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素質問題?中國與外國對比?

1.故事是老師上課給我們講的。所以我沒考證過真假

2.我們要探討的核心是:假使故事成立,老師的解釋是否正確。

3.我想看看其他人人的見解。

4.我不是黑中國素質,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家,我的城市。我們就事論事。

5.是否為我的知識量少所以我的想法是錯誤的?

正文:大學生心理健康上,老師講了人的感情,喜怒哀樂等。需求得到了 滿足,就會高興 ,產生積極情緒。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負面情緒。當然這還有一個低級需求和高級需求的問題

這樣講,如果你沒吃,餓了兩三天,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吃飯對吧?而不是出去社交提升社會地位吧?老師說這叫低級需求。

高級需求是什麼呢,一個人最求社會地位,安全感,要一個寬敞的大房子等等。

而且老師還說低級需求是為高級需求服務的。 暫且記下不做深入研究

【思修老師上課講了個故事

說在法國啊,有個地方在街頭放了幾千台自行車,不上鎖供人們免費騎乘。一年之後政府去清點自行車的數量,發現就基本沒丟幾輛而且有的自行車還被人們翻修了一遍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中國,說政府免費投入了3w把雨傘,過了幾個月去清點數量,發現只有6個人歸還了雨傘。 -----------------------------老師問了一個問題:能否說明法國人的素質比中國人高 】

老師讓我們探討,我認為是的,法國人素質比中國人高。

最後他說:在法國,他們的人均工資有7000+還是怎麼的,反正就是挺高的。中國人的人均工資只有1000+

他的意思就是法國人賺錢多不差那一輛自行車,所以沒人去偷。中國人的人均工資少,怎麼怎麼地的。我認為他站在了經濟學的和數學的角度上去給我接一個道德問題。我覺得在鄉村淳樸的村民中,他們很貧窮,但是他們借了人家的東西,一定會歸還的。我還認為,這事要是發生在過去【學雷鋒做好事】的那個年代,也一定會歸還的,

思修課是上午上的,心理科是下午上的。因此上完心理課我就想,是不是我的想法是錯的而思修老師是對的?

我的意思是,是否我的知識量不夠?更高的東西,我的知識量不夠,換句話說,我的麵包不夠吃所以不能去社交嗎?更高的東西我理解不了嗎?

以下是我的認識:窮人,或者說賺錢少的人一定與上流社會不一樣,並且會被認為沒素質。但從經濟學和類比的角度來看,我是不是可以將思修老師的觀點加以應用?這是由於經濟的差距造成的,所以無關素質么?不對!按照思修老師的意思講:中國人窮,就是出於低級需求中。由於低級需求未得到滿足,所以就是比追求高級需求的法國人素質低。

我認為,不管你經濟發展與否,國力強盛與否,社會的道德底線就在那裡。他是不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知識量的多少而改變的。【我認為一個國家如果重視道德,是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來改善人民的道德的】從我現在的角度來現在的故事來看,法國人的素質就是高的。


從平均水平來看,目前歐美國家的人的素質確實比中國高。

素質的第一要素,是財富---素質的要素不止一個,但財富是第一要素。

一個人,必須有財富、而且擁有財富的時間足夠久,那麼他才會慢慢培養出素質。

英國諺語:培養一個紳士需要三代人。

現在中國人的素質確實沒有歐美國家的人高,那是因為中國的起點低,貧困人口多、貧富差距較大、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這和國家和民族都沒關係,這是人性使然。

如果你沒吃,餓了兩三天,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吃飯對吧?而不是出去社交提升社會地位吧?老師說這叫低級需求。

高級需求是什麼呢,一個人最求社會地位,安全感,要一個寬敞的大房子等等。

這是你們老師的例子,我再給你換個例子:

20個人,平均分成兩組,一組10人。給第一個組每天好吃好喝,給第二組每天只一點糧食,確保第二組人每個人都處於飢餓狀態。這樣的狀態維持幾天後,我們就可以觀察到,第一組人在吃飯的時候懂得禮讓、懂得餐桌禮儀;而第二組人呢?恐怕能做到不打架不搶別人吃的就不錯了。

這些例子,都說明:素質的第一要素是財富。

這個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其實本身就是源自西方的社會學家的。這是個比較複雜的理論,涉及到社會學和心理學,你的老師只是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把這個理論大概描述了一下。

雖然,你的老師舉的例子的真實性有待考證(我在法國五年確實沒見過能給你隨便騎自行車),如果你的老師用了沒有證實的例子來支持他的觀點,這確實不妥,但是這個理論本身是沒錯的。這個理論就是從社會的角度去解釋人性。

「我覺得在鄉村淳樸的村民中,他們很貧窮,但是他們借了人家的東西,一定會歸還的。」

你說的這個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你卻得出了完全錯誤的結論。

社會學是一門科學,而不是某種感情。當我們研究某個社會中的現象時,一定要記住:這是科學,不是感情。在社會學中,淳樸只是表象、甚至只是你的某種源自一些文學和影視劇作品的錯覺,淳樸這種表象的背後是科學的內在。如果你把純樸當成了內在,這就大錯特錯了。

他們會歸還東西,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去做不歸還東西的事情。通俗地講,素質高是指你有機會做壞事你也不會去做,而不是說你沒機會做壞事而你沒做所以就說明你素質高。

在貧窮的農村,人口幾乎沒有流動性。人以家族形式固定在土地上,你的爺爺的爺爺和他的爺爺的爺爺就是鄰居,而你們現在還是鄰居。在這種情況下,借東西一定會歸還就是必然的。因為如果你不歸還,你的聲譽就沒有了,進而你也就無法在這個環境里存在下去了。可能除了最基本的借東西會歸還,我們甚至還能在這些小社會中發現諸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現象,但同樣的,這些也都不能說明這個社會中的個體的素質高,只能說明他們沒機會做惡、他們不敢做惡。想想看,你的家庭和他的家庭做了幾百年的鄰居,他家裡有個好東西,有一天他忘記關門了於是你趁機把東西偷來了。你這樣做就要承擔一種風險:只要有一個人發現是你偷的,就等於這個小社會中的所有人都發現了。因為丟東西的人,肯定會有意無意地和別人聊天說丟東西的事情,用不了多久大家就都會有意無意地留意誰家有這個東西,只要你被發現,你就完蛋了。即使大家不懲罰你,你也無法在這個小社會中生存下去了。所以,你絕對不會偷東西。這不能說明你素質高,只能說明「犯罪成本太高」。

而城市化了的現代社會,人口流動是非常大的,請問題主,你覺得在人口流動非常大的前提下,他們還會「一定會歸還」嗎???

這裡我們不妨假設這樣一個對照實驗:

找100個貧窮的村裡人,找100個富有的城裡人,讓他們去借東西,而且告訴他們,你永遠也不會再碰到借東西給你的人了。你看看哪組歸還東西的人數多?

我可以肯定一定是城裡人組。

再比如,公共廁所里有免費提供的衛生紙,讓100個農村人去上廁所,再讓100個城市人去上廁所。第一組偷衛生紙的概率絕對比第二組的大。

這裡並非歧視農村人,我說過了,這就是人性,換誰都一樣。讓一個富有的城裡人去做回農村人,不出一代人,就和其他農村人無任何差別了。

另外,建議題主可以去研究下那些剛剛從貧窮的農村到城市的這個群體的行為。

他們所經歷的階段,就是一個從「沒有機會去沒素質」到「有機會去沒素質於是做沒素質的事情」再到「慢慢對素質有了一個模糊的認識」的過程。

你認為社會的道德底線就在那裡,不會變。這也是錯誤認識。

道德底線是隨著財富的變化而變化的。

中國一直以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為民族道德的標杆,但必須承認,今天的西方國家在這兩點上做的比中國好。並不是因為西方人比中國人高一等,這是因為西方國家比中國發達、社會財富比中國多、貧富差距沒中國嚴重、違法成本比中國高很多。

再次解釋一下:

上面所說的農村人、城市人,只是一個代號,答主一時間確實找不到合適的代名詞所以就直接「拿來主義」了,絕無歧視的意思。

這裡的「農村人」,是指:經濟和交通都不發達的、人口流動非常少的山村地區的人。對於今天之中國,很顯然多數「農村人」都不符合這個條件了,但我確實找不到一個簡單的辭彙來描述這類人群了,所以直接用了「農村人」。

這裡的「城裡人」,是指:經濟和交通都比較發達的、人口流動性較強的地區的人。具備這兩個條件的地區很顯然不只是城市,很多農村也早已具備這兩個條件了。只不過這裡仍然用了「城裡人」這個名詞。完全只是為了簡潔方便。

==================素質的第一決定因素是教育??======================

鑒於有不止一位朋友提出了這個觀點,特此更新一下答案。

「素質的第一決定因素是教育」,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件事:

鄙人有幸聆聽過一位清華大學的研究音樂的大師的演講,其中有一句話印象頗深,大意是這樣的: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你們看古代那些造反的人,沒有一個是學過音樂的;學過音樂的人都不會造反。

各位覺得這句話說得如何呢?

看似非常有道理,實際上是本末倒置、大錯特錯了: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這不假,但和造反聯繫起來就有問題了。如果一個人他能去學音樂,這就說明他的家庭本身是殷實的--至少不必為「下一頓飯在哪兒」而發愁。家庭殷實的人會造反嗎?學音樂就不會造反?那豈不說明古代君王都是傻瓜因為他們沒有普及音樂教育嗎?

下面還有朋友說菲律賓人的平均素質比中國人高,這一點,我相信,雖然我沒去過菲律賓,但我接觸過菲律賓人。為什麼菲律賓人的平均素質高於中國呢?菲律賓的義務教育比中國的9年義務教育要長,我記得是12年。那麼,這可以說明素質的第一決定因素是教育嗎?

NO。

這隻能說明,菲律賓的人均教育資源比中國高。換種說法,菲律賓平均每人享受到的國家財政投入的教育資源比中國高。什麼是教育資源?很簡單,就是財富。

菲律賓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菲律賓不需要維持自己完備的工業體系和軍工體系、也沒有什麼大國夢。菲律賓完全是一種徹底的外向經濟型國家。菲律賓的電信、銀行等行業,完全對外開放。今天菲律賓的電信業巨頭、零售業巨頭、房地產巨頭,都是中國人等外國人。這樣一個國家的政府,完全可以把國家財政更多地放在社會福利和教育上。

一般來說,和一個人的素質直接相關的的確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但教育的背後,就是財富。在現代化的社會中,財富不光指一個家庭的財富,它還包括政府的投入等。有財富不等於有素質,但要想有素質,財富是第一前提是第一要素。

所謂「第一要素」,意思是,決定素質的因素有很多,在這些要素中,財富處於最基礎的地位。

另外還有一點要重申一下,素質,不是說你今天有錢了睡一覺明天就有素質了,而是需要經過幾代人的沉澱的。中國的有財富的人,目前主要還是第一代人。所以即使經濟數字上超過了一些國家,但很可能這種超越還沒有在人均素質上反映出來。


題主明顯沒怎麼和農村人打過交道,村民的淳樸是留給熟識的鄉鄰的。他們用自己的淳樸幫助監管被拐賣來的婦女,對抗前來解救的警察;他們對外鄉人從來都像嚴冬般殘酷。

各大學流傳的保研的笑話你聽說過嗎?

窮人基本上可以等同於壞人來看待。好人變窮了之後也會變成壞人。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8538447/answer/78911727


馬賽虐你長春駐馬店一萬個來回不帶打嗑吧的。


和 @可知不可知的想法觀點一致。

但還是寫了個答案,因為忍不住想吐槽一下題主的老師......

我就不說你們老師舉得這個例子是讀者雞湯文常用素材,也不說那誇張的借出歸還比例了。

單說一點:現在大多數我去過的中國一二三線城市都有無人看管租借使用的自行車了好不(雖然我不會騎一次沒用過)

舉例子也要與時俱進啊......

對了,想起來要給那個答案補充一點

就是經濟發展讓社會平均素質顯得更高,也不全是個人需求走向更高層次的原因

社會形成了一個約束個人的道德準則也是重要促因。

發達國家的人到了落後地區,不受原來社會規則約束後,表現肯定還是會有變化的。


建議地鐵站租傘。

以成本二十元的傘抵押給普通市民,一把傘押金五十元,歸還傘後退回押金五十元,有破損就只返還一半押金即二十五元。


首先我更贊同你的老師。不是結論,而是分析方法:經濟學。

經濟學對人本質的認識:人性自私(所有人都是利己主義者)就比道德家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的觀點要更加深刻。大多數,普遍存在社會現象跳出道德,素質這種沒有統一標準,很難量化的指標外都可以用經濟學原理進行一個合理解釋。

比如對於題主舉的例子來說,每一個利己角度出發的人,他需要考慮的問題只有一個:違規佔有這個行為是否值得。而雨傘/自行車的價格占收入比重,以及沒有提到的違規代價,監察方法(被發現的可能性)等這些變數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因為人性自私,比起自律(道德,素質),他律(法律,規則)更能夠持久穩定的影響人的行為。例子就是在異國生活一段時間的人,行為會很快像當地人靠攏,而回國後又會快速反彈。這種現象和當事人本身的素質高低無關——在日本的人也許也聽過成田刷子這個說法 。

PS:關於題主提到的另一個例子窮且純樸的農村社會,請恕我更同意另一個答主的觀點,你可能對農村了解不深。農村發生的各種事情經常可以讓你懷疑面對的是不是同一群人:多個子女不贍養老人或只給一點點基本生活費用,而在老人過世後大操大辦,哭的聲淚俱下……兄弟間可以因為一點小錢幾十年不相往來,而面對城裡上學回來的遠房親戚可以熱情的端上一桌好菜……我的感覺里農村人是最精於算計小利的人,而最不算計的恰恰是收入穩定的城市中產階層。


世界上其實只有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你總是拿中國單挑全世界也沒辦法


溫飽沒解決的時候,素質是奢侈品。


並沒有永遠正確的規則。生物之爭無道德,民族之爭無法律,星際之爭無正義。

一篇白岩松的文章:

中國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摔倒的老人為什麼訛詐救他的人?

從當年的「小悅悅」事件到寶馬車碾童事件,再到如今一起又一起摔倒老人訛詐攙扶者的案例,讓大家都很難過,覺得中國人的道德底線一塌糊塗。可是,問題僅僅在於「道德」嗎?

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道德是從哪兒來的?

如果「小悅悅事件」發生在國外,第一會受譴責的是孩子的父母,第二才是司機與圍觀者。我們可以說,小悅悅的父母非常值得同情,他們在城市裡打工不容易。但情感是一回事,法律是另一回事。站在嚴肅的法制角度看問題,是不關注這些點的。作為兩歲多孩子的監護人,小悅悅父母的監管缺失,是這起悲劇的真正關鍵點。

《人民日報》有一位知名記者,講過一個經典案例。她妹妹在美國生活,有一次孩子回中國,住在她家。一天晚上,她臨時有事出門,時間不長,就把妹妹的孩子單獨留在家裡。正好這時候妹妹從美國打電話過來,跟孩子聊天,問他「你大姨呢」,孩子說「不在家」。妹妹一聽急了,「就你一個人在家嗎?」孩子說:「對,就我一個人。」姐姐回來以後,妹妹對她勃然大怒,說:「姐姐你這是違法行為!」因為在美國,把未成年兒童單獨留在家裡就是嚴重的違法。

說到這兒,如果大家不解,還可以換一個思路。

老人摔倒被扶,為什麼一瞬間反而要抓住對方說:「你撞了我!」因為這個老人是「壞人」嗎?

倒退二十年,如果大街上兩輛汽車追尾,司機肯定下車就打。為什麼呢?不打不行!誰打輸了誰賠錢。可是現在,誰還會為了追尾大打出手?經常是把車靠邊一停,互相遞根煙,把保險號一抄就完了。

對比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後,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中國人很講禮節,道德水準提升了。可是,為什麼中國人撞車後的道德水準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因為有「交通強制險」的介入。所有汽車必須買保險,一旦發生事故,不必再用暴力的手段爭取權益,於是在這個問題上,人性里「善」的一面流露出來。

摔倒的老人為什麼訛詐救他的人?因為大部分老人沒有醫療保險,他摔倒在地不能動彈的時候,最大的痛苦還不是來自肉體——中國的父母心疼孩子啊,腦子裡蹦出來的第一個想法是,孩子要給自己掏錢治傷,少則幾千多則上萬,他扛不住。在這之前,他可能行了一輩子的善,但是這一瞬間都不存在了,他像抓救命稻草一樣抓住了扶他起來的人。如果中國的老人都有醫療、養老保險,還會發生這麼多起訛詐事件嗎?

因此,涉及道德的問題,不應追問人們「有沒有道德」,更應該思考的是,我們的社會環境、相關的法律制度,是否進步到了讓人們「可以展現道德」的時候。中國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讓「德」展現出來的制度保障與大環境。我認為,此時此刻的中國,還沒有到達這個階段。所有糟糕事件的發生,都是在強迫我們去設法提高基礎保障和社會綜合配套設施。

我從來不願聽到人們站在道德的立場上談論道德。那沒有意義。

中國有句古話「貧賤夫妻百事哀」。古人為什麼總結出這句話呢?因為這才是生活的真相。不管你愛得多麼驚心動魄,如果生活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沒地方住、沒食物吃,矛盾就會逐漸地從小到中,從中到大,最終毀掉愛情。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道德也是同理。

基於剛才談到的「人性」和「道德」因素,此刻要想快速推動社會進步,誰又有權去抱怨別人呢?當下最常見的情形,就是所有人都在抱怨。領導在抱怨,群眾也在抱怨,富人在抱怨,窮人也在抱怨唯獨沒有人抱怨並改變自己,這是中國此時此刻最大的問題。


「賊都」巴黎不偷自行車是因為看不上。他們直接搶劫現金。(在巴黎一周被搶兩次有感)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看到「法國」 「自行車」,我就來講件事:

我住在法國,不是賊都巴黎,是在安逸的凡爾賽。

我男朋友買了輛新自行車,很便宜的那種,停在公寓地下停放室,上了兩把鎖。公寓是外人無法隨便進入的,地下停車場也是,所以完全沒想過會有什麼問題。

然而一個禮拜後男友想去騎騎車,已經被偷了…


1.中國人太窮,月入1000,10塊錢的雨傘還不要?

2.懲治措施太輕,不還雨傘罰款一萬,言出必行,肯定都不敢偷偷留下。

3.信仰:「不還雨傘下輩子投胎做流浪狗」,全民都相信,你看還不還?

4.監管:雨傘下落不明,主管領導一擼到底,你看有沒有人管?


搜索了一下,第二個的確是存在的,就在上海,不過沒說還了幾把。論證觀點很容易,比如拿開元盛世和晚清的社會現狀做一個對比。更強烈的對比則是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後的唐,可以很輕易地得出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結論。題主的想法也不能說是錯的,道德底線的確就是在那裡,但是有這個底線,和有人遵守這個底線就是兩種事情了。比如不能偷竊搶劫,非洲叔叔也是認可的,題主去索馬利亞街頭小巷做個問卷調查,得出的肯定是這個結論,但是這兩種行為出現的頻率,明顯是越處於底層越困苦的人越多。


假如你從以小見大來看, 我覺得是的,因為就我生活見聞比較來看。 法國人素質比中國人素質高,

因為中國過去很窮,以前自行車是稀罕物,做學生,自行車被偷的消息不絕於耳。 各種地溝油這類的食品安全的問題也多,環境髒亂差,這些都歸於素質低下。老一輩經歷過中國更苦難的時期,偷井蓋,什麼的新聞更多。

隨著近些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一些一線,二線城市的生活環境相比過去大幅度提升。但別忘了中國貧富差距很大,為了這些小利幹缺德事的人一樣不少。 中國人的素質在變好,但任然平均會比國外差吧,當然再過5,60年會追上吧

素質高低家挺環境生活環境都十分重要,就現在你去貼吧看看,你會覺得國人素質高嗎?


如上述回答,如果經濟基礎是決定國民素質的第一條件,那是不是世界上最有素質的人在中東,在沙特,在迪拜呢?

誰見過彬彬有禮的阿拉伯人在餐廳里安靜的用餐?

我沒有鄙視人種的色彩,不喜勿噴,我只是闡述這個問題。所以我覺得這個結論有道理,但只是有一定道理,決定國民素質的第一條件絕不是經濟基礎。

歐洲在中世紀時也有貴族,可是那長達一千年的混亂統治造就了多少有素質的人?亂倫,血腥屠殺比比皆是,是因為貴族,國民還不夠富裕么?

直到文藝復興之後,宗教信仰一代代更迭深入人心,文化的傳承在一代代人中流傳,社會氛圍的行程是緩慢的,同時也伴隨著財富的積累,故而成就了現代文明且發達的歐洲。

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很難會素質低到想著路邊的自行車要不要停在自家車庫,因為他爺爺的爺爺都不會做這種事,而我們的父母可能還會告訴孩子,那個自行車騎回來,換把鎖,放樓下更方便。

金錢重要,但社會,文化,信仰更是洗滌靈魂的良藥,素質只是我們靈魂的鏡影,人活一世,能流傳給後人更深遠的不是金錢,而是好的德行。


怎麼很少人說和教育有關呢?


我無法回答中國人為什麼素質低 。但是我知道怎麼改變中國,中國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屹立其後不免破壞環境濫用資源缺乏監管,利用人口基數以及創新 取得的成就,外國也是一樣。 中國是起來了但是中國要想一直富強必須加大人口的教育程度,盡量縮小貧富差距,理論上說所有的問題都是不智的結果!(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不知』!罪莫大於無知!要想在這個星球繁衍昌盛你得站在星球的立場而不知人的立場!破壞自然破壞環境,任其發展有可能很多年後你會發現星球是人類摧毀的!看到滿目蒼痍的一切我很心痛彷彿感到星球在顫抖)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能看到結果的!中國人的目前所作所為都是為以後的自作自受!應加大教育和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國一直跟著別人走,往後我們國家和人民有錢了就可以走在別人前面了,尤其是在創新方面科研方面以後必須加大投入力度和人力,我在想的是13億人口的智慧如果發揮出來將加快中國的進步。是時候考慮下活著的意義了,這個永恆的哲學問題我始終找不到思路


素質和文化,教育,環境有很大關係,

就像是企業一樣,領導是怎麼樣的,員工就會怎麼樣。


這個問題其實從我來看完全是沒有可比性的,這種比較無異于田忌賽馬的比較。

一個國家的總體素質和道德水準或多或少和國民財富有關,可能總體來說中國目前的總體素質和發達國家相比有所差距。但是差距有沒有題主所列出的數字差距那麼大,我表示慎重。發雨傘的案例實在沒有可比性,我在上海火車站發雨傘和在陸家嘴發雨傘的數據可以比么,可以想像火車站的歸還率肯定要低一些,但是能說明火車站的素質比陸家嘴的低么?

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問題,我們沒必要否認本國的缺點,也沒必要盲目羨慕其他國家的什麼。法國人自己還開玩笑說,上帝給了法蘭西最好的環境最好的天氣,然後為了平衡其他國家,在法國丟進了法國人。


推薦閱讀:

黑澤露比的家庭教育,是否給她帶來了某種程度上的心理創傷?
馬斯洛所定義的「自我實現」(自主),是否隱含著佛法所說的「解除對自我的執著」?
正常人被人強行關進精神病院(被精神病)是否違法?
為什麼有些人有話不能好好說,一定要用責備的語氣?
人類如何消除看到男性穿,粉色,亮黃,嫩綠等鮮艷顏色的褲子和鞋就認為是娘炮的慣性思維?

TAG:心理學 | 道德 | 經濟學 | 社會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