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評價一個演員的台詞功底?

問題有感而發於如何評價周迅的演技?北河回答的評論。

話劇演員的台詞要求是否較影視演員更高?

希望能給出擁有優厚的台詞功底的表演範例,讓我們學會欣賞~


我簡單總結一個最接近可以量化的標準吧。因為是說「功底」,所以只說基本功的問題。套用《幽游白書》的妖怪等級體系的話,這些基本功都練好了就能達到A級台詞水平。但是我們都知道,A級上面還有S級,而且兩個妖怪即便同為S級,也可以能力相差十萬八千里——統稱為S級是因為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他們的能力都是凡人不可企及的。

【1】

標準發音。

字要正,腔要圓。

《老炮兒》里,如果李易峰和張一山互換角色,是不是就沒那麼違和了?

李易峰那口音,哪裡像六爺的孩子呢?

可惜有人覺得觀眾只喜歡小鮮肉。

我國演員的群眾基礎差,這方面是主要原因之一。要做一個合格的演員,普通話怎麼也得有一級乙等吧。但我國現在主要拋頭露面的演員,普通話也都主要在二級甲等的區間徘徊。

所以北京和西安出童星、出演員會更容易,因為口音基礎好。

同樣的,雖然香港人口跟大陸比起來九百牛一毛,拍港片的時候,找演員也不會那麼困難。

【2】

邏輯重音。

邏輯重音的準確之所以至關重要,是因為它直接承載著「這句台詞是想說什麼」的意義。邏輯重音放錯位置,意味著演員都沒弄明白角色是處於什麼樣的心態、想表達什麼樣的意思,所以會讓觀眾有齣戲的感覺。

這一點觀眾一般不會有主動意識去察覺,只會覺得台詞說得不順,又說不上為什麼。

說個剛看的有印象的例子。

馮小剛和余文樂拍了個廣告片,叫《手機芯戰》。余文樂對馮小剛說的第一句台詞是:「導演,這戲那麼多角色,就沒有一個適合我。」

「這戲那麼多角色」找邏輯重音應該不難,應該落在「那麼多」上。但余文樂把重音落在了「戲」字上。

余文樂其實表演已經算不錯的了。早年生嫩點。到《志明與春嬌》的時候已經能在時裝戲裡表演得不露痕迹了。但他的母語畢竟是粵語。

有母語優勢的人也不一定能把邏輯重音找好。比如口音純正的北京人李連杰。

封神傳奇 內地預告片1:終極版 (中文字幕)

第31秒開始:

「我們要做的事情,不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是為了天下人的未來。」

李連杰把重音放在了「事情」上,莫名齣戲。

早年的李連杰電影如果不是他人配音(比如黃飛鴻系列),水準會大打折扣。

中小學英語有一種題,給一個陳述句,要求寫若干個疑問句,都要能用這個陳述句回答。

比如「John"s mother is working for Mr. Rich as a secretary in London branch.」

你可以寫的答案有例如:

Who in John"s family is working for Mr. Rich?

What does John"s mother do?

Where does John"s mother work?

Do you know anyone who works in London?

……

這樣可以寫出很多個不同的問句,雖然是用同一個句子回答,但是回答這些不同的問題時,邏輯重音的位置都不一樣。

邏輯重音這一關過不了的演員,都應該多做做這一類題。

【3】

情緒。

這個好像不用解釋,大家都明白。

好演員念台詞時調動情緒的能力是有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的。

就像陳道明在《英雄》里的那一嘆——

「十步一劍,好名字!」

事實上,用陳道明當時的台詞表演方式,哪怕台詞改成「小碎步薅一棒子,好名字!」,你也會覺得「嗯,真是好名字。」

【4】

節奏。

《火鳳燎原》里許褚的台詞都被頓號切成一截一截兒的。

這是一種挺有趣的嘗試,在無法體現語音節奏的漫畫中來改變讀者的閱讀節奏。

但從這些頓號的斷句來看,它只是簡單粗暴地把句子分割到每一個短語而已。

節奏對於表演的最大意義在於,找到了節奏,演員才能擺脫「背台詞」的形象,才能讓觀眾覺得是這個角色在一邊思考一邊說話。

比如張一山。《餘罪》第一季第一集開場的大段獨白,時快時慢,錯落有致,在功能上有「角色在思考」的說服力,在藝術上有抑揚頓銼的音樂感。

以演技差著稱的天皇巨星劉德華,其實在這方面倒是做得有些亮眼之處的。他經常能在念台詞的過程中加入停頓和拖音等,看上去像角色在邊想邊說,而不是演員在背台詞。(一定要看原聲才能知道演員的台詞功底)

另外,國內演員多數節奏感差可能也和國內音樂基礎教育差和音樂氛圍差有關。

這直接體現在讚揚《莊子》文筆的各種文字里,很少有人指出《莊子》行文那妙不可言的音樂感。在這種自由的文本里找到音韻和句法的節奏,是用駢句體現音樂性所不能比的。

其實節奏還體現了演員對台詞語義的領會程度。

比如說汪涵經常學趙忠祥配《動物世界》:

「在~~~一望無際的非洲大草原上,一隻獵豹在樹陰下躲避正午的烈日……」

汪涵每次都會指出來說趙忠祥的斷句很奇怪,先說一個「在」字,過好一會兒才接後面的台詞。

其實這是很高明的節奏控制。因為先發出的這個「在」字,是用來提起觀眾注意的。

如果你看電影時遇上忽然沒聽清剛才那個演員說了句什麼台詞,有可能正是因為演員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連珠炮般吐出了一串關鍵台詞。

朱旭在北京電視台的節目里說自己以前結巴,要是心裡老琢磨著待會兒要說什麼,就會把話堵嘴裡。然後他又說,這反而對表演有利。何冰說這怎麼可能呢,台詞咋背啊。朱旭說,因為結巴,背不下來,所以得把台詞變成自己的話,所以就順了。

這話乍聽會以為朱旭把台詞改了。其實這是誤把「看山還是山」當成了「看山是山」。朱旭先生的意思是,如果是在「背」台詞,那就結巴定了,所以不得不將台詞融會貫通,讓自己變成角色,從角色的角度說出角色想說的話,這樣就不是「背」了,就順了。

這算是台詞功底的四個基本面吧。一般來說,好演員在這四個方面都會比較紮實。偶有意外。比如曾志偉過不了標準發音這一關,吐字比較含糊,但其他三項都很棒。

「標準發音」和「邏輯重音」這兩項,前者重天性,後者重悟性。

再往高處的話,就永無止境了。如開篇所說。

有很多花活兒,其實很好用,但國內的主要演員多數還在跟這四個基本面糾纏。

比如《越獄》里米帥用氣發音的方法,就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勾人方法,其實並不是特別高明的技巧。但國內都少有人玩。


首先先謝邀,很抱歉的是我的知識水平無法在短篇幅內做到比較詳盡的解釋,我學了兩年台詞課還沒有真正解決「台詞功力不行」這個問題.....但我認為上面各位老師基本上說的點都是很重要的,我就談談後面的兩個問題,偷個小懶.....&<( ̄ˇ ̄)/

首先我認為話劇演員的台詞功力要求是絕對高於單純的電影演員的,在一些方面的表演難度上不是一個等級。顯而易見,現代科技的前期拍攝,後期製作,特效,配音等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演員某些能力的不足,而話劇需要一氣呵成,需要在舞台上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需要說出來的話直接讓觀眾聽明白,聲音要有張力有強度有控制,普通話要標準要清晰,角色的語言要鮮活要真實......這都是很要功力的。話劇,顧名思義就是說話的劇,我們老師在教訓我們的時候常常會說「你連話都說不好,演什麼話劇?」在這裡推薦北京人藝殿堂級話劇《嘩變》,由著名表演藝術大師朱旭老師、任寶賢老師等話劇演員出演,他們的台詞能力是任何一個演員無不崇拜的,是我等大部分「青年演員」望塵莫及的,這部戲也是將他們的台詞能力展現的淋漓盡致!

附上優酷鏈接:[優秀話劇珍藏]嘩變 老版

說一點我認為最重要的,在話劇的角度評價一個演員台詞功力好不好,只用看他能不能運用他的台詞來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演戲說到底是演人,趙甲和王卯肯定是不一樣的,可以對比朱旭老師《嘩變》中魁格艦長,《屠夫》中的卡爾,《咸亨酒店》中的阿Q,或者任寶賢老師《嘩變》中的格林渥,《天下第一樓》中的克五,《咸亨酒店》中的狂人。我們不難明白這個道理,再看看內地某黃姓男影星「塑造」的楊過與韋小寶,題主也不難找到反例(在此舉出這個反例僅作學術探討,並無針對諷刺)。


台詞功底的高低,不是看你發音標準與否,音色純正與否,而是看你能不能把台詞背後的「潛台詞」說出來。

有個真實的笑話,就是說早先電影很少現場錄音,都是後期合成的,而且為了趕進度,很多時候演員對話都是在念「一二三四五六七」,雙方只是在「對錶情」而已。但是如果和後期合成配合來看,演員的表情情緒都到位的話,這樣的演員就是台詞功力了得的,因為TA即使沒有在說台詞的原文,卻依然能把原文里要表達的情緒都記住並表現出來了。


話劇的表演我了解得不多,就不摻和了

影視演員的台詞,可見以下兩個我的回答

如何評價斯嘉麗·約翰遜的演技? - 演員

如何評價演員艾米·亞當斯 Amy Adams?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什麼發聲之類的屬於基本功吧,演員要演繹角色,非常重要的是——對文本(角色)的理解

如果由於演員的閱歷太淺,對角色的理解太淺,任你如何聲如洪鐘直接切換到氣若油絲,發聲器官用得再巧妙也就是一堆肉而已,念出來重音都不對,聲音再好聽都索然無味

至於上面提到的《一代宗師》……說實話一代宗師裡面,台詞甚多,但裡面真正能把劇本意思都演繹對,重音念好有層次的表演真不多,《一代宗師》是一部劇本高於表演的作品,裡面很多台詞都被浪費了

當然有的天才演員也可以拋棄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而創造屬於自己的個性、濃縮化的表演美學,比如奧遜威爾斯——他所追求的角色塑造,是來源於角色,但不拘泥於角色本身的,以下為引用,懶得打字了,上圖……


我給你舉個例子吧,《一代宗師》里王慶祥飾演的宮寶森在金樓里開場有一大段台詞,你可以感受下王慶祥老師的台詞功底:

我這輩子只成了三件事,合併了形意門和八卦門。

  接了我大師兄的班,主事中華武士會,聯合了通背、炮錘、太極、燕青等十幾個門派加入。最後是撮成了北方拳師南下傳藝。

  民國十八年;兩廣國術館成立,五虎下江南。就是我和李任潮先生在這座金樓談定的。

  我是老了,新人要出頭,我的引退儀式在北邊辦過一次。

  今次蒙精武會的邀請在這兒再辦一次,是想給南方的老哥們老同志做個告別。

  在東北和我搭手的是我的大徒弟馬三,我的班他接了,諸位可是得照應得他。

  本來我還想辦最後一件事,就是把南拳北傳。

  可惜我沒有時間了,在這裡的引退儀式上,跟我搭手的,我想是位南方的拳手。

  當然得大家認可才行啊,挑一個吧

這應該是整部電影里最長的一段獨白,實際上整部電影里宮寶森這個角色的大段台詞是最多的,但是不僅不讓觀眾感到厭煩,反而抑揚頓挫、感情充沛,堪稱完美。


記得一個配音演員(好像是邱岳峰)這樣談台詞問題的(大意):先說清楚「字兒」、讓人聽明白「事兒」、最好讓觀眾覺得有點「味兒」。

翻譯過來,就是第一發音清楚,不吞字 不咽字,讓字立起來。第二注意說話節奏感,不讓觀眾理解劇情有困難。第三就是注意感情韻味的把控,有效向觀眾傳遞角色的內心情感變化等深層次的東西,以此讓人久久回味。比如說上譯的邱岳峰,聲音本身不好聽,沙啞,但是節奏感太好了,他配的《簡愛》里的羅切斯特先生、《大獨裁者》里理髮師做的即興演講、《警察與小偷》裡面的小偷、《紅菱艷》里的萊蒙托夫。人物不同,但都深入人心。其他的配音演員如童自榮、香港的馮雪瑞 張濟平(馮、張兩人為《英雄本色》《黃飛鴻》《警察故事》《縱橫四海》《喋血雙雄》《無間道》等最著名的香港電影里的主角配音,我們聽到的周潤發、李連杰、成龍、黃秋生、狄龍、李修賢等人的聲音都來自這二位),這些都是專職的配音演員,都已經有自己的「味兒
」 了,就是一聽他們的配音,因為獨特的音色和風格,大家一聽就能聽出來是誰配的,聲音辨識度極高。

影視演員的話,比如葛優、王志文、斯琴高娃的台詞都很見功力。比如葛優的台詞的特點有兩個:語速慢、用氣音。比如「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1997年就要過去了,我很懷念它」「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這台詞一念出來,效果就有了。

以上都是已經成名的老演員了,說說現在已經出名年輕演員的常見問題(不評港澳台的演員):一是文化底子薄,念錯別字,比如楊冪之類。二是單一化,不管演什麼戲都一套念台詞的風格,不論是年代戲,還是現代戲,不管演的是北方人,還是南方人,都一口北京普通話來念。不會根據任務設計人物台詞。比較常見的是劉燁。三是不會用丹田氣,說台詞都沒吃飽飯的感覺。


特地來+1一下頂樓回答里「不論是年代戲,還是現代戲,不管演的是北方人,還是南方人,都一口北京普通話來念」這一點。想想看梅姨在「蘇菲的選擇」里的神級表演,除了神乎其神的演技,在片中還講波蘭語、波蘭口音的德語和波蘭口音的英語;在「廊橋遺夢」里講義大利口音的英語,在「法國中尉的女人」里講英國英語。。 Tilda Swinton在義大利電影中Io sono l"amore 裡面演一個嫁到米蘭富商家的俄羅斯女人,就真的找了個俄羅斯籍義大利語老師來學義大利語。凱特溫斯萊特為了演「朗讀者」里的漢娜,天天學習德語口音的英語(其實這個我覺得有點過了),新聞講她給孩子們講床頭故事的時候都不自覺講彪悍的德語口音,把孩子嚇到了。。雖然說揣摩口音已經是較進階版的台詞功力了,但演員下不下功夫,一望可知。在英國的表演訓練體系中尤其重要,因為英國是個很奇怪的口音和社會階層掛鉤(這並不常見)、且社會階層非常明顯的國家,尤其是年代劇裡面(樓上樓下、唐頓莊園之類),什麼身份有什麼樣的講話方式十分嚴格,你再去看演員接受採訪時「本身的口音」,和劇中人物往往差別很大,都是特意訓練的結果。


看到沒有我最喜歡的周一圍。不服

看過綉春刀的一定會記得那個說「很潤」的師兄。

第一段啃包子與師弟要錢。

第二段「到日子了」問師弟要錢,道出了他們都是流寇

第三段趙公公讓他殺師弟得加錢

第四段就是下圖,也就是抱師弟喜歡的妹子說出那句印象最深「很潤」。

B站有他綉春刀20分鐘剪輯。

丁修作為一個流寇,台詞功底太好,是BUG。


求別再扯淡了,換宋小寶去許文強,說發哥的台詞……

換梁家輝去演老炮兒,不用配音。

什麼都不懂扯逼演技信手拈來XXX台詞功底好……

你倒是說說好在哪裡?


戲劇獨白段落,是一個非常考驗演員台詞功力的手段。

舞台劇演員不能臨時重來,所以台詞功力肯定要求是很高的。這也是為何,英國舞台劇演員很長時間內看不起電影演員的原因。

一般來說有嚴格舞台劇訓練基礎和經驗的演員在影視方面都表現比較好,這也是為何英國影視演員常常水準很高的原因,因為他們有嚴格的舞台劇訓練現在紅到半邊天的抖森
Tom Hiddleston ,劍橋雙學位3A畢業以後,去的是2年莎士比亞戲劇學院)。幾乎每個拿到過美國托尼獎的演員轉戰影視屏幕,一般都能得到好評,所以上面某人的觀點實際上是不成立。

當然美國與英國的不同在於,選演員則是通過殘酷的市場淘汰,和星探得不拘一格降人材。比如達斯汀霍夫曼和羅伯特德尼羅,都是業餘演員培訓學校出來的。這種就靠生活經驗和悟性了。

上面提到的「葛優、王志文、斯琴高娃「,他們都是有很多舞台劇經驗的。至於面部表情的配合,這個需要經驗的積累。

至於國內很多年輕演員台詞的「話劇腔「是另一回事,他們理解有誤。焦晃有這個問題么?李媛媛有這個問題么?劉子楓,朱旭,濮存晰有這種問題么?他們都是舞台劇演員。《武林外傳》的閻妮以前也是話劇團的。

現在各種戲劇學院,常搞小劇場話劇也是為了克服這個原因,而且現在定向麥克風技術提高了,舞台劇也不需要那樣了。

我能給你一個壞的獨白範例,而且大家都很熟悉,老友記首播集詹尼佛安尼斯頓,有一段穿著新娘禮服的獨白,就是未達標準的。這個主要和她當時缺乏經驗有關。下半季,她就好多了,因為編劇盡量給她生活化場面多,而戲劇化場面,特別是獨白少了。同樣老友記首播集Lisa Kudrow就只有一個很短的單獨鏡頭,裡面她就說了一句台詞「Thank you,hehe".完全達到效果。。Lisa Kudrow是卡司里唯一拿到2次艾美獎的,不是沒有原因的。對比,你可以去看那幾部熱播的偽紀錄片形式的美國喜劇,大多數演員實際上的戲劇獨白都比詹尼佛安尼斯頓這段好。


放著我來,下面兩個視頻點開不要看字幕只聽聲音,你就知道什麼是台詞功底啦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432640/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483675/


我記得畫壁的結尾,孫儷說著小學作文水平的台詞居然苦得稀里嘩啦。當時我坐在電影院里,真心覺得孫儷是個好演員啊。


在b站看電視,經常看到台詞功底這種彈幕,不太懂是啥意思。是不是就是很有感染力的意思?最近在看紅色和麻雀,紅色裡面的演員確實很有感染力,麻雀裡面的張若昀我覺得最吸引我。台詞功底應就是指聲音,節奏,腔調,感情,非常貼合角色?


對中國演員來講,最重要的一點是:說人話,說好人話。很多演員最初學習的是現場舞台台詞,比如話劇。這樣在很多影視劇里是不適用的。大部分影視劇不需要聲如洪鐘,字字達聲,而是需要角色化。而很多角色是生活化的人物,這就需要演員要將人物鮮活化。所以需要演員說人話。而很多演員恰恰不會。做好這一點再談怎麼深入,如何個性化的深層次問題吧。


乃是角色在說話,而非演員在講詞。


大陸演員的台詞功底,我只佩服陳道明在康熙王朝中怒斥群臣的那一段。什麼叫醍醐灌頂,什麼叫振聾發聵,演繹得淋漓盡致。


提名大神的change~


台詞,在影視里可能更多的是弱控制。在舞台劇里強控制多一些。總結起來無非就是表演里常說的「說人話」。台詞就是傳達信息以及表明人物性格的工具,這兩點誰做得好誰的台詞功力就好。


我覺得台詞說得再好,如果他沒有感情的付出和表情的配合,都沒有感染力


我之前一直覺得《龍門鏢局》沒有《武林外傳》舒服,開始只是認為龍的演員台詞有問題。現在想明白不舒服的原因就是《龍》太過話劇腔了,在話劇里就沒什麼,但拿到電視劇里,就顯得尤其誇張了。

***之前答案***對比《武林外傳》和《龍門鏢局》,前者演員們的台詞功底遠遠超越後者。


推薦閱讀:

說負100分也要支持《魔獸》或《富春山居圖》《小時代》的人有什麼區別?
如何評價漫威電影《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
既然電影院裡邊邊角角的座位沒人選,那為什麼還要設置這些座位呢?
為什麼沒有電影攝影與導演是一個人?
剪輯能對一部電影產生什麼影響?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