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裝幀設計師在國內出版界的地位如何?
國內出版社一般是否重視書籍封面的設計?書籍封面和裝幀設計師的勞動有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這裡是指普遍情況,個別圖書特地邀請大牌設計師做設計的情況暫不討論。
以積極的角度看,現今的民營出版市場很大程度地改造著出版體系,越來越多的出版商願意在設計上投入。我最近剛剛提高了設計報價,多數客戶都支持。其實對於一本市場化的書來說,只要印量達到一萬五左右,設計成本就可以忽略了,基本一個封面3000左右都是可以承受的。但是目前的市場無法在後期物料和印製成本上對設計做出支持。特別是印裝工藝的水平。我想這和整個行業結構有關係吧。出版方不尊重印刷,不斷要求低價,印刷廠放棄質量進入惡性低價競爭;讀者不尊重書籍,不停要求定價降低,同時又指責書籍質量低下…其實整個中國市場不同行業都有類似的問題。
說回設計,我覺得多數出版商並不是真正尊重設計本身對於書籍編輯質量和閱讀感官的價值,基本上是看中一些市場成功案例,所以,他們願意支付錢去複製這種案例。跟風過於嚴重的市場基本也是對書籍設計行業的傷,還特別傷不起。它扭曲了很多設計師。我自己也是經歷被要求抄襲跟風的階段,為了錢,我都會去抄,否則我不能靠設計書生存。有些人會跳開這個階段,有些可能就會毀在這個階段。這個又牽扯職業責任感的教育問題了。贈所有書籍設計師一句當年王序老師跟我說的話:設計師必須對設計行業有所貢獻。我自己覺得至少要追求能"有所貢獻"。那些要求你跟風的人,如果你不是快餓死了,我建議你拒絕他們,那是毒!
我不喜歡做書籍設計的人太像愛書人,這也會削弱設計師的專業尊嚴。我們非常喜歡推崇"愛書如命",把它作為一個好的書籍設計師的基礎要求。我自己覺得從設計角度這樣不是太專業。很多編輯喜歡尊重那些挑書、讀書的設計師。我很反對這種形象,設計是一個專業學科,設計師要客觀的了解被設計對象,不能總是把設計對象變成自己的使用對象,必須實際使用才了解它,否則要設計一個好的衛生巾包裝還必須是女設計師不可了?!跑題了…直接回答:?出版社就別提了?從表面上,書籍設計的地位在特別緩慢地提高?設計師的勞動成果基本毀在印裝質量上了,這個責任,50%在出版商過分追求利潤,另外一半來自不健康的消費觀帶來的畸形消費結構,對,另一半怪讀者。科學嚴謹的說當然是"部分"讀者。受邀題。
抱怨的話說起來實際上沒什麼意義。總體來說,國內的任何創作與設計都沒有得到應有的經濟和物質回應。但從圖書出版來說,不僅是紙質書,還有電子出版物,最近幾年內將會越來越重視設計的意義。因為不只一個人跟我說過,一本書好不好賣,重要的是在營銷,而不完全憑藉其內容,設計變成了營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手段。讓好的書擁有好的設計才能讓其價值最大化。我認識的一些一向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出版從業者也在嘗試地在書籍設計(不僅僅是裝幀)上尋求突破。而另外一方面,陸智昌、顏禾、聶永真這些涉足書籍設計的平面設計師正在出版行業樹立自己的名望,變得越來越有影響,甚至讀者中會出現「因為某某書是某某人設計的,所以應該買一本來收藏」這樣的言論。我相信整個書籍設計的狀態會有變化,或許會像文學刊物的稿費從40~60/千字變成200/千字只需要幾個月和幾家帶頭刊物一樣。只要時機到了就會有大突破。
P.S. 圖書市場(不包括電子讀物)在2010年在國內的碼洋超過370億,說出版社和出版商沒有掙到錢,肯定不是這樣的。讀者是一個需要引導和可以引導的群體,他們的選擇代表著出版商的情商、理解力和下了多大的功夫來做足功課。建議設計師們都去看看這本書書.設計 (豆瓣)到時候你們就都釋然了,講的是日本戰後的書籍設計,訪談的形式,都是資深的內行人。現在書籍設計在起飛、在爆發原因只在於2003年後的高校擴招,這一批設計專業畢業的學生也就在這行里幹了五年左右,而且競爭者多如牛毛,設計貶值是很正常的。這和日本五六十年代的情況如出一轍,日本也是二戰前培養了太多學美術的學生,戰後只能都去服務出版社畫插畫、當美編或者做委託設計了,所以日本的裝幀設計和插畫以及漫畫的水平都是世界頂級的。日本大概二十年的時間就確定了自己設計界翹楚的地位。未來一二十年對於真正好的設計和設計師會是黃金時代,此後才是大師帶動以及教育素質提升下整個行業設計水平的明顯提升。這之前,即使是大師,恐怕也得如杉浦康平當年一樣友情贊助一些項目了,杉浦大師當年甚至免費幫人設計都是滿腔熱忱。日本60年代時,做設計也是一樣要為吃飯問題發愁。平心而論,自由職業里做書籍設計和版式設計算是不錯的了,書業從來都是很保守的,傳統點一般總是比花哨的設計感更能贏得讀書人的心。再通俗的書,作為文化,能沉澱下來才是好的,才是對社會的貢獻和積澱。書的核心是內容和作者本身,設計是次要的。曾今,護封就只是個買的時候當場扔掉的東西。書籍設計是半個手藝,對紙張特徵、印刷適性、生產和裝訂過程沒有一定了解的話,出來的設計一定是紕漏百出,枉費心思。如果設計師都敢說歷史上大師們犯的錯誤、總結的教訓你都能基本遵守,達到合格的設計的話,在生活和精神上你都不會是貧乏的那個。建議把Tschichold和Burninghurst那幾本書都讀讀,還有一本Complete Manual of Typography好好學學,你可能才會對你所從事的這一行當真正尊敬和用心起來。有人說設計師可以不愛讀書甚至不讀要設計的書就下手的,給出的理由是設計是很專業的,專業素養夠,不讀書也不影響設計,一般排版送設計、或者封面設計幾百塊的水平估計都這麼乾的。就說你不讀書吧,你至少能對正文字體的使用都正確、全面的認識吧?事實上大多數人總是高估自己。
連小林章對日本自己的印刷字體使用都覺得簡直不能看,你就可想而知,這裡面有多大學問和存在多大問題了。
另外建議把余秉楠80年代翻譯過來的那些文章全部讀一遍。我們部門的情況:
常規品種:非常重視裝幀,平時我們對一個封面的支出大約在兩千到兩千五,如果採用了畫稿或者照片,這部分的費用另計,兩千多是單純的設計費用。修改次數不好說,一般是設計師第一次給兩三個粗略方案選擇,選中了就繼續做,沒選上再提交一次。一般來說合作久了的設計師磨合的好,對我們的需求把握很到位,第一次都能選上。當然也有倒霉的,我最多的一次一本書做了十幾個版本……如果做了出片展開又放棄,是要賠償損稿費的。自費出版:如果不是對方特別有要求比如是做畫集或者什麼高大上的東西,不管是出資方還是我們,對封面的要求是有一個就成,便宜就好,一般報價八百到一千還要送版式,或者有些排版就送封面。教材教輔這麼做的也很多。暢銷書品種:圖書也有出身差異的,比如名家暢銷書,從立項報選題開始就各種優待,設計費用也不設限額,名家繪製,名家設計,不惜損稿費,做到滿意為止。具我了解,設計的收入還是可以的。我們相熟的幾個設計師,每年檔期滿滿,有的需要預約。我們八卦地估算過,一年到手十萬左右……關鍵是自由啊。做得好的設計師也有要求預付全款的,可見甲乙雙方的地位。
在版權頁、後勒口上面都會打上設計師的名稱以及聯繫方式,logo、微博什麼的。至於裝幀的作用和地位:個人覺得是上漲,而且現在是被低估的。電子閱讀衝擊最大的,是純文字閱讀。個人來看,實體書的出路一個方向是做到電子閱讀無法帶來的東西:例如圖文書、有著良好裝幀設計印製製作的圖書。圖文書現在在電子設備上暫時沒看到很好表現的,而後者,擁有本身就是一種滿足感。我自己也買了不少內容一般,但是做得真的很舒服的圖書。市場價值就會轉換為設計師的價值。而一般文字書,尤其是小說,這本和那本真的有很大不同嗎?純消遣,都差不多。而誰能多被讀者注意一下,誰賣掉的概率就會更大一些。這就是封面的價值。(雖然就我個人而言,從閱讀的角度講,我是不會考慮封面是否好看的因素。但是逛書店,的確看見好看的封面會多注意一下。)
回答這一問題應當設定衡量標準,比較合適的衡量標準是設計報酬。
例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城市地區普遍出現了「腦體倒掛」現象,民間流行著"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等說法——很明顯,當時腦力勞動者的勞動未能獲得應有的尊重。
回到書籍裝幀設計業,來聽聽國內一流的設計師、「書衣坊」主人朱贏椿在讀庫公開講座中的現身說法【1】:提問:開始會比較困難?
朱贏椿:當然很困難,因為生活是比較艱難的。做書籍設計報酬真的很低很低,我聽說有的地方几百元就做了,還要改十次八次。真正生活其實所需要的不多,我住在校園裡,房子很小很小,就是每天四點起床,走在校園裡的時候,就是很幸福了,小房子也沒有關係。我也不怎麼吃肉或者吃高檔的西餐。後來發現,真的花不了多少錢,決定就這樣做吧。
提問:實實在在做書好做嗎?或者應該怎麼去做呢?
朱贏椿:這裡如果有年輕設計師,我覺得你們一定要兩條腿走路,不要一開始就想把一生獻給書籍設計事業。我都不敢來北京,你們來北京了,在北京生活的確有一些壓力,尤其是年輕的設計師,一定不要固執地抱守這些東西,要有自己的選題去做,不要一根筋、我生活在小城市,花費不是很高,平時自己做做,生活上沒有太大的問題。年輕的設計師可以喜歡書籍設計,但不要以它為終生的事業。數字出版出來以後,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張立憲:朱老師本身得到的設計費用就不高,但是他還經常主動出讓一些稿費。因為設計完了,產品還差好幾個環節,最後出版社需要來定料,他跟出版社說好了,我們用什麼樣的紙,出版社覺得這個紙太貴了,我們換一種便宜的紙。我今天中午問他,他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的書是被出版社偷工減料做出來的,書出來了,署名是朱贏椿,其實出版社在後面悄悄地偷換了他的設計理念。朱老師看了以後覺得有點遺憾,問出版社能不能換好點兒的東西?出版社說加不了啦,朱老師說你給我扣點稿費吧。剛才這個姑娘問的,我覺得你兩條腿走路,那條腿多掙點錢來彌補這條腿。
我想,多數看過上面對談的人都會同意:書籍裝幀設計不是一個好營生、書籍裝幀設計師也並非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
是的,我就是要來點老生常談:我們這個時代低估了真正的價值。
【1】《多情的紙,溫柔的書——探尋書籍之美》http://www.duku.cn/docs/377.aspx成年人的讀物,小說什麼的有很多設計挺好看的,學齡前兒童讀物,繪本,本身就是藝術品。可是中小學生讀物簡直是太丑了
紙質出版物總體是在走下破的,跑進國內的書店,滿眼都是土到掉渣的封面,翻內頁更是慘不忍睹。以國內出版社的認知水平基本是嗶了狗了,至少對於我來說走進書店一點購買慾望都沒有。再者好的書從用紙裝幀都是極其講究的,國內的製作水平又是嗶了狗了的狀態,真的不想吐槽。一旦用了進口的紙張,或者更好的工藝價格馬上貴了不行。所以一般要到1W本左右才能真的做點東西,選擇餘地大一點。且不論很多客戶都覺得沒必要做了那麼好,能成品落實發行,能過得去就行
單價貴了就沒人買了,再次嗶了狗了。其實去台灣的誠品,日本的紀伊國屋和蔦屋書店逛過後,最大的感觸就是你看到好看的封面,有設計感的書,絕對是會多停留會兒,多翻幾頁,當這個內容再滿足你的興趣,基本就是添加到購物車的狀態了,買買買啊!連買回來放家裡都是逼格滿滿。這裡我推薦下台灣的設計師王志弘,從選書到設計非常用心,書的質量相當高。
所以國內在這一塊還是有很大一塊空間的,個人覺得這需要依賴大眾審美文化的提高,畢竟那10年帶給我們打擊是巨大的,造成這方面認知的嚴重缺失。然後改革開放也沒來得及拉上這塊文化,物質化的社會嚴重扭曲了審美觀,價值觀,盲目追求潮流與奢華,造成了今日的一大波土鱉。。。誒~~~好像扯遠了,偏了有點結棍。
作為一個設計師不指望大眾與所謂的媒體,你開個價別人都覺得為什麼那麼貴。真的懶得解釋。所以一些關係好的朋友,亦或者自己恰巧心情不錯,與其別人拿幾百塊錢來讓你不舒服,不如就白送你設計了,碰到人好的請你吃大餐,也算過得去。注意如果合作成功,通常第二次就是你佔主導了,好比鴉片,吃了會上癮。那時就好談條件了,談不攏就當什麼也沒發生,自己靈活發揮吧。對於個人,什麼時候單個製作成本的價格不那麼高,有新的技術,更豐富的工藝與選擇面,才會迎來新的春天,對於書籍的裝幀也是一種福音。
最後的最後講一個收費的方式,自己幾年用下來,還算覺得過得去。適用有工作,利用個人時間接私活的那種,就是收取你工資的1.5-2.5倍,這個是底價,如果對方連這個價格都沒法接受就不要做了。這是對自己價值的一種否定,用這個時間來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認知,或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得更有價值。扯了有點多了,僅供大家參考。我能說某知名出版社給的設計費一本 封面+內頁一共就1k2么...還得附贈各種改改改...
我們社一個封面800就不錯了,編輯不缺設計師設計封面,好的設計師做了封面要價高都不行,高了人家就找便宜的做了。
推薦閱讀:
※廣西師大出版社近期一些列新書(如圖)的出版社一欄為什麼有「群言出版社」?
※美國有消費者集體訴訟蘋果和五大出版社操控電子書價格,從法律上應該如何理解這件事?這官司能打贏嗎?
※關於自費出書評職稱、學術出版相關注意事項?
※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文學書籍翻譯?
※中國圖書價格水平高還是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