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如何優化現有醫療流程?
我稍微把題目擴大一點:移動互聯網如何優化現有醫療流程?
以下內容改編自我在微信總部和騰愛醫生總部的演講,一起參會的還有我的好基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毛仁、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康復科方傑、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歐茜(PS,歐茜醫生已經從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辭職,創辦智培兒科診所)。
我們的共同特點是:嶺南青年醫師論壇成員←沒錯,這是硬廣!---正文---
醫療的工作流有很多種劃分方法,對「非醫學界人士」來說,我還是喜歡用『三步模型』:就診前、就診中、就診後。一、就診前
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醫患匹配』。過去主要靠口碑,以及宣傳欄。風險在於醫托和科研型教授。醫託大家都懂的,不展開。「科研型教授」是什麼意思呢?主要是附屬醫院、三甲醫院靠科研決定醫生的晉陞,而不是靠臨床水平。於是,有一部分人會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科研上,藉此晉陞到教授,甚至還能在宣傳欄上佔據靠前位置。這些科研做得不錯,但是臨床經驗極其有限的教授,我們內部戲稱「科研型教授」。如果全信醫院的宣傳欄,你就有可能掉進這個坑裡。進入互聯網時代,特別是自媒體時代,這些臨床做得不錯的醫生(不一定非得是教授),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獲得嶄露頭角的機會,比如寫科普文章。藉助互聯網,我的文字會低成本地持續擴散,讓患者知道我的存在。
互聯網還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突破了時空限制,患者在真正動身前往醫院前可以先把資料發過來給我看,然後對下一步的就診做一個時間規劃----有些化驗已經非常成熟,當地醫院做的結果也非常可靠,完全可以在當地醫院先做,然後再來廣州,這樣就能提升初診的效率。
又比如,CT、MRI、專科超聲需要預約,我可以幫ta先期約好,減少不必要的等候,這就節省了不少時間和經濟成本。這些都是醫院宣傳欄、導診台做不到的。
『醫患匹配』除了指醫療專業上要配對,我認為「性格」也是一個重要的匹配點。我們知道,大部分疾病只能長期控制,所以,醫患關係應該是一種長期的人際關係。
既然是一輩子的夥伴,而不是一被子的炮友,那自然要考慮雙方的性格。藉助互聯網的幫助,我可以設計巧妙的方法進行性格評估,我會用各種措施獎勵積極互動的讀者,因為積极參与互動,才有可能讓我了解對方的性格。互動的方式既包括諮詢專業問題,也包括平常的生活交流。因為醫療工作是非常理性的,在接診環節,我必須儘快解決你的病痛,此時進行過多的情感交流並不適宜。那醫生的「人味」要如何體現呢?就靠平常進行感情聯絡----此時無病無痛,不用談嚴肅的醫療問題,可以輕輕鬆鬆地聊家常。互聯網突破時空限制,充分利用醫生的碎片時間。藉助「騰愛醫生app」,我可以非常方便地用手機回復讀者在公眾號的留言----對於簡單的問題,或者感情聯絡性質的留言,可以利用極其碎片的時間(如等電梯,或者遠眺放鬆眼睛的時候)進行回復;對於複雜點的問題,就得利用相對連續的時間,或者另行約好休息時間。
↑我的個人公眾號上線至今(130天)的互動數據,人均十次以上的互動196人(次),這裡頭幾乎全部是比較深入的諮詢,摺合每天1.5人次,算是個人利用業餘時間提供優質服務的能力上限了。人均六至十次的互動154人(次),這裡頭多數是聯絡感情性質的互動。
人均五次以下的互動1432人(次),這裡頭大約半數是聯絡感情性質的互動。其他的是查詢關鍵詞、反饋測試題隨機碼等。二、就診中
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支付』、『查詢』。說白了,就是解決各種排隊----繳費的排隊、列印報告的排隊。這種功能非常便民,可惜,公家單位不太可能跟你配合,這屬於管理層的問題,我們醫生也是被管理者,愛莫能助。希望小馬哥在兩會上的發言(打破公立醫院信息孤島)能有所推動。三、就診後
這個階段主要解決的是『隨訪』。隨訪是非常重要的醫療手段,它可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及時捕獲早期異常(不管是病情變化還是治療的毒副作用),提升醫療安全。對於門診複診周期長的患者,隨訪是醫患雙方的定心丸----醫生可以隨時知道患者的近況,患者也因為可以隨時聯繫到醫生而減少焦慮。即使是「純網路諮詢」,我也用上「隨訪」----在『就診前諮詢』之後,我會記下讀者正式就診的時間,然後在當天發送一條提醒,除了告訴ta別忘了就診之外,還會提醒ta如果覺得不放心,可以把主診醫生寫的病歷、處方等發送給我看。
這種主動的問候和第二諮詢服務可以提升體驗感↓
我的工作並不輕鬆,事務也繁雜,多虧了微信企業號有定時消息功能,外加Wunderlist的輔助,結束一次接待或者諮詢之後,順手就把提醒設置好,這樣就能各種事務井然有序、忙而不漏。PS,『諮詢』不像大多數人想像的那樣,只是問一句、答一句,正經的諮詢要做的事情多了去,不少事項還需要讀者的配合,比如隨訪。
我發現平時有互動習慣的讀者,對隨訪的接受度也比較高,這也是我會用藉助互動情況發現「優質患者」的原因。四、其他
互聯網還能讓傳統的『輔醫服務』得到改進。比如,我們會在醫院舉辦健康講座,但是這種活動的體驗並不好,因為公立醫院的條件就這麼破,然後還要舟車勞頓前來聽課,最重要的是隱私沒有保證----你會去聽××病的課,要麼你患有××病,要麼你的家裡人患有××病。因此,像乙肝、性病、不孕不育這樣比較涉及隱私的疾病,經常會在講座現場看到「墨鏡哥」、「墨鏡姐」。用好網路工具就能避免這類尷尬,以我嘗試在做的過敏性鼻炎線上講座為例。講座是用『紅點直播』做的,聽眾只要點擊鏈接就能收聽,不用註冊、登錄;聽眾提問放在個人公眾號里做,這樣既不會干擾直播,也不會讓人知道你在聽講座。『紅點直播』會默認給講座錄音,直播結束之後我可以一鍵導出錄音,稍加編輯就能跟PPT配成視頻,放在視頻網站上,方便不能按時收聽的讀者。
一次性解決傳統方式的諸多缺陷。互聯網甚至還能創造全新的醫患合作模式。我現在在用『石墨』跟讀者共同維護ta的病歷資料。石墨類似於Google doc,我只要創建好一個空白文檔,設置為分享,然後把鏈接通過個人公眾號發送給某位讀者,ta就可以直接在上面黏貼病歷資料的照片。當然,拍攝和黏貼順序都是有要求的,我會事先告訴ta。
不合格的地方我可以隨手標註上,然後通知讀者及時修改。翻拍紙質報告、按時間順序黏貼圖片,這些都不需要醫學背景,這個工作交由讀者本人完成,我就可以騰出更多精力放在資料的分析上。病歷資料整理完成之後,讀者也可以獲得文檔的使用權,自行將文檔導出到本地,或者把鏈接發送給其他醫生再次分析。@吳冰 是石墨的創始人,特地在此送上我的讚美,順帶加塞兩個需求:①公開分享時,如果能設置一個4位數的密碼,那會讓讀者更有安全感。②我還需要一個dashboard,能看到哪些文檔處於公開分享狀態,哪些有更新。---結語---
感謝互聯網界為我們創造了眾多優秀的工具,提升每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我相信『個人工作』的時代已經到來!隨著「互聯網+」在醫療領域的逐漸深入,正在潛移默化中衍生出新的流程,新的模式。
存在問題:我國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不足,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相比,我們的醫療衛生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的醫療衛生資源整體質量還是比較落後。
優化方式:移動醫療入口機構,幫助提高醫院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機構入口包括醫院,衛生局,社區,醫藥廠商。其中醫院是核心,而醫院入口中HIS是核心,以電子病歷,移動查房,醫囑和臨床決策為中心,同時整合PACS、LIS、病理科、護理、挂號預約、藥劑科、高值耗材全流程管理、院感質控、消毒供應、醫院決策和內部行政OA等等。此類入口是一種資源驅動型入口,也是整個移動醫療的天王山,誰佔領了醫院,誰就擁有了最深的護城河,還可以由此入口向外延伸。
Dr.2在《【經驗借鑒】美國醫院信息化發展過程中走過的12道「坑」》文中寫到過,數字化醫院不等於無紙化醫院,事實上在可預知的未來,數字化醫院仍將是電子與紙質混合的信息模式。數字化醫院通常被視為不再使用紙質記錄病例,取而代之的是各類電子渠道、系統和工具。而無紙化醫院或許是一項備受期待的長期的醫療產業,但是根據經驗來看,走數字化醫院的道路會是一段複雜的、高風險且高成本的旅程。許多臨床醫生和管理人員都強調,在特定的醫療環境內,使用紙質記錄工具對於採集患者信息最為有效,但他們也認可紙質工具的「數字化實現」這一科技方向,因此紙質化與數字化兩者可共存。事實上在可預知的未來,數字化醫院仍將是電子和紙質的混合信息模式。
數字化醫院是高度移動醫療化的醫院的形式,而從德勤報告的中我們看到,即使是在美國,也不可能完全走到這一步,數字化手段可以作為現有醫療機構的一個改革方向,但是不可能完全顛覆和取代現有的醫院體系。而事實上,醫院移動醫療信息化的根本障礙在於,醫院沒有改革的動力,那麼要讓公共實行改革,必須由政府和市場一起推動。
存在問題:服務體系不健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布局結構不合理,影響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和效率。
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健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布局結構不合理,影響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和效率,同時也使重大疾病預防控制任務艱巨和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難以應付。我國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發展相對滯後,公立醫療機構比重過大,資源配置結構失衡,護士配備嚴重不足。專科醫院發展慢,兒科、精神科、老年科和康復科等明顯發展不足,這些都會導致老百姓的「看病難」問題。
我國不僅優質醫療資源不足,而且分配也存在很大問題,好的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大的中心城市。農村和城市之間,各省份之間醫療資源配置存在巨大差異。比如中西部地區相對於東部地區,缺少臨床人才,同時醫院的診療水平和接待能力都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和提高。
同時我國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同時也催生了「全民上協和」的醫療之風,不管大病小病,慢病急病統統都往大的三甲公立醫院跑。由此導致大型公立醫院越來越擠,社區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的情況出現。
優化方式:移動醫療的大眾入口幫助優化醫療資源的分配,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硬體入口幫助提高收集患者醫療健康數據,輔助醫院提高患者診療效率。
大眾入口包括普通人,患者以及特殊人群三類。這類入口是充分競爭型的入口,有時候獲得競爭優勢是需要大資金驅動和媒體整合能力的。這是一片紅海藍海交織的廣闊天地,也是市場最大,門檻相對最低,競爭最激烈,從業人員最多,魚龍最混雜的地方。
對患者來說:
1. 移動醫療讓大家尋醫問葯更便捷
醫患問診模式的移動醫療產品是一個以患者為導向的諮詢工具,強調即時性和效率。在這類平台上,患者可以自由向醫生提問,並根據醫生的回答給出滿意度評價,醫生從中可以獲取相應的報酬,評分高的醫生被優先推薦,評價越高,醫生獲取的收益分成比例越高,充分體現了多勞多得,優質優價的醫療服務價值。
2. 移動醫療能夠節約患者成本
患者在求醫的過程中,除了需要付出很大的金錢成本外,時間成本也是巨大的。在醫院,隨處可見的是人山人海,遠到看不見盡頭的隊伍。挂號排隊,就診排隊,檢查排隊,付費排隊,取葯排隊……而對於那些「火爆」的航母型綜合醫院(類似協和)來說,即使你排上一天隊,你也不一定能夠掛上號,最後還是得找黃牛買號。挂號預約工具能夠幫助患者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同時在線支付,在線獲取醫療病歷的工具也成為患者急需要的。
據我國去年公布的移動醫療年報數據來看,目前普通消費者對移動醫療APP最大的功能需求是通過查詢獲得電子醫療病歷,其次是預約挂號,隨後是用藥提醒、健康諮詢、遠程會診等:
此外用戶在選擇移動醫療應用時,最關注的因素是醫療服務的安全性和醫療服務的質量,分別佔比42.9%和24.8%,在這之後是個人所需承擔的費用以及服務的快捷性等:
以上患者希望移動醫療能夠幫助他們的地方,都是對現有傳統醫療衛生服務的有效的補充方法,在醫療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通過移動醫療可解決以上的這些需求,也可以緩解國家面臨的一部分醫療問題。
對現有的醫療資源和看病流程來說:
大眾入口的移動醫療產業發展,能夠幫助進行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實際上在我們目前的門診患者中,有50%以上的患者根本無須去醫院就診,一些非常小的問題,有時候只需要一點醫療健康知識或者經過專業人士的輕微指導就能即刻處理。
在醫患網路問診中,醫生通常會對一些有把握的簡單病情進行診斷,還會推薦一些安全的藥物及處理方式,涉及到複雜診斷和治療的話,會建議患者去醫院,這是一種初篩分流,對提高現有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幫助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未來真正形成分級診療是有巨大價值的。
硬體入口包括可穿戴硬體、攜帶型硬體以及醫院內各種大型小型設備這三大類智能互通互聯硬體,攜帶型硬體以及醫院內各種大型小型硬體設備能夠幫助醫院提高運營效率和提升服務效率。此類入口是技術驅動型入口。
可攜帶醫療數據採集設備包括各種專業設備可以獲取如心率、血壓、心電圖、血糖、血脂、血氧、眼壓、睡眠、生物影像和運動等數據;非專業設備包括:手錶、腕帶、感應器等可獲取基本生物體征數據以及運動數據。
我國移動醫療在硬體方面的目前的發展核心是在前端用技術改變服務模式以及進行數據收集,在經過了快速發展的一輪前端布局之後,目前行業也開始逐漸把觸角伸向後端——打通數據、技術和服務,拓展到後端診斷、個人健康干預等。
但是目前,在中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大部分大眾消費類的可穿戴設備功能簡單,主要是跟蹤運動量、心跳、體重、呼吸等常規指標,這些可穿戴設備的準確性達不到醫學參考的標準。在美國,真正被醫生採用作為臨床診斷參考的APP以及可穿戴設備是需要經過嚴格的實驗測試的,而且往往是針對某一方面疾病,有非常精密的準確度。這類屬於臨床類的APP和硬體完全不同於大眾消費類,在審批上需要FDA審核,例如我們提到過很多次的美國WellDoc公司,他們研發的基於手機APP和雲端大數據收集的糖尿病管理平台就已經通過了審評,也這是首個獲FDA批准的手機應用。Wedlldoc使用的時候是醫生處方的一部分,可見其專業性,而這類產品目前在中國還在孕育中,我知道不少醫療APP已經開始沿著這個方向前進。
下一章我們探討移動醫療的醫生入口,以及如何從透明化、流程化和標準化等互聯網技術上降低醫療腐敗發生的概率。
這個問題比較大,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網上挂號。之前大家都是到醫院排隊,現在可以通過網站、微信、APP直接預約挂號(直接網上支付),而且不少產品在挂號的時候還有主訴、診後諮詢(隨訪)功能,甚至診中支付,這些都很大程度上優化了醫療流程和提高了效率。
今年五月中旬,一直耕耘於線上「輕問診」的春雨宣布布局線下診所,通過線上渠道向線下診所導入更具價值的病人,收費方式上用『按人收費』取代以往的『按次收費』。
並在早前宣布,將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武漢5個城市開設25家線下診所,到2015年底還將在全國50個大中型城市開設300家診所。年會都快開了,今天收穫怎樣也不得而知?
為避開醫院的「牌照難題」,春雨採取的是掛靠線下醫院的「輕資產」眾包模式,醫生不需全職入駐,春雨也不會向醫院收取分成。
在目前的醫療體系中,最上層的是三甲醫院,下一級是二三級的綜合醫院以及一些專科醫院,再下一級是一些基層的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現在仍處於基層醫療機構的下一級,
也可以說是最底層,只能說是醫療體系的補充,目前不可能動搖。
相較前者,目前行業可能更青睞「雲醫院」
上個月出差參加一個行業峰會,去深圳某太極大藥房買葯時,偌大的藥店里只有兩個服務員,顧客三三兩兩,一顧客問:「中藥和西藥能不能一起吃啊?" 藥店服務愣了下,說
您用這個問下XXX嗎?然後就見他拿著一個可視電話的終端,上面有個醒目的微問診。後面我詢問了服務員,了解該終端是成都某公司與藥店合作的,可以提供醫藥學諮詢。據說目前合作藥店有數萬家。這樣藥店不用僱傭專業藥師,就可以為顧客提供解答,前景不錯啊。
後來峰會上,正好遇到這家四川科技公司的負責人,交談甚歡,了解到不少細節。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家名叫微問診的醫療科技公司。
在我國,「看病難」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由於優質醫生資源的稀缺,病患想要掛到號往往需大排長龍,且由於分層診療體系尚未建立,外地患者初診時往往直接到城市大醫院,卻通常遇上「人滿為患」與「號滿」。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微問診雲端醫院」出現也是必然,所提供的健康醫療產品與服務,一方面是放大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另一方面也是對現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就醫流程的優化。
微問診「雲端醫院」對就醫流程的優化,有助於提高患者的就診體驗,雲端醫院分類分流患者達到了有效利用優質醫療資源的目的。同時通過在雲端醫院實現門診、住院、檢查、檢查的預約服務,又能為用戶實現醫生的定製健康管理和諮詢。
雲端醫院是微問診O2O健康管理模式的重要一環,通過藉助藥店微問診終端機實現自診,院前微問診醫生視頻諮詢實現分診,院中通過雲端醫院打通醫院預約、挂號、繳費、查看讀取檢查報告實現醫院落地,院後結合FT-Health智能穿戴設備以及私人醫生將就診前、就診中、就診後的流程貫穿,實現閉環式健康管理平台。
據悉,該公司目前已在全國簽約數百家醫院入駐雲端醫院系統,公立醫院中包括了像貴州醫科大學附屬白雲醫院等三甲醫院,此外還包括了一批優質的民營醫院,同時簽約
醫院的部分生均在微問診上提供在線音視頻問診服務,醫生科室涵蓋了兒科、骨科、婦科、皮膚科等,實現了全國各地優質醫院的醫生通過遠程醫療設備為用戶問診的功能。「
讓每位用戶都交一個『醫生朋友』,每位居民都參與到自我健康管理中來。」正是打造微問診這一款移動醫療健康服務平台的初衷。
對比分析個人看法:診所與雲醫院的便利性?
春雨診所:
診所有全面的檢測設備嗎,沒有?所以檢查和雲醫院一樣,還得去醫院。
成本優勢能優於醫院嗎?我看未必,診所的建設周期長,成本難控。
那個更能方便顧客?我想拿著手機視頻問醫生就能解決問題,去不去診所,純屬消費習慣了吧?
微問診雲醫院:
功能全:既往病史、檢查報告(處方上傳給雲端醫生)、用藥禁忌、疾狀等基本信息,可通過APP視頻與雲端醫生取得聯繫,包括院後管理(慢性病的跟蹤治療建議)微問診能實現送葯上門,後期甚至加入醫院繳費),
便利性:患者打開手機不用排隊,就可以與醫生取得聯繫,可以視頻連線,交流方便。
成本:諮詢免費,患者除了藥費,沒有任何成本。而診所至少需要支付成本,所以免費不得。
兩家公司的發展方向給了我無限的期往,現在論壇中的各方意見也毫不避諱地關注了雲醫院的政策空白、個人移動數據和醫療隱私信息的安全性等問題。面對未來挑戰,加強綜合防範迫在眉睫。希望通過各方努力,能會國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滿意的服務。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看法:作為醫者,很高興能與大家交流
1.部分院內窗口分流到多屏移動終端(自助機,手機,手錶等),比如挂號,繳費,叫號,取檢查化驗單。 2.部分數據可在線化,多方共享數據,如患者個人、醫院、醫生、政府、第三方服務機構等。 3.院後服務化,醫院本質是治病,哪裡有病治哪裡,根本不可能服務出院後的患者,包括醫生!所以現在很多公司都在做這塊業務,但是通過醫生也不能很好的服務患者,只抓住醫生也不行,做好院後服務可能需要平衡5方的利益:用戶,醫生,醫院,保險公司,第三方平台!想想就有多複雜,還需要看政策!所以做院外服務的公司看起來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4.總之移動互聯網,給醫院帶來的升級在於部分業務窗口自助化,客觀數據在線化,諮詢網路化,醫院間協作信息化;給患者帶來的方便在於醫療信息相對透明化,就診時間縮短,諮詢通道多樣化,對於特殊細分疾病群體管理信息化。
主要是看病預約挂號,網上繳費。一般看病是排隊挂號—候診—看病—開檢查—繳費—做檢查—回來等大夫有空—重新看病—開藥—繳費—取葯。有些要收住院的開藥步驟就沒了另外再說。以上每個步驟都要花費很多時間,你把預約挂號和繳費互聯網化了後一下就去掉3個比較花時間的步驟了,也減少了病人往返跑路的時間。有些醫院大了很容易迷路的。而且最關鍵的預約挂號網路化了之後你不用一大早5點就爬起來去排隊了。有些檢查不是那麼快可以出結果的,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取報告預約,自助列印結果,這樣病人可以自行安排時間來領結果,也節約了時間。還有wifi系統,推廣了之後對病人很有好處。這是病人方面的,還有些病人看不到的互聯網技術:比如:遠程會診系統,病歷遠程共享技術,你就不用傻等一些專家在特定時間走穴到你這裡救命了。順便一說手術室里應用這個技術對病人還是有那麼點幫助的。
說實話,移動醫療優化線下的醫院流程這種想法很好,但真正實現起來也是有諸多困難的,第一個問題是要清楚我們要與誰合作?與醫院合作還是科室合作還是與醫生合作?現在做移動醫療的都在打醫院的主意,比如打通醫院的線上HIS,給醫院做微信、支付寶支付等等諸多應用,但實際上這還是傳統醫療的賣產品思維模式,不是互聯網+醫療思維,沒辦法,都賺不到錢只能去給醫院做點小產品了,究其原因,還是醫院對互聯網不夠了解,互聯網對醫療不夠了解,儘管總體上移動醫療是大勢所趨,但要想真正優化線下的醫院流程,就需要了解醫院的所有流程,而一般的互聯網企業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東華軟體作為全國最大的醫院HIS系統產商,我們相比其它互聯網企業來說更具優勢,旗下的健康樂軟體公司已經給醫院做過多個產品,包括為打醫院造移動智慧醫院(普仁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南方醫院、蘇州科技城醫院 、北京醫院等)、方便醫生的隨訪系統、與醫院合作的商保平台、移動端院長查詢系統、移動查房系統等等,產品提供健康管理、信息諮詢服務,到預約、挂號、導醫、就診以及院後康復服務的全方位服務,構建互聯網醫-葯-器械的產業閉環,同時也為用戶創造便捷高效、省時省錢的就醫方式,隨訪系統為醫生開展安全高效的行醫與隨訪提供互聯網支撐,節約醫療成本。
產品太多,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
1,健康樂app
健康樂app模塊上,以慢病管理為主,寓教於樂,向大眾普及醫學科普知識,向患者推出慢病健康管理產品及終身健康管理的理念。聯通醫院內部網路系統的健康樂,其APP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口袋醫院,患者通過它可以實現預約挂號、在線支付與化驗單查詢和列印等功能,解決患者的看病難問題,提高患者的就醫效率。醫生通過它可以實現移動管理病人、移動處理公務。
一對一定向諮詢
健康樂app產品涉及到的互聯網醫療方面還是比較全面的,在線預約、諮詢是定向諮詢,醫患之間是採用一對一的定向交流,一開始接觸這種諮詢方式時是有很多疑惑的,在這個用戶競爭、醫生競爭這麼劇烈的大環境下,定向諮詢會有足夠的用戶諮詢嗎?醫生之間沒有了搶題競爭關係,如何保證用戶諮詢的快速回復呢?
醫生的回復速度還是很快的,通過幾十次諮詢,基本上都能保證在1-10分鐘之內回復,這麼快的回復速度,吸引醫生如此主動地答題,是因為健康樂產品有一個特殊的答題機制。
隨之而來的是第二個問題:那麼這種定向的諮詢方式適合哪些用戶呢?無論是一個有剛性需求的病人或輕問診病人甚至是無聊到極致沒病打發時間的用戶,在使用軟體的過程中,我發現無論是什麼樣的病人都能在這裡找到有價值的東西。
剛性需求的這部分用戶一定是在線下有一定的就醫經驗,對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並且去過醫院做過專業的檢查,用戶有對自己的每天病情變化的跟蹤需求,這樣就可以足不出戶、隨時隨地的掌握自己的病情動態:知道自己的病情嚴重程度、什麼時候去醫院就醫、什麼時候拿葯等信息。
作為輕問診的用戶最大的擔心是怕醫生的幫助沒什麼參考價值,或跟自己百度的結果差不多。
通過對市面上常見的幾種線上問診平台上對醫生提出了感冒癥狀的提問:同樣是免費提問的感冒癥狀,一些問診應用得到的回復是醫生詢問我感冒癥狀,我還沒有說,接著就給建議我吃藥,要知道,感冒癥狀的病因是有很多因素的,有的是因為其他疾病引起的感冒癥狀,只就感冒而言,也分傷風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在患者都沒有描述具體癥狀的時候,就秒回要吃什麼葯,萬一吃出病來呢,醫生是本著對患者負責的態度嗎?
真正的專家
醫療APP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是你的功能有多少,也不是你的UI設計有多麼的炫麗,而是你能不能擁有強大的醫生資源真正為患者解決他所面臨的疾病上的問題。
健康樂是由東華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全資贊助的子公司,而東華軟體已經擁有多年的做HIS(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的經驗。目前東華為300家醫院提供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簡稱HIS),包括挂號、合理用藥、圖像、化驗、電子病歷等全流程管理。目前市場佔有率排第一,每個省排名前三家的醫院都有他們的客戶,比如協和醫院、華西醫院等。現在還增加了HRP系統,即醫院的ERP,側重於內部管理。也就是說,他們對醫療資源和人脈的佔有量是非常強大的,而且,對醫生的需求了解要比互聯網起家的公司更加具有優勢。
互聯網+醫療是互聯網行業進入最晚的一個領域,原因在於其准入門檻高,而且對醫療資源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健康樂的最大優勢就是與各大醫院積累的長達十幾年的關係優勢,這也是為什麼健康樂可以在短時間內擁有這麼多線上醫生的原因。
健康樂app的在線諮詢分付費和免費兩種形式:1.義診。義診的醫生是全國二甲及以上醫生自願開通的服務,醫生可以開通義診來提高諮詢量,推測是提高醫生在網站的排名,2.圖文諮詢/電話諮詢,用戶可以通過付費的方式諮詢知名專家。 而健康樂上面的「自診」系統,可以對自己的病情進行自查和了解。
2,獨特的病歷夾管理 -隨訪
電子病歷在醫療市場已問世多年,但實際上就沒有做到讓醫生、患者真正滿意的,小編通過對本地健康樂app醫生的走訪了解到,醫生對於這款電子病歷系統是較為滿意的,患者通過微信掃碼入駐醫生的隨訪系統,按日期完成醫生的隨訪表單,醫生對患者的管理及病情的及時跟蹤,患者也可以查看自己的病歷單,查看病例記錄。在新版的健康樂軟體中,接入了原有獨立存在的隨訪系統和病歷夾。
在「我」的病歷夾下,患者可以自己編寫自己的病例,對自己的看病就診狀況進行記錄。
首先,當患者擁有和健康樂合作的醫院的就診卡時,患者可以將就診卡信息輸入到口袋醫院中。在這裡,患者可以實現醫院的預約挂號,診療後收到醫生的電子診斷報告,電子處方,並可以在線上繳納費用,目前如支付寶,銀聯等常用網上支付手段都可以使用,隨後回收的電子版的報告單,大大的節省了在醫院排隊的時間。
當患者與醫生開始第一次線下服務之後,患者進入隨訪平台與醫生進行免費跟進和溝通。例如,當患者住院後,可以通過隨訪系統與醫生交流。
真正實現互聯網+醫療,需將醫院、醫生和患者緊密的聯繫在互聯網上,為醫院、患者、健康群體提供個性化、專業化、人性化醫療服務,從而逐步實現「未來醫院」的構想。 因此我們也為患者做了一個醫療諮詢粉絲平台,我們為患者開設了健康大講堂,目前開設了寶媽育兒課、心理諮詢課、糖尿病課,關注公眾號「小樂說健康」即可參加聽課,目前有上萬寶媽參與了我們的課程。
我是健康樂平台運營者,想了解平台的或有什麼問題的可以私聊我:jkldhc推薦閱讀:
※cra臨床監察員和臨床數據管理應該怎麼選?
※為什麼崔玉濤醫生那麼火?
※如何將HIPAA法案運用到移動醫療或遠程醫療當中?
※現行體制下網路醫療現狀及其發展前景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微醫集團準備開線下全科診所?
TAG:移動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