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民日報客戶端:拆除小區圍牆不是拍腦袋決定的?


文章洋洋洒洒幾千字,向我們盡數街區制的好處,卻對開放小區的根本問題、民眾擔心的根本問題:物權、園區公共設施所有制、社區安全等,這些百姓關心的源頭問題一筆帶過,避而不談。

看似說了很多,實際毛用沒有。不用跟我列舉街區制好處了,把解決上述問題具體措施說清楚再來說你不是拍腦袋決定的。

以下是轉自微博:

小區的封閉與開放,不在於好不好,而在於政府有沒有權力這麼做。即便是所謂的好事,沒有權力也不能越界,這是當代政治的基本常識。小區內的產權屬於業主,決策權在業主大會。政府無權對社區的封閉和開放做決定,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不用解釋什麼街區制了,你把社會治安管好了,很多小區自然會開放。


-

你不能拍一個你沒有的東西。

-


要說幾遍才能讓你們明白《人民日報》客戶端不是《人民日報》,你們把這個客戶端的觀點再說一遍,等於你們也有責任。

我一直說,這裡面存在著「兩個別有用心」:

一些體制內的官「左」,特別喜歡強調自己的官方背景,好讓人覺得自己是代表黨中央在說話,好突出自己觀點的官方性、權威性。從而讓一些人擔心背上「妄議中央」的罪名,不敢去批駁他們的觀點。這其實是別有用心

一些反體制人士,也特別喜歡強調以上官「左」的官方背景,好讓人覺得哪些人確實是代表黨中央在說話,好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去反對黨中央,同時也裝出一副大義凜然冒死「妄議中央」的架勢。這當然也是別有用心

具體到這個問題上,以《人民日報》客戶端的實力,既不可能採訪到權威的專家學者,又不可能做長期的調查研究,正因為資源不足能力不足,只能站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圍繞熱點問題吸引眼球。之所以必須站在「政治正確」,而且是絕對正確的前提下,原因也很簡單,這畢竟是黨報下屬的客戶端,是姓黨的媒體,要發表點創新性言論,需要比較高層次的領導審核把關,而這麼一個客戶端,在報社大院內毫無話語權,換句話說,連審核的資源都沒有,自然只能說這種片湯話。

回到這篇文章上,具體內容就不說了,現在黨姓媒體的水平,基本上就是這個檔次,也難怪周小平、花千芳一出,被宣傳部門驚為天人。這篇文章的作者有三個,但考慮到篇幅之短,大概不會是三個人合寫,目測就是資歷最淺的第三作者執筆,前兩位前輩修改潤色一下。

這個第三作者,韓曉萌同學,只是個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畢業的應屆畢業生,還是個孩子啊。

http://hr.peopledaily.com.cn/Recruitment/notice/detail.html?noticeId=48

網上還能看到這位作者的視頻展示,這裡就不貼了,確實人如其名,是個挺萌的小姑娘,你們就放過她吧。這個問題真不是她能搞得定的。反而是黨姓媒體,在這麼重要的輿論戰線上,居然就差遣一個娃娃往前沖,不是蠢就是壞。


國務院出那個街區制度政策,並不是拍腦袋,然而,人民日報把這個政策理解為拆圍牆,那真是腦袋被拍了

好了,據目前比較權威的人解讀(其實是猜測),就是把大圍牆改為小圍牆,把主要道路讓出來,(主要是雙向機動車道),外來車輛可以通過,但仍然保留門禁,類似公路收費站的方式,外來車輛可以在入口領取門禁卡進入,在出口回收門禁卡,同時計算經過小區的時間,小於一定時間則免費,超過一定時間則收費。另外可以把小區的娛樂運動設施、社區醫院、停車場可供外來人員使用,但是收費對小區居民有優惠。這是目前看起來最妥協的辦法。


推廣街區制帶來的更多公共空間,將讓更多的城市居民告別冷漠的圍牆,給整個社區帶來生活氣息,逐步建立熟人社會,這豈不會給居民帶來更大的安全感

對大家真正關心的安全和私域問題,就怎麼一句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解釋,真有安全感吼,我服~


不合法可以出台法律呀,而且中國小區住宅越來越不像話了,竟然可以通過選票選舉業委會,業委會竟然可以根據物業的管理水平決定是否更換物業,有的小區幾千上萬人,竟然可以選舉自己的居民自治組織,而且過了若干年這些居民自治組織還有可能聯合起來,建立更大的居民自治組織,萬一政府要修個垃圾場、修個地鐵,修個路啥的還得跟聯合業委會談判,這太不像話了,非常影響社會的整體效率,而且好多事兒業委會都辦了,這就是繞過了居委會啊,這影響太惡劣了,所以我堅決同意中央文件精神,防患於未然,建設美好家園。


這當然不是拍腦袋和拍屁股決定的,只不過真實目的不好明說罷了。

我能想到的是:學區房的劃分將不再以小區作為劃分的最小單位,方便權力尋租;淡化小區業委會,加強居委會的權利

我就隨便說說,不要當真,先去收個快遞


言論自由越來越開放的今天,我們有了微博,知乎這樣的平台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但是,說的多了,越來越覺得我們的討論就像小學生課堂上和老師辯論,毫無意義,大部分的老師覺得自己沒有錯,並且循循善誘的引導你向正確的方向邁進,殊不知,成年人都不知什麼時候誤入歧途的比比皆是,又怎麼能肯定確定自己的做法說法是對的。你說的是知乎,老師說的是人民日報,孩子,你長點心吧


已建成小區內道路是業主花錢買來的,屬於小區業主,zf無權強迫對外開放,否則就是搶劫。

至於新建小區內部道路若作為完全開放的公共道路,開發商和業主就不應該特別為小區道路的地皮付錢了

從熔斷機制和拆小區圍牆這類事件來看,tg的智囊團有不少食洋不化的人,tg的糾錯能力面臨考驗啊


有道理,但大多數老百姓一定不會有耐心讀完這麼大段的文章。並且核心問題,並沒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這個,真不知道,也許背後是一盤大棋。

但這盤大棋的結果目標是什麼,人民日報能否給出解答?

做一件事情,起點是什麼,背後的邏輯是什麼,結果是什麼,這些很重要

既然不是拍腦袋決定的,那麼請說明,這項不是拍腦袋的決定的目標是什麼?

是不是要收房產稅了?


陳訴個人看法,開放小區圍牆這個長遠來看對於城市的建設確實更合理些,也確實對房產業帶來很大的衝擊,而這個衝擊是好的還是壞的,具體還要看出台的政策。至於所提到對於已完善的小區城牆也會逐漸開發。這就很有意思了,大概是在不影響城市建設的情況下,這個已建好的城牆大概是不予理會,現下並不會強制執行。所以它也會在已有的法律上進行相應的整改。至於大眾所關心的安全問題,我有個疑問,有牆的安全指數和普通房屋的安全指數是否真的存在差別?這個問題需要具體的數據予以支持,切不可想當然而。具體情況還是要看出台的政策,好與壞也不可過快的下結論。我還是相信,若是真的實施後帶來很嚴重的後果,措施還是會有相應的政策整改的。這大概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吧。


肯定不是拍腦袋,算盤很精明,但是,再精明的邏輯也掩蓋不住從老百姓口袋搶錢的事實。

開放已建的封閉小區,有且不局限於以下三點邏輯矛盾。第一,與現有物權法的矛盾。這一點已經有律師朋友說了。現有的所謂大院也罷,大型社區也罷,都是政府無力承擔城市完整配套公共設施時期的產物。比如在建國之初的國企大院,最誇張的莫過於鐵路局大院,過去連法院都是獨立的。到了今天,開發商為了快速拿地,向政府承諾「捐建」部分配套設施,剩下的社區服務自理,形成了大社區自己解決服務配套的一種模式。也就是說,從建國之初,政府無力負擔公共服務設施的情況沒有完全扭轉,政府在不斷通過強行收回的方式,代替政府建設的義務,政府義務不應由百姓買單。

不論是何種模式,從我國的法律體系來看,這一項政策都是違背法律的,試問,政府可以為了利益而違背自己設定的法律規則嗎?

第二,與「一張藍圖干到底」目標的違背,若嚴格執行本輪總規,則必不應該干涉已定城市地塊尺度,如果真要變更,也應在本輪規劃完畢之後,也就是大約15年以後。而且實際上,今天城市規劃在宏觀上已經非常合理了,交通擁堵的原因很多,單靠開放一些街區,並沒有什麼意義,主要的解決措施還是完善公共交通體系,減少私家車上路。

第三,與文件中「禁止媚洋」精神的矛盾,開放小區在中國已成為昨日黃花,而現在提倡開放的學者多用美國舉例,實則崇洋媚外,亦違背國情。所有專家一開口就舉英美,為什麼呢?因為中國沒有好實例啊。一方面提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但是政策上還在提倡中國沒有廣泛民意,實例基礎的政策,究竟是否又落入了崇洋媚外的窠臼呢?

又有網友提出,其與《城市規劃原理》的衝突,《原理》中解釋居住小區是不被城市幹路穿越的完整地段。

此四點不討論清楚,政策必難妥當執行,還請仔細斟酌。(另,編謊言到精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總懷疑有內部的一股強大的敵對勢力,有預謀有計劃地挑動人民群眾對偉大的黨和政府的不滿情緒

網路為何屢屢不順,翻牆不止?誰砌的磚?

網民偉大,堅決不反!

畢竟這點兒事兒,沒多大

股市怎麼就突然起來、突然下跌的?誰起的哄?

股民偉大,堅決不反

畢竟這點兒錢兒,沒多少

這回怎麼突然想著拆牆的,接著是不是要拆房了?

房奴再偉大,還能繼續堅決不反嗎?

「上有片瓦遮頭,下有立錐之地」,這是自己權益最大也是最後的證明了,還要拿走?

我很懷疑


我x,竟然有人邀請我回答這麼高大上的問題,謝謝謝謝。

其實題主的問題感覺想要得到肯定答案的,所以我也不想修改問題。

先不說是不是一拍腦袋的事,先說這個決定吧。這個決定你們以為只是對居住在小區裡面的人有影響么,想得太簡單了。這個決定會對地產行業一系列產業都會造成影響。最先的規劃對地塊屬性的考慮,是否還是簡單的定位成居住用地,還是根據這個新決定對用地性質融合; 民眾的接受程度對甲方拿地的決心以及成本,如果之前有人提到的安全,噪音等等問題如果沒有解決方案,業主不接受,那開發商是否還會投這麼大的資金去拿一塊銷量不一定好的地; 建築設計對安防設施等的重新考慮,以前一個崗亭的方式肯定是行不同了,那麼怎麼才能保持住區完整性的同時,又不影響住區的治安,消防等等問題; 景觀設計上要重新考慮活動場所的合理性,以及步行系統的安全性,材料的使用對總體造價的影響等等……

一系列的產業都會跟著變動。

可是,你讓我說是上面一拍腦袋做的決定,我不敢說。一個人做一個決定都是很多因素影響的,更別說一個國家。

先看吧,畢竟那麼長的論述,還是說了那麼多決定的好處嘛,所以看後面牽扯的一系列問題是會引出怎樣相關的決定吧。

一個理智的人,不要帶著私人好惡去看待問題,謝謝。

當然這是一個半桶水設計師的想法,沒敢讓大家苟同,而且在車站等車手機碼字,不好整理思緒,亂了莫怪。


房市不是很了解,但是隱隱約約覺得,政府出台這個政策,還有教育部多校劃片(學區房白買了?)政策,和緩解樓市壓力有關。

就我自己現在住的小區來說,如果把圍牆拆掉,確實很方便,因為我家的樓座在最南面,而南門卻一直沒開過,每次要去南面都要從北門繞很大一個圈,太費事。

但是問題也來了,一旦把圍牆拆掉,小區道路變為公用道路,小區的安全性怎麼保證?孩子上學放學家長能不能放心?小區裡面會不會進入大量社會閑雜人員?如果每個樓座下面或路邊再開上超市和小攤,會不會影響居民休息?

所以說,這個事情的利弊咱還看不透,還需要驗證,可以在北京先試點,搞得好,再推向全國!


第一步先拋出這個問題,引起民憤。

第二步找各種專家論證這個政策,得出結論,已建成小區不再拆,再建新區一律開放式。

第三步老百姓恐慌,擔心開放小區會有各種安全隱患,汽車橫行,小偷亂竄,偷孩子的更愜意,所以大家開始爭先恐後的搶購已建住房。

最後,完成去庫存的重要一環。

感想:引用一名大人物的歌詞,老百姓的錢包是xxx的牽掛。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個圍牆引發全民維權,即便黨報、高法各路機關出來解釋、渲染都久久不能平抑。

為何?

1、流程!!!且不問開放好還是封閉好結論如何,但一次會議就可以動天下萬民的家園!家是老百姓最私密最尋求安全感的地方,開會一句話就能拆圍牆,動大門,安全感何在?現存法律如物權法何在?兒戲嗎?法制何在?先結論再立法,這樣的立法機制何以服天下?這拆的是圍牆,倒的卻是幾十年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法制社會的根基。

2、責任!!!規劃是誰的規劃?是當權者的規劃還是城市參與者的規劃?之前的城市規劃就沒有老百姓參與過,現在覺得不爽了,這之前的責任誰擔?之後的風險誰擔?之前花那麼多錢一環又一環的攤大餅拓主路,現在卻把堵車的罪名賴在小區圍牆上,下次還要賴給誰?

3、信!!!土地市場是國家壟斷的,規劃當初是政府定的,土地出讓合同也是政府簽的,賣地的時候你不標出規劃道路,不投錢做市政,現在賣完地報規劃圖紙,立出這麼多規矩、原則,政府的誠信何在?

4、利!!!小區內道路設施、草坪綠化、會所景觀、燈光雕塑,無不是小區業主花錢買下來的私產,拆除圍牆打開大門,私產變市政,誰人補償?當權者大筆一揮,要提高路網比例多少點,不去投入市政修葺道路,卻靠徵用小區私屬道路來做政績治堵,不是與民爭利又是什麼?

封閉小區還是開放小區,作為一個事物存在的兩種形式,普世皆有案例,萊茵花園開放式好,封閉式好的案例難道就少?都是優劣各有的,不存在絕對的對錯。退一萬步,即便要推廣,政府賣地的時候為何不稍許勤快些,多切幾刀,為何不多投一點,多建幾條路?再退一萬步,即便要一刀切,為何不走立法流程,從動議開始,起草,徵求意見,人大審議?這些都漠視,卻拿起國家喉舌和圍牆較勁,真不知動的是圍牆,還是法治精神。

至於人民日報...有人看嗎?

創建於 22:23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知乎大神可真多,就似乎他們不拆牆理論就不是拍腦袋似的。

總而言之:

幾千年的實牆可拆,但是幾千年的心牆難拆。

就這麼慢慢耗吧,諸位大神。


我就想知道沒有圍牆,以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刷在哪裡。


推薦閱讀:

城市規劃專業考快題設計究竟在考察什麼能力?和手繪的區別是什麼?
越來越多的市區人口向郊區轉移以及郊區新城建設,有沒有可能會導致市中心慢慢向郊區轉移直至被取代呢?
中國歷史名城的保護規劃究竟和歐美歷史名城的保護規劃差距有多大?
城市的糞便是如何處理的?
為什麼路燈都是黃色的?

TAG:城市規劃 | 建築 | 景觀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