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獨處」對大多數上班族而言,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嗎,為什麼?
看到很多心理學相關的沙龍、論壇的主題都非常強調現代人需要「獨處」,這麼做意義何在?
不是。真正的「獨處」是一種需要,而不是一種手段。
例如:
如果你的工作內容是和人打交道、社交性質的,那麼更有可能你需要時間去「獨處」。如果你的工作內容是常規型,也就是面對機器,例如程序員,那麼在閑暇的時候和朋友小聚反而可能是減壓的更好方式。說白了,我們需要不同的方式來調節我們的生活。
你很難想像一個面對電腦debug了一天的程序員,整天沒有說一句話,然後你告訴他,工作累了一天,你需要一點時間獨處。他心裡肯定一千萬隻草泥馬奔騰而過: 我獨處了一天了,現在就想找個人吐槽一下今天出現的難纏的bug。
換句話說: 強調什麼說明缺什麼,我們強調法制社會說明我們的社會缺法制。很多心理學相關的沙龍、論壇的主題都非常強調現代人需要「獨處」,說明他們認為現代人缺少「獨處」。目前的現實是否真的這樣我們暫且不表。
每個人都有對獨處時間需求的一個最佳劑量,因人而異。哈佛講積極心理學的那門公開課叫《幸福課》,裡面提到,每個人的自我喚醒水平不一樣,而大家需要的最佳喚醒水平卻是差不多的。那麼自我喚醒水平高的人就更喜歡獨處,他們需要更多的獨處時間,他們性格偏內向,能夠自娛自樂,而且能夠從自省中收穫更多體驗和成長。而自我喚醒水平低的人,他們更喜歡熱鬧,因為他們不夠敏感,獨處對他們來說體驗不到太多內容,他們性格偏外向,更能夠從和他人交往中收穫成長。這一點和樓上說內外向決定一個人對「獨處」的需要是一個道理。
所以說,與其聽從各種流行心理學的宣傳,不如問你自己的內心,我需要獨處嗎?
就我個人看來,「獨處」的意義是更好的認識自己,體察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渴望。
因為當我們在外面和人打交道的時候,不可避免我們需要帶上我們的人格面具,說得難聽點叫「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說得好聽點叫圓滑處事。讓我們思考一下自己一天的處事,有多少是讓自己覺得難受的,讓自己覺得「不得不」如此去做的事情。大概很多。所以在外面,我們很難真正地「做自己」。這個時候,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在這個獨處的時間去放鬆自己,完全地「做自己」,這對我們在把握我們人生的大方向時「不忘初心」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要說的是,如果你僅僅是聽各種心理沙龍告訴你,你需要獨處,那麼獨處對你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你沒有在體察自己的需要,那麼獨處就變成了一種模仿——就像你說的「學會獨處」。
所以回到你的問題,真正的「獨處」是一種需要,而不是一種減壓方式。「學會獨處」更是一個偽命題,我們每個人的需要是不需要學習的。
焦慮的時代,給你一杯平靜,關注公眾號:zengminpsy
用孤獨來解壓其實不是個好主意。良好的社會支持是壓力有效的緩衝劑。有研究表明,有支持性社會關係的人,能較好的應對問題,處理壓力,防止心身障礙。大量的證據也表明,缺乏社會支持是導致心理及軀體疾病的一個因素。反之,有廣泛的支性性社會關係網路則可以降低許多軀體疾病的發病率。社會支持是應激源與抑鬱發展之間的調節器。缺乏社會支持的人,悲觀主義,抑鬱癥狀和自殺傾向較高。孤獨的人免疫功能也較低。所以,在感到有壓力時,還是找朋友幫助解壓吧。
我覺得並不是 需要 獨處。
而是獨處 一定存在於我們的生活。我們每個人是一個封閉的個體。靈魂與靈魂之間無法直接交流你無法了解別人在想什麼 別人也無法了解你就算你有另一半,你有很多好朋友。
但你總會有自己面對自己的時間當你下班回去在地鐵上
當你排隊買飯當你坐公交等。。。你會發現現代人大多數獨處時候都是在玩手機跟朋友或者女朋友聊天或者刷微博 朋友圈朋友可能會忙
女朋友可能會跟你分手
微博、朋友圈也會有刷完刷厭煩的那一刻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那種沒有人聯繫且無事可做的那種空虛感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能遇到一個優秀的Geek這時候會拿起筆記本開始拍起來代碼
一個健身愛好者這時候會練幾個小時一個音樂愛好者可能會陶騰她最近感興趣的樂器一個旅行者在計劃或者實踐他下一個目的地而大多數人會找找最新的電視劇、動漫或者綜藝節目、刷知乎、微博、豆瓣、朋友圈、QQ空間我比較喜歡前面的幾種生活我覺得這是「會獨處」的一種表現
主動的收穫 和 被動的消費的區別會獨處在我看來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變得更有趣 會更加喜歡自己更有自信獨處,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學會的一項生存技能,對,是「生存」技能。
我現在還是學生,對於題主的「上班族」可能體會還不是太深入,但是作為工科研究生,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查文獻看文獻,所以相對「上班族」在某些地方還是些相似的。我就談一談我自己對於「獨處」的一些想法。
這裡想先對「內向」做一個解釋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 - 賈雙雙的回答
你是獨立於任何人而存在的,就算那個人是世界上最愛你最寵你的父母,你也只是」你「
學會獨處,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把握「度」
對於我來說,只有在獨處(這個獨處不僅指物理環境方面的沒有人,更大程度上指心靈上的摒除一切,內心的安寧)的時候,我才能觸摸到最真實的那個「我」,才不是浮躁的漂浮在半空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我才能感受到自己真實的想法。
並且,我覺得跟人相處是一件及其耗費心理能量的過程,會特別累,而只有通過獨處,我才能一點一點的修復。
但是,學會獨處並不是說就不要社交了,任何一個人都需要社會支持的,父母、朋友、同事、同學,這些都是你另一種能量的來源。而要學會獨處並且珍視自己,就要學會識別「無效社交」,盡量的不要將自己陷入「無效社交」之中。我不知道獨處能不能使許多人減壓,這個說法在我們這個時代如果被多數人共鳴,是很有意思的事。
其實減壓這種事說起來很簡單,缺啥給啥就是減壓,長期失眠的睡個好覺是減壓,老好人在網上跟人罵個架也是減壓,性生活嚴重匱乏者滾個床單更是減壓。因此獨處減壓的流行說明的正是這個時代個人空間的缺失。從社會角度來說,現代人帶了很多身份標籤在與他人相處,現代複雜的社會分工導致我們需要學習和適應更多的社會角色。對於一個典型中年男人來說,老公,下屬,兒子,父親,丈夫,還有各式各樣的社會交往,所有這些都會讓個人的空間被擠壓和侵入。
現代信息與交通的便捷,也使我們被迫捲入更多的被動的侵入性關係中。互聯網、手機的出現讓很多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具有侵入性,你下班了,老闆還能微信讓你加班。你出差了,老婆還要跟你視頻一下看看你有沒有亂搞。
從中國文化固有屬性的角度看,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普遍不太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和隱私權,偷看孩子日記,跟蹤孩子行蹤,亂翻孩子抽屜衣櫃,一點都不稀罕,而這在西方文化中,則會沒那麼普遍。
當代人的身份標籤的數量和複雜程度都在增加,以及交通通訊方式的便捷,再加上我們的忽視個體私人空間的文化傳統的集體無意識影響,會讓社會和家庭的事務擠佔掉更多的個人空間。 所以獨處的減壓之道的流行,其實不過是當代人對個人空間的需要的市場反映。前一段看到有人問,為什麼我下班開車回家,停好車總想單獨在車裡再待一會兒?很明顯,這正是我觀點的讓人感到心酸的一個生動例子,在工作與家庭的夾縫中找到這麼一點點個人空間,實屬不易。我為什麼會獨處,我感覺是我需要一段時間,自己來掌握我的生活。
我不想看電影看哭時,還要強忍著淚水,通過各種打哈欠,假笑來掩飾,這樣的解釋然我感覺疲憊,感覺虛偽。我也不想犯痴的時候還要注意別人的態度,生怕自己的冷漠造成隔閡,那痴痴獃獃的樣子就是我想面對的真實的自己,我就是想做一個傻子,就是想把極力掩飾的脆弱暴漏出來,我想看看我究竟是誰,我到底長成一個什麼吊樣。我更想衣不蔽體的撒潑打諢,肆無忌憚的放屁打嗝,不管不顧的大哭大笑。而這一切,似乎都需要獨處來給我提供一個場所,一個屏蔽了社會,屏蔽了關係,甚至屏蔽了道德的空間。
我知道,獨處是情緒的墳墓,隔絕他人的時候也把我們自己置於一個難以逃離,易於沉迷的境地。但是,它也僅僅是墳墓,而不是地獄,是一個讓我們可以懷念,可以釋放的場所。我們的掙扎,無奈,都是夯實我們情緒的墓土,我們要想一點點爬出來,就需要我們夜以繼日夯平,墊高。
看犬夜叉時有個印象很深的場景,當犬夜叉問婆婆為什麼要費那麼大勁守護一個早沒了神力的桔梗的墓時,婆婆說:人心都是很脆弱的,當他們脆弱時,他們會來祭拜,會懷念桔梗的神力保護他們的時候,也就有了希望繼續生活。
因此,當我們像楊過一樣想逃離以天下為己任的郭伯伯(社會),想逃離充滿了假正經真虛偽的全真教(家庭),想逃離那個勾住萌動少男心但刁蠻跋扈的郭芙(愛情),想逃離壓根瞧不起自己的大小武(友情),我們可能會來到我們自己的古墓,裡面有提升功力的寒冰床,有善良可親的婆婆,還有神仙似得的姑姑。
所以你看,獨處或許也並不是那麼不可接受,而變得讓我們非常需要了。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簡單,獨處是否減壓跟一個人是不是上班族完全沒有關係,而是取決於這個人是一個外向還是內向。外向和內向並不是根據一個人是否健談判斷,而是根據一個人從何處獲得能量來決定。所謂外向,就是指一個人是從與他人相處中獲得能量的,極度外向的人只要和別人呆在一起就感覺自己像充電了一樣,如果一直自己呆著就會枯萎……而所謂內向,就是指一個人是通過獨處來獲得能量的,極度內向的人社交時間一長就像泄氣的皮球,只有自己一個人呆一陣才能回過勁兒來。當然,也有一些人接近外向和內向的中間,那麼就是一部分時間需要和人相處,一部分時間需要獨處,比例根據你外向內向比例成分確定。
一個人是外向還是內向,或者大概內外向百分比是多少,可以通過做MBTI量表知道,不過其實基本上你觀察一下自己平常的行為模式也看得出來。如果你是跟人呆一陣兒就累心的類型,那就多用獨處減壓。如果你是自己呆一陣兒就抑鬱的類型,那壓力大的時候還是多找朋友出去high吧~你要知道你又孤單壓力又大你就離著自殺不遠了
真正的快樂就是能在孤獨中享受自由。
或者自由自在而不覺得孤獨。
每次覺得孤獨的時候,可以提醒自己享受自由的感覺。好想獨處,不用上班啊。
我只想說獨處還用學嗎!!!獨處難道不是跟空氣一樣是必需品嗎?不適當獨處會死的!!!
獨處幾年的後果就是得了抑鬱症。
捫心自問,你有多久沒有獨處過了,沒有「和重要或者不重要的工作事務、密切或者不密切的人際關係、喜歡或者不喜歡的日常生活相隔絕」的獨處過了?
謝邀 @劉柯 。「獨處」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它的實質是提供一種空白的心理背景,削弱社會信息的認知資源投入,阻礙強烈情緒的產生和延續,減輕先前事件對後續事件的影響,從而有助於在壓力和壓力間製造緩衝,穩定陰晴不定的情感。總的來講,「獨處」是一種生活的補充和調節,我們都需要「獨處」但是通常缺少能力,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獨處」,或者學會更好的「獨處」。
「獨處」是一種生活的補充,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內容。獨自呆在辦公室/實驗室/寢室里編寫代碼/調整參數/刷知乎,是你選擇或者沒有選擇的生活,而不是有心理意義的獨處。有意義的獨處,可能只需要15分鐘,從繁雜的工作/瑣碎的生活停頓或者間隙中抽出來的15分鐘。
「獨處」是一種生活的調節,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狀態。獨處不同於孤獨和寂寞,它不同於任何情緒,無論是愉悅或者不愉悅。有意義的獨處,不是刻意營造出來的遺世獨立的狀態,而是實在的壓力和焦慮、煩悶和憤怒之後的一種恢復,一種必不可少的情緒調節方式。
我們都需要「獨處」,因為工作和生活的繁雜和瑣碎總是充當著背景,左右著我們的情緒,影響著我們對事情的認識和判斷。如果不過濾掉這些背景,尤其那些不愉快的經歷,或許我們一項任務的挫敗感會延續到另一件,工作中的壓力、痛苦也可能轉移到家庭,妻子或者兒女身上。很多影響不是有意識的控制就可以避免的,就像你沒有辦法不想像「粉紅色的大象」。這時候,獨處就如同白噪音,將我們從複雜的認知、情感過程中釋放出來。
然而我們失去了「獨處」的能力,隨著空閑時間都被碎片化的信息和人際關係充斥,我們越來越傾向在應該獨處的時候,選擇做那些快速吸引注意的、有趣或者有價值的事情。我或許不該問「你有多久沒有獨處過了」,而應該問「你是否還有勇氣,在你感覺焦慮、煩悶、倦怠的時候離開你的手機和聚會,自己獨處一會;不去思慮那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也不沉浸在回憶和幻想中,僅僅是放空自己獨處一會嗎?」
我們應該學會「獨處」,也可以說我們應該重拾「獨處」。隨意的坐著,眼神遊離,什麼也不想不做,任由時間流逝:很多人都有這樣任性的經歷,但是隨著成長和努力,我們再也不願意做這些沒有用的事情——我們總覺得「做什麼」才是自我提高,而忽略了「什麼也不做」能讓「做什麼」更有效率。學會「獨處」不需要你看多少心靈雞湯和禪,也不需要報培訓班拿到證書;只需要做些減法,在準備休息、下班的時候,在地鐵的座位和停車場里,在下午茶的咖啡廳或者臨睡前的卧室,放下手機,放下事業和人脈,給自己一段任性的時間。
不過或許我們還可以學會更好的「獨處」,拋開「認識自己,內心強大」這樣不切實際的目的,「獨處」實際上充當一種簡單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情緒調節方式。那麼也應該有一些技巧,幫助我們更好的「獨處」:- 「獨處」的時候,關閉你的手機和Pad能夠避免受到干擾,尤其是經常無意識拿起手機的朋友,碎片化信息帶來的焦慮會將「獨處」的收穫毀於一旦。
- 「獨處」應該選擇私密而且安靜的地方,比如自己的辦公室或者安靜的咖啡廳,能不說話就不說話是「獨處」的原則。另外在KTV這種地方放空,會讓人感覺你很孤僻怪異。
- 「獨處」可以和背景音樂很好的配合。原理相似的「白噪音」是優先的選擇,如果處在煩悶、焦慮的情緒,或者剛從繁瑣的工作中離開,「粉紅噪音」和較為舒緩(節奏)柔和(音色)的音樂也有助於「獨處」的效果。
- 「獨處」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喝些飲品,吃些糖也不錯。吞咽的動作有助於緩解一定的焦慮,甜的亦然。不過可樂這種強刺激性的軟飲不在推薦的範圍內。
- 「獨處」的時候不需要強迫自己捲入之前的情緒,這樣有可能適得其反。如果沒有持續的不良背景,不愉快的情緒慢慢可以自發的平息下去。
- 「獨處」的時候儘可能不去思考事情,什麼都不要思考。直白的說,「獨處」是來作心理的放鬆,不過待到情緒平穩、精力飽滿的時候也可以分析和計劃一些複雜的事情,條理會很清晰。
- 「獨處」可以是常用的調節策略,甚至可以每天固定一段時間「獨處」。但是千萬不要將獨處視為減壓、情緒調節的唯一方式,也不要反覆多次的使用,有些情緒和壓力,通過良好的社會支持能達到更好的調節效果。
- 當別人想「靜靜」的時候,他有可能真的需要「獨處」了,請不要問他「靜靜是誰」。
等我獨處一會兒再來回答
獨處是必要的,但你並不能確定你能好好地獨處。
以個人為例,我所謂的獨處,往往是一個人窩在床上,翻看無聊的網路小說,或者搞笑視頻。伴隨而來的拖延、晚睡、悔恨,實際上給我帶來了遠比工作需要承受的更大的壓力。
按性格測試來說,我的內向度幾乎破表,按從小到大的表現和他人評價來說,我也只不過免於「過分孤僻自閉」的評價而已。即便這樣,我也沒學會獨處。相反,我目前人生中較大的幾次進步、成就感,都是在與人互動中取得的。
所以,問題不是要不要獨處,而是能不能從工作或獨處中,真正恢復,獲得能量。有說法是:當你總在為工作為家庭而忙碌時,很容易迷失自己,失去本心;所以定期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機會,去感覺真實的自己;即使什麼都不想,也是一種很好的放鬆方式!
我是一個典型內向並喜歡獨處的人。獨處減壓取決於你獨處時做什麼。獨處最怕的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知道自己的無能,但不要過度自責。子曰,三省吾身。
我完全贊成 @袁小麥的回答,獨處不是一件減壓的很好的方式。但為如果你的壓力是來自於與外界交往而產生的,那麼「獨處」的確是一種既能夠幫助自己從紛繁複雜的社會結構中暫時解脫出的一種方式,而且還不會給他人添麻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孤獨本身也是會產生壓力的。面對不同種類的壓力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如果壓力來自於社交和工作,那麼獨處未嘗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但家人和朋友的交流、適量的戶外運動、旅行和團體性的活動同樣也能夠帶給人的愉悅的感覺,有效地緩解或者分流壓力。我覺得好的生活,一定是有選擇的生活,你可以自由地選擇獨處,也可以自由地選擇與人交流。所以,「學會獨處」這樣的說法的背後在於——讓你的生活多一個選擇。
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我是贊同獨處的,獨處與性格、與寂寞毫無關係,而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時間。分享個例子,我妹妹每天清晨都會打坐誦經,開始我嘲笑她盲目崇拜,後來我慢慢發現其中奧妙,因為有一天我遇到了不知所措的事情,沒人能幫我解答,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面向陽光,開始打坐,那半個小時內我彷彿覺得自己是與世隔絕的,完全跳出了我生活的空間,沒有其他人,只有自己和自己相處,然後我慢慢冷靜下來,不那麼慌張,把那件事情從頭到尾一點點梳理,結果發現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少年,別只顧奔跑,也適當停下來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推薦閱讀:
※當今互聯網世界,我們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網路暴力?
※哪一段戀愛曾讓你發出「原來談戀愛可以這樣」的感慨?
※為什麼有些人戾氣很重?
※「陪孩子做作業」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嗎?
※為什麼瘦的人一直想增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