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會認為有商山四皓出山輔佐的太子「羽翼已豐」?商山四皓為何有能力影響到太子的廢立?

商山四皓,簡稱「四皓」,秦末隱士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四人,因避秦亂世而隱居商山,采芝充饑,四人年皆八十多歲,鬚眉皓白,世稱為商山四皓。


劉邦出於私心要廢太子,以劉邦在彭城大敗後為了逃跑甚至要丟棄惠帝和魯元公主的行為來看,他怎麼會因為幾個老人就改了主意。說白了,商山四皓不過是惠帝集團的一個招牌,呂后亮出這個招牌就是讓劉邦看到,廢不廢太子已經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漢初存在幾股勢力,分別是同姓諸侯王、功臣集團以及以惠帝為首的呂氏外戚。 呂氏集團里,呂后的兩位兄長呂澤和呂釋之早年都隨劉邦反秦,建功封侯。呂后的妹夫樊噲更是劉邦的老部下,並且此時呂氏的勢力還沒太過膨脹,呂后多年來在朝中也有自己的勢力,與功臣集團的關係也還算緊密,這從大臣們對劉邦廢太子的強烈反對中也可以看出。太子雖然仁弱,但其背後是有龐大的勢力支持的,而如意就勢單力薄了。另外,後來惠帝加上諸呂尚且難以制服功臣集團,更不要說如意了,功臣集團完全乾得出廢立之事。

宋人張耒曾說過:

彼高祖之為人,出於草莽戰爭之中,豈知廢嫡立庶之說耶,故叔孫通之徒極其說而不納,亦無足怪矣。至於子房,巧引四老人而輔之,從容於片言之間,而太子得不易,雖戚姬如意之愛而卒不能間。彼子房以為高帝者,雖非理之所能曉,至於感之以利害之計則足以抒其平日之惑。彼能屈其所不能致者而為臣,則天下之心歸之,天下之心歸之而吾舍之,則必有惑,彼高帝雖不顧天下所當立,而亦知天下之所歸者之不易也。

這個分析就很深刻,劉邦因為私心要立如意,朝廷大臣如周昌強諫,叔孫通還舉出以前廢嫡立庶的教訓劉邦依然不聽,所以和劉邦講這些大道理是行不通的。正如張良所說:此難以口舌爭也。所以張良為呂后出主意,請出商山四皓來輔佐太子,讓劉邦看到,他請不到的人太子可以請到。同時也讓劉邦認清當前的形勢,知難而退。當然最後還是理智戰勝了感情,認為太子「羽翼已成,難動矣」。劉邦也不再廢太子。


首先聲明,廢立自古以來都是國之大事,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因素就能輕易決定的,商山四皓在劉邦廢立太子的過程中只是一方面的影響因素,也可以說是一把「導火索」,並不是決定因素。

劉邦廢立太子的過程有這麼幾個因素:

1、劉邦自身。劉邦很寵愛戚夫人,認為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類我」,就是很像自己。看名字就知道劉邦是多麼喜歡這個兒子。可是劉邦在廢立太子這件事上太過於優柔寡斷,執意要廢的時候,周昌、叔孫通這些人一反對他就猶豫了。周昌還來了個「臣期期不奉詔」,期期艾艾這個典故的期期就這麼來的。但是劉邦一心還有廢太子的想法,就這樣拖啊拖,最後也沒廢成,還連累了戚夫人和劉如意。

其實劉邦犯了和李淵一樣的毛病。李淵就有過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想法,但都一次又一次否決了,一直猶猶豫豫,使得三個兒子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可以說玄武門之變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李淵的優柔寡斷引起的。

2、呂后。呂后是個十分了不得的人。她雖然與劉邦的關係若即若離,但在廢立太子這件事上她卻精明的多。她知道單靠劉邦一個人是無法保住劉盈太子的地位的。因此她聯合了各方勢力,包括自己的外戚派,也包括商山四皓代表的社會輿論,還和張良、周昌、叔孫通等大臣站在了同一戰線上。身為皇后的她居然能夠因為周昌勸諫劉邦不要廢太子而跪謝周昌,可見這個人的手腕戚夫人是沒法比的。

3、戚夫人。戚夫人的最大弱點就在於她太過余天真幼稚,她認為僅僅依靠劉邦就能夠廢掉太子,沒有朝中的同黨勢力的支持,這也導致她的失敗。

4、功臣派和外戚派。功臣派中以張良、周昌和叔孫通為代表,這三個人是堅決反對廢太子的。周昌和叔孫通言辭激烈的當著劉邦的面反對,叔孫通甚至以死威脅。張良雖然沒有明說,但請商山四皓的主意就是他給呂后出的,雖然這個主意是呂后派人劫持他才出的,但畢竟也是他的主意。外戚派有呂釋之等人,都是呂后的親戚,當然支持呂后。

綜上所述,幾大因素都導致了劉邦是廢不了太子劉盈的,商山四皓的出現只不過是一個因素,他代表了一種輿論力量。劉邦把這四個老頭看得很重,多次請他們出山都不行,而太子居然辦到了,這就讓劉邦感到了天下的高士支持太子,於是認為太子羽翼豐滿。這其實就是呂后集團的一個法寶、一枚重磅炸彈,這一手段成功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前面有答案說的很好了。這裡補充一點自己的認識。

首先,劉邦為什麼要換掉太子。其實從現在的眼光看,趙王如意可能比劉盈更合適做接班人。劉邦的選擇可能帶有理性的成分。不過,刨除這點,最大的因素還是劉邦寵愛戚夫人。這點反而是不利因素,因為在外人看來,趙王如意的代替劉盈完全是因為劉邦寵愛戚夫人。

其次,既然劉邦說趙王如意像自己,很有可能如意還是塊當皇帝的料,不過戚夫人可能是一個小女人的心態,認為搞定劉邦就搞定一切,忽視了對各位老臣的安撫拉攏,以至於,呂后這樣的狠角色都得到了廣泛的支持,這也是劉邦最為擔心的,雖然他非常想換掉劉盈,但是得到的支持太少。一個民意基礎太差的國君是狠危險的。

當然,群臣願意保護劉盈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這些人都是白手起家時代的同僚,一起吃過苦的,心理上和劉盈更為親近。劉邦富貴了就拋棄原配,廢了嫡長子,也讓人反感。

所以,即使劉邦換劉盈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後來的呂氏之亂也讓群臣們吃了果子。當時的如意是得不到支持的,而商山四皓的出現,更堅定了劉邦的絕望感。手握大權的劉邦幹不成的事情,還未登基的劉盈就能做的到,在劉邦的眼裡,這四位是品格高尚,值得尊敬的人,而這四位的言行代表著一種民間正直的力量。這種正直的力量,現在如此的對待劉盈,顯然代表著劉盈的影響力已經不止在朝堂,民間也沒人支持如意。而且這種態度不因為劉邦手裡的權力變化。一旦劉邦歸西,更是沒人願意支持如意。

劉邦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人,知道大勢已去,就順水推舟。其實也是給能作的戚夫人一個交代,應該他被這事煩的很久了。搞不定,非得有人逼著搞。找個理由,來了了斷算是痛快。

趙王如意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很難看的清,如意戚夫人組合,不過應該不會比劉盈呂后組合更狠吧。飽受諸呂之亂的群臣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懷念如意。


換太子從來都不是針對太子,而是針對圍繞太子早早站隊的人,是莊家在牌面不好的情況下進行政治洗牌。

劉邦那個年紀的老頭子,正常人都不敢繼續壓他,可能第二天就死了。多數人既然壓了太子呂后,劉邦是自然使喚不動了,也會有深深的危機感(大家都盼著太子早早即位,春秋戰國的時候,兒子幹掉老子真的不算事),所以想重新掌控局面。

換太子就是一次機會,很可惜也很自然,多數人不在他那一邊,和張良關係密切的四老代表的是親信張良的態度,連張子房這個完全靠自己提攜抬舉起來的心腹都背叛了自己,劉邦當然玩不下去了,所以放棄了復盤的念頭,索性就心灰意冷的享樂等死了,都沒給愛妾謀個後路。


可能是因為這四個人劉邦怎麼都招不到,以他皇帝的權勢,地位也招不到。太子可以招到,劉邦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太子威望極高,已經天下歸心。所以羽翼已豐。其實這只是他的錯覺,他以為商山四皓是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其實主要是因為這四人都是出名的大知識分子,受不了劉邦張口就罵人,折辱人的性子。並不是伯夷叔齊那種絕不屈服的錚錚鐵漢。反倒是太子恭恭敬敬,給足了面子,於是就順水推舟,歸服太子了。整個過程中,與其說是商山四皓的作用,不如說是張良的作用,張良對劉邦心理了解透了,知道商山四皓是劉邦的心結,天下順從,四人不從,產生了一種錯覺,我這麼大的威望四人都不從,太子竟然能讓四人順從,威望可能比我更高吧,天下歸心了吧!羽翼豐滿了吧。與其說是商山四皓的作用,不如說是張良把握住了劉邦的心理,命門,關鍵不在四皓,在於張良


四皓的事件沒有更進一步的記述,而且似乎也是一個孤立事件,所以不需要過度解讀。高帝對惠帝來說,既是君也是父,太子廢立,是國事也是家事,但是其實高帝主要是當作家事的,留侯的判斷是「以愛欲易太子」,高帝也說「如意類我」,其實就是老爹留家產給大兒子還是小兒子的傳統故事而已。

但是老爹不是完全不喜歡這個大兒子,廢立的傾向除了建立在對呂、戚兩人的印象反差,對呂后狠辣程度的判斷外,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對惠帝看不慣「太子仁弱」,如果說喜好的因素是耍小性子,那麼這個仁弱就是高帝眼中更立太子的正當理由,「這個天(jia)下(ye)你接得了么?」

那麼要改變這樣的判斷,方法就是引入一個有公信力的外部評價——因為在開國老爹眼裡,你小子做得一般般,監國期間無事也就是蕭伯伯罩著你,其他叔叔伯伯來表揚也都是看你老爹面子,至於舅舅姨父之類勸阻的都是利益相關,在老爹眼裡都不足以取信。

所以四皓學識不高於叔孫孔伏,身份不貴於留侯,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就是有足夠的話語權,因為是「一個絕對中立客觀,且對高帝而言有名望有分量的群體,對老爹那個有點看不上的大兒子作出了一個高度評價」。老爹認可的客觀評價,甚至是自己也無法取得的評價,被兒子獲取了,這也會轉化為老爹的認可。

所以四皓的出現,就把惠帝「沒啥用」的標籤給抹去了,露出的就是惠帝在年齡、正統身份、權力網、實績等方面的優勢,這是「羽翼已成」。

如果以國事論,羽翼會在那幾個老頭身上表現么,叔孫、留侯、呂家哪個分量不比四個客串演員強。這一處留侯的睿智就在於,發現高帝家長式思維的本質,用解決家庭矛盾的方式解決這一國事,所以說「非可以口舌爭也」。


很簡單,因為「商山四皓」是個大題。之前劉邦猶豫不決是因為在小分題上兩個兒子得分差不多。

這些題是:

1)立長不立幼,嫡長子制(不遵循的話不利於政治穩定): 5"

2)兒子像不像我 30"

3)現有朝臣支持 20"

4)國賴長君(登基後治理能力問題) 5"

5)吸引人才為其服務的能力:40"

注意最後一題是大分題,前面4題一共60分,兩邊各得30分;而大分題40分

劉邦看劉盈一下子把大分題拿了滿分,可以說驚訝,但是內心裡其實是有點高興。唯一的遺憾是這兒子不太像我,但是人家拿70分,劉如意目前看來才拿30分,就算長大能拿到20-30分,也不過50分或者60分。

為什麼要做題呢?因為劉邦的基業需要傳承,穩定傳承。有了朝臣支持、有了滿分的吸引人才的能力,劉邦覺得可以放心死了。

劉邦說,為什麼項羽不能得天下而我十次打仗九次輸的劉邦得到天下?因為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用;而我這邊,我這不如蕭何,那不如韓信,那那不如張良,而他們都願意為我所用。這是我得到天下的根本。

劉邦認為,劉盈已經具備了這個根本能力,加上現有朝臣一邊倒支持,還有什麼說的?唯一需要說的是交代一下戚夫人和她兒子,保住他們的性命。

------------------------

走個題:

1)張良,太狠了。別人都算計不到劉邦的心頭事,他出這一招,直擊劉邦內心,可以說通過欺騙的方式贏得了劉邦對呂雉兒子的支持。這招,太狠了。呂后找到張良,就找對人了。

2)呂雉經歷過戰爭歲月後,心理已經變態了。人彘這種事都能幹得出來,殺人不過頭點地,何必這麼狠毒;

3)我要替劉盈平個反。大家都說劉盈沒本事、性格懦弱。看到人彘還發病了。我不同意「沒本事、性格懦弱」這兩個評價。考慮劉盈經歷這些事時候的年紀,16-17歲,心智還沒成熟。但是在心智還沒成熟的時候已經表現出一個「仁主」必須的條件:同理心。有了同理心,就容易吸引到商山四皓這樣的人。這些老頭,飽讀詩書、慣看社會,本來根本不鳥各種王侯將相。但是在有一天沒一天的年紀能夠出來做事,難道不是在某種程度上認可劉盈?

呂雉把劉如意招到京城要殺他的時候,他親自親身保護他,難道不算是有勇有謀並且仁愛?考慮劉如意這時候不過十歲左右一孩子,古人不像今天普遍發育過早。他敢於激烈反對呂雉,不正說明他的雄性氣質依然顯露?他試圖通過在宮中縱火說成天降異象來勸阻呂后。打天下和治天下不一樣,打天下需要劉邦那樣的草莽氣,但是治天下,漢惠帝可能是個不錯的皇帝,如果沒有親生母親的胡折騰的話。親生母親這麼胡折騰、這麼能折騰,而且心理變態,夫復何言?!嬴政沒遇到這樣的難題,他娘至多沒事玩個面首、不小心懷了孕而已,沒有政治能力,而呂后政治能力超強殺功臣都不帶眨眼的;漢武帝也沒遇到同等的難題,漢武帝的媽至多不過想多控制一下兒子而已,沒搞定就算了,畢竟自己兒子,他能自己玩其實更好。


手敕太子:

  堯舜不以天子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為嗣。(《古文苑》)

人有了好東西,都想留給兒子,老子只是看你從打仗治國直到設計帽子,沒一樣及得上你老子,現在聽大臣們說,至少禮賢下士方面你勝過了我,老子也就立你為太子吧。記得要好好學習啊。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吾同時人,倍年於汝者,皆拜,並語於汝諸弟。


關鍵在於 什麼人把四個老頭請來的,誰出的主意,誰制定的方案,誰把這些人串聯起來的?水很深啊!


劉邦這貨,心黑手辣,連父母妻子都可以拋棄,殺起盟友功臣連眼睛都不眨一下,怎麼可能會因為這些老傢伙改變主意了,關鍵還是劉邦自己決定了,然後找個逼格高的借口而已,同時堵住愛妾的嘴巴


我認為這類似一種見微知著吧,這一手棋最重要的倒不是當下的作用,而是這手棋代表的棋盤外之前和之後的故事促使劉邦下定決心。 並非是因為這四名隱士本身具有多大的能力或威懾力。只是這四個人的表態讓劉邦看到太子身後的政治集團的表態和決心,讓劉邦意識到,即使他是君主,想要廢掉太子另立的難度也很大,當然只是代價很大,畢竟我覺得不存在做不到的問題,劉邦畢竟是開國之君,又是誅殺過異姓王公然違約的狠人,如果廢立太子關係到王朝存續,那他一定不會手軟。但是如果只是關係到他自己的愛情和個人好惡,那麼站在政治家的立場上他必須仔細斟酌。因此太子最優的策略並不是硬橋硬馬的公然攤牌威脅「來啊,讓我們互相傷害吧」,而是在維護君主權威的前提下讓劉邦意識到,我代表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重臣進諫),您的很多臣子都不贊同您的做法(請四皓的出謀劃策的人),民間的輿論我們也能掌握一部分(四皓本身代表的輿論力量)。您如果另立太子,那麼需要清洗的人會很多。我並沒有過錯,也不是您無法接受的人選,(不然也不會被立為太子)您都這把年紀了,因為廢立我的緣故導致大家都離心離德實在沒有必要啊。 所有的這些政治對話就通過看似雲淡風輕的-太子請了四名德高望重的老師-完成了。 以上是我對這段歷史的個人理解,一家之言,難免有所紕漏,歡迎指教。


商山四皓不過是一葉知秋,通過商山四皓劉邦看到太子勢力已成(經過呂后勢力,功臣集團多次試探性交鋒),而邦哥是政治遊戲中法術勢玩的最好的玩家之一,縱觀邦哥一生,追隨張耳、亭長時期、豐西澤縱徒、先入關中為王、下邑劃策、裂土圍楚,邦哥懂得順勢而為(就這一點比後世不知道多少明主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不過是邦哥經過多次阻力後順勢而為借這個台階而已,除了我說這些,下面的例子也可以看下,邦哥的順勢而為。

以下轉自 @王陶陶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刪除(萌新臉)

答主問劉邦厲害的地方,那麼我就從以下三件事來談一談他的厲害。

1、當劉邦的乘車被項羽部隊追擊時,追兵迫近,生死存亡之時,劉邦的車上有車夫、護衛夏侯嬰、自己和兩個嫡生兒女魯元公主和漢惠帝。劉邦只用了一秒鐘就想通了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想不明白的道理——」夏侯嬰能給自己擋刀,所以不能丟;車夫是駕車救命的,所以不能丟『;只有眼前一對親生兒女是自己的負擔「——他瞬息之間就做出了最殘酷卻最正確的抉擇,飛快地將魯元公主和漢惠帝踹下去,以減輕車子的負擔——絕對的現實主義玩家

——相比之下,當年毛主席長征之前離開蘇區,猶豫了兩三天才將自己剛出生的孩子交給老鄉,跟劉邦的冷酷無情比起來,兩者就不是一個檔次的,簡直差太遠了——要知道,當時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可都是劉邦養育了十來年,看著長大的,邦哥踹起來可是眼都沒眨。

2、劉邦的老婆呂雉和父親劉太公被劉邦的叛將雍齒囚禁過,期間遭受過殘酷的虐待和侮辱。後來劉邦為了安撫眾心,沒有報仇,依然封雍齒做什邡侯,讓其享受榮華富貴——這是何等的度量?

老婆被玩,老爸被打,劉邦毫不在意,依然能夠與兇手共富貴——這TMD還有基本的廉恥嗎?這TMD還有起碼的臉面嗎?這TMD還是個男人嗎?

是的,劉邦從來不是一個所謂的「男人」,因為他從來都是一個天生的帝王。

3、劉邦滅項羽後,年愈五十五,身老體衰,卻從不貪圖享樂,依然衣不卸甲,胯不離鞍,全力削平一切潛在敵人。滅燕、吞趙、敗陳希,殺韓信,剁彭越,滅英布,老死戰場——堪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真正典範。

就這一點,遠勝於曹操——曹操滅張魯,面對部下要求乘勝滅蜀的建議,曹操竟道:「得隴何復望蜀?」可見已然暮氣沉沉,厭惡兵車勞苦,貪圖鄴都繁華。「

毛澤東說,」劉邦是封建帝王最厲害的一個。「

石勒說,」若遇劉邦,必匍匐跪拜,與韓彭並驅。「

這些刀光劍影殺出來的梟雄對劉邦的評價和崇拜——絕對誠不欺人,因為劉邦是人類歷史上已知的——最現實的本能政客(並不是狠,也不是殘暴,而是永遠能夠依託現實處理問題)——也是任何鬥爭中永恆的最後勝利者。


影響太子廢立的不是商山四皓而是呂家在朝中的勢力以及朝中大臣的傾向,雖然誰都知道立賢比立長好,但是為何古代一直施行嫡長子繼承製,肯定不會是因為古代人都是智障,而是因為嫡長子是一個十分明確的概念而何為賢則不好判定,比如老大善文老二善武,是善文更賢還是善武更賢呢?立嫡長子便是為了防止後代同室操戈而存在。劉邦為私心想要立自己喜歡的兒子,但是作為一個開國之君,如果開了這個先例以後每次新君登基便都會是一場腥風血雨。所以不僅是呂家在朝中的勢力不同意,就是劉邦一路招納的賢才也是不同意的,舉個例子,叔孫通,此人出生薛地,據說此處的民風狡詐,叔孫通雖曾學習儒學卻依舊受故鄉影響做事非常圓滑,曾一度遭到他自己學生的鄙夷,但在立儲這件事上卻一反常態不惜以命相爭,很顯然他是看到了這一點,從史記來看太子確比趙王賢能,但即便是趙王誰更賢能,大臣們也會依然站在太子這邊,開國功臣皆非等閑之輩。劉邦看到商山四皓而放棄立太子可能是因為一葉知秋,畢竟他殆天受,也可能是因為這就是張良與他配合一起演的一場戲,劉邦知道結局已定,但是為了安撫戚夫人導演了這一場戲。


就憑如意被呂后隨叫隨到這事兒來說,他離老爸的流氓水平可差的實在是太多了。之前劉邦說如意類我,估計也是隨口說說,就跟景帝答應竇太后自己駕崩後傳位給梁王一樣。


這是張良使的詭計啊。劉邦求賢若渴,一直想要商山四皓出山,但是商山四皓不鳥劉邦,劉邦更加想請他們。太子仁慈孝愛,對人很尊重,跟劉邦的性格完全是反著的。商山四皓應該是知道太子,他們輔佐太子,完全向劉邦示威啊,為啥?因為商山四皓這樣的賢能之士都向著太子,那就代表天下的心歸屬太子,劉邦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史記不是說了么?劉邦看見商山四皓很吃驚 ,問為啥自己邀請你們不出山,太子邀請你們就出山?答:我們聽說皇帝您看不起讀書人,不懂禮賢下士,行為狂孛。而太子善於禮賢下士仁慈友愛,所以我們才出山輔助他。


推薦閱讀:

為什麼酈食其認為劉邦是一名長者?
為什麼劉邦排行老三卻叫劉季?
如果呂公真的看出劉邦是天下最富貴的相貌,為何不效仿堯嫁娥皇女英的故事,將呂雉呂媭雙雙嫁與劉邦?
請問 張良如何做到 全身而退?
電視劇《神話》裡面的劉邦是歷史上真正的劉邦嗎?

TAG:史記書籍 | 張良 | 漢高祖劉邦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