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iOS 7 剛出的時候我覺得它那麼丑,現在卻覺得漂亮了?
依然清晰地記得iOS7剛出的時候扁平化的風格讓我覺得醜死了 我只是因為升級強迫症才第一時間用上了iOS7。可是用了快一年了 反而突然發現覺得iOS7十分精緻漂亮了 有個別應用還是iOS6以前的擬物風格反而讓我覺得丑得無法直視了。這究竟是為什麼?
說明普通用戶的主觀意見沒什麼價值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認知失調」。
(想直接看答案的可直接跳到下面有下劃線的文字。)
————————————————————————————————————
首先來看一個例子:
地震發生之後,各種謠言四起,特別是在那些能夠感受到震動但是不會立即受到傷害的地方,出現了大量的謠言對即將發生的災難進行預測。這些預測一般都是壞消息,比如第二天還會發生一場更大的地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謠言呢?一種解釋是,那裡的人們陷入了極度的恐懼之中,而且找不到這種恐懼的充足理由,他們就編造了這些理由。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的恐懼是很愚蠢的——假如第二天還有一場更大的地震,人們感到非常恐懼不是顯得很合理嗎?
另一方面,對那些已經遭受巨大災難,目睹了災難造成的破壞的地方的人們來說,他們也驚恐萬分,但是他們的恐懼有充分理由——他們不必為自己的恐懼尋找其他理由。因此,這些地方的謠言就會少很多。
這個例子引出了心理學上一個經典理論——認知失調。從根本上講,認知失調是一種緊張衝突的狀態,無論何時只要某個人同時擁有心理上不一致的兩種認知(想法、態度、信念、意見),就會出現這種狀態。
認知失調會帶來不愉快,因此人們會有目的地去減少它。這種過程與人們因饑渴而引起某種驅力的過程是大致相同的,只是在這裡引起驅力的力量是認知不適,而不是生理上的需求。
那麼,我們是如何減少自身的認知失調的呢?
我們要麼通過某種方式改變一種或者兩種認知,使它們之間更加協調/一致,要麼增加更多的認知以彌合最初兩種認知之間的差距。
回到題主的問題:
為什麼 iOS 7 剛出的時候我覺得它那麼丑,現在卻覺得漂亮了
實際上剛開始的時候題主存在兩種相互矛盾的認知:1)iOS 7很醜,2)我在用一個很醜的手機。這兩種相互矛盾的認知讓題主產生了認知失調,為了減輕這種失調,題主要麼換一個手機,要麼改變對iOS 7的認知——告訴自己其實也不是那麼丑嘛~ 由於題主沒有及時更換一個自己覺得漂亮的手機,慢慢地,對iOS 7的認知就變成了「現在卻覺得漂亮了」。至此,認知失調降低,生活又變得美好了。
其實,高票的匿名用戶舉的例子也是同樣的道理。1)男友很醜,2)我在和一個很醜的人談戀愛。這兩種矛盾的認知導致了認知失調,所以在分手之前會讓自己相信男友其實沒那麼丑……
一開始舉的那個地震謠言例子也是類似的解釋。諸位自己體會一下。
————————————————————————————————————————————
其實到這裡就算結束了。但是認知失調理論的魅力是如此之大,能夠對很多社會現象進行非常有力而發人深省的解釋,我忍不住再舉一些例子。
吸煙與健康
假設一個吸煙的人看到了一份醫學報告,這份報告證明了吸煙與肺癌以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之間有關係。這個吸煙的人就會產生認知失調。1)我吸煙,2)吸煙會致癌。這是兩種不協調的認知。因此,這位吸煙的人要麼戒煙,要麼不相信這份報告和類似的研究結果。
但是考慮到戒煙的難度,大多數的人會從改變對吸煙的認知上下功夫,千方百計說服自己甚至告訴別人吸煙無害。他們會輕視有關吸煙與癌症之間的證據,他們會找到那些聰明人吸煙的例證,他們會帶一種過濾嘴的品牌並認為過濾嘴會過濾掉致癌物質,他們甚至會逐漸相信吸煙是一種重要的而且極具享受性的活動,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消遣。
所有的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減輕認知失調的體驗,卻越發迴避了真正的問題。
作弊的態度
假設一個情景:你正在進行一場考試,這場考試將決定你是否可以獲得巨額的報酬。但是在考試的過程中,你面對一道很熟悉的題目卻大腦一片空白,這時候你發現自己旁邊的學霸已經做出了這道題目,如果你願意,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答案。你會怎麼做?
你的良心告訴自己,作弊是錯誤的;但是如果不作弊,你肯定得分很低。因此,無論你作不作弊,你都會體驗到認知失調。但是你最終有沒有作弊卻會極大地影響你對作弊本身的態度。
研究者發現:
如果你當時一念成魔作弊了,那麼之後再問你對作弊的態度(與考試前相比),你會覺得作弊其實也不是那麼不道德的行為,是人性的一部分,人們應該對他們表示理解。
如果你當時一念成佛堅持沒有作弊,那麼之後再問你對作弊的態度(與考試前相比),你會堅定地認為作弊是一種十惡不赦的罪過,它是一個人能夠做出的最卑劣的事情之一,而且作弊者應當受到嚴厲的懲罰。
這,就是認知失調的巨大力量。
因此,假如你希望人們對一些不端行為的道德態度出現軟化,就要誘導他們去做出這類行為;反過來講,假如你希望強化人們對某種不端行為的道德態度,你也要誘導他們,但不能誘導到讓他們做出這種行為的程度。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大家思考一個問題:
假設你是兩個孩子的父母,你也許經常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大一點的那個孩子總是經常欺負小一點的孩子。這時候你想對大孩子進行一些懲罰,以減少他打孩子的行為,那麼,你認為是非常嚴厲的懲罰(狠揍一頓、罰站兩小時)更有效,還是輕微的懲罰(嚴厲的目光)更有效?
未完待續。
2014-08-18
——————以下內容為2014-08-20更新——————
預警:以下內容與本題答案沒有直接關係,想看答案的請返回看下劃線內容。
說明:在上次留給大家的問題中,為方便敘述,我們把大孩子稱為哥哥,小孩子稱為妹妹。
儘管一般情況下我們並不提倡懲罰這種教育方式,但是假設,你作為家長希望通過懲罰哥哥的方式來減少他打妹妹的行為。那麼,是嚴厲的懲罰還是輕微的懲罰更有效呢?
首先,不管是嚴厲的還是輕微的懲罰,哥哥都將面臨兩種相互矛盾的認知:1)「我很喜歡打妹妹」,2)「我不能打妹妹」(因為會被懲罰),都會產生認知失調。
但是其結果完全不一樣。
如果爸爸採用了嚴厲的懲罰,當哥哥強烈地想打妹妹,但又不能打時,他就會問自己:「我怎麼不去打我的小妹妹呢?」在嚴厲的懲罰情況下,他有一個來自外部的現成理由:「我之所以現在不去打她,是因為如果我打了她,爸爸就會狠狠地揍我,讓我站牆角,兩天不能看電視……」
這樣,嚴厲的懲罰就為「我不能在爸爸面前打妹妹」提供了很強的外部理由。因此,至少在爸爸面前,哥哥很少打妹妹了。但是,只要你看不到,他便可能變本加厲地打自己的妹妹(相當於哥哥打妹妹所獲得的樂趣是通過承受嚴厲的懲罰換來的)。
而這也許是那些刑滿釋放人員再次犯案的一部分原因——我犯案的樂趣是辛苦坐牢換來的!
反之,如果爸爸採用了輕微的懲罰,哥哥同樣會體會到認知失調。但是當他問自己「我怎麼不去打我的小妹妹呢?」的時候,他就找不到一個很好的答案了——那種懲罰太輕微了,幾乎不可能是一個充分的理由。在這種條件下,哥哥會不斷地體會到認知失調。
在這種情況下,哥哥找不到理由打自己的妹妹了。這時候最好的方法是使自己相信,「我的確不喜歡打自己的妹妹」。只有這樣才能降低認知失調。而且,所受到的懲罰越輕,哥哥所能夠找到的外部理由越少——我為什麼要打自己的妹妹呢?這點懲罰根本不足以成為理由啊!
因此,在這個例子中,輕微的懲罰是比嚴厲的懲罰更有效的。而這利用的正是認知失調理論,它有一個名字,叫「不充分懲罰」。
如果大家還有興趣的話,可以繼續考慮下面這個問題: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都聲稱自己不喜歡某種蔬菜,但是研究者讓他們自願吃了一次這種蔬菜。然後,研究者通過一些方法讓其中的一半孩子相信,他們將來不可避免地要吃到更多這種蔬菜;而沒有將同樣的話告訴其他孩子。
請預測:哪些孩子會在之後對這種蔬菜的好感度上升?為什麼?
好吧,這個問題太簡單了。
參考資料:
阿倫森, 占軍. (2007). 社會性動物.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P130-P168
路上撞見前男友,猛然覺得長得好醜。和老王聊天說他怎麼那麼丑,
我記得他帥過的呀。
老王哈哈大笑:他哪是帥過,是你愛過......題主添加了心理學的標籤,那麼我從心理學角度給一個解釋。
題主這種情況屬於心理學所說的曝光效應。
人們會偏愛自己更加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上又叫熟悉定律。題主在使用很長時間iOS7之後,對這個界面越來越熟悉,而對iOS6的印象越來越淡忘,因而產生了對iOS7的偏愛。
關於這個曝光效應有一個有趣的實驗:
扎榮茨(Zajonc)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一群人觀看某校的畢業紀念冊,並且肯定受試者不認識畢業紀念冊里出現的任何一個人;看完畢業紀念冊之後再請他們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現了二十幾次,有的出現十幾次,而有的則只出現了一兩次。之後,請看照片的人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在畢業紀念冊里出現次數愈高的人,被喜歡的程度也就愈高;他們更喜歡那些看過二十幾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過幾次的新鮮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他把這個現象稱為「單純曝光效果」。本實驗顯現,只要一個人、事、物不斷在自己的眼前出現,自己就愈有機會喜歡上這個人(或事、物)。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巧妙的利用這種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特點。例如,你想要追一個女孩子,那麼在你給女孩子留下了不差的第一印象後,增加你在她面前的出現次數,那麼她會覺得你越來越帥的。
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也可以部分用曝光效應來解釋。
------------------------更新----------------------
本來沒想到有這麼火,隨手一答,還上了日報。
而評論區有質疑的,曝光效應的條件是在第一印象不反感,並且是在相對不熟悉的事物之間。
我答案中是提了這些條件的,並且舉例追女孩兒也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不過我沒有對題主的情況考慮清楚。的確,題主的情況並非這樣,他第一印象就反感,並且對於手機系統是相對熟悉的。所以有知友指出應該用認知失調來解釋。我反思一下,覺得有道理,這樣是更合適。
認知失調指的是當人們在行為和態度出現不一致時,人們往往傾向於改變態度。
就如題主,並非因為喜歡iOS7,覺得其不好看。但是強迫症犯了,為了消除更新提醒,就更新了,這樣行為(更新了iOS7)和態度(並不喜歡iOS7)之間出現了不一致。所以,漸漸。題主就會改變態度。
這種心理現象在營銷心理學中應用廣泛。想讓消費者喜愛你的產品,那麼先讓他在行為上去消費它。淘寶上那麼多免費試穿試吃試喝的,不僅僅是一個廣告,更是真正的想要去改變那些免費試過的人的態度。
感謝指正的知友。 @zhiyin@羅小黑
以及推薦zhiyin同學的答案,很詳細的介紹了認知失調出現的很多情況和例子。
為什麼 iOS 7 剛出的時候我覺得它那麼丑,現在卻覺得漂亮了?
焦慮的時代,給你一杯平靜,關注公眾號:zengminpsy
剛出的時候是你覺得丑還是媒體宣傳丑讓你覺得丑,我一直都覺得很漂亮
首先要確定一個觀點,丑的不是平面化設計(已經成為現在幾乎所有設計的趨勢了),而是最初的iOS7。
iOS7剛推出的時候,無論是App的圖標還是App內按鈕的設計都不是跟iOS7統一的平面化設計,所以才讓人覺得兩者很不協調,很醜。那時候我說iOS7的設計會是個大失敗,因為App千千萬,平面化設計如果不能做到統一,就不能凸顯其簡約美,跟MetroUI一樣只能是美好的幻想。
事實證明我低估了蘋果的設計號召力。
僅僅一年的時間,相當一部分,大多數的常用App都轉為平面化設計,甚至針對平面化設計設計了新的Logo。界面風格統一了的iOS7,我還是不得不承認,確實很好看。普通人哪有審美他們只是隨大流
首先,擬物化和抽象化並沒有優劣之分,只是信息展示的不同方式。其次,接下來的觀點我覺得有人講的比我透徹多了:
簡單回顧:1913年5月,伊戈爾在巴黎首映了芭蕾舞劇《春之祭》。伊戈爾的作曲聽起來與觀眾熟知的瓦格納(德國歌劇家,作曲家)那種傳統優美的音樂不同。尤其是,他用了一種刺耳的弦音,整個過程中一遍又一遍使用。觀眾很是反感。他們變得煩躁不安,開始叫嚷、廝打,最後演變成一次暴亂。這場暴亂肯定不僅僅是因為人群中那種不滿的情緒。一定還有其他原因。
神經學家喬納?萊勒解釋說:「成群的神經細胞中,每個神經元的作用是轉變那個刺耳的聲音,分析它,分離它,並且試著去理解它。Radiolab表示,在《春之祭》那刺耳的聲音一遍遍到來時,那些神經細胞無法搞清楚它們聽到的是什麼意思。識別失敗後,導致了大腦化學過程(尤其是多巴胺層)的改變,進而使那些觀眾臨時變得有點兒瘋狂。然而,在1914年4月,《春之祭》第二次公演時,觀眾陸陸續續地來觀看並且喜歡上它,當然肯定有一部分人是來看看是怎樣的音樂導致了那場暴亂的。他們報以熱烈的歡迎。《春之祭》成為了古典音樂的一部分,僅僅20年後,它便已成功地出現在了迪斯尼兒童電影《幻想曲》中。萊勒稱之為「證明大腦驚人的可塑性的最好證據」。我們的大腦對新的信息是一直開放著的。開始的時候,會難以接受,我們討厭它。之後,我們慢慢知道了來龍去脈,接受了新的信息,並且學習去評價它。我相信48幀率能遵循同樣的路線,從爭論變成理所當然的革新。但是下面的討論也是必要的。
來源:【為什麼說48幀率是電影的未來】
(其實這個觀點Apple4US很久之前就提到過了:Sina Visitor System)你去MIUI主題商店裡看看那些熱門主題
然後你就會對大眾審美絕望了(這特么都什麼殺馬特玩意兒?)把設計交給大眾基本都是悲劇IOS7出來的時候我終於覺得我以後可能買蘋果手機了。我忘了ios6長啥樣了。。。
QQ、微信等常用應用的逐漸扁平化,給iOS7帶來了更協調的審美環境。
平田:我嘞個去 這貨不是葉子這貨不是葉子 葉子:喂 平田君 平田:嘴裡伴著屎一樣的東西說話了! 不妙啊 貌似認識我 拜託了 這人可千萬別是葉子啊 葉子:其實 我就是你的戀人葉子 咳... 平田:還真是葉子啊 我去 吐出屎了 笨蛋 不過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的話 看起來似乎也變得有點兒可愛了
「蒙娜麗莎真的美么?」
其實我也是這樣的,iOS 7剛發布的時候我也打死不升級,認為它很醜,首先是Safari的圖標實在難看,好像很幼稚一樣,設置的也是,再有就是整體色彩太鮮艷,不夠穩重。後來到了今年夏天我在一次偶然中升到了iOS 7,因為我發現自己幾個app必須在iOS 7上運行,就毅然拋棄了熟悉的5和6。剛升級完,看著煥然一新的界面,我就發現自己曾經的觀點確實是錯誤的,不光不醜,甚至看起來頗有美感。首先是簡單密碼解鎖界面的數字鍵由方形變成了圓形,具有親和力,再是界面上字體和線條大多變得纖細,特別是在鍵盤上,跟原先的擬物化一比,顯得更加清新自然,而老版本顯得過於笨拙沉悶。不光是界面的變化,功能上也有多項改進。iOS 7查看後台時不再只是一個圖標,而是顯示出了app的界面,這對於有些情況下(比如要手工抄寫文字,卻無法複製粘貼時)比之前輕鬆了不少。另外現在再去看老版本的電池圖標,會覺得它很短,而iOS 7就非常合適。iOS 7的其他新功能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都會用到。總之,我也認為iOS 7剛發布的時候,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些照片,沒有真正用過,所以覺得不好看是很正常的事;而正式發布、給自己的設備升級完了以後,終於可以在手上細細把玩了,認真地看到它在各個細節的種種體貼入微、人性化的改進之處,才會心服口服,認為這樣的設計才是正確的。其實我升級iOS 7不是看中它的界面,而是它的新功能,但最根本的是它對app的兼容性。當時要在iPhone(5.1.1)和iPad(6.1.3)上安裝WWDC,並已經註冊好了開發者帳戶,由於不是iOS 7就只能下載兼容版本,下載完以後發現怎麼也無法登錄。Apple Store也是這樣,無法打開。升級到7.1.1後,這些問題全部解決。證明了我應該升級,必須升級。最近開始用的一些app,比如1Password,也要求iOS 7.0或更高版本。今年秋季即將推出的OS X Yosemite也將採用扁平化的全新設計,我非常期待,也希望能第一時間給自己的電腦升級到這一操作系統。希望大家能期盼即將推出的iOS 8,感受它的新功能。如果您的設備可以升級到iOS 7,但還在用6或者更早的版本,希望儘快升級不要再猶豫,以免以後哪天突然發現自己某個app無法使用而造成麻煩。到那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為了一個擬物化界面而損失了工作效率,那就得不償失了。
吐吧吐吧就習慣了。
你經歷了從認知到認同的過程,前提是這個被認知的東西必須是先進的。
另外,審美這個東西必然不能從眾。很多大眾到現在也無法理解現代藝術。
界面,作為一種特定形式的大眾消費品,設計上有他獨特的思考邏輯,但確實是落後和跟隨藝術思潮的。了解藝術史,或者更簡單一點,多接觸前沿的設計,這些東西就會清晰很多。
同時,你也會對「誰抄襲誰」的問題有更好的理解 ,不會陷入到相應一些無謂的爭論中去。這就是Apple的過人之處:引領大眾審美向前,而不是迎合大眾而止步不前
io7跨出非常一大步。
我記得ios7預覽版剛剛發布的時候,我用4s刷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除了邏輯,很難找到可以依靠的點,而且還增加了控制中心。多彩的設計,讓人無法接受,因為你此前除了win8之外(我筆記本還是win7),你很難找到你用過的產品來進行理解上的過渡。毛玻璃,絢爛的動畫,字體的多變,一時間其實是很難接受的,我現在也不能接受像我這種軟體和數碼產品折騰的比較多的就是這個如此,普通人更加無法理解。。本人至今無法接受IOS7的設計。。我喜歡那種扁平但是色彩沒有那麼絢爛的,比如說桌面上的qq。我也喜歡wp那種簡單粗暴的。可能是我蘋果幾乎不怎麼用。。現在來看,絢爛的動畫效果和毛玻璃接受還需要時間。
我覺得我還要過個一兩年才能認同ios7的設計。flyme 3其實挺好的 。不知道mx2能不能刷到4,雖然我現在還不太能接受。
或許ive壓抑了太久,突然把自己的思路展現到面前,大家的不知所措罷了。這種自顧自己感受不顧群眾感受實在是想吐槽。和「安卓手機買了再噴,iPhone噴了再買」一個道理,就是犯賤。
習慣問題。人眼都是喜新厭舊的,這是從古至今的真理。
任何一個創新的開始都會經過困難期,至於創新結果的好壞只能靠時間來驗證。一群有極度專業深度的設計師做的視覺解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是經得起普羅大眾,甚至是專業標準的評判的。
當你發現他們不僅僅設計的是一種形式,而更是創造了一種新的設計觀念時,你才發現他們的設計是在往前走的,才是符合這個時代的。
剛開始的時候你覺得丑,是因為你還沒接收到他們的觀念的整體洗禮。用久了你就會發現這種形式背後的觀念是那麼貼切的設計。推薦閱讀:
※經歷無痛人流全過程及術後感想。?
※為什麼《老友記》里Ross明明比Monica更受寵,卻發展成這麼沒有安全感的人格?
※為什麼有那麼多mtf,偽娘卻很少?
※你讀過那些話扣動了你的心弦?
※大家經歷的磨難都是怎麼堅持過來的?
TAG:蘋果公司AppleInc | 心理 | 審美 | iOS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