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在哪些重要的議題國外研究與國內有截然相反的觀點?
01-18
瀉藥
寫這個果然要死很多腦細胞:
1.中國歷史的時間軸。記得為此國內搞了個夏商周斷代工程,最後的結果還沒被國外所承認,斯坦福大學退休教授甚至在《紐約時報》上撰文反對。
2.元朝、蒙古與中國的關係。中國國內大多都是把元朝看成中國的一個朝代,成吉思汗也被「光榮」地認為了中國人,還為中國人「爭了氣」,不過但這恰恰被李則芬稱為中國元史學三弊之一。「大多數中國人似乎忘了中國當時是更大的蒙古帝國附屬這一事實,蒙古歷史是獨立於中國歷史進程而具有自身獨立性的」——《劍橋中國史》3.萬曆三大征。明史學家一般以此說明明末軍隊依舊保持著相當的戰鬥力,但費正清認為,這是通過誇大晚明的強盛來歌頌一個逐漸衰落的帝國,三大征中寧夏戰役是自家起火,播州戰役屬於地方叛亂,而朝鮮戰爭完全沒必要打這麼久。4.東林黨爭。小時候看上下五千年,看到史可法探左光斗,蘇州暴動那段的時候甚是感動,對東林黨的印象甚好,高中時顧憲成的那句話老師也是引用了無數次。但是大學裡看了《明朝那些事》之後想法有所轉變,之後看劍橋明代史,發現有這麼句句話——「東林黨人以合乎道德的行為宣揚代替了任何特定的政治原理本身…以道德考量為基礎,嚮往組織鬆散的政府,抵制任何基本制度和財政改革的方案…把個人道德等同於行政才能的習慣,過分強調官員的品行,贊成這種看法的學者傾向於把那些比起道德純潔性更關心政府正常發揮作用的人評述為品格低下,甚至無恥。大學時王錫爵曾經斷言東林領袖鄒元標是『朴願書生,無他奇略』「。5.中國近代史。時間起源上一個爭論,國內一般都是以1840年為近代史開端,國外意見有1600的,有1840,也有1911的。另外近代史對中國的影響也是一個焦點。國內刻意誇大殖民侵略對中國造成的傷害和影響,但國外一般都認為近代史加快了中國的現代化,幫助中國更快地融入了世界經濟體。
6.李鴻章。國內的他一直都是賣國賊的典型案例,但在國外它被認為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伊藤博文)。7.洋教對於中國文化的衝突。國內一直簡稱基督教文化對於中國本土文化產生了嚴重衝擊,但在國外看來這是在傳播福音。而且民眾對於洋教入侵的反應國內外也大有不同,前者是刻意淡化,後者是著重描述,天津教案就是個最好的案例,曾國藩為此還晚節不保,但我記得我的初中到大學歷史教科書中從來沒有提到過這段歷史。8.農民起義的定位。大概是因為惺惺相惜的緣故,國內對於農民起義的評價一般都不會太低,有這麼一句萬能用語——解放了生產力,對腐朽的封建制度產生了巨大衝擊。但在國外就不一樣了,農民軍的評價多是中性偏貶,很多國內的起義在國外只是暴動的程度。至於像黃巢軍曾經在廣州實施大屠殺(據稱死者數量達12萬人)對於我這種第一次聽說的人而言自然是爆炸性的料。9.中國曆朝的民族政策,正如上文有提到的「究竟把他定義為不同民族之間的侵略,還是同民族體系內的政權更迭」,國外意見一般以前者居多,國內的似乎更傾向於後者,不過也有像呂思勉這樣的異類。民國和建國後的種種議題多如牛毛,譬如爭議人物的評價(袁世凱、孫中山、汪精衛),爭議事件(西安事變、半年抗日、三反五反)的定位,爭議數字的確定(南京大屠殺,59-61年三年饑荒死亡人數),這裡就不贅述了,大家心裡都有數。
想起了「義和團運動」,國外稱為「Boxer Rebellion」,沒見過好的評價
宋,國外以日本為首,都認為是我國最好的時期之一,但是在國內就變成最羸弱的時期
1.對於封建時期的定義,國內認為是自戰國到鴉片戰爭為純粹的封建,但民國和現在的港台以及國外普遍認為是分邦建國,大約是夏商周時期吧。2.五胡亂華,蒙古的元朝以及滿人的清朝的具體評價啊,究竟把他定義為不同民族之間的侵略,還是同民族體系內的政權更迭。
3.中國古代的鼎盛時期的劃分方面存在標準的差異。
4.對於中華民國時期的經濟方面成就的評價,比如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短暫的春天,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的黃金十年。5.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地位。6.對於建國以來的某些過激政治運動的評價。7.八九年那件事的定性,以及採取措施的評價。
真不懂什麼叫國外研究什麼叫國內研究。學術研究哪有不爭論的,截然相反也不分國界。我估計你是說官方結論和學術研究結論之間截然相反的情況。官方結論不是歷史研究,別搞混了。
(不要說我是賣國賊或者什麼的...我只是說個實話...)南京大屠殺的死者人數,中國一直聲稱是30萬,但是好像沒什麼具體數據支持,只是因為某人寫了30萬所以就變成30萬了...(當然我不是讀史的,說錯了不要怪我)
縱觀國史,只得四字,指鹿為馬。我是學歷史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引發了蝴蝶效應的歷史事件?
※在解放戰爭吧里看到有人說豫東戰役是一場敗仗,粟裕謊報軍情,西兵團損失嚴重,真是這麼回事嗎?
※國內歷史研究水平在國際上如何?
※世界歷史上有沒有什麼牛逼的很有名的人物被更牛逼的人物按在地上摩擦的事迹?
※有什麼史料證明明英宗製造了天文簡儀、渾儀、渾象、八圭尺等,他有天文學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