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常見疾病的病因、治療方法已經明了,為什麼難以預防?能不能從早期防患於未然?

各種保健品橫行於世間接證明;


這個問題其實是不怎麼成立的,「既然常見疾病的病因、治療方法已經明了」,事實上,大多數疾病的病因並不了解,因為影響因素實在是太多了。既然病因都還不清楚,那就難說預防了。就算是有些疾病知道病因了,想要做到預防也很難。比方說你知道是某些基因的問題,那你怎麼預防?就只有從娘胎里開始,不讓他生下來了。再或者你知道會有感染風險,那麼是不是應該「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呢?這一直是醫學上的一個大問題,因為當你使用預防的方法時,要考慮一個效價比的問題,就是你付出的代價是不是值得。

當然了,希望能找到好的方法去預防疾病,或者至少在疾病早期就能發現並且治療疾病,一直是醫學上努力的方向,但是遠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 其實沒那麼明了,參見田吉順醫生的答案;
  • 確實已有很多預防項目在運行,從食鹽加碘到煙草加稅都是例子;也有很多廣為流傳的養生小貼士,刨去謠言之後還是有不少靠譜的,比如減少膽固醇攝入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 但是注意到了嗎,我們常說的是降低或提升「風險」——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上的結論很多隻指向一個概率,至少以我們現有的知識來,疾病的產生仍有不少隨機成分。比如美國的電視記者Tim Russert,多年來堅持運動、均衡飲食、平衡壓力、定期體檢,但還是在58歲死於心臟病發作。最後一次體檢中,醫生判斷他在未來十年內心臟病發作的概率僅為5%。

  • 保健品大多不靠譜。


能預防的疾病,很多都在做。如,傳染病,遺傳性疾病等。但大都數疾病是暫時沒有辦法預防的。


現在正往這方面做。

提供預防醫學的簡要的「三級預防」的理論做參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24439.htm

關於以營利為目的,引誘無知消費者購買的保健類食品,不予過多評論。食用保健品之前最好諮詢相關臨床醫生。


其實實際上大多數病的病因並不清楚(書上寫的:疾病都是有病因的,我們隨著科技的進步,早晚會全部搞清楚的...)。而且就算知道病因的病,預防起來也不是一件易事。如果受眾是群體的話,多半會涉及到一些政策問題,有時還會有宗教、習俗等因素。如果是對於個體而言的話,比較困難的地方就是難以堅持那些意見吧。不過個人覺得,我們應該注重預防,一些簡單的措施還是可以做到的。


老話說:人吃五穀雜糧,哪有個不生病的?最好的預防就是強健體魄,免疫力強了,避開能避開的危險因素,自然就不容易生病了。


病因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何況有時候你知道原因你也不一定能預防住啊,比如食品安全問題,你知道你吃的東西可能有問題,但你能不吃嗎?誰又知道你吃的一定會是安全的食物呢。


疾病的早期癥狀一般不明顯,而且知道疾病癥狀的一般是了解醫學知識的學醫人,普通老百姓一般在疾病癥狀明顯時才發現自己病重了,此時才想到治病就醫。況且泱泱大國,人民醫學常識方面的匱乏,也使得人對疾病防不勝防。


很遺憾,保健品研究表明吃那種保健品,你就能一定不得病,

而且疾病很多沒那麼簡單,存在太多太多問題,舉個具體事例

大條件:在基因組研究中表明,不少內源性疾病和個人的基因圖譜有關

解決方案

1.兇殘一點,早發現,沒出生前進行人工終止妊娠

2.想盡方法,人工干預

但是對於個體進行基因測序存在很多倫理社會的問題,保險公司會不會不給這些基因上面存在一定風險的人投保?他們早工作會不會因為身體更脆弱而被其實?會不會應為基因的不完美而導致找不到對象?會不會因為你基因不好禁止你生育下一代?

而且技術有限,醫療資源分布的如此不平均,就是可以預防,輪的上你嗎?


為什麼不把人養在玻璃瓶子里呢?不就不會生病了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知乎上問「壞老師」和「壞醫生」兩個問題下的答案有著天壤之別?
學中醫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輸液時為什麼針頭都按向心方向扎,如果按離心方向,會有什麼後果呢?
顯微鏡查血脂是否科學(貌似市面上很多三高治療儀零售店都用這種方式)?
為什麼歐美電影中經常出現抑鬱症,而國產電影幾乎沒有?

TAG:疾病 | 疾病預防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