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娛樂化?

目前的泛娛樂化的廣度和深度已經前所未有。是中國的特有現象么?是否屬於一種中國低層阿Q精神?是否與中國正常娛樂項目過少有關?還是中國人的性格影響?


近段時間一些社會熱點問題走進了我們的視線,也引起了一陣討論熱潮。

諸如:4月10日亞裔乘客被美聯航暴力趕下飛機的視頻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亞裔,人權,粗暴對待這些名詞觸動了中國網友的心。後續報道證實老先生不是我們原以為的中國同胞而是越南裔,吃瓜群眾們表示,不是中國人啊,散了散了。)

4月11日,網上出現了一段「山東廣饒15年前失蹤女變殘街頭乞討、賣唱視頻曝光」的視頻聚焦了觀眾的目光。(走失前,四肢健全,走失後,四肢不見。被折斷的不只是孩子的身體,還有家人的心。熱心網友按捺不住了,幫著尋找視頻里的女主,結果當事人自己站出來證實是先天性殘疾,並不是當初那位失蹤的牟翠翠。網友們表示,誒呀不是牟翠翠了,散了散了。)

4月12日,白百何出軌事件登上熱搜榜第一,大眾目光急劇轉移。他們到底離婚了嗎?白百何出軌的小鮮肉是誰?

這時的我們不再關注美聯航無視人權,暴力對待乘客的問題。我們不再關注為了博取同情殘忍的致殘孩子將他們變成賺錢的工具這種慘絕人寰的現象。因為陳羽凡的綠光改過了一切。我們好像進入了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

我突然想到去年王寶強離婚事件的風頭蓋過了奧運會,我們對奧運健兒拿了幾塊金牌無感,更關心王寶強財產怎麼分?奧運會比速度,比藝術,比重量,比精神,都比不過王寶強離婚事件的娛樂性。

人們的目光輕易的被娛樂八卦所吸引,而忽視了很多能引發我們思考的熱點問題,信息在這個時候被娛樂極大的左右。我們討論了白百何,討論了羽凡,討論了是出軌還是早就離婚這樣的一個事實,包括近兩天討論起卓偉,起底他的公司,他的追蹤方式,他與眾明星之間的關係等等,可我們就是淡忘了越南人被拖下飛機的這一事件,試想,如果被拖下飛機的是你,你會怎麼做,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嗎?難道是華人我們就該義憤填膺,是越南人,我們就該看熱鬧嘛,我們的關注點不應該在人權嗎?娛樂的風頭蓋過了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再比如,前段事件的辱母案,大家都抱著驚訝,圍觀的心態來看待這一新聞,關注輿論,關注不同方面的聲音,關注事態發展方向,可是又有多少人關注起了輿論綁架法律的這一社會現象呢?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以娛樂,反正跟我沒關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就算我們分析起這個問題時,也是停留幾秒鐘的思考後,就會搜索他人對此問題的考慮結果,然後再用差不多1分鐘的時間去了解。慢慢的,我們真的還會思考嗎?

記得之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十二公民》,一群人都附和的認定那個孩子就是殺人兇手,說起理由來,則想當然的用生活的邏輯去評判,如果不是因為其中一個人提出了反對觀點,並且一直在堅持,那恐怕,這個嫌疑人也就在我們所謂的輿論下被無辜的冤枉。

輿論影響了我們的態度,影響了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甚至影響了社會氛圍。大家任由輿論擺布,瀏覽著由絕大多數人輿論起來的社會熱點和娛樂八卦。輿論為何興起速度如此之快,傳播面如此之廣,我覺得這和我們的浮躁心態有關。我們再面對一件事的時候,不用過多思考就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去發聲,去傳播自己的觀點,一致的觀點形成一股繩就形成了一定的輿論,而這輿論真的對嗎?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篇深度思考的文章,很多人又覺得好像視線應該被轉移到這個角度了,前面那種觀點就是博眼球的。那我們有想過,為何公眾視線能夠被這麼輕易的轉移,是因為大家立場不堅定,沒文化沒內涵嗎,不是的,問題的根本,要歸咎於娛樂至上的大環境氛圍給予了我們浮躁的思考方式。它慢慢的成為了我們一種行為習慣。

所以,《見字如面》、《朗讀者》一經出現就被抬到很高的地位,其實節目的形式很傳統。就是因為,這兩檔節目跟當下的娛樂泛化說不,它拒絕了浮躁的、淺閱讀、淺思考的風氣。可能我們太需要去沉下心來認認真真思考某一個問題或讀一本書。去感受文化的清流,而不是你娛樂的躁動。

在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一書對中對娛樂至死做了這樣的解釋。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人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我們現在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推送,網路文章取代了紙質書,也切碎了我們的閱讀時間,淺閱讀,碎片化開始流行。越來越多的平鋪直敘的觀點表述和文字分享被圖文方式取代。很多人說圖文能讓我們快速的得到很多知識,純文字的表述看的越來越艱難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習慣了一瞬間被文字弄困惑時就要馬上看圖以便於得到解釋和心理安慰。越來越多的公眾號從原有的大段乾貨的分享變成了多圖少文的分享。之前那麼火的《我們太太的客廳》,寫作者因為一篇《北大清華畢業仍然買不起》房火了起來,前三天,她的公號都還是是純文字、故事、乾貨的表達,可是她遇到了一個問題,瀏覽量越來越低,從10萬加到5萬再到1萬。為了迎合受眾的閱讀習慣,她開始加入一些圖片。利用圖文形式進行分享,可是閱讀量還是越來越低,到有的時候的4000,其實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圖文並不是萬金油,內容才是根本。思考方式才是根本。很多人看到閱讀量變成3000之後,又開始取消對他的關注,僅僅是因為潮流的發布趨勢,《我們太太的客廳》改變了發展方向。而閱讀者又僅僅是因為閱讀量越來越少開始取關,他們都習慣性的用別人觀點和行為來影響自己的判斷,難道這不是娛樂至上所造成的浮躁嗎,作為受眾,我們為什麼不能給三太太的客廳一些發展時間,她可能再出一篇爆點呢,《我們太太的客廳》又為何不能堅持自己的風格,以內容的角度出發,而減少對商業模式的顧慮呢?爆點之後,商業自動會找你,還生怕你不接受投放,看來微信公眾號也在被簡單的合作,被迅速刺激嗎?作為受眾,又何嘗不是呢?

騰訊新聞、今日頭條、搜狐、新浪,利用信息偏向不斷的給我們推送各種他們認為我們感興趣的閱讀,推送著大數據演算的我們的閱讀習慣,我們不用再檢索,不用再等待,就可以讀到我們想要的文章。其實,等待的過程,就是我們思考方式變淺顯的過程。因為我們被媒介懶惰了,被社會氛圍懶惰了,被所有人都這麼做的輿論懶惰了。我想問問很多人,你們有多久沒拿筆了?你們的手機沒網了,你會著急嗎?我們不用急著回答,可以認真的思考一下。

http://weixin.qq.com/r/gjqagkDEAR1_rQTh92_Q (二維碼自動識別)

- 感謝閱讀 -


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抖機靈,娛樂化的躲避。有人還會誇你「好機智」;「好搞笑」。

比如影視創作。中國沒有真正反映現實,有時代意義的影視作品,只有菜刀咯嘰人的「大片」。毫無深度和意義可言。

我這也是抖機靈吧。或許「機靈」都沒有。


1.媒體之間進入大戰時代。

2.經濟效益的驅使。

3.媒體的責任意識日趨淡薄。


只說自己的一些主觀感受。

每天大眾就被各種娛樂話題所驅使著,每次一個事件一出來,很快便會吸引一大票看重,可看重只看到事情的開始,卻不關注事件如何解決,解決的結果。如之前豐縣爆炸視頻,從視頻流出後就鮮少報道後續。每天都有許多人站在輿論的至高地批判別人,然後拍拍屁股走人,殊不知自己就是那個被輿論導向牽著鼻子走的人。

我以前不了解國家為何會選擇不讓人民上facebook,google,一方面政治原因避而不談,就我國整體國民素質而言,很容易會被一些激進言論沖昏了頭腦,成為狂熱分子。因此我國關閉國外網路也是有部分好處的。當然,我是主張開放外網的,這樣可以有更多的信息源供大家選擇學習。

似乎扯遠了,現在社會的泛娛樂化更多的是社會導向的結果,也是商業社會的必經之路,拉動內需,發展經濟,難到還有比娛樂更容易的嗎。各種出國旅遊,貓奴,化妝品推薦,王者榮耀等等層出不窮,而大眾也樂得接受,在泛娛樂化的同時呼哧呼哧地工作,又或者因為拚命工作促成了泛娛樂化,兩者相輔相成。

只是我看到這樣的現象不免心酸,對於自己最近所鍾愛的國學文化,世界歷史,動植物世界等等,又有多少人能窺見其中的美妙之處。


不是什麼事都是可以拿來調侃的!

不是什麼事都是可以拿來調侃的!

不是什麼事都是可以拿來調侃的!

我們班團支書昨天在班群里發了一條通知,如下圖。

大晚上十點鐘,我當時就炸毛了。之前上團課,上一任團支書組織的,公開表示了對習大大的不滿(原話是「不管你們愛不愛習大大反正他是不愛你們的」)

普通人說這些也就罷了,她們完全沒意識到自己身處在團支書的位置上,拿著最不該開玩笑的話題開玩笑。

這兩天推優搞測評,我不能向她們公開表示我的不滿,這樣只會使我的入党進程受阻,使我的測評不合格,使一大堆問題接踵而至。

但是!!!

我就是要表達我的不滿!你就是不應該這樣說!你這樣戲謔地對待一件如此嚴肅的事情,難道不是對我們這種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同學的一種玷污?

我自己也愛開玩笑,但是我有底線,我知道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而你,我連中指都不想給你豎。

髒了我的中指。


推薦閱讀:

未來的社交網路是什麼樣子的?現有的社交模式靠譜么?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老是稱呼別人為大佬?
HTC 要基於Android 推出一台 Facebook 手機,但你真的需要一台以 Facebook 功能為核心的手機嗎?
《社交網路》里提到 Mark Zuckerberg 在 Sean Parker 的幫助下牢牢控制住了自己的持股比例,有沒有知道具體用的是什麼樣的策略?
中國人在網路上為什麼喜歡用假名?

TAG:社交網路 | 心理學 | 娛樂 | 社會心理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