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國古書有什麼作用?
首先讀某種書未必因其有用才讀;其次無須拈出所謂中國古書來質詢,蓋因學習任何的知識如無轉識成智的過程,則皆無大用。
嗯,其實對我這個專業而言,這個問題有點大。但是既然提到,我就勉力回答一下,希望不要太偏頗。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中國古書」這個概念。對於「古書」的上限,我給的比較寬,不管是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獻,我一律都劃在「古書」的範疇里。對於下限,我以辛亥革命為界。這樣的話,時間跨度就相當大。在這段時間內,中國到底產生了多少書籍,這些書籍有多少傳世非常難統計。但是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古書,哪怕是歷經「十厄」、流傳至今的數量也是相當驚人的(我手頭上沒有一個很精準的數據,但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根據《叢書集成》作一個很粗略的統計)。這些批書籍成書有先後,內容駁雜,很難一概而論。因此如果統統冠以」中國古書「的名目一概而論,難免把以偏概全,掛一漏萬。因此,在此我僅就我相對熟悉的」經史子集「中的經部文獻來談其價值與意義。
經部文獻,簡單地(當然也很粗疏地)說就是,十三經以及對十三經的注釋之作。經部,曾是中國古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儘管在數量上經部文獻可能並不佔優勢。經部文獻的地位,可以分兩方面來談,一方面自西漢起,經書就是士人最熟悉的行事守則與處事規範。他們是知識階層道德與知識最主要的來源。另一方面,自從科舉取士開始,十三經也是士人進入官僚體系的敲門磚。通俗得說,經部文獻一方面是讀書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一方面也是讀書人獲取功名,換取物質利益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徑。因此,經部文獻在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內,具有一種非常超然的地位。
但是」五四「之後,經部這種超然的地位被迅速瓦解。經部文獻所包含的知識與宣傳的行事準則都視為是與西方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舊「的傳統被摒棄。在西方的學科體系下,並沒有一個與經部對應的概念,因此經學自晚清之後就被飛速地邊緣化,其內涵也被徹底肢解。比如《詩經》被解釋為上古民歌,成為文學研究的對象,《尚書》被解釋為商周時期的公文檔案,成為歷史系研究的資糧。而經學本身不復存在。
既然經學本身已被擯棄,那麼閱讀經部文獻,是不是只剩下了歷史學上的意義?(這個問題,我碩導也曾經問過我)。在我看來,並非如此。首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源頭之一,經學文獻本身雖然已經被邊緣化,但其對日常生活的滲透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滲透也可以分兩個層面來談,其一,是對其他文本的滲透。雖然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不少來自民間的文本(比如敦煌變文),但是絕大部分我們接觸到的文本都是來自文人創作。而上面談到了,經部文獻是文人群體最重要的知識來源,因此即便讀文學作品,甚至是現當代文學作品,經學的身影依然隱隱約約揮之不去。而文學作品,其二,經學曾經給知識階層提供了一套完全自足的道德行為準則,而這套準則雖然不斷被闡釋,最後又被大力摒棄,但是並沒有完全被消解。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仍然很難與「舊道德」一刀兩斷。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情世故」歸根結底還是來自於十三經。比如,在父母子女關係上,對「孝」的強調(雖然這個字眼越來越少地被提起),在家庭生活中,對子嗣的強調等等。我很難對這種「人情世故」作評價,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原則在日常倫理中所起的作用。因此閱讀經部文獻,在某種意義上,仍然是我們理解當代中國一個很重要的維度。
上面有人談到中西比較的問題,這個問題同樣非常大。在此我也談一點自己的淺見。用「現代」的眼光看,西方經典無疑具有絕對的優越性。但是當我們跳出西方的學科框架,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自己傳統的價值。在某種意義上,傳統是我們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一個重要屬性。一旦我們真的切斷了與舊傳統之間的臍帶,那麼我們就會喪失獨立的身份。讀書本身是一種快樂,一種人的本能。如果整天計較「有什麼用」,那還是別讀書了——或者乾脆,什麼也別幹了。
最實際來說:文化一脈相承,中文到現在都還有許多古代的詞語典故。中文現代文的靈魂來自於古文,你若學不好古文,駕馭文字的能力將會較為平庸。這是為什麼近年來翻譯作品越來越差的原因之一。母語都太平庸,翻譯出來的自然也是乾巴巴的一坨。
我是來收磚和被反對被摺疊的。
首先,我們需要給有用給出一個定義,否則就完全沒法討論了。
然後,我覺得對於以我小人之心,度提問者之腹來猜的「有用」的定義,閱讀中國古書是沒有用的,其實閱讀西方古書也是沒有用的,閱讀古書就是沒用的!(好了,我開始穿防彈衣戴頭盔)
相信我,要「有用」的,讀幾本工作方面的工具書,讀幾本時間管理的書,然後讀幾本兔子湯的湯(比如于丹的論語心得XD),要比讀古籍有用多了,無論中外都是如此,放著無數本在古籍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現代書不讀去讀古籍,效率何在,推薦讀西方古書的我也笑死,且不說翻譯(不僅僅是英語翻中文啊,很過古籍還是從別的語言翻譯成英語的呢)造成的意義缺失了,現代書也有現成歸納好的了。(我覺得我會被射成刺蝟……)但是,如果我們把有用的定義擴展開來,那麼中國的古書自然是大為有用,見@庄表偉@水雲逸 的答案,我就不廢話了。在古文里,體會到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太常見的溫文爾雅,了解到先輩對世界的思考,對國家社會家庭的擔當。常常為其中的優雅,博大折服。
文言文精簡,凝練,特別在詩詞,一些句子美得讓人窒息,那種意境不是白話文或者英語這類所能描述的。
給大夥科普一下我們國家90年開始搞,到現在還沒完工的一個工程——編纂中華大典!收錄從古到今還見於世的中國古籍,我就發個目錄,你們感受一下讀古書有什麼用。《哲學典》:包括《儒家分典》、《諸子百家分典》、《佛道諸教分典》,共3000萬字。《宗教典》:包括《佛教分典》、《道教分典》、《其他宗教分典》,共3000萬字。《政治典》:包括《政治理論分典》、《政治制度分典》、《行政制度分典》、《禮制分典》、《對外關係分典》,共2000萬字。《軍事典》:包括《軍事理論分典》、《軍事制度分典》、《軍事技術分典》、《武器分典》、《戰例分典》、《軍事綜合分典》,共3000萬字。《經濟典》:包括《經濟理論分典》、《經濟制度分典》、《經濟管理分典》、《貿易分典》、《財政金融分典》、《經濟綜合分典》,共4000萬字。《法律典》:包括《法律理論分典》、《刑法分典》、《民法分典》、《行政法分典》、《經濟法分典》、《訴訟法分典》,共4000萬字《教育體育典》:包括《教育思想分典》、《教育制度分典》、《體育分典》,共2500萬字。《語言文字典》:包括《甲骨文金文分典》、《文字學分典》、《音韻分典》、《訓詁分典》、《語言文字綜合分典》,共2000萬字。
《文學典》:包括《文學理論分典》、《先秦兩漢文學分典》、《魏晉南北朝文學分典》、《隋唐五代文學分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明清文學分典》,共2000萬字。
《藝術典》:包括《書法分典》、《音樂分典》、《繪畫分典》、《工藝美術分典》、《陶瓷藝術分典》、《建築藝術分典》、《戲曲藝術分典》、《藝術綜合分典》,共2000萬字。《歷史典》:包括《史學理論分典》、《中國編年分典》、《人物分典》、《紀事分典》、《考古分典》,共5000萬字。《歷史地理典》:包括《中國歷史地理分典》、《地方志分典》、《外國歷史地理分典》、《歷史地理綜合分典》,共4000萬字。《其他社會學科典》:包括《倫理學分典》、《社會學分典》、《人口學分典》、《族譜學分典》《民俗學分典》、《婦女分典》,共3000萬字。《數學物理化學典》:包括《數學分典》、《物理分典》、《化學分典》,共2000萬字。《天文地理學典》:包括《天文曆法分典》、《氣象分典》、《地質海洋分典》、《自然地理分典》,共1500萬字。《生物學典》:包括《動物分典》、《植物分典》、《生物學綜合分典》,共1500萬字。《醫藥衛生典》:包括《醫學分典》、《藥學分典》、《衛生學分典》,共5000萬字。《農業水利典》:包括《農業分典》、《水利分典》、《林業分典》、《畜牧分典》、《副業分典》、《漁業分典》,共4000萬字。《工業典》:包括《輕工化工手工分典》、《食品分典》、《建築分典》、《礦冶分典》、《工業綜合分典》,共4000萬字。
《交通典》:包括《陸路交通分典》、《水路交通分典》、《交通綜合分典》,共1000萬字。《文獻目錄典》:包括《文獻學分典》、《大典未收的辛亥革命以前古籍及古籍整理這個題看下來真是耳目一新啊。@南山子的答案裡面提到中國文化的斷層,倒是聽人說過很多,可是大體的又說起來,哪一個地域的文明沒有斷層,早先的文明都已經變成了神話和傳說,時間就是一個斷層吧。但是中國的古文明還是由某種形勢傳了下來。。。感謝中國字。。
ps,我知道文化斷層不是我說的那個斷層,,但是,,你們那個特定斷層好複雜,不想說。古書分好幾種,幹嘛要拿山海經舉栗子。。。山海經在當時就是一種類似地理人文的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科普讀物,拿現代的科學文化歷史地理知識去跟先秦的人比較,它當然不可讀,除去它的科普價值,我仍然覺得它對我們了解先人的狀態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我們從哪裡來,跟我們要到哪裡去一樣,都是重要的。宣傳落後壓制,迂腐思想的跟現在思想價值觀很不同的書當然可以不讀,例如烈女傳,我本人對這本書是深惡痛絕,但也聽過別人說喜歡裡面女人透露出來的某種類似賢良淑德的天然女性之美。ps,表跟我摳字眼。。真的,,我覺得看書不能摳字句。。就像中國有大段的封建主義,歐洲一樣有黑暗迂腐的中世紀,只是作為外國人,中世紀影響不了我們,而且時間沒有我們長,程度沒我們深。。改變比我們早。。。表動不動就挖自家墳。。腐儒酸之類的稱呼表示很受傷,很委屈。ps,我依然看見有人讚揚中世紀,因為大眾被"信仰"壓制,不浮躁。。視角可以多元,歡迎探討,謝絕攻擊和一棒子打死。至於某個時代的文化斷層。。呃。。說幾句。。表跟我列舉近代史,我近代史不好。。只是學的東西剛好涉及東西方對比,我覺得東西方的文化屬於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視角很不同,可是在某一個時期,人家在前進,我們在倒退。。而且倒退很嚴重。。於是被"徹底"打倒。。表跟我說腐朽思想,再說我就說中世紀?我沒有覺得哪種更優更劣。。能批的,都是自家文明,孩子都是別家的好。神logic的,是方舟子。方舟子的logic認為,宇宙都在按他的logic轉,不合他logic的,都是偽科學。那諾貝爾怎麼不給他發個全科獎呢?這是我長久以來的疑問。。
至於說讀書無用,我只能攤手,攤手,再攤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技術可以帶來物質,帶來成果,改善生活,改變世界,離開了技術,衛星升不了天,我們出不了門,打不了電話,生病了做不成手術,無聊了玩不了遊戲,首先,給科技鼓掌。但,請不要否定文化。人作為複雜動物,需要文化。人作為立體生物,需要深度。說完了讀書有用,那再說說讀古書有沒有用。當然,讀山海經,可以說沒用,烈女傳,我建議表讀,四書五經,見仁見智,老子,莊子,你可以說他消極,所有的文化只要你不欣賞你都可以說他不好。但別說自家文化迂腐。。因為古書不止山海經,四書五經,老子,莊子,紅樓夢,還有易經。。所以,你看書就挑一挑嘛,幹嘛看了一兩本覺得不好就說全部都不好。。。分辨是非和獨立思考是人的基本美德。
ps,加一句木心的<<帶根的流浪人>>,幼稚無知是青年人的特徵,黑白分明的價值觀和羅曼蒂克的情緒爆炸力。共勉之。歡迎心平氣和探討,謝絕情緒爆炸攻擊。我也不知道什麼用。
愛讀不讀吧,讀書什麼的,這麼個人化而且辛苦的事情,覺得沒用就不要幹了。沒人說多讀古書能讓你說話寫字的時候少用一些「的」嗎?
南山子同學的回答不是73票么?怎麼排在了最下面…… 按「反對」的人太多了?
有意思…… 忍不住又要評論了……1. 關於「回答」的評論:1.1 根據庄表偉同學的表述,他從「@南山子 作為一個青年學者……」開始,到「除了反駁南山子的觀點,我還是應該有一些自己的觀點的!否則,也算是跑題,而沒有回答問題了,我怎麼能夠學他那樣呢?」為止,不算回答問題。庄表偉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下:讀書要想有收穫,要看你會讀不會讀,如果不會讀書,讀死書,死讀書,哪怕是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照樣讀不懂,照樣沒收穫。而讀書要想有收穫,首先就要放下成見,既不要跪著讀,也不要蔑視著讀,既不要盡信書,也不要只想著挑錯。端正的態度,是讀書的第一步,所謂正心、誠意是也。
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正是讀書、學習、做人的大道理。有這樣的態度,讀書自然會有收穫,作用什麼的,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讀者自己。
我是不是可以把這段回答簡單的理解為:
甲,古書是有價值的。乙,你會讀,能讀懂,就有用;沒用因為你沒讀懂。」丙,讀書態度很重要。如果我的理解大致不錯,那我認為庄表偉沒有回答問題,而是在教育題主。
1.2 根據水雲逸的表述,他的回答是從「以下是正面回答:」開始,全文如下:中國的古書,不說別的,讀起來起碼沒有讀其他古書有語言障礙,雖然因為千年來的變化會有些理解問題,能讀懂的部分也肯定比讀西方古書多。
其一,能傳到今天的古書,尤其是諸子百家和六藝經傳,絕對是一等一的好書。讀易可經天緯地,吟詩可純思無邪,作文可疏通文筆,知史可明白得失,讀儒可內聖外王,學法可定律馭人,悟道可知常,習墨可平心……其二,西方的書,往往喜歡概括、抽象、縝密,自成體系,這當然不能說不好,可是作者已經把話說盡,想知道別的,不得不讀其它。中國的書,常常不說明白,言已盡而意無窮,初入門不能解,然而真讀進去,就會自己思考古人想說什麼,最後得來的就是自己的。大家應該聽過「卻是莊子注郭象」,也該知道「六經注我」,更知道寫詩講究的就是弦外之音。兩者哪一種好,是比較不出來的,中國古書確實更難入門,但可以更好地培養習慣。
其三,一個無情的事實是許多人丟了中華傳統,要找回來很難。雖然我前面說這些都在常人一言一行之中,可是在現在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很難不成醬缸蛆,這時候就要從古書裡面找文化源流。現在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某種程度上,是的,因為他們丟了傳統文化。我們不必信上帝,卻不能忘了祖宗。讀古書,不僅是在學習、傳承文化,還在向先祖、聖賢致敬。有些人口口聲聲不忘為人類歷史作出貢獻的先輩,卻連自己民族的聖賢都忘了個一乾二淨,那兩克花生醬幹嘛去了?
無冒犯之意,但是我覺得水雲逸的上述文字是在說「自己的感覺」。
比如:中國的古書,不說別的,讀起來起碼沒有讀其他古書有語言障礙,雖然因為千年來的變化會有些理解問題,能讀懂的部分也肯定比讀西方古書多。
甲,也許題主的外語很牛?另外,題主其實沒問「中西方古書如何比較」。
乙,以我個人經歷,我認為不經過專業訓練,我自己能讀懂的古文部分,實際上都是今天依然再用的字,詞,句。而我亦是根據這些字,詞,句今天的意思,來理解古文。這樣的「理解」,我個人以為是「誤解」。讀易可經天緯地,吟詩可純思無邪,作文可疏通文筆,知史可明白得失,讀儒可內聖外王,學法可定律馭人,悟道可知常,習墨可平心……
這段倒是「作用」。
只不過我個人不大明白裡面的一些詞兒,比如「經天緯地」,「純思無邪」,「內聖外王」……不知道水雲逸是否有些具體的人物事迹能夠讓人感覺到這些詞兒的意思。其一,能傳到今天的古書,尤其是諸子百家和六藝經傳,絕對是一等一的好書
我不太清楚「六藝經傳」具體指哪些,什麼版本,當然我也不懂,不好評論。
但「諸子」過雜,以我個人「一等一好書」的標準,不認為「諸子」都是。其二,西方的書,往往喜歡概括、抽象、縝密,自成體系,這當然不能說不好,可是作者已經把話說盡,想知道別的,不得不讀其它。中國的書,常常不說明白,言已盡而意無窮,初入門不能解,然而真讀進去,就會自己思考古人想說什麼,最後得來的就是自己的。大家應該聽過「卻是莊子注郭象」,也該知道「六經注我」,更知道寫詩講究的就是弦外之音。兩者哪一種好,是比較不出來的,中國古書確實更難入門,但可以更好地培養習慣。
甲,題主其實沒問「中西方古書如何比較」。
乙,水雲逸既說「比較不出來」,又說「但可以更好地培養習慣」。其三就不評論了。
2. 關於「價值」的看法:
「古書」的價值,或者「國學」有價值么?唉,我咋把我自己繞到這麼大的問題里……借一下章太炎的講話:為甚提倡國粹?
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愛惜我們漢種的歷史。這個歷史,是就廣義說的,其中可以分為三項:一是語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
近來有一種歐化主義的人,總說中國人比西洋人所差甚遠,所以自甘暴棄,說中國必定滅亡,黃種必定剿絕。因為他不曉得中國的長處,見得別無可愛,就把愛國愛種之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曉得,我想就是全無心肝的人,那愛國愛種的心,必定風發泉涌,不可遏抑的。
3. 關於「作用」:
雖然題主沒有指明「作用」的具體含義,但我以為沒啥作用。因為地球都成村了,不要非依籍貫評價吧。-------------------------補充-------------------------或者這麼說,不如按具體的領域,問題或目的分:1, 哪些領域有哪些書可以推薦,哪些領域的哪些「中國的古書」更有價值。2,為了解決什麼樣的具體問題,哪些「中國的古書」值得參考。3,為了達到什麼樣的具體目的,哪些「中國的古書」可以借鑒。-------------------------補充-------------------------讀書嘛,個人喜好,看著親近,舒服,想讀,就讀唄。
看著沒勁,讀不進去,再好也白搭。補充:好吧,題主,我也是在教育你…… 你說你為啥來問這種問題咧?哈哈&>_&< 其實我是來吐槽最高得票的……古人用的文言文概括話語能力太強!我們用的白話文太啰嗦,加上有時候辭彙量又缺乏,總結能力又差,表達個意思像結巴「我?我?我?balabala一堆廢話」。讀古文必須會加強我們的閱讀與表達能力。
節錄舊作一篇聊以作答
《不要等到失敗才來找莊子》對大多數人來說,《莊子》都不是一個那麼樂觀向上的讀物。不要說是給小孩子看了,就是大人,說莊子悲觀消極的也大有人在。是的,莊子的玩世不恭,莊子遠離世俗的態度,莊子玄虛的哲學——我們過去能給予他最高的評價也不過是「失意者的避風港」,「黑暗社會中的精神救贖」之類的東西。彷彿莊子是個弱者,只有不幸落入敗者組的人才肯好好聽他說話。
這就是莊子所鄙夷的功利主義態度——忘乎所以的追逐世俗的利益,到頭破血流的時候便用虛無主義的態度來治療傷口。莊周不是這樣的人,這種生活方式也和《莊子》的思想沒有半毛錢關係。
雖然這麼講對年輕的朋友很過分,但中國,在整個文明世界之中,也是一個生存壓力很大的地方。自古以來,中國人大多是為了生存,或者生存的不那麼難堪在疲於奔命——而不是說為了理想和自由在奔跑。生活就像一名無情的拳擊手,一拳拳的永不停歇的向你攻擊,你使出渾身解數來防守,偶爾還是會被打臉。
莊子教給了我們防禦的方式,並不只是為了讓我們不被打臉。莊周是一名戰士,他的思想盾牌並不能藏匿懦夫的整個身體,但卻能夠在生活的攻擊中給我們爭取到一些自己的空間,自己的思考,不至於在困難的環境中迷失方向,變得麻木不仁。
人生就是一場戰鬥,我相信對於絕大多數能看莊子的人來說,這場戰鬥都不是為了自己肉體生存和自由而進行的戰鬥。而是為了自己思想的自由的戰鬥,為了尋找到自我的戰鬥,為了獨立的人格的戰鬥。
戰鬥吧,少年。我讀一些國學是為了消除自身身上的戾氣、浮躁。
這個問題看似說「古書」,背後卻可反映對整個傳統的態度。
針對@南山子 的言論,@庄表偉 和@水雲逸 從各自的方面已經點評得很好了。讀經典的理由有很多,本來古今中外皆有好書,都該讀。既然有人認為中國古書無用,只說中國古書一樣有用便似乎力度不夠。那不妨矯枉過正,說說為何特別應該讀中國的古書,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東西。舉一個例子:從我熟悉的科研界,到各行各業,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原創者」,一類是「跟隨者」。「原創者」發明概念方法,制定遊戲規則,設立評判標準;「跟隨者」則在「原創者」設立的遊戲場里,按照「原創者」發明的方法、制定的規則來玩遊戲,但最終的勝負則由「原創者」來評判。
這就像在學校里,有「老師」和「學生」——老師教,學生學;老師出考題,學生考試,但分數由老師定。如今歐美就是老師,中國、日本就是學生。做學生,學老師的東西,天經地義。這就像一些人認為的,從功利的角度,多讀西方著作似乎更有用。但問題是,學生學得再好,也仍然是學生,也成不了老師。因為你的成績是老師定的。用經濟學的話來說,你沒有「定價權」。你永遠只能處在產業鏈底層。
在科研界,這一點表現得很明顯:剛入行的研究生、博士後會跟風,做那些被大牛認為「重要的」、「值得做」的東西,賺得很多引用率。但這樣是永遠不會真正成功的——因為citation不等於credit,離reputation更差很遠。有希望成功的第一個標誌是:有自己的東西,即便其如何不完美,比大牛的差很遠。但,所謂「敝帚自珍」,那是自己的。
說了半天,當然不是說古書就是原創,或者古代典籍可以直接帶給我們原創。而是借「原創」的例子,強調「要有自己的東西」的重要性。
因為要有自己的東西,我們需要原創;因為要有自己的東西,才要珍視自己的傳統,閱讀自己的典籍,發揚自己文化。我們希望有一天有自己的話語權,有自己的地盤,而不僅僅是在別人的地盤玩得好。
以傳統典籍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定義」了中國人,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失掉了這些,實在不配說是一個中國人,只能算是偶然生在了中國。
有句俗話說得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覺得別人好,就自廢武功,把自己從頭到腳都換成別人的。可沒有了自己,別人也不會拿你當回事。
——————吐槽一下:一個國家、民族,爭論是否要讀自己的典籍,可謂曠世奇觀。就像一個人分析是否要愛自己的母親一樣。把自己的母親和其他女人放在一起,評頭論足。不管結論如何,這種行為本身就已荒誕至極。不過從中也可看出中國傳統斷裂之深。因為我們在談論自己的東西時,已如外人。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疑問。你媽有什麼用?如果你到了可以自立的年齡,是不是可以把父母踹了?孝順父母,難道僅僅是為了反哺?難道中國幾千年的生活方式只是一種契約的遵行?——為什麼媽媽做的飯菜最好吃?因為習慣。在你性格成型的最初幾年,是父母進行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將伴隨你的一生以及你會同樣影響你的後代。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儒釋道,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不是你覺得它們沒用就可以與它們不關聯的。我們現在想問題的方式,甚至否定傳統的邏輯,都來自這樣的文化基因。心靈的歸宿,不是吃飽穿暖就可以實現。所以讀中國古書是為什麼?因為你是中國人,中國人不知道之乎者也,不知道仁義禮智信,那還是中國人嗎?
為什麼要讀經典?
1、讀經典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收心的過程,把自己外馳浮躁的心收回來,漸漸地就變得沉穩而淡定了。今天收不住,將來很容易放任自流,陷入喜怒無常的煩惱之中。
2、讀經典是增長智慧的過程,這個功能是潛移默化的,心時常沉浸在智慧的語言里就會萌發很多靈感,人也就變得敏銳,能夠看清楚外界的人和事,被矇騙、誘惑和洗腦的可能性就小了。要看到,社會上絕大部分人都是被洗腦的人。
3、讀經典是修心的過程,時時用經典對照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發現問題及時改正,聖人畏因俗人畏果,消除危險於無形,這樣就會避免很多麻煩。
4、讀經典是學習做人做事的過程,有些事情雖然沒有碰得到,但以後一旦碰到就知道怎麼處理了,少走彎路。
5、讀經典會讓自己的心靈會變得強大而豐富,生命中出現的任何挫折和坎坷都會淡然處之,從容不迫。沒有什麼力量能夠摧毀你的意志。
6、讀經典可以讓人變得豐富多彩,即使一個人獨處心中也沒有空虛、孤獨、焦慮和恐懼的感覺。
7、最重要的是,它是走向覺悟的必經之路。經典讀多了,心變得穩定而平靜,以後靜坐實修時亂七八糟的念頭就少了。這樣就很容易進入狀態,逐步達到知天命,明了真相,快樂而從容生活之目的。
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這麼多的益處怎麼可能白白的獲得呢?所以,讀經典是一個克己、止欲、修心的過程。也是認識真理提升境界的過程,同時也是與自己與生俱來的惡習戰鬥的過程,不容易啊!
哥學了4年古典文獻,讀了一籃子古書,做了二十七年中國人。
答題第一
求知討厭兩種人,一借了古書來說教的。向來國人喜歡古書,大約和先祖崇拜有關係。二先生夢周公,後世夢二先生。二一種借了古書來裝B的。大約相忘於江湖,買櫝還珠,守株待兔的典故都被人斷章取義了。然而這世界上充滿了這兩種人,於是我不得不認真去讀古人的原著,看看那些貨到底說了些什麼。此為讀書的第一個目的,即發現更大的世界,更合理,更有趣的世界。認真讀過的書有,論語,孟子,韓非,至於荀卿,墨翟,都讀不進去,荀氏比喻不精準,說教口氣太重,與他徒弟韓非子一比差遠了。墨子一本書邏輯錯亂,裝b成分太多,特別是墨翟跟魯班PK的那一段。韓非子好看的很,用詞精準,排比大氣,比喻巧妙——這個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典故都從這裡來,而且,韓非子應該是古人邏輯運用的最好的,他五蠹裡面說儒家的言辭,估計二先生活了也那這貨沒辦法。孟子么,我感覺就是個完全牛B的人,霸氣外露,自信心爆棚,但實際辦事兒弱的很,他自己也說,他知言養氣,有勇氣,至於治國理政,我覺得這貨就是個坑。至於論語,好多讀不懂。經史子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還是子。經本身也不是經,好多經書本身就是後人杜撰出來,托為古人。完全是搞政治,高崇拜,搞意識形態的需要,讀書也不能拘泥於此。交友讀書就是要如同交友一樣,各式各樣,人人喜好不同罷了。如果湮滅了,自然也有湮滅的道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一般心裡都只有自己而已。儒家修齊治平的功夫,完全是扯淡。真心讀完論語,孟子。又讀朱子,明陽,完全不是一套東西。大學什麼的也不是孔二自己的東西。真心可怕,讀古書,特別是先秦的書,之後,後世的書就沒啥味道了。相差太遠,唯有一本史記可以抗衡一二,至於唐宋韓愈之後假道學太多,不知其可也。評論第二
拿了孔二的言論出來說教的人,看看二先生自己做了些什麼再說,孔二自己教學生從不說教。不懂的自行參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所謂的古書,大概的作用,也就是看看,看兩千年,五百年,前,有哪些人,哪些事。如果讀壞了腦子,變成腦殘,那也沒辦法。就好像讀《聖經》能讀出拜上帝教一樣。
至於,近世熊十力等貨色就說說上面引用的例子吧1943年,徐復觀請教熊十力應讀何書。熊十力叫他讀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徐說他已經讀過了。熊十力不高興地說,你並沒有讀懂,應該再讀。不久,徐再見熊十力,說已經讀完。熊十力問有什麼心得?徐說了許多不太滿意處。熊十力聽完斥罵道:「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的第一要義是要用一種平和、包容的心態去讀書,要虛懷若谷,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先入為主,更不要抱有偏見。偏見比無知更可怕。
熊不見觀復之得,而言其失,觀人如此,而況於文乎?而況於學乎?不足為訓。十力在我面前,我也這麼說。
——————什麼聖人,什麼把莊子跟孔二並稱的人,先讀讀莊子的《馬蹄》、《膾篋》,再想想這貨自己願意不。連批判性思維都沒有,還做什麼操蛋的學問,做出來也是坑兒子女兒的學問。至於罵@南山子 的人,我只想說,名實之間的抉擇,你們與他相差甚遠,至於舉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庄表偉 ,你意、必、固、我了么?如果沒有,你反駁@南山子 幹什麼?
至於說出:「其一,能傳到今天的古書,尤其是諸子百家和六藝經傳,絕對是一等一的好書。讀易可經天緯地,吟詩可純思無邪,作文可疏通文筆,知史可明白得失,讀儒可內聖外王,學法可定律馭人,悟道可知常,習墨可平心……」的@水雲逸 筒子,應該還是小朋友吧,天真可愛的很。看似很有道理,實際上完全是一種假而空。文辭尚可,蘊含太少。至於傳統文化有沒有湮滅,基本上留存下來一些,比如人情社會什麼的一些非常內在的東西,但是外形上看,基本上湮滅了。
同時,如果把傳統文化的起點放到先秦來看的話,看後世的話,基本上就是些借古人的門市賣自己貨的東西,流傳下來的不過一些意識形態的統治工具,與權術方法罷了,至於先人求知的求真的理念與抱負,基本隱而不見。後世講儒而忘禮下,講法而忘平等,說是就留下來些糟粕也不為過。原本不想臧否評論,只是讀了那麼多別人的書,特別是二先生,孟先生,韓先生,總要對作者負責。
如果,你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唱歌你們不鼓掌,我打鼓你們不跳舞,那我也沒辦法。先說閱讀中國古書沒有什麼作用。如果你需要學習科學技術和科學思想,古書里找不來。當年讀到『兩小兒辯日』,突然發現中國兩千五百年來,居然眾多先賢聖人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兩個幼兒園小孩的問題。悲哉!
再說閱讀中國古書有什麼作用。其一高考語文要考,至少把課本里的讀熟吧。其二學中醫的要從古書中找方子找依據,讀古書有用。其三搞政治的人要宣傳推廣傳統文化,也得從故紙堆里找依據。
最後深藏名與利,當你看了一天的代碼,揉揉眼睛拿起一本莊子,翻到第一頁,突然發現三千年前鯤鵬和夏蟲的比喻,正說的是瀑布開發和敏捷開發的區別。
這時你才發現,讀古書的用處:無用之有用。
-----------------------------------------------我是跑題的分隔線------------------------------------------------------
看到南山子的回答被拉到最後,頗有感慨。當代語文教育教育出來的讀者,不但古書讀的不好,現代文學史學的也不好。其實九十年前魯迅先生就說過同南君類似的觀點,不知道大家對魯迅的意見點不點反對呢?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但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青年必讀書 ——應《京報副刊》的徵求 魯迅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最近在讀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裡面談到里中國歷代政治,就像問題讀中國古書有什麼作用一樣,歷朝歷代都已經過去了,為什麼要了解歷代政治。答案就從中國歷代政治的角度來回答。第一,要講一個朝代的制度,需要知道朝代的人事。離開人事去看制度,則只是一隻空文,且為明日黃花。第二,任何一項制度絕不會孤立存在,各個制度間必然相互配合,相互聯繫,成為一套。如漢代中央政府組織分為三公、九卿官職,地方政府有郡和縣兩級,中央的九卿俸祿為兩千石,地方郡的最高長官太守的俸祿也是兩千石,中央和地方差異不是很大。這樣的中央地方關係就對選舉制度產生影響。第三,某一制度的成立,不會無緣無故的出現,在這項制度成立之前,其必有前身。一項制度的消失也不會忽然的消失,而是有制度的後身,在漸漸替代之。第四,任何一制度的創立,必有其外在的需要,也必有其內在的需要。我們此刻重視這些歷史意見,其意正如我們重視我們自己的時代意見一樣,歷史和現代,有其精義相通。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喜歡《冰與火之歌》,最喜歡它的什麼?
※美國黑人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種族歧視佔多少?
※在哪些瞬間會覺得自己特別渺小?
※如何看待【新世相·圖書館】這種商業模式?
※名著與暢銷書的價值不同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