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服用砒霜會不會擁有抗毒性?
三氧化二砷這種東西的毒理是直接幹掉呼吸酶以及破壞黏膜,內外環境一起毀。免疫系統也拿它沒什麼辦法。
少量長期服用,就要考慮到神經毒性了,小腦瓜怕是會傻。另外低劑量三氧化二砷可以用來化療。別說人體細胞了,癌細胞也殺給你看。本人基層小法醫。個人看法,不可以!只會慢性砷中毒。
砒霜是個啥東西呢?砒霜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純砒霜是白色的粉末。古時候的砒霜都不純,裡面含有大量硫化砷,呈紅色。這就是傳說中的鶴頂紅!鶴表示背鍋好多年!
硫化砷就是常見的雄黃,雌黃。白娘子就是喝了這東西兌的酒變成了蛇!為啥變成蛇呢?不是因為雄黃酒能避邪,而是有毒,只是毒性沒純砒霜劇烈。白娘子沒成死蛇就不錯了!
電視中經常見仵作用銀針刺入死者的喉部,銀針變黑,大叫:有毒!!!
其實純砒霜是無法讓銀針變黑的,古時候的砒霜因為都含有雜質,主要是硫化物。遇銀針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大名鼎鼎的鶴頂紅作案被發現原來都是雜質在拖後腿。
好了,不再扯淡!下面闡述一下砷化物的毒理作用。這段可以跳過不看。
砷對人體內的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有很強的親和力,能與多種酶蛋白分子上的巰基或者羥基結合,如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細胞色素氧化酶、乳酸脫氧酶、膽鹼氧化酶等,形成穩定的絡合物或者環狀化合物,酶於是就失去了活性,導致細胞內生物氧化過程發生障礙或者使細胞分裂發生紊亂,可以致細胞死亡。
砷可以直接作用與神經系統,麻痹延髓的血管舒縮中樞。也可以直接損害毛細血管使之麻痹擴張,血漿滲出,甚至紅細胞漏出。
由此可見砷對人體的損害是多樣的。
砷中毒的癥狀。急性砷中毒請參考各種電視劇中各種浮誇的演技,下面主要說一下慢性砷中毒。
慢性砷中毒由於砷化物多次少計量進入人體,病程可長達數年,臨床癥狀表現不一。
有的表現為周圍性神經炎症,如手足麻木或者針刺感,肌肉麻痹或者萎縮。
有的表現為慢性胃炎,如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口乾、腹瀉、漸進性虛弱、消瘦貧血。
有的皮膚呈濕疹樣改變,大皰形成、水腫、毛囊炎或者潰瘍形成。
有的手掌、足跖皮膚角質增生或者色素沉著,後者常見於顳部、眼瞼、頸部、胸部等皮膚,與色素脫失相間存在,法醫學上稱為雨點樣色素沉著。
最後放上兩個教科書上的案例。
一老中醫多次小計量將砒霜投入妻子食物中,致慢性中毒死亡,前後殺害過4任妻子,最後一任妻子死後通過屍檢,發現肝腎腦尿中都含有少量三氧化二砷,遂案發。
一男子被妻多次小計量投毒砒霜,歷時2年6個月死亡,生前在多個醫院被誤診為周圍神經炎和阿狄森氏病,死後經屍檢才知道真相。
綜上:少計量多次投毒不會馬上死掉,會出現類似上述臨床癥狀的疾病,但最終還是會死掉,只要通過簡單的檢驗就會知道是否為砷中毒。
上述的人都長期服用了砒霜。說好的抗毒性呢?最後都被壞蛋毒死了!
在老國企上班時,有一次到江西大余出差,陪同領導到一家專門生產砒霜的工廠去看貨。這家企業似乎隸屬於鈷冶煉廠。
砒霜很有意思,在玻璃窯1550度高溫下它會迅速分解,析出氧氣使得玻璃熔液中的氣體變大,並迅速上升析出,起到澄清玻璃液的作用。其原理就是牛頓氣泡浮力定律。我們又看到牛頓,偉人無處不在。
我在做試驗時看過砒霜是如何實現玻璃液的澄清作用的。它的確能產生大量的氣泡,而且砷在玻璃液中是無色的,絲毫不影響玻璃本體的顏色屬性。所以在玻璃工業中,砒霜用作澄清劑。我當時所在的國企用量很大,每個月需要若干噸。但由於砒霜有劇毒,生產管理很麻煩,後來被其它工藝方法給替代掉了。
當我和領導來到放置砒霜的倉庫時,周圍有幾千桶砒霜,室內有股很強烈的異味。我問倉管員,如何知道砒霜質量的好壞?這位倉管員打開砒霜桶,從中撈出一粒約半個米粒大小的砒霜,當著我們的面放進嘴裡,含了幾下就吞下去了,並說他們就用這種方法判斷砒霜的好壞。
我當場就驚呆了。倉管員告訴我,純度高的砒霜味道不同,品嘗後就能體會出來。砒霜中毒是要有一定的量的,就吃這一粒,對人體不但無害,還有利!然後拿了一粒要我嘗一嘗,被我給拒絕。
晚上打電話問公司實驗室主任,談到食用砒霜的問題。實驗室主任不相信,我告訴他是真的,我親眼看見這位倉管員吃砒霜。主任說,雖說砒霜致死量不是很小,但也不能通過品嘗來判斷砒霜質量好壞。他認為這位倉管員腦袋有問題。
回到公司後,我找了實驗室主任,專門探討此事。實驗室主任認為,這位倉管員也許急於表現自己,才在客戶面前做如此出格的事情。想想也是,有的時候,我們自己不也會做類似的傻事嗎?
這麼多年過去了,這件事給人的印象實在深刻,記憶至今。
至於題主的問題:長期服用砒霜會不會擁有抗毒性?說實在的,我所知甚少,無法進行有效的回答。我只知道,我們自己絕對不要去品嘗砒霜就是了。
我認為,題主的這個問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誰也不可能冒著生命危險來做這個什麼好處也沒有的試驗,更何況,現代醫學和常識都知道,砒霜乃劇毒之物。人們避之唯恐不及,沒有幾位能有我遇見的這位倉管員魯莽的膽量。把自己的生命作為傻冒勇氣的代價,太不值得!
================
問題回答完了,且歪一下主題,我來給大家講講這趟出差。
這趟出差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因為我從北到南縱貫了江西省。
我們先到江西最北邊的九江,那兒有九江玻璃纖維公司。我們去參觀玻璃纖維的抽絲工藝和質量管理流程。
九江北臨長江,對岸就是湖北省。九江市區的廬山聞名天下,在市區一座公園中還能看到白居易的著名長詩《琵琶行》的題壁長廊。這座公園中還有琵琶亭和白居易雕像。
當然,我也在工作之餘,利用周日去爬了廬山,參觀了山上的陶瓷博物館和美齡故居。
接著我們來到江西省會南昌,再到贛州,以及本帖中提到的大余。大余是江西的南端,與廣東交界。
通過此次出差,才知道江西贛州地區是鈷的富集地。據說含鈷的礦石能在山上撿到,當地還有以拾撿鈷礦石為生的人。砒霜就是鈷冶煉過程中的副產品。
鈷的金屬氧化物是藍色的,是中國陶瓷景泰藍的著色劑,也是藍色玻璃的著色劑。我當時正在研發彩色玻璃製造技術,和鈷有過一面之緣。
這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事了,現在如何無從知曉。
======================
在我的工作經歷中,與牛頓有過理論交集的,這算一次,也即牛頓氣泡浮力定律。還有就是電器設計和製造工作中的牛頓散熱公式。至於工作中最常使用的數學工具牛頓-萊布尼茨積分定理,更是家常便飯了。
牛頓給我們留下的科學研究方法,其運用之廣難以估量,充分體現了科學大師的風采。
看到評論區許多知友對牛頓的氣泡浮力定律很感興趣,我來簡單解釋一下吧。
我們來看下圖:
甘油屬於粘滯液體。粘滯液體中的氣泡上升當然會受到粘滯阻力。
我們用浸沒在液體內的正立方體的物體來分析。該物體全浸沒在液體中,受到四面八方液體的壓力,而且是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由於下兩面在液體中的深度不相同,所以受到的壓強也不相等。上面的壓強小,下面受到的壓強大,液體對物體這個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這個力等於被物體所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粘滯液體中的氣泡當然會受到浮力,並且氣泡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但氣泡的運動速度越快,受到的粘性滯力也越大。粘滯力與浮力平衡時,氣泡就勻速上升了。
牛頓告訴我們,對於實際流體,它是有粘滯性的。當實際流體發生分層流動時, 因流速不同,相鄰兩層之間就有了相對滑動,於是也就產生了與速度方向相切的相互作用力,我們稱之為粘滯力或內摩擦力。公式如下:
,
這個式子就是著名的牛頓氣泡浮力公式。其中:F為粘滯力,S為兩流層之間的接觸面積,dv/dx為該處的速度梯度,比例係數η叫做流體的粘度或粘滯係數。
我們看到,牛頓氣泡浮力公式與阿基米德的浮力公式風馬牛不相及,完全不是一回事。
粘滯液體中的氣泡上升,就相當於不同流體間的相互運動,正好就是牛頓氣泡浮力公式的描述對象。
對於玻璃熔窯來說,它的玻璃液有效熔化面積大約有兩個籃球場那麼大。熔融的玻璃液深度1.5米,溫度在1550度左右,並且非常粘稠,類似甘油的特性。由於玻璃液的大宗原料是海沙,因此赤熱的玻璃液中充滿了氣體,如果把此玻璃液拉製成玻璃板,則玻璃板內充滿了氣泡,此玻璃當然是廢品。
所以,在玻璃原料中要加入適當的發泡劑,產生出大量的氣體和氣泡。玻璃液中的氣泡越多,氣泡合併就越快,並且氣泡上升也越快,最後的玻璃成品中不再會出現氣泡。
依據上面所講的原理以及牛頓氣泡浮力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出氣泡上升溢出的速度,由此判斷出玻璃熔液澄清的時間,再進一步可以計算出玻璃窯澄清區的寬度,以及玻璃窯的產量等數據。
由此可見發泡劑的重要性。這裡的發泡劑就是本帖的主角——砒霜。
有點象做饅頭。我們不可能往麵糰中鼓氣,只能依靠酵母讓麵糰自己產生氣體才行。玻璃液也是如此,只有這樣,才能讓玻璃液中的氣泡合併起來,並加速排出。
由於砒霜有劇毒,目前用三氧化二銻來取代它。
顯見,發泡劑在建築玻璃製造業中的地位還是很重要的,這裡面有許多學問。
至於食用玻璃器皿,例如微波爐專用的食品玻璃碗等等,一般都是石英玻璃。石英玻璃不能採用發泡劑,它用專門工藝技術(例如較長的澄清區、調整鈉含量來降低玻璃液粘滯特性、降低窯壓用低真空技術排氣等等)來處理氣泡問題。
不會,會死的比較緩慢和痛苦而已。
如果是免疫力,那麼一個需要抗原有可識別性,再一個需要免疫系統能產生出有效的抗體來。比如接種一小批牛痘,免疫系統消滅了牛痘病毒,記住了,下次天花病毒再進來,還沒等繁殖就被免疫系統識別並且殺掉了。
問題是砒霜這種純無機物,你讓免疫系統怎麼殺掉?所以少量多次接觸砒霜,免疫系統完全無能為力,因為專業不對口。另一個可能混淆的概念是微生物的耐藥性,這個看《進化論》就知道了。
10000個細菌,用少量青黴素,殺掉9990個,剩下9個葯得半死不活的,1個完全沒受影響的。這10個細菌又繁殖成10000個,再用青黴素,可能就只能殺掉2000個,剩下3000個完全不受影響的,5000個半死不活的,耐葯的基因在這群細菌里佔優勢地位了。所以耐藥性是用來形容一個群體的,而且需要很多代,而且需要靠死掉大多數個體,來改變對某種藥物或者說毒物有抵抗力的個體在群體中占的比例。個人呢?死或者不死,一半一半,而且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發現過抗砒霜的人類基因。所以。。。英雄,為了全人類,你真想試試?不少有毒物質是可以通過泌尿系統排出體外的,少量多次服用雖然不能讓人適應,至少讓身體有時間修復。
不過很不幸的,砒霜不是容易排出去的物質,它會持續對人體造成傷害,還會在骨骼和頭髮里沉積下來。慢速,少量吃砒霜致死最著名的案例應該是拿破崙了吧(你非要說武大郎更著名,那是大劑量急性中毒。。。),他在1815年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1821年3月時健康狀況迅速惡化,5月去世,死因最初被認為是病死。1980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在化驗了拿破崙的頭髮和遺骨中沉積的化學成分後,確認他死於砷中毒。現在比較主流的理論集中在波旁王室雇了拿破崙的僕人投毒和拿破崙的一個侍從長期挪用他的財產,為掩蓋罪行而下毒這樣兩種可能性上。
但是毋庸置疑的,長期,少量服用砒霜沒能讓皇帝長出抵抗力來,反而掛了。
當然辣,還有個比較著名的案例,比較極端的。。。不過也是大劑量。。。。。。就醬。這個問題問的很好。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抵抗力」是個極其模糊的概念——但大多數人以為他們很懂,以為自己概念很清晰。這就不可避免的鬧出了很多笑話,讓人吐槽都不知該從何吐起……
生物體的抵抗力,其實是由很多個「部門」組成的;不同的傷害牽涉到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反應機理。所以絕不能籠統的以「抵抗力」三字概括。
篇幅和個人能力所限,我籠統的介紹下幾個不同的大類吧:
1、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是人體警察局;它是專門針對生物入侵(如細菌/病毒感染等)的。
免疫系統又分兩大類。
一是非特異性的。
它可以通過識別出非自身產生的蛋白分子,並攻擊其攜帶者——表現上有點像「戶籍警」,凡不帶「身份證」的都歸它管(皮膚屏障之類物理性防禦設施暫不討論)。
非特異性免疫反應速度快,效果穩定,可對付任何入侵者;但如果它太過靈敏、攻擊強度太高,那麼就可能導致極為棘手的「自體免疫疾病「;同時,在長期的鬥爭過程中,病原體也演化出了針對性的突防能力……
顯然,單靠它,是不足以保護我們的安全的。
二是特異性的。
當機體受到微生物(細菌、病毒等)入侵後,就會刺激特異性免疫部門。
然後這個部門就會馬上行動起來,提取入侵者的分子識別標記(就好像印髮帶照片的通緝令一樣),訓練出大量針對性的「特警」。
既然打擊目標是明確的,那麼就不需要有非特異性免疫「傷及己身」的後顧之憂了。所以特異性免疫效果極佳。
它的特點是:
第一,只能針對生物入侵(它可不能幫你抵擋砒霜。嗯,非特異性免疫也不能——皮膚屏障之類物理性防禦除外);
第二,需要較長時間去完成頒發通緝令-訓練特警流程(這個時間往往需要三天到一周以上:所以你得了病毒性感冒,三天到一周左右就會自愈,吃藥並不能縮短這個過程);
第三,它是後天獲得的,沒有感染過某種細菌/病毒,你就不可能對它有抵抗力(注意,免疫系統識別的是「分子特徵」,所以給你注射了死的或失去了感染/破壞能力或活性/毒性較低的細菌/病毒,你仍然能得到針對同類入侵者的抵抗力。「種牛痘預防天花」就是鑽了這個空子);
第四,它是持久的,一旦產生了抵抗力,你就終生對這種細菌/病毒有抵抗力(除非它產生了新的變種:比如感冒病毒突變就非常非常快,所以今年的病毒性感冒你得了,明年的感冒病毒你仍然沒有抵抗力)。
簡單說,就是「打防疫針吧」。
這個鏈接標題是「非特異性免疫」,其實包括了特異性免疫:
非特異性免疫
2、解毒系統
地球上幾乎所有植物都有毒。
很震撼吧?
但,好好想想吧,你憑什麼認為,植物理所當然就應該「心甘情願」的供你食用?
它「很努力很努力」的產生毒素了,它真「想」把我們這些吃人家身體、後代的「害蟲」毒死。
但我們會解毒。
舉例來說,巧克力就能毒死貓/狗;但我們人類就能解了它的毒~~
(此處應有反派杠鈴般猖狂的笑聲)
你問為什麼人類就能解了巧克力的毒?
因為解不了巧克力毒的人都被毒死了。
地球上所有動物都能解自己食譜里那些植物的毒,只是解毒能力和解毒種類各不相同。
很多動物,包括人類,有一個特別的行為:長時間吃同一種食物,會對這種食物產生厭惡,甚至聞到這種食物的氣味就想吐;但多種食物換著吃就沒問題。
這是因為,那些在我們食譜上的東西,雖然它含有的「有機毒」在我們的解毒能力面前不堪一擊……但我們的解毒能力也有上限。
說的更具體點,解不同毒的機理是不同的;打個比方的話,吃太多同種食物後,我們「儲備」的、相對應的「解毒劑」就會耗盡——那麼再吃它就有點作死了。
沒關係,解其它毒的「解毒劑」還沒用呢。所以換一種食物吃就行了。
這是個比喻說法,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解毒劑」。解毒是在肝臟內進行的,短時間大量攝入同一種毒素就可能傷害肝臟;但肝臟可並行處理多種毒素,所以可以同時吃幾種食物,肝臟就應付過來了。
此外,注意肝臟並不能解所有的植物毒。這是果殼最著名最鐵杆的中醫粉轉的一個帖子,比較可靠的描述了一些植物毒素傷害肝臟的案例:
大陸中草藥肝損害調查 | 謠言粉碎機小組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另外,腎臟可以富集並濃縮各種代謝產物以及包括毒素在內的各種物質,通過尿液排出體外——這個「富集並濃縮」的工作使得腎臟顯得極為脆弱,極易被攝入物質傷害。
比如之前的三聚氰胺奶粉案,就是因為高濃度的三聚氰胺在腎臟富集、結晶才造成了傷害。不是在腎臟富集這一下,三聚氰胺確實是毒性極低的。
可見,人體是個極其複雜精密的機器,不能有半點馬虎。
注意這個系統的幾個特殊點:
第一,它是先天的,能解的毒素生下來就能解,不能解的至死都不能解。
就好像狗無論如何不能吃黑巧克力、蟲子可以吃某些莊稼的葉子但我們卻吃不消一樣。
它是針對自己食譜中的食物的。如果鉛不在你的食譜里,你當然演化不出針對它的解毒能力(當然,它代謝其它毒物的某種手段可能恰好也能降低鉛的毒性,但別指望徹底解決問題)。
第二,它有能力上限,「解毒能力」一旦接近上限,敢再吃還是作死。
不過,如果經常吃某種東西、導致對應的「解毒劑」經常耗盡,的確是會導致這種解毒劑更快更多的被機體製造出來的。所以這裡的確是「可鍛煉」的——所以你可以每天吃兩捆野菜,以鍛煉自己大量吃這種野菜的能力。這事想想就覺得酷啊(旁白:是褲衩的褲吧)
第三,有些毒素或許能被部分代謝,但它是無法(完全)排出體外的。典型如重金屬……
第四,作為第三條的補充內容,代謝一種毒物可能是非常非常複雜的,需要多個步驟多個部門密切配合。但不同部門的能力可能並不一致,也未必可以一起被「鍛煉」……
比如酒精攝入後,就會先被代謝為乙醛,從而避免飲酒者當場醉倒。所以這方面有缺陷的人喝一點點酒就會醉——他們是最幸運的。
乙醛是比乙醇(酒精)更具破壞力的東西。接下來必需一些酶的配合,才能把它代謝為安全的乙酸(醋)。但是一些人有基因缺陷,他們不能產生這種酶。這就導致高毒性的乙醛累積,一喝酒就臉紅——然後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甚至誘發食道癌。如果你能代謝乙醇(酒精)卻對乙醛無能為力……那麼經過大量的刺激,你的確有可能鍛鍊出很大的酒量(提高了把乙醇轉化為乙醛的能力);但你的基因決定了,你壓根就不可能有對付乙醛的能力。所以「鍛鍊出好酒量」只會讓你不知不覺的受到更強的傷害。
喝酒臉紅者酒量大? | 科學人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3、再生能力
手上划了道口子?沒關係,別碰它,別被感染,過幾天就長好了。
類似的,有些物質會對我們造成傷害;但這種傷害是可恢復的,只要脫離了接觸,慢慢會好的。
當然,你肯定不會傻傻的覺得,如果我每天都挨上兩刀,說不定就對刀子有了抵抗力;更不會覺得,砍了腦袋還能再長回來……
類似的,有些東西是不能再生的。比如:馬兜鈴酸腎病_百度百科
別去接觸這些會殺傷你那些不會再生器官的東西,避免受到超過再生能力上限的傷害——這種傷害是永久性的。
4、細菌/病毒的抗藥性
總有人把「抵抗力」當成一種「玄幻」的東西,論據之一就是細菌/病毒的抗藥性。
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抗藥性」是怎麼來的。
首先,「抗藥性」不是針對個體說的。
別做夢了。把你綁吊鉤上每天晃蕩20個小時,晃一輩子你也晃不出翅膀。
你盡可以想法讓一個細菌永生不死,但這個永生不死的細菌永遠不能耐受哪怕更高一丁點的抗生素濃度。
你一出生,你的性狀就定死了。「進化」這個詞和你沒什麼關係。
其次,「抗藥性」得死絕N代才能篩選出來。
你培養出1000億單位的細菌,並不會有一個能無視抗生素的——至多是某些細菌能比其它細菌忍受稍微高一點點的濃度罷了。
你可以調整抗生素濃度,直到它殺死999億單位的細菌——別以為這就結束了,剩下這1億單位的細菌仍然是戰五渣,稍微加點濃度照樣死絕:只不過死掉的那999億單位細菌戰鬥力還不夠戰五渣而已。
但你可以用這1億戰五渣繁殖出另外1000億單位的細菌,然後用同樣的方式篩選出「戰六渣」。
就這樣,一代一代的,你得到了戰7渣、戰7.5渣……直到戰15渣——這就是超級細菌了,這麼高濃度的抗生素,已經先把病人殺了。
所以?
所以忘掉那些中二漫畫吧。你不會進化。你兒子也不會。
——如果用砷去考驗你和你的一幫子朋友,然後殺掉你們中不合格的,讓你和你的朋友們配種,然後同樣折騰你的兒子、孫子、重孫子、灰孫子……那麼幾十數百代後,你們的後代中說不定能出個不太怕砷的(但這些不怕砷的傢伙很可能被折騰成一群壽命很短智商極低的畸形黑猩猩:反正突變方向這種事,誰也說不準)。
綜上,人體很複雜,並不存在簡單粗暴好像RPG遊戲一條屬性一樣的「抗毒性」;也別異想天開的去「鍛煉」它,那很可能是作死。
————————————————————
有了這個極為粗略的預備知識,我們再看這個問題:長期服用砒霜會不會擁有抗毒性?
1、免疫系統表示這東西不歸我管
2、解毒系統表示不在我的業務範圍內
嗯,看來抗毒性是沒戲了……
然後呢?
方舟子:常用中成藥的真相(上)_感悟生活_新浪博客
雄黃是一種礦石,其化學成分為硫化砷,遇熱分解變成劇毒的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口服10毫克三氧化二砷即可中毒,100毫克即可致死。雄黃本身也有毒,雖然毒性不像砒霜那麼大,但如果從藥物中一天口服大約10毫克硫化砷,即可導致慢性砷中毒[1]。砷進入體內後,主要在毛髮、指甲、骨、肝和腎等器官沉積下來,難以排出體外,積蓄到一定程度,身體會出現頭痛、頭暈、失眠、乏力、消化不良、消瘦、肝區不適等癥狀,可導致肝硬化、周圍神經病、皮膚癌等。根據中國藥典,雄黃有毒,常用量為一天50~100毫克,是雄黃中毒量的5~10倍。牛黃解毒片每片(大片)含有50毫克雄黃,按藥典規定一天服4~6片,實際服入雄黃200~300毫克,是中國藥典規定的雄黃常用量的3~6倍,是雄黃中毒量的20~30倍。
嗯……大概就這樣,題主自己看著辦吧。
是的,長期服用砒霜會擁有抗毒性(笑)
同理,用小口徑子彈打自己也會提高對大口徑子彈的防禦力
有圖為證:
(有朝一日這位老兄說不定會煉出抵抗.50的能力)
可以通過定向選育實現抗毒性。。
比如先籌集一億個人造人(和真人生理功能完全相同,規避倫理風險),食物中摻入微量的As2O3,比如每公斤飼料添加5mg的As2O3
一段時間後逐漸增量至每公斤50MG,一年後讓存活的人造人進行交配,
第二代正常飼養(不添加As2O3),繁殖出第三代。
第三代實行同第一代相同的篩選策略,存活個體與第一代交配,大量繁殖產生抗毒I第一代。
抗毒I第一代同原生第一代一樣的方法篩選,不過把劑量放大到60mg....重複以上步驟
N代以後有一定概率可以產生完全抗毒的個體...當然更大概率是團滅
(我繼續更新了……)
耐受的提高並不意味著毒抗有加成,只能證明嘗試成功者踏向了慢性中毒的作死之路。為什麼?因為沒成功的都急性中毒死了……
關於食砷和致死的報道:
- 1885年7月26日,紐約時報報道了在奧地利的施蒂利亞地區有一群「食砷」人(ARSENIC EATERS),報道見附圖。此後引用該報道的諸多新聞或書籍均聲稱他們「吃下了超過致死量的三氧化二砷,卻沒有受到傷害。」(比如「who ingested doses far beyond the lethal dose of arsenic trioxide without any apparent harm. 」)但這一報道只能證明在當時,人們對砷(即砒霜)的毒性有了明確認知,至於是否真的可以「超致死量服用而毫髮無傷」還是應該先打個問號的。
- 2014年5月7日,中國新聞網(北京)報道《北大人民醫院研究 惡性白血病患者砷劑耐葯機制》一文,文中提到「該研究完善了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砷劑耐葯機制的認識……」雖然三氧化二砷在白血病治療中使用的劑量很少,但『耐葯機制』證明了長期服用比天然砒霜純度更高的三氧化二砷也一樣可以產生耐藥性(就是這耐葯對象很值得商榷)。
- 2012年7月18日,中新網據台灣《聯合晚報》報道,台南市惠安中醫診所自行調製含砷藥物,致使一曾姓碩士生男子在去年底因皮膚疾病就診後砷中毒死亡。報道中介紹的醫囑是要求該男子將消炎止痛膏、祛癬活膚膏及膠原蛋白活膚霜等一同混合塗抹在患處(因曾男病情嚴重,可視為全身塗抹)。並且要求隨干隨補,這導致該男子於2011年10月28日晚間開始昏厥,再次複診後最終不治身亡。屍檢後發現,死者血液含砷濃度為1225.4ug/L(一般人血砷參考值為小於18 ug/L)。而惠安中醫診所開具的藥物中,消炎止痛膏檢出砷含量分別治療為7640ppm(經換算為7640mg/L)、祛癬活膚膏其檢出砷含量分別為8171ppm(經換算為8171mg/L),高於人體所能承受之0.6mg/L達數萬倍之多,因此鑒定曾姓男子死於砷中毒。
- 2017年04月13日,揚子晚報報道的《南京小作坊自製中藥湯劑賣莆田系醫院 成分含砒霜》一文中,含有砒霜的不明中藥湯劑同樣針對皮膚病。但截至報道為止,未見有因此致死的病例。
由上述報道可見人體對三氧化二砷(或砒霜)的耐受能力是確實存在的,即便是超劑量使用,因內服外敷的不同,表現不一致死時間也不盡相同。
關於國外使用砒霜的歷史:
- 在伊麗莎白或維多利亞時代,很多女性喜歡使用醋和製成粉筆樣式的砒霜來化妝,道理類似中國古代的妝粉,也即「鉛華」,兩者同樣具有增白效果……(不知道有多白的人可搜索電影《伊麗莎白》1998中的凱特扮妝/《星戰:魅影危機》1999中的娜塔莉公主盛妝)
- 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砒霜則用於謀殺,因為其癥狀表現與霍亂有些類似……不過最可憐的應該是英皇喬治三世,他死於砷中毒主要是為了治療精神病(應該是在2004年有人發表了對其頭髮標本的研究報告,證實了極高含量的砷存在,但記得他好像吃的是銻。)
- 最後結尾值得一提的人,也是最有利證明長期服用砒霜不會提高毒抗的一個關鍵人物:拿破崙波拿巴同志。在早期國內可見訛傳內容是拿破崙死於鉛中毒(記得當時曾一度流傳別用有色玻璃杯盛葡萄酒,說是含鉛,會和拿破崙一個死法),但其實他也是砷中毒,同樣是頭髮樣本的研究證明。只是關於中毒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牆紙滲透說;一種就是酒杯投毒說了。可無論是哪種,都足以證明長期接觸砒霜唯有一死,早晚而已……
附圖:《紐約時報》1885年7月26日報道
http://query.nytimes.com/gst/abstract.html?res=9401E6D71039E533A25755C2A9619C94649FD7CFlegacy=true#
補充更新:
《致命元素:毒藥的歷史》(The Elements of Murder:A History of Poison)中提到的瑞士醫生全名叫Johann Jakob von Tschudi,所記錄的地區是Styria(奧地利施泰爾馬克州,或施蒂里亞州)。雖然Tschudi在介紹中聲稱這些人沒有受到傷害,卻發生了明顯的依賴現象(介紹的一例超劑量食用,食用者年逾六旬,詳細描述見文尾附圖及文字)。並且食用的劑量在最初只有約一粒豌豆大小,每周服食幾次,之後在該劑量逐漸無效後便會增大食用量。
但是在Tschudi之初,在此後的紛爭和商品出現之前,蘇格蘭的醫生、化學家William Cullen(1710-1790)是這樣記述當時的情形的:「Because the number of arsenic eaters in Styria was relatively small, and because they were very secretive about their habit, it was difficult to unequivocally prove their existence. Nevertheless,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body of scientific evidence that Styrian peasants did deliberately ingest poisonous arsenic trioxide.」
隨著Tschudi的文章出現,一些書籍和醫學學刊以英文和法文介紹了這些事情,擴大了Tschudi觀察報告的影響範圍。其中,英國的W. B. Kesteven在翻譯完Tschudi的文章後率先提出攻擊和質疑,質疑的內容大致包括如下幾點:
- Tschudi更多時間在旅行,這無法證明他有足夠的時間觀察這些食砷者的真偽;
- Tschudi沒有測試過這些收集來的粉末,無法證明這種物質就是砷或其化合物;
- 在上述基礎上,Tschudi記錄的劑量無法證明砷的含量,因此他說的致死劑量值得懷疑;
- 砷劑藥物的使用在當時雖然並非是完全禁止的(如英國1851年頒布的Arsenic Act),但如此明顯超劑量的服用顯然是非必要的,存在嘩眾取寵的行為。
之後在曼徹斯特歐文斯大學的化學教授Henry Enfield Roscoe爵士於1862年發表了他嘗試的食用砒霜實驗。並聯合了施蒂利亞地區的十數名醫生,據此判定人為定期攝入大量的砷是無害的,其中一些醫生還親口描述他們曾接觸過的一些案例。而後,蘇格蘭醫生Craig Maclagan於1864年經實地考察後,在愛丁堡醫學雜誌上也發表了相關文章。
所以此後雖然懷疑論調依舊存在,但卻未能阻止當時人們對砷的近一步探討。歷史上砷作為藥物的重要性也被提出,比如1786年英國醫生Thomas Fowler的福勒氏溶液(Fowler"s Solution),也有人稱這個配方在1845年便用於治療白血病……至今時也有人提到福勒氏溶液對癌症治療的重要性(註:在最初,人們對它的重視似乎類如紅牛飲料)。
繼續介紹英國的Henry Enfield Roscoe爵士,他於1901發表文章並宣稱「it is a matter of common knowledge that arsenic and its salts exhibited for a time in small doses establish a tolerance, and the arsenic eaters of the Austrian Tyrol are the classical proofs of the fact.」
這引發了後續更多的爭議和探討。不過這和大眾無關,作為女性,她們更在意的是美貌。由於砷對容貌『確實』存在不小的改變(可見當時的一些宣傳報道),於是在很多地方,福勒氏溶液被更大規模的銷售,人們還製作了砷皂和砷片以供女士們使用,萬幸它們的含量微乎其微(註:在十九世紀中後期出現了反轉謠言,如溶劑、砷片和砷皂一般,某種衍生產品……應該是叫黃瓜面霜的,因為含有1%的亞硝酸鉀才可以美白,但用多了臉會爛掉……)。
(當時的廣告,上面是砷片,下面是砷丸)
時至二十世紀,也即二戰後。人們對食砷者的興趣並未減少,但最終的調查似乎都是徒勞的,因為彷彿隨著戰爭的結束,施蒂利亞地區無法再見到那些收集砷化物和食用它們的人了。因此,通過實驗一些人認為,施蒂利亞人的食用砷行為,或許源於某種異食癖或心理需求,而他們製作的化合物純度或許很低,所以才未產生嚴重的後果。
至今,對砷化物的毒性研究仍未停息。一些人如Gebel TW仍在研究其相關的可能,並認為砷的耐受能力可以人為提高,但這需要更多的嘗試和實驗,還寫了如Genotoxicity of arsenical compounds.這樣的文章。(註:就現有事實而言,這種提高的可能性幾近於零。)
(以上內容源於King of Poisons: A History of Arsenic - Dulles, VA: Potomac Books, 2012)
國內已有最貼近長期食用的案例:
2013年國內的一則報道中,一名女性因此而中毒。
一位妙齡女孩為治便秘每天吃10多片牛黃解毒片,一直吃了2年,解毒藥最終變成了毒藥。嘶啞的嗓音、全身如癩蛤蟆似的皮膚、稀疏的頭髮,表現出典型的砷中毒。
……牛黃解毒片主要成分是牛黃、黃芩、雄黃等,雄黃中含硫化砷,砷含量約為75%,那位女孩的不良反應也源於此。鳳凰網鏈接:女孩每天吃10多片牛黃解毒片治便秘 最終砷中毒
每日服用,長達兩年,牛黃解毒片介紹的常規用量是「每日2~3次,每次2~3片」,但報道中的每日十數片可證女孩是超劑量(至少3×4)服用。
註:《中國藥典》2015版對牛黃解毒片記載的配伍是雄黃50g制1000片(大片)或1500片(小片),即每小片含雄黃約33mg每大片含雄黃約50mg。
從報道中可知雄黃的砷含量約為75%,再對比《中國藥典》的配伍含量即可算出,女孩每日服用以12片計算,每日砷攝入量即達到300mg左右(小片),如為大片則為450mg左右。也即是說,歷史上記述施蒂利亞人(Styriar)的日攝入300~500mg砷以現在的劑量來看是不可行的。因此可以初步判斷,施蒂利亞人食砷的記載如無作偽,就只能證明他食用的砷化物含砷量遠比雄黃的75%更低或更少。
另外在目前已知煙草中砷含量以微克計算的前提下,我們仍可見到關於過度吸煙會誘發肝癌的宣傳……這種種跡象都標明,在現有階段食砷不大可能提高毒抗加成。
一則關於食砷者的描述:
(大致翻譯:)
他(弗萊克)已有66歲,於1837年結婚,他的女兒現在20歲。他的父親也是名食砷者,一直活到了77歲。弗萊克初次食用砷是30歲。通常以雌黃為主,但有時則是亞砷酸(福萊氏溶液?)。
通常他每周會固定的食用一次砷,其他食用則是在生病時。在作為旅行裁縫需進入有病患的房子時,他會選擇吃更多的砷。Dr. Knapp and Dr. Butcher觀察到,他在吃麵包時食用了0.14g的雌黃,後來他們還分析了他的尿。
弗萊克身高1.65米,胸圍0.94米,體重72公斤。他的骨骼結構堅實,且肌肉發育的很好。他幾乎沒有多餘的脂肪,看起來也很健康聰敏。
他的感覺器官正常,無甲狀腺腫(大脖子病?)……消化和心肺肝功能都很好……性功能正常,偶爾會嗜酒,以其年齡來看他的身體很不錯。常識性知識和道德行為都很正常……
弗萊克說自己從未生過大病,除了偶見一兩天的小毛病。他認為砷保護他免受疾病困擾,並促使他嘗試更多或新的工作……(直接內容到此為止)
題主聽說過拿破崙么?
通過攝食會發生急性砷中毒,第一癥狀是出現消化系統問題:嘔吐、腹部疼痛及腹瀉常帶血。不致命的劑量也可使人痙攣、心臟血管產生問題、肝臟及腎臟發炎及血液不尋常凝結,跟隨著的是指甲上出現白線及脫髮等癥狀。攝取低劑量也可出現肝臟和腎臟的問題,以及使皮膚色素轉變。三氧化二砷被視為人類的致癌物質。在美國、日本和瑞典,一個研究指出鑄銅廠的工人比普通群眾患肺癌的機會率高出六至十倍。無論是通過飲用的食水還是作醫療用途的藥物,長期攝食三氧化二砷都可導致皮膚癌。同一研究指出若女性於工作時需接觸三氧化二砷或與鑄銅廠是比鄰,會產生生殖問題,例如:高流產率、剛出生的嬰孩比較輕、先天畸形等。——Wikipedia砒霜既有急性毒性也有慢性毒性。如果要有抗毒性的話,可能要整個種族長期攝入砒霜,然後讓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來產生抗毒性。一個人是做不到的。
「抗毒性」是應激性的生理現象,是身體在攝入可以抵抗的病原體後,通過病原體刺激抗體分泌,從而對這種病原體具有免疫力。典型的案例就是種牛痘。但這種抗毒性能夠「培養」出來的必要前提是攝入的病原體是活性的,比如病毒和真菌,它們的特點是能令人體發生生理性病變。而砒霜的毒理是直接破壞食道粘膜,通俗的說,就是把胃腸融化掉,這就不是生理性病變,而是毀滅性打擊,不存在分泌抗體去對抗。即使每天都攝入不致命劑量的砒霜,連續吃十年,哪一天你吃一斤,一樣掛。這就好比用開水訓練耐熱性,終於你修鍊到泡在沸騰的開水盆裡面不改色心不跳,自覺大功已成,然後一猛子扎進鍊鋼爐里,你猜會不會死?
像砷啊汞啊重金屬和人體無法代謝只能積累的物質,長期少量口服只會導致慢性中毒而不是抗毒性。如果你說長期口服氰化鈉我覺得可行性反而會更高一點
因為高中畢業已經好長時間了,都忘了當時生物的知識了,貿然來答,不知道對不對,不對,千!萬!別噴我!錯了我就刪 噴洒滅蠅劑會不會使蒼蠅產生抗毒性?不會那為什麼滅蠅葯噴著噴著就被蒼蠅當水喝了?那是因為抗毒的蒼蠅它本身就有抗毒基因,滅蠅劑只是把能抗毒的蒼蠅篩選了出來,而不是滅蠅劑使蒼蠅產生了抗體。所以 長期服用砒霜會不會產生抗毒性?應該不會,不過大面積服用,可能會篩選出有抗毒性的人,然後……
作為一個文科生,N多年前,我還剛上高一沒有分文理科的時候,化學老師就曾經強調過「積累中毒」:
氯(老師當時專指採用老式氯氣消毒的自來水的情況,不加熱直飲會積累中毒,我是文科生,不確定是否準確)、汞、鉻、鉛、砷.......等人體自身無法代謝排出體外,只會在體內積聚,最終慢性中毒。
長期服用砒霜,嗯,恭喜砷中毒不遠了。
小學生們放暑假了么?好好做暑假作業,別刷知乎了,謝謝。
長期跳懸崖沒摔死或許能具備飛翔能力?
古時有一商人,外出經商,半年未歸。其妻李氏多方打聽,有人告之:路上多有黑店,以砒霜害人性命,謀其錢財。李氏傷心之餘決心報仇。商人有子,單名林,年僅七歲,李氏在其每日餐飲中漸加少量砒霜,並為其拜訪名師修習武藝。十年後,李林學武有成,李氏告之其父死因,李林道: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但孩兒如何才能找到殺父仇人?李氏答:沿路自行,遇店便投,小心謹慎,到時自知。李林沿路投店,某日至一荒山野店,店內飯菜味道竟和其母所做一致,李林便小心留意。那店家見李林無恙,便操刀來搶,被李林打翻在地,逼問下:此處果是黑店,專干砒霜害人的勾當。於店中尋得父親遺物,李林終得手刃仇人。
看這個故事的時候年紀還小,深深的震撼了。萬幸的是我沒找到砒霜,不然。。。。。。
長期服用?一次就快掛了吧。
謝邀。從毒理學角度,抗毒性不用想了,就算有,也是再繁殖好幾代之後可能出現的事情。
但是一切撇開劑量談效應的都是假話。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準是每升水的砒霜含量不應高於10微克。如果長期飲用每升含量超過50微克砒霜的水,就會影響小童的認知能力發展。
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砷目前是國家控制很嚴的類金屬之一,對它的開採和排放也有很嚴格的標準。那麼,如果劑量很小,不足以達到急性致死量,進而長期服用,慢慢可能會達到慢性致死的量;就算不會致死,出現了致畸致殘致癌等,也算是中毒。
但若是劑量特別微小,跟我們平常不小心吃到農藥殘留一樣,也有可能不會有大礙。
所以,關鍵看劑量,劑量夠了中毒,劑量不夠也不代表你有抗毒性。
謝謝,歡迎討論。怎麼會這樣想……不過我記得看過一個小小說,一個男的被毒死了,他老婆打小就在孩子的飯里放一點砒霜,這樣孩子就適應了不會被毒死,然後孩子長大了吃別人的飯都不對胃口,然後有一天吃到了對胃口的,那就是有砒霜的,然後找到了殺父仇人,具體細節忘記了啊,不過我是不信的,有抗體的那是乙肝
長期性地用注射器刺穿腦殼往腦子裡注點水,以後就不怕腦子進水了,會有免疫的!
推薦閱讀:
※中國大陸出現首例寨卡病毒有什麼影響?
※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還能活多久?
※月經和月球(包括引力、軌道周期等)有什麼關係嗎?
※習慣性把手指關節掰響對關節影響大么?如何戒掉?
※電子血壓計的原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