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端午節是什麼樣的?

觀念上和形式上的異同。


謝邀。

地點:東北。

小時候在奶奶家長大,過五月節還稍稍隆重一點,現在連粽子都不想吃了。時間久遠,記不太清楚當年的習俗,看到這個問題,剛剛特意去問了奶奶。

端午節在我家這邊叫「五月節」、「五月五」,小時候要不是上學有學到屈原,實在是完全意識不到這個節日跟屈原先生的關係。我們這裡沒有賽龍舟(我家這裡沒有大河),如今習俗基本只剩下吃粽子。

以下內容根據奶奶描述整理

端午節早上要早起,出門踩露水采艾蒿。回家之後要用艾蒿水洗臉,然後把艾蒿曬起來,掛在門上。門上還要插掛小掃帚、小寶劍等等一大堆東西。早上要吃粽子和雞蛋(據說是2個雞蛋)。

手上和脖子上要系五綵線,也可以纏在手指上。第一場雨之後,要把五綵線剪斷,丟到河裡——據悉是為了紀念白娘子和小青……

腰上要掛香包、小掃帚等一大堆飾品——一般來講男性掛在腰上,女性也可把香包戴在脖子上。還提到香包是年輕女性做來送給情人。在我奶奶的時代,男女還都有系大腰帶的。我問奶奶帶過沒有,奶奶表示她比較叛逆,不肯系腰帶,因為嫌太緊——據悉是寬闊的帶子,系的時候帶子要平整,有兩道一長一短耷拉下來。她姐姐系過。

我奶奶還說我小時候小孩還有風車、葫蘆,彩色的吉祥物,要拿在手上和掛在家裡。(剛剛我奶奶又經深度回憶,說其實端午節還有喝雄黃藥酒的說法,要在中午喝,說是為了辨別是人還是蛇……我從沒見人喝過就是了。)

經提示,我小的時候還保留的習俗包括可能不局限於

艾蒿水洗臉、門上掛東西(但可能不全)、吃雞蛋和粽子、五綵線、香包。但我不記得五綵線有木有在第一場雨後丟到河裡……風車葫蘆據說給我買過,我已經不記得了……

東北地區的粽子,在我小的時候,只有大棗餡和無陷純江米的。要蘸糖吃。我不愛吃有陷的,比較喜歡純江米的。大學的時候去北京上學,第一次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肉粽這種粽子,當時我就震驚了。我的好基友也震驚於我的震驚——「神馬你居然不知道肉粽那你們吃什麼?什麼要蘸糖吃?好奇怪!」

小時候粽子都是自己家包的,吃的時候最討厭的過程就是扒粽葉,因為米很黏,自己家做的粽子還很大,會沾滿手還得洗……所以一直不是很喜歡吃粽子。長大後學校里賣的全是肉粽,大概是超市做的不好,覺得味道很奇怪,所以更不願意吃了。想來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吃過粽子了,更不要說過端午。

順手 @瓜爾佳老五@橘玄雅 講講你們小時候的端午節習俗吧~~~~


以前在家,根本不覺得端午節有什麼好的,有課的時候,我媽就會早晨早早煮好粽子,拿塑料袋包好,放到我的書包里,讓我在課間的時候吃。

我總是睡過頭,要遲到,背著書包撒腿就跑,到了課間打開書包,粽子還是溫溫的,那麼大一個粽子總是吃不掉,就要和同桌分享,把它吃光。

從沒覺得有什麼珍惜的,也從沒覺得有什麼稀奇的。

不上課的時候,我就在家裡睡懶覺,就總會聽到媽媽在客廳裡邊看電視邊包粽子。

早上起床看見了,就纏著媽媽說「我要多一點肉,給我包一個最多最多肉的」,然後在媽媽身邊撒嬌。

媽媽還會去外面和親戚交換粽子。

端午節過完,粽子多的可以吃一周,那一周的早晨,都是熱騰騰的粽子。

而現在,端午節,只是一通電話,一條簡訊。

在外面,根本買不到像媽媽包的粽子一樣好吃,每次都會在電話里撒嬌抱怨「外面的粽子一點都不好吃,你包的都那麼難吃,沒想到外麵包的比你還難吃」

媽媽就會說,「再難吃,你也吃了這麼多年啊,但是這幾年,做的粽子,沒有你,都吃不完了」

掛完電話,每次都不敢哭的很大聲,怕別人看見。

離家在外的粽子啊,永遠比不上家裡媽媽的粽子呢。

粽子節快樂。

常回家看看吧,媽媽可能包好了粽子,在等你回家呢。


大鹹肉粽,拿手抓著吃。綠豆豬肉加大板栗。煮粽子葉的植物清新氣息從廚房飄滿整個家。

去買板栗爭先恐後和我妹妹挑最大個的,然後屁顛屁顛拿著去跟我媽炫耀。

吃完粽子,吃菠蘿。

粽子綁得歪七扭八,然後母上一邊嘟噥著批評一邊用粗糙的手拿起你的的失敗作品,用她來自於外婆傳給她的技術一句一動作地教你。我卻歪著頭注意力在電視機上。(過年家裡也會包粽子炸扣肉,類似的場景如果我在的話我能一年體會兩次。)

下午三四點。洗澡水燒好了。艾草以及一些雜七雜八我永遠記不住名字的植物。母上繼承在農村的習慣,端午買來它們煮一鍋苦了吧唧綠了吧唧的水——彷彿是巫女熬煮的毒湯,泛著中藥味。逐個逐個的催促小孩子們去洗澡(我當時也是小孩子,╭(╯^╰)╮叉腰。)嬸嬸家和我家那時候得很近,她比我母上更「現代化」一些,所以這些包粽子煮「艾草湯」(暫切這麼說吧,不知道叫啥)洗澡的事情都是兩家人一起通力合作辦了。有時候還有幫堂弟一起洗澡。(( ̄ρ ̄)正太啊)。

洗完澡大家一身難聞的中藥味,誰也嫌棄不起誰。包粽子的耐心早飛出家門口了。大家結伴逃也似地跑

出小區去逛地攤去街口湊熱鬧去江邊看別人游泳釣魚。

等母上一個晚飯好了,粽子煮好了的電話。我們就像歸家的野麻雀一般嘰嘰咋咋地跑回家去了。

特別喜歡給弟弟妹妹們拍照!!!!可以只能有手機,拍不好。以後一定要買相機!!!

高中收假了,端午節結束了。母上用保鮮袋裝滿一袋的粽子(有的還是煎好的)給你,帶去學校吃。透明的塑料袋要撐爆了一樣。一回到學校晚自習,等下晚修一下課,就急著拿出來分一個給同桌,還是暖的呢。但是多給一個就捨不得!然後後桌說我身上味道怪怪的一股子藥味:「我也要吃粽子!!」。

吃菠蘿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反正肉粽吃多不好消化容易上火,我媽一般都會那天晚飯弄個菠蘿。大禮包是去超市的時候堂弟非要買的。可理直氣壯了,連我都附和他一起叫著要買!!不買就不洗澡!!叉腰

過年時包粽子,就只剩下我和弟弟出去逛了。(才不是懶怕我媽叫我去廚房幫忙呢!!╭(╯^╰)╮)妹妹們高中補課,不然就是和男孩子們出去玩了。

到了大學的端午節。吃不下北方的甜口粽(南北差異而已,我至今也吃不下咸豆腐腦:))。這次的端午節也只是去海邊給高考完的妹妹打個電話。拍的也只剩下自己的影子了。看著朋友圈的鹹肉粽,饑渴得不像話。也不知道堂弟今年有沒有乖乖地洗那個問起來特別怪的澡。嬸嬸的包粽子技術有沒有比我好呢?

以上,我想要的端午節以及有關包粽子的回憶。


深夜裡想起今天是端午節,有點想家。

在外上學,八年沒有在家裡過端午,那種氣氛在哪裡可能都找不到了。

小時候最喜歡五月節,在過節前前後後的那些天里充滿著各種交織的香氣,箬葉、紅棗、五彩繩、荷包、艾蒿、桃木的小斧頭…它們漫不經心的盤錮在我童年的記憶里,釋放著誘人的香氣,在來日方長的每一個五月初五,都讓我懷想萬分。

當街上開始出現賣葫蘆和荷包的時候,人們心照不宣的想起,端午要來了。大人們買葫蘆掛門上,葫蘆下面有一條長長的流蘇垂下來。五綵線和紅繩有時候買有時候奶奶和姥姥編,編好了給家裡的小孩們系在手腕上、腳腕上,得到彩繩的我們像接受了什麼神聖的標誌一樣,虔誠的等著粽子等著端午。我家的鄰居是一位女老師,她有扎小笤帚的獨特技能,每年都送我一個,掛在脖子上或者屋門上,還有帶著特殊香料味兒的小荷包,被我掛著每天捏來捏去的。

過節前一周,奶奶會買來箬葉,泡好展開,一大盆江米在水裡泛著白光,我把手指插在裡面划來划去。我最喜歡看奶奶包粽子,一片粽葉卷幾下再一折就出了一個筒,米灌進去壓實,再放進去兩顆特別大的紅棗,然後纏好線很迅速的打一個活扣兒,這個美妙的過程會把我看呆,我愛吃大棗,奶奶每年都特意給我包放三顆棗的粽子,用不一樣顏色的紅線纏,我超級喜歡這個「煮好了都歸我」的特權。

粽子做好了到了晚上再煮,好吃的粽子是要放在大鍋里煮一個晚上的,後來我吃到的高壓鍋煮一個小時的粽子都不是這樣的味道。凌晨三點半,窗外有嘈嘈嚷嚷的人從窗下走過的聲音,這個時候是到了上山的時間,不管男女老少這一天都是要上山的,采艾蒿,用山上的泉水洗臉,這些都有各種祈福的意義。我在一片紅棗和粽葉的清香里醒來,特別興奮和家人一起上山,家鄉的山下就是河,遠遠地就看見河邊洗臉的人們。懸在空中的橋上全是來來往往的人流,鐵索和木板搖搖晃晃,金燦燦的陽光鋪滿河面,人們拿著艾蒿互相打招呼。

回到家,把艾蒿掛在門上。這個時候的粽子已經出鍋用冷水泡了一個小時,扒開粽葉,糯米光滑又有彈性,紅棗會把一部分白糯染成棗的顏色,又甜又黏。

五月初五,是一個小城對生活滿滿的祝願和感激,是每戶人家對日子精細的虔誠和喜愛,是多風而乾燥的春天過後,一場清香的洗禮,隨後,轟轟烈烈的夏天帶著對五穀的恩澤如潮水般如期而至。完成了使命的端午只剩下了冷水裡的粽子,再吃便是下一年。


在我眼裡端午節很有內涵,為什麼呢?最近我看了兩個微信公眾號上面的文章,深受啟發!

這節日挺好的。

評論關閉了,也挺好。


就是普通的一天。

真羨慕你們那麼有過節氣氛的

也羨慕你們有節日回憶的。。


端午節前的最後一天,城市車站裡的行人步履匆匆,很多人都提著粽子禮盒,急著與家人共度佳節。

我們對節日萬分期待,但真正到了那天卻覺得很乏味。端午節更是如此,在農曆傳統的三大節日中,端午應該算是最沒存在感的那個。春節自不用說,萬家團圓的日子,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中秋也有團圓的意味,古人吟誦中秋的詩詞比端午多的多,現代的很多公司也都會舉辦中秋晚會。在高樓大廈里的城市人,端午節除了吃幾個不太好吃的粽子,多放了一天假,與平時並沒有什麼太大區別。現代社會裡,在為紀念幾千年前的一個愛國詩人而產生的節日,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在我小的時候,在農村老家,端午節是很有意思的日子。父親會在端午前的清晨或傍晚去池塘邊剪寬大肥厚的粽葉,用清水洗凈、浸泡。在晚上浸好糯米、紅豆。大多數時候端午都是雨天,父親會包好粽子,煮滿滿一鍋,母親和我好像永遠都學不會包好粽子。家裡那天還會買很多的糕點、買荔枝等水果,煮鴨蛋。在煙雨蒙蒙中,一家人在家包粽子,看著煮粽子的鍋冒出氤氳的蒸汽,品嘗著草木與雨水的清香。

有時端午節會去外婆家,表哥們會帶我穿過我不熟悉的田間巷陌,穿過池塘和小山坡,到野塘里釣魚。在草木叢生的田野,看著不時經過的農人、村婦,感覺像是看到了詩經里一邊勞作一邊放歌的古人,像是到了王維詩里「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場景里。覺得古代的某些東西是一直留存至今的。

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中國社會,農村不斷的被邊緣化,農村文化給人的印象也是落後和愚昧。城市裡的人歧視從農村出來的人。然而在並不久以前,中國還是一個完全的農耕社會。中國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根植於農耕社會這一基礎之上,傳統的節假日也是如此。

沒有了草木田園的端午,就像是沒有葡萄藤架的七夕,看不到月亮的中秋。在現代城市社會,傳統的節日像是被晒乾的鹹魚,缺少了文化韻味,只剩下乾枯的形式。這也許是一些人覺得傳統節日乏味,更願意過洋節的原因。

社會發展演變的趨勢無法阻擋,不意味著傳統的文化、習俗會消失。我們每個人學到的歷史、受到的教育、讀的詩詞歌賦,都有著古代文化的影子。對自然的熱愛,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悟、思古之哀情,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之中的。那些傳統文化習俗總會找到一種方式,與現代文明融合。


今天這個日子,可以工作,亦可賽艇


如今這年歲,對於各種節日的印象卻多是兒時的樣子了,大概是因為一個吃貨小胖記憶里的各種香甜吧。

比如我一直記得某個下雨的中秋媽媽下班回來有點晚,一身風雨都來不及擦擦,從包里拿出一提月餅遞給我,很普通很簡單的油紙包裝,是那時候還是很正經也很好吃的酥皮兒的五仁月餅,不膩,不甜,很好吃。這麼多年過去,月餅琳琅滿目包裝精美,可是都再也沒有覺得好吃了。

還有就是端午咯,家鄉小城的端午總是熱熱鬧鬧的,我們家家戶戶要在端午之前些日子就在家門口掛上一束沙棗樹枝葉,一小把,掛在門口,有辟邪和帶來祥和之意。三四天,枝葉枯癟,再去買新的掛上,那些天家裡也一直有著淡淡的沙棗葉的清香。

還有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幸得我們小城有"塞上江南"的美譽,有清美的粽葉生長。每到農曆四月底,就有小販騎著三輪車,或者就一輛自行車,后座上搭個筐,都是清美、綠油油,長相極美的粽葉。我自小都是愛極了粽子,其實我愛的就是這粽葉蒸煮之後的清洌與糯米、紅棗的香甜融合在一起的盛宴。所以,每次放學回家路上看到有粽葉在賣了,我就知道端午節不遠了。那天心情一定是很棒,迫不及待地等爸媽回來,告訴他們,快端午了,記得買粽葉、買糯米哦!爸爸媽媽總是一臉的笑意,摸摸我的頭,「好好好,買買買,我家閨女就是愛吃粽子。」果然,過幾天,某天放學回家,就看見家裡已然泡好了粽葉和糯米還有紅棗了。

那時的端午還不放假,端午前一兩天都蠻期待放學回家,因為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爸爸可以麻利完美地把粽葉彎成一個漏斗狀,在漏斗底部放一顆外婆家棗樹下結出的紅棗,撒進糯米,「粽葉漏斗」滿了之後再在邊角處各放一顆紅棗,裹粽葉,線繩捆來打結,一個粽子誕生,完美。而我那時還是小胖手,我彎成的粽葉總是有縫隙,撒多少糯米進去,都要漏掉一半,好不容易折成一個粽子,齜牙咧嘴,亂七八糟五花大綁的把它捆住,我已經是花光了十分力氣,然而那個粽子真的是丑。媽媽嫌棄我包得醜醜的粽子時,我總是會護著傲嬌的喊著:」我包得,煮熟後我肯定吃!」 當然,我的五花大綁的丑粽子其實並不嚴實,煮的時候自然早和粽葉湯水淅淅瀝瀝,吃貨小胖的我自是不會喜歡,我開心的吃著爸媽包的美麗棕,我的小丑棕完全被我拋棄忽視,最後都還是爸爸把它們吃了。

那些年,每年的端午,我們都這樣過。這麼多年,我都還是記得那粽子的清香的甜暖,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粽子。

來成都第一年,端午。和室友陝西王姑娘興高采烈去樓下買粽子吃,卻被問吃什麼味道的?我和姑娘一臉的茫然,粽子不都只有一個味道么?答之:有肉粽、蛋黃粽、豆沙粽。我倆糾結半天,都沒吃過,那豆沙吧,應該是甜的。我倆就各提兩個豆沙粽回寢室了。一手黏的撥了粽葉,聞一聞,恩,是我愛的粽葉的清香,迫不及待一口咬下去,「哇」 崩潰的一口吐了出來, 為啥是鹹的?還是被拿錯了粽子,剩下的粽子不想再咬,鬱悶。一直耿耿於懷。那天下午媽媽打電話,「今天端午節,你吃粽子沒?」 我答:「吃了呀,挺好。」掛了電話心裡滿滿的委屈。

現在,來成都這些年,也終究還是慢慢適應了這咸粽子,能吃下,依然無愛。

昨天,媽媽打電話,「明天端午了,你記得去買個粽子吃。」我說,「好。」

媽媽又說,「 我想給你包點兒粽子寄過去,我知道你那兒多是咸粽子,你吃不慣。可是這天氣這麼熱,過去也都又壞了。唉。」

我鼻子一酸,好想回家。

中午在一家店吃飯,阿姨過來問:今天端午,過節,給你們送個粽子,你們喜歡哪種味道的呢?有肉的,還有紅棗的? 異口同聲「紅棗的。」不一會兒阿姨就端給我們兩個熱氣騰騰的粽子。

今天我還是吃到了粽子,紅棗的甜粽子。

謝謝這份溫暖的香甜。

早上開始,收到好些後台和微信留言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大家,沒能一一回復,在這裡希望大家今天端午節,都快樂。

大家要記得吃粽子哦!不論咸粽子,還是甜粽子,它們都是好粽子,是最溫暖的美好。

——完。


家鄉在廣義上的湘西範圍內,至今保留著大小端午的說法。常說的五月初五叫做小端午,而五月十五才是最正式最隆重的大端午節。

至於這個傳統的由來,傳說是因為古時交通不便,屈原的死訊傳來時已經過去了十天,所以才有大小端午之分。小地方一直以來只過大端午,直到最近和外界的交流多了才象徵性的也過小端午節,畢竟法定節假日在那放著不過白不過……

後來和外地的朋友們交流後才知道這個傳統好像不只是我們那兒才有。

至於過節,在家時年紀尚小記憶不多。那一天家裡是一定要好好吃上一頓的,大菜一般都是鵝,不愛吃鵝的家庭也起碼要有一隻鴨子上桌。這麼多年都沒有去問過為什麼,不過我想應該也是有個什麼故事在裡面吧。過節前兩天的菜市場會都被賣鴨鵝的小販們擠滿,走在路上看到的大人幾乎人手提著一隻不停掙扎著的大白鵝或者綠毛鴨子。

粽子的種類尤其多,形狀上有尖角的長條的方正的等等,餡也很多樣,棗子、豆子以及肉餡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一種有胳膊粗的長條形的臘肉粽子,裡面包的是實實在在的肥瘦臘肉,煮熟以後油脂滲入粽子里香氣撲鼻十分誘人。小地方把黏糯的食物統統都叫做糍粑,於是粽子也就成了粽糍粑,臘肉粽也就成了肉糍粑。只可惜這些煮熟了的糍粑不能在初夏保存太久,只能享受那麼幾天的美味。

賽龍舟也是很吸引人的,不過看得少很多故事都是聽別人說的。端午節那天縣下面的鄉鎮都會派出自己的隊伍和龍舟在小城裡比賽,較為正式的會在開始前祭祀屈原,跳一場儺戲,咿咿呀呀地磨蹭一番。各個賽舟的隊伍都挑選的是精壯的漢子,脾氣自然火爆,經常有賽前賽後因為口角或者對結果不滿意而發生的爭鬥或者打群架的事情,對此圍觀群眾都表示這也是龍舟賽的內容之一而淡定觀賞甚至喝彩助威(真是民風彪悍……)。直到某年玩大了打架時弄死了個人,政府因此取消了一年一度的龍舟賽,禁令持續了很久。不過前兩年為了推廣旅遊又重開了,因為流經縣城的那條河水量不比當年,所以只能移到下游幾十里的沅江上去,不過依然抵擋不了人們前往觀看的熱情。

不知不覺就扯了這麼長,見笑啦。


全國人民為我慶生!


情有獨粽||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文/小確幸

尋味尋根

端午節呀,有沒有吃到粽子呢?

記憶中南方的粽子包什麼的都有,肉鹹蛋黃板栗紅棗芝麻豆沙,甜的鹹的看個人喜好。我喜歡純糯米的全素粽子,簡單的粽葉清香就可以告訴我,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雖然長這麼大,過了好多個粽子節,卻從來沒有親手包過粽子。後來意識到,買來的粽子雖然是出自裹粽師之手,但並不會減弱我們遵循傳統的心意,它也同樣帶有手心的溫度。

吃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介紹過裹粽師這一職業。在標準化的車間里,一隻粽子36道工序,每個工作日會有 100多萬隻粽子被生產出來。

來自中國各地的年輕裹粽師們在浙江嘉興的工廠里,用手的溫度,呵護著傳統食物的生命力,讓這種古老的主食呈現出另一種時代風貌,但手工製作的魅力依然包裹在其中。

從農耕文明走到工業文明,技術的進步使得粽子不再局限於地域和時令,但是對中國人來說,順應自然,親手做合適的食物,更意味著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某種延續。

的確,傳統節日似乎總是和食物有關。冬至的羊肉,清明的青團,中秋的月餅,元宵的湯圓。這些食物有時甚至成為了節日的代名詞,承載著祝福和心情。

沒有什麼高深的道理,也無從解釋為什麼傳統習俗的衍生與發展和食物息息相關。

我只知道或許是因為中國人的傳統家庭觀念代代相承,他們傳承給下一輩的東西,下一輩也會繼續傳承下去。就像端午的粽子,大年三十的餃子。

這是代代相傳的一種記憶,關於食物的記憶。當眾多的手工食品被放到流水線上複製,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重視家庭觀念的群體,依然在各自的屋檐下,一年又一年地重複著同樣的故事。

下一個端午,我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吃粽子;又一個元宵,我依然會想要端一碗湯圓給家人。在我心裡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沒什麼比和家人在一起吃飯更重要。無論餃子還是月餅,無所謂什麼味道,不計較是親手做的還是買來的,只要人在,這份心意就在,家就在。

——————————

http://weixin.qq.com/r/SEQuNhnEtUTKrV1V9xFa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以前會在姨媽家參與到包粽子的全過程中。

米有米味,葦葉有葦葉的清香。

現在就公司丟給我兩個粽子,我都直接郵給我媽,我自己提不起興趣吃了。

我理想中的端午是能給家人包一頓吃。

奈何家遠。


挺害怕的吧,因為患了蛇精病,看到雄黃酒就發抖。


地點:山東

現在在外,十幾年不在家過節了,真想家裡那種寧靜祥和的日子。清明節那種天朗氣清綠草如茵捕鳥放風箏碰雞蛋的歡樂暫且不表,說說端午節。

端午節頭天夜裡媽媽要泡上包粽子用的材料:糯米黏大米,還有兩種粽子葉中的某一種——大致成方形一面光一面毛的菠蘿葉(不是吃的那種菠蘿)(菠蘿葉粽子 老青島的端午美食)或現在城市裡常用的蘆葦葉或者叫 箬葉(以上兩種是我們那叫法)。我小時候一般都是用菠蘿葉的。

到了早晨,媽媽會起得很早,自己包粽子煮粽子。

我家山東的,我們那只有一種粽子,就是紅棗|蜜棗粽子。然後爸爸就起來到園子里采幾棵艾蒿,插在我家大門口。等我們姐弟起來,就會看到一大鍋或 一大簸籮熱氣騰騰的粽子,兩個一對用稻草扎在一起。每次都是我跟我姐一人一半。然後還有就是我們那端午節要吃荷包蛋。媽媽會用苦艾葉做一大鍋荷包蛋,每個人兩三個雞蛋,然後放上紅糖,據說能去火。早晨就是吃粽子喝荷包蛋。

那時候大姑娘要在端午節前趕製香包,那段時間街上會有挑擔子賣雜貨針黹的,大小姑娘們會買各種綵線。然後在端午節前的幾個夜裡趕製香包,就是放上香的艾蒿,還有其他的香草,縫製荷包,然後穿上綵線,端午節那天與小夥伴交換荷包表達友情,或者送給心儀的小夥子展現愛慕之情。暖暖的一天~現在想想真是懷念農村那種樸實的端午節


重拾讓我「嘴饞」的端午節

現如今的端午節在現代生活的多樣和與高考的「不期而遇」的影響下,過節的氛圍和熱鬧似乎不比從前了。

大約十年前的端午節,像我這樣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過端午時的節日氛圍還是相當濃厚的。

那時候的端午節對於我們這些小孩來說,期盼的程度不亞於春節。因為,過端午和過春節一樣有好吃的,即使在外務工的父母在這時也會回家的。十年前的端午,並不像現在這樣農村裡的人比較少。那時候的農村過端午的人如同過春節那樣一樣多,鄉里鄉親的人都在一起,好生鬧人。

過端午,我們這些嘴饞的小孩就有的吃了。印象中的端午最不可或缺的兩個習俗就是吃粽子和吃咸雞(鴨)蛋。

母輩祖母輩們則忙著包粽子,光是包粽子這個活來說,也是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的。我雖不怎麼會包,但製作的工序和材料略知一二。包粽子首先得弄好粽葉,把採摘好的粽葉用水清洗好,放在屋外晾曬,待晾好後用繩子之類的物品將其捆綁好,等到端午節前夕拿出來作為包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當然,包粽子你還需要糯米和紅豆之類的輔料,還有用來捆綁粽子的麻繩。在包的時候你還需要用筷子來作為包粽子的輔助工具,筷子在這會的用處一是用來將糯米和豆子等輔料更好的裝入粽葉中,二是用來使粽葉捆綁粽子更方便。將包好的粽子用麻繩捆綁在一起連成一串一串,用大鍋土灶燒火煮。煮到一定時間,起鍋。一鍋香噴噴的粽子就這樣做好了。小時候吃粽子必不可少的是要用白砂糖拌著吃,愛吃糖似乎是小孩子的天性,平時想吃糖得偷著吃,大人們總是不讓我們吃,怕對我們的牙齒不好。過端午吃糖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因為有了粽子,我們吃的就不是糖了而是粽子。

過端午還有一樣吃的能讓你吃個夠。那就是咸雞(鴨)蛋。

我們小時候過端午,大多吃的是土雞鹹蛋居多,那時候養鴨在農村裡比起養雞來說,還是少了許多。吃的蛋自然就雞蛋居多了。

腌制咸雞蛋也是一門技術活。吃起來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但這門技術活對於我們的母輩來說都是必備的。腌制咸雞蛋,需要密封罐、水、鹽。將雞蛋放入密封罐內,放入水和鹽,然後將罐密封放入陰涼處。鹽量的放入和雞蛋放置罐內時間的把握至關重要,這決定了腌制的雞蛋的風味。農村的婦女們腌制雞蛋大多是通過口耳相傳憑藉著腌制經驗來完成的。

端午吃咸雞蛋與平時還有點不同,除了量多吃的時候管夠外,還有一點就是有專門用來裝咸雞蛋的裝備。這一裝備對於我們農村長大的孩子來說在端午時人手一個。這裝備我們稱它為「鴨子袋」。這一裝備大多是比我們年齡稍大的姐姐們幫我們編織的。姐姐們心靈手巧每逢端午都會為我們精心編織,有了這一現在看來頗為有趣的裝備,過端午吃咸雞蛋就更有「味道」了。

一個「鴨子袋」能裝不少的鹹鴨蛋。小時候頑皮的我們總喜歡把鹹鴨蛋裝滿「鴨子袋」,掛在脖子上,與那時村裡的小夥伴在村裡到處晃蕩,將這一「零食」隨身攜帶。同齡的小夥伴間彼此還會對各自的「鴨子袋」和咸雞蛋等評比一番。誰的「鴨子袋」漂亮?誰的咸雞蛋好吃?

那時候我們農村過端午,紀念屈原似乎對於我們農村人來說顯得有點太「高大上 」了,我們過端午過的更多的是親情,驅邪祈求平安無病,守護世代相傳,習以為俗的傳統。

如今過端午,人們討論更多的是關於「高考」的那些事,那些當初讓我們吃的津津有味的粽子和咸雞蛋則提及較少了。還有件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每逢端午前後必會下雨,雨如同粽子、咸雞蛋等一同成為了端午必不可少的「習俗」。

今年端午,由於我工作的地方離老家較近,提前與爸媽商量好這次端午回老家過節,特意囑咐了老媽要準備好粽子和咸雞蛋等帶回老家。有了粽子和咸雞蛋我又可以過一個如同小時候般讓我「嘴饞」的端午節了。


醬油浸糯米 花刀剪粽葉 香料腌著五花肉 一家人圍著一盆盆原料裹粽子。用來裹粽子的線最好是棉質勞保手套拉出來的線!門前焚艾草,床頭掛香囊,小孩兒額頭粘點雄黃寫王字,運河上還有賽龍舟。


端午是男人的節日

2017-05-27 黃巾戰士 黃巾戰士的風月傳說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VB1ib7eIzDZDI4JVUXu1CZR64XsfYYyPVhtqEc8j6OPiaNsSHRd3SibG3ZvkJOe2heAibNbuAUIARyd6LcdUIYgk3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一直以來以有三八「婦女」節,而沒什麼「男人」節為憾,後來端午節成了法定假日,從不留神就過去變成了年年較為隆重的「過」,雖說粽子吃的與往年無異,但終究心氣不同,也就稍稍研究了一下,這一研究不打緊,覺得所謂端午,其實就是中國的「男人」節。

  首先從字面上理解,端午又稱端陽、重午、天中,古時與夏至混淆,可見所謂端午講的是至剛之陽,非男人不可擔當。

再從習俗上論,龍舟競渡有一「龍」,雄黃藥酒有一「雄」、粽子有一「種」,都是男人的特徵。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VB1ib7eIzDZDI4JVUXu1CZR64XsfYYyPVhJicIyjdgvtfjAKd90GDptiaInaicia1pFxIaksnHskS8xiak06HkwMvhL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三從傳說上考,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而吳越民間的圖騰是龍,因此認為端午節實際上是龍的節日,龍鳳呈祥,龍男鳳女,指向明顯。古人以端午為「惡」日,此時生者有孟嘗,死者有屈原,死而復生者有伍子胥,都是男人中的極品。相較而下,其他節日沒有這麼極品的男人,端午的男人色彩,可謂濃重至極。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鑒於以上三點,我覺得這男人過端午,決不可渾渾噩噩,必須有所擔當,前面提到了「陽」、「龍」、「雄」、「種」四字,正好做標題,總結四句話。

  一要為國家擔當,要做「陽」。陽光普照,熱情無私。屈原奔走呼號,不願同流合污,以死明志,千百年來,為民眾所祭奠,說明憂國憂民乃男人根本,蘭竹清幽、隱士高潔,雖是修身榜樣,但不是熱血男兒本性。

  二要為集體擔當,要做「龍」。當年曹劉青梅煮酒,言龍之變化,稱可大可小、能屈能伸,上天入地、興雲布雨,可見龍之縱橫隨意,人傑都羨慕不已。女人望子成龍、望夫成龍,心事雜陳,揚於日常生活之中,男人豈能裝作不知?男人要做龍,首先要有龍之志,適應環境、影響環境、改造環境。其次要具龍之能,創造機會、抓住機會、運用機會。第三要有龍之形,一人做不得,多人做,龍頭做不得,做龍脊,龍脊做不得做龍尾,團結協作,奮力向前,形成整體龍勢。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三要為家庭擔當,要做「雄」。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驅痰功效,炮製為酒,飲之驅寒避毒。此處由雄黃引出的「雄」,可作兩種釋義。一是防護,二是擔當。當今仲夏,尤其塞外,手足口、甲型H1N1疫情流行,作為男人如何做好防護,盡到「雄黃」之責,是為最具體者;推而廣之,複雜環境、如何保護家庭免受傷害,盡到一個男人應盡的家庭職責,背負家庭、邁步向前,是為最貼切者。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VB1ib7eIzDZDI4JVUXu1CZR64XsfYYyPVXCeuSSnfYgzhokyw3Bj2YPXSibF0f66IczF9cyAelN1NlKUfw34icLk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四要為自己擔當,要有「種」。粽子用菰葉包米而成,外光內香,外形有角,只進行簡單引申,就可表示男人需秀外慧中,個性分明,然此處更注重其「種」字音,男人要有種,就是要做一個負責任、有個性的人,既要做到言出必行講誠信,雷厲風行講效率,更要做到與艱難中奮起、與逆境中奮發、打不倒、摔不壞,對得起人生二百年。

  男人過男人的節日,不是要享受,要將責任在腦海里過一遍,才不負這三天假期。


端午節我家從來不包粽子,我媽嫁過來20多年從來都不包(我現在這麼懶都是遺傳我母上大人╭(╯^╰)╮),因為每年外婆都會包好多,把我們的那份都算上~( ̄▽ ̄~)~一般都是端午節前一天麻麻帶著我開開心心的去外婆家,美其名曰幫外婆包粽子,其實就是去蹭吃蹭喝,捂臉。 粽子一般有紅豆,豌豆和臘肉的。然後外婆和媽媽坐在八仙桌的兩個角旁邊,把仔細包好的一個個粽子都掛在桌角上(這個好像不是很好理解,可是我並不打算解釋,好麻煩←_←),我和表哥總是躍躍欲試,加入到包粽子活動中,外婆說男孩紙包什麼粽子,一邊玩去,可是我們家沒有女孩子呀,喂!! 粽子包好過後外公就拿去煮了,我們家粽子一般是要煮一晚上的,第二天早上才能吃,所以那一晚都是在粽子的香味中入睡的,做夢都在吃粽子((( ̄へ ̄井) 端午節早上一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吃一個熱乎乎的粽子,不要問我為什麼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手動再見)接下來還有端午節還有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看龍舟。坐在外公自行車上掛著的竹嘍里,感覺自己萌萌噠有沒有( ??_? ?)可是自從外公14年腦梗,雖然現在恢復了很多,可是再也騎不了自行車了。而我現在也變成了一個小胖子,小小竹嘍豈能裝的下我 (??????????? ?)?。 看龍舟基本是沒什麼映像了,唯一的記憶就是全都是人(???)


小時候的端午節是放學回家,是開門就聞到的粽葉香,探身看到客廳里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半彎著腰,一隻手握著成型的粽葉,另一隻手掏著糯米拌著餡料嫻熟的放進粽葉,然後嘴咬著線的一端麻利的打一個節。那時候的我扔下書包顧不得洗手邊偷吃著豆沙餡邊笨拙的學著奶奶的樣子包出稀奇古怪形狀的粽子。

奶奶慢慢老了家裡不再包粽子,而我也已經上班,拎著公司發的粽子,感嘆再也吃不出家裡的味道


推薦閱讀:

你吃到過什麼形狀奇特的粽子?
跟正常的南北口味不同,粽子為什麼是北甜南咸?
過端午是為了紀念哪位愛國詩人?

TAG:生活 | 文化 | 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 | 端午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