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何夕的《傷心者》?

已經是03年,十一年前的一篇文章了,從前在各種渠道也讀過多遍,今天晚上重溫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心酸又感動。想知道大家是怎麼評價這篇傷心的故事。


謝邀。

抱歉,也許我無法準確客觀地評判《傷心者》這部作品,

因為,直至今日,每每想起它的一些情節,我都會感動得瑟瑟發抖,

它曾經在很長時間內深深影響我,於我而言,它就是中國科幻的圖騰。

********************

【序】

記得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天青青兮欲雨,沉悶的空氣令人聒噪。

我悠悠地踱入學校的圖書館,想找幾篇小說翻翻,讓自己從心神不定中解脫出來。

隨手拿起一本,喏,《2003中國年度最佳科幻小說》

「看起來都是中短篇小說嘛,用來放鬆心情倒是不錯……」 我默默地想。

於是,我滿懷期望地翻開了它。

那時的我,或許並不知道,我正在看的,可能是史上最精彩的中國科幻年度選集。

我有倒讀小說集的習慣,從最後一篇看起。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九戈龍的《永遠的朋友》,這是一部遊戲小說,也許是我看過的最棒的遊戲小說之一。

小說中「殺死好友經驗更多」 的設定令人激動不已,在 「沒有永遠的朋友」的設定讓遊戲中的友誼顯得彌足珍貴。

然後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韓松 的《地鐵驚變》,韓老師的腦洞之大讓人驚嘆不已。

【翻譯:胡思亂想能到這種水準真讓人大開眼界(非貶義)】

接著是 劉慈欣 的《詩云》,文中的 「李白」 的 「暴力作詩」 讓人印象深刻。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唉」 這首「絕妙好詩」 讓人忍俊不禁】

最後一篇小說,也就是這本選集的第一篇小說,是何夕的《傷心者》。

在讀《傷心者》之前,我合上書,默默地思忖著:

一部小說需要寫得多好,才能使它在一本選集中排在《詩云》、《地鐵驚變》和《永遠的朋友》前面?

在讀完《傷心者》之後,我已然忘記了之前的疑問,

只是愣愣地望著窗外,這才注意到,窗外早已雷聲陣陣,暴風驟雨也已經降臨多時。

正如我那時的心境。

(劇透預警。)

【一】

《傷心者》不是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

當我們在談論科幻作品時,我們會想到什麼?

有人會想到《黑客帝國》——因為它的世界觀太顛覆,連統治者都變了;

有人會想到《盜夢空間》——因為它用生活中最平凡的「做夢」,開出了非凡的腦洞;

有人會想到《三體》——因為它的場面之大,時間跨度之久,足以讓他成為「科幻史詩」;

但很少有人會想到《傷心者》。

作為一部「科幻」作品,《傷心者》是蒼白的。

整部小說,和科幻相關的內容,僅僅是「時空轉換回到過去」——這是一個被使用了無數次的設定,早已爛大街了,毫無創意可言。

除此之外,它還是一部不能更「軟」的科幻。除了「時空轉換」、「大統一方程」以外,全文幾乎沒有出現任何和科學相關的辭彙,對了,那個主人公的著作 《微連續理論》恐怕也是作者一拍腦袋想出來的吧。

【二】

《傷心者》並不能準確地反映社會現實。

回頭看這部小說,

  • 文中描寫的所謂 「理科生的世界」 是不真實的,在很多地方帶有文科生對理科生的誤解。

  • 文中描寫的所謂 「大學學術環境」 也是不真實的,為了出一本書費了如此多的「精力」,在主人公所處的大學很難發生。

  • 文中描寫的所謂 「出書後的窘境」 更是作者的臆想,如此宏大的作品,哪怕真的是沒有意義的,也應該會在大學裡有備份(否則我們的那些畢業論文早就被丟2333),根本不必走上「自費出書」的道路。

…………

總之,《傷心者》不是一部經得起推敲的作品。

【三】

我承認,《傷心者》有很多缺點。

然而,於我而言,它是一部把 事業、親情、愛情、社會現實 結合得幾乎完美無瑕的作品,每一次結合,在我的心裡都會滾過長久的浩嘆。

讓我們靜靜地感受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吧——

1、

在江雪看來何夕並不像外界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迂腐的書獃子,恰恰相反,江雪覺得何夕身上充滿了靈氣。給江雪印象最深的是何夕的眼睛,在此之前她從未見過誰擁有這樣一雙睿智的眼睛,看到這雙眼睛的時候江雪總止不住地想有著這樣一雙眼睛的人一定是不平凡的。

樸實無華的語言,卻道盡了我們很多人從小對數學的崇高敬意。

有多少人曾為「性感」的數學著迷?又有多少姑娘曾經想嫁給充滿「靈氣」的數學家?

現實把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從美妙的數學世界拉回,卻拉不回埋在我們心中的數學情種。

2、

"四點半不到,時間還早呢。"江雪看錶,"要不我們到"金道"保齡球館去。"何夕遲疑了片刻:"我看還是在學校里找個地方玩吧。"江雪擺頭,烏黑的長髮掀起了起伏的波浪:"學校里沒有什麼好玩的,都是些老花樣。還是出去好,反正有老麥開錢。"何夕的臉突然漲紅了:"我覺得老讓別人付錢不好。"江雪詫異地盯著何夕看:"什麼別人別人的,老麥又不是外人。他從來不計較這些的。"


"
他不計較可我計較。"何夕突然提高了聲音。

從閱讀理解的角度,如何理解粗體字的含義呢?

  • 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 雖然貧窮但有骨氣 的倔強性格;

  • 承上啟下,將故事推向第一個高潮;

  • 為未來主人公的悲劇結局埋下伏筆。

當年,我們就是這樣做著語文閱讀題的。

只是,如果看完了全文,回頭再看這一段,它帶給我的,卻是無盡的心酸。

3、

"我們的研究終究要獲得應用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只能誤入為數學而數學的歧途。" "可它看起來是那樣的和諧。"何夕爭辯道,"充滿了既簡單又優美的感覺。老師,我記得你說過的,形式上的完美往往意味著理論上的正確。"劉青一怔,他知道自己說過這段話,也知道這段話其實是科學巨匠愛因斯坦的經驗之談。他不否認微連續理論符合這一點,當他瀏覽著手稿的時候內心的確有種說不出的充滿和諧的感受,就像是在聽一場完全由天籟之聲組成的音樂會。

曾幾何時,我們僅僅因為「美」 而喜歡一樣東西。

可長大後,面對 「實用主義」 的世界,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退卻了。

4、

何夕下意識地摸了一下口袋裡的存摺,那裡母親二十七年的工齡,從青春到白髮,母親連問都沒有問一句就給他了。何夕突然有點猶豫,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麼權力來支配母親二十七年的年華-雖然他當初是毫不在乎地從母親手裡接過了它。

最深沉的母愛,不是天天說「我愛你」,而是遞過存摺時的毫不猶豫。

5、

胖眼鏡一等到何夕的背影轉過樓梯口便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小心翼翼地收好有何夕答名的那張約會。"雛兒。"胖眼鏡不屑地轉身,隨手將另幾頁紙扔進了垃圾桶。


我看著那幾頁紙,它們同何夕簽字的那張紙的內容完全一樣,只是在填寫金額的地方填著另外的數字。那些金額都更小

「胖眼睛」 的哂笑,如同社會的一角。

在利益面前,夢想被踐踏得一文不值。

6、

書山還在何夕眼前晃動著,不過已經變得有些小了。那天何夕剛到這有夏群芳便很高興地說有幾套書被買走了,是C大的圖書館。夏群芳說話的時候得意地亮著手裡的鈔票。但是何夕去的時候管理員說篇目上並沒有這套書,數學類書架也找不到。何夕說一定有一定有準是沒登記上麻煩你再找找。管理員拗不過只得又到書架上去翻,後來果真找出了一套。何夕覺得自己就要暈過去了,他大口呼吸著油墨的清香,又手顫抖著輕輕撫過書的表面,就像是撫摸自己的生命,巨大的小滴掉落在了扉頁上。管理員訥悶地嘀咕,這書咋放在文學類里。他抓過書翻開了封面,然後有大發現地說,這不是我們的書,沒印章。對啦,準是前天那個闖起來說要找人的瘋婆子偷偷塞進去的。管理員惱恨地將書往外面地上一扔,我就說她是個神經病嘛,還以為我們查不出來。何夕簡直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回到家裡的,他彷彿整個人都散了架一般。一進門夏群芳又是滿面笑容地指著日漸變小的書山說今天市圖書館又買了兩冊,還有蜀光中學,還有育英小學。

主人公的母親怎麼就這麼「傻」呢?

花了自己半輩子的錢,幫兒子做自己不理解的事情,還為了讓他高興,去欺騙他。

這大概就是母愛吧。7、

「兩年前的某末我送十一歲的小兒子去上學,當時他們的一幢老圖書樓正被推倒。在廢墟里我見到一套裝在密封袋裡的書,後來我才知道這套書已經出版了一百五十年,但是當時它的包裝竟然完好無損,也就是說從未有人留意過它。如果當時我不屑一顧地走開,那麼我敢說世界還將在黑暗裡摸索一百五十年。但是一股好奇心讓我拆開了它,然後你們可以想像我當時的心情,就像是一個窮到極點的乞丐有一天突然發現了阿里巴巴的寶藏。我不知道這樣一部我難以用語言來評述的偉大著作怎麼會被收藏在一所小學校里,不知道上天為何對我這樣好,讓我有幸讀到這樣非凡的思想。我只知道當時我簡直失去了控制了,在廢墟上大喊大叫不能自己。這正是我要找的東西,它就是大統一理論的數學表達式,甚至比我要的還要多得多。」

你知道這種感受嗎?是的,就像是一個窮到極點的乞丐有一天突然發現了阿里巴巴的寶藏。

8、

"古希臘幾何學家阿波洛尼烏斯總結了圓錐曲線理論,一千八百年後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將其應用於行星軌道理論。


數學家伽羅華公元1831年創立群論,一百餘年後獲得物理應用。


公元1860年創立的矩陣理論在六十年後應用量子力學。


數學J.H萊姆伯脫,高斯,黎曼,羅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並發展了非歐幾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歐幾何的實際應用,但他抱憾而終。非歐幾何誕生一百七十年後,這種在當時毫無用處的理論以及由之發展而來的張量分析理論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基礎。 何夕提出並於公元1999年完成的微連續理論,一百五十年後這一成果最終導致了大統一場理論方程式的誕生。" 世界沉默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後面那千百年的寂寞時光。

每次讀到這段話,都會令人產生無盡的嗟嘆。

超越時代的偉大,真的只能是悲劇么?

9、

我拿出一張光碟:"何夕後來一直沒有說過話,醫生說他已經喪失了語言能力。但是我這裡有一段錄間,是後來何夕臨死前由醫院製作為醫案的,當時離他的母親去世不到一個星期。我現在已無法知道這究竟是因為何夕在母親去世之後失去了支撐呢,還是他雖然瘋了但卻一直在潛意識裡堅持著比母親活得長久-這也許是非曲直他惟一能夠報答母親的方式了。還是讓我們來聽聽吧。"背景聲很嘈雜,很多人在說話。似乎有幾位醫生在場。放棄吧。一個渾厚的聲音說,他沒救了,現在是十點零七分,你記下時間。好吧,一個年輕的聲音說,我收拾一下。年輕的聲音突然升高,聽,病人在說話,他在說話。不可能,渾厚的聲音說,他已經二十年沒說過一句話了,再說話也不可能有力氣說話。但是渾厚的聲音突然打住,像是有什麼發現。周圍安靜下來,這裡可以聽見一個帶著潮氣彷彿已經鏽蝕多年來的聲音在說著什麼。


"媽-媽——"那個聲音有些含糊地喊到。


"媽——媽-"他又喊了一聲,無比的清晰。

靜靜地感受吧,這是愛的回報。

……

【四】

看完《傷心者》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在這個自私的世界裡,依然有些東西,它們是那樣地潔白無瑕;

何夕的《傷心者》,告訴了我們其中三樣:

一是父母的愛;

二是對真理的追求;

三是埋在心底的夢想。

也許,在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曾經,或依舊保有這樣一個「傷心者」吧。

【完】


真的,深深的打動了我,非常優秀的作品;前面已經有非常好的全方位分析了,從另一個角度說一下自己的淺見。

這幾天剛剛看完了哈佛幸福課,自尊分為三個層級:依賴型自尊,獨立型自尊,無條件自尊。顧名思義,不用細說大家都懂的;自尊層級越高,內心就越強大。

何夕太沉溺於依賴型自尊了,過於在意別人的想法和外界的認可,但是你知道的,你做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己都不知道特么的有什麼用的事業,就要做好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準備,就應該有全世界為敵的擔當;當然這麼說有站著說話不腰疼之嫌,只是在上帝視角下的求全責備吧。

看大時代的時候我就不喜歡方進新,我不是不喜歡理想主義,只是不喜歡蠢理想主義;一條路走到黑毫無迴旋餘地,這個遊戲不是這麼玩的;「貪官奸,清官要更奸」,你被搞死了,你說接下來你的理想怎麼辦?

我感覺我們追求什麼也是一樣,你可以認為它是對的,是真理;但是你不能認為別人應該理所應當的認可你支持你,要學會無視他人的詆毀中傷污衊毀謗(我直接說這些都沒什麼用你可能也沒法接受,還是需要自己承擔下來),要學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學會陽奉陰違,學會陰險奸詐卑鄙厚黑;說的俗一點,自己選的路,哭著喊著跪著爬著都要走完。

不要活在夢裡了,回到現實中來吧。夢想不是坦途,總有崎嶇,前路未必光明,總有陰暗,別人未必正確,總有傻逼;給自己留一點餘地,追求自我調節的目標。

(跑題的有點嚴重orz)多謝看完。


作品是好的,但很可惜很多讀者把何夕想表達的內容理解錯了,以至於現在它變成了民科們的精神支柱。

至今民科們仍然搞不清楚 「這個理論是對的但是不知道有什麼用」 和 「這個理論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之間的區別,並且堅信自己的理論不光是對的,還能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我兔的星辰大海。


有人說,傷心者並不像一部科幻小說。

其實有時,最觸動人心的,反而是那些科幻之外的東西。

它們無關時代,無關背景,無關主角。

它存在在我們的時代,也存在在他們的時代。它們存在在故事裡,更是存在在心底的一根弦。

像遲暮美人布滿皺紋的微笑,氣衰英雄的垂死一擊,無名小卒站在天地間的引吭高歌。是一種遺憾,是一種情懷,是愛。

三體的故事裡,在人類存亡的生死關頭,當人們的目光已經聚焦到地球的未來,宇宙的未來。雲天明,他只想送給程心一顆星星。

球狀閃電里,我們彷彿也進入了那個籠罩著球狀閃電陰影的夏夜,和林雲丁儀一起走到了博爾赫斯小徑分岔的花園。金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那一條,這從此決定了我的一生。

最後在關於死亡毀滅坍縮關於人生的宏大思考下,我們在心裡留下了那隻美麗的量子玫瑰。

江南的上海堡壘里,當戰爭結束一切平息,作為時代英雄凱旋的江洋拿到了14年前的手機,終於知道了等待了14年的答案。孤獨盤旋了14年的簡訊,永不消失的電波,記錄著命運的輪盤流轉,註定的無可奈何的遺憾。那個宏大的時代劫難對於他來說,卻只是火鍋店裡微微捲髮畫著小怪獸的女孩而已。

對有一些東西是不應該過多地講求回報的,你不應該要求它們長出漂亮的葉子和花來,

因為它們是根。

傷心者我看了很多遍。每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都被無限的觸動感慨。

美妙人生的關鍵在於你能迷上什麼東西。對於何夕來說,他追求的並不是宇宙的真理人類的進步,而是一個讓他一生著迷的東西,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她是正確的,她很美。

有些東西本身並沒有意義,卻終究被時間賦予了意義。在他們之上生根發芽,開出耀眼的花。

理想主義者和玩世不恭的人都覺得對方很可憐,可他們實際都很幸運。

"古希臘幾何學家阿波洛尼烏斯總結了圓錐曲線理論,一千八百年後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將其應用於行星軌道理論。

數學家伽羅華公元1831年創立群論,一百餘年後獲得物理應用。

公元1860年創立的矩陣理論在六十年後應用量子力學。

數學家J.H萊姆伯脫,高斯,黎曼,羅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並發展了非歐幾何。高斯一生 都在探索非歐幾何的實際應用,但他抱憾而終。非歐幾何誕生一百七十年後,這種在當 時毫無用處的理論以及由之發展而來的張量分析理論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基 礎。

何夕提出並於公元1999年完成的微連續理論,一百五十年後這一成果最終導致了大統一場理論方程式的誕生。"


世界沉默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後面那千百年的寂寞時光。

傷心者,是一曲英雄的輓歌。是一聲時代的嘆息。

所以我們默默致敬,為了那些被遺忘的故事。


對我來說是不可超越的軟科幻,沒有之一。

永遠記得那句話:「對有一些東西是不應該過多地講求回報的,你不應該要求它們長出漂亮的葉子和花來,因為它們是根。

第一次讀《傷心者》是小五,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期間忘掉了作者的名字(只記得是兩個字)也忘記了文章的名字,只記住了大概的情節和這句話。

科學在進步,被我們記住的科學家只是寥寥數人,更多的人被淹沒在歷史長河裡,淹沒在無數的錯誤和失敗中。但科學本身沒有對錯好壞,每一個人都值得致敬。

向所有科研者致敬。

======================================================================

因為一些關係,這段時間又細讀了一遍傷心者,比起以往更得到了多出的一些東西。

故事內核曾加已經回答得很清楚,看到他的回答也覺得受益頗多^^,這次修改回答純粹從人物入手來說。

故事中所出現的所有人物,都是有其設計的必要性的。

何夕先不提,其餘的配角有:夏群芳(其實也算是主角)、江雪、老麥、劉青、老康。

夏群芳:母親,何夕的至親。也是唯一一個從頭到尾相信著何夕,崇拜著自己的兒子,並奉獻上她的一切的人。

江雪:戀人。一開始對何夕是崇拜,相信自己的男友。後來在何夕陷進去的時候,開始感到害怕,最後勸何夕放棄,不成後離開何夕。

老麥:朋友。曾經的情敵,在整個故事中沒有表現出鮮明的立場,在結尾處有提到」上面「,大概是隱隱約約察覺到一點的。

劉青:導師。何夕因為他的話堅持著孤獨的道路,而劉青早就忘記了,「實用主義者」。

老康這個人物太有意思了,放在後面說。

這幾個人組成的,其實是何夕這個人物身邊的社會。家人、朋友、戀人、師生,而大眾的態度可以從印刷廠員工和何夕的鄰居窺見。

全文的脈絡其實就是這些人的改變,從而引出的何夕本人的改變,前後呼應得非常漂亮。這是以往我沒有讀到的部分,原先太注意故事本身,倒是忽略了寫作上的技法。

這幾個人本身的矛盾點,或者說對比也很有意思:

夏群芳——全文開頭,夏群芳在買菜,討價還價,不在意小販對自己的評價,只關注結果。然而在何夕問她借錢的時候,這些形象統統消失了,她並不是沒有猶豫過,但還是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並未關注結果,也從不討價還價,只因為那是何夕,她最好最好的兒子。

江雪——一開始她覺得何夕並不是一個書獃子,反而極有靈氣。最後她在信中寫道:「你離得那麼遠,就像是在天邊。」

劉青——作為何夕的導師,他把何夕看作曾經的自己的縮影。如果放棄追求,放棄執念,平庸下來,何夕或許就會像劉青一樣,有一份能糊口的工作吧。曾經的劉青說過:「探索意味著寂寞。」,而後來他對何夕說:「人是必須面對現實的。」曾經的堅持沒能贏過「現實」,劉青選擇了屈服,而何夕撞得頭破血流。

最後說說老康。

老康:曾經的數學系,也是劉青的學生,後來開了計算機公司。幫助江雪出國深造,最後獲得了江雪的芳心。

也就是說,老康的背景和何夕是一樣的,甚至何夕,毫無疑問,比老康更有才華一些。

換一個角度:如果何夕願意走上,全文所提過幾次的,「另一條路」的話,他未必不能做到老康那樣,甚至能做得更優秀。

何夕自己不明白這點嗎?我認為他是明白的。他看到老康,就好像看著另一個可能性的自己,在那個可能性里,自己高談闊論,揮金如土,能夠送心愛的戀人出國深造,能夠過上富足美好的生活。所以在最後,看到那塊手帕的時候,何夕瘋了——他親手,一步步地葬送了「老康」。

但我仍舊相信,何夕到最後,依然沒有後悔過。

「我知道我必須完成它,這是我的宿命」


今天下午讀過了何夕的《傷心者》,心中還是有很多感觸,好像翻起了一些年少時便深埋下的感受。想到了多少在夢想的邊境哭泣的人,是不是每個沒有像何夕一樣瘋掉的人,終究也會經歷一段同樣痛苦的旅程。


每個人都確有這樣的瞬間,流連於自己構築的世界,為了美和夢想甘願放棄一切。但這種想法確乎在下一秒就找不到蹤跡了,畢竟不會有人願意,甘用七年的跋涉,解開自己心中最深的結。


其實,傷心者講的也是一個老話題,理想主義者的困境。他們不被人理解,只是因為那些不被認可的追求,不能開出漂亮的花。


很多人說,現實生活里,人們對理想主義者的態度遠沒有小說中那麼刻薄。在此我不禁想打一個問號。人們常常說這些人像自閉症的人一樣,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與別人交流,只是在科學的世界裡收穫許多快樂。就連大劉也說理想主義者多麼幸運。但我不這樣認為。就像何夕一樣,人們歸咎於這些人自己封上了與他人接觸的窗口,但其實世界上沒有不渴望交流的人。一句慘白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已然道盡了理想主義的人的宿命。


人們說,數學家不在乎自己的成果有什麼用處,他們從某種程度上是一群自私的人,他們為了他們心裡的所謂美搭上了他們自己,親人和所有支持他的人。其實不然,至少我覺得。我覺得他們無比熱烈的期望著自己的成果能夠派上用場,無比期望著自己動輒十數年的研究能夠獲得承認,甚至想和世界上的每個人分享自己的喜悅。但實際上呢,其實誰也沒有做錯什麼,但是他們的心冷了,他們變成了別人眼中的怪人。


其實我覺得,真正可怕的不是暫時派不上用場,而是沒有人能看懂。從某種程度上說,科學家的一些自豪感源於他們認為,自己是人類同宇宙的交集。只有想當然的人才會以為,跋涉在未知的荒原是一件不會累的事,即使它再美麗神奇。

總而言之就是不知道怎麼說,我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是捉急了。寫了一個同名小詩,反正湊合著當個回答吧。

傷心者

夜裡的笙歌奏起,

刺痛了幾萬年洋底的沙礫。

冷漠的荒原躊躇良久,

卻也不知道何為孤獨。

風又起,我在山巔凝固,

像方程一樣坦蕩。

好似宇宙射線肆過千年,

也撼不動這死的寂靜。

一對平行的橫線,

擺開著原子與光子的憤怒交鋒,

卻也攤平了

七年的衝動,掙扎與絕望

七年的思念,承受與平靜

七年的傷心,

彷彿我和這宇宙的宿命。

寒冷與我悲壯的對峙,

蒼白了這干硬的符號

在傷心面前

我傲慢的嘲笑宇宙淺陋

時間稍作停留,

又溶進了無邊夜色

不在癲狂的邊緣頹坐,

又怎有資格笑談孤獨。

傷心者,你為何傷心?

你本不在乎的一切,

你迷惑一生的思索,

你洞察世界的心如死灰?

那傷心者不言,

卻低頭看了看世界。

原來等號的一端是宇宙,

另一端卻是苦澀。


何夕老師是吃了當年傳播不利的虧,不然雷霆崖扛把子的位置怎麼也不會流至扶桑……


與其說是科幻,不如說是寓言,所以真的不必說什麼現實中科研環境怎麼樣理科生的實際生活什麼的了。

小說結構技巧是很好的,所有的矛盾衝突都設置的尖銳無比甚至血淋淋,所以總有人拿現實說事,覺得有點假,卻不知道拋開科研學術這些設定,所展現的悲劇模式真實無比。

它是那樣的美,又那麼令人心碎。。。

自己終究做不到心硬如鐵。


如花美眷,終抵不過似水流年。

紅塵莫有不死,早死的卻總是深情者。


我覺得是何夕最棒的作品之一了……


這一部和劉慈欣的「公款嫖娼」,一直是我覺得對科研最有力直白的揭示。

當然,《傷心者》看一次哭一次,唉。

這個小說真的可排話劇…電影略難…


"古希臘幾何學家阿波洛尼烏斯總結了圓錐曲線理論,一千八百年後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將其應用於行星軌道理論。

數學家伽羅華公元1831年創立群論,一百餘年後獲得物理應用。

公元1860年創立的矩陣理論在六十年後應用量子力學。

數學J.H萊姆伯脫,高斯,黎曼,羅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並發展了非歐幾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歐幾何的實際應用,但他抱憾而終。非歐幾何誕生一百七十年後,這種在當時毫無用處的理論以及由之發展而來的張量分析理論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基礎。」——《傷心者》

記得很久之前就聽過這樣一句話。

「科學在某種意義上本身就是在不斷的試錯。」

僅僅通過一定的理論和工具就想要測量整個世界,甚至想要最終理解這整個世界,這個過程真的很艱難,正如傷心者中所說的,人類不斷的找出死路,發現通路,太多偉大的試錯者湮沒在歷史中了。

不過,數學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支撐,但每個學科的發現不只是純數學理論的支撐,實驗與猜想同樣重要,比如現在的超弦理論有完備的數學理論論證反而缺少實驗證明。

最後,向地球上辛勤的科研工作者們致敬。(T_T)


有事實錯誤。這麼說是因為《傷心者》除了結尾以外都不是科幻。

學校不批准項目,不給經費。所以何夕就自己出書。這麼寫太貶低數學家的智商了。正確的順序是找期刊/會議(conference)投稿,有SCI和Google Scholar Citation才能把他的理論擴散出去,沒有頂級期刊/會議,可以找三流期刊吧?都reject了還敢自費出書? @徐璐

人類不像文中描述的這麼短視和無知。結尾列舉的那些事實我們早就知道了:基礎科學研究可能50年100年都不能轉化為產品,但是沒有基礎科研,工程技術也不能進步。所以現在政府經費是科學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政府和社會也能容忍比較長的「投資周期」。所以我們勞民傷財的造火箭造LHC登陸月球登陸火星。現在沒用不代表以後沒用。這些道理我們早!就!懂!了!

Inna Vishik"s answer to Should a big corporation inves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何夕哪怕是根本就不願意變通,不願意「掙夠了錢退休」,或者「把微連續當作業餘愛好」,只想在象牙塔研究純數一輩子,這是完全可以操作的。換一個學校讀PhD找教職,中國人都蠢哭了你可以去美國啊,為什麼要突然變成白痴?

傷心者_何夕_科幻小說


清楚的記得那是2003年1月號的《科幻世界》上的第一篇文章。我和我的初中同桌兩人,幾乎同時因為這篇文章喜歡上科幻文學。他是在病床上看的,如今從了醫;我後來選擇學天文,也跟被《傷心者》拖入的科幻坑的巨大影響分不開。2003年前後正是劉慈欣、王晉康、何夕等一票人短篇佳作頻出的年代,那些作品至今讓人難忘。

前不久重讀《傷心者》,雖然只是重讀了結尾的一段,但看到最後兩句時,仍然不能自已的濕了眼睛。何夕用心何其「險惡」,在宏大的科學史敘事之下,還偏要猛烈地擊打這人類最本性的母親情結。

"媽-媽——"那個聲音有些含糊地喊到。

"媽——媽-"他又喊了一聲,無比的清晰。

就是這兩句。每次看到都難以抑制的瑟瑟發抖。

題外話,為了這兩句話帶給我的感動,前幾天參加中國科普作協座談會,給李源潮副主席彙報發言時,特意提及了《傷心者》和它對少年時的我的影響。


這個世界有這麼多傷心的名字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火。

這本短篇小說集的第一頁就是這首詩,出自於唐朝杜甫《贈衛八處士》。

作者何夕的名字出自於這首詩,而每一篇小說里的主人公都叫何夕。

作者第一次解釋這首詩是在《人生不相見》這一篇,女主於嵐要前往獵戶座的渤海星,中國古人稱之為參宿,男主何夕要前往天琴座的裏海星,中國古人稱之為商宿。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講的是你我人生不再相見,如同參與商兩顆星。參星在西,商星在東,千百年來地球上的人們從未同時見到參宿和商宿,當一個上升時另一個在下沉,二者永世不能相見。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火,今夜還是何夜,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坐在一起挑燈共敘舊情呢?

1.

屏幕上的圖像漸漸清晰,分為一左一右兩幅畫面。一邊時年輕漂亮的少女夏群芳抱著他剛滿周歲的胖兒子何夕坐在公園的長椅上,臉上是幸福而憧憬的笑容。另一邊是風燭殘年的半文盲老婦人夏群芳,正專註地給她滿臉鬍鬚目光痴呆的傻兒子何夕梳頭,目光充滿愛憐。

儘管我想忍住但還是流下了淚水。我覺得畫面上的母親和兒子是那樣親密,他們都是那樣善良,而同時他們又是那樣——傷心。是的,他們真的很傷心。而現在他們早已離開了這個他們一生都沒能理解的世界,就彷彿他們從來就沒有來過。

以上摘自於何夕的科幻小說《傷心者》。

《傷心者》這個名字很有意思,誰是傷心者?是誰在傷心?是誰讓人傷心難過,又是誰在為誰傷心呢?那些傷心落淚的人兒,又是因為什麼而如此傷心呢?

小說的故事總結起來很簡單,主人公何夕提出的微連續理論當年無人理睬,一百五十年後最終導致了大統一場理論方程式的誕生。

一百五十年後的物理學家已經在物理意義上明晰了大一統理論,但是始終沒有合適的理論去描述它,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棟被推到的小學的圖書館找到了何夕著作的《微連續原本》,因此得以不到半年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完成了大統一理論的方程式,甚至在幾個月前製作出了基於大統一理論的時空轉換設備。今天「我」站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上,這樣說道:

我看著手裡的半頁紙,上面每一個名字都是那樣傷心。「也許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樣一些人。」我照著紙往下念,聲音在靜悄悄的大廳里迴響。

「古希臘幾何學家阿波洛尼烏斯總結了圓錐曲線理論,一千八百年後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將其應用於行星軌道理論。

伽羅華公元1831年創立群論,當時的學術界無人理解他的思想,以至論文得不到發表。伽羅華年僅二十一歲英年早逝,一百多年後群論獲得具體應用。

凱萊公元1855年左右創立的矩陣理論在六十多年後應用量子力學。

數學J.H萊姆伯脫,高斯,黎曼,羅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並發展了非歐幾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歐幾何的實際應用,但他抱憾而終。非歐幾何誕生一百七十年後,這種在當時一無用處廣受嘲諷的理論以及由之發展而來的張量分析理論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基礎。

何夕獨立提出並於公元1999年完成了微連續理論,一百五十年後這一成果最終導致了大統一場理論方程式的誕生。」

在接下來長達十分鐘的時間裡整個大廳沒有一絲聲音,世界沉默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後面那千百年的寂寞時光。

2.

因為最近在讀數學史,書中所提及的每一個人的名字都是那麼熟悉,每一個名字都是那麼傷心。那些走在同時代所有人前面的傷心者,會不會回過頭,看到自己身旁空無一人,而感到無比的孤獨和寂寞呢?他們會不會也曾猶豫過是否要停下腳步,放棄尋求真理的道路呢?他們走在所有人的前面,所以大家只能看到他們的背影,就這樣一個人孤獨地走著,那副情景遠遠望去,會不會使看的人落下淚來呢?

只是聽著他們的名字,就如此地令人難過和傷心,為他們所代表的偉大成就後的孤獨寂寞,痛苦徘徊和無人理解。

傷心的不是當事人,而是多年後回首的我們。

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對有一些東西是不應該過多地講求回報的,你不應該要求它們長出漂亮的葉子和花來,因為它們是根。

那麼,什麼是根,什麼是葉子和花?

小說中,老麥曾經這麼對何夕說過,國家的強大不是在這些方面,這些只是好看的葉子和花,真正讓他們強大的是不起眼的樹根。可現在的情況下幾乎所有人都只盯著那棵巨樹上的葉子和花,並徒勞地想長出更漂亮的葉子和花來。

何夕與情敵老康的對比,就正如根和葉子。老康年少有成,溫香軟玉在懷,風光。他和何夕都是從師數學教授劉青,他們是他所教的最好的學生,只是兩個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個改行電腦,一個研究數學。

何夕如果選擇另一條路,選擇成為葉子和花,那麼毫無疑問,他會比老康開得更加漂亮,他會比老康更加成功,他會事業有成,他會賺很多的錢,也會最後抱得美人歸。

但是他沒有,在面前的兩條路他選擇了最艱難的那條路,一條無人可懂的路。那條路他只能一個人走,他的老師不懂,世人不懂,女朋友不懂,唯一一個無怨無悔在他背後支持他的母親也不懂。

他就像詩人羅伯特《未選擇的路》的最後一段,他選擇了少有人走的路,從此改變了一生。

我將輕輕嘆息,敘述著一切

許多許多年以後:

林子里有兩條路,我——

我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

它改變了我的一生。

4.

數學是根,而其實際應用是開的葉子和花。

古希臘幾何學家阿波洛尼烏斯的圓錐曲線理論是根,一千八百年後終於得以孕育出開普勒的行星軌道理論。

1831年的伽羅華群倫是根,一百年後長出漂亮的葉子和花,獲得具體應用。

1985年凱萊創立的矩陣理論是根,六十多年後應用其的量子力學是葉子和花。

非歐幾何是根,一百七十年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結出的葉子和花。

何夕的微連續理論是根,一百五十年後大統一場理論是結出的葉子和花。

當所有人都在質疑這個理論的用處,何夕說,「可我必須完成它,這還是我的宿命。」

我一直在想,對於天才來說,以他的聰明才智,究竟是應該成為根還是葉子和花呢?

如果成為根是他的宿命,那麼我們應該以葉子和花的美麗去要求它嗎?

根的一生很短暫,默默無聞,也看不到因為自己而綻放的葉子和花。那些美麗都需要在緩慢的積累中逐漸成長,它們越是美麗,越是盛放,越是春意里生機勃勃,也就證明了根部向上給予的營養是如此豐富。

可是當我們在看到一棵樹的繁華的時候,我們經常容易忘記那些看不見的部分,我們會忘記看不見的地下根部的付出,他們是那樣的默默無聞,它們是那樣的醜陋,埋藏在土地之間,無人看見。

可是也會有人,在看到了繁花盛放之後,想起那早已消失的根的付出,而為此傷心落淚。

5.

葉芝的一首詩是這麼寫的:

這世上的哭聲太多,你不懂。

For
the world i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

——被偷走的孩子(The Stolen Child)


雖然過了這麼多年,一回想起來,眼睛還是會不由自主的發熱


2003年1月,科幻世界封面上是一隻尼斯湖水怪。

我大一第一學期期末,信息與計算科學系,即將考試。

我讀到了這篇小說。

當時立刻轉發到學校論壇里,標題是:數學專業必讀的小說。

從那天起我的座右銘就變成了「探索意味著寂寞」。


這篇小說是我高一那年讀的,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我對基礎科學的認識,修正了我對數學的態度。多少年還記得裡面有段話,說基礎科學就像一棵樹一樣,計算機、金融等科學是樹上的果子,只有樹成長,才會結出更多的果子。研究科學不能本末倒置,而是應該大力發展基礎科學。


不敢再讀


這個問題居然沒人邀請我?

這是我在另一個問題下的答案:

高中時隔壁班的班主任貼在教室後牆上的,我站在那兒一口氣看完了,然後從此認真考慮是否真的去做我從小喜歡的科研,考慮我是否有權利去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是否有權利讓父母繼續因為我的讀書而過著清貧的生活,還是在父母有生之年賺儘可能多的錢,讓他們晚年的生活品質儘可能的高;何夕所說的:這個世上惟一不用感到內疚的只有母親,到底對不對。開始考慮,我到底多大程度上屬於我自己,至今未有答案。

但是,我還是覺得他的結尾不夠好,著相了。要把這個故事寫純粹,就應該不要最後的何宏偉那一節,全部就寫一個瘋子一樣的何夕為了一個無用的理論,被女友拋棄,扔掉了尊嚴,令母親無比勞碌,自己也神志不清的故事,就好了。為什麼,因為像現在這樣寫,潛台詞還是,有用才有價值,何夕的偉大在於他的理論最終有了重大應用。但是,不是的,何夕們的偉大,在於他們純粹的信念,犧牲,即使他的理論最後沒有一點用,也絲毫不無損於他的偉大。只要能為研究這些「無用」的理論而努力,堅持,犧牲,就是偉大的,他們中間有些人的理論會得到應用,有些不會,但是那些成果沒有得到應用的人們,一點也不比成果得到應用的人差,他們都是一樣的偉大。

正如他在結尾前面一點所說:

記得當初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光里有無數人為了永動機耗盡了他們的一生。也許我們可以說這只是一些愚蠢的人,可是正是這些人的探索才最終讓我們認識了熱力學定律。他們雖然沒能告訴後人應當走哪能條路,但卻指明了其中的某些路是死路。所以我要說,即使微連續理論在今天仍然被證明是無用的,我們依然應當對何夕表示敬意。因為他曾經儘力求索過,這就夠了。

當然,如果真這麼寫,這個故事就會看著很奇怪,沒有這種震撼力,也沒有這個影響力了,所以,純粹的東西,一般不怎麼容易接受。


推薦閱讀:

有哪些值得分享的摘抄?
有哪些讓你覺得生活特別美的詩句?
林如海家四世為侯,為何林黛玉一貧如洗?
有哪些可以讓人的心智變得成熟的書籍?
韓少功的《馬橋詞典》的寫法是算什麼寫法?是他獨創還是先前就有了?

TAG:科幻 | 文學 | 科幻世界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