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始皇應叫趙政還是嬴政?

原來的題目,太武斷了。


謝邀。

歷史上,對秦始皇姓名的稱呼,有三種情況:第一是嬴政;第二是趙政;第三是呂政。

首先看第一種情況,秦始皇能不能被稱作「嬴政」呢?在春秋時代,這肯定不行。但到了戰國,這個還不一定,因為「男子稱氏不稱姓」,那畢竟是幾百年前的老黃曆了,在戰國那個姓氏合流的大環境下,這就不好說了,《戰國策》中就有一個羋戎(不知道這個人?罰看《羋月傳》五遍)。——只許你叫羋戎,不許我叫嬴政?天下沒這個道理。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現存所有戰國(包括西漢前期)的史料中,沒有見到任何給秦國國王冠以嬴姓的例子。——「嬴政」這個稱呼,就我所查到的,最早是西漢末年揚雄的《揚子法言》中這麼說。

我們看到史料中提到秦國宗室的人,或者是稱「公子」,如公子虔;或是氏+名,比如樗里疾;或是直接稱名,如異人。——唯獨沒有叫「嬴」啥的。

這似乎說明,在戰國時期,雖然社會上的大環境是姓氏合流,但在秦王室這樣傳統深遠的家族中,還是較為頑固地堅持了舊時代的姓氏制度。

——所以,「嬴政」這個叫法,在秦始皇當年確實不曾有過。

再說「趙政」。

《史記》中多處記載秦始皇叫「趙政」,如《秦始皇本紀》中說:「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但這只是表明秦始皇兒童時代在趙國時,叫做趙政。卻未必說明秦王室的氏就是趙。

現在很多人都錯誤地認為秦王室氏趙,是以為秦趙源出同祖,是故造父受封趙城,其後為趙氏。就以為秦人也同樣為趙氏了。

其實不然。從秦、趙世系來看,兩家都是飛廉後代,飛廉兩個兒子,一為季勝,一為惡來,季勝即為趙氏先祖,而惡來為秦氏先祖。且造父受封時,距離飛廉已經五代了。——換言之,當造父獲得「趙」這個氏的時候,秦趙已經是相互獨立的兩個家族了。

可能的情況是什麼呢?造父受封了,得氏了,發達了。這在這支嬴姓族人中是無比光彩的事情,是啊,雞窩裡居然飛出了個金鳳凰,大家都感到很驕傲,於是七大姑八大姨都來認親戚了。就這樣,原本和造父一系已經沒多少關係的秦人,也來湊熱鬧稱趙氏了。《史記·秦本紀》記載「以造?之寵,皆蒙趙城,姓趙?。」——這個「蒙」字我覺得用的恰到好處。

也就是說,秦人在還沒有發達的時候,沒有氏,因為自己的親戚造父發達了,所以攀附冒稱自己是「趙氏」。——然而在此之後,非子受封於秦,那秦人還會繼續冒用下去嗎?顯然不會。他們有了自己的封地,當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氏——「秦」。

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說得好:「豈有秦國之君而以趙國為氏乎?」

所以,秦王室的氏絕不是趙。否則,你看史料中可有把秦孝公叫「趙渠梁」的?可有把惠文王叫「趙駟」的?可有把秦武王叫「趙盪」的?

那《史記》里為什麼單單要把秦始皇叫「趙政」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出生在趙國啊。如高誘所言:「始皇?於趙,故?趙政。

請注意,秦始皇出生時,形勢是很惡劣的。他出生在秦昭王48年,前一年,就是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盡被白起所坑殺,趙國精壯為止一空。就在秦始皇出生的當年,秦軍開始圍攻邯鄲。在秦始皇2周歲時,秦軍對邯鄲大舉圍攻,於是趙國打算殺死秦始皇父子,在這種危急時刻,他父親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潛逃,只留下兩歲的秦始皇和他母親。幸虧他外公是邯鄲的豪富,得以將他母子隱藏,躲過了趙國的殺害。

——在這種情況下,為保命計,我覺得他父母給孩子取個假姓名,理所當然啊。正好他出生在趙國,就讓他姓趙,叫趙政吧。——這不順理成章的事情嗎?

所以,秦始皇叫趙政,是一個特殊情況下的個例,絕不表示秦王室也是趙氏。

最後說說「呂政」。

《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末尾,有一段班固回答漢明帝的話(至於為什麼史記里會出現班固,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史記何時成書?成書後有無修改? - 三種不同的紅色的回答),在這段話里,班固提到「秦直其位,呂政殘虐」。

為什麼秦始皇又被稱作「呂政」呢?很簡單啊,不都傳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嘛,那就讓他認祖歸宗好了。——這其實是後代一些看不慣秦始皇的文人故意在那裡噁心秦始皇罷了。

最後說一下,對秦始皇的稱呼,其實也不用多麼精確,「嬴政」的稱呼從西漢末年就開始了,到現在叫了兩千多年了,也用不著去改。倒是「趙政」的叫法,在西漢時期比較流行(順便說一句,2009年,北大收購了一批流失海外的西漢竹簡,其中有一部書名字就叫《趙正書》,專門講述秦始皇之死和秦國滅亡的歷史的),但到後來就沒有人這麼稱呼了,你現在要叫一聲「趙政」,恐怕沒人會立刻反應過來你在叫秦始皇吧。

所以,這個事情,從俗就好。要是你是個處女座,總是覺得叫「嬴政」心裡不痛快,那就叫「秦王政」吧。


看了前面這麼多回答,總結一下,以正視聽。實名反對排名第一的那個答案,他邏輯太混亂了,明顯是為了論點湊的論據。

1、先說基本觀點。
秦始皇本應叫趙政,史記上一直是這樣寫的.包括其他六國的世家,也是寫秦王趙政.前漢的史書,就沒有記為嬴政的,都是秦王政或者趙政,包括秦王室歷代國君,也沒有記成贏姓,只是漢朝以後人們對上古貴族的姓和氏搞混了,所以才叫贏政的.

史記原文:
蜚廉復有子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趙衰其後也。
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這裡明確說,秦這一系之所以能稱趙氏,是因為佔了親戚的光,作為周初的政治犯失去了父親和社會地位,就跟著發達了的叔叔一家叫趙氏了。有的人或許不理解此事,按照現代的觀念侄子肯定不能跟著叔叔姓,但是在先秦時期,宗族才是基本的家庭單位,大於其他一切社會組織形式,侄子地位僅次於兒子(繼承權也是如此),高於其他一切。一個站錯了隊那麼族人就全歸另一個帶領,在商周鼎革戰爭中兩頭下注的蜚蠊家族,可能早已做好準備要這麼幹了。

後來封到西犬丘秦國了,為什麼不叫「秦氏」了呢,《史記-秦本紀》最後一段總結性地指出:「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他特彆強調秦朝並非以國為姓(氏),雖然世有秦氏,但並非秦國王室這一支。也就是說封秦國的時候,世上已經有其他的秦國秦氏了,而且還是同屬贏姓大家族的一員,商標被搶注了。

2、史記之外的其他記載,皆為西漢初年的,也都支持秦王室為趙氏。
陸賈對漢高祖說:「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陸賈跟隨劉邦打天下,前半生就生活在秦朝,他的話自然不會錯。

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在其《淮南鴻列》一書中就兩次稱秦始皇為「趙政」。如:「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人間訓》)、「趙政晝決獄而夜理書,御史冠蓋接於郡縣,復稽趨留,戍五嶺以備越,築修城以守胡,然姦邪萌生,盜賊群居,事愈煩而亂愈生。」(《泰族訓》)。

漢武帝的兒子燕王劉旦曾上疏給皇帝:「昔秦據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輕弱骨肉,顯重異族,廢道任刑,無恩宗室。其後尉佗入南夷,陳涉呼楚澤,近狎作亂,內外俱發,趙氏無炊火矣。」(《漢書武五子傳》)

還有樓上某一位答主舉出的西漢竹簡《趙政》書。

而樓上答主們舉出的如高誘、班固等懷疑史記的,均是東漢人,距離西漢已經過了很多年,且經歷過殘酷的戰亂,社會制度、文化習俗發生了很大改變,因此他們的質疑並不比我們現代人權威多少。

那麼就像樓上那位答主所提到,西漢時期流行叫秦始皇「趙政」,為什麼呢?因為在秦始皇生活的時代,人們稱呼國王及王族一般是這麼稱呼:秦王X,趙王X,魏王X,或者秦XX王,趙XX王,魏XX王;公子XX,秦公子XX,這顯示出一種對王族的敬畏,和後世的避諱皇帝姓氏是一樣的。那為什麼西漢人就能明目張胆直呼「趙政」了呢,因為秦是漢的敵人,漢已經把秦踩在腳下並大加批判以之為反面典型,就好像我們現在稱呼奴酋愛新覺羅玄燁,清人有時直呼「朱由檢」。而在這些人活著的時候,可沒人敢這麼叫。

3、秦王之外的秦國宗室

有人提到秦王政的母親「趙姬」,然而史記並未提到「趙姬」這個詞,「趙姬」是後人根據猜測加上去的,這位母親到底姓什麼,不知道。因趙國宗室女子為贏姓,周禮曰:同姓不婚,因此秦王政的母親不可能是趙國宗室女子
這裡關於女子的稱謂,說一下。女子稱姓不稱氏,因此秦國宗女可稱贏XX,趙國宗女也可稱贏XX。在婆家女子就叫夫君謚號+娘家姓,有時候後面還要加個「姬」,但是姬即可以代表女人,也可以代表「姬」姓,因此有時候容易出現誤會。
比如趙莊姬(趙氏孤兒的故事),男人是趙氏,謚號庄,娘家是姬氏(該女為晉國公主),故全稱曰趙莊姬。

著名的稱呼女子的例子有: 「葛嬴」(齊桓公夫人),「秦嬴」(楚國司馬子庚夫人),「繆嬴」(秦襄公的妹妹,為周豐王妻;另有一繆嬴為晉襄公夫人),「懷嬴」「文嬴」、「辰嬴」(秦穆公一次就送流亡的晉公子重耳五個宗室女子,文嬴是其中之一。懷嬴和辰嬴實為同一人,她最初嫁給在秦國為人質的晉太子子圉,子圉隻身從秦國逃跑,回國即位,是為懷公。後來秦穆公又把子圉故妻送給重耳,改名辰嬴),。

趙高,諸趙疏遠屬。就是說趙高是秦國宗室遠親。後來都訛傳趙高是趙國宗室。
這裡特別提一下「諸趙」,諸趙意思是「趙們」。秦國王室人數眾多,大家都是趙氏,國王趙XX,宰相趙XX,將軍趙XX,所以以」諸「顯示複數,在秦國國內這個角度說」趙們「,意思很明顯,就好像我們說"X家人」一樣。類似的有」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史記.田單列傳》)。另外趙高作為宦官並不一定是閹人,在那個時代宦官僅僅意味著內臣,有閹人也有普通人。

但是後人並不明白這裡的道道兒,僅僅簡單地從趙高這個名字出發,進行各種臆測,如清朝趙翼認為「高本趙諸公子,痛其國為秦所滅,誓欲報仇,乃自宮以進,卒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作為宋皇室之後趙翼僅僅簡單的以為史記中的」諸趙「是指趙國王室,並對這個歷史事件寄予了自己的個人情感。
從漢初到漢末,人們都知道秦王室「姓趙氏」,即以趙為姓。司馬遷既然反覆強調「秦為趙氏」,不會不知道他的《史記》里有兩個「諸趙」。如果趙高真是趙國王孫,那麼他在敘述秦國史實的《蒙恬列傳》(趙高小傳附於其中)里不會不加以註明。西漢劉向說:「秦信同姓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國亡。」(《說苑:談叢》一百九十四章),顯然是指秦始皇及二世托國於同宗趙高而斷送了天下。《史記:李斯列傳》還記載趙高逼迫秦二世自殺後,「引璽而佩之,左右百官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高自知天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趙高膽敢奪權稱帝,恐怕與他自恃具有秦王室血統不無關係。

4、為什麼自東漢以後,趙政之稱逐漸被拋棄,人們開始叫秦王「嬴政」?
因為自漢代開始,姓氏合流,西漢初期人們還能理解姓和氏的真正含義,到了東漢,經歷過天下大亂,人們已經忘記了這些區別,再看那些微言大義的古籍時,居然很多地方看不懂了,看不懂就要思考,但是百思不得其解,只能理解為古人寫錯了。
這裡體現了東漢人與西漢人思維方式、生活的世界秩序的不同,西漢初年時與秦、戰國的社會秩序基本一致,是分封諸侯、宗法體系、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時代,而東漢時,人們便已經習慣了嚴格的郡縣制、中央控制地方、士族成為中堅、宦官都是太監這些種種,就已經步入了我們所熟悉的中華帝國時代

5、關於趙王室的記載
(韓厥)曰:「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鳥口蜀,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厲無道,而叔帶去周適晉,事先君文候,至於成公,世有立功,未嘗絕祀。今吾君獨滅趙宗,國人哀之,故見龜策。」(《史記?趙世家》)韓厥是晉國大夫,與趙氏關係不錯

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帝告我:『晉國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將大,敗周人於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史記?趙世家》)

6、秦王室的後裔

秦亡後,許多宗室子弟以國為姓,成為秦氏諸多來源中的一個。但是猜測應該也有相當多的宗室還是繼續稱趙氏,畢竟宗室遠親,以國為姓氏的話有些冒昧,而且改稱趙氏非常有利於在亂世矇混過關,可以冒充趙國貴族嘛

7、另外補充一點:秦趙共祖的部落在東夷少昊體系里被稱為伯趙氏,圖騰為伯趙(伯勞),根據早期部落名和地名產生的規律而言,趙城恐怕是因部落名而得名,也就是說,在造父之前,他們就已經是趙部落了,史記中記載:「自蜚廉生季勝以下5世至造父,別居趙。」西周初的分封屬於舊國重封,西周封國差不多有近一半都是舊國重封,封地還是在原來的地方,這些國家大部分原本沒有氏而僅以部落名命名,舊國重封后漸把部落名/國名落實為氏。趙,恐怕也是類似情況。

司馬遷講造父被封在趙城而得趙為氏,是按照戰國、秦漢的邏輯來評判這個事件,實際上按照商代的基本邏輯,各方國皆有自己的部落名,一般都是用部落名來命名地名,尤其是那些古老的東夷部落更是如此,至於後來那些以地名為國/氏名的新封國家,他們所使用的地名大多是之前在此居住的部落名命名的。比如齊,便是夏代居住於此的強大風姓東夷部落齊的位置;唐,也是之前此地有已有唐部落;莒,也是己姓新部落取代嬴姓舊部落。


「嬴政」還是「趙政」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魯小娜

無論是在歷史著作還是文學作品中,秦始皇向來被稱為嬴政。然而,近日讀到趙逵夫《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序》,其中有一段話:「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秦始皇亦當稱『趙政』,而不當稱『嬴政』,新出土文獻已證明之。」那麼,正確的稱呼應是什麼?經過一番梳理與查證,筆者認為,秦始皇確應稱趙政而非嬴政。

嬴政之稱不符合先秦風俗習慣與稱謂事實

先秦時期,姓、氏有別,段玉裁《說文解字》:「姓者,統於上者也;氏者,別於下者也。」鄭樵《通志·氏族略》:「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顧炎武《原姓》中:「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王國維《殷周制度論》中亦說:「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

由此可知,先秦時期,姓與氏代表不同含義,並且男子沒有稱姓者。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即明證秦始皇姓嬴,為趙氏。《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司馬遷明確指出秦始皇「姓趙氏」,是因為到了司馬遷時代,人們習慣上已姓、氏不分。《史記·楚世家》也說:(楚考烈王)十六年,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淮南子·人間訓》:「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潛夫論·志氏姓》:「始皇生於邯鄲,故曰趙政。」可見,秦漢間人稱秦始皇為「趙政」,殆無可疑。

漢代以後,人們也多稱秦始皇為趙政。如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始皇)生於趙,故名趙政。一曰秦與趙同祖,以趙城為榮,故姓趙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趙氏出自嬴姓,……周穆王封於趙城,因以為姓。」《太平御覽》:「趙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滅。」「趙政晝決獄夜理書……」宋羅泌《路史》:「二十有九世,而趙政替周,號始皇帝。」

2009年1月,北京大學收藏的一批從海外回歸的西漢竹簡中,發現一部史書《趙正(政)書》,共有竹簡50餘枚,近1500字,論及秦始皇之死與秦國滅亡等事,其中即稱秦始皇為「秦王趙正(政)」,竹書中還保存有《趙正(政)書》篇題。這為秦始皇稱「趙政」提供了有力證明。

趙政之稱鮮為人知

誤稱秦始皇為嬴政者,古籍中可以查見,但大多非歷史學家著作。如唐孫過庭《書譜》載,「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於嬴政」;元代詠史詩《博浪沙》曰,「嬴政鯨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虜諸侯」;明《六書本義》原序雲,「及嬴政暴興,燒毀文籍……」等。

近代以來,一些很有影響的歷史著作都將秦始皇載為嬴政,如顧頡剛《秦始皇》、翦伯贊《中國史綱(秦漢史)》、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林劍鳴《秦史稿》等。一系列歷史教科書與辭書中,也將秦始皇稱為「嬴政」。辭書則有新編《辭海》、《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大字典》等。這些誤稱對後人的認知造成很大影響。久而久之,人們便習慣性地將秦始皇稱為「嬴政」,而忽略了其正確的稱呼。

對歷史人物誤稱始自司馬遷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誤稱的歷史人物並不只是秦始皇,耳熟能詳的還有「姬旦」、「姬昌」、「姬發」等,實應稱為周公旦、周文王昌、周武王發。顧炎武《原姓》中所說:「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這個錯誤則要追溯至漢代司馬遷和唐代劉知幾,他們分別在《史記》與《史通》中稱周文王為姬昌、周公為姬旦。鄭樵由此慨嘆:「三代之時無此語也」,「雖子長、知幾二良史猶昧於此!」而大多數人不知此,以訛傳訛,從而留下了長達幾千年的歷史性誤稱。

清人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姓氏》也說:「三代以上,男子未有系姓於名者,漢武帝元鼎四年,封姬嘉為周子男君,此男子冠姓於名之前,後代文人有姬昌、姬滿、姬旦之稱,皆因於此,好古之士,當引以為戒。」

歷史人物的稱謂作為歷史真相的一部分,理應被正確解讀。糾正一些錯誤,對後人有大益處。尤其在信息流通高速化的當今社會,作為面向社會大眾的任何一種文化傳播載體,當「引以為戒」。


主席叫李德勝,為何現在的人都叫他毛澤東,而沒有人糾正?


記住這個真理,先秦的問題,先秦文獻的解釋能信九成,因為可能後世翻譯錯誤導致錯別字誤會,西漢文獻的解釋只能信一半,東漢文獻的解釋只能信三分之一

應該是秦政

左傳 哀公二年

衛大子禱曰:「會孫蒯聵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鄭勝亂従,晉午在難,不能治亂,使鞅討之。 晉午是晉定公姬午,衛大子姬聵稱自己為蒯聵,稱晉侯為晉午,說明國君是以國為氏的,而自己不一定繼位,所以只以封地蒯為氏。

秦國王族似乎出於嬴姓趙氏,但是趙姓宗家是趙國不是秦國,不是宗家就只能稱氏,國君以國為氏,所以是秦政

而且秦非子似乎是造父侄孫並非造父的嫡系,而且周孝王把秦地賜給非子,讓他再延續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按理來說秦國應該是嬴姓秦氏吧


究竟叫趙政,嬴政還是秦政,看自己的標準就行。

秦國的氏到底是啥學術界有爭議,《左傳》《國語》諸先秦史籍沒有秦國為趙氏的記載反而《國語》里直接稱「秦仲」,學界也有認為秦國就是秦氏的有很多畢竟始皇那個「趙政」的趙氏稱呼方式沒見他之前的任何一位秦國國君用。(一般是秦王x,秦xx王,公子xx還有直呼其名)但是《史記秦本紀》裡面有這段:「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這裡已經有一個秦氏了,史記裡面強調了秦王那一支是因為造父的原因分為趙氏。然而這裡也是有問題的。

非子不是造父直系血親,

兩支早就在蜚廉已經分開,到非子時已經隔了5代之久

先秦還沒見哪家卿族有找隔了五代的遠親立氏的。

具體在秦始皇身上時,他因為在趙國出生,稱其為趙政是合理的。

西漢時期的史書記載就是「趙政」,而後的年代才出現「嬴政」,無論是哪個,都是產生於姓氏不分的時期,那最可靠的應該就是經歷過秦漢之際的人的說法(即趙政)而秦始皇本人在其他答案也說的很好,他是先前制度的掘墓人,稱其為「始皇政」便是最正確的了。

如果你的標準是要最準確的稱呼那就是秦王政,始皇政

如果是漢後的姓氏不分的時期,趙贏都沒關係。

如果是爭論哪個氏,按趙是較合理的(出生地加成)。

彩蛋:《左傳》裡面記載了踐土之盟時盟書內容:「其載書云:『王若曰,晉重耳、魯申、衛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藏在周府,可覆視也。」(見《左傳 定公四年》)

如果秦穆公也參加了這次盟會的話,那也許就沒那麼多爭議了


叫「嬴政」不容易重名


因為項少龍和他說不能再把自己當做小盤


秦始皇應叫趙政,秦趙一宗。武則天的武來源於趙,故名武趙。伊爾根覺羅代表賤民趙,專指俘虜宋徽宗欽宗的後代,覺羅乃女真人發不清趙音,後來努爾哈赤改成了愛新覺羅,代表官趙貴趙。清亡後,部分人恢復了趙姓。

所以你看出來了吧,真還都姓趙!


手機碼字,隨便說幾句。

誰告訴你趙政更準確的,又是我比古人聰明系列。。。

很多人之所以稱其為趙政,是基於封建社會男子稱氏不稱姓和司馬遷的史記。

首先,秦宗趙氏的說法,我懶得吐槽。我只能說死讀書是你的權利。

其次,就算秦宗趙氏的說法成立,始皇帝稱嬴政也是更適合的。

你要叫他趙政,請先搞搞清楚氏是啥東西。

氏不是突然從石頭裡蹦出來的,也不是憑空消失的。它的出現和消失是有原因和歷史使命的。氏是封建的附屬物。而中國的封建是宗法與政治結合。氏是姓之分支。一個姓里,大宗為干,小宗為支,大宗將土地分封給小宗,各小宗分家後,為了與宗家區別,於是給各分支一個符號稱為氏。

周興,定宗法,立封建,氏興。

戰國末,封建社會逐漸土崩瓦解,氏的作用也就逐漸喪失。

周滅,秦立,始皇帝,立郡縣,廢封建,將宗法和政治徹底分離,於是姓氏合流。這樣一位封建社會的掘墓人,你一定要說用封建社會的男子稱呼才算對,合適嗎?打個比方,新文化前,有文化的稱為大儒,胡適算有文化吧,那你會稱新文化前的胡適是一位大儒嗎?

另外,再補一點,共產歷史觀有句名言,歷史是螺旋上升的。到魏晉時,封建又有過反撲,形成所謂士族,但周時的「氏」已成歷史,於是又形成了一種類似周朝氏的東西,稱為郡望。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諸如此類。


前面幾位答主追本溯源很專業。

簡單的說,秦國王室是嬴姓趙氏(嬴姓秦氏是另外一支),在春秋戰國男子稱氏不稱姓的時候(東漢開始姓氏合一),史書上稱秦始皇為趙政問題不大(至少在西漢以前沒有諷刺他在趙國出生但滅掉趙國的意味)。

古代直呼別人姓名/氏名是不禮貌的,因此當時應該沒有人叫他趙政(化名另說)。他在趙國的時候,應該叫公孫政(但當時秦趙激戰正酣,這麼叫是找死);到秦國時,他父親已是秦王,應稱呼他為王子政;立為繼承人後就叫世子政或太子政(想起太子單了么?);即位後為秦王政。


我也一直納悶的,找了一些先秦的名人後世都是以氏來稱呼,為啥到了始皇帝這裡就以姓來稱呼了。


我的天秦始皇居然不姓秦


秦氏一個大寫的不服。


呂政


這都是在說什麼?

秦國是嬴氏,就是他爹姓嬴,,,趙是母姓,古代母系社會會稱姓,女生女生,所以姓是母親的姓,氏才是父親給的。

比如黃帝姓公孫,軒轅氏。

但是周朝以來就稱氏而不稱姓了·····於是這種認知就漸漸顛倒過來了


我不是一個歷史工作者,但我還是見過一些的,所以我來湊個熱鬧。

前面很多答主提到先秦「男稱氏,女稱姓」,沒錯,確實如此。然而這個規律不是可以套到所有人頭上的。除了野人流民奴隸外,還有一批人是無氏的,但有姓,而且這些人地位非常高。

這些人是各姓大宗。

姜齊國君有氏么?宋公有氏么?魯、衛國君有氏么?天下最大的大宗,周天子有氏么?

都沒有。

是不是聽起來很奇怪?貴族男子稱氏但這些貴族中地位最高者卻沒有氏。其實追溯氏的來源,這就很好解釋了。氏由封地,由職業,由住地,由祖先字,由祖先謚號等等而來,本身就是小宗的標誌。大宗的嫡子繼承家族,是根本不會有氏的。

春秋諸侯,秦且不論,楚為特例,其他的主要諸侯大多是該姓的大宗(齊、宋、陳)或在所屬國內該姓的大宗(晉、魯、衛、燕),他們都是無氏的。他人稱呼也不稱姓,是地位排位等加名,如周公稱呼姬封為小子封(尚書·康誥),太子某,各國滿天飛的公子某,公孫某等等。國君自稱也常用小子某,或者國名加名,賤土之盟中即如此。有趣的是,對於秦宗室的稱呼,比較特殊的大概只有秦仲(左傳)。

進入戰國,秦楚依舊拋開,七雄中燕君仍無氏,趙嬴姓趙氏,韓姬姓韓氏,魏姬姓魏氏,齊媯姓陳氏/田氏,但這四家都是卿士出身,且血緣上離大宗已很遠,再加上戰國時期封建制沒落,有氏並無問題。

總而言之,一姓大宗無氏,小宗有氏,小宗之下又有小宗,所以「男稱氏」的原則只針對非一姓大宗及大宗非國君及其繼承人的貴族,討論姓名時用姓加名未嘗不可。畢竟不稱呼姓只是稱呼原則並非本身無姓。

一大通前言以後,回到原問題,秦始皇到底姓什麼?

從秦的源流來看,非子雖出自嬴姓趙氏,但其已被欽定繼承嬴姓祭祀,等於成為嬴姓大宗,那麼按照戰國之前的禮法他及以後的嬴姓大宗應該都是無氏的,所以歷代秦公秦王應都是贏姓而無氏(類似於周天子、齊候、宋公)。對秦公的其他稱呼還包括上文提到的秦仲,與其他諸侯類似。

至於秦始皇本身,從家族來看他是不會有氏的。不過他出生在趙地,是人質的孩子,他父親尚且沒有被承認為繼承人何況他,所以他受到尊稱的概率不大。何況戰國時期平民崛起,一眾人等出身氓隸有氏無姓,姓氏趨於合流,氏更顯重要。長平之役後秦趙血海深仇,趙人斷然不會因為他們的國君也是嬴姓而善待一個頂著嬴姓的男孩。所以由此推斷,秦始皇大父將他和母親藏匿於邯鄲,理應不會讓他仍使用嬴姓,以國為氏,取名趙政合情合理(氓隸成為自由民後以國為姓的現象並不少見,具體情況可參照明治維新時日本平民取姓)。由此觀之,稱趙氏的秦大宗似只有始皇一例,且是特殊情況,並非常態。

至於呂政,這麼說吧,趙姬不足月而育,嬴異人能無察覺?能接納呂不韋之子為己子似乎只能處於己身不育。然而出於君王的立場不育宗室子弟千百何須借外人子,何況異人歸國後尚生有長安君成蛟,所以此說非矣。退一萬步想,此事路人皆知,秦宗室能無察覺?能讓太子政正常繼位?所以呂政一說不過坊里傳聞而已。

個人觀點如此:秦宗室應是嬴姓,無氏。秦始皇可能確實有趙政的叫法,不過實出於權宜,歸國後是否繼續使用未知。不過以他特立獨行的個性也不是沒有可能。以上皆一家之言,大佬輕噴。


秦政或趙政。

先秦時人,男稱氏,女稱姓,嬴政是不對的。

另外,一個人在不同階段,可能會改氏(一個典型的例子:公孫鞅→衛鞅→商鞅)。

趙政是以出生地為氏,繼位前稱趙政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秦政則是以封國為氏,當然,更常見的稱呼應該是秦王政。


趙政、秦王政和始皇帝


把姓氏這兩個概念分清楚。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武則天立無字碑的行為?
歷史上,武則天的眉毛真的是「倒八字」的嗎?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驪?
請問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被爆菊而死的?
蒲松齡在世的時候有名嗎?名氣能達到什麼程度呢?

TAG: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