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婚姻是否能使人更快樂?

雖然有數據表明結婚的人總體來說比單身的人快樂,但是其中的因果性很難講清楚。

有可能是婚姻導致結婚的人更快樂,

也可能是更快樂的人更容易結婚——誰願意跟一個整天愁眉苦臉的人結婚?

但是,作為重大的人生事件,婚姻對於人的心理狀態肯定是有影響的。有沒有什麼客觀證據來說明這種影響更多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呢?

===============================

另:

首先你要有個女朋友。

幫你們吐槽吐完了,請不要在回復裡面吐槽了。


看到這種乾貨問題,就像專業乒乓球運動員在一群業餘選手中突然發現了另一個專業運動員,知道自己不用總撿球的那種感覺。

啊,仔細一看,題主是謝熊貓君。。。怪不得。

那我自然要以乾貨回答。數據說話

此文分三部分:

A.對現有的泛泛的結論作介紹

B.對此文涉及的核心研究(共三個)作介紹

C.結論和總結。

註:分析過程可能較長,沒耐心看下去的可以直接拉到C部分結論部分,不過不建議這麼做,因為只看結論你會一頭霧水……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確實如題所述,大多數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我們不能單純地把結過婚的人和沒結婚的人做比較,這種比較得不出因果性,因為極有可能結婚的人和不結婚的人本來就是兩類不同的人。這類研究以前有很多,比如2005年Pew Research
Center做的一個調查中發現已婚人士中有43%的人聲稱自己幸福,非婚人士中24%的人聲稱自己幸福。無論男女老少。(來源Are We Happy Yet?)

而且研究人員還發現已婚有孩子的和已婚沒孩子的差不多一樣幸福,非婚有孩子的和非婚沒孩子的一樣幸福。(注意:非婚和未婚不同)

但是這種研究太籠統了,我們還應該考慮他們的經濟狀況,甚至把單身歧視算進去(是的美國也有單身歧視)。所以你不能說就是【婚姻】這麼一個東西起了所有的作用。

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上面用括弧標出來強調的,那些非婚人士中還包括離異和喪偶的。你不能說那些沒結婚的人只要結婚了就能幸福,畢竟離異和喪偶的也結了婚的。

這種歸類方法可以產生多戲劇性的效果呢?舉個例子:

Gove, W. R. 和Shin,
H. (1989)發表在《家庭問題期刊》的研究《離異和喪偶男女的心理健康實證分析》中(來源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Divorced and Widowed Men and Women),參與者被要求把自己的幸福感從1-4打分,4是滿分。結果是:

平均已婚人士的打分是3.3分。

平均非婚人士的打分是3.0分。

但是如果把離異和喪偶的人群分別對待,我們可以得到:

3.3 已婚

3.2 未婚

2.9 離異

2.9 喪偶

已婚和未婚是3.3和3.2,這差別就小了。

而如果你想知道單身人士是不是應該結婚,那你應該把從未結過婚的和結過婚的(包括離婚喪偶)進行比較,最後的結果就會是

3.2 從未結婚

3.2 結過婚

所以說數據這種東西,和研究者心情有很大關係,想怎麼演繹就怎麼演繹。

同樣,Tobias
Greitemeyer於2009年發布在《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的研究《單身的刻板印象:單身是我們想的那樣嗎》(來源Stereotypes of singles: are singles what we think?)裡面給已婚和從未結過婚的人的心理狀況作了比較,結果是:

生活滿意度(0-10打分)

7.10 已婚

7.12 從未結過婚

結果幾乎完全一樣。

自尊水平高低(1-5分)

2.13 已婚

2.13 從未結過婚

嗯完全一樣,沒有幾乎。

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

理想的調查研究是什麼樣的?

真正符合科學精神的研究,讓所有人都挑不出來毛病的研究,應該是這樣的:你隨機找來三組足夠多的人,讓其中一組一直不結婚,另外兩組觀察一段時間後讓他們結婚,第三組結婚一段時間後然後他們離婚,然後觀察研究三組人的反應。但是這麼有霸氣的實驗歷史上只有一個人做過相同性質的,他姓希,聽說後來全世界都想要弄死他。(注意:是希,不是習……)

第二理想的方式就是長期跟蹤調查。找來一群人,定期記錄他們的幸福感和滿意程度,從結婚前就開始記錄,一直持續到結婚後一段時間,這樣你就能看出來結婚是不是讓他們的生活變好了。

2012年在《人格和社會心理學期刊》上Luhmann M,
Hofmann W, Eid M, Lucas RE四人發表了一篇研究《主觀幸福隨著生活大事件的變化:多項分析》(來源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059843)

首先介紹一下概念,主觀幸福包括兩類:情感幸福和認知幸福。情感幸福代表你感覺上有多開心,認知幸福代表你覺得自己應該多開心。也就是說情感幸福是感性上的,認知幸福是理性上的。

比如初中時你暗戀多年的ta約你幾天後一起去郊遊,你剛被約的那一天肯定是精神恍惚,嘴角掛著莫名其妙的傻笑,你周圍的同學一眼就看出來你不正常。這就是典型的情感幸福。

再比如你從高考的最後一科的考場走出來的那一刻,你知道你自己是正常發揮,如果沒問題你目標學校一定能進,你覺得自己終於可以放鬆了,終於可以玩了,折磨你12年的應試教育終於結束了,你得到了一個還不錯的結果,你非常滿意,這就是認知幸福。但是你那時可能真的很累只是想睡一覺。

我們也可以說情感幸福就是幸福感,認知幸福就是滿意度。

研究人員把心理學、社會學、醫學、經濟學等所有相關的一共2159個研究檢索一遍,排除掉純理論的、沒有跟蹤調查的、不相關的人生大事件(比如生病)的、幸福計量方法不統一的、跟蹤調查的時間段不固定的、有專業人員介入的(心理諮詢師會幹涉調查對象的幸福感)剩下363篇靠譜研究,再從中排除掉重複的和統計數據過少的,最後剩下188篇 真正值得研究的論文。而這其中有18篇是關於婚姻的(其它可能和失業、喪親、生小孩、退休等等有關),還有8篇是涉及離婚。

結婚

在關於結婚的研究中,有三項指標被記錄,一個是情感幸福(也就是幸福感),第二個是生活滿意度(認知幸福的一個分類),第三個是對戀愛到婚姻的這段關係的滿意度(認知幸福的另一個分類)。

而最早的記錄點是在結婚前4個月。

重點終於來了——快划下來!都要背!划下來的都會考!

1.幸福感:結婚前和結婚後的幸福感完全沒有變化。也就是說你每天感到開心和感到沮喪完全不因為你結婚而變化。在整個調查期間,這項都沒變過。

2.生活滿意度:剛結婚時會有上升,之後一直下降。

3.關係滿意度:剛結婚時下降,之後和2一樣的速度繼續下降。

1的解釋:因為人的情感幸福是有極強的調節能力的,這種能力強到結婚根本無法影響到。

2的解釋:人的認知幸福也是有調節能力的,只是沒有情感幸福調節得那麼快。剛結婚會導致生活滿意度上升,之後很快就降回原來水平。

3:研究者並沒有對這個做一個解釋。我想大家都懂的……結婚了嘛,原形畢露。

翻譯一下就是:

1.結婚不會讓你每天笑口常開。

2.蜜月期會暫時提高你對生活的滿意度,之後會降回婚前水平。

3.讓你滿意的更多取決於你自己生活狀態的改變,你的伴侶是誰沒那麼重要。當然你的伴侶也不是一點作用都沒有,可能換個不好的伴侶情況會更糟。

離婚

關於離婚的研究中,主觀幸福(包括幸福感和滿意度)在離婚的那一刻有一個輕微的下降,之後會連續上升。但這也並不能說明離婚就是比結婚好的一件事。畢竟離婚並不是瞬間發生的,離婚之前就已經開始猶豫掙紮好久了,而且法律上的事務又可以拖很久,這段時間才是最折磨人的時間,所以這段時間本來幸福度就會很低,而最後法律上承認你們離婚的那一刻,實際上是一種解脫,也會造成幸福度的上升。

------------------------------------------------

但是人們是不會放棄說服自己婚姻會讓人幸福的。

於是密西根州立大學的Yap SC,
Anusic I, Lucas RE(這哥們剛才的研究里就有他)三人又做了這樣一項研究,名為《人格會造成對人生重大事件的反應和適應溫和化嗎?來自英國家庭小組的調查》(來源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049147)

他們只針對生活滿意度的研究,也就是剛才三種指標中的第二種。

他們把結婚後一直沒離婚的人群和一直沒結婚的人群作對比,為了對比得更有說服力,他們找來的單身的都是和已婚人士差不多年紀,一樣性別,相似的教育水平和收入。參與者被要求從1-7分給自己的滿意度打分。

然後他們發現了一個喪心病狂的結果:

婚姻不會顯著提高你的生活滿意度,沒錯,最後你還是會降回原來水平。但是!如果你不結婚,你連原來水平都保持不了,一直下降!

右圖的event線就是根據左圖連起來的線,是婚後人士的滿意度水平線,而control虛線就是單身人士的滿意度水平線。在結婚的那一刻,已婚人士平均比單身人士高0.48分,最後下降到只高0.28分。

但是當學者們用這個來宣傳「快結婚吧,不結婚你就不幸福!」的時候(記住千萬不要讓你父母看到這篇論文),打臉者們紛紛開始找茬:

1.年齡,單身人群平均比對照的已婚人群要大4歲。由於隨著時間推移滿意度肯定會下降,所以拿年紀大的單身比較年紀小的已婚不公平。而且研究者自己也承認配對並不夠嚴謹。

2.很明顯已婚和未婚的分差在縮小。滿分7分,最後只有0.28分的差距說服力不是很強。

3.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一直保持結婚狀態的人和一直保持單身狀態的人很可能是兩類完全不同的人(和教育水平和收入無關,和性格有關),所以你不能說結婚就能讓所有人幸福。那些能一直保持結婚的人,很可能如果單身了也會一直保持高滿意度。

4.這個研究里找的是那些結了婚又一直保持結婚狀態的人。而那些離了婚的人又是怎麼樣的呢?

Richard E. Lucas(又是這哥們)另外發表了一篇論文《主觀幸福的適應性以及設定點模型:幸福會隨著人生大事件改變嗎?》(來源Adaptation and the Set-Point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也是以生活滿意度為評判指標,對參與者進行長年的跟蹤觀察。

這是結婚、離婚、喪偶三個事件對滿意度的影響。豎線是事件發生的時刻,左邊是發生之前,右邊是發生之後。可以看出:

1.結婚沒離的滿意度在蜜月期後降回原來水平。

2.喪偶的打擊最大,經過漫長恢復仍然比原來水平偏低。

3.喪偶和離婚的人群在事件發生之前就已經開始滿意度下降了是因為那時他們是已婚的,按照總規律已婚人士就是在不斷下降。

4.離婚人群滿意度最低,這大概也是離婚的原因。

但是當我們把一直沒離婚的人群和最終離婚的人群拿來作比較,就會發現

1.從結婚開始,最終離婚的人群的滿意度就開始明顯下降,降速遠超最終沒離婚的人群。

2.結婚之前,最終離婚的人群的滿意度就沒有那些一直沒離婚的人群的婚前時期高。也許離婚這個事件有它的必然性。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經過了漫長的分析,我們終於可以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1.結婚並不會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對滿意度的提高也只是暫時的,是一種蜜月期效應。最後人們都會降回同一水平。

2.如果你一直單身,沒有婚姻這種「大喜」來沖喜氣,似乎滿意度也不會上升,同樣會下降。

3.如果你婚姻失敗(最後離婚)你還不如不結。離婚的那天才是你解脫的那天。我想,離婚的那個人群里,應該有一些本來性格就不適合結婚的,還有一些選錯了人的(瞎選人就敢結婚也是一種性格不適合。。。。)

對了,美國現在的離婚率是千分之3.6(一年裡面每1000個人口中有3.6對離婚)(來源FastStats - Marriage and Divorce)

中國的離婚率略低,2012年是千分之2.29,(來源離婚率_百度百科)但是每年都在高速增長。

美國這個離婚率,直觀一點地說,就是:40-50%的婚姻最後以離婚結束。(來源Marriage and Divorce)

具體一點(來源Divorce in America [infographic]):

第一次結婚會有41%最後離婚,

第二次結婚會有60%離婚,

第三次結婚會有71%離婚(果然到後面就把套路都摸熟練了啊)

再來看看英國的數據(來源What percentage of marriages end in divorce?):

據估計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有42%的婚姻最後以離婚結束。其中:

34%的婚姻撐不過20年就會離婚。

還有另外6%的婚姻撐不到20年……因為其中一個人死了。

所以有60%的婚姻可以持續20年。

16%的婚姻撐到了60年。

平均一段婚姻預計撐32年。

這是婚姻長度和結束(離婚或其中一方去世)概率的圖表

在結婚第4-8年期間離婚率最高。

那麼中國有多少婚姻最後會以離婚告終呢?

總結

1.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他們是一定要結婚的,他們結婚了至少能保持相同水平的滿意度(前提是不離婚),不然會一直下降。

2.對於那些選錯了婚姻選錯了人的人來說,結婚就是你的災難。

3.最後對無論是已婚還是單身的人:你要明白,幸福的能力是你自己給自己的,婚姻並不能拯救你什麼。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幸福,就算結婚你也一樣不幸福(婚姻不會讓你比現在更幸福,而且那些離婚的一開始滿意度就不高)。如果你自己具備了幸福的能力,那麼你單身時就是一個快樂的未婚者,結婚後也會是能夠用幸福感染對方的分享者。

祝大家都能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說一個真實情況,你們可能不信,大多數人在決定結婚那一刻的心裡狀態通常是:幻想戰勝了理性。

這就是為什麼經常會看到愛情長跑了8年10年的情侶最後一拍兩散了。因為那麼漫長的相處時光已經把本質暴露的毫無想像空間了。當對於未來無法在產生美好的希冀和幻想時,人們會選擇分手去尋找新的可能性。哪怕結果其實並不會有多大不同。

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是悲調的。

但是這也是我的一個修行課題。

愛情里,兩人都會互相打廣告,妹子說,我會溫柔體貼,關心你。漢子說,我會勇敢勤奮,托起你。這些廣告的目的,是用於說服對方愛自己,欣賞自己,相互纏繞,直到再無退路。然後呢,當相互的關係已經穩固到不會在產生焦慮不安感時,人們會開始忘了當時承諾過要如何讓對方感覺到幸福的行為,思緒更多的是專註到自己真心感興趣的事物上面。打遊戲啊看比賽啊逛淘寶啊曬朋友圈啊逐權逐利啊等等。注意,這裡並沒有吐槽的成分,我只是在闡述一個自然的感情淡化到轉變的過程。

我剛剛描述的就是普通婚姻的情況.感情峰值過後,大家都會回歸到之前的生活狀態。溫暖一個人這種事不能作為常態存在,畢竟那是一種費力費心的行為。沒有強大的誘因(比如有一個比自己美貌優秀太多的伴侶)刺激,很難一直保持。況且美貌這種東西,看多了會看習慣掉,還會越來越看出各種瑕疵,同理,長得丑也會被看習慣掉,看多了就也不覺得怎麼辣眼睛了。優秀這種標準就更是無法量化了,各說各話。

不好的婚姻就不說了,反正就是各種撕。生活質量直線下降。

在我看來最美好的婚姻,像圖三那樣,峰值過後,兩個人都有較好的覺悟,平衡處理自己的惰性心理同時照顧到對方。這種婚姻較大幾率會出現在,本就擁有相同興趣愛好、習性價值觀相似的、互相能把對方操爽的夫妻里。因為相比其他各玩各的情侶來說,這類能吃玩聊操都有默契的情侶維繫感情熱度的成本更低。只要稍作努力,就能觸發反饋機制。升溫2-3度。

但是要我說,最幸福的婚姻,給人帶來的幸福感受,到後期也很難超越戀愛時期的峰值。婚姻後期只能給人增加些許安全感。

所以,想要一直體驗幸福爆棚的感覺,更適合談戀愛,一直談戀愛,換著人談戀愛。而不是跑去結婚。戀愛中人心焦慮不安,欲求不滿的感覺,搭配情意愛欲的刺激,才會給人真正強烈的心理生理體驗。

如果你以為結婚後能體會到比戀愛峰值更幸福的感覺,那一定會失望。

結婚不是為了讓你體驗更幸福的感覺而存在的!!

但是如果你希望:

降低一下生活的成本,(現代都市生活也實在是降低不了多少,感覺很雞肋)、看電影時候可以一個人取票一個人買水、拿快遞遇到大件,或許拿不下時隨時可以叫個人來幫忙、做完飯吃完有人能洗碗、為了工作煩惱時能有個人來,和你一起吐槽出餿主意等等。

以上結婚可以滿足你。

「婚姻」只是個名詞,和你組成婚姻的是一個具體的人,在常態婚姻市場中,這個人一般是能量影響力和你差不多的人,你有多百無聊賴,ta就有多百無聊賴。你有多呼風喚雨,ta一般也差不了多。

試問和一個什麼都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用婚姻捆在一起後,就各種幸福了嗎。。。這麼一算真的很有硬傷。

有時候真的不自己幻想一下,這個婚一般是結不下去的。

幸福的真相是你的角度你的眼光,從來不是因為完成了結婚這件事。

Ta 為你早一點回家,買了一束花,洗了一次碗。你會為此感激感動。這是一種能力,只要有你就隨時都能感受到幸福。

所以我說這是一個修行課題。因為去感激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真的需要一顆時刻懷著強大善念的心,才能支撐住你作為人類額劣根性,那些傲慢自大、理所應當的情緒,隨時都會伺機侵蝕你的心智。讓你開始懷疑人生。

( ′???` ) 看見了婚姻的本質以後,我們是否還會繼續幻想它的美好呢?


我的爸爸媽媽,從小在同一個村落長大,青梅竹馬,二十幾歲就私奔結婚。這樣看來,挺真愛了吧。但是私奔結婚要承受巨大的壓力:爸爸是一個窮小子,媽媽家庭也不是很富裕,但在二十幾年前媽媽她是一個護理的中專生,一出來就有工作分配,人又白白凈凈,說話臉紅,簡直就萌萌噠,外公外婆最喜歡的一個女兒,嫁給一個窮小子家裡絕對不允許。所以直接私奔,掃地出門連婚禮都沒得舉辦。

真愛伐?可是我小時候他們因為家裡拮据總是吵架,我覺得婚姻一點都不快樂。

自從我爸出來創業,生活好了很多很多,現在他們很甜蜜,有時候我就想,錢,在婚姻里真的挺重要的。

婚姻會不會使人快樂,我覺得,真愛,很重要,但是也有個重要的伴隨因素,就是和真愛在一起能不能舒坦。

私奔的時候兩個人都做好了以後會很艱苦的準備,但是還是會因為現實而不快樂。殘酷的現實會讓婚姻不快樂,這個真的要承認。

所以說啊,真實地面對「勢利的」婚姻吧,給愛的人好的生活,才能在婚姻里獲得快樂啊。

似乎沒有正面回應題主的意思,婚姻,在我看來,應該給予人一種正面的回應,給予人快樂,給予人極具安全感的陪伴,給予人理解,不然婚姻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反例可參照《最高的離婚》中的假面夫婦)。這是婚姻應該給人帶來的正效益,否則幹嘛要結婚呢。

至於奔著這個目標去的婚姻,最後沒有到達這個目標的,有可能是因為不夠愛,有可能抵禦不了殘酷現實的衝擊,有可能因為性格不合處事方式不一,也有可能因為家庭。婚姻,都是要靠經營的嘛。

怎麼說呢,我感覺會婚姻里或是戀愛,或是友情,親情,很多情感的快樂像細小流水——很小的事情就能帶來快樂或感動,但是在爭吵的時候往往就會忘記了這些細小的快樂,眼前看見的都是不好的一面,這個時候也許會給人一種感覺:這些事情(婚姻、戀愛、親情等)並沒有給我帶來快樂。

就像是我想我覺得幸福的瞬間,幾乎都是平時很容易忘記的小事,往往一個物件觸發,我就能想起這件事,但是爭吵的話,也許會總是想起,可能是因為會唏噓吧。

剛剛說起我的父母的婚姻是快樂的,我想起的並不是他們婚姻中的一些大事,而是在一些晚上,我爸爸回家了(外出創業,往往一個月才回來一次),他們在沙發上看家庭喜劇,說些親戚或家裡的事情,開開玩笑。就是這麼簡單。

他們真的經歷了許多,但是相守的時間不多,兩個人都很珍惜,有時候我真的感到為他們快樂。


本人已婚3年,寶寶8個月大,看到你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還真的在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我總體的感覺是,結婚真的不一定會讓你變幸福,單身也不一定是有什麼不好。拋開人的性方面的需要來講。就純粹的關係相處來講。我覺得婚姻會讓你的生活變複雜。是好是壞純粹看運氣的了。在中國結婚真的是兩個家庭的事情。不是你想的那種兩個人的小日子,這個裡面的牽扯非常的大。你這個問題拋出來就是讓人有點無法給出明確答覆的事情。


會。

對於理性、相愛而且專一的兩個人來說會的。

婚姻對我來說像一次蛇蛻,我跟一年前的我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我們還並沒有要孩子升級為父母的情況下。

結婚之前雖然也已經工作了,經濟獨立了很長時間,但是跟爸媽住在一起,經常聽他們叨叨那些我並不認同的價值觀。因為對他們來說我沒有「離巢」,還是個孩子,所以我說的他們根本聽不進去。而且生活上也對我多有管束,我長大了,不想再被管束,摩擦就多了起來。 那時候想的最多的是可以離開家獨自生活,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想幹嘛幹嘛。 家裡的家務當然有一半都是我在承擔,但是沒想過系統的改變居住環境,因為從小到大這些都是爸媽操心,而且自己也住習慣了嘛。

那段時間我的男朋友(現在是老公了)在做什麼呢?拼盡全力的擺脫他的原生家庭帶給他的負能量。他本就是個敏感的人,他爸媽無時無刻的超大負能量讓他無處躲藏,哪怕他在別的城市還是會一天打幾個電話給他不停的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和質疑他在做的事情有什麼意義。他一方面應付學業的壓力,一邊消化爸媽給他的負能量,很長時間都遊走在抑鬱症的邊緣。

結婚之後嘛,事情完全變了個模樣。

每天回到家看到彼此都超開心,睡前關上燈就天南海北的聊上一個小時。

家務方面:

以前爸媽質疑我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家務我從小就經常做,婚後有空就上網查,改進方法,最後發現也很省心。終於沒有媽媽天天叨叨我衣服最好手洗了,我攢上三天用洗衣機也很省心,以前媽媽天天要手洗毛巾,費時間又累,就會委屈想發火。我買了十幾條毛巾,每天換一塊,一周用洗衣機洗一次。至於做飯嘛,我們倆從APP上查評分高的菜譜然後自己做,完爆爸媽炒的味道好嗎。為了系統的學家務我買了《斷舍離》《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來看,還看了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不大量囤東西,哪怕是洗衣液這種消耗品,隨用隨買。東西精簡,實時淘汰,只留喜歡的,一人一個衣櫥,盡量懸掛收納,冬天按衣服類型分類,夏天按顏色分類,整理起來不知道有多省心。整個家裡回來就神清氣爽的,東西都是喜歡的,乾乾淨淨的待在它該在的位置。

經濟方面:

婚前我就喜歡投資和理財,但苦於手裡錢少,只有自己的工資,哪怕收益率還不錯也沒太有成就感。婚後我拿著兩邊家裡給的買婚房的錢用很高的槓桿,很低的利率(公積金)在銀行貸了款出來。一部分炒股,一部分P2P,一部分分級基金等等的開始折騰。婚後一年通過銀行的錢掙得錢已經夠我工作六年掙的啦。而且房子也翻倍了。但是老公不想跟著我心驚肉跳的折騰,所以我算了租售比以後準備買個小鋪子,目前正在選址。

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方面:

結婚以前我們就討論過原生家庭的問題,然後決定嚴格執行小家庭邊界原則,結婚後我們倆就是完全獨立的小家庭,完全脫離原生家庭的管束,我們家的事必須我們倆說了算,爸媽可以提建議但不能干涉我們的決定。所以新婚一年說的最多的話就是「爸媽,我們的事你別管了。」有的時候遇到爸媽態度強硬的干涉,我們也會不留情面的態度強硬的拒絕,並且每次都跟他們強調小家庭邊界原則。爸媽當然會不習慣,他們會覺得我把你養大了你竟然不聽我的了。雖然都惹了自己爸媽不少怒火,但是一開始規矩立起來了,慢慢他們就習慣了尊重我們,不插手我們家的事情了。偶爾住在一起的時候,爸媽會習慣性的插手我們的生活習慣,我們的原則就是無腦站在自己伴侶這邊跟爸媽講道理,抵擋住了諸如「電器插頭都要拔」「熱水器洗完澡必須馬上關」「水果洗之前必須放地上」等等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在我們家就要按我們兩個人商量好的習慣來。

擺脫了爸媽對我們的管束和干涉後,我們的想法跟婚前不一樣了,爸媽對我們來說不是想逃離的對象,而是想照顧的人了。

有什麼好事情會先想到爸媽。學了收納整理術後回爸媽家就會教給她們,幫他們收拾。也把家裡不好用的東西都買了新的給他們換掉。會告訴他們不要省錢,吃用都好一點,我們倆能自己掙錢,他們好好享受生活就好了。

會操心爸媽匱乏的理財知識會不會讓他們晚年財富縮水,操心他們相信的電視養生節目會妨礙他們真的系統的健身。會擔心他們落後的醫學常識會不會給未來留下隱患。我們開始給他們理財建議,婆婆聽了我們的建議貸款買了個小房子今年也翻了近一倍。我們給他們的建議開始變得有分量。

我們開始給他們科普卡路里,科普老年肥胖的危害。我在一次在知乎上刷到牙齒保健,就系統的查了一下牙科保健和常見疾病。回去檢查了四位老人的牙齒,帶他們去洗了牙,並給他們看了巴氏刷牙法的視頻。我的父親有輕微的牙周炎,系統治療後沒問題了。婆婆從二十歲開始牙周炎一直沒看過牙醫,已經非常嚴重,四分之一的牙齒拔掉重新種。大夫說再晚來更麻煩,等有了高血壓心臟病什麼的再來種牙都很危險。 我們帶他們去做了比較詳細的體檢,並把體檢報告上他們出的問題查好給他們一點一點給他們科普。一向威嚴的老爸竟然老老實實的跟我學了怎麼用牙線。現在在爸媽家裡的氣場都跟婚前不一樣了。

你們知道做了這些事是什麼感覺嗎?一種成就感和力量感。

我們的個人成長方面:

當然啦,我們也遇到過一些磨難,但是因為之前說好了遇到問題不許互相抱怨,所以兩個人的話這些磨難更容易挺過去,剛開始的時候因為有另一個人陪伴,更能哭出來說出來發泄情緒,不會像一個人的時候那樣自己一臉心如死灰的憋著。情緒發泄出來以後也能很快互相打氣走出來。受到打擊—憤怒—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理性分析—重新振作這個過程大大縮短,很快又能變得元氣滿滿。

夫妻間的相處和溝通方面:

最最重要的放在最後面,我們當然有意見不一致吵架的時候,有時候是因為想法不同,有時候是因為攢了一天的負面情緒,有時候是因為做家務不均等等,我漸漸總結了我們常有矛盾的幾個地方,開始想辦法各個擊破。而且我們之前談了很多年戀愛才結婚,算了算也到了七年之癢,雖然現在感情還很好,但是也需要做些什麼來抵消降低的多巴胺。

我看了本書叫《愛的五種語言》。從小就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去愛,如何去表達愛,我們把愛理解成了索取,理解成了考驗,理解成了自虐似的盲目付出,理解成了沒有底線的包容,理解成了糾纏。我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婚姻里最加分的相處方法:肯定的言辭,精心的時刻,贈送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這五件事會不斷填滿你們的愛箱。我們也在慢慢練習,目前我在肯定的言辭這一點上做的最好,我們互相稱讚和肯定並不避諱爸媽和親戚朋友,並不怕酸到別人,我們在外邊互相維護,並不會故意貶低對方來取悅外人,那是我們上一輩人常用的方式。

家務是婚姻里永遠都避不過去的難題,我們倆的生活習慣都不錯,也都算勤快。但幹家務的時候還是容易有怨氣,尤其是遇到熱水器壞掉,下水道堵了這種突發情況,那種心煩簡直壓抑不住。然後我遇到《遊戲改變世界》這本書。全世界的人每周花在遊戲上的時間超過30億個小時。現實世界跟遊戲中相比缺少實時反饋的激勵機制,不像遊戲中刀刀爆分撿裝備,所以我們覺得現實生活很沒勁。這是本很偉大的書,我就把家務遊戲化設定。我們倆給每項家務都定了分數,然後做了表,每做一項家務就拿到一項的分數。突發的難解決的問題分會更高。然後比總分。果然效果特別棒,根本沒有家務要留到周末大掃除,平時就搶著乾沒了。遇到用洗衣機洗衣服這種性價比高的活還會搶到要打起來。但我覺得算分相對還是麻煩,下一步準備買兩個玻璃罐子採用投硬幣的方式。幹家務還有個小要點:要做就做完全套,不要讓別人「擦屁股」,比如倒了垃圾就套好垃圾袋,拖了地就洗好拖把放回去,洗完碗隨手放到碗櫥里,臟毛巾丟進臟衣籃了就馬上拿新的掛上。沒幹完的話別人「擦屁股」的時候會很火大。實行計分制之後我發現這樣有個超棒的隱形優點:結婚之前他是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寶貝兒子,婚後我分配給他的家務也只有澆花、刷碗和偶爾幫我拖地。但這在一個粗心的直男眼裡簡直就是他承擔了家務的絕大部分。而且有時候看到屬於對方的家務沒及時干會心煩,提醒的人也煩,被提醒的人也煩。實行計分制之後,為了追平我的分數他開始跟著我學各種家務,這樣一個月之後已經鍛煉成了家務好手,偶爾還會開發新技能讓我給他加額外分數。後來由於我懷孕,停用了計分制之後,之前的好習慣也都保持了下來。平時隨手收拾,隨手做家務成了慣性。潛意識裡也不會覺得這個活應該等著對方來做,對方搶先一步做了自己還會覺得非常暖心,家務這件事情正式開始進入良性循環。

我們吵架的時候並不多,但我發現一旦吵架還是會陷入這種無效溝通的陷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本書叫《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會教給你如何正確的吵架,而且裡邊的方法確實非常管用。我覺得真的全中國的爸媽都該看一看,我們在跟孩子的溝通中使用過多少暴力。當然啦,其他關係里的溝通也試用。我通過觀察我爸媽發現很多夫妻百分之八十的吵架都是那固定的七八個矛盾。這本書能教你怎麼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矛盾。把吵架吵想法變成表達感受,把吵道理變成表達需求。吵架的立場瞬間就從揪著對方動機的小辮子,變成了幫對方想辦法,怎麼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也滿足對方的需求,畫風忽然就從互相指責變成了互相幫忙,問題很快就解決啦。又可以牽著小手去吃好吃的啦。

在夫妻的日常相處上,我們都給對方很大的自由,在家裡並沒有那麼多的規矩,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並不跟爸媽一起生活時那樣,不讓玩遊戲,不讓老玩電腦,東西用完了馬上歸位之類的。誰看到了想收拾就收拾嘛,反正也是加分的。不跟上一輩人那樣在家就跟個炮仗似的天天埋怨「你這個又忘了放回去了!」「都幾點了還不起床!」「你玩多長時間手機了自己有點數沒有!」這樣充滿怨氣的家我反正是不想要,家就是個休息的地方,應該是個最舒服最愜意的地方,不應該如履薄冰的。以後有了孩子,我也不會時時指正他,玩的時候就讓他盡興玩就是了,弄亂了玩完以後自己收拾就好了。

婚前感覺每一天都跟之前一樣過就好了。婚後覺得這個小家是我的責任,我跟最愛的人一起要過我以前最想要的生活。對生活熱情了不少,我們一起學怎麼做飯好吃,怎麼裝修我們的小窩,怎麼健身保持健康,每隔一段時間墮落一次出去吃大餐胡吃海塞,聖誕節一起裝扮聖誕樹,下班回家一邊一起做飯一邊吐槽領導奇葩,一起追劇討論劇情,每年元旦奢侈一下一起找個貴貴的溫泉度假酒店一邊享受生活總結上一年的投資成績,寫下一年的投資目標和財務規劃。我們一起經營我們的小家。感覺我們每一天都在成長,也每一天都更愛對方。

遇到了對的人,婚姻會是改變你一生的轉折點。

-----------------------------------------------------------------------

可能看到這,你覺得婚姻果然好麻煩,還不如一個人清凈自在。但婚姻帶給我們的益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感性的方面不提,單是看起來冷冰冰的實際好處就有很多。

1、遇事不決可以有人商量。我們成年以後很多事情就開始瞞著爸媽,因為一旦他們知道了就會有操不完的心,我們會有聽不完的嘮叨。而朋友並不清楚你的全部情況,而且朋友跟你不是利益共同體,他們的建議往往是在順著你的心意說,很多時候參考價值不大。而夫妻是個可以有話直說的關係,可以把利弊擺在桌面上討論。

2、每天回家有人陪你說說話。我們和爸媽有代溝,很多時候聊不到一起去,而爸媽又時刻帶著教育你的立場,哪怕聊聊單位的新鮮事他們都有可能趁機給你上一課,往往不歡而散。朋友們成家後能給你的時間越來越少。有時候看了本好書,一場好電影,遇到了好玩的事情,真的很希望身邊有個同齡的玩伴跟你分享,夫妻很多時候也是最好的朋友。

3、緊急情況有人為你兩肋插刀。捫心自問,你真遇到大難,誰會奮不顧身的救你?爸媽會的,但他們漸漸年邁,能力也有限,你不忍心讓他們知道。運氣好的話有幾個朋友會的,但一旦涉及到經濟援助,他們要先過自己老婆那一關。你的另一半會的。 剛結婚不久老公開車趕赴一個非常重要的面試,路上卻追尾了前車,人都沒事。他馬上給我打電話,我二話不說請假打車趕到,他放心踏實的把事故現場交給我,坐著我打的車趕去面試。面試非常順利,我也很快的搞定了保險公司,明確了責任,把雙方的車都送到了4s店。我們是彼此的後盾,他可以放心的把後背交給我。

4、提升了綜合實力。工作以後我才發現,身邊的同事和朋友除了知道你的工作和職位外,也對你另一半的工作和職位感興趣。我意識到因為我們倆是一體的,他也是我的一部分。別人很多時候會看你們的綜合實力。如果你不小心結了仇家,那麼你的仇家更不會忽略你的另一半,他會把你們倆的實力綜合起來考慮。你的另一半,也是你在社會上立足的支柱和底氣。

其實我覺得婚姻里最重要的還是解決問題的心態,如果兩個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不是發泄情緒,而是馬上想辦法解決問題,你的婚姻就不會感覺累人,因為你會感覺多了個隊友。解決問題也有很多種,你可以自己扛,可以跟伴侶商量,可以上網找答案,也可以找相關的書來看,甚至你可以去查文獻,做到什麼程度取決於解決這個問題你想拿到多少分。而你的另一半也一定會受到影響,變得積極起來,如果你們還懂得互相肯定,那簡直不要太棒。

我一直覺得遇到麻煩和挫折沒有馬上抱怨、發怒或依賴別人,而是馬上冷靜的分析形勢,想辦法解決的人很有魅力,我也在向這個方向努力。我現在很少一開始就認定某事是我做不到的或解決不了的,總要試試看看。現在我做的也不好,很多時候也會情緒化,但我沒有因為這些而自責,任何一點進步帶來的積極心態都值得好好呵護。


對於很多人來說,婚姻關係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種。它是快樂之源,甚至能延長很多人的壽命。婚姻的哪些方面使其對我們如此重要?它是如何產生幸福感、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的?

「從總體上來說,在衡量身體健康和生活美好的各項指標中,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得分都要高,」維克森林大學的社會學專家及研究員 Robin Simon如是說,「就是當我們生病的時候,已婚人士都比未婚人士回復得快些。」

其它研究人員發現,比起其它的生活方式,婚姻的益處正在減少或已經消失殆盡。很多伴侶選擇不結婚,也有人選擇單身生活。最近幾年,這種趨勢越來越流行,社會對這種方式的認可度也在提高。德克薩斯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和研究員Debra J. Umberson說,「過去30以來,已婚人士和未婚人士的健康差距幾乎縮小到了無甚差別的程度。」

儘管Simon覺得婚姻說到底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她認為「結婚和同居之間的差距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大」。「結婚和擁有親密伴侶差不多,」她說,「在我所有的研究中,婚姻關係是一件好事,親密關係也很不錯。」

專家提出,對於已婚人士來說,美好幸福生活有四個源泉,親密感、信任以及忠誠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其它的方面是:

*婚姻中所產生的法定權利,譬如稅務和醫療方面的好處。

*婚姻使丈夫和妻子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還會改善生活中的其它方面。通過將各種活動分類———家庭內部、社區、休閑計劃等等———夫妻倆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減輕對方的壓力,還可以擴大社交活動的範圍,增加其數量。雖然伴侶的嘮叨可以影響兩人之間的感情,但卻能夠使對方更好的照料自己。

*夫妻雙方能給對方提供社會支持。將各自的外部關係引入婚姻中之後,他們共同的社交圈才得擴展。 Umberson和其它專家都強調,此種社會聯繫是快樂的一個重要源泉,雖然它的作用時常為人們所低估。

我們雖然對婚姻和幸福生活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很多研究,但預測婚姻是否會成功卻是一件難事。更確切的說,哪些人可以成為成功的伴侶?為了增加婚姻成功、幸福的幾率,他們應該怎麼做?

Andrew Cherlin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社會學與公共政策教授,他提醒人們關註:近來,離婚率有所下降,但只有50%到60%的婚姻關係和其它親密關係維持下來了。

「婚姻會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他補充到,「對於那些擁有大學文憑的人而言,婚姻關係正在進一步強化。」「然而,對於那些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來說,選擇結婚的相對較少,關係破裂的多,非婚生子女的情況也很多,雙方之間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在這樣的家庭中,婚姻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也少一些。

我們結婚越來越遲,這也許會給婚姻帶來很多有利結果。男性第一次婚姻的中間年齡是27.5歲左右,女性則超過了25.5歲。已婚女性選擇遲一點要孩子,男性和女性在很多關鍵領域越來越趨向於平等。

Umberson說,預測一場婚姻是否成功的另一變數是夫妻雙方孩童時期與各自父母關係的質量。她還說,「在成長的過程中,你與父母的關係如何,可以預測到你成年後婚姻的質量。」更進一步地說,它可以「預測你所有關係的質量。」

最後,成功的婚姻中有其因果難辨的成分。「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更快樂,」 Cherlin表示,「問題在於這其中有多少是原因,又有多少是結果?」自然選擇固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那些本性愉悅的人,結婚的可能性大,而婚姻使他們變得更快樂。」

關於婚姻,還有一點就是:蜜月期結束後,婚姻中產生的幸福感在前幾年會達到峰值,之後便會持續下降。這已經過了社會科學家的無數次證實。不要老想著Henry Fonda 和Katherine Hepburn在金色魚塘中嬉戲的畫面(電影《金色魚塘》,探討了老年人當面對死亡和衰老時的心理危機)。「在婚姻剛開始的很多年裡,這一次下降是最顯著的,」Umberson 提出,「但根據數據來看,很難出現好轉趨勢。」

她和其他人都認為,人們無論處在婚姻的何種階段,都應該銘記這一點,因為它是最重要、最實際的一堂課。「正常情況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夫妻關係的質量會出現波折起伏,我認為夫妻雙方明白這一點很有用,」 Umberson解釋說,「你不能期望婚姻總像蜜月期那般,幸福感持續保持在巔峰狀態,」這樣想只會給雙方關係帶來巨大的壓力。

人們在結婚之前,應該想想雙方之間是不是那種互相支持的關係,Simon說,「我們不應該將其視為理所當然」,要維持這種類型的關係,需要花費很多精力。

維持良好婚姻關係的關鍵,正如Umberson所說的那樣,是要有情感上的支持,也就是說你要感覺到對方一直在支持你。相反地,如果對方總是擺出一副批判和苛求的姿態,那麼這就給婚姻亮起了紅燈。在談及壓力的時候,她指出,「婚姻對你健康的所產生的壓力,遠大於它的幸福感給你身體帶來的益處。」

通過對一些婚姻長久幸福的夫妻的研究,Umberson總結說,這些婚姻關係有一個共同點:雙方都很樂意接受「真實的」對方。不論對於那些新婚不久的人,還是結婚時間長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很好的啟示。(摘自譯言網)


本人27,家人一直催著結婚,可是現在連男朋友也不願意找,不是沒有,是真的不願意找,一直覺得單身挺好的,我能養活自己,有交心的朋友,快樂隨自己,不必關注房價,不必在乎婆婆對我的看法,不必想半夜起來喂孩子奶,男人有沒有責任心,是否自私與我無關,在中國,婚姻給女人的是什麼?我只看到了枷鎖,中國女人結婚的代價太大了,如果有的選,還是覺得單身好


感謝排名第一 @癮小明 的回答,乾貨滿滿,受益良多。

想從感性角度講一講。不匿了。

因為這個問題在我腦子裡盪啊盪的,我糾結了很久——到底是哪個環節打了結以致我一直沒想通。

初戀之前,我想當然地以為愛情能讓我更快樂。

的確,愛情讓我攀登到了之前無法想像的快樂高峰,也把我丟去了之前從未達到的痛苦深淵。

如果把快樂和痛苦表現在xy坐標軸上,快樂為正值,痛苦為負值,其實他們的絕對值是一樣的。

令我驚訝的是,痛苦的比例遠遠大於快樂的比例,令我更驚訝的是,我竟然不願意放棄。

原來在那時我已經做出了一個自己沒有意識到的選擇,而選擇的依據,絕對不是快樂。

原來從那一刻開始,我不再固執於美麗的故事不能有一個哀傷的結尾,我開始懂得愛一個人並非一定要求廝守,儘管這樣的懂得,非我所願。

如果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身邊的每一段婚姻都充滿了痛苦。

對婚姻的思考始於十五歲那一年。

中考結束的暑假,父母在我面前第一次爆發大規模戰爭,我驚懼惶恐——這是平時溫柔寬慰的母親嗎?這是平時和善寵溺的父親嗎?他們扔東西,他們互相指責,他們大吼大叫,他們說離婚說得面目猙獰。

父親甩門而出,晚上我在母親懷裡哭得聲嘶力竭。

母親說,你要堅強,其實我和你爸爸的矛盾一直都有,只是以前顧慮到你還小,不曾讓你察覺,現在你要上高中了,也是個小大人了,我忍得太辛苦了,實在不願裝下去了,你會體諒我吧。

後來,他們再也不掩飾,爭吵成為家常便飯。我漸漸習慣,只是奇怪,為何如此不開心,兩人還是沒有選擇離婚呢?我說,你們不必為我委曲求全,如果你們天天吵,不如就離婚求個安靜吧。

我媽只是抹眼淚,不言語,後來幽幽說,我要顧慮的太多了,不僅是你,還有你外公外婆,你大舅小舅都離婚了,如果連我也離婚,老人家不知要難過成什麼樣。

能調和的時候,我盡量調和;不能調和的時候,父親在沙發上抽煙,沙發外套上煙頭燙出了許多焦洞,我關起門來看書,看劉亮程周國平史鐵生看尼采叔本華羅素。

我極度渴望早早過完高中三年,想躲避這樣無節制的無意義的爭吵。實在太可怕了,兩人聲音一個高過一個,明明是互相在乎的兩個人,卻用最惡毒最洞悉的語言去傷害另一個人,陳年舊賬一件件被翻出來攻擊對方,兩敗俱傷,樂此不疲。

高二那年,小舅媽打電話找我媽哭訴,兒子抱回去她一定當親兒子養,可不可以不離婚?

我小舅舅與前舅媽有一個女兒,已經在讀中學。可我風流的小舅舅,抵不住另一個女人的哭泣,還是堅持了離婚。

再婚不久,我新任小舅媽找我媽哭訴,兒子還在哺乳期,他為什麼老是不回家。

我以為小舅堅持離婚和她結婚是因為愛情,原來不過是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冠上私生子的名分。

有一天他終於找我媽抱怨,唉,不如不離婚。我的小舅舅也終於明白,在野黨上台之後,就會成為執政黨。對於他那種風一樣的男人,真的不適合婚姻。

到了高三畢業的暑假,小舅讓我去他的生日聚會,在本市最大的一家夜店。在座的有一群小舅的狐朋狗友,還有忙著和他們調情喝酒的小姐,卻沒有我舅媽。我一個人局促不安地在邊上吃著水果,不知他叫我來有何用意。

到了23點,我舅說,我先送你回家。路上,他說,你別跟你媽說,更別和你舅媽說,我只是想讓你看看,男人就是這副樣子,你去外面讀書,要保護好自己。

我沒和我媽說,也沒和我舅媽說,只是那個暑假的後半段時間,我安靜得可怕。

再後來,我愛上的那個男人,有過一次婚姻。而離婚的原因,竟然是他前妻出軌。

儘管家裡的幾段婚姻讓我隱約覺得婚姻並不是一個好東西,在那之前,我仍然覺得自己會是一個婚姻的守護者。

我一直明白自己是一個渴望婚姻和家庭的人——或許正因為見證過它的破碎,所以我更期待去實踐它的理想形式。我想告訴我自己,婚姻可以是好的。

但在那之後,我猶豫了,我迷茫了。

我問他,你當初結婚的時候,是想走一輩子的吧。他說,誰他媽結婚的時候會想到離婚啊。

我看過他們微博,有那麼多甜蜜的時候,為什麼最後還是走到了最不想走到的一步。

我曾經篤定自己一定能夠找到一個合心的丈夫相互扶持共渡餘生,我曾經以為離婚這種事情必定和我絕緣。但是,在我慢慢理解他的痛苦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堅持相信的一切,脆弱得經不起敲打。

如果我成為他的妻子,如果他身邊異性好友圍繞,如果他有時心情不好對我愛理不理,如果我身邊不缺少巧獻殷勤的男性,如果有那麼一二刻我寂寞到失去理性忘了承諾,那麼多的如果加在一起,我的否定漸漸變得漫長無力。我還能像之前那樣認定的,覺得自己可以在婚姻中付出自己想付出的,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嗎?

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叫做你討厭的樣子。

就像有的男人,小時候看到父親打母親,覺得不可理喻,但成年戀愛結婚之後,他竟然控制不住自己也像他父親一樣打自己的妻子。儘管事後懊悔不已,但一次兩次三次……之後,連懊悔都被消磨殆盡。

面對婚姻我一直很疑惑,極盡詳細的數據分析幫不了我,別人的美好婚姻範式也幫不了我,所謂婚姻哲學夫妻相處更幫不了我。有些答案,總得自己去找。

也許如果足夠理智的話,沒有人會選擇踏入婚姻。

在這一點上我慶幸自己,絕對不是一個理智的人。

如果硬要找一個我依然期待婚姻的理由,那就是我需要證明給自己看,愛一個人,比愛自己,更快樂。

如果說,我們今天討論婚姻能否使人快樂的話。


「下雨天會讓你快樂嗎?」 答:「有些人會,有些人不會~」


男朋友和他前妻折騰了十二年。戀愛7年,結婚五年。後來受不了了死活要離婚。原因很簡單,兩個人都希望對方改變。然後到死還是那個樣子。

所以現在的戀愛輕鬆很多。兩個人就像很多年的朋友一樣每天在一起叨叨幾個小時。

其實結婚什麼的不是快樂的基礎。見過太多身邊朋友同床異夢的。

幸福的婚姻建立在足夠相愛,足夠獨立,足夠了解,又足夠體諒而做出妥協。

最重要的,大概是可以做一輩子朋友的感覺吧。

指望別人改變的任何關係都只是一場自以為是又自私的博弈吧


題主問的「婚姻是否能使人更快樂」,答案當然是:是。

但如果問「婚姻是否能使人不快樂」,答案也是:是。

婚姻是否使人快樂,區別就在於兩人之間的愛是否是真愛,是否尊重,是否扶持,是否感恩,是否包容;而不是打著愛的名義,進行著自私、控制、盲目或欺騙的生活。


一個人孤單,兩個人麻煩。

人生一向這樣,進退兩難。


取決於一個人讓自己和讓他人快樂的能力


有幾件事希望題主補充清楚:

①是哪個國家的夫妻因婚姻感到幸福。

②是男人幸福還是女人幸福。

③單身不幸的人是想婚未果的,還是主動不婚的。

④是單身男人不幸還是單身女人不幸。

⑤單身不幸的人有沒有在夫妻制婚姻之外有共同生活的夥伴。

這幾點,缺一不可。

有讀過一則研究顯示婚姻對男性壽命有正面影響,對女性壽命有負面影響,而且女權越差的國家對單身女性打壓越嚴重,女權越好的國家婚內男女越平等,女性過得越好,西方國家把愛情和婚姻掛鉤,遇不到合適的伴侶也不似國內這般逼婚,所以他們的婚姻對象以及婚內保障都使他們的婚姻質量上升,國內一些報道中稱的單身女性不幸,多是想婚未果的,而我認識的一些主動不婚的單身女性都過得挺好,還比同齡已婚婦女年輕快樂有韻味,她們往往都有自己在其他形式上的伴侶補償,比如好閨蜜,或者戀人,或者家人,至於男性那邊,絕大多數光棍終其一生他們都想要有個女人料理內務生養小孩(甚至包括相當一部分男同),也顯見有酸溜溜的報道說他們變態,倒是不少報道暗吁女性趕緊獻出自己跟他們結婚降低他們犯罪率,女性的不婚傾向至少在國內是比男性大得多的,我也沒見過多少國內已婚女性過得好,多是自稱或自以為過得好罷了。我國已婚婦女性病及婚內墮胎率婚內遭遇家暴強姦等的概率在世界上也是夠名列前茅了,西方女人也不用像中國女人一樣伺候公婆,統計顯示,中國男人的家務勞動時間也是世界倒數,而中國女人的家務勞動時間則是靠前的。

所以綜上,強調性別、國家、是否主動不婚和是否有扶持ta的夥伴,很重要。

題主想必也看清楚了,我不相信中國女人在中國結婚有多幸福。

也許有個例,但也僅是個例。

你看這回答裡邊盛讚婚姻的,試圖以家長式口吻教育女人結婚的,甚至局部地區開始冷嘲熱諷的,是不是都是一群男人?他們是不是生怕女人不結婚?而女人,哪怕自己婚姻幸福都不見得會跟你說婚姻肯定使人幸福。結婚到底誰幸福,到底是誰非結婚不可,為何他們一天到晚叫著女人物質拜金結婚老提令人不能忍受的條件,哭訴自己結婚多苦多吃虧,卻依舊非結不可,還生怕女人不肯結?

——————————————

遇到有人試圖拿「因人而異」帶過問題,回復粘貼如下。

Bernkastel:作為男性並不覺得延續基因有什麼用嗯… 如果有感情的話收養孩子都可以… 另外烹飪是興趣之一233 所以說不婚主義並不只是對 女性有好處 因人而異吧,個人看法

回復 Bernkastel :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因人而異來帶過,但十個裡邊有一個和十個裡邊有九個是有顯著差別的,拋開男性女性總體共性單談可能的少部分個體差異,你的回答太攪漿糊。


雖然很多人表面上不承認,但是:幸福感在一定範圍內,和財富成正比。


可以的。


有能力快樂,幸福的人,不論選擇單身或結婚,都可以很快樂。反之,一個人也過不好,企圖用婚姻翻盤,或者很寂寞,很窮,很絕望,很想要孩子等等,希望結婚後就如童話般happily ever after應該沒這種可能。


我提供一種觀點:婚姻能放大情緒

更新:婚後的有了孩子之後,更能放大情緒


很遺憾,在我心裡答案是不。

在我眼中,婚姻更多的是一種包袱,是一種負擔。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不給父母增添煩憂,為了在他人眼裡有個穩定的家庭,而要犧牲掉自己的種種。

倘若你們可以沒有煩憂沒有顧慮地走一輩子,那我覺得結不結婚真的沒有什麼太大差別了。

以上拙見,歡迎指正。


能問這個問題,害怕的可能有以下幾點:

1.原生家庭造成的對婚姻的陰影。

2.對未來的另一半並沒有信心,難以信任。

3.婆媳關係問題。

4.有小孩之後難以面對角色的新增和轉換。

5.經濟問題。

6.情感交流變少,對未來方向不同。

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曾經的經歷,也許能給大家一點啟發。

之前我有嚴重的「婚姻恐懼症」。原生家庭父母感情極度糟糕,並且以為我足夠聰明,足夠強大,在我五歲的時候就要替他們收拾爛攤子,安撫情緒,調解矛盾,這樣的生活持續到現在,他們一點點摧毀了我對愛的感受,對婚姻的期待,對家庭的渴望。

我在感情里做過很多錯事,傷害過很多人,並且曾經把自己的痛苦發泄到別人的身上,好像武俠片里過毒一樣,自己會輕鬆點。

我渴望溫暖家庭,但是害怕婚姻,一想到就恐懼得渾身發抖,感覺結婚等於被宣判死刑。和現在老公結婚前,我們談了七年戀愛,分過太多次手,每次分手我都迅速開始了「反彈式關係」,俗稱的新戀情。但最終的結局都是分不掉。他到我家提過三次親,都被拒絕了,最誇張的一次是訂親宴擺好了,我卻沒去成。

後來結婚,我沒有像別的女生一樣,興高采烈的選婚紗,定大大小小的事宜,媽媽讓我去香港定製,我從三月拖到七月,直到婚禮頭一天才獨自去禮服店選了一個最貴的套餐,租的禮服,並沒有買,心裡想不丟父母的臉就行,電視劇里丈夫看見妻子換了婚紗激動的哭泣的表情我不知道,因為我並不想給誰看,也不在乎是不是很漂亮。結婚的時候我沒有哭泣,表情平靜,甚至在他跪下來給我穿鞋的時候半開玩笑的說了一句我不願意。

結婚之後我有一種生命就到這兒了,算是對生活一種妥協的感覺。但是生活才剛開始。

之前他對我好,我總疑心他是為了得到我,結婚之後肯定會變,但是沒有變。他還是像以前一樣,每天給我打很多電話,生活里有什麼都想第一時間告訴我,每天上班之前都會親親我再走,下班回來總是會給我帶我愛吃的水果零食,然後抱抱我。他的錢都存著,說自己不會用,都存著給我。好朋友看見他對我的態度常常和自己男友吵架,質問他們怎麼做不到。

婆媳關係很好,我家裡經商,把一日之計在於晨看得特別重要,早上七點不起床爸爸會直接踹門,到了他家以後,我能睡到中午十二點,他媽媽還把早飯給我端在床頭櫃,讓我吃了睡。家裡請了做飯的保姆和做清潔的鐘點工,我什麼都不用做,偶爾保姆請假的時候,他媽媽會把飯做好,吃完之後我搶著洗碗,從來沒有搶贏過。他媽媽總是叫我休息。最難得的是寧願讓我老公洗,也不讓我受一點累。

婚後我讀研究生,他媽媽給了我幾萬塊當學費,我不要,因為爸爸替我出了學費,他媽媽就說拿著吧,當零花錢,直到今年過年,他媽媽還每年給我壓歲錢。

他的奶奶,特別討厭兒子,因為自己生了三個兒子,所以對自己的孫子從小正眼都不看一下,甚至有時我老公忘帶鑰匙敲門她一聽是他就故意不開,但非常喜歡我,每次我回去都給我塞各種東西,我們結婚還送了一份厚禮,要知道當初她兒子結婚她什麼都沒管,媳婦生孩子也沒任何表示。

我結婚後很久沒要孩子,因為我還是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他家裡人從來沒催過我,只是說過一次他們會幫著帶,肯定會請月嫂,不要擔心。

婚後我沒有搬到新房,想想過去了沒人做飯收拾,挺麻煩的,所以一直和老公的父母住在一起,沒覺得一點不和諧。每天吃飯的時候都和他媽媽說很多,感覺很好。

婚姻是否使我更快樂?每次這樣問自己後,再看看我現在的生活,我都問自己:還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呢?

我終於有了家的感覺。

我想去社會上拼搏的時候,家給了我一個後盾,我在外面受了傷,家給了我溫暖的安慰,他始終靜靜地在那裡,給我最大的依靠。這樣的快樂也許不能時時刻刻顯現,但你一旦遇到了危機,就會感受到他的穩定和美好,在享受的同時,你也要遵守婚姻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誘惑和傷害並不會因為你已婚就放過你。

Ps:很多人說運氣,根本不是,這是我結合自身條件,深思熟慮後做的最優選擇。我老公是典型的忠犬型男友,對我好,工作不錯,待遇優渥,但是沒什麼野心,不願意脫離舒適區,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能不能接受不完美的你,我做了選擇之後,也做好了這一生就讓我去打拚,我願意辛苦一點的準備。

我父母雖然爭執頗多,但從小就教導我要做一個有本事的人,更要做一個知禮儀懂進退的人,我老公的家人為什麼喜歡我,除了現實條件我各方面比較有優勢以外,更多的是我對他們也十分關心孝順,之前他還是我男友時,他的外公腦溢血後腿腳不便,有天我們去看他,發現門打不開,原來是外公倒在門口動彈不得,我們費盡辦法才讓外公頭部挪動了一點開了門,開門之後我看見外公倒在地上,額角有血,大小便失禁,光著的腳上都是糞便,我一看就哭了,馬上打熱水去給外公洗腳,我老公的家人當時都愣著忘了該幹嘛。他們都很感動我能做到這點,我們在要求別人的時候要首先想想自己做到了哪一步。不然之前都不認識的人為什麼要像親媽一樣對你呢?他們只是你男友的家人,不等於你們建立了關係之後必須要喜歡你,親密關係的構建是有技巧的,良好的相處是需要雙方的包容和付出,婆婆如果一來就把媳婦定義為搶自己兒子的女人,自然很難相處。

婚姻是否使人快樂,顯而易見的一點是婚姻並不是神葯,並沒有辦法讓一個原本有種種問題的人開心起來,你只有先解決了自身的問題,才能妥善的完成婚姻的任務,最後才享受到婚姻給你帶來的快樂。如果自己做為獨立個體的角色都不能勝任,更別提再多加上幾重身份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代的近親結婚 生出的孩子不是弱智?
為何同性戀要爭取結婚合法化?
為什麼父母著急把我們像小貓小狗配種一樣撮合結婚?
老婆不願意生孩子理由站得住嗎?
未婚先孕最後被這樣對待??是我的問題嗎???

TAG:婚姻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