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比如唐納德·巴塞爾姆】很多採用fragments的形式?


Fragmentation是一種自求自由自在的創作方式,是後現代作品的重要特徵和理念,源於世界與生活本質的無序性,先記住這一基本點。

—————————————————————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大三上美國文學的時候的許多片段。老師講道:

「Many postmodern literary texts use fragmentation. Now, you hear me. The sentence I just said was not postmodern at all [laugh]. What does 『use』 mean? Does it indicate structure or a writing scheme? No. Post-modernists are against structures or construction. What does 『fragmentation』 mean? The moment we say 『fragmentation』, we already indicate a scheme, a sequenced construction. But post-modernists are, again, against structures.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fragmented』 if there isn』t a holistic schema at all.」

我按語氣和意群大致翻譯一下:[ 許多後現代主義作品採用了fragmentation,碎片化寫作。嗯,你們看,我剛剛講的這句話就很不後現代(笑)。什麼叫【採用】?那不就意味著理性安排的寫作結構嗎?不,後現代主義反對結構,講求「破」不講求「立」。什麼又叫【碎片化】?當我們用Fragmentation一詞的時候,我們已經暗示理性結構和次序的存在了。可是後現代反對結構,不認可理性的存在,既然沒有秩序也就無所謂「無序」。]

世界本就是無序無結構的,既然沒有整體,又何談碎片呢?這段講解我覺得很妙,當時讓我一下開了竅。

那麼再進一步講,我們又為什麼推崇這種無序性?這必須聯繫歷史背景。西方花了幾百年建立家園,以為探索出了以理性為核心的有序社會。可是20世紀前半葉,歐洲短短三十年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家園可以頃刻之間變成廢墟,哀鴻遍野。經歷了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創傷,人們開始嚴重質疑世界的秩序性。現代主義曾經試圖「重建」秩序,哪怕,至少,用意象主義表現主義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然而,不斷的熱戰冷戰和大小危機最終讓人明白,不是我們重建不了秩序,而是根本就沒有秩序。世界本就無序,思想也便不必模式化,文學藝術的創作也就不必要遵循範式和結構。叮,您的後現代主義上桌了。

斷篇敘事,胡亂拼湊,雜亂無序,像撲克牌一樣洗亂,讓讀者自己排序,甚至讓讀者自己補充自己猜自己寫。(有興趣可以專門去了解一下「撲克牌小說」 這種類型的後現代小說。) 這樣的小說,很「荒謬」,對不對?可什麼又是「荒謬」呢?根本沒有原則和標準。學Donald Barthelme 的 Snow White的時候有一個必學的詞,就是 collage (不是college,是collage,拼接,就是美圖秀秀里那個「拼圖」) 。Snow White consists of dozens of brief vignettes that invite readers to sequence, organize and recreate the classic tale, Snow White. 考試背的書沒想到現在都記得。這本小說就是很多零散的碎片化的小片段拼貼在一起的作品,它邀請讀者參與其中,以主動閱讀的方式自己構建文本。

這種絕對自由的創作遊戲,是後現代主義體現在藝術創作中的荒謬和無序性原則(不過,就像老師講的,「無序」這個詞本身就很不後現代)。後現代主義思潮試圖擺脫現代文化一味追求理性的僵硬原則,試圖重新評價曾經被認為是「不理性」的荒謬,然後發現荒謬才是世界與人的本質。到了後工業社會,我們發現,人的生活,人的語言,人的行為,人的表達,人主觀能動創造出的人類文化,本身就處處隱含著荒謬性。

再不濟,我們還可以上SparkNotes等作弊網站看看:

「Snow White is the apotheosis of the fairy tale.
Snow White is a joke played on Western culture.」

《白雪公主》是一部反小說(Anti-Novel)的小說,它戲仿/惡搞/諷刺了百年經典童話,它是對西方文化的一次充滿批判與質疑的嘲諷。

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文學藝術創作本質上是人自由的表達,是思想追求自由的主要表現,而思想既然自由,本質上就是不確定,無序的,變動的,和含糊不清的。要還原這種discursive的本質,就要破除我們標籤化認知中的那個「結構」。這個破除的過程,可以理解為解構。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說,「解構」首先是思想和文字「模糊含混」的一種表達形式,是對將創作內容和形式固定化的傳統形而上學和傳統藝術的一種反叛和批評。德里達所說的解構,模糊,荒謬,都是為了表達自由的一種反形而上學、反理性主義。只有模糊與荒謬,方能達到真正的自由。一味重複格林童話的老故事,不是自由。白雪公主膚白髮黑唇紅齒白標籤化的形象,不是自由。七個小矮人面具化的形象和性格,不是自由。王后妖魔化的人設,不是自由。公主總有王子來救,不是自由。千篇一律的兩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是自由。所有童話當中的線性故事發展,都不是自由。因為這些,不是無序生活的真實本質。

而那些瘋癲、放縱、破碎、拼貼、雜亂、無厘頭的故事情節和呈現方式,到頭來成了最意外的合理,最真實的世界,最通靈的觀照。這本身就是一種黑色幽默吧。

~~~~~~~~~~~~~~~~~~~~

一個看似無關的後現代式插曲:{當時這門課的老師出版美國文學教材,裡面講解後現代主義的時候談到【文字遊戲】是後現代愛玩的一個東西。說來有趣,在這個圈子裡,文字遊戲叫做world play,沒拼錯,不是word play。老師笑著說這個詞本身就自帶黑色幽默。他說(原文是英文),我就知道一般人會弄錯,這些編輯又眼尖心細非常敬業,所以特意叮囑編輯好多好多好多次那不是typo,可最終印出來一看還是寫成了word play。笑。}

~~~~~~~~~~~~~~~~~~~~

1。從形式上說,後現代主義講求自行自在的藝術創作,線性流暢敘事可以說被反叛到底。這個不多說了,比後現代更早的現代主義已經做到非線性敘事了。從一定意義上說,fragmentation不是後現代獨有的,伍爾夫《牆上的斑點》夠不夠破碎?那才是前現代的意識流啊。

2。從內容上說,後現代主義拒絕戲劇套路化。童話故事的情節,才子佳人的劇本,都是可以用一定的模式去分析和排布的,這理想化的劇情不是當今後工業社會的觀照 (這也是為什麼當前的兒童文學研究和literacy education早已淘汰了童話故事和傳統兒童讀物,我所在的「兒童文學」這門課要求為孩子設計一套主題叢書,沒有一個人選用傳統故事,而是廣泛選用後現代作品給孩子讀。fragmentation,多角度敘事,不可靠故事——當今,我們從小就培養孩子成為後現代讀者了。)。

舉個大家最好理解的例子吧,周星馳無厘頭電影,為什麼被分析為後現代主義呢?fragmentation和parody(中文應該是「戲仿」吧?)是其中兩大功臣。百變金剛里泡妞的闊少星哥,演著演著就開始和Bonnie一起重現《低俗小說》的歌舞。鹿鼎記演著演著,突然插入一段韋小寶和建寧公主扮成林青霞版東方不敗和侍妾詩詩的小插曲。例子不勝枚舉。這些碎片化的插入片段和高超的戲仿,你很難用傳統線性敘事的故事套路去預期和分析。

(周星馳本人在演講中笑著說,我根本不懂什麼叫後現代主義。可以,這很後現代主義。這恰恰是最佳的反應。如果他知道後現代主義,並按照後現代主義去創作電影、機巧地安排了這一系列無厘頭的fragments,那就是模式化,就不是後現代主義了。)

3。從寫作動機上說,現代和後現代主義小說不像傳統小說那樣是來講故事的 (傳統小說的解釋參考這個:為什麼毛姆的小說被歸納為傳統小說,而加繆的卻是現代主義呢? - 知乎),而是邀請讀者共同創作和反思的。換句話說,設置那許多的fragments,使讀者的閱讀體驗並不輕鬆,是因為讀者被要求參與文本,與作者一同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愉悅地聽故事。

說到fragmentation邀請讀者共同創作和反思,我記得在美國文學另一堂課,有同學說後現代主義的破碎化敘事讀起來不爽,問道:「What about the readers? Fragmentation makes it difficult to read. In a post-modern work, readers always have to guess and interpret. 」

老師說道,

「We are all lucky enough to read in a post-modern world, and we, as postmodernist readers, are playing different roles than our remote precedents. Compared to the past, today』s post-modernism asks for writers』 full surrender to readers』 ownership of the text and readers』 engagement in it. Readers have more responsibility to make of the work. When the writing is done there, the author is dead. Now, you hear me. That sentence is not post-modern at all [laugh]. Who is author? Who is reader?」 What is authorship?

我按語氣大致翻譯一下:「今天我們如此有幸能作為後現代讀者立於世界。我們這一代讀者比起先人扮演著完全不同的讀者角色。比起過去,當今後現代主義要求作者們把文本的擁有權歸於讀者,更多的是為讀者的 [文本參與] 讓位。時代不同了,現在是讀者有更多創作和解讀作品的責任,而不是作者。當一篇作品寫好放在那裡了,作者便已死。嗯,你們看,我剛剛講的這句話就很不後現代(笑)。誰是【作者】?誰又是【讀者】?什麼又叫作品的權威和擁有呢?」

(題主如果感興趣,可以去各大英語國家大學的文學院的網站看看在讀學生的研究興趣。很多人把"authorship" "text ownership" 這個話題當作研究方向的。光這個就能寫博士論文,而且還能往下更細地細分。)

後現代主義其實不像以往的那些-ism們系統化,它發展到今天並不是一個成熟統一的體系。它不是流派,不是風格,不是一個整齊的樹狀的概念系統。它是影響了現代文學藝術和學術思潮的哲學,但因為關聯和/或囊括的概念太多,自己內部便有很多矛盾的理論分支。不過對於入門的朋友,fragmentation是後現代作品的重要特徵和理念,源於世界與生活本質的無序性,這一基本點沒錯就是了。對於不想太多涉足理論的朋友來說,關於後現代主義,不妨就用崔健的【批判與懷疑】來理解吧,畢竟真搖滾精神也是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的寶貴財富(ps研究這個的博士也很多)。偉大哲人大張偉老師類似地教導過我們:「我不是朋克。沒有誰是朋克。要真是朋克,這人早死了。朋克批判一切反對一切,朋克連朋克都反對,這人還怎麼活。」

因之,回歸題主fragmentation的問題——後現代主義教給我們批判與懷疑,我們可以把碎片化理解為一個反思的機會:什麼是事實?誰是可信的敘述者?誰是不可信的?真正的故事線索是什麼?柯南說真相只有一個,但是,在後現代敘事中,譬如羅生門一樣的境地,真的有真相嗎?

希望有一點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當時的入門書有這些,絕不是推薦書單,絕不是推薦書單,絕不是推薦書單,只是我當時看了什麼而已。我只入過一次門,不知道讀什麼入門「最好」,不知道「應該」讀什麼。

References

陳世丹. (2013). 美國文學史: A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世丹. (2013). 21世紀新編美國文學選讀: 21st Century 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Baym, N., Levine, R. S. (eds) (2012).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Vol. 5). New York, NY: W. W. Norton

高宣揚. (2005). 後現代論 (Vo. 1, 當代學術思想文庫).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首先這種零散的形式打破傳統小說凝固的形式給讀者慣有的審美習慣造成強烈衝擊 這是常規敘述方式無法達到的

其次 零散的片段組合在一起不會給出某種意義 它給予讀者永久的閱讀體驗 語言是主體 讀者賦予語言新的意義 而非作者 從而給人一種移動組合的感覺

白雪公主就是一個片段的持續集合 書本一開始六個小圓就表示白雪公主六個美人痣 是不是很形象?這說明什麼 就是作者完全在玩語言遊戲啊 當代語言已經無法表達生活中的事物 還有小說中穿插的問卷 白雪公主本身就是對格林童話的戲仿 毫無疑問 戲仿就是為了批評傳統文學 因此 這樣零星的片段就是作為批評傳統的工具的


關於這個現象的討論並不局限於文學內部,也和倫理學、哲學有關。本人水平有限,更多的不了解,但可以推薦幾本這個議題下的研究著作供各位參考,

    1. Zygmunt Bauman, Life in Fragment: Essays in Postmodern Morality. Blackwell, 1993.
    2. Michael Zeitlin, Father-Murder and Father-Rescue: The Post-Freudian Allegories of Donald Barthelm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Vol. 34, No. 2 (Summer, 1993), pp. 182-203
    3. Brian McHale, Weak Narrativity: The Case of Avant-Garde Narrative Poetry. Contemporary Narratology (May, 2001), Vol. 9, No. 2, pp. 161-167

    4. Jane Flax, Thinking Fragments: Psychoanalysis, Feminism, and Postmodernism in the Contemporary West. Oxfor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5. Agnes Heller, A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Fragments. Blackwell, 1993.

btw, 個人認為表述為fragments和junk豐富了後現代主義寫作或許更貼切。

歡迎討論~


推薦閱讀: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 BBC 古典名著劇?
想看英文原著但老人與海都看不懂,還有救嗎?
你最喜歡簡奧斯丁的哪本小說?
有人上過孔瑋女神的英美名篇精讀課嗎?
羅曼司(Romance )與浪漫主義之間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TAG:文學 | 後現代主義 | 西方文學 | 文學理論 | 英美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