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過去的事實?如果不完全符合,是什麼造成了偏差?


Wired 這篇講記憶擦除藥物的文章提到了對記憶的新發現:

http://www.wired.com/magazine/2012/02/ff_forgettingpill/all/

記憶並不是記錄後就不再改變的。每次回憶的時候,原本的記憶會消失,而回憶的過程會重新寫入記憶。這聽起來有點像是動態內存,科學家把這解釋為:記憶的真實性並不重要,通過回憶將過去的記憶和現在的知識整合,這樣的信息再次進行記憶才對將來有價值。

因此,可以說回憶其實分回想和記憶兩個步驟。你要先把已有的記憶通過回想讀取出來,然後大腦在回想的過程中自動整合對這段記憶的新認知新感覺,最後再重新通過記憶寫入回去。記憶擦除藥物能做出來的關鍵在於記憶過程涉及某種蛋白質的合成,只要能阻止這種蛋白質的合成,回憶在回想後就無法記憶,因此記憶就能被擦除。

上述實驗結果和猜想解釋了為什麼記憶允許偏差,不在乎真實性。所以簡單來說你可以認為記憶屬實的概率並不高,至少不能以很高的置信度表明一件事情就是那樣子發生過。數據的話你可以去搜索 911 記憶實驗,這個實驗在 911 發生後一周、一年、三年、十年後問相同的人群兩個相同的問題:在你最初得知 911 發生的那一刻,你在哪裡幹什麼?你現在認為你這段記憶的可靠度有多高(1 分到 5 分)?

http://www.dnainfo.com/new-york/20110907/greenwich-village-soho/911-study-shows-memories-changed-through-years

實驗結果表明,人的記憶改變概率還是挺大的,但人卻還很自信的認為自己的記憶可靠。


  後來的研究顯示,同樣的概念還可以用來欺騙人們想起未曾發生過的事情。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金伯利·韋德和她的同事們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充分顯示了這種 效果的強大力量。[29]韋德請20個人說服自己的一名家庭成員參與實驗,實驗的幌子是研究人們為什麼會記得兒時發生過的事情。研究人員要求招募者暗中提 供一張參與者兒時的照片。隨後研究人員對這張照片進行處理,捏造出參與者兒時搭乘熱氣球在空中遨遊的假照片。其中的一張真實照片和動過手腳的照片如下圖所 示。最後,研究人員請招募者再提供三張參與者的真實照片,這三張照片真實地記錄了參與者曾經歷過的一些童年趣事,比如生日聚會、海灘玩耍或者參觀動物園 等。

  在為期兩周的時間內,參與者會接受三次訪問。每次訪問的時候,研究人員都會給他們展示那三張真實的照片和那張動過手腳的照片, 並鼓勵他們儘可能詳細地描述照片所記錄的每一次經歷。第一次訪問的時候,幾乎每個人對真實發生過的童年趣事都記得非常清楚,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說他們也 記得未曾發生過的熱氣球旅行,有些人甚至還能清楚地描述搭乘熱氣球的細節。隨後,研究人員要求所有的參與者回去後再好好回想一下。到了最後一次訪問的時 候,有一半的人想起了虛構的熱氣球旅行,而且很多人都能夠描述這次旅行的細節了。有一名參與者在第一次接受訪問的時候明確表示從來沒有搭乘過熱氣球,但在 第三次接受訪問的時候卻對這次並不存在的旅行做出了如下的描述:

  我很確定那是發生在我在當地小學上一年級的時候……基本上你只要花上10美元左右就能搭乘一次熱氣球,它能飛到20米左右的空中……那一天應該是星期六,而且……我敢肯定當時媽媽正站在地面上給我們拍照。

   韋德實驗只是眾多實驗中的一個,這些實驗顯示:通過操控人的記憶,就可以讓他們回憶起根本就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請一組參與者詳 細描述小時候參觀迪斯尼樂園並遇到兔八哥的經歷(兔八哥並不是迪斯尼卡通人物,所以不可能出現在迪斯尼樂園裡)。[30]還有一項實驗是這樣的,研究人員 訪問了一些潛在參與者的父母,詢問他們的子女小時候是否在購物中心走失過。[31]隨後,研究人員仔細選出了一組沒有此類經歷的人,並設法說服了大部分的 人詳細描述了這一併不存在的可怕經歷。類似的研究還包括:讓人們相信曾因發高燒在醫院住了一晚,而且耳朵可能也受到了感染;曾在婚禮接待處不小心將一大盆 果汁潑在了新娘父母的身上;曾因消防洒水系統啟動而被迫從雜貨店疏散;曾因拉開了手剎而讓一輛轎車撞到了另一輛車上。[32]研究工作顯示,人類記憶的可 塑性要比我們所能夠想像的更為驚人。一旦某位權威人士指出我們有過某種經歷,多數人都會覺得很難否認,隨後就會用設想填補記憶中的空缺。經過一段時間之 後,事實和虛構情節之間的界限就變得難以區分了,於是我們開始相信謊言。這種效果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有時候我們並不需要權威的聲音也能夠愚弄自己。 有時候,我們甚至完全有能力把自己騙得團團轉。

  1983年12月,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國會榮譽勳章協會上發表演說。他決定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他此前已經講過很多遍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架B-17轟炸機受到了防空炮火的重創,里根總統講述的就是這架轟炸機如何克服困難飛越英吉利海峽的故事。飛機下方的炮塔已被 擊中,裡面的炮兵已經受傷,炮塔的門也被卡住了,所以無法打開。飛機開始下降,指揮官要求機組人員跳傘。炮兵被困在了炮塔內,他知道自己就要跟著飛機墜毀 了。最後一位離開飛機的人後來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情景:指揮官坐在炮塔的旁邊,對著被嚇壞的炮兵說:"孩子,別擔心,我們會一起降落的。"

   里根解釋說正是這項英勇的壯舉讓指揮官在死後獲得了國會榮譽勳章。在結束這段感人肺腑的演講時,里根指出,美國把最高的榮譽頒給"為了安撫難逃一死的孩 子而甘願放棄自己生命的人"絕對是正確的。這是一個很棒的故事,不過卻存在一個小問題,這件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過。記者們查看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頒發 的434個國會榮譽勳章的記錄,發現並沒有提到這件事情或者任何類似的事件。最後,有人指出這個故事和廣為人知的戰爭電影《飛行之翼與祈禱者》中所描述的 情節幾乎毫無二致。在電影的高潮部分,無線電操作員告訴飛行員說飛機已遭受重創,他自己也受傷了,無法動彈。飛行員回答說:"我也不知道高度了,麥克。我 們將共同面對這一切!"

  暗示的欺騙效果並不僅僅會讓世界上的領導人把虛構的故事當作事實。職業騙子也會使用同樣的技巧,並以此讓人們相信他們曾經歷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純引用會不會被鄙視?引用自《怪誕心理學》,算是給LZ提供另一個視角上的參考吧。


嘗試用傳播學受眾理論中的選擇性記憶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不當之處請見諒。

理論背景:20世紀30年代,大眾媒介初生,學院派多認為其威力巨大如同子彈射入皮膚一樣可產生立時的、百分百的效果,而受眾只能坐以待斃,被動地、完全接受媒介發布的內容。

理論提出:傳播學大師、美國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在60年代提出:媒介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一個論據就是,受眾並不會完全聽信媒介發布的信息,而是對其進行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至此,選擇性記憶理論誕生。

選擇性記憶理論的內容:受眾傾向於記住那些對自己有利、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信息,而忽略其他。影響選擇性記憶的因素包括受眾群體歸屬(民族、國家、集體等)、信息清晰度(是否有明確的意義、是否易於提煉和精簡、是否使用圖片)、信息的重複次數、受眾是否感興趣、是否使用了綜合媒介等。

注意:選擇性記憶並非受眾刻意為之,而是潛意識中自然發生的。


正在讀《失控》,其中就有講到記憶的部分。僅僅提供一種思路:每次對於記憶的重新提取都略有不同

作者的觀點總結為一句話就是,記憶不是以完整片段的形式存放在大腦中的,而是僅僅記住一些碎片元素,每次回憶的時候,把這些元素提取出來,通過大腦的「湧現」來完成場景的修復。

「湧現」這個概念是書裡面反覆提到的,具體的我怕自己表述不清,就不解釋了。

不過必須要提到的是,由於「湧現」具有隨機性,所以每次的記憶場景修復都會有所偏差

例如說,你現在正在家裡的飯桌上,跟父母講述你當年參加大學畢業典禮的場景。

相信你並不能一下子就把整個場景還原出來,因為它太大,太複雜了,但是你可以通過很多的元素。比如,人很多,很喧鬧,風很大,很冷,校長在說話。通過這些元素,你的大腦會立刻「湧現」出一個合理的場景,儘管它有些模糊,但很真實,因為所有的元素都包括了,你確定,當時就是這樣的。這是通過感官所接收到的原始印象,由此組合成我們當前的感知的過程

感知元素的存儲不會那麼完整,在你回憶時,也不會那麼精準地每次都被大腦提取。所以太久遠和不那麼被你關注的記憶總是容易有偏差和錯誤。

這些觀點基本都是書里的,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再複述一遍,可能會有錯誤和表述不完整的地方,算是提供一種思路。


基本不符合事實,你對過去的記憶不及事實的N分之一,基本上除了個別印象深刻的,其他都不可靠。事實上其他的東西都是你腦補的。腦補的過程和環境有關(如周圍的事物,別人的語言),和自身的狀態有關(如情緒,當時所乾的事情),和大腦中記憶的規律有關(如某人的特徵等等)。

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大腦的存儲容量和數據處理能力都不夠。


推薦閱讀:

瞬時記憶很差但是長期記憶力很好是為什麼?
為什麼手寫有助於記憶,而打字卻沒有這種感覺?
怎樣快速有效識別人臉,記住人名?
英文同義詞如何辨析和記憶?
99年末世之戰現在到解密期了嗎?

TAG:心理學 | 心理 | 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