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產品做減法?
請各位先至少寫出一個自己參與設計/實施並且目前還存活的產品並且證明這個產品做過還不錯的減法
然後再回答這個問題 謝謝!!!請對自己的答案負責!
做培訓的時候,經常舉的栗子。。。。參考一下。
1、搞清你的用戶及核心需求。
2、將核心功能做到極致。3、探求差異化產品形態。4、縮短你的產品設計和開發周期。5、通過簡潔的設計來隱藏不重要的feature。6、觀察用戶行為數據有選擇的砍掉不常用的功能。我認為兩種產品是做減法成功典範:1、Twitter沒有標題、Tag,在線編輯器、沒有複雜的邏輯處理,只有140個字元。在博客的基礎上,這種大刀闊斧的精簡(做減法)提供了更便捷輕鬆的信息發布與獲取方式,體現了與博客的差異,同時帶來了低成本的優勢。2、iPhone
不能換電池,不能插SD卡,只有一個很好理解的menu物理鍵。把時間花在如何做減法,不如花在洞察核心用戶身上。如果你確實想幫用戶最快地解決他們的問題,而不是炫耀你的創意,那麼這本身不會是個問題。
本來很想回答這個問題的,但看到問題補充里的「至少寫出一個自己參與設計/實施並且目前還存活的產品並且證明這個產品做過還不錯的減法」,我想自己是不是沒有資格回答?但看完已有的回答,自己還是想回答啊!腫么辦!唯有先質疑一番提問者的問題補充了(看到最後一句「請對自己的答案負責!」感覺好害怕)。--------------以下吐槽問題補充--------------其實樓主這個問題主要是想了解一些做減法的原因和操作過程吧,但如果真是「至少寫出一個自己參與設計/實施並且目前還存活的產品並且證明這個產品做過還不錯的減法」,真的能解決問題嗎?我們可以腦補一下這麼寫的話,很可能變成某年某與某日我感覺某產品的某功能有點多餘,理由省略1萬字,於是和眾多小夥伴們pk要減減減,結果小夥伴們拗不過我,把功能給砍掉了,砍掉一段時間後,從數據上來看好像是有一些不錯的變化(但願真的有人這麼做,呵呵),然後產品活到了現在還沒掛掉,呵呵。請問,這樣的回答真的有意義嗎?無非是樓主想砍功能,然後又不夠自信,想要舉多些例子跟小夥伴么pk吧(你看,知乎上一大堆人就是這麼乾的,他們的產品都還活著!!!呵呵,死的你又不讓說)。
這是一本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的入門書籍,現在才看好像有點說不過去。然而,但真正開始閱讀下去的時候,才發現經典無論什麼時候閱讀都是沁人心脾的。
複雜帶來的干擾還記得好幾次跟別人討論方案的時候,遇到關於按鈕、入口這些問題時,總有人會說:「加多一個吧,反正多了也不會帶來什麼壞處。」其實我心裡知道這確實是會帶來壞處的,對於一個在視覺上比較偏執的設計師而言,多個元素往往意味著界面變得臃腫、醜陋;而且,在更高的層面來說,增加一個不必要的元素其實會給用戶帶來信息接收上的壓力(很多人都忽略了用戶的心理感受及其帶來的效應),從而選擇放棄繼續操作,或者至少會感覺煩躁不安;其次,對於相同的功能在同一個界面出現多次(尤其對於手機界面而言),一些用戶還可能會困惑:「這兩個看似一樣的按鈕功能上會有什麼區別嗎?」
其實,在我看來,多一個按鈕、多一個入口,其實這些都是網頁設計時代的產物。還記得門戶網站滿屏的鏈接嗎?對於網站而言,頁面空間比較大,還能上下卷滾,一些元素其實是有必要重複出現的。就拿論壇里的翻頁控制項來說,一般做得好的網站,在帖子列表頂部和底部都會出現翻頁控制項,因為用戶在這兩個地方都會存在翻頁的需求,而頁面高度太大的話,只在頂部或底部放置翻頁控制項顯然是不利於用戶的操作的。而且,用戶在網站上的使用行為可能更加隨意、非線性,如門戶網站可能就要不斷地提供新的鏈接入口吸引用戶繼續瀏覽下去。然而,對於手機界面而言,頁面高度往往不會太高,而且一些關鍵的操作控制項往往會以懸浮的形式出現,因此在多處放置按鈕和入口其實是有害無益的。尤其對於移動設備的使用場景而言,用戶的操作線性特徵更為明顯(還記得「一個頁面製作一件事情嗎」?),而且屏幕上的信息原本就不易於閱讀,如果不嚴格把控好加減法,真是個天大的錯誤。
複雜不僅為用戶帶來干擾,也給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帶來干擾。我常常想,為什麼國外的應用往往做得簡潔,而國內的則是一味地堆砌功能和元素(可恨的kpi)。就拿增加功能或入口來說,顯然這些新增的東西都會帶來新的點擊量,然而,這卻是以降低原有功能的使用量為代價的,到底是增加的用量大,還是減少的用量大?這要量化似乎是個複雜的工程。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增加的功能越多,就越難發現真正對用戶有價值的新功能。創業公司對此的理解可能最為深刻,如果只是胡亂地增添一堆功能的話,其實是付出巨大的資源代價的。功能越多,用戶真正的需求痛點便越難抓准,做出來的產品便越容易成為用戶一時新鮮的玩具。
做產品應該聚焦於用戶的核心需求,圍繞著核心需求不斷地優化用戶體驗,嚴格把控好功能的邊界。
關於刪減已有功能有人可能會說,刪除不完整的功能或內容會導致已經付出的時間和努力白白地浪費。一樣東西,不管它有多麼差,只要是花錢買的,沒有誰願意把它白白地扔掉。經濟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沉沒成本誤區」。事實上,用於創建這部分功能的成本是不可能收回來的,因此判定這種功能的唯一方式是看它能夠發揮幾分作用,看保留它會額外導致多少成本。所以說,問題絕非「為什麼應該去掉它」,而是「為什麼要留著它」。
要是你有幸經歷過委員會主導的設計,那麼肯定知道沒有一項功能可以被確定為是不必要的。「假如用戶想……」只會刺激人們求全的心理,擔心自己漏掉了什麼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或別人)說:「假如用戶需要……」,那麼只有一個答案:搞清楚這個功能對用戶是否真的重要。問一問:「我的目標用戶經常會遇到這個問題嗎?」如果回答是「幾乎沒有遇到過」,那麼請放棄這個想法。
另外,客戶也會向我們提出很多功能要求,但他們從來不知道如果想到一個點子就直接放到產品中,很可能導致產品失敗。在功能過多的情況下,可能就會拿掉一些重要功能。因此我們對添加新功能始終持保留態度。某項功能一旦發布,就一定會有人在某個地方使用它。如果用戶喜歡它,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適應這項功能。當用戶離不開這項功能時,你再把它砍掉,即便是一個很不起眼的變化,都會激怒用戶。判斷刪除功能對用戶的影響有多大可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簡單地去詢問用戶「你願意我們刪除這個功能嗎?」答案只能有一個:「不!」誰也不願意拿走什麼。即便從未使用過的功能,用戶也不是肯放棄的。
想在任何時候取悅所有用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專註於目標用戶的核心功能,只要讓他們高興、讓他們滿意就行了。
簡單不是無所作為簡單並不意味著欠缺或低劣,也不意味著不注重裝飾或者完全赤裸裸。而是說裝飾應該緊密貼近設計本身,任何無關的要素都應該予以剔除。
忽略專家型用戶在提高產品可用性的方法當中,有一項叫做啟發式評估,也就是邀請用戶體驗設計專家對已有設計進行走查和評估。然而專家型用戶並非用戶體驗設計專家,也不是典型用戶,他們的判斷會出現偏差,他們不會體驗到主流用戶遇到的問題,他們追求主流用戶根本不在乎的功能。
如果你的投資人想根據專家型用戶的意見涉及一款廣受大眾歡迎的產品,別忘了把這個道理講給他們聽。
簡約四策略以簡化DVD遙控器為例:
刪除——去掉所有不必要的按鈕,直至見到不能再減。
組織——按照有意義的標準將按鈕劃分成組。
隱藏——把哪些不是最重要的按鈕安排在活動倉蓋之下,避免分散用戶的注意力。
轉移——只在遙控器上保留具備最基本功能的按鈕,將其它控制轉移到電視屏幕上的菜單里,從而將複雜性從遙控器轉移到電視。
--------------今天不知為啥很話嘮--------------
一不小心又做了一件自己很鄙視的事情:長文+吐槽。但無論如何,希望對樓主有用咯(你看,我還是有舉作者的實際案例的嘛,書中更多哦~)。
回答得不好,不要打我- -
知道核心用戶是誰,他們需要什麼,知道競品目前有哪些功能,為什麼要有這些功能,這些都能對答如流,那麼就可以給產品做減法了
在縱向上多下功夫,橫向的堆砌自然就沒興趣和精力搞了。
- 比如覺得功能都有了,再加點新的吧。為什麼不考慮提升一下性能。
- 覺得性能無敵了,再加點新功能吧。為啥不考慮一下降低功耗,對app而言。
- 覺得技術方面實在無敵了,再加點新功能吧。可以想像怎麼降低部署成本。
- 產品各方面實在無敵了,再加點新功能吧。是否已經把運營做深了,分析做透徹了,後台好用嗎是否可以再優化。
- 真的無敵了,必須加點新功能。現在的產品盈利了嗎?如果還沒盈利,且產品技術都無敵那是不是商業模式有問題?該換ceo了吧。
對於資源有限的小公司小團隊來說,攤子鋪太大,貌似面面俱到實則千瘡百孔,遲早就是死。
如果不能把一個點做到一定深度,所謂試錯無非就是投機罷了。做項目時你就要一個工程師和一個美工干
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現狀會逼著你去做減法。否則對於上線而言遙遙無期...
在大公司環境下,可以試著放棄部分資源...首先,應該果斷捨棄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東西。
不少產品在最初有一個針對性很強的賣點。然後產品不斷「升級」,添加各種新功能。企業這樣做的考慮是,讓這些新功能幫助用戶更多地了解產品,並獲得更良好的用戶體驗。按照這個思路走,企業一直以為用戶追求的是更完美的產品。可事實上,真正解決用戶需求的,往往是最初那個簡潔的產品。把產品做到極致的思維,常常讓企業崇尚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追求完美,得到更多,得到更快,貪大求全,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表面現象上,會迷失對終極目標的思考。產品設計者應當明確一點,產品研發的終極目的是開發出讓更多用戶都樂於使用的產品,而不是一個功能十全十美、無所不包的產品。即使具備了簡約思維,減法也並不好做。這是一個追求個性、流行個性化訂製的時代。個性化意味著擺脫單一化的常規風格。想擺脫單一化風格,就得表現出多樣性,沒有多樣性就顯示不出個性。然而,增加產品多樣性採用的是加法思維,而簡約主義的產品設計理念採取的是減法思維。兩者相互衝突。用戶希望自己的產品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同時又不喜歡產品的操作與外觀失去簡約。既要簡約乾淨,又要有一眼打動人心的個性特徵,這無疑對產品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設計某版本產品時,把用不到的東西都扔掉。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增加新功能前應當好好看看用戶調查報告。假如用戶對某個新功能的使用頻率可以忽略不計,捨棄這項功能也不影響產品的質量,那麼請大膽淘汰,不要猶豫。互聯網產品的設計通常是走「大而全」的路線。恨不得用一個客戶端滿足一切用戶的一切需求。然而,門戶網站發展至今,設計思路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簡單的界面與一目了然的內容,成為門戶網站布局的新標準。過去以增加信息量為風向標,如今卻極力減少不必要的信息。簡約主義的審美情趣將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這在移動互聯網產品設計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移動互聯網產品由於輕便靈巧,成為廣大消費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起初,設計師們滿腦子「小而全」的理念,試圖在移動互聯網產品中增加儘可能全的功能。然而,移動互聯網產品的屏幕太小,無法像台式電腦或筆記本電腦那樣一次顯示大量信息。所以,設計師們不得不捨棄某些功能。此外,用戶們在用移動互聯網產品上網時,對繁多的次級頁面很是反感。所以,設計師必須刪減花哨的修飾與無意義的內容,優先確保對客戶體驗最重要的功能。盡量將頁面設計得更簡潔,優先考慮功能,專註於客戶最關鍵的需求。這個問題提的很好現在做產品越考慮越多,很多公司參照成熟的網站模式,形態複雜,覺得哪一個產品都很有必要。這是必然的,沒必要人家就不會做了。然後自己哪個都想做,想做個「他無我有,他有我強」的牛逼產品。所以不會取捨,想橫空出世一個beyond expectation的產品。結果給用戶的期望過高,用戶看不懂,自己也運作不起來。。我們都經歷過這個痛苦的過程,放不下。我認為做減法就是要找到整個產品的主線,這個主線的端點,就是產品的最初起點。就可以上線了,以此為突破點,看用戶需求,逐漸完善產品形態去做加法。可以按用戶需求強弱劃分,也可以按用戶群劃分,總之一口吃個胖子會撐死的概率很大。
一個基本點、兩種方式。
一個基本點是產品定位。
兩種方式:
1. 根據產品定位,先抽取出主線業務,然後在此基礎上把功能按主次輕重往上加,能合併的就合併,能改善的就改善。2. 根據產品定位,逐件剝離價值不高、可有可無、用戶反應不好、質量差的功能模塊。至於這個度,得自己把握。有的產品負擔過重,無法順利剝離,就只能採用第一種方式從頭重建了。不寫理論,只寫一個很實用的方法:第一步:在寫產品需求時,初稿把所有你覺得應該加上去的都寫上,不考慮實現問題,也不考慮工期問題,只要你覺得有必要加上的功能全寫上。第二步:審視初稿,砍掉其中50%的內容。注意是剛性的,就是必須砍掉50%,比如你寫了20個功能,那就砍掉10個。不在乎是哪10個,也不在乎你砍的標準。可以是很難實現,也可以是工期很長,甚至可以是看不順眼,或者覺得用戶不需要,反正砍掉50%,形成2稿。第三步:審視2稿,再砍掉50%。也是剛性的,必須砍掉。你可能會很心疼,說這個功能很好啊,用戶很需要啊。如果你捨不得砍這個功能,那就得砍另一個功能,就看哪個功能讓你更心疼了。你說為什麼,這都是好功能啊!是,但我們只要最好的前50%。這時候你砍每個功能的時候都會反覆斟酌,到底是不是必不可少,是不是可以用現有功能代替,是不是可以簡化。形成3稿。第四步,此時,你的產品功能只有初稿的25%,拿著這25%和你的同事pk去吧,把他們實在不能接受的功能也砍了。第五步,剩下的功能里,肯定還有用戶不需要的功能,只是你已經不能通過理智分析了。把功能上線吧,接受市場的考驗,把用戶不常用的功能再砍掉。以上方法適用產品初學者,什麼是初學者?就是會被哪個功能有用哪個功能沒用的問題困擾的產品經理;熟練了之後,在你落筆寫以前腦子裡就知道哪個功能肯定沒用了,這個方法就不需要了。
葡萄酒社區,地址參見我的簡介(我的第二個寶貝,雖然我知道目前不好)。
我們就兩個人,一個運營,一個產品(兩個思想家),希望做的很多很多。可實際情況是,我們就兩個人,兩個「思想家」。為了實現最初的產品,我們這麼做:1.那麼多需求中,哪些是基本要求,沒這些網站就用都不能用2.那麼多需求中,哪些是我們覺得最閃耀的(自己拍腦子和朋友提供)3.那麼多需求中,哪些我們兩個自己可以實現的(沒有多的資源了)綜上所述,得出需求(這個過程是否就是你所說的減?)分成兩類需求,一類我們自己完成,一類找朋友或者兼職完成。
這些需求全部被拆分成1天的工期,不超過兩天的工期,如果超過兩天,就重新評估。接下來的需求,再根據在線情況的反應排表完成。
我覺得的減法:就是在以用戶和市場為目標前題下,「你自己可以完成什麼」加上「你自己手裡資源可以完成什麼的」先依據用戶需求,排列優先順序,然後分析用戶的核心需求,以及邊緣需求,從而尋找主次,做好減法。
與其說是給產品做減法,不如說是先給思路做減法。要求太多,或者說沒有核心要求,希望一個產品將什麼都做了,這樣的思維下,不可能出來一個簡約精緻的產品。開始頭腦風暴時候是會想很多,但很多人想了太多後,不懂的或不捨得丟棄也許是最大的問題。
剛好剛剛在看這篇博客:
http://firecacada.blog.163.com/blog/static/7074376201174104056243/另外推薦一下博主。你知道你的設計達到完美,不是因為你沒有什麼可以加上去,而是當你不能再去除些什麼的時候。——《TED走向簡單的本質》視頻地址:http://v.163.com/movie/2011/7/8/K/M7804J7SF_M7805BN8K.html
1、不要為了減法而去做減法(出發點、動機要對)2、問問自己,產品的最初定義是什麼?最本質定位是什麼?(確定產品真的需要做減法)3、假如做完減法,真的讓產品表現更好,讓目標用戶更喜歡,讓戰略層滿意(做對的事情、做有價值的事情)4、列舉法,儘可能把所有功能需求都列舉出來;排序法,把需求列表整理出來(排序原則或者權重自己把握。可以根據戰略層意思、市場競品表現或者需要、內部人力物力財力能力、時間緊迫等)5、不要同時改版迭代,可以先上appstore,市場反應好,在上android版本。快速出一個新版上線,觀察市場表現的數據和用戶反饋情況。根據數據說話,再做。不要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做風險把控。
大家都在喊要儘快推出第一個版本,越簡單約好,但這種做法往往會走向一個誤區。因為哪怕是再簡陋的初期版本,開發者在其發布後,都會對其寄予巨大的期望,但現實情況往往事與願違,因為開發的很粗糙,界面很簡陋,根本沒有人用。然後開發者就會迷茫,會凌亂,質疑自己的方向性,然後還很難有勇氣推到重做,然後就這麼放置,停滯不前了。
產品經理心中應該都有一個產品的最終形態,這個形態就是你把一切可能的功能考慮上,並臆想有n多用戶為前提。但問題是,開發初期不是考慮如何用多的功能留住用戶,而是用某個或者某些功能抓住用戶。這些功能就是你需要做減法得到的。如何做減法,就是去思考,哪個功能能把用戶吸引過來。
推薦閱讀:
※為什麼aeron椅子在程序員這個群體內非常出名,在設計師的圈子中反而沒什麼名氣?
※有個非常有錢的女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喬布斯開始賣蘋果品牌的汽車,這款車的設計會是怎樣的?
※豌豆莢的推送這麼頻繁,在用戶體驗上是如何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