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嬰兒聽力篩查准嗎?

寶寶出生時聽力篩查一隻耳朵沒過。42天和三個月去婦幼複查兩隻都沒通過。讓6個月再去複查。怎麼回事啊!如果治療是3個月好點還是要等到6個月?


年輕的父母在抱起自己寶寶的那一天起,就可能要面對種種聞所未聞的醫學問題,最先遇到的就是新生兒聽力篩查(此項檢查多在孩子出生三天後進行)。對於自己的寶寶已經通過此項檢查的父母來說,他們對這個檢查會毫無印象。而對於寶寶通不過此項檢查的父母來說,思想壓力則是巨大的。「我的孩子怎麼會聽不見?」「這個檢查準不準啊?」「後面該怎麼辦呢?」這一系列問題往往都在困擾著這些父母。今天,耳科趙醫生就來給大家說說新生兒聽力篩查的那些事兒。

一 什麼是新生兒聽力篩查?

新生兒聽力篩查即採用簡便、快速的儀器對新生兒進行聽力檢測,以便發現早期有聽力障礙的孩子。這項檢查第一次為初篩,是在孩子出生後但尚未出院之前進行的。這項檢查對孩子的刺激極小,因此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甜美的夢鄉中就不知不覺地完成了檢查。而初次篩查不通過的孩子,還會按照規範的流程進行複查。目前我國的絕大多數地區都逐步開展了新生兒聽力篩查,但仍有部分發展落後的地區受條件限制尚未開展此項工作。還有些基層單位缺乏可靠的篩查設備,這也致使一部分孩子沒有得到及時、準確的聽力篩查,進而影響到了後續的診斷、干預。

二 這項檢查有什麼用?

對於嬰幼兒,我們很難通過其日常行為來判斷其聽力狀態,即便對外界的強聲刺激有轉頭反應,也不代表其雙耳聽力一定正常。而聽力障礙將直接影響言語學習能力,俗話說的十聾九啞就是這個道理。在聽力篩查普及之前,先天性聽力障礙的孩子常常是在錯過了言語學習的最佳時期,無法正常說話後才被發現,而此時再去做言語康復是極其困難的。聽力篩查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儘早地發現有聽力障礙的孩子,對這些孩子進行早期干預,儘可能去提高其聽力和言語的功能,使其成長後不被社會所隔絕。此項檢查就是去尋找那些寂寞的天使,免得他們被社會遺忘。

三孩子在哪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聽力障礙?

研究發現,先天性的聽力障礙最常出現在下列情況:

1、孩子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兒;

2、母親懷孕期間有感染史、使用過耳毒性藥物;

3、孩子出生時耳廓和外耳道發育畸形;

4、孩子有重症高膽紅素血症、重度窒息史;

5、父母雙方有家族耳聾遺傳史;

6、母親曾多次懷孕、孕期吸煙、酗酒、遭受重大刺激和輻射;

大量的調查資料顯示,最終確診有聽力障礙的新生兒絕大多數屬於上述情況,所以如果新生兒和以上6種危險因素有關的時候,一定要按照當地聽力篩查的流程進行檢測。

四初次聽力篩查不通過意味著什麼?

即便是初篩沒通過,父母也不要過於緊張。通過對近年來國內各個地區的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的分析來看,各地區新生兒聽力篩查初次不能通過的比例有較大差異,大致在8-14%之間。難道這麼多初篩不通過的孩子聽力都有問題嗎?當然不是,初次篩查不通過的孩子會在後期經過多次複查及使用更專業的聽力檢測儀器來最終評估。美國在199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新生兒經過聽力篩查程序最終確診為聽力障礙的比例大致在1‰-3‰之間,我國各地區報告的數據也與此相近。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千個孩子中才會出現一到三個聽力障礙的,比例遠低於初次聽力篩查不通過的數字。所以初次篩查不通過並不意味著肯定就有聽力障礙了,還需要後面的複核檢查來確認,況且大量數據顯示,初篩不通過的孩子中,聽力正常的是大多數。

五為什麼在聽力初次篩查時沒有通過,複查時卻通過了?

上面提到,在初次聽力篩查不通過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經過後期的複核,都被證實聽力是正常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不準」的情況呢?這是因為具體到各個醫院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機器會受到很多干擾因素的影響,比如剛出生的孩子耳道里存留有羊水、胎脂、中耳里的積液、測試時孩子翻動等,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初次聽力篩查不通過的結果,但實際上此時孩子的聽覺系統功能是正常的。而在後期複查時,前面的干擾因素被避免,就會發現原來之前是虛驚一場。

六聽力篩查複查後仍通不過該怎麼辦?

國內各地區對於聽力篩查的流程在具體時間上會略有差異,但是基本原則是相同的。北京地區要求各醫療機構對在醫院出生的新生兒在出生後72小時後到出院前這個時間段進行聽力的初次篩查,未通過者於出生後42天進行複查,複查仍通不過則需要轉往兒童聽力診斷的指定醫療機構(或可直接轉往指定機構)進行更詳細的聽力檢測。

七 確認有聽力障礙後如何干預?

目前對於嬰幼兒聽力障礙早期干預的主要手段有:耳科治療、佩戴助聽器、人工耳蝸植入及使用骨錨式助聽器等其他聽力重建設備。

1、耳科治療:

對於確診為分泌性中耳炎的嬰幼兒,首先要指導家長應盡量預防患兒感冒,保持正確的餵奶姿勢和方式,其次是要從確診之日定期隨診,每隔3到6個月要複查1次,直到中耳滲液完全消失。對於病程超過6個月的孩子,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需要考慮是否需要作鼓膜置管、腺樣體切除等手術以促進其中耳炎恢復,其他類型的傳導性耳聾還可以考慮鼓膜成形術、聽骨鏈重建術、外耳道成型術、內耳開窗術等手術手段。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或治療方法可治療先天性的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在魚龍混雜的社會中,家長千萬不要被打著各種高科技名號的騙子所蒙蔽,儘早佩戴合適的聽力補償或重建設備才是正途。

2、佩戴助聽器:

助聽器是應對嬰幼兒聽力障礙的重要工具,合適的助聽器能使嬰幼兒獲得最佳的聽覺效果,為進一步的言語及語言康復訓練提供先決條件,使其儘可能多的獲得言語發展的機會,從而能夠與其他聽覺正常的孩子一樣學習、成長。對已診斷為永久性聽力障礙的孩子應儘早為其佩戴助聽器,使其聽到的言語聲強度在安全舒適的範圍內。嬰幼兒驗配助聽器的困難在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沒有語言表達交流能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能精確的評估嬰幼兒佩戴助聽器效果的手段,這就需要家長、助聽器驗配師一起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努力。

3、人工耳蝸植入:

人工耳蝸也常被稱為電子耳蝸,是將人工製造的電子聽覺裝置植入有嚴重聽力障礙的孩子耳內,電子耳蝸能將外界聲音轉換成電刺激在聽中樞產生聽覺,後期通過學習和訓練使孩子能理解語言,掌握言語交流能力。對於極重度聽力障礙的嬰幼兒,要評估其使用助聽器3個月以上的聽覺言語康復效果,如果無效果則需儘快為患兒植入人工耳蝸。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一般在一歲左右進行,特殊情況下手術時間可以提前。並且,在手術前,最好能配戴幾個月的助聽器並進行聽力康復訓練,這將對患兒術後言語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4、使用骨錨式助聽器等其他聽力重建設備:

一些先天畸形會導致孩子無耳廓及外耳道,這種情況下是無法佩戴常規助聽器的,這時就可以選擇骨錨式助聽器。目前使用的骨錨式助聽器有軟帶式和植入式兩種,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顱骨發育情況選擇不同的樣式。其他聽覺植入裝置還有振動聲橋,聽覺腦幹植入等,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手段進行聽覺重建。

另外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並不是初次聽力篩查通過就萬事大吉了,還有少數疾病會導致孩子在出生後逐漸出現聽力障礙,這同樣會對兒童的言語發育和學習帶來嚴重的影響,也必需儘早發現並及時干預。所以在孩子六歲以前,父母都應當注意觀察日常生活中孩子對聲音反應的敏感性,如有異常應及時到專業的聽力檢測機構來評估。


我家寶寶剛出生時就做了這個篩查,一隻耳朵沒過

當時我是產後第二天,相當虛弱,那時的心情到現在都記得非常清楚,婆婆把孩子抱進來跟老公嘀咕,準備瞞著我的,在我咱三追問下才告訴我實情。在當時看來,這是個大事,意味著寶寶可能有聽力障礙,我蒙在被子里哭的很傷心,所有人在那裡勸我

隨著寶寶長大,發現他對於聲音很敏感,我很確定咱們寶寶的耳朵是沒問題的。果然等到寶寶滿月再次做篩查時,兩耳都通過

專業的東西我不懂,只能憑經驗,篩查有很多不確定性,不要過早下結論,不要自己嚇自己


最好是等6個月複查,現在寶寶還小,會因為新生兒期外耳道羊水、或胎性殘積物滯留在耳道內導致耳聲發射的傳人刺激聲和傳出反應信號衰減或消失,從而導致耳聲發射不通過,也可能耳道內有積液就會導致篩查不通過, 先不要慌張,按照醫生的意見按時複查。 如果復篩未通過再到診斷, 如果確診有聽力障礙,就要採取干預了, 越早干預,孩子康復效果越好,越晚則干預效果越小差,能對明確診斷為永久性聽力損失的嬰幼兒在出生6個月內進行科學干預和康復訓練,大多數就可以回歸主流社會。希望對你有幫助,有問題可直接聯繫我


見我在另一個問題下的回答。

我兒子剛出生時做了聽力篩查,兩隻耳朵都沒有通過,聽來測試的護士說,大概七八個新生兒會有一個通不過的。又過了一個多月去聽力測試室去複查,還是都沒有通過。不過醫生說除非有家族遺傳史,否則先天沒有聽力的概率是很低的。鑒於兒子對聲音還是有反應的(比如會被風吹上的關門聲嚇一跳),我們也沒在意,三個月體檢的時候就全通過了。辦公室有一個同事的兒子,剛生下來也是兩隻耳朵都沒有通過,過了一個月通過其中一個,兩個月的時候兩個都通過了。我和我同事的孩子都是剖宮產,可能是因為羊水在耳道內未排出的關係導致。

所以個人意見是只要沒有家族遺傳史,而且事實上對聲音有反應的話(光叫他啊一類的可能是沒有用的,因為神經還沒發育到那個程度,可以趁其不備弄出個比較大的聲音),就不用過於擔心,隔一段時間複查就行。當然最終還是要參考醫生的意見。


剛出生的寶寶,聽力篩查並不准,我寶寶剛開始是右耳不通過,一個月後複查雙耳通過。


我兒子第一次沒通過,當時黃疸照藍光,醫生說大多數黃疸兒都通不過聽力篩查,後來出院之後就通過了!


現在才看到這個問題,簡單回答一下,希望對所有的新手父母都有幫助。

衡量一台篩查設備有兩個重要的指標:假陰性和假陽性。假陰性指被篩查對象有問題但篩查結果為正常,假陽性指被篩查對象沒問題但篩查結果顯示有問題。出於設備技術、篩查當時狀況等,篩查設備需要盡量避免假陰性,但允許一定比例的假陽性存在。

所以如果新生兒聽力篩查未通過,先不必慌張,按照醫生的意見按時參加復篩,如果復篩未通過再到診斷中心做診斷等。

聽力篩查遵循「早篩查、早診斷、早干預」的0136F原則,即出生後48小時至出院前做初篩,若未通過則出生後1個月至42天內復篩,若還未通過則在出生後3個月內完成診斷,若確診為聽力障礙,則在6個月內開始干預措施。

根據聽力障礙的程度,干預措施包括配助聽器或者安裝人工耳蝸。

特別說明:1、聽力損失會影響孩子的言語-語言能力,從而影響到智商、社交能力、生存能力等諸多方面,所有新生兒都必須進行聽力篩查,絕對不要通過關門、拍手、唱歌來判斷孩子聽力狀況;2、若確診聽力障礙,不要急,得益於技術的發展,現代醫學有很好的干預手段,孩子是有條件和正常兒童一樣的,但越早干預,孩子康復效果越好,越晚則干預效果越小;3、醫學干預措施是一方面,干預後的聽覺言語康復需要家長付出相當大的努力,如果自己孩子發現聽力障礙,首先自己需要堅強,然後好好陪孩子康復,你會收穫一個正常孩子的;4、目前,新生兒聽力障礙後的助聽器驗配、人工耳蝸安裝,國家都有很多項目資金支持,請向當地殘聯、聽力診斷中心諮詢,走正常流程申請即可;5、如果復篩或確診階段發現孩子聽力是好的,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不要指責和怪罪初篩醫生,一定比例的假陽性是存在的;6、如果一隻耳朵有聽力障礙,也應該進行干預。

篩查通過的孩子,只表明孩子當時的聽力狀況,後續需要根據篩查技師的建議保持對孩子的觀察。

特別說明:請遵醫囑。

祝所有孩子都健康成長。

附衛計委《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規範(2010年版)》中內容:「正常出生新生兒實行兩階段篩查:出生後48小時至出院前完成初篩(耳聲發射),未通過者及漏篩者於42天內均應當進行雙耳復篩。復篩仍未通過者應當在出生後3個月齡內轉診至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聽力障礙診治機構接受進一步診斷」,同時也特別說明,「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NICU)嬰兒出院前進行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篩查,通過者直接轉診至聽力障礙診治機構。」


聽力篩查用OAE或AABR結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新生兒期外耳道羊水、胎脂、胎性殘積物滯留會使耳聲發射的傳人刺激聲和傳出反應信號衰減或消失,從而導致耳聲發射引出信號的減弱或消失。因此,篩查前適當用小棉棒清理外耳道,使外耳道潔凈尤為重要。此外,篩查時間的確立也是影響假陽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過早進行聽力篩查會導致假陽性增高。國內外研究顯示,初篩的適宜時間為新生兒出生後的48小時以後。(2)新生兒中耳積液是影響0AE測試結果的主要干擾因素。中耳積液的患兒,無論耳蝸功能正常與否,其測試結果均可顯示為異常。筆者認為如果是由於新生兒中耳積液導致篩查未通過,隨著中耳積液的吸收,3個月後聽力診斷性檢奩時有的患兒聽力可轉變為正常,這種情況稱為「陽轉陰」可能更為合適。 (3)篩查時小兒體動較多或煩躁。會出現假陽性,應該盡量避免。另外,如發現小兒感冒、鼻塞、流涕、咳嗽或喉鳴及呼吸音重等情形,建議先行治療,等待癥狀好轉後再進行複查,以免出現假陽性。如果小兒喉鳴及呼吸音較重,反覆治療效果不佳,又確實需要了解聽力情況時,建議直接進行診斷性聽力檢查。 (4)技術及操作等不規範。如耳塞未完全插入外耳道;耳塞的插頭與導線之間斷線;測試環境不符合標準等。

能對明確診斷為永久性聽力損失的嬰幼兒在出生6個月內進行科學干預和康復訓練,大多數可以回歸主流社會。


具體到單個個體,只有大夫說的准。我兒子出生時候左耳沒過。42天後篩查過了


日常生活中,聽力和聽覺都被稱為「聽力」,一旦發現問題,則稱之為「聽力障礙」,但「聽力」和「聽覺」兩者並不相同。先科普這個比較無趣但重要的名詞解釋。

聽力是對聲音的接受能力,這種能力先天具有,與聽覺系統發育是否完整和健全有關,主要受聽覺系統的外周器官影響。

聽覺則是在聽力的基礎上,經過各級聽覺核團的加工處理以及聽覺中樞水平的綜合作用而產生的,主要受聽神經及聽覺中樞的影響。該部分功能能否比較好的發揮與後天的學習和經驗有關。

聽力障礙是指聽覺系統中的傳音、感音以及對聲音的綜合分析的各級神經中樞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而導致聽力出現不同程度的減退。

正常的聽力是人們學習語言的前提,大腦需要雙耳不斷接受外界刺激才能夠習得語言。有聽力障礙的兒童如果沒有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將會失去社交和學習的能力,並給他們帶來生活上的困難和精神心理的創傷,最終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嬰兒期的聽力障礙會對語言學習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導致孩子既聾又啞。

如果能及早發現聽力障礙,就可以通過助聽器、人工耳蝸等治療手段幫助孩子學習語言。我國新生兒聽力篩查是國家規定的新生兒疾病篩查的一部分,主要就是為了儘早發現聽力損失的患兒。

在我國,每年有超過3萬名新生兒患有先天性耳聾。出生後6~11個月是進行言語模仿的「黃金時間」,而言語表達到2~3歲時方能發育,一旦錯過前面的黃金時間,待3歲後因不會說話再就診,就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後期治療難度會大大增加。

新生兒聽力篩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是通過耳聲發射、自動聽性腦幹反應和聲阻抗等電生理學檢測,在新生兒出生後自然睡眠或安靜的狀態下進行的客觀、快速和無創的檢查。國內外報道表明,正常新生兒和高危因素新生兒聽力損失發病率的差異較大,正常新生兒約為1‰~3‰,高危因素新生兒約為2%~4%。

根據出生情況不同,新生兒所做聽力篩查的最適時間也不同,具體分為:

1、正常新生兒:

寶寶出生後3-5天,在住院的期間就應該進行初步篩查過程。如果第一次篩查有未通過或者未進行,需在生後 42 天進行復篩。如果複查仍未通過,還需要去聽力障礙診治機構進一步診斷和治療。

2、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

如果初篩通過,但是孩子存在高危因素,需要在生後三年內每年進行一次聽力篩查。有些聽力障礙是過了新生兒期以後才會出現,需要定期檢測。

高危因素包括:

1.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48小時及以上者;

2.早產(小於26周),或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

3.高膽紅素血症;

4.有感音神經性和( 或)傳導性聽力損失相關綜合征的癥狀或體征者;

5.有兒童期永久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家族史者;

6.顱面部畸形,包括小耳症,外耳道畸形,齶裂等;

7.孕母宮內感染,如巨細胞病毒、皰疹、毒漿體原蟲病等。

8.母親孕期曾使用過耳毒性藥物;

9.出生時有缺氧窒息史,Apgar 0-4分/1min 或 0-6分/5min;

10.機械通氣5天以上;

11.細菌性腦膜炎。

注意觀察,及早發現並治療

聽力損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發現和干預,不僅會導致聾啞、言語發育遲緩,還會造成兒童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能力的發育遲緩,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早發現聽力障礙的癥狀:家長可以觀察孩子對聲音和人聲的反應。

例如,可以在安靜的房間內,讓孩子平躺在床上,處於清醒、愉快的狀態。這時,家長可以拿一個鈴鐺或其他發聲的玩具,在寶寶看不到的地方搖動,聽力正常的寶寶會把頭轉向發聲的部位尋找。

如果覺得寶寶對聲音反應遲鈍或者遲遲不能開始說話,需及時就醫檢查聽力障礙的可能。對於聽力障礙的早期干預最好在出生後 6 個月內開始,通過助聽器、人工耳蝸、振動聲橋等手段幫助患兒聽到聲音,再通過專業語言康復訓練來達到聾而不啞的目的。


謹遵醫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我家的 第一天在住的地方的小醫院檢查的 護士手法太差 雙耳鬥不過 第二天去北京兒童醫院又檢查了下 大夫先看了看耳朵找了個合適的耳塞 一次雙耳就過了 所以說 當在一個醫院檢查有問題的時候不妨換個大的正規的醫院再去查查 。我家的平時應該是可以聽見聲音的 你跟他說話啥的她會看著你 在醫院排號的時候還被醫院的叫號廣播給嚇到過一回。


推薦閱讀:

為什麼母乳餵養得乳腺炎的比例如此高?
新生兒第一次餵奶最遲在什麼時候?
新生兒黃疸可以預防嗎?
新生兒黃疸大概使用幾天茵梔黃?茵梔黃有什麼副作用嗎?

TAG:嬰兒 | 新生兒 | 新生兒及嬰幼兒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