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90後,讀研為何變成大勢所趨?
01-18
題主家在中部某省,目前在「西南某高校」讀研。中學同學大都是211or985。寒暑假回到家裡,初中同學、高中同學聚會的時候,聊起各自現狀,要麼出國,要麼讀研,或者考研,工作的極少,也有工作一兩年後又準備考研返校回爐的。。
首先,出國讀研的同學的話,碩士獎學金很難申請,大多是自費,很多都在國外兼職代購、開中餐館,送快遞掙零花錢。。感覺他們去國外讀碩士很大程度上,並不會學到什麼知識,讀研對於他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人生閱歷的累積,當然也包括水文憑。。學霸們大多是去讀Ph.D,一來獎學金好申請,減輕家裡負擔,二來可以期望真正學到東西。但是國外讀博的論文要求高,畢業難,除非是在國外找工程類工作,否則也難留在國外。然後,國內讀研的話,我覺得也並不像許多人想得那樣能學到東西。雖說天天都在科研,但是科研學習的偏重理論,即使有和項目掛鉤,但多數也是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項目,十分質疑這些理論能為企業帶來多少價值。。我也非常擔心畢業後這類能力是否可以得到企業的認可?還有,我就很納悶為何工作黨那麼少,聊起來,工科狗要麼覺得工資收入低、要麼覺得工作沒有發展前景,或者乾脆就是英語、文學、法學這類就業難的專業,所以決定讀研碰碰運氣。這讓我非常不可思議,因為同學幾乎很少有非211的,他們都混不好(也有可能是他們眼高手低,我就非常好奇國內的人才究竟過剩到了何種地步?
最後,就是博士生的泛濫,從大學到碩士再到博士,研究的領域生會越來越專精也就是狹窄,況且長期鑽研學術機會成本非常高,國內補助相比國外少得可憐,私以為在國內讀博非常不合算。畢業之後博士生比較好的出路,就是留在高校任職,像我本科學校,留校任職的標準已經提高到了「本碩博三代985、還有有世界前200學校的交換經歷」,比起10年前標準高了太多。但是按照目前的讀博人數,我認為會越來越難,因為高校教職基本飽和,歐美經濟形勢不佳,中國人留不住也大量回國,這樣的供需比例對博士是很不利。同樣是獨生子女,因為國際經濟走勢的緣故,90後這一代的機會比之80後少了太多,80後抱怨自己是「坐穩了房奴的一代」,那麼90後估計就是「想做房奴而不得的一代」。讀研說到底還是為了工作,讀研時期曲線救國式的努力,還不如直接進入職場努力打拚。房價還這麼高,競爭壓力這麼大,現在真的很迷茫,當初想著讀研水文憑提高就業競爭力,現在覺得自己真的too naive,就業形勢越來越差,還不如畢就進入職場努力,奇怪為何還有這麼多人削減腦袋考研?
謝邀。
我就是題主所說的留學黨之一。說句實話,我並不認為讀研無用。不知道題主是怎麼得到出國讀研學不到什麼東西這個印象的,但是對我來說,雖然剛剛才讀完第一年的課程,我真的學到了很多東西。
我所在的學校是商學院,所有的課程都是商科相關,就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學了怎麼做行業和公司分析,怎麼進行戰略管理,怎麼做各種報表,怎麼搜集市場情報並進行市場營銷,怎麼創業……雖然經常要看書到很晚,經常要跑出去做調查做訪問,經常要上交各種paper和presentation,但是這些課程真的讓我感覺受益匪淺。至於說為什麼要讀研,其實就是因為一個很簡單的原因:提高競爭力。如果本科畢業就去工作,那個時候參與職場競爭的我是一個會一點金融和法語的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而兩年後,參與職場競爭的我會是一個擁有英法雙語背景的商科碩士,你覺得哪個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大?現在學歷門檻越來越高,總有一天研究生也會像今天的本科生一樣成為公司招聘的基準線之一。既然總要有這個文憑的,為什麼不現在讀呢╮(╯▽╰)╭然而從本校情況來看,並不是學霸都去讀phd了,我們學院就有很厲害的學長學姐去哈佛mit但是讀master的。讀master的未必是水文憑。
90後,接觸的人里,沒感覺讀研的人占多數。初中同學,不少沒讀完就退學了,早就工作了。高中同學基本上都工作了。大學同學我這個專業大概三分之一讀研,剩下的人都去工作了。
推薦閱讀:
※作為兒子,應該怎樣安慰一個癌症病人?
※香港回歸之前是否是民主社會?
※為什麼郭沫若受到許多人的唾罵?
※如何看待23歲女孩酒店死亡-酒店私自火化事件?
※如何看待傷醫教師繆嫻被公示晉陞高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