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

我是一個文科生,可能受習慣影響,不管是說話做事想問題寫文章都是感性大於理性,寫一些行業文章,總感覺太假大空,總是無法深入到細節去討論(可能是對於行業的理解不深入),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可以讓自己變得理性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首先指出一個與問題無關的個人看法。

作為一個追求理性的人,我們首先要意識到理性的局限性。注重數據和邏輯的理性能夠在數學和科學工程領域解決部分問題,但是仍然有很多科學問題是目前的方法無法企及的,更不用說涉及到人類活動的人文學科領域,更遑論人類的內心情感活動。

接下來說說理性的基本特點,此處請各位知友隨意補充:

1,注重包含翔實證據的邏輯鏈。

2,注意區別對待,把不同的影響因子、人和事分清楚。

3,不要讓情緒干擾自己的判斷和行為。

回到問題,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

對於與自身相關的問題,我們需要做出自己的決定(這個決定不一定是完全理性的!甚至可以是完全感性的!),但謹記:對於需要思考做出決定的每一件事情,請不要輕易使用簡單邏輯或者不用邏輯就得到結論。以一個普通的知乎用戶為例,我們贊同一個回答,不是因為這個回答是名人寫的,也不是因為有很多大牛贊同了這個回答,而是因為這個回答提出的觀點正好是我們認同的,回答者也提出了足夠的論據來支持回答中的觀點。在閱讀一個回答的時候,我們甚至還可以思考:答題者的觀點是否全面?每一句話是否有邏輯上的漏洞,如果你認為有漏洞,能給出反例或正確的說法嗎?更進一步,我們在關注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能否按時間排序查看所有回答,在高票答案之外發現新穎的觀點和有趣的視角?更有甚者,你可以通過時間排序發現有哪些回答在觀點上只是在重複前人的觀點。

我的第二個建議是:思考問題或做任何事的時候,摒除與問題無關的部分。具體在知乎上,討論問題不要偏離主題;對事不對人,觀點不同是很正常的,可能的話,嘗試理解對方與你觀點不同背後的深層原因;意識到兩方觀點無法調和,適時離開。

在生活中,做到這樣要困難的多:很少有人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去實現自己的想法。當然,對於年輕人來說,我們需要時間和經驗所帶來的智慧累積。

下一個建議是:不要在氣頭上做任何決定。也許在冷靜之後你還是會做和氣頭上一樣的決定或行為,但仍然請冷靜之後再去做。

最後,請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並堅持。

具體到你的行業。

寫文章的時候,試圖對你寫的每一句話負責。當然,有些事情的複雜性決定了它們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負責任地被寫出來。一方面,積累你的行業常識;另一方面,在必須要寫出來卻又無法提供充分論據的時候,簡明扼要表達需要表達的觀點,如果有人問起,承認自己的無知,知道自己的無知比不懂裝懂要好得多。


《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從休謨那章開始讀。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沒事多讀點書,看看別人是怎樣闡述觀點的。

以上。


最近剛買了高中數學必修2的5年高考3年模擬,答案和解析幫了很大的忙,建議題主也試試。

本人做了一下立體幾何,獲益匪淺。


多和別人聊天。讓別人幫自己分析問題。


多做數學題。。。


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所以為的理性,也不過是感性而已。


多去經歷多碰壁 經受的挫折打擊是最能夠讓人成長的了 不論你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


保持自我。不刻意改變


推薦閱讀:

太感性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人一定要長命百歲人生才有意義嗎?怎樣的生活才算精彩不枉此行?
男生太感性特別傷感怎麼辦?
藝術家的「敏銳感」究竟是指什麼?
怎麼理解《十年》里「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才明白我的眼淚/不是為你而流/也為別人而流」?

TAG:理性 | 感性 | 理性思考 | 純粹理性批判書籍 | 理性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