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野武導演的槍戰場面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北野武電影的暴力場面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

不讓你看到別的暴力電影里表現得淋漓至盡的暴力過程(極惡非道可能算個例外)

沉靜的如《HANA-BI》、暢快的如《Sonatine》,幾乎所有的暴力過程全部一筆帶過,最多讓你看著一個長長的鏡頭裡的人物一下一下地開槍,槍聲響徹,而什麼鬥智斗勇你追我打的場景全部沒有。

暴力突然出現,轉瞬即逝。前一個鏡頭可能是人們的閑聊,下一個鏡頭可能就是槍聲連天,隨後下一個鏡頭就是滿目蒼夷。

最終,你會看到最後場景:沒死的人面無表情地站著,死去的人面無表情地躺著——這就是所謂的暴力帶來的的最終結果。

北野武的暴力、黑幫電影的不凡之處在於他的暴力有許多深層的含義,對生死的思考,人生的無常,世道的混亂等等。

《HANA-BI》里的暴力始終在告訴觀眾「暴力會帶來什麼」,何度因暴力而殘廢,幾近崩潰。而西則將自己推入暴力的深淵來拯救何度的心靈,並將自己與自己的愧疚一併用暴力來埋葬了。

《Sonatine》里的槍戰是我看過的最古怪的槍戰。比如在酒館裡遭遇突襲的那一段,生死攸關的槍戰,北野單手持槍,表情木然,持槍的手以一種無力的狀態伸出去,開槍。以及末尾處北野手持步槍復仇時,也是面無表情地草草掃射。我做這一切是為了什麼?這之後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這種無力感無為感始終縈繞著整部電影,不管是去殺人,去復仇,在沙灘上玩著紙相撲,看琉球舞——無為的感覺一直都在。所以到了最後,人沒了,仇報了,這個相撲遊戲也玩完了。舉槍自殺。

《Brother》精彩,但比較前幾部的電影可以發現,北野武這部電影實際上是向商業電影妥協了一部分的,但並不是完全妥協。所以其暴力場面仍然表現的非常的含蓄(?)。所有槍戰的過程都很短,「殺了他給你十塊。」,這時,4個人命沒有了。黑手黨圍追堵截,步槍掃射,都在黑暗中進行,只讓你看到槍火在黑暗中間斷著閃現,最後讓你凝望著死屍。

聽說吳宇森的暴力注重於開槍的過程,而杜琪峰的暴力則是注重人開槍之後的狀態。那麼北野武的暴力就是讓你看見槍聲之後的死亡。所有人開槍後就是那個狀態,一地的死人橫七豎八慘不忍睹——你看,這就是所謂的暴力啊。

《Brother》末尾,北野拿著手槍,淡然地打開了門走了出去。門關上了,我們看到了門被瞬間打得滿布彈孔,十餘個黑手黨正在樂此不疲地掃射,然後轉身上車離去。我們聽到的是久石讓無比寧靜的音樂和連天的槍聲。最後,孤獨的號聲響起,為這位躺在血泊中的人送行。

《HANA-BI》的最後,西與妻依偎在一起,伴隨著悲壯的音樂,兩聲槍響,化為花火。

北野的槍,北野式的死亡。

(卧槽我嚴重的跑題了好不好,看在我這麼深情地聽著久石讓看著電影《HANA-BI》來碼文,就原諒我好吧 哭)


自從北野武開始拍電影以來,電影史上就多了個術語:北野武式槍戰,除了菊次郎、玩偶、座頭市等作品,Beat武的大部分作品都有槍戰,風格全都是「突如其來,一槍斃命,人命如草芥」,開火時間極短促,但總體場面表現的很漫長,純靜止鏡頭,剪切慢半拍,開槍者統統面無表情,說淺了就是酷到冒煙!說深了是體現北野武大師的暴力美學理念,日本民族的死亡觀念。。。

參考電影《花火》《奏鳴曲》《大佬》《小心惡警》《極惡非道》《雙面北野武》


北野武的作品多固定鏡頭,機位固定意味著很難拍出高速剪輯的暢快淋漓的好萊塢式槍戰戲。相比於暴力的過程,北野武更注重暴力的結果。這在他的作品《花火》里體現得尤為明顯。


1.多近距離,大逃殺以機關槍對射為主。而大佬和極惡非道基本全是手槍對射。

2.不少情節都是互相對射,同歸於盡。

3.中多槍不死的大有人在。

4.中槍死會給某些人的屍體來個特寫。

5.掏槍姿勢就是帥。

(主要根據大逃殺,大佬,極惡非道的情節進行分析)


拍槍戰場面不是日本導演擅長的,

北野武拍得槍戰也就是迎合外國人胃口的槍戰,

好看難看那就是見仁見智了。

早期的風格還有劍戟片的風格,

但是到了後期,極惡非道開始

那就完全是為了迎合市場的胃口而拍的。

說實話看著覺得很媚俗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北野武的《花火》?
關於北野武有什麼有趣的故事?
如何評價北野武?
怎樣評價二宮和也與北野武主演的《赤めだか》(紅鱂魚)?
《座頭市》里北野武扮演的盲劍客是真瞎還是裝瞎?為什麼要這樣設置?

TAG:北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