走了白八拉,全程有大概40多公里。那時候網上有人發布活動,我就跟著去了,時間安排是從早上八點走到下午六點。

我走得慢,快到六點時,走上了一條防火道,我覺得肯定快下山了。當時心裡著急,一心想著趕路,還小跑了一段。

天色漸晚,匆匆趕路。

小跑了十分鐘吧,我就覺得不對勁兒了,右腳一陣酥麻,就像蹲太久站起來那種感覺。那陣酥麻以後,右腳就鑽心地疼,像針刺一樣。我以為是踩著什麼東西了,但是鞋底什麼也沒有。

再走幾步就疼得不行了,一瘸一拐地走不動道。當時心裡特別害怕,荒郊野嶺的,隊友又都是網上認識的,怕他們丟下我自己走了。但是隊友們都伸出援手,扶著我走下山,到山下已經晚上十點半了。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脫下襪子看腳,發現右腳上半個雞蛋那麼大的一個泡。我沒搞明白這東西怎麼長出來的,為什麼白天走的時候沒發覺,突然一下就那麼痛。

直到第二天去了醫院,醫生才說這就是水泡,我沒想到水泡能長這麼大。」

故事講完了,這位山友遭遇的神秘事件也得到了解答。而水泡的產生,很可能是因為她長時間徒步後,又在防火道上焦急地小跑造成的。

那為什麼長時間徒步,防火道上小跑腳就會長水泡,還會那麼痛?這需要從腳的運動說起,一步步解開疼痛的根源。

疼痛的根源

行走,小跑,踢到石塊,踩倒灌木。在徒步的過程中,你的腳一直都在運動。

有的運動是外部的,比如你每邁出一步,都在撞擊地面,地面越硬,撞擊越嚴重。有的運動則是內部的,比如腳在鞋襪中的摩擦滑動,鞋襪越硬,摩擦越劇烈。這兩種運動都可能產生水泡。

撞擊和摩擦都可能產生水泡。

水泡是什麼?——你的足部的皮膚,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堅強,皮膚是由一個個柔軟的細胞組成的。在不斷的撞擊和摩擦下,這些細胞會破裂,由於細胞里有很多液體,一破裂就會積聚起來。

細胞內部都充斥著液體,當皮下組織在衝擊和摩擦中損壞時,這些液體就會泄露出來,在皮膚表面積聚形成小凸起。

積聚的液體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個裝滿水的小泡泡,所以我們管它叫水泡。

水泡就是皮膚表面充滿液體的泡泡。

撞擊,摩擦,這兩種運動都是產生水泡的原因。但是並不是腳上任何部位都會起水泡,水泡會長在一些皮膚比較容易受損的區域。

水泡長在哪兒?——容易產生水泡的部位,大多是走路時先接觸地面,或者跟鞋襪之間頻繁摩擦的部位。這些部分的皮膚很容易受到傷害。

行走時,地面最先衝擊前腳掌,所以是水泡高發區。腳跟,腳背和腳尖都是足部突出的部位,很容易承受鞋襪的摩擦,也易發水泡。

水泡為何突然出現?——有時候,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一天走下來,疲憊的你可能並不能及時感受到足部的摩擦,水泡也在孕育中悄悄成長。

直到開始刺痛,你才感受到不對勁。所以你會覺得水泡是突然出現的。

水泡的成長過程可能難以感知,但是疼痛卻很突然。

腳的運動帶來撞擊和摩擦,細胞的破裂,讓腳上脆弱的部分長出了水泡。

當疼痛一陣陣傳來時,你應該如何選擇?是及時處理,還是堅持到底?

及時處理,不需要堅持到底

水泡是因為持續的摩擦和撞擊產生的,也出現在足部皮膚容易受損的區域。有時候,當足部突然的疼痛來臨時,你可能想咬牙堅持走下去。

但咬牙堅持可不是戰勝水泡的方法,相反,放任水泡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不可放任水泡生長——當感受到疼痛時,如果你放任水泡不管,水泡很可能破裂。

水泡破裂後,你的皮膚也隨之破裂。如果這時繼續行走,不斷持續的摩擦會讓傷口越來越深,最終,暴露的傷口可能感染,讓你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不得安生。

如果不加以處理,水泡在接下來的行走中很可能撕裂,最後傷口會感染擴散。

所以,在徒步過程中,如果你腳上已經不幸走出了水泡,走一下疼一下,不可盲目堅持到底,而是停下來進行處理。

如果當時不方便,你到營地也應該處理掉,不然第二天更悲慘。

水泡如何處理?——如果水泡小於半個指甲蓋,這時通常只需要用膠布、創可貼或專門的水泡貼覆蓋水泡,防止其被繼續摩擦損傷,身體會自己恢復。

小水泡多為一些紅點,貼上創可貼就可起到保護作用,防止進一步發展為大水泡。

如果水泡大於半個指甲蓋,需要將其刺破,放出其中的體液,幫助身體恢復。分為以下步驟:

第一步:清洗患處——用清水徹底洗凈患處,衝掉泥沙汗液。

第一步示意。

第二步:排出積液——排出積液是處理水泡的關鍵,首先採用滅菌的針尖從水泡的底部或者側面扎入,然後用乾淨的棉線導流。

針尖你可以採用碘酒擦拭,或者火燒滅菌;導流時,如果條件有限也可以採用頭髮絲。

接著,徹底擠出水泡里所有的積液,然後再用紙巾擦去。一定要擠出水泡中的每一滴積液,否則當你開始行走後,水泡處的傷口會很疼。

第二步示意。

第三步:消毒處理——當你排干水泡中的積液後,用碘酒棒,酒精,或者殺菌軟膏對患處進行消毒處理。

此時要注意不要移去覆蓋水泡的表皮,因為這層皮在恢復過程中起保護作用。

第三步示意。

第四步:包紮患處——包紮起到緩衝和加快癒合的作用。條件允許的話最好用消過毒的繃帶包紮,並定期檢查傷口是否有二次感染。

如果你處理完水泡就準備睡覺,可以先不包紮,讓傷口通風透氣。如果早上起來要繼續行走,就需要包紮患處。

第四步示意。

成功處理好水泡之後,你的疼痛會暫時緩解。但是,你肯定不想這件事重複發生,每晚都到營地處理一次。

因此,相比於事後治療,戰勝水泡更好的方法是做好預防。

與其疼痛時舉不起腿,早作防範才不後悔。

防患於未然

要想成功預防水泡,需要在行走中讓你的腳保持舒服的狀態。

我們前面提到過,撞擊和摩擦是水泡的根源。

所以,減少撞擊和摩擦,可以從根源上杜絕水泡。

清理鞋子中的異物——在長期行走中,一點點異物都會在不斷摩擦中使腳上產生水泡。鞋內哪怕最不起眼的沙粒,樹葉,都應該及時清理。

及時清理鞋中異物,可以預防水泡產生。

鞋子大小要合腳——鞋內的空間太大,腳會不安分地四處亂撞。鞋內空間太小,腳會在擠壓中被迫承受摩擦。這都會給水泡帶來可乘之機。所以,鞋的大小要合腳。

如果一雙鞋你穿著不舒服,那麼就不要選擇它長途跋涉。

如果準備新買一雙徒步鞋,合腳的標準是穿上一雙或兩雙襪子,將腳趾抵到頭後,鞋幫能插入兩根手指。

登山鞋的大小要合適。

選舒適的鞋墊——舒適的鞋墊為腳掌提供緩衝,貼合腳掌的設計也可以減少摩擦。所以,你可以為你的鞋子增配一雙貼合的鞋墊。

其次,如果覺得再買一雙鞋墊麻煩,穿兩雙專門的徒步襪子也是一種解決辦法。

鞋墊的形狀大小都要合適。

選擇長短大小合適的襪子——襪子在徒行時對腳的影響非常大,襪子不僅可以緩衝地面,也可以保護足部皮膚。但是,襪子沒選好,也是產生摩擦,造成水泡的根源。

襪子不能有任何松垮的地方,要注意其應該剛好貼住雙腳,不容易發生相對移動。穿高幫登山鞋,就應該選擇長襪,這樣腳踝以上才會得到保護。

預防水泡,襪子長短大小要合適。

除了襪子合腳之外,襪子的材料在水泡預防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選擇羊毛襪——襪子材料的選擇十分重要,徒步中由於大量行走雙腳會出很多汗,合成材料、棉纖維製作的襪子被汗水濡濕就會產生褶皺,汗水蒸發後會結成硬塊,這些都是產生水泡的摩擦來源。

相比而言,羊毛這種材料舒適保暖,吸水少,因此更適合徒步。

細膩的美利奴羊毛不僅可以減少腳底摩擦,同時吸收大量汗水也不會形變。

高品質的羊毛襪,比如智慧羊毛(Smartwool)羊毛襪,即使在潮濕狀態也能保持彎曲形狀,不會發生皺縮使雙腳磨出水泡。

避免濕襪——如果你在過河時不小心把襪子弄濕了,在持續行走的過程中,足部皮膚會被吸水的襪子一點點泡軟,皮膚變軟會很脆弱,這時更容易磨破產生水泡。

所以,無論什麼材料的襪子,如果在過河時弄濕,需要及時更換才能繼續徒步。

穿著濕襪子徒步,很快就會起水泡。

適當休息,晾曬鞋襪——足部皮膚表面保持乾爽舒適,血液及時地在足部循環,當你的腳很舒服,水泡產生的概率也低了。

中午路餐的時候如果有時間,不妨脫下厚重的登山鞋,晾曬一下鞋襪,

徒步時多歇腳,磨刀不誤砍柴工,防患水泡於未然。

寫在最後

水泡並不可怕,不過是徒步中的小小插曲。了解水泡的成因,及時處理,找到預防方法,就能成功戰勝水泡:

  • 水泡是由於腳部撞擊地面,和腳與鞋襪之間的摩擦產生的,所以預防的基礎是減少撞擊和摩擦。
  • 小水泡,貼上創可貼;大水泡,沖洗消毒排積液,進行包紮。背包里裝上針,碘棒,繃帶,及時處理。
  • 鞋襪大小要合腳,襪子材料選羊毛。
  • 清理鞋內雜物,更換濕襪子,路上多歇腳。

如果因為水泡不去行山,無異於因噎廢食;如果因為水泡不能行山,則就因小失大。正確認識水泡,走向山野。

看到美好的風景需要依靠我們的雙腳。戰勝水泡,可以走得更遠。圖片來源:Mopple Labalaine

文編:李昕/宇昕 圖:熊貓彩電

(全文完)

圖文原創,保留一切權利。


  跑步者,特別是狂熱的跑步者,起水泡再正常不過,作為一個起水泡很有經驗(一個不值得吹牛的經驗)的人,我對網上搜到的大量關於水泡的知識感到疑惑,寫的挺好,好多名詞(什麼組織液滲透)透著專業,各種包紮……唯一的不盡人意,對跑者來說就是不好操作。那不如說說我的理解和處理方法。

  水泡的發生是因為皮膚受到某種原因的傷害,如擦傷、燒傷、燙傷等傷害,機體為保護下層皮膚不至於繼續受到傷害,保證皮膚順利再生而做出的一種保護性的反應。

  在我看來,水泡的直接原因是溫度過高。跑步產生的水泡,原因無外乎摩擦,撞擊,鞋子不透氣,出汗潮濕增大了摩擦係數等,為了防止水泡產生,能夠讓腳降溫就好了。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幾次產生水泡都來自於賽事當中,三次百公里,一次馬拉松。

  第一次產生嚴重水泡是在2011年TNF100公里上面,跑到50公里左右,腳外側出現疼痛,脫鞋一看,一個不很豐滿的水泡,晾了一會,繼續跑,大概60公里,兩個腳趾之間也出現水泡,這個比較嚴重,水泡是在指甲下面,幾乎把指甲頂起來,原因可能是下山不斷的撞擊,這個泡讓我舉步維艱,後來一個跑友給了我一片芬必得,才艱難完賽,那時候第一次起水泡,沒有經驗,看網上說水泡不要弄破,完賽後在家生生地疼了兩天,後來實在受不了,把水泡挑破,瞬間幸福了。

  還有一次嚴重水泡是2011年的廈門翔安百公里,當天最高溫度高達39度,我的越野鞋子比較厚,熱氣散不出去,上山下山腳底發燙,就跟踩著風火輪一樣,跑到後來,起了能有十幾個水泡,大大小小,有兩個水泡離的很近,跑著跑著還會合併成一個大泡,那時候你只要脫掉鞋子就會清晰地感到,腳的溫度非常高,而每一步都像踩在釘子上。那是我最艱苦的一次比賽,還好,只是疼,疼是可以忍受的,總比肌肉沒有力氣零件不能用那種絕望要好。

  其後,我又經歷了很多超長越野賽事,到2013年香港100公里的時候,經驗發揮了作用,針對降溫我選擇了幾套方案:

  第一:在腳上抹凡士林,目的是減少摩擦,減少摩擦生熱。

  第二:多帶幾雙襪子,每10公里一換,保持腳的乾爽和低溫。(三雙襪子夠了,換兩次,另一雙就晾乾了)

  第三:帶了幾片濕紙巾,每次換襪子的時候都把腳擦乾淨(主要是把汗水凝結的鹽粒擦乾淨,防止磨擦)同時濕紙巾也能給腳降溫。

  於是,我的港百翻山越嶺高來低走上上下下折騰了二十幾個小時,同樣的裝備,賽事強度大得多,沒有起水泡,我基本上可以認定我的方法有效。當然,這也是驗方,不是醫學建議。

  其實有很多襪子也能夠解決水泡的問題,比如台灣的博克多bogoto防水泡襪,能夠有效減少腳的滑動減少摩擦,增加排汗散熱,比如瑞士的x-bionic馬拉松襪,提供了特殊的編製技術增加散熱通道……

  然後說說水泡的處理

  網上給的建議是:"一般情況下,在下層皮膚再生的過程中,水泡中的液體會逐步地被機體吸收掉,同時水泡表層的皮膚會逐步乾燥結痂最後脫落。此時推陳出新,下層的皮膚便成為外層皮膚了。在此過程中,萬一水泡破潰,皮膚內層就很可能會受到細菌的感染。"

  實際情況是:跑步者在比賽,時不我待,分表必爭,那種慢悠悠的包紮本來也不是給戰鬥派用的。我的經驗是,視水泡的大小和成熟程度來定。如果是小水泡,裡面的水也不多,最好不要挑破,能忍則忍,或者等它長大點兒再說。但是如果是個大泡,或者成熟度高(皮薄水多),果斷弄破它,只要水出來之後,好的非常快,有條件用創可貼貼一下。

  挑破水泡,在遠離心臟的位置開口,放水,然後撫平傷口基本就ok了。其實組織液(也就是水泡的水)都帶一點粘性,很容易把傷口密封掉,你就只要等著外層水泡皮自然長好脫落就行了。

  當然,像我腳趾甲下面起的水泡,還是完賽後再處理,太嚴重了,長好後那個指甲也保不住了,我的指甲十個有九個都壞過,有磨黑的,有掉的,有補丁摞補丁的(前一次受傷的還沒長好,後一次又磨黑了,於是就有了梯田一樣的指甲)。

  聖鬥士星矢裡面有一集說:傷痕,男子漢的勳章。跑步者的黑指甲也是你勤奮的證明。我見過TNF冠軍運艷橋的腳,十個指甲是個都壞過。所以他是冠軍。哎呦,跑題了,水泡變成了黑指甲。不過,這些都是跑久了或多或少遇到的問題,關於指甲,容我再研究一下。

  PS,紅軍長征的時候,處理水泡的方式是用把水泡扎個洞用馬尾鬃毛穿過去,行進中放水……還有紅軍的而綁腿就是最早的壓縮襪,超長距離總會有一些特殊的處理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

  總結一下,跑步者的水泡多由於摩擦、撞擊、不透氣等產生高溫,減少摩擦保持乾爽降溫是關鍵。

  水泡處理,大水泡成熟水泡弄破會好的快。

  小水泡,水比較少的就讓他自己慢慢好吧。

  本文悅跑圈作者:王樂。


鞋裡墊上衛生巾


以下內容全文發佈於本人公眾號野地里的大犀牛.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自己挑破腳上的水泡時候的情景,感覺隨著裡面的液體流出來,我似乎瞬間長大了!然而對於徒步者來說,在旅途中挑破腳上的水泡實在是是下下下策。雖然不疼了但是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加。想想你的徒步鞋吧,潮濕,溫暖,你還幾天沒洗腳了,這種情況下把有傷口的腳塞進去,兄弟你還真是心大呢。

水泡一旦長出來,要麼就忍著疼要麼就挑破,別無他法。所以一切都要從預防開始。

腳上長水泡有兩個必要條件:潮濕和摩擦,預防也應從這兩個地方下手。

一.保持足部乾燥

1. 鞋:到底是高幫徒步鞋還是越野跑鞋?這個問題丟到徒步論壇上引起的戰火大概會有粽子甜咸黨大戰那麼大(比劃,這麼大)。但是對於保持足部乾燥這件事情,越野跑鞋明顯表現更好。

有人會問越野跑鞋不防水怎麼辦?事實上高幫徒步鞋一旦濕了這輩子可能都幹不了了,而越野跑鞋全濕的情況下正常徒步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完全乾燥。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的腳踝容易受傷,那麼穿高幫徒步鞋;如果你更在乎足部的舒適,穿越野跑鞋。

2. 襪:把棉襪子丟到一邊去!請記下來,最適合徒步的衣物布料是羊毛,美麗奴羊毛,merino wool. 有個牌子叫做SmartWool專門做這些的。他家的襪子透氣,也不容易臭腳。同樣有名的牌子還有Darn Tough. 隨身帶一雙乾燥的襪子,每天換新的,舊的隨手洗乾淨掛在背包上晾乾。好的羊毛襪子基本上一兩個小時就會被吹乾。每天早上穿襪子的時候真是相當舒服。了解跑鞋的人可能知道有個詞叫「踩屎感」,對我來說踩著一雙厚厚的乾燥的羊毛襪子簡直就是在踩天堂的屎。

3. 我看到網上有人說晚上把衛生巾塞進鞋裡可以吸收潮氣,我覺得越野跑鞋不需要這個,穿徒步鞋的可以試試。

二.減輕摩擦

1. 鞋:別聽人瞎說買大半號的鞋。第一天你腳還沒腫的時候大半號的鞋就能保證你長個水泡了。我長水泡的最快記錄是兩個半小時。買鞋就買穿徒步襪的時候穿著正好的號碼就可以了。

2. 襪:有人說穿分趾襪可以減輕腳趾之間的摩擦,預防水泡。 Injinji是專業做分趾襪的牌子。在越野跑圈裡比較有名。我有一雙,沒覺得非常有用,而且我更喜歡羊毛襪子的腳感(踩屎感)。有人說可以穿分趾襪再在外面套一雙羊毛襪。沒試過。買合腳的襪子非常重要,千萬不要買稍微有些松的襪子。

3. 綁腿:可以防止小石子,植物刺進入鞋子。在沙漠地區簡直是神器。比較有名的牌子有Dirty Girl(花里胡哨各種顏色都有),我用的是Outdoor

Research的Sparkplug. 選它的原因是Dirty

Girl網站上說他們不保修,破了不給換,你要想要客服好的去買Outdoor Research好了。我就買了=。=這兩種綁腿都是越野跑用的綁腿,緊貼腳踝,厚度和魔術頭巾差不多。

4. 凡士林:據說說塗凡士林能減少摩擦。首先我覺得這是胡扯,第二我永遠不會嘗試的,想想就不舒服。

說完了預防,我們再說一下在水泡長出來前挽救的最後機會。

在腳上即將長出來水泡的位置往往因為摩擦會感受到發熱(Hot Spot),當你感受到發熱的時候請立刻停下來,在發熱的點上貼一塊醫用膠布,阻止摩擦,進而避免水泡的產生。如果你有關注我的公眾號,在管道膠布(Duct

Tape) 那一篇中我也提到用管道膠布可以代替醫用膠布。有些人在徒步開始前會事先在經常長水泡的位置貼好膠布。

當一個水泡成熟以後,恭喜你,現在你要決定是挑破還是忍著了。文章開頭提到,在徒步過程中挑破水泡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是如果真的是一個超大水泡不挑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了。這時請遵循以下步驟

1. 消毒你要用的針/刀。用火燒或者擦雙氧水/酒精。

2. 消毒你要挑破的區域。你要用火燒我不攔著你。

3. 挑。不要開太大的口子,夠液體流出就好。口子太大感染機會更高。

4. 用乾淨的手把液體擠出來。

5. 塗消毒藥膏。如果你一不小心挑出來大口子,肉裸露出來,這步最好不要跳過。我用Neosporin,裡面各種抗生素還能促進傷口癒合。

6. 貼創口貼/醫用膠布。我覺得醫用膠布好用,不容易掉。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忍著。有各種各樣的產品幫助緩解這個過程中的痛苦。最有名的是Moleskin (沒有e,不是那個本子)。各種品牌基本都是一層比較厚的軟軟的材料,像軟墊一樣貼在水泡上來減少壓力,從而減輕痛苦。

還有另外一個辦法:在Moleskin中間挖個水泡大小的洞,然後貼在水泡四周,上面再蓋一層醫用膠布,這樣可以完全防止水泡被壓到。但是實際應用時由於水泡的位置不同效果也不同。

再怎麼預防還是會長水泡的。不過是多長几個少長几個的區別。

廣告不能忘。

徒步,攀岩,canyoneering愛好者,大本營北美。微信公眾號hiker_rhino,不定期更新裝備測評,戶外攻略,線路推薦和路書。鞠躬


本人玩戶外已經5年了,從來沒有發生腳起泡的情況。我認為要避免徒步腳起泡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只要鞋穿好、路走好、會休息就可以了。下面為大家詳細說下。

一、水泡的成因

腳與鞋的頻繁摩擦,濕潤的皮膚和較高的溫度,腳長時間處於這種環境下就會形成水泡。所以徒步出行腳最容易打水泡。

二、預防措施

1、選擇一雙合適自己的鞋子

要預防腳打水泡,首先要減少腳部摩擦的機會。腳起水泡跟鞋有直接關係,鞋過緊的擠壓和過松的磨擦,都可能導致腳上水泡的發生。買鞋應當購買適宜運動的鞋,鞋的尺碼要合適,穿上後長度方面最好仍然有一個大拇指寬的虛位。

2、不要急於穿著新鞋

新鞋買回家,應穿上試走甚至試跑一會,1~2小時後找出感到不舒適的部位後,在此位置加上軟墊。記住,出行一定不要穿著未經「磨合」好的新鞋。如果新鞋第一次就穿著進行遠程徒步,處理不當那你就很可能獲得了92%的腳打泡的機會。不想腳打泡,最好免穿新腳。

3、襪子很重要

襪子能夠減少腳與鞋之間的摩擦,怕腳打泡,你不妨穿上兩雙襪子試試。襪子最好不選用純棉質製品,純棉的襪子比尼龍的更容易形成血泡。襪子的質料以聚丙烯或其它新的合成纖維為佳,這類質料比羊毛或棉的製品更能保持腳部的乾爽,從而降低起水泡的機會。要記住,徒步走長線切不可不穿襪子。

4、鞋帶鬆緊度

戶外徒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鞋帶的鬆緊度,上坡的時候鞋帶應該比平常相對地松一點,因為上坡我們的腳面會向前頂;下坡的時候,鞋帶可以比平常相對緊一點,因為下坡,腳趾會向下鬆動。

5、徒步節奏

徒步過程中,節奏需要控制好,快而不喘是最好的方式。另外徒步過程中需要合理地休息,比如1-2小時卸包休息,每半小時原地休息補充水分。

6、摩擦,摩擦,我的凡士林

使用滑石粉、痱子粉或防汗噴霧劑,也可在腳上薄薄地塗上一層凡士林等,這些東西都有助於保持腳部的乾爽,減少摩擦,起到防止打水泡的作用。

7、提前貼好創口貼等

如果你的腳常打水泡,那麼可以考慮在經常起水泡的部位事先貼上膠布或墊上軟墊。臨睡前最好用溫水泡腳,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並可自我按摩足掌部位,再用潤膚露在足底突出部位搽抹。不穿鞋的時候,注意保持鞋的乾燥與通風。

9、衛生巾做鞋墊

可以再鞋子內墊一張衛生巾,因為它比較鬆軟吸水,並且有粘膠,可以說是戶外神器。

及時檢查處理腳上的傷痛

10、活動強度要循序漸進,平時多鍛煉

平時少乘車多走路,可以避免戶外徒步出行腳打水泡。久不走長路,忽然走得超了時間、距離,運動強度增加過大,也是腳起泡的原因之一。循序漸進地延長活動的時間,可以讓皮膚慢慢適應活動時產生的摩擦力,並有足夠時間形成具有保護作用的胼胝,這都有助預防水泡的發生。

三、如果起了水泡怎麼辦?

1、這時最重要的是不要弄破水泡的表皮,弄破不但會使痛疼加重,而且易感染。這裡介紹一個種處置方式:在創可貼的中央剪出一個和水泡大小及形狀相同的洞,套貼在水泡上,如此墊平水泡四周,然後再在水泡及剪孔的創可貼面上再封上一層創可貼,這樣就能讓水泡不再受摩擦了。

2、較大的水泡痛楚令你忍無可忍,那就把積聚於患處的液體排出來,以緩解水泡所構成的壓力。標準的做法是:首先用消毒酒精洗凈患處,再用一根燒紅後冷卻的鋼針在水泡的邊緣位置刺一小孔,輕輕把水泡內的液體擠出。然後塗上消毒藥水或軟膏。最後用膠布或敷料把傷口遮蓋起來。要注意的是,切忌剪去泡皮。

3、如果水泡已經弄破,形成開放性創傷,那就要進行消毒、包紮,並墊上清潔的軟布。

4、時間長水泡中的液體會被肌膚慢慢吸干。大部分的水泡會在一到二星期內被完全吸收。新的皮膚長出後,舊的皮膚會自動脫落。一般無需特別的護理就能自行痊癒。

不管怎麼樣,沒了水泡和疼痛才能走的更遠,走的更高,所以把目光從什麼背包,帳篷,衝鋒衣上轉移過來,看看自己的腳,這才是我們應該首先關注的。

小驢TV,戶外知識的搬運工,專註於戶外知識視頻,我們將利用40個視頻將你打造成專業驢友。 觀看戶外視頻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小驢TV」.


還是第一次在知乎上看到有能回答的問題。

1.穿一雙合適的,經常穿的鞋子,最好是低綁橡膠底。市面上的徒步鞋我沒穿過,反正部隊的迷彩鞋就很好,缺點就是臭

2.穿兩雙襪子,純棉厚枺,越厚越好,裡面一層的要緊一點,外面適當鬆些。我一直都穿的軍襪,以前在部隊存貨太多了,現在還有一盒子。

3.不要墊鞋墊,除非是鞋子自身帶的,反正我從來沒墊過鞋墊。

記得以前在陸院時常拉練,一天一夜走80公里,四天走240公里(最後一天腳骨疼的不行,當逃兵了)我都沒起過水泡(╯3╰)

另外一個就是走路的姿勢,盡量大腿發力,腳只起支撐作用

還有強度要又弱到強,我們也不是一下子就走這麼多,之前也有過三十到五十公里的小拉練,慢慢磨,腳底板自然就硬了*^_^*


出發前先學會怎麼扎水泡。

帶上消好毒的針和紗布。

否則在山頂上驚覺自己長水泡了。。。。想想就疼,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分割線——————————

Fixing Your Feet 這個網站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是講怎麼處理水泡的,網站創始人是超馬御用醫師,他自己還有個博客,專門講他在超馬跟越野中處理的案例,英文好的可以看看,是一個很疼的網站。

馬拉乾貨 | 起水泡了,還能愉快地跑馬么?(預防篇) 跟樓上答主的建議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不過特別介紹了防水泡的系鞋帶法,原來世界上還有這種東西,不明覺厲。

六隻腳_GPS軌跡記錄 這個網站可以看別人的徒步線路,雖然網站很醜,但實在是個很好的工具。


自身經驗,貼膏藥。哪裡會泡就貼哪裡,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咯。


結合自己的經驗說一說。

夏天去走了西班牙的聖地亞哥朝聖路,總共走了700公里左右吧,腳上沒起水泡。

出發前做了點功課,在路上驗證了一下還是有用的。

一般的地理和天氣條件下,選擇野外跑鞋,就是trail shoes, 輕便,透氣,易干,最主要是舒適貼腳,不用磨合。尺碼上比你日常的鞋碼通常大一碼或一碼半,以穿上徒步襪後,可以伸進後幫處1個食指為好。

不要一聽走長途就選雙又重又防水的山地靴,保護腳踝這種工作可以交給襪子,或者更專業的膠布來做,不要指望高幫鞋來保護腳踝。當然這裡說的是一般情況下,在山區或平原的徒步,極端天氣或寒冷雪原之類的徒步另說。

襪子買好一點的,腳底厚實一點的,我用的是迪卡龍19.9歐2雙的徒步襪,中幫的,有效保護腳踝,腳底不同區域不同厚度,還不錯。一般徒步前幾天會比較容易起水泡,準備一雙備用的襪子,一旦覺得腳步不適,就脫下鞋子透透氣,步行3到4小時候,就把腳上的襪子換一雙。

一天走下來,記得拉伸一下腿腳,晚上休息時按摩一下,這樣基本上第二天就沒問題了。不過走長途的腿腳一坐下來,再站起來會酸。

另外記得控制背包重量,儘可能小於自己體重的十分之一,也能有效保護腳掌。


你猜對了。好的襪子和鞋確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現水泡。

1、襪子:

1.1 選擇襪子的設計:腳趾起水泡——穿五指襪可以防止腳趾相互摩擦起水泡;前腳掌和後腳根起水泡——襪子底部前後部需要加厚減少腳與鞋子之間的摩擦;腳掌起水泡——就不是襪子的事了,與鞋墊有關係。

1.2 選擇襪子的材質:濕滑的襪子最容易導致水泡,所以如果你腳汗多,務必穿快乾排汗的襪子(配透氣性好的鞋子),你不能穿棉襪,羊毛或者其它科技面料都可以選。

1.3 襪子的尺寸:選擇合腳的襪子(輕柔包裹住你的腳),尺寸太大的襪子就會導致襪子在鞋內移動,進而產生水泡。

2、鞋子:選擇鞋子的關鍵是試穿。

試穿的的幾個要素:

2.1 時間:最好是長時間行走站立或者下午去試穿徒步鞋,因為這個時候腳會有點發脹,更符合戶外長時間行走時腳的狀態;

2.2 腳感:試穿鞋時一定要穿襪子,然後負重通過平路、上下坡來感受鞋子是否有擠腳、擱腳的地方,每個品牌的鞋墊也不同,所以可以同尺碼的鞋子多試試幾個品牌,看下那個更舒服;

2.3 鞋碼:用力將腳頂到最前面,腳後跟應該還有1根食指的空隙,以便為腳膨脹和穿更厚的襪子留下空間。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1.鞋子要比平常大1-1.5號使前腳掌、足弓底有足夠的空間,減少 摩擦和擠壓。

2.穿厚羊毛襪或雙層襪(第一層為五指襪,第二層為羊毛襪)。

3.在腳掌易起腳泡的地方貼肌肉貼或腳泡貼預防腳泡。

4.發現鞋裡有沙子,要及時清除,至少要經常更換襪子。

5.養成正確的跑姿與走姿,足底壓力符合人體生物力學,可減少腳 泡的產生。

就上面說的,不要穿新鞋,這點很同意,新的鞋子肯定是要提前穿至少3~5天去磨合,尤其是高幫的鞋子,切記切記。

部分資料參考:知識 | 夏季腳泡受不了 一瘸一拐妞要跑


1,貌似叫做追風膏吧,俗話就是膏藥,作用就是活血化瘀,防止長距離徒步摩擦引起的水泡,切記貼平,缺點就是,使用完後需泡熱水慢慢往下揭,當然可以直接揭掉(很容易拉下一層腳皮)。2,舒服的鞋子,吸汗襪子。

3,走路時,大腿帶動小腿。腳只是支撐。

4,中途,可根據自己實際情況慢速小跑。因為走路的肌肉群和跑步的肌肉群是不一樣的,可交替工作。


吸汗速干襪子+合腳登山鞋必備

但有時長距離徒步和登山,即便滿足以上仍然會又腳泡

有一招可以稍微緩解吧,繫緊鞋帶,只要別把腳弄得麻木。可以減少鬆動時得摩擦


有個最簡單的方法,我徒步時藏族人教的,用了以後再沒有腳上起泡過。

就是每天徒步結束後,在腳底上抹白酒,如果平時運動少,可以大腿小腿都抹,腿不會那麼酸。

當然,大家說的徒步鞋和襪子還是要的。


第一次徒步去武功山,穿了習慣的短襪和熊貓鞋,第二天下午的時候腳底開始疼,堅持走完了,但是腳底卻出了好多水泡。幾乎在回來的兩周里里,每天塗藥才徹底好,那個鬧心啊,真心誰體驗過誰知道。痛過之後開始研究裝備,長途徒步鞋子總結3點, 1 支撐性好 2 透氣 3 防水防滑。同時襪子要包裹性好且透氣。這些詞都很好理解,提前做功課是保護好自己也為出行提供保障的必要。現在出門遠行穿迪卡農的長襪或者羊毛襪,scarpa徒步鞋,帶雙拖讓腳丫放鬆呼吸,再也沒有出現過水泡或者其他不舒服的癥狀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提升身體素質,戶外裝備都是輔助 錦上添花作用。穿布球鞋的大叔也可以跑完馬拉松,但是如果有一雙專業跑鞋他會跑的很輕鬆一些。完啦


我覺得要看個人走路姿勢吧,我腳皮比較厚,沒有起泡過。


帶襪子……多帶幾雙,感覺出汗了就換


推薦悍將迷彩徒步襪,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戈友們穿的都知道,經過嚴酷考驗。真的速干耐磨、吸汗透氣、不起水泡。


墊衛生巾……依然避免不了水泡,有水泡的話可以用針線穿過水泡,兩頭露出線頭,就可以繼續愉快的走路了,千萬不要拿刀割掉水泡,親身試驗,很難好,而且容易感染


推薦閱讀:

人體真的存在各種膽經肝經嗎?
每天步行一萬步以上有何益處和損害?
很多 NBA 球員的傷是否和所穿球鞋的設計缺陷有關?
關於半月板損傷的求教?
半月板損傷怎麼治療、恢復?

TAG:徒步 | 運動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