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濕氣,利濕、化濕、滲濕、燥濕的區別是什麼?


這個問題,估計很多學了幾年中醫的人都搞不清楚。

首先要釐清這利濕,化濕,滲濕,燥濕 這四個詞都是中藥裡面的專用術語,用在別的地方可能意思差不多。但是我們用在中醫的功效表達上是有一定的約定俗成的規矩的。

下面一段是,給大家補的基礎知識。如果不看估計是搞不懂以後我再說什麼的。

先給大家講講中醫裡面的濕都指哪些東西。這個一定要搞明白,要不頭大了別怪我。中醫的濕有這麼幾種吧。

  1. 先來一種,主要是以吃飯不香,吃了飯覺的肚子裡面脹,不舒服。口會幹,但是又不想喝水,或者喝很多水還是不能解渴,就像喝了白喝一樣。甚至有些吃了飯會有往上反的情況,喝了水就像水停在那裡還晃蕩晃蕩響這種現象。大便一般是軟的,稀溏的。
  2. 再來一種,大家都知道,夏天出電扇吹空調吹厲害了。或者是吃了宵夜喝了啤酒,之後就開始肚子造反,拉個不停。拉出來的都是一些粘液狀的腖子一樣的東西,甚至還有血。肛門墜的厲害,隔幾分鐘就像去拉一泡,去了發現才是萬般辛苦皆是空呀,尼瑪呀,根本拉不出來有木有?
  3. 又來一種,白帶太多,粘的,腥的,內褲直接放哪裡都可以站起來的那種,外陰瘙癢,簡直坐立不安,真是見了桌角都萬分親切的妹子們,其實人家一直想說,這跟饑渴沒有關係,這是病得治呀!
  4. 還來一種,水腫,身上肌膚,一按一個坑,不起的這種人,小便又少,肚子變大,裡面像有水一樣,噁心嘔吐,吃不進飯。

這些人,你碰見過幾個?

  • 碰到第一種,叫濕阻中焦,這是濕在脾胃。濕在脾胃裡,就導致你脾胃的運化功能守到影響,吃飯吃不進,吃進去也不太消化。喝進去的水也不能吸收。這是脾胃的濕。
  • 碰到第二中,這叫大腸的濕,濕濁影響大腸之後會導致大腸穿化糟粕的能力不足,導致拉肚子。濕還會影響氣的運行,氣滯就會導致肛門墜。這叫里急後重。
  • 碰到第三種,叫濕濁下注,體內的水濕不能得到運化之後就會亂跑。跑到下面去,就會楚翔白帶過多。外陰瘙癢這種問題。
  • 碰到第四種,叫水濕停聚,直接就沒用的水亂跑。跑到全身各處,跑到哪裡哪裡腫,水都到身上去了,小便自然就沒了。

以上就是個大家普及一下中醫里的濕到底都有哪些東西。什麼叫做中醫的濕?一個濕字裡面有這麼多的 東西,大家糊塗了沒有?如果我在後面括弧里寫一句,其實以上就是為了大家沒學過中醫的人快速理解而連比劃,帶掛啦的一個粗獷分類,大家還敢亂學中醫么?(確實是,這個不是給專業中醫看的,發現問題理解我一下。要糾結精確,真是沒辦法講清楚了。

好了,正餐來了。濕有這麼多種,治起來肯定不是一個辦法,所以產生了,化濕,燥濕,利濕,滲濕,這麼多種術語,也可以叫辦法吧。

  • 要治第一種濕,我們要化濕,怎麼用呢?我們用藿香,芳香化濕,用 白豆蔻,芳香化濕,用厚朴,用白朮。這麼多的東西其實就是為了治這一種東西的。濕在中間,我們就化掉他。

  • 要治第二種濕,我們要燥濕,怎麼用呢?用黃芩,用黃連,這些葯都是苦燥的藥物,用燥濕止痢。
  • 要治第三種濕,我們要還是要燥濕,但是這次用的就是上面倆了,這次要用燥濕止帶葯,用黃柏,用龍膽,用秦皮。
  • 要治第四中。我們就要滲濕,利濕一起上了。要把在身體各處的濕讓他滲到膀胱里去,在把膀胱里的水通利下去,用什麼呢?豬苓,澤瀉,車前子,這些東西就可以上了。這樣就可以水腫得消,小便得通了。

明白這四個術語是怎麼個區別了吧?這四個是針對不同的證型採取的不同治療辦法。

  1. 化濕一般用來針對中間的濕,脾胃的濕。用化濕葯。
  2. 燥濕一般用來針對濕和熱一起來的時候,腸道的濕,外表的濕,帶下的濕。用清熱燥濕葯。
  3. 利濕一般用來治有小便少的濕證,滲濕一般用來治有水腫得濕。這兩個分不太開,經常一起上。用利水滲濕葯。


燥濕:用苦味葯祛除濕邪,適於濕邪上泛,因苦味主降。

化濕:用芳香類藥物祛除濕邪,適於上焦及脾胃濕邪,芳香入脾。

滲濕:用味淡的藥物利濕的方法。

利濕:用利濕藥物使濕邪從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滲利濕、溫陽利濕、滋陰利濕、清暑利濕、清熱利濕、溫腎利水等法,適於中下焦濕邪。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現在有一池子水,要把它弄乾,我們能用什麼辦法呢?

利濕——接個管子引走。

化濕——扔點石灰進去,咕嘟嘟地就沒了。

滲濕——把水放在沙石地上,一會就沒了。

燥濕——我旁邊放堆火烤著,烤著烤著也就沒了。


樓上答的很好,我就不重複那些答案了。我來講講濕氣我自己的一些理解。

1,五臟六腑皆有可能有濕,有濕熱有寒濕有暑濕有痰濕,有痰飲水飲。各個不同。但研究濕,首先研究的是脾胃。脾胃是後天之本。

根據一氣周流的理論,肝脾氣左升,匯與心,主陽。胃肺氣右降,匯於腎,主陰。

胃從屬燥金,氣降喜濕潤。而脾屬濕土,氣升喜溫燥。

肝鬱脾虛,氣不升而下陷,對食物精微的消磨吸收失司,多餘的食物精微不能化血,而生濕氣。濕者粘滯,並不是多多水就是濕氣,它是指一個粘滯的狀態。

肝脾不升往往就導致胃肺不降,胃不降造成腹脹消化不良,內有燥。這實為各類濕氣之根源。

2,濕氣向上阻截胸隔,陰虛火旺之人肺因燥而為火所傷,而成肺熱,合脾濕而成黃痰。需投以潤肺清熱化痰之葯,桔梗,梔子,麥冬,橘紅,貝母,黃芩(清肺化痰湯)之屬也。陽虛火衰之人濕存胸腹,遇寒成飲,晃蕩有水聲,心悸痞悶小便不利。投以桂枝,茯苓,豬苓,白朮,澤瀉(五苓散)之屬,以排水飲內停。

3,濕氣向下,隨任脈成為下注。亦分濕熱下注寒濕下注。男性前列腺炎,女性各類白帶問題婦科炎症,皆有此原因。男性前列腺炎症,如有口乾苔黃尿黃,一般屬濕熱下注,投以當歸貝母苦參丸,濕熱還重再增加知母黃柏之屬。女性白帶類參見傅青主女科各方確為有效精妙之方,不一一贅述,除此之外還往往投以桂枝茯苓丸,有少腹墜痛血淤當歸芍藥散等,可改善此類問題。有盆腔積液增加小茴香甚為有效。

4,濕氣在於脾胃,則大便粘膩不暢。投麥芽,茯苓,以升脾氣,半夏(我喜用生旱半夏),陳皮,以降胃氣,以蒼朮厚朴以燥脾濕,以沙參白芍以潤肺胃,靈活加減可獲全功。

5,脾虛之人,胃氣不強,脾不運化,濕氣阻隔。濕氣如同腸道粘液之膜,使得吃各類補益如隔靴搔癢,不生氣血,反生火熱。常常有人說虛不受補,竊以為並無虛不受補之人,唯濕不受補。先祛濕健脾和胃,再徐徐投以溫補滋養,可補虛家。

6,濕氣趨下,站久了足重而腫。祛濕可以改善此問題。濕氣隨熱血凝滯於體表,則成濕疹。滲濕透疹,降火澀血,利水化熱則可。

暫時這些。


這個問題下的回答大多說的不夠全面。

說一下我的體會

1.化濕:芳香類藥物的祛濕作用一般稱化濕。

一方面芳香醒脾,促進脾驅除水濕,另一方面,香竄藥性有利於衝散痰濕,提高祛濕效率。

因為芳香類葯多入脾且上浮,因此化濕葯適用於治療中、上焦的濕邪。

藥物有蔻仁甘松之類

2.滲濕:用淡味的葯將濕從小便導出。也可以稱為利濕、利水滲濕等。

適用於濕邪在中、下焦時。有茯苓澤瀉等

再加一個題目里沒問到的

3.勝濕:味辛走竄的葯,不但能解表散寒,還能幹驅除肌表濕氣的兼職。

多用在感受外濕的情況下。羌活防風等

4.燥濕:五味屬苦的葯,有著降泄的特性,憑藉這降泄的力量推動驅除濕邪,稱為燥濕。

主要用於濕在中焦或濕濁上泛時,苦溫的有白朮、蒼朮等,苦寒的黃連、黃芩等。

關於「燥濕」的一點個人感悟:將苦味葯的祛濕作用稱為「燥濕」,並不十分貼切,不如理解為「降濕」,更為形象。

中醫里的「燥」有兩種意義,一是乾燥,一是斂降有餘為燥。

還有哪裡的「燥」應理解為降呢,比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如果這裡理解為腎過於乾燥,那食辛味葯能潤嗎?

一個更合理的解釋是:腎氣過降不得升騰,津液不得布散,這是臨床上常見的,就要用辛味葯來開宣氣機,這樣看邏輯明顯合理了。

個人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每周會在我的公眾號更新更多 歡迎關注「蘇葉貓」

http://weixin.qq.com/r/_kNgeIDEAN1-rcQb9xbo (二維碼自動識別)


樓上很多人已經說得很多很全面了,我就說下我對燥濕的理解,我就不用中醫的術語了,因為很多人一看到陰陽之類的字眼就犯眼暈。

談到燥濕,離不開這兩樣東西,一為水,二為能量。

一 水

水為生命之源,地球上地表百分之七十左右為水覆蓋,人體與之相應也是百分之七十的成分由水組成。水有個重要特性-蒸發,過了零度就開始出現蒸發,蒸發速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快。

二 能量

萬物生長靠太陽,動物的能量來源於其他動物或植物,而植物和一些微生物則直接從太陽那裡獲取和儲備能量。沒有太陽,地球上將會是死寂一片毫無生氣。

三 合參

燥濕該如何理解呢?可以學學古人的思路,這個用不上仰觀天文,但是可以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1 當咱們給娃洗完尿片放在火架上一烤就幹了,從這一點上來看這個燥濕可以這樣理解,寒濕熱燥。

2 在我老家張家界,盛夏時節,暑熱難當,濕熱盛行,北方人這時候來了以後會相當不習慣,感覺一整天渾身濕乎乎的,而本地的女生卻享受著這一天然的spa,沒事吃吃辣鍋,皮膚倒保養得白白嫩嫩的,有些人的皮膚好得讓人看了甚至就想捏一把,而秋冬季節,皮膚反而會幹燥些。從這一點來看燥濕可以這樣來理解,寒燥熱濕。

那麼這兩個矛盾的觀點究竟該如何理解呢?其實他倆並不矛盾,第一個觀點為標,第二個觀點為本,一個為現象一個為本質,烤尿片時雖然尿片幹了但是水氣其實散布到空間中了,這就是一個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只有有能量參與了,水的蒸發速度才會加快,才會更利於濕氣的形成,除非體內水處於缺乏的狀態才會形成火炎的狀態。

所以燥有寒燥和熱燥之分,有先治標還是先治本之分,看別人開方去燥時,你有時會看到開的是苦寒的葯,有時卻又是辛溫的葯,好像很沒道理似的。


分別用四味葯來簡單說明吧:

1,利濕——茯苓,利者,順利、便利也。茯苓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推動濕在體內的流通,為茯苓之能事,能通利三焦。

2,化濕——桂枝,化者,溫陽化濕,桂枝為溫葯,入足厥陰肝經、足太陽膀胱經,厥陰為風木,土気過濕,則水不升,故散之以風気。這就是為什麼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等去濕葯中均有桂枝的原因。

3,滲濕——澤瀉,滲者,滲透也。澤瀉,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走水府,開閉癃,滲透身上一切水濕。故用不得法,極易傷津。

4,燥濕——白朮,燥者,乾燥也。白朮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既養胃(足陽明胃化気於陽明燥金,胃気實則能燥)以燥濕,又健脾以生津,濕去而不傷津液是其能事。因其味厚,性頗壅滯,故方中多輔薑桂。

言不盡事,有心者多多感悟吧!

再補充一段黃元御的解讀:

水之性,非土木條達,不能獨行,豬苓散之利水,有白朮之燥濕土;豬苓湯之利水,有阿膠之清風木;五苓散之利水,有白朮之燥土,桂枝之達木;八味腎気丸之利水,有桂枝之達本,地黃之清風。

徒求利水於豬,茯,滑,澤之輩,恐難奏奇功。


濕氣是一種邪氣,分內生和外生,內生一般是脾虛導致不能運化水液而生濕。

剩下幾種都是治法,屬於健脾祛濕。

祛濕有燥濕、化濕、利濕、勝濕等方法。

燥濕一般是用苦寒之物如黃連,但是苦寒之物易傷脾胃,不適合用於脾虛之證;化濕是用辛香之物如藿香,辛香也容易耗氣;利濕是如薏米導濕從小便去;還有用風葯散風勝濕。

至於滲濕我也不了解

我們不生產答案,我們只是課本和學姐的搬運工……

ps:編輯了兩次終於寫好了……操作各種拙計……


我想這些說法,把它們與藥物聯繫起來可能更好理解吧。對於不同的濕邪,用不同的葯來處理,它們各自的偏重不一樣,說法也略有一些不同。不過總而言之,它們的目的都是讓濕有去路。

我覺得利濕與滲濕其實差不多,常常一起說利水滲濕,大抵通利水道,滲泄水濕之意。一般在用一些甘淡滲利的葯的時候,會有這個說法。或許理解成讓濕

走膀胱小便這條路會比較好一些。

至於燥濕,應該比較好理解。濕與水異名而同類,用一些味苦性燥的藥物,比如蒼朮,就有點像扔一把沙子在一灘水上把它吸掉的那種感覺。

化濕這個概念,又有些曖昧了。一般在說中焦脾胃有濕的時候會常常用到這兩個字。如藿香佩蘭一類,氣味芳香,芳香化濕,醒悅脾胃。同時這類葯通常性偏溫燥,你看,又同上面的燥濕有點攪和在一起了。

重要的是,考慮側重點。

並不知道題主是在什麼情況下對這些概念有些混淆的,只能說一些我自己的小小理解,希望可以有幫助。


好好學中藥就能明白了!


利濕從二便,主要考腎,膀胱,大腸。不氤氳直接下來

燥濕化濕,第一,有個程度問題,化濕力度稍遜色於燥濕,第二,苦燥濕,(還有字面意思的熱可燥濕),比如龍膽瀉肝湯那個意思的,辛香芳香化濕(解暑啊和胃啊健脾啊)。

這從的可能是汗液,或者依賴於脾胃的運化,肺的治節功能。

滲濕,第一程度低的利濕,專從小便

第二,有一脫瘡的含義,比如濕疹拉,燙傷有水泡拉


個人見解,濕氣是外在的,比如潮濕的地下室,裡面就是有濕氣,對應的在人體中的病邪一般稱之為濕邪,利濕跟滲濕類似,常稱之為利水滲濕,即利二便以排濕

化濕、燥濕,即以燥熱之藥物去除濕。


未受邀,強行答。

濕氣是自然界中氣候因素之一,濕性粘滯重濁,易傷陽氣,可與其他邪氣相兼為病,而成風濕、濕熱、寒濕、燥濕等。

上面 @劉海光 也提到有個不太恰當但很形象生動的例子來描述他們的區別:

比如現在有一池子水,要把它弄乾,我們能用什麼辦法呢?

利濕——接個管子引走;

化濕——扔點石灰進去,咕嘟嘟地就沒了;

滲濕——把水放在沙石地上,一會就沒了;

燥濕——我旁邊放堆火烤著,烤著烤著也就沒了。

燥濕:燥濕指用苦味葯祛除濕邪,多用於濕與熱相兼的狀況,腸道的濕,外表的濕,帶下的濕。酌用黃芩、黃連這類苦燥降泄之品,清熱燥濕來治療。

化濕:化濕指用芳香類藥物祛除濕邪,多用於上焦、中焦脾胃的濕邪,應用藿香、白豆蔻,厚朴,白朮等芳香化濕之品。

滲濕:指應用淡滲的藥物滲利水濕的方法,多用於身體各處水腫的狀況。

利濕:指應用利濕藥物使濕邪從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滲利濕、溫陽利濕、滋陰利濕、清暑利濕、清熱利濕、溫腎利水等法,適於中下焦濕邪。

通常滲濕,利濕常常協同應用,首先將身體各處的水濕滲到膀胱去,再把膀胱里的水通利出去。可應用豬苓,澤瀉,車前子之品,使水腫得消,小便通利。

以下是推廣:


推薦閱讀:

在中醫藥大學讀書是種怎樣的體驗?
中醫招誰惹誰了?
六經傳變的過程是怎樣的,求大神解答,已經完全搞不懂了?
為什麼中醫領域騙子橫行?
方舟子所說張伯禮做的人體實驗是真的嗎?被實驗的這幾個女孩後來怎麼樣了?

TAG:中醫 | 中醫學 | 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