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思想也是圍繞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而闡釋的嗎?

想知道是不是,比如 道 ,是不是關於這三個問題而發明的概念?


反對@伯陽的答案。

您答的相當於強調了中國傳統思想的「現實生活世界觀」(借用馬哲的術語),但是言過其實,簡直把「我」講成了亞里士多德式的神。

如果說「我就是天,天就是我」實在是荒唐。而將「我到哪裡去」理解為「我死後去哪裡」,在中國思想傳統中也不是最合適的,中國思想對死亡的討論不那麼重要,更多的則是「我應成為什麼樣的人」,即功夫論和境界問題。

雖然有時候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天人合一」這個特點是存在的,但是絕不能武斷地理解為天就是我,我就是天。否則如何理解「天人感應」、「五行終始」?如何看待歷代政治思想中不斷討論天與政治統治合法性的關係問題?如何處理孔子盛德不得位問題?如何理解天命與修己成德與行道之間的關係?如何理解孟子性命辯證之說?儒家如此強調性與命的關係,如果我就是天,天就是我,豈不什麼事情都沒有了?

孟子-盡心下: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如果我就是天,天就是我,性命問題還需要討論嗎?

----------------------------自己的原答案-------------

如果附會的話,

「我是誰」=心性論

「我從哪裡來」=宇宙生成論

「我到哪裡去」=功夫論

那麼這些東西中國傳統思想里都有。但我覺得不能說是「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

一定要給思想設置一個統一的中心,以一種能夠統攝一切的規律去理解,這是【蘇聯教科書體系扭曲後的】馬哲的思路。

你可以用一些總結性的規律去簡化、概括,方便自己記憶。但是要知道這只是方便的做法而已。真的想要做為結論,則需考察細節和證據。

-------------------------------


我是誰?

原創 2016-01-15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

友:據說,「我是誰?」是千古一問,是嗎?

我:是的。你認為呢?

友:我認為很簡單,我就是我,有什麼問題嗎?

我:誰讓你思考這個問題的呢?

友:我自己啊。

我:你指揮大腦思考這個問題,顯然,你不是大腦,是嗎?

友:嗯,應該是。

我:是誰讓你這個肉身到這裡來喝茶聊天的呢?

友:我啊。

我:你指揮你的肉身過來,那麼你就不是這個肉身了,是嗎?

友:好像是。

我:好,大腦和肉身都不是你。你的心也是你的東西,並不是你。問題來了,你是說肉體是你的,頭腦是你的,靈魂也是你的。那麼你又是誰呢?

友:哎呀,你這一問把我問糊塗了。

我:你看,」我是誰?「的問題來了吧?好,我們換一個例子討論一下。你餓了,決定吃飯,後來又決定等家人回來一起吃。那麼,是那個感覺飢餓的肉體是你?還是根據記憶,指揮肉體移動到有食物的地方並決定吃個飽的那個大腦是你?抑或是那個心裡想起了家人,於是決定等家人一起吃的念頭是你?第一個是肉體的本能需求,第二個是大腦這個計算機的解決方案,第三個是心裡的情感。這三個哪一個是你呢?如果你說是肉體,但如果沒有後面的兩個東西,肉體就是行屍走肉,會很快餓死。如果你認為前兩者是你,那你就是機器人,沒有情感。如果是後兩者那麼你就是幽靈。

友:嗯,沒有靈魂和大腦思維,肉體就是行屍走肉。沒有肉體,靈魂就是幽靈。靈魂打理肉體,使它具有了靈性。肉體作為載體,使靈魂具有了現實性。對!這三個都是我。

我:怎麼可能有三個你呢?

友:你把我問暈了。

我:我們再換個說法。我問你,當醫生說必須去掉一腿一手才能保住性命時,大腦分析了一下認為合理,肉體認為很痛苦且不想缺胳膊少腿,而那個寄住在肉體里的主宰——靈魂——為了有一個「殼」可以「居住」,竟然決定去掉一手一腳,而肉體和大腦只能服從,為什麼呢?

友:為了顧全大局,必要的犧牲是沒辦法的。

我:好,我再問你,那個讓肉體自殺的念頭是誰?大腦是計算機,即使它能分析利弊,但它是沒有情感的,所以不會做出自我消失的決定,它的程序告訴他,它只能被動地接受靈魂的指示。肉體吃喝玩樂很舒服更不想離開這個花花世界。

友:那麼,只有那個靈魂在做決定了。

我:肉體——包括大腦——消失後,靈魂還存在嗎?拜倫也問:「當這受苦的皮囊冷卻,那不滅的精魂漂泊何方?」。如果靈魂依然存在,那麼你不是自殺而是被靈魂殺了,靈魂為什麼要做這種決定呢?如果肉體消失後,作為決定者的靈魂也不存在了,那麼又是誰讓它做這種同歸於盡的決定呢?反過來,靈魂渴望肉體永恆,而肉體卻選擇了短暫。似乎是肉體最後做了一把主,又似乎是肉體對靈魂的最後報復。如此的矛盾糾結,你的『三位一體』意義何在呢?

友:我真的有點糊塗了,我感覺我承受不了這個問題了。

我:好,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擱一下。換個話題。莊周夢蝶你是知道的。我問你,在夢中,你感覺所發生的事情是真實的嗎?

友:當然真實啦!就和白天發生的事情一樣,真不知道白天是夢還是夜裡是夢。

我:你知道嗎?現代科學證明每一段夢一般都不超過5秒。

友:是嗎?夢中的情節、心情、對話、行為是那樣地真實,幾秒鐘怎麼能完成呢?

我:為什麼不可以呢?這就是時間的相對性問題,也是「色與空」的問題。

友:我怎麼無法理解時空的相對性呢?

我:愛因斯坦認為時空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是人類大腦無法想像而已。古人說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愛因斯坦說速度越快時間越慢都是一個道理。大腦作為計算機,它的局限性很大,它無法理解非物質、非邏輯的本體世界。對於夢的神秘性,法國物理學家笛卡爾也說:「我怎麼知道自己不是在做夢?我又憑什麼將夢境和現實區分開呢?世間上包羅萬象、形形色色的東西,雖然一個也不成立,卻能在眼前無欺顯現。因此,完全可能有一個魔鬼,一直在欺騙我,讓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是真的、什麼時候是假的。」。你聽說過黃粱夢的故事吧?

友:聽說過。

我: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叫盧生的人在飯館睡著了,他夢見自己考中進士,連連陞官,但又幾經浮沉,幾次遭受誣陷,虧得皇帝為他平反冤獄,後又出將入相,封為燕國公,娶了美麗的妻子,全家享盡榮華富貴,後久病不治而亡,高壽81歲。夢到這裡盧生猛地醒來,只見店主人正在煮黃粱米飯······你理解一下,一個人的一生在幾分幾秒的一場夢裡就「真真實實」地過完了,這不就是時間的相對性嗎?

友:嗯,好像是這樣。

我:一個千年的烏龜和一個只能活12小時的昆蟲,他們的生活歷程是一樣的,同樣是尋找食物、經歷意外、追求愛情、結婚生子、疾病纏身、最後走向死亡,他們並不感到時間的長短,都充分地享受了生命的歷程。我問你,如果你把一個時間跨度幾年,空間跨度幾個國家的夢理解為你的實際行為過程,那麼你需要數年才能完成。反過來,你把這個過程放在夢裡,可能只需要幾秒鐘就真真切切地完成了,是嗎?

友:是的。

我:完成同樣的事情,一個需要幾年,一個是幾秒鐘,時間和空間以及發生的一切竟然同樣真實可信,時空的相對性不就出來了嗎?但是,要真正領悟時空的虛無性只有靠人的心靈,大腦是無法理解的。

友:我似乎明白一點了。那麼,這怎麼又是「色與空」的問題呢?

我:如果現在讓你睡下,給你一個活一百歲的夢,並且編排好一生的情節,當你醒來時你會發現你又活了一輩子。在夢中,你同樣會認為自己活在現實中,跑跳打鬧丶喜怒哀樂、上學、工作等等什麼都有。是嗎?

友:是的。

我:而實際上你身體躺在床上根本沒有動,動的僅僅是你的心靈和大腦,只是心靈在夢裡有滋有味地生活,和現實中的生活一樣豐富多彩。顯然,你夢中出現的人和事都是不存在的「空」。而你卻認為那是真實的東西,是色。你感覺是「色」,而實際上還是「空」。這說明「色即是空」,反過來就是「空即是色」。是嗎?

友:的確是這樣。這就是佛家空色的含義嗎?

我:這只是一個側面,佛家的「空」還有「無常」等等含義,比如你現在看到的星星都是很多年前的樣子,它的光從遙遠的地方而來,剛剛到達你的眼睛,至於它現在是什麼樣子或是否存在我們是不知道的。再比如,我們看到的太陽是8分鐘前的太陽等等,這就是「無常」。但「空」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暗能量和暗物質是「空」;造物主是「空」;靈魂是「空」;萬物皆「空」,所以佛家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看著熱熱鬧鬧,其實就是一場影像和虛幻而已。好,再來,你體會一下,現在我們兩個人在談話,是真實存在呢還是在做夢呢?

友:這······

我:分不清了,是嗎?好了,這個問題不是大腦可以思考和回答的。回到我們的話題。既然一切皆空,我們就要問了:那個無影無形的心靈離開肉體是不是同樣可以活著呢?也就是說靈魂是不是可以獨立地活著呢?

友:應該可以。一個「空」的東西怎麼會死呢?

我:不死就意味著存在,它去了哪裡呢?你現在知道自己是誰了嗎?

友:還是不知道啊。

我:真正的你是無法言說的。

友:這就是你常說的非語言對待和非意識思量嗎?

我:是的。你知道禪定的步驟嗎?

友:不知道。

我:簡單地說,禪定的第一步是「觀念頭」,觀察念頭的來來去去;第二步是「觀空」,直到大腦的念頭消失,「空」就出現了;第三步「觀心」,心如如不動,所謂的「開悟」這時候才可能出現(這是瑜伽的最高境界,但佛教的境界還要繼續修。);第四步是「去我執」,把肉身這個「假我」從心中去掉,認識心靈這個「真我」;第五步「去習性」,達到孔子的「耳順」和顏回的「坐忘」境界。第六步是去「觀察者」,直到「觀察者」——真我——完全空掉,煩惱盡無,才能直達無餘涅槃,這才算是坐禪的最高境界。

友:你的意思是心靈還不是「真我」?

我:是「真我」,但不是本質的我,本質的「我」是不存在的。

友:太玄了。那麼「我」是空?

我:你說呢?什麼是「空」?你這樣一說不就變成「有」了嗎?有了「空」這個字就變成了「有」。漢·王弼說:孔子是知「無」的,所以他不說「無」,因為「無」是無法言說的,一說就變成了「有。」

友:那怎麼辦?不說嗎?

我:怎麼說呢?「子欲無言」,孔子說不出來;老子「道可道不可道」,老子也說不出來;孟子面對「浩然之氣」問題,嘆道:「難言也!」,同樣說不出來;釋迦摩尼明明說了四十九年佛法,但他卻對世人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誰說佛陀說了佛法就是誹謗他,你說他到底說沒說呢?

友:既然什麼都不說,那麼找到「我是誰?」的意義在哪裡呢?

我:為了尋找快樂。

友:這個問題與快樂有什麼關係呢?

我:人要獲得快樂應該關注肉體還是心靈呢?誰是主宰?誰是關鍵?大腦無情,心靈有情。喜怒哀樂皆來自心靈,只有心靈才能決定一個人是否快樂。比如,你會拒絕一個你討厭的人請你去大酒店吃飯,因為去了不快樂,所以寧可在家吃速食麵,因為這樣你感到比去大酒店快樂。這個「感到」就是「心」里的感覺,快樂就是快樂的感覺,是形而上的。快樂與形而下的物質享受沒有關係,難道你的肉體不想飽餐一頓?難道大酒店的菜沒有速食麵好吃?顯然不是。所以,快樂的本質就是心靈的感受。現在你說,肉體和心靈我們應該關注哪一個呢?

友:答案顯然是心靈。你的意思是,只在肉體和心靈之間找「真我」,覺察到心靈就是「真我」就行了,不用再往下追了?

我:是的。到這裡就足夠了。意識到心靈就是「真我」已是非常人可以做到,此時,快樂已經悄然而至了。再往前走就必須擁有聖人的智慧才行。所以不是不往下追,而是沒辦法追。你只要能夠感悟到心靈是真正的「你」就行了,這就是所謂的「開悟」,「我執」從此就放下了。

友:所謂我執就是執著於「肉身是我」嗎?

我:是的,肉身是貪婪的,吃喝玩樂、虛榮、顯擺等等,什麼都要,而且永不滿足。你把它當成了自己,你就變得貪婪了,一切都會圍繞這個「假我」轉,煩惱痛苦一生。所以,我們要覺察到,心靈通過肉身實現在這個物質世界的存在,目的是凈化自己,最終回歸永恆的快樂空寂。你是無限的,但肉身這個「住所」是有限的,肉身大限一到,身與我兩不相干。自然死亡就是肉身的大限到了,靈魂不得不走了。自殺就是靈魂感覺不快樂了,乾脆走了拉倒。這就是很多明星、富翁、官員自殺,留下一大堆財富,而許多窮困潦倒的乞丐卻活著的原因。從這裡你應該看到,人不是為了財富活著,而是為了快樂而活著,有錢不快樂寧可死。但如果活得很快樂,錢多錢少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友:看來金錢的確解決不了快樂問題,金錢帶來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一個人擁有富足的精神世界太重要了。

我:是的,精神高於物質,精神可以戰勝物質的貧乏,而物質卻解決不了精神的空虛。所以,一個人不認識自己是可憐的,坐擁一堆財富卻煩惱一大堆,這哪裡有什麼生活質量可言?這些人正如曹雪芹所言:「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所以,通過金錢得到的快樂是靠不住的。有人說:我很快樂。我說你是暫時的快樂,不是究竟的快樂。為什麼呢?因為人有旦夕禍福,假如明天你一屁股債或生大病或地震殘疾了,你還會快樂嗎?最後你還要面對死亡,你還快樂得起來嗎?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三百六十五日不在病中就在愁中。普通人的生活大致如此,故各宗教都建立在人生是苦這個前提上的。歲月匆匆,人生苦短,在吃飽喝足後要多多關心自己的心靈,與心靈對話。

友:這樣說來,為了快樂地生活,每個人的確應該回答「我是誰?」的問題,能回答這個問題就說明知道真相了。

我:是的。心裡知道真相當然就快樂了,孔子丶顏回悟到了真相,所以在任何困苦中都"心不改其樂",這樣就有了人們追求了幾千年的"孔顏之樂"。心靈感悟了真相就是覺醒。覺醒後就會「放下」我執。放下「我執」就是遠離煩惱,遠離煩惱就是無憂,無憂就是快樂。

友:知道了。我還有一個問題,你說靈魂的來源是非物質的本體世界,就是「無」的世界,這個「無」是佛家的「空」,是老子說的「有生於無」的「無」,也是科學家說的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無」。那麼,這個「無」是如何產生的呢?

我:它不存在產生和滅亡的問題,它無生無滅,無始無終。它與人的靈魂、造物主、山川大地等萬事萬物都是一體,萬物是一體的。宇宙是一不是二。

友:怎麼理解萬物一體,宇宙是一不是二呢?

我:這也是非意識思量的問題,本不可說。我試著打個比方,你領會一下。如果那個「造物主」或那個「無」是大海的話,宇宙的本質就是海水,海水就是一,作為「真我」的靈魂就是一滴永不幹涸的海水,與整個海水一體。你的肉身就是一個漂浮在海面上的「泡沫」。海水與海面的泡沫是「二」嗎?

友:不是,是一,都是海水。

我:對。泡沫來自海水(這表明靈魂先於物質世界而存在)。這一滴海水就是「靈魂」,它「隱身」在泡沫里。而且你和別的「泡沫」是一體的,都是海水,都是全息的。而死亡就是「泡沫」消失,你從海水來,最終回歸海水,氣泡有「生死」,而海水不存在生死問題,它是永恆的。是否再次變成「泡沫」就是修行問題了。

友:世人的無明就表現把自己當成了水泡,而不知道自己是海水,是嗎?

我:是的。我們把「水泡」當成了自己,那麼我們就會非常珍惜,生怕它破滅(生老病死),但大海波濤洶湧,風吹雨打,艦船碰撞,油污纏身,怎能不痛苦?水泡生生滅滅,苦難重重,今天水泡明天破滅,如何得到安寧?明白自己是海水就是覺悟,覺悟後感到成為泡沫太苦了就會擺脫「泡沫道」,始終做一滴平靜的海水,融入大海,融入靜謐,融入永恆,永不破滅。大概就是這樣吧,這個問題本身無法言說,所以只能是打個比方,你不要著相。

友:雖然朦朦朧朧,但還是感覺醍醐灌頂,如夢初醒,至少,我已經知道到哪裡尋找快樂了。再容我細細體會,謝謝您!

我:不客氣。

更多公眾號文章請加微信號rdtpys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送分題。

中國先聖們是這樣回到這三個問題的:

1、我是誰?

答:我就是天,天就是我。

2、我從哪裡來?

答:我一直都在,和天地一樣長久。天從哪裡來,我就從哪裡來。

3、我要去哪裡?

答:我無處不在,所以哪裡都不用去。因為我一直都在。


關於「我是誰」,筆者曾經給人解說過三個比喻

  其一,「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肉身好比工具或坐騎,身體與法性自性相比,就如橋面與水面相比

  (注意:此偈雖有助破對身的執著,但沒悟透水橋不二,人牛不二。

  寫此詩的所謂大士,日後帶弟子一起焚身祀佛,顯然是出偏了)

  其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水面,鏡面,也許是古人能找到最好的比喻

  現代,則有顯示屏,更好一些,因為不像鏡面,沒有另一個我在這屏幕前

  請試試看,把眼前的三維立體的世界看成一個平面,非台無樹,沒有厚度,鏡前無我,鏡內無物。

  「本來無一物」偏空,不如「佛性常清凈」

  嚴格講來,此偈也沒悟透,須知覺塵不二,塵埃也是清凈的,煩惱就是菩提

  所以慧能還需要五祖再跟他講解《金剛經》方才真正覺悟

  其三,「千江有水千江月」,其實只有一月

  此月,可以是因果緣起,也可以是老天爺、上帝、真主的安排,也可以是客觀存在

  你信什麼,它就是什麼

  這個比喻雖有助於破對個體的執著,但是沒一滴滴水,哪來的大海呢?

  真正的救度就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互幫互助中

  如果有誰覺悟後行為一點也沒改變,仍舊自私自利,甚至選擇做惡,那就是沒真正悟透

  須知所有的角色都是一個演員演的,

  不存在「同時」「同地」,地界和時區都是人為劃定的,

  實際,一點點空間距離,都意味著已經過去,只不過是剛過去而已

  (釋迦夜睹明星得悟,星星何其遠,為何出現在你面前?)

  在你對面的都是另一個「平行」時空的你

  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

  老天真是太公平了

  生命即覺,覺即生命。(沒有知覺的生命還能叫生命嗎?)

  我(能覺)即非我(所覺),非我(宇宙)即我(生命)。

  自他不二,覺塵不二,離覺無塵,離塵無覺

  好比鏡像不二,離鏡無像,離像無鏡

  什麼時候學會把立體的看成平面的,大約就離悟道不遠了。

  (眼前三維外物=圓滿平直的心鏡)

  鏡=能=我=自=性空=個體=生命=心(靈)

  像=所=非我=他=緣起=集體=時空宇宙=(事)物

  鏡=像,能=所,我=非我,個體=集體,生命=宇宙,心(靈)=(事)物

  (把它們連起來的是什麼?你我當下之覺也)

  緣起是空間上的因果,因果是時間上的緣起,因果與緣起是一回事

  時間和空間也是一回事,空間上的距離就意味著時間上的久遠或短暫

  (想一想什麼叫「光年」,我們看到的星星是過去的,看到的人不也一樣是過去的?

  只不過是剛過去而已)

  時間是從我們產生空間感時開始的,

  也就是從我們把平面看成立體時開始的

  要想開悟,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因果=時間=事件,緣起=空間=物體

  時間=空間,因果=緣起,事件=物體

  (把它們連起來的是什麼?你我當下之覺也)

  我是誰?覺也!(肉身不過覺鏡之像中一小部分而已)

  當下之覺,緣起緣滅,緣滅緣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無壽命可計。每一個當下都是新鮮的。

  比如筆者年過四十,開始老了,但我從來也沒老過,我覺得這老也是新鮮的。

  有位朋友說「無壽者相」應是「無受者相」,以訛傳訛了千百年。

  這也說得通。

  無身相,自無受者相。

  無壽者相,是因為時間上的緣起性空(時間上的無我)

  無受者相(無身相),是因為空間上的緣起性空(空間上的無我)

  只因我無壽命可計,反成無量壽

  只因我無身量之大小可計,山河大地,蒼穹星河,皆成吾身

  道德經: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其實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生死中,

  這一個當下的我已經不是上一個當下的我了,好比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的子孫

  之所以我們以為還是那個我,其實是「遺傳」帶給我們的錯覺,

  好比視覺暫留,這一秒留下了上一秒的部分,似乎從上一秒中獨立出部分來,但這一部分能帶到下一秒去嗎?

  請注意,遺傳與變異是同時進行的。

  比如人們爭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卻不知,每一代雞的基因都有極細微的不同,嚴格地講都不能統稱為雞,頂多只能叫雞某代

  問:緣起性「空」?

  答:每個看似單獨孤立的事物都由無數因緣而來。這裡面沒有一個因或緣是此事物之「唯我獨尊」之性,故曰「空」。

  緣起性空是佛學的基本原理

  所謂三法印(用來判斷是真佛說還是魔說)其實都在說緣起性空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圓滿寂滅=緣起性空

  諸行=諸法=圓滿=緣起,都是指無數無量無邊因緣的整體集體全體而言

  無常=無我=寂滅=性空,都是指某個個體的事物而言

  個體只能是無常,無樂(有煩惱是真苦),無我,無凈(有漏,漏即煩惱,漏即私心)

  常樂我凈只能是指集體而言

  私心即是魔

  無論是從三法印,還是從四法印(加一個「有漏皆苦」)來看

  許許多多披著法衣在大談特談個人的解脫,個體如何得到常樂我凈,都是魔。

  人(乃至所謂智慧生命)大約都有兩執:我執,法執。

  (再次借用佛家概念,不喜勿看,免得添堵)

  我執:被壽者相,相續相所惑。執著於獨立的身或靈,不悟緣起性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法輪常轉,常轉法輪)

  妄想、追求個體的單獨的解脫

  法執:被「同時」「同地」所惑,執著於同一片天空,同一個真理,唯一神……

  不悟現在是過去的集合(時間上的緣起性空),見面如同聯網,分處不同的時空宇宙世界

  妄圖統一思想,追求一同天下,(所謂紫薇聖人的預言,就是此類)

  不知和而不同才是最理想的

  我們要警惕我們對單因得單果的偏好

  之所以有這個偏好,是因為可以簡化現實

  如果不簡化現實,我們是無法思考的,

  然而現實是可以被簡化的嗎?

  樓主也依賴理性的思考,也要簡化現實,比如我傾向於用因緣巧合解釋一切

  (碰巧也要至少二者相碰,也是一種因緣

  上帝或老天爺或造化的安排,未嘗不是一種碰巧

  西方有幅名畫,描寫的就是造物主與被造者兩者手指的相碰)

  因果與緣起是一回事

  緣起是空間上的因果,因果是時間上的緣起

  (時間與空間也是一回事,空間上的遠近同樣意味著時間上的遠近)

  強調因果忽略緣起的朋友,往往說的是單因得單果,而不是眾因和合而生,眾因和合而滅

  我在上文打過一個疊麻將牌的比喻,來說明即不能說有輪迴,也不能說沒有輪迴

  其實我們的一生似乎有壽命可計,很有可能,也不過就是(因緣巧合,造化自然之下)麻將牌疊得比較整齊而給我們的錯覺

  那個有一根繩串起每一個當下的覺這些明珠的念頭,就是引誘我們自私自利的毒蛇

  不要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迷惑了,沒有大地,種什麼都白搭

緣起性空

沒有,不存在孤立的單獨的靈魂或肉體

靈魂或肉體的獨立或孤立是虛妄的

------------------------------------------------------------------------

下文轉帖自從《壇經》說開去(第9頁)_關天茶舍

如果這世上有什麼肯定不存在的東西。那就是孤獨。

  只有孤獨感,沒有孤獨。

  至少也有清風明月相伴。

  父母所生口,終不向你道。

  即便有獨自解脫之道,也不傳給無情無義不忠不孝之人。

  實際上,佛道兩家修的是同樣的法,都是利用槓桿原理,用此窮換彼富而已。

  新版紅樓夢用了兩名一臉壞笑的演員演那開場的一僧一道。不是偶然的。

  《悟空傳》里對滿天神佛無情無義的批判也是有來由的。

眾生,眾緣和合而生。

  沒有哪一個是孤獨的。

  即便是石頭裡蹦出來的美猴王也是大有來歷的。

  沒有孤獨,只有孤獨感。

  孤獨感,獨立感,自主感,自由感,生存感(壽者相),都來自能覺與所覺的對立感

  鏡與像,能覺與所覺,心與物,我與非我,個體與集體的對立並不存在,

  只有對立感。

  對立感來自像動鏡不動,像變鏡不變

  然而如果沒有像的變動,怎麼知道鏡不變不動呢?

  正是鏡像一體並不對立造成了鏡像對立的錯覺與假相。

《楞嚴經》里有這麼一個故事譬喻: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音痴妹,山澤中鬼也)無狀狂走。

  說是有個人照鏡子,因為太愛鏡子里的頭臉面目了,以為那是別人的頭臉面目,嗔怪為什麼看不見自己的頭臉面目,以為自己已經成了鬼怪,到處狂走要找自己的頭臉面目。

  這個故事是楞嚴經中的一個難點。

  人們常覺得此人瘋得莫名其妙

其實,演若達多瘋得很有道理

  既然心與物,鏡與像是對立的,相對的

  那麼像(所覺,非我)都是外物了,那麼我在哪裡呢?

  楞嚴經一開始佛問阿難的,也是同一個問題:能覺的心在何處?

  大哉斯問。比什麼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重要多了

  沒幾個人真的關心名號來歷歸宿。

  但是如果內心深處不知「我在哪裡」,那怎麼能真得睡得安穩呢?

  所以我稱之為大魔王

有時候我們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度日如年

  有時候我們又嫌時間過得太快,快樂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

  按理,要滿足個體對獨立感,自主感,自由感,生存感,的追求很容易

  只要像的變動越大越快,就越能凸顯鏡的獨立自主自由自在長生永存

  但是有「我在哪裡?」這個大魔王在,事情就不好辦了。

  恐懼,絕望,常常戰勝希望,好奇。

  也就是說我們即希望變動又害怕變動

  特別是被我們攀緣的肉身乃至錢財或地位的變動

  怎麼辦呢?

  我目前觀察到的辦法是用宏觀上的不變來滿足我們對安全感的需求

  用微觀上的變動甚至是巨變來滿足獨立自主自由自在長生永存等等等等

  在不遠的未來我們或許會有意外之喜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看不見、摸不著,古人認為它卻是真實存在。既是萬物的起源,又主宰著萬物。個人是包括在萬物裡面的,所以古人有著天人合一的觀點,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

莊子: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從哪來?氣聚而生;到哪去?氣散而死。)


題主有這樣的問題意識,那我推薦勞思光先生的《新編中國哲學史》。勞先生所謂「基源問題研究法」,能為您展示出中國哲學在不同時期面對的核心問題。


題主這個問題非常深刻,的確是這樣的,雖然沒有具體的提出這 三個問題,但是中國古今歷代賢人無不以這幾個問題作為終身的探索,言談詩作中體現了對這幾個人類終極問題的思辨:

如屈原的《天問》藉助向上蒼的詰問,來提出宇宙的形成,是在體現「從哪兒來」

唐代李白的:「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反映了「到哪兒去」等等,

還有偉大的無產階級_______,

融匯個人奮鬥和歷史進程於一體,提出了著名的:

我一個_____的_____,怎麼跑到______來了?


魏晉時期的玄學


貧僧唐三藏,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取經。


吾喪我

中國文化一個基礎即去小我而證道

既然無我 題主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哲學之於中國文化類似中國古算之於現代數學

古人不僅僅理解了是什麼為什麼而更多已經在如何去的途徑上積累了大量經驗理論

現代科技可以看做另一條途徑 不過副作用有點大


我是誰都行,我是什麼都可以。我該是什麼,不取決於你,而取決於造物者,我的物質屬性和動物沒有區別,和靈長累動物一模一樣,但我的精神屬性決定了思考我是誰的問題?既然物質屬性一樣,我無論是誰都行。2問題,我從那裡來?又回到我的物質屬性題,我得物質屬性,全是自然界的物質定量比列組合造就,也就是說我從《「有」》中來。3問題,我到哪裡去,即從有中來,必到無中去,我作為獨立個體消失了,也可以說回到有中去,回到原始狀態。


推薦閱讀:

故宮博物院一系列 App 是誰做的?
你為什麼喜歡京劇,覺得京劇好聽在哪裡?
如何看待最近瘋傳的環衛工呼籲少放鞭炮,可以早回家這件事情?可否深層次論述一下?
你會支持春節期間全面禁放煙花爆竹嗎?
伍仁月餅為什麼被嫌棄?

TAG:哲學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