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術館本身及其影響在政治上社會上文化上所起到的作用?

對科林?羅《拼貼城市》中提到的「作為美術館的城市」中 美術館一詞頗有疑惑 自己是喜歡去各種美術館及展覽的人 想聽聽大家對美術館這個場所或是一種文化是怎樣看待理解的


完全寫起來又是篇博士論文吶,以下就簡單論述吧:

一、博物館的核心功能:對物的定義。

(1)博物館實現了人對物的類型學劃分與命名,藉此影響人對世界的認知。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中,對物的命名往往是由亞當(阿丹)完成的,這一過程完成了對世界秩序定義的一個層次,凸顯了神的威權性,以至於在近代,林奈完成雙名法架構之後,也榮耀的稱自己為「第二亞當」。

(2)類型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想像共同體的構建」,分入一類,即是對共同體產生的強推動。各種類別的博物館,都在不斷地生產共同體並促進這種認同。這個功能既影響政治,也極易為政治所用。例如裴多菲號召革命的振臂一呼,就在匈牙利民族博物館的台階之上。

(3)殖民時代產生了「普世性博物館」,其藏品往往來自世界各個文明區,形成了一種文化譜系下的世界觀念,對西方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這類博物館往往通過構建體系來形成世界文化觀念,同樣既影響政治,也極易為政治所用。

二、博物館展覽:專門化的解釋

(1)最早的近代博物館類似於庫房,沒有展覽的概念。後來博物館意識到要根據對物的分型分類來組織展覽,這就完成了「對物之解釋的表現」,這種表現在博物館體驗的加持下可以深深的影響人對物的理解,以此生產出文化觀念,雖然對文化觀念的解讀和批評已有更專業的分工機構和人員來完成,但是博物館展覽的影響力依然不小。

(2)如我把博物館參觀行為分解為建構、解構、重構、驗證四個層次,這四各層次的觀眾自身的體驗和產生的社會影響是不一樣,如此就實現了文化表達的多元化,博物館可說是社會文化多元化再生產的重要機構。一般認為這種多元化以及博物館觀眾在博物館空間中的平等,可以說是民主的孵化器。

三、博物館體驗:異托邦的威力

(1)博物館是典型的福柯提出的「異托邦」概念。在博物館中,時間、空間這兩個維度是被壓縮的,觀眾在博物館中的體驗猶如一種解壓縮過程,其規律和現實社會有所差異。而這種差異可以形成一種批判力或者批判化的體驗(博物館作為異托邦可以看做是半理想主義的,理想和現實的偏差是形成批判的原因),從而影響文化的發展。

(2)博物館作為公共機構,必然存在著公共性(如大英博物館在建立之初採取了藏品既不屬於國王、也不屬於政府,而是全民所有由議會代管的模式,影響到現代社會公共機構的發展),而公共性的體現往往可以構建協商、平等等概念,可以和二(2)一起孵化民主意識。

四、博物館教育:對沉寂信息的發掘

註:此語境下的博物館教育採取「博物館對提供所有的服務」的定義

對人類既往經驗的記錄有兩種形式:書籍與實物,博物館無疑是實物記錄形式的管理者。人類的社會發展可以革去前幾個社會階段的所有社會規則,卻無法迴避經驗、傳統這類人類文化特殊性符號的再定義。博物館收藏某物,即可以視為將某物符號化,符號化某物即使某物幾乎失去了其使用價值而得以儘可能的發掘其記錄價值,假定博物館收藏某藝術品,該藝術品則失去了掛在可能購買者家裡作為裝飾的使用價值,而作為其創作時代、其所述的藝術流派和其作者的解釋符號,這些記錄價值信息的發掘則成為博物館的當然義務。而現代社會往往把歷史、現在和未來構建為一個體系,則歷史元素的中物質符號在現在社會中有重新被利用的價值,而這種利用則依賴於博物館教育。

五、博物館的發展史:教育與階級

1.在近代博物館創建之初,博物館被認為更具有科研的色彩,而後博物館和大學一起構建出了學術權威。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進步已經不單純依靠對物的分類、收藏和觀察,而更多的走入了實驗室和思辨性思維,博物館逐漸轉型成大眾教育機構,在終身教育、非正規教育體系中,重構了自己的位置。

2.雖然博物館發展之初多依靠精英階層的收藏,但隨著博物館範式的成熟,博物館因其公共屬性被認為是最為符合中產階級觀念和生活方式的。精英階層更習慣私人收藏和私密環境,而底層往往忙於工作很難有參觀和關注博物館的精力與閑暇,可以說博物館為中產階級的誕生和成熟奠定了文化基礎。而當代社會已經步入閑暇過剩和時間碎片化狀態,博物館也在努力適應社會並試圖創造更多的價值。


謝邀請,下面附一篇北大文產院的研究員的一篇文章。

比較學術和泛概念的回答。

當然,我還要先解釋一下,在中國的美術館和博物館的分區比較大,但事實上都是museum,美術館是art museum,美術館更側重的是當下生產的視覺藝術,而博物館更廣闊一點。

不過,相比較博物館在當下的語境重新解讀歷史知識,生成的新經驗。美術館更關注的是當下主動生產的新知識,這是一個對城市主動文化生成的長遠影響。

博物館在創意城市中的地位與作用

周城雄

自英國經濟學家湯姆.坎農在「首屆世界大城市帶高層論壇」上提出「創意城市」的模式,以及「聯合國全球創意城市聯盟」成立後,「創意城市」理論對城市如何發展的指導作用越來越大,坎農在「首屆世界大城市帶高層論壇」上滿懷激情地說:「創意城市,就是大城市發展中必須注重人的創造力,依靠人的力量提高城市競爭力」。「城市不僅僅是磚塊,更應該是人民釋放創造力的舞台——這是城市發展中的軟因素,塑造城市的生命和未來」。「城市發展的基本單元不單是道路、橋樑,更包括專業人士、技術人才、科學家在內的每一個人。要建設創意城市這朵鮮花,需要一片沃土——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從湯姆.坎農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創意城市」的基本內涵,如果要給「創意城市」下定義,我們認為,把坎農的話稍微調整一下詞序,就有了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創意城市」,就是指「創造性城市」。

在人們的意念中,創意城市是當代社會的創新,而博物館似乎是歷史遺迹的展現,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但如果我們稍稍回顧一下博物館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人類過去的創意,一直就存在於城市之中,並最終在博物館中呈現,「大城市本身也是一個博物館」(Lewis Mumford 《The City in History》)。

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始現於17世紀後期。博物館萌芽之初,在相當長時間內僅是皇室或少數富人觀賞奇珍異物的收藏室。至18世紀末,西歐一些國家博物館才相繼建成並向公眾開放。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也開始發生變化。英國博物館學者魯金斯在《博物館之功能》一文中指出,博物館應成為一般公眾受教育的場所。「博物館能提供自信心,由於絕大多數都是在市內,因此可以為城市定位。」「博物館可以告訴我們,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此一來,我們便可沿著路重新連上自己的根」(查爾斯.蘭德利《創意城市指南》)。在這個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文化場所,透過一件件珍貴文物,人們可以近距離地了解區域歷史,追尋區域的文化之根。

本文擬從以下五方面闡述博物館在創意城市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 博物館是創意城市核心文化的載體之一,是城市定位的重要標誌。

創意城市必然是文化高度發達的城市,其主要載體是核心文化,而博物館是核心文化的載體之一。核心文化包括公益文化 (如博物館、圖書館、歌劇影劇院、藝術館、文化站等) 、大眾文化(民間自發的合唱、舞蹈、藝術、體育、休閑活動及組織)、高雅的文學藝術(詩歌、朗誦、文學、戲劇、歌劇、舞劇、無伴奏合唱、演唱會,等等),以及活躍的「地下藝術」(小眾文化或非商業性文化,如小規模的前衛藝術、標新立異的非主流文化人、打扮前衛「怪異」的青年人以及他們熱衷的前衛活動等)。核心文化內容廣,它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載體,對營造城市文化氛圍,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素質,提升城市品位,樹立城市新形象,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時,博物館能給人們提供自信心,由於絕大多數博物館都是設在市內,因此可以為城市定位。事實上,當人們在替一座城市定位時,通常會以文化設施或標像作為依據,簡言之,確定一座城市是否為創意城市,博物館是其標誌之一。

如柏林牆倒塌後,東西柏林合二為一,德國人民期待一個全新的首都。但是在過去10多年的大興土木中,人們還是不滿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真正嶄新的柏林呢?答案不在市政建設,而在於文化魅力。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可以充分反映城市的品位。不論是從前的東柏林還是西柏林,都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至少包括3座歌劇院、17座戲劇院、17個國家博物館和8個交響樂團。柏林市政府除了繼續翻新陳舊的博物館以外,還將建造新的博物館,這一切都會成為德國人的驕傲。柏林17座國家博物館的總負責人的舒斯特表示:博物館是國常家的遺產,柏林斥資修繕博物館,就是將城市定位為藝術之都。

再如:兩個歐洲首都城市倫敦和巴黎,數百年來,以各種尺度來應對全球化競爭的文化要求,通過文化活動、體育賽事以及城市營銷來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塑造國際化形象,為歐洲文化首府的頭銜展開激烈的競爭,在這兩個城市之間的爭奪中,大英博物館與羅浮宮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於1753年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它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古羅馬柱式建築,氣魄雄偉,十分壯觀。館內藏著不計其數的世界各地的文物,從埃及的木乃伊到中國商代的青銅器,應有盡有。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大英帝國稱霸世界到處擴張,同時進行文化掠奪,把明購暗搶來的各國無價之寶運回倫敦,其中的精華就收藏於大英博物館。迄今共藏有展品400多萬件。該館內容之豐富,文物之精粹,來源之廣泛,種類之繁多,是其它博物館所望塵莫及的。大英博物館的藏書在世界上也是久負盛名的。該館藏書數以千萬冊,有大量的英國和世界的經典文獻、書籍手稿、檔案,不少是僅存的珍本。歷史上許多學者、名流、政治活動家都曾在大英圖書館博覽群書,進行研究和寫作。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移居倫敦後,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終於完成了不朽巨著《資本論》。大英博物整日免費開放,任憑參觀,這裡無愧是認識人類社會的良好課堂。

而法國人引以自豪的羅浮宮,是歐洲最宏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與聖彼得堡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並稱為世界三大博物館,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宮殿和萬寶之宮。到目前為止,它收藏有40多萬件國內外主要的藝術珍品。現在,盧浮宮博物館共分為6個部分:古代埃及藝術、古代東方藝術、古希臘羅馬藝術、中世紀文藝復興和現代雕塑藝術、繪畫藝術和裝飾藝術。每部分都是一個獨立的博物館。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從古到今許多藝術大師的作品,從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波斯帝國等東方文明古國的藝術品,到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特別是法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和現代派所有著名大師的作品,幾乎全部收藏於此。盧浮宮的收藏就是一部活化的藝術史,使人們除了品味其收藏品的藝術魅力外,還獲得了豐富的百科知識。1994年10月6日,江澤民同志參觀羅浮宮後,在貴賓留言簿上欣然題詞:「世界文明瑰寶,人類藝術結晶」。

二 博物館是培養創意階級的孵化器

什麼叫創意階級呢?佛羅里達在《創意階級的興起》一書中曾試著進行定義,他把「創造力」解釋為「對原有的數據,感覺或者物質進行加工處理,生成新的而且有用的東西的能力」。佛羅里達指出,在勞動者階級和服務業階級中,按工作計劃不加思考地進行工作的人居多,而創造階級更加自主靈活,在工作中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性,進行各種新的嘗試。國內學者對佛羅里達的定義加以解釋說:創意階級(在我國港台地區很多譯為「創意新貴」)是以創造性勞動作為自身謀生來源,由此而界限的一類人。他們的工作中,創造性工作成份比較大。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是繼工業經濟時代的勞工階級、商業經濟時代的服務階級之後,在知識經濟時代中,運用創意增添經濟價值的知識工作的群體、階層。簡單地說,就是發明創意和計劃獲得報酬的人群。而非創意階級則負責執行創意人所發明出來的創意和計劃。創意階級包含的專業領域很廣,他們開始影響大多數人的生活態度及工作模式、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新主流,成為下一波最強大的新興勢力,推動經濟、文化、工作、休閑各個層面的新發展。

從創意階級定義及組成成份中,我們很容易發現他們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從人口學的角度看,他們屬於高質量的人口。人口的質量,一般稱之為人口的素質,其涵義指的是「一個國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過程中所具有的體魄、智力、思想道德的總體水平」(《人民日報》社論:《著力提高國民素質》,1997.10.20)。簡言之,它包括人口的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三個方面的內容。創意階級的人們從事各種不同的行業,但他們是屬於智力型的人口,具有較高的學歷,在工作與生活中,表現出了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如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要求社會能尊重個性;特別重視工作的意義,經常會有創新的想法,反對墨守成規;重視工作的靈活性與安定性;喜歡獨自工作的自由,重視私有的工作空間,等等。而博物館則啟發創意階級的成員拓展開發,以此提供機會,嘗試、邂逅、發現,以及創新。成為培養創意階級的孵化器。

如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藝術博物館,對創意階級來說,是夢寐以求,心嚮往之的樂土。該館是一座呈扇形的建築物,其本身就是一件絕妙無比的藝術作品,包括11座展覽大廳、一個雕塑園、一家書店和太平洋電影檔案館等,每年吸引大約25萬人來參觀這裡展出的3000多件繪畫、攝影和印刷藝術品等。另外,20世紀早期的藝術大師如西班牙畫家瓊?米羅、法國畫家弗爾南?萊熱和雕塑家阿里斯萊德?梅洛爾等,以及20世紀以前的藝術大師如荷蘭畫家魯本斯、法國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畫家保羅?塞尚以及雷諾阿等的作品也在此館展出。該館有關掛軸、屏風、扇子、繪畫等亞洲藝術收藏也是全美最好的同類藏品之一。太平洋電影檔案館也為大學藝術博物館增添了色彩。這裡收有6000多部影片,是電影展覽及研究的世界性資源庫。其中,日本電影的收藏是日本國以外地區藏量最大的,另外有關蘇聯影片、世界動畫片和美國創新電影等的收藏也相當重要。所有這一切都為創意階級提供了吸取藝術營養的廣闊天地。

三 博物館是激發創意人才工作創意的靈感源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區域經濟發展學教授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在其《創意階級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Basic Books)一書中提出創意城市理論的核心內容----「3T」理論:即人才(Talent)、技術(Technology)和寬容(Tolerance)在這一個理論中,人才是首位的,人力資本是創意城市發展的原動力。

人力資本到創意時代更突顯出它的重要性,世界銀行指出,世界財富的64%依賴於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集中,是城市發展的原動力。過去是公司區位吸引人,現在是有創造力的人吸引公司。這些新鮮的觀點,在創意產業中得到了有力的證明,我們在此列舉一例:擁有150萬人口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中心區域是該國音樂產業的核心,集中了全國一半左右的音樂公司,集聚了大量專業和非專業的藝術家和音樂工作者。這些「創意者」吸引了很多公司到斯德哥爾摩進行音樂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是全球唱片音樂產業所有巨頭企業的海外總部所在地,瑞典的十大唱片公司也完全為外資所有。而本地新成立的公司數量不斷增加,包括唱片公司、出版公司、製造公司、專業音樂家,以及與音樂相關的信息技術公司等。這些公司構成了良好的音樂服務環境(music services environment),不僅為全球的藝術家生產歌曲、錄像和其他多媒體產品,而且這些藝術家選擇斯德哥爾摩大大增強了該地區的創意氛圍,使得藝術家們更有理由留在這個城市而不是選擇其他的全球中心如倫敦或紐約。開放的創意環境的存在和專業服務企業的成長非常適合唱片音樂產業的轉包活動(包括全球性的轉包活動)。美國惠普CEO卡莉?費奧瑞納女士說,不用談什麼優惠稅率和高速公路,哪裡有人才我們就去哪裡。

既然人才是創意城市發展的原動力,那麼如何吸引創意人才呢?創意階級都是文化人,他們要求一個城市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較好的人文環境,這是他們選擇住地時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這就需要一個城市具備能滿足創意階級工作與生活需要的、並涵豐富文化內涵的設施,而博物館則是這些基礎設施之一。

博物館可以為創意階級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擴大他們從事的專業工作的眼界,豐富他們的生活內容,使創意階級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品味,從根本上提高包括創意階級在內的整個勞動者的素質。Lewis Mumford在《The City in History》是這樣論述的:他認為博物館是體現大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評分,因為博物館「把各種各樣的特殊文化集中到比較窄小的範圍之內:各種種族的人民和文化都可以在這裡看到,至少可以看到少量的,同時可聽到他們各種的語言,看到他們的風俗習慣、他們的服裝、他們特有的風味食品。在這裡,人類的各族代表第一次在中立的場所面對面地相會。大都市錯綜複雜,它的文化包羅萬象,這體現了整個世界的複雜性和多樣化。世界上一些大的首都不知不覺地為人類準備著更廣泛的聯繫和統一,現代對時間和空間的征服使這種聯繫和統一成為可能」。「這個世界是如此龐大而複雜,不這樣的話人類的力量將遠遠不能了解它。這樣一個合理的博物館,作為了解的一種工具手段,將是對城市文化的不可缺少的貢獻;當我們開始考慮城市的有機的重新組建時,我們將看到博物館不比圖書館、醫院、大學差,它也將在區域經濟方面起新作用」(《The City in History》)。成功的博物館不僅僅是供人瞻仰的作品,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意靈感,如紐約有在美國佔有重要地位的博物館,其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規模最為宏大、聞名於世的博物館,藏品十分豐富,全世界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個地區藝術品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被稱為「世界藝術品的寶庫」;而倫敦的維多利亞與埃伯特博物館所收藏的上萬件織品,幾十年來不知啟發了多少年輕一代的設計師。正如Charles Landry在《創意城市指南》中所說的「當我們仔細的檢視博物館的特質時,會發現它是一處靈感源,讓我們想起自己已然造就的視野、理想與抱負,並持續下去。」

四 博物館是人類終生學習的無聲課堂,是提高社會群體文化素質的重要載體

打造一座創意城市,要求市民的投入與參與,在打造的過程中將其所居住的城市看作一件活生生的藝術品,並參與其中的轉化過程。要做到這點,「必須依靠工程師、社工人員、規劃師、商人、活動承辦人、建築師、住屋專才、資訊工程人員、心理醫師、歷史學家、人類學者、自然科學家、環境學者專家、藝術家,以及最重要的——一般市井小民,分別提供不同的創意,如此這般,,包羅萬象。其中所涵蓋的各色形式,除了有硬體科技的發明革新,在軟體創造上,還有熙來攘往流通於城市裡面的一切,彼此之間的互動」。(查爾斯.蘭德利《創意城市指南》)

而市民的投入與參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民文化素質的高下。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約瑟夫?奈教授首次提出「軟實力」概念,特指依靠文化、商業等建造出來的無形影響力,是一種生活與文化上的價值。如果結合世界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崛起,軟實力其實就是指城市核心文化所體現出來的先進的價值觀、很高的文化水準、精緻的工藝、深厚的文學藝術基礎、良好的市民素質、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寬容、大度、高雅的城市文化特質,解決問題細膩的能力,幽默詼諧的語言,熱情、親切、友好的待客之道,誠實、真誠的人格品性,等等。這種由城市文化底蘊所構成的軟實力,比任何耀眼的硬體設施、美麗的外在形象更能持久地吸引人,更能散發出恆久的城市魅力。而這一切,都需要通過提高市民的整體素質來得以實現。市民的素質不高,不但既有的勞動工具由於人們不會使用而無以發揮作用,而且新的勞動工具和勞動工藝也創造不出來;勞動對象是人們獲取財富的源泉,而人們究竟能從對象中獲得多少和什麼質量的財富,則取決於勞動者對勞動對象的認識和利用的程度。市民素質不高,勞動對象在很大程度上永遠是自在之物。此時,一個形式與規模合理的博物館,就成了市民學習的課堂和提高社會群體文化素質的重要載體之一。博物館把各種各樣的特殊文化集中到比較窄小的範圍之內,不僅是相當於一個實實在在的圖書館,而且可以通過有選擇的標本和樣品,使社會群體用作了解世界的一種方法、一種手段。

創建於1903年的按鈕博物館是世界最大的自然科學技術博物館,位於德國南部大城慕尼黑的伊扎河中小島上。其特點是通過展品顯示出有關科學技術發展的全過程;展覽方式是觀眾直接按鈕操作,鼓勵觀眾自己動手進行各種模擬實驗,從親身實踐中加強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博物館還設有圖書館,收藏自然科學、技術和技術史等書籍及各種期刊雜誌。這座博物館成了德國對社會公眾普及科學知識的良好學校,每年150萬觀眾中有一半是學生,意念約有9000個班級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前來集體參觀和上課;外地居民往往舉家來慕尼黑住下,一連參觀數天,成了真正的名副其實的「人類終生學習的無聲課堂」。

五 博物館是創意城市經濟繁榮的助推器

以收藏、研究、展示和傳播人類生存及其環境物證為使命的博物館,是人類文化記憶與傳承、創新的重要陣地,是地域代表性文化的匯聚,在傳承文明、維護文化多樣性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博物館被納入創意產業的範圍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如《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1998年):「所謂『創意產業』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它通常包括廣告、建築藝術、藝術和古董市場、手工藝品、時尚設計、電影與錄像、互動式互動軟體、音樂、表演藝術、出版業、軟體及計算機服務、電視和廣播等等。此外,還包括旅遊、博物館和美術館、遺產和體育等。」 我國學者盛壘則認為:「凝結一定程度的知識產權,並傳遞象徵性意義的創造性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擴散、聚合體系。其範圍包括創意產業的核心部分:視覺、文學、音樂、表演、造型藝術等;擴散部分:傳媒業(廣播電視及印刷出版)、唱片業、電影業、廣告業、設計業等;聚合部分:文物博物(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藝術品市場、教育產業、旅遊業等」。(《市場研究》2006年第1期)。在新的歷史時期,博物館已成為提高創意城市的競爭力、促進創意城市經濟繁榮的助推器。

如美國的克里夫蘭。克里夫蘭原是美國東北部的一個工業城市,它所集中的美國500家大企業總部數額在60年代還排名第三,但到70年代末,50萬人口已有22萬移居郊區,經濟狀況在全美105個城市中排在103位。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城提出了以文化為中心的「明天的克里夫蘭」計劃,修建了包括博物館在內的集大學、劇院、音樂廳、體育場為一體的克里夫蘭「文化圈」,有效地克服了城市病,實現了人口的增長,到現在,克里夫蘭已有人口51萬,它的旅遊收入佔了俄亥俄州旅遊業收入的60%(而俄亥俄州的旅遊收入在全美排名第6位)。文化的經濟價值在老工業城市克里夫蘭的振興中得到了充分的顯示。

   再如柏林在兩德統一後,真正掀起了一陣博物館熱潮。首先是將因城市分隔分散在東西柏林的收藏品聚集一起。上世紀90年代,大約改建、擴建或興建了20個博物館。以往到柏林的人,是為了看柏林牆,今天,大部分則是為了參觀博物館、享受文化而來。過去十年,參觀柏林博物館的人數增加了將近一倍,由五百萬增加到大約一千萬,極大地促進了柏林城市的發展。

對於打造一個創意城市而言,博物館的缺席將是不可估量的遺憾。博物館是創意城市的象徵,也是理想生活的特徵,它對歷史和珍品的保持力,是創意城市的最大價值之一。正如德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漢斯?馬丁?辛次所說:「一個城市的博物館,在塑造文明社會方面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一個城市如果沒有博物館,它將會是一個貧窮的城市。」

(作者為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學術研究部主任 周城雄)


謝邀,對這個問題乍一看好感興趣。再看一眼,才明白為什麼會邀請我。

建築、美術館這兩個問題相關都是我的愛好之一。想著一定要好好回答這個問題。

然後想起查資料,搬出一大摞書,翻箱倒櫃。

咦?我的《中國美術史》呢?我的《展覽實踐手冊》呢?我的……?

誰借我書了?都畢業了還不還我?樓主已哭暈在廁所。

至此,默哀我的寶貝書。

好,話不多說。

一開始是沒有美術館這個說法的。美術館的說法來自博物館(Museum:拉丁文)意指紀念希臘文藝女神繆斯(Muses)的廟,為了便利學者進行各種研究工作,為學者交遊聚會,做哲學思考之場所。館內收集了豐富的圖書及各色各類奇珍異寶,提供學者充裕的研究資源和材料。

據黃光男《美術館管理》一書中指出(怎麼加引用,我是真的不造啊啊)

美術館的對象是藝術,啟蒙運動發明的"藝術"被理解為:既是一個事物,一個有框的設計或是表現媒介,又是一個附帶的手段。

作為主體的美術館物品和作為客體的觀賞的人共同作用下,

主要有兩種主要的方式:一是美術館作為一種文獻性索引,作為目的論的戲劇性演出("演進")的解釋,作為有一個方向和目的引導觀眾達到旅行的特點,

例如: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的『雨屋』作品,觀眾達到參與和旅行的目的。

二是作為一個豐富多彩的系列的仿像,一個可能被讚頌、期望、仿效、逃避或遺忘的真正的豐富的主體位置。

美術館自在的放在那裡,接受人民的檢閱,只是作為一個歷史的根據而存在,這也是價值之一。

美術館把一些生動的、溫文爾雅的有秩序的東西將其變為變異、片段、矛盾的經驗,其形形色色的構想和願望,聚合在一起形成美術館的風格。

美術館物品涉及到藝術作品的符號學和認識論的狀況,在這就不詳細敘述。

美術館是讓我們人處於一種既在場又缺席的他者的身份。

關於《拼貼城市》等未解決問題過會再更新,等我上電腦。


居然邀請了我。

前方几位洋洋洒洒圖文了不少,我就少說兩句吧。

題主問:對美術館這個場所或是一種文化是怎樣看待理解的?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說明了美術館的意義和作用。

美術館首先肯定要是一個場所吶,然後有了一定的規模才能成為一種文化。

各位,我問你們,作為人口第一大國,中國有多少著名的美術館?你們去看美展的時候,是不是看到和聽到對美術作品金錢價值的認定,遠多於對作品本身美感的討論?

中國現在每年那麼多藝考的學生,產出了多少美術大師?又產出了多少為藝術獻身的學生?(沒錯,我就是那個獻身的意思。)

美術館,是一個展示各種不同的美的觀點和作品的地方,應該會以美的作品打動人心,或是讓你陶醉,或是讓你震撼,或是讓你悲愴,或是讓你反思,觸動和感染你的人性,激起你對美的熱愛和追尋,從而讓你有更廣闊的人性體驗和思想境界。

一個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術基礎教育還在徘徊不前的國家,一個還沒有形成美術館文化的國家,問這種問題實在沒有意義。大家都忙著賺錢,美術已經是資本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術館不可以放音樂?
為什麼大學需要美術館?
北京有哪些有趣冷門的地方?
如何優雅又有b格的參觀木心美術館?
推薦幾本義大利博物館的介紹書籍?最好是電子書

TAG:藝術 | 建築 | 社會學 | 藝術欣賞 | 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