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為什麼極度自卑的人有時候會表現出極度的自負?

比如我EX,當我不學習的時候他會指責我,說我這樣考不好balabala,但當我並沒有學習最後考分比他高時,我看到他臉都綠了。

再比如EX專業課貌似很有自信。他總是會不自覺的嘲諷那些學渣。但是其實他私下總是跟我吐槽,說其實他覺得自己弱爆了,他認識的xxx都比他厲害之類,當我專業課超過他後,他的表情也沒那麼自然了。

我想,這是不是極度自卑引起的自負?為什麼自卑的人往往會表現的非常自負?還有那些類似這樣的行為?


心理補償的因素上面都說過了,我再補充一點。

自我評價是一種能力,自卑是不客觀的自我低評價,換句話說就是無法正確的評價自己。

無法正確評價自己的人也無法正確的評價別人。


低自尊者因為自尊感較低,對自己的無法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做事多表現的很極端,比如過於追求完美,設立不切合實際的目標等

同時為了保持自己的自尊感,會通過打壓等方式進行自我保護,算是一種防禦機制

人對自我的認識包括「理想自我」「應該自我」「實際自我」

他的「理想自我」跟「實際自我」之間的差距過大

說白了就是他以為的自己很牛,但實際上的自己並不牛,而他不願接受這個現實

但他又不能將這種憤怒指向自己,只能投射到外界

用貶低他人的形式來抬高自我,保護自我價值

不過我想既然是EX了,樓主也不用在意太多了。。

這種事只能自救,別人基本幫不上忙,主動幫也不行


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自信心不足,會引起自卑。自卑也分兩種,如果自信心,安全感不足的話,表現出來就是單純的自卑;如果自信心不足,但安全感比較足的話,表現出來就是自大型的自卑。

我們每個人的外面都套上了不同的防禦模式,表現出不同的行為表現。而且有些時候,表現出來的行為跟他內心的感覺是相反的,自大型自卑就是其中一種比較典型的外表跟內在相反的心理防禦模式。

至於他為什麼會自卑,為什麼會信心不足?相信跟他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父母缺少欣賞,讚美和表揚,而是以嚴格要求,否定,批評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所以孩子缺少自信心,導致自卑。但是他跟他爸爸的關係應該比較好,所以雖然自信心不足但安全感還不錯。


我認為這種自負是由於強烈的自尊心導致的。一個人可能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但是他不一定心服口服,為了維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心,他就會啟動心理上的自我防禦,表現出來就是極度的自負。

還有些自卑的人不會不時地出現自負的情況,是因為他們徹底認輸了。如果你EX再多經歷一些挫敗並且沒有成功的體驗,可能就不會再出現自負的情況了。

類似的情況還有「害怕別人拒絕自己因此先拒人於千里之外,而內心裡又是期待與別人發生聯繫的」,「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就貶低那個東西」等,都是一個人在進行自我防禦的表現。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謝邀,我對這方面研究不是很深,水分多,就淺層的針對題主的安利(案例)一說

你EX並不是自負也不是自卑,是沒有自信。他看別人努力的學習,成績好,跟自己正好成反比,心裡肯定是不服氣,覺得瞧不起人家,但是心裡還是很嫉妒很羨慕他么,但是自己又沒自信,無能為力去改變現狀,所以私下會有一種很負面的情緒在裡面。你只要跟EX一起加油學習,一起努力,他的信心會自然上去,如果得到別人的讚賞,有了自信心,可能不那麼太自大了

我是就事論事,沒有針對題主的主要問題做說明,抱歉(*^__^*) 。


以下答案屬於個人觀點,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來源。

人會每時每刻產生不安感,而消除他的唯一途徑是滿足需求。

。湖泊需要不斷有水流流入以避免乾涸。內心需要滿足需求來消除不安。要消除不安感,就需要不斷滿足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人會做滿足需求的努力。自卑的人的需求不被滿足,使得他們努力滿足需求。當需求滿足的同時,不安感被解除。繼續努力的動力便消失。人自卑的時候,不安感產生,促使人努力滿足需求。當需求被滿足,不安感產生與被解除的過程便暫停了。暫停這段時間,對認同需求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便是自負。比如處於對認同需求無所謂態度的題主的男友。


曾經像你男友那樣。後來分了。希望題主要是真的愛他就多給他一些安全感和認同,多體諒他,要是你也是他的處境也許表現的更糟糕。要是覺得他不夠好,就早點放手,讓他成長。要麼愛,要麼分。


有種防禦機制叫:投射...


因為作為人類來說是無法長久的處於自卑的心理狀態。務必要時時刻刻保持一種「高高在上」的自我認知錯覺。不然就會陷入心理崩潰的境地。


慾望和虛榮


物極必反


簡單說就是因為對比自卑痛苦,又通過對比來彌補麻痹自卑痛苦


推薦閱讀:

精神分析里的死本能(攻擊驅力)是什麼?具體表現在那些地方?
希望未來從事孤獨症治療相關行業,數學專業背景是否有優勢?應該準備什麼?
哪些話曾無意出現,卻成為你的畢生信仰?
有什麼方法將每天睡8小時調整為每天睡6小時?
我的男友患有ADD/ADHD,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