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災後心理援助會持續多長時間?
心理所在雲南魯甸災區建立首個心理援助工作站----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中科院心理所在震區設立了首個心理援助工作站,「以持續有效地提升當地群眾的心理素質,促進其精神重建為長期目標」。從該網頁下的各個新聞來看,災區的心理援助一直在有計劃地進行,不過提到「長期目標」,我想問問這些災後心理援助大概會持續多長時間?完整地完成災後心理援助計劃,理論上應該持續多久呢?
謝邀。
考慮心理援助的時間,首先需要考慮災後的心理援助主要針對的目標。災後的心理援助主要針對的目標是災後的消極身心反應。
那麼災後最主要的消極心理反應有三種:PTSD、焦慮和抑鬱。隨之而來可能出現失眠等身體反應和學業倦怠、同伴關係不良等行為反應。1. PTSD
PTSD的出現最早在重大創傷後的1個月之後。1個月之內的PTSD癥狀反應我們叫做急性應激,這種急性應激是個體正常的應激反應。超過1個月,就需要考慮心理援助了。那麼應該持續多長時間PTSD會徹底緩解呢?我覺得這個個體化差異是十分大的。例如,地震3年後青少年的PTSD發生率仍高達29.6%(Pan et al., 2013)有研究者認為地震6年後個體的PTSD也不會消失(Arnberg et al., 2013) 。甚至在美國關於越戰的老兵的PTSD研究中有發現,在戰爭結束18年後,PTSD的癥狀仍然存在。2. 焦慮與抑鬱
焦慮和抑鬱的情緒發展成焦慮症和抑鬱症在自然災難中也是時常發生。各種焦慮症,例如社交恐懼、廣場恐懼、廣泛性焦慮等,一般診斷的病程要求是6個月。而抑鬱症的病程要求較短,是2周。創傷後出現抑鬱症,往往是伴隨PTSD的癥狀的,因此自然災難引起的抑鬱症也不會在災後早期出現。3.哀傷
除此之外,對於在自然災難中喪親的個體,會出現一種哀傷的情緒反應。我們個體對於至親之人有一種難以分離的聯結感的,這種哀傷的反應是現實的親人離去和內心的聯結產生強烈衝擊和矛盾的一種正常反應。學者認為,在親人去世的6個月內,這種個體有哀傷反應是正常的,這個時候只有有身邊的其他親友的支持就大致能應對生活,並不過於需要專業的支持。超過6個月,我們成為延長哀傷障礙,即個體難以接受現實,沉浸在過去的體驗,長期的影響了個體繼續新的生活,是不正常的心理反應了。因此這個時候個體是需要心理援助的。4. 心理援助 VS 危機干預
因此,就如這篇報道所說,我們的目標必須是長期的。但我們的介入不一定要那麼迅速。在災後的早期,是物質上重建的過程,災民更多需要的物質幫助。而且突如其來的重大災難下,個體很難去在內心上去反應和接納這樣的結果,因而採取心理上的迴避應對是在短時期內必要的,因此在汶川地震後,我們流行的一句話叫「防火防盜防心理援助」就是因此而來,很多心理援助者過早的介入了,在災民還完全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的情況下,讓他們去直面這樣的事實,接納這樣的事實,這是不可取的。甚至很早地就開始挖掘他們的情緒,讓他們去表達和深刻感受他們的情緒,這些都是很危險的。
自然災難帶來的短期刺激會讓人整個處於發懵的狀態,人們往往採用否認的心理防禦,不相信這樣的事實發生在自己身上,不相信自己的親人離開,認為一切都是夢境。所以這個時候讓他們去思考,去理解和接納他們的情緒是不現實的。
就好像,我們每個人面對老虎,我們根本就不會去思考了。更不會想自己是不是驚慌了、恐懼了。要麼是處於應激狀態,拔腿就跑;要麼就處於發懵狀態,嚇得昏倒。這個時候是可能需要危機干預的。我們需要撐住他們的情緒,讓他們在這樣一個大的災難下,情緒不至於過度波動而在身體和大腦里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撐住而出現生命的危險。(這點因人而異,有些人內在的力量是足夠的,短期內能夠撐住;但是有些人可能面對親友大面積的離去,難以看到希望,可能會出現心理危機)
危機干預的介入時間就比心理援助要早一些,一般是在危機發生的24至48小時就介入。但是評估是否一個事件對個體是一個危機,也是要注意的事情。並不是所有面對災難的人都會陷入一種危機的情景。
簡單地說,危機就是一種個體無法應對的情景。有些人面對災難,會積極尋求幫助,會在看到國家派出大量資源來救助的時候感到有希望。但是有些人可能由於親人亡故,因為自己種種原因,而感覺自己以後的生命看不到希望,無法應對以後的生活。因此這一點也需要專業人士去評估。中科院應該是14年10月份進入,做到15年3月份,也就是半年左右的樣子。按照國際上災難救助的一些慣例,1個月以內是緊急救援期,1個月到半年是過渡安置期,半年到三年是恢復重建期。心理重建也是一樣,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方式和情況,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和要求。
2015.4.19補充災害恢復心理相點陣圖
————————這個問題必須回到心理援助這個概念上解答。
首先,心理援助不等於心理治療。
以我有限的英語水平,援助大概是care,治療是therapy。私狂妄地根據自己的學習下定義:災後心理援助,是為了避免更多人在今後的生活中,因為災難的經歷產生心理治療的需要,而進行的支援活動。要再深入下去講,就必須回到災後心理過程的問題上,或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這個詞此前已經被濫用了,但是很多人還不清楚它的前因後果)。
個體在災後產生應激(壓力)反應是一個正常的反應,也是一個適應性的反應,也就是說這在一段時期內是有功能的。
換句話說,什麼PTSD的閃回癥狀等,即使痛苦,如果發生在災後不久應都是正常的。問題不在於痛苦,而在於個體如何處理和痛苦的關係。教授壓力緩解的技巧也是很有幫助的。經歷過親人去世的人,否認-面對現實-絕望-悲傷-接受等一系列心路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對象喪失過程類似於失戀後的心理)。
這樣的應激反應可以幫助個體接受現實,儘管很痛苦,適應後對事件會脫去敏感性(脫敏治療或暴露療法聯想有木有,但是不能隨便做,做了反而可能成為他人負擔,為自然的適應起反作用)。那麼這一段時間內所有壓力反應都是正常的時期,其實不存在PTSD,它們都是PTSR,R是reaction,就是創傷後應激反應。
PTSR看上去很像病,但不是病啊,親!(也可以理解,所有打著治療PTSD的旗號,災後立馬進入災區進行志願工作的都有耍流氓的嫌疑)。在災後幾個月或者一兩年是PTSR,出了這個期限就是PTSD了。問題就是,這個PTSR階段有多長。這個階段其實很彈性,和物質支援有關,地震的話還和餘震的持續時期有關。而且個體差異也是有的!!!重點來了,心理援助的時期應該就在PTSR里,重要的是在這個時期甄別出有心理援助需要的人(災後壓力水平問卷,服務於心理援助,而不是PTSD治療的癥狀確認表。據我所知,日方專家剛開發好),對他們進行心理援助。
為什麼有些人需要,有些人不需要?
因為不是所有人在PTSR後都會成為PTSD,D是disorder障礙。
也就是說很多人自然地,就能自己慢慢適應,應激反應會自然消失。但有一些人在這個過程中,偏離了常態,應激水平仍沒有下降,最後落入PTSD的範疇,對於這種高風險人群才是心理援助的重點。
這些高風險者很可能拒絕應激反應的再體驗,過度迴避,而導致災後應激水平先低,甚至異乎尋常的第,而後高得離譜。還有些可能面對重要死別。還有可能由於過度暴露於應激源,刺激量過大無法承受,這也是心理創傷形成的過程(所以你隨便暴露療法試試,那很可能把人往火坑推啊,不能隨便搞!即使那種治療再先進,但所有以暴露為中心的療法都要慎重,它們都不應該過早出現在心理援助中)。如果心理援助超過PTSR時期,私認為叫做心理治療比較準確。
當然,這裡專業性就很高了,可能涉及很多創傷的深度治療,時間和技術要求也許也會很高。*對於PTSD的概念,我可能和大多數人理解得不同,但從PTSR後的連續性角度來看也有很多鄙陋。歡迎指正和補充!來來來,這個放著我來!
/*利益相關,中科院心理所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災難與心理健康,本課題組專業心理援助100年*/
確實,國內在08年之前國內並沒有專業的心理援助機構與團隊。對於經歷了唐山大地震的人群,沒有能夠及時的心理援助,在這裡個人覺得非常痛心與抱歉。國內的心理援助,有一個明確的開始時間點,那就是08年的「5·12」大地震。當時任我所所長的張侃研究員,向國家提出了不但要」救人「——物質救災,而且要「救心『——心理援助的建議,國家非常重視,並在汶川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心理援助站——北川工作站。到目前為止,北川工作站已撤站,工作人員撤到了成都工作。北川災區高危人群心理干預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我所目前設立過或者正在進行的心理援助站,有——北川站、玉樹站、雅安站、舟曲站、撫順站、魯甸站、青島黃島站、天津TEDA站、鹽城站,有一批專業的人員在不同的地方做出了他們的貢獻,並持續到現在。為了能夠將心理援助作為一個可持續性的工作,正式成立了」全國心理援助聯盟「,裡面所有成員都是直接到過災區進行服務,並一直關注著心理援助工作發展的、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們,詳情請點擊下面的鏈接。
心理援助的持續時間。每一個心理援助站存在的時間並不一樣,也沒有特別的規定,心理援助站的工作人員,一部分是課題組的學生,負責專業心理評估,一部分是來自一些自願參與的心理諮詢師(經過專業技能篩選和培訓)負責對重點人群進行援助,還有來自各行各業的志願者,幫助做團輔或者事務性的工作。目前的心理援助站,持續時間短則1年,長則3、5年,後期工作可能會移交當地的相關心理援助機構。 心理援助的長期目標,就是通過專業的評估手段,在能夠追到的範圍內,能力所及的部分,用專業的技能和知識,幫助經歷了重大創傷事件的普通群眾,更快的走出創傷事件帶來的陰影。也許我們能力有限,並沒有能夠照顧到所有經歷過重大創傷事件的人群,但是有很多人,在心理援助的過程中,付出了許多努力。全國心理援助聯盟
國內首位災害心理學博士和她的唐山隱傷「治療別人,其實也是治療自己」
參加過一次大災後的救援,與其他志願者了解了至少另外三次的大災救援。
官方救災何時退場這個問題要看媒體什麼時候走,一個報社的攝影師說過他參加過的一次救災,其他媒體走光了,十字軍也就在打包收拾準備走人,突然發現他們報社還在到處拍照,然後又把架勢攤開繼續找事做,時不時還跟那哥們打聽什麼時候走。那次他們多呆了約一周,十字軍就多呆了一周,直到報社催他們回去,他們臨行前一天看十字軍也在打包行囊了。
十字軍退場後所有軟性物資(食品、水、衣被、藥品等)都會移交給當地政府,由當地政府負責繼續跟進救援工作,救援工作也會轉為善後重建,接下來的報道就是本地媒體去做了,本地政府可以直接管轄,給出需要報道的內容方向。
還有一些是無組織或臨時自發組織的志願者,像我參加的就是這類,能呆多久要看假請了多久,但多數人的極限也是十字軍退場的時間,因為十字軍退場後物資移交,在現場志願者可能一瓶水的物資都難以取得,志願者不是媒體,但畢竟也有能力發微博,當地政府肯定希望我們快點走。也有例外,一哥們是國內造詣屈指可數的登山愛好者,那次大災他就在現場多呆了三個月。
還有一些救災是企業行為,企業出動人力物力自然是希望獲利的,如果是類似康師傅這類不太對口的企業,一般就是媒體退他們也退,因為媒體離場後剩下的日子繼續呆著也無法提升企業知名度和形象。專業對口的比如萬科、游標之流就會繼續留下來跟政府打成一片爭取到一些災後重建的訂單。我只能說 我母親是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 到現在為止還是時不時的會從噩夢中驚醒過來。以前的人也不懂這個,可能也想不到在那樣的生活下給大家做心理援助,但是真的覺得,70年應該也不遲吧。
推薦閱讀:
※內心強大的人看心理醫生會不會沒用?
※晚上側身睡覺總擔心背後床沿會伸出一隻手來,怎麼克服這種恐懼?
※如何去除心中不好(或邪惡)的想法?
※「好人」與「好報」有什麼關係?
※嬰幼兒需要經常去見見外面的世界嗎?會有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