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改變糾結、猶豫、不自信的性格?
好吧,其實糾結-猶豫屬於一個性格吧,就是對什麼事情,都會很在意特別小的細節,然後猶豫不決。而不自信,則是基本很難非常偏執的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
求解如何改變,或者,盡量能改善一點點。
你所展現的性格可能只是你對環境的一種適應。
沒人是只能用「外向」或「內向」這種性格概括的,
樓主對於自身困境的關注沒有錯但,是分析問題的切入點需要更新。
-------------------------------------------------------------------------------------------
我帶樓主穿越到小時候:
對於小孩子而言,他有三件事情需要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依賴、自信和自主。
如果父母或對於小孩子而言的「權威」以「依賴」為要挾,讓小孩子放棄「自主」,那麼小孩子將來就會非常沒有「自信」。
舉個例子:
比如「權威」會這麼和你說話:
干**事(玩遊戲/出去玩)就是***(不對/不孝/不好)。
像不像一個命令或口號?
這是直接對你的行為進行「控制」和「評價」。對於孩子而言,這種方法是見效最快的,所以很多家長熱衷採用。
原因在於,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說,小孩子對於「依賴」的優先程度要遠遠大於其他兩種,在遠古時期,失去「依賴」的小孩子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小孩子先天地會放棄自己的「自主」來贏得「權威」的愛護。委屈自己,服從別人。很多「乖」小孩就是這麼來的。
但同時「權威」往往對於你自身的發展問題一知半解,只提供形而上學的引導。比如學習不好,就是罵你沒努力,而不是幫助你疏導情緒,啟發你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相反,對於懲罰你的錯誤行為很上心,這使得你一直處於一種「怕犯錯的焦慮中。」
同時,學會了「習得性無助」,對自己面臨的困境素手無策。
於是樓主形成了:以結果為導向的,以外在評價為基礎的「固定心態完美主義」的「心智模式」。
這種模式非常根深蒂固,是由「權威」+「強烈情緒體驗」+「重複」來灌輸到樓主腦中。
為什麼是「固定」?
因為樓主認為自己「是個什麼」很重要,因為從來的評價都是來自外部的。
你是個好孩子/是個壞孩子/是個聰明孩子..等等,這些非常籠統的評價,使得樓主對於細節上的「錯誤」非常在意,因為一旦有細節上的「錯誤」發生,那麼就會伴隨而來心中「權威」的消極評價和從前的「情緒體驗」。
這也使得樓主變成了一個糟糕的思考者。
我這次考試不好,--------我笨。我不適合學這個。我學不會了。(固定)
「固定」對應的是「發展」。我這次考試不好,--------我不夠努力、我時間花少了、我方法不對。
發現了么?後者是可以提升的,前者是很難定義的,更別說提升了。
樓主,現在你還需要問出:如何改變性格這樣的問題么?
樓主有很多時候有這樣的感覺:我認為自己本來可以做到,可是我就做不到。
這種感覺不是性格帶來的,而是心智模式無法幫助樓主解決問題,甚至是幫倒忙。
性格常常引發形而上學的討論,我這裡用「心智模式」來代替。心智模式是可以轉換,可以發展的。
-------------------------------------------------------------------------------------------
那麼心智模式如何發展呢?
1.是知識。黑格爾說過:「無知的人最不自由。」知識能夠幫助題主找回選擇的能力。
這個知識一個是客觀的知識,比如心理學《少有人走的路》、《進化心理學》,學習方法的書籍《槓桿時間術》,積極心態《哈佛幸福課》。樓主要先知道什麼是對的,才能將「權威」的錯誤觀念扭轉。另外一個是主觀的知識,樓主的家庭環境?父母的職業發展?他們有什麼弱點,有什麼缺陷?這個是去「權威」化的過程。
最後樓主心中對於「權威」就會有個新的認識。
2.是寫日記。
記錄什麼呢,一是每天的主要事項。二是今天對自我的定義。
這個工作是幫助樓主進行自我定位。
有句笑話說:我今天要徹底改變,因為明天早上我就會變成過去的樣子。
如果你不記日記,你就沒法知道自己365天都是什麼阻礙自己,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會因為什麼事發生變化?對你自己認識發生變化的事,就是你要努力追求的事情。
這是為了刷新「重複」做準備。
同時,日記也為你自己改正錯誤做出基礎。
3是鍛煉。
沒錯。樓主目前的「自主」能力有限,但是從鍛煉的角度入手是最快最容易的。只要每天跑步30分鐘,你就能感受到自己生命在手中的感覺。這是最快的「情緒體驗」。
4是讀傳記。
不是yy小說,是那種《富蘭克林傳》,《洛克菲勒的32封信》這樣的文字。
5是觀察環境。
環境中要哪些目標你想得到?誰得到了?誰佔據了什麼位置?
樓主面臨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心智模式也必須發生相應的改變。
-----------------------------------------------------------------------------------
希望樓主能夠採納,任何問題都不是表面上的那麼簡單。
如果真想解決問題,最好給出自己生活中的幾個細節。
掌握刷新「權威」+「強烈情感體驗」+」重複」這一循環的方法,相信樓主一定能夠走出心靈的困境,擁抱自由的人生。
1、人生不是做菜,不能等到所有材料都準備好後才開始。2、你所得出的結論都來自於你已知的東西,如果你現在想不清楚,那也不要指望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出突破性的判斷和結論。3、時間在流逝。4、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其內涵與意義,與其猶豫不決,不如大膽一試。5、集中精力去完成事情,然後再集中精力去總結反思,千萬不要邊做事,邊猶豫不決,這樣兩方面都做不好。
糾結猶疑,光想不做,是能量被卡住了。
「想」只會令人痛苦,「做」才會令人舒服。
但為什麼我們有時會陷入糾結妄想而無可自拔呢?
那是因為沒想明白,沒想通透,沒想徹;——所以不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
舉個例子,
我認識的一個20歲的女生,她不喜歡自己的本專業會計,而想學設計,問我怎麼辦。
我說,那你就休學一年,重新考一個設計類的本科;
她說,那不行啊,我都已經20歲了,再復讀一年,重考一次本科,讀出來畢業都25了,女生25歲才本科畢業,找工作談戀愛都沒有優勢了。
我說,那你就先完成會計的本科,再考個設計類研究生;
她說,那不行啊,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最難找工作了,現在研究生競爭力還不如本科生呢;
我說,那你就課餘時間接一些設計的活兒,把會計先混畢業,然後再用設計就業;
她說,那不行啊,我想去一個穩定一點的大公司,大公司都很看重第一學歷的,我這專業不對口,到那兒肯定就被篩掉了。
現在的她就是被卡住了,卡在一個十字路口。前有懸崖峭壁,後有萬丈深淵,怎麼選擇都不對,只好原地踏步,就是邁不開腿。
這個例子是在職業規划上被卡住了;
還有人在婚姻選擇上被卡住了;
還有人在與父母關係上被卡住了;還有人在情緒管理上被卡住了;還有人在金錢觀念上被卡住了;凡此種種種種……
人生的任何一個領域沒想通,都有可能引起妄想,從而令我們精神痛苦,並蠶食我們的行動力。
我們不想痛苦,我們不想喪失行動力,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要~先~想~通!
要想明白,想通透,想徹底!
我們必須要開始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思想系統,這套系統必須非常詳細,詳細到包括如何選擇職業,如何營造婚姻,如何與父母子女相處,如何管理情緒和金錢,甚至包括如何看待生與死,包括如何看待性與靈。
這套系統的學名就叫「三觀」,既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只有把三觀系統建立起來了,我們才會明確人生的目的,理清諸多事項的重要性排序,從而大膽取捨,果斷選擇,風雨無懼得前進。
三觀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浩瀚的工程,很有可能持續一生。
當你發現自己陷入妄想糾結的時候,恭喜你,又發現了一個三觀的盲區。
發現了盲區,就停下來把它想透,想透了,就又攻克了一個盲區。
每攻克一個盲區,你就又給自己的三觀體系添加了一個抽屜,等一個個抽屜積累成藥師櫃的時候,你就會變成一個無比篤定與從容的人。
到那時候,你再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不會是糾結妄想,而是轉頭看看自己的藥師櫃,找出最對症的那個抽屜,緩緩打開它,取出方子。
拿著方子去「做」,自然就不會被困在「想『的狀態中了。
所以現在問題轉化為:為了抵禦糾結妄念,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強大的三觀?
假定父母,親屬,學校無法提供高質量的三觀教育的情況下,我推薦以下途徑:
1. 找專業的(付費的)心理諮詢師做諮詢
這是最高效,最不走彎路的一種方法。
我曾經在極樂的評論區里感嘆過,現在國內的心理諮詢師,大部分幹得是老師和家長的活兒,名為諮詢,實為教育。教什麼?教三觀。
我們要相信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的智慧和經驗,我們能問出來的問題,無外乎職業規劃,婚戀,人際交往,父母關係等等,這些問題基本不會超出心理諮詢師的能力範圍,他們天天面對的都是帶著類似問題而來的咨客,他們的能力足以幫我們找出解決問題之道。
注意一定要找專業的(付費的)諮詢師做諮詢,付費這一點至關重要。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找付費的諮詢師,今後我會另寫一篇文章專門解釋。)
2. 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宗教/哲學思想體系
宗教和哲學體系,本身就是絕佳的三觀庫;
東方有佛教體系,道教體系,儒家思想,印度教體系等。
西方有基督教體系,西方哲學體系,自然科學體系等。
各體系之間區別很大,需要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選取跟自己屬性相合的體系。
3. 言之有物的心理類暢銷書
上面推薦的哲學宗教固然很好,但未必人人都能一上來就啃得進去,故先從心理類暢銷書入手還是很不錯的選擇。這兩年流行反雞湯,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心理類暢銷書都是言之無物的雞湯。
這裡我個人推薦一個入門書單,其實這些書也是我的心理老師郝敬紅帶領我看的,我反覆看過多遍,並且從中大為受益。我在知乎上的大部分回答的思想源頭也在這些書里:
張德芬
《遇見未知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李欣頻
《十堂量子創意課》《秘密的副作用》李中瑩
《NLP簡快心理療法》海靈格
《誰在我家》(家庭排列體系)馬歇爾盧森堡
《非暴力溝通》維泰利
《零極限》《最簡單的方式》最後祝你,早日得道。
(註:大學選錯專業,如何自救?請參考:人生如何少走彎路? - 巴赫愛喝胡辣湯的回答)
(註:原文始發表於舒一提問「如何成為一個切實際,少想像的人?」問題下,重複看到本回答的朋友,在這裡對你們道一聲抱歉。)
【end】
(註:微信公眾號【巴赫愛喝胡辣湯】,第一時間收到我的情緒管理文章。為避免版權問題,本文謝絕任何形式的轉發和轉載,望見諒,謝謝。)停止思考,立即行動是最有效的方法。一般猶豫的原因是多種選擇,各有好壞,而無論哪一種選擇總是擔心壞的情況出現,所以無法行動,結果是,時間全浪費在糾結上了,什麼也未發生。遇到這種情況,強制讓自己立刻按照其中一種去做,多想想這個選擇好的一面,一邊做一邊思考,總結,調整。即使選擇並未實現初衷,但遠路也有遠路的風景,只要行動,必有所得。
萬事經不住想,越想越多,你這不是思考,而是拖延,一拖延就遲,遲則生變。聰明人不是喜歡用腦的人,而是知道什麼時候用腦的人,大腦是用來解決問題而非創造問題
覺得自己就有這方面的不足。
排名第一的觀點說別想太多直接去做,我感覺沒有針對問題。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多數是恐懼,產生這種習慣的往往是親歷或者聽聞受挫的經歷,就如被傷過的人才知道痛。讓一個恐懼的人停止思考勇敢去做,想法雖然積極但有些極端。
排名第二的觀點說是害怕承擔責任,確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但作為解決手段也不太恰當。並不是純粹的因為害怕承擔失敗的責任,如果知道結果或許反而不再猶豫。事實上還會擔心事態發展的未知和身邊人的態度,對失敗本身的恐懼,以及猶豫是否選擇了最好的方案。
對我自己的分析得出,問題在於自信心。我認為培養自信的最好辦法就是成功,一個一事無成的人絕無可能充滿自信,除非是個瘋子。嘗試著去參與去嘗試,謹慎的避免失誤,從小事開始,最好獨立完成,即便是失敗也一定不能急著逃避或者中途放棄,首先分析自己的問題,了解自己的不足,不要把缺乏自信當作拒絕嘗試拒絕堅持的理由。失敗會因為不斷的積累而減少,恐懼會因為對自己的認識而淡化。
當然,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而有差異的,如果發現自己確實無法達成一些事情就不要再給自己添加無謂失敗的記憶。而如果一個人抱著我不夠自信所以做不到的態度拒絕學習進步,那麼就不要指望自己能走出這種不自信的狀態。我看回答的一大堆,都是很啰嗦的東西,我覺得不是核心所在。
半年前的我也是一個想東西糾結、做事猶豫、沒事就抑鬱的小男生。半年後現在的我才覺得自己有種男人的感覺(我今年22了)原因我覺得是因為找到了那個真實的自己。一個找如果找不到自己,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就會被周圍各種意見所影響,而那些亂七八糟的意見多是主觀性的意見,它們不一定適合你。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之後,我再也不用顧慮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意見,我有了一種除我自己沒人了解我自己的自信。我買件衣服,我知道它哪個花式吸引我,哪種尺碼我最合身。買本書我知道哪種書可以幫助我自己不足的方面。我不再是盲目的趕潮流的買衣服,盲目的看見書店的宣傳,書封面的宣傳就買書.....如何去找到真正自己又是一個大話題,我之前也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有興趣可以去看看。當代中國成長的人,很找能夠找到真實的自己。
一個是教育問題,我們實行的是框架式綁架教育,而不是幫助人們尋找自己的引導性教育。我們從小就被家庭的價值觀綁架,上學之後被學校的價值觀綁架,出來社會後被社會的價值觀綁架。很多人尋尋覓覓終其一生也找不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所以很多人到了大學,或者剛剛出來工作的時候多數是迷茫而焦慮的,而在做事方式上多數則是悠遊寡斷。待他們工作幾年,一部分人在此過程找回了自己,大多數人不了了之,得過且過,不會再去糾結迷茫焦慮。這些找到自己與那些一直渾渾噩噩的人最後的生活層次和思想層次都將會是兩個世界的人。也許你會認為我在講大話。但請你們細心留意自己周邊的那些只想求份安穩工作就萬事大吉的人,他們把工作當作任務,完全沒有一點熱情(恐怖的是你周圍的人都會說,出來工作都這樣的啦,不用想太多!)那些忠於所謂的學習、找好單位、做事謹慎膽小,一輩子在小職位徘徊然後怨天尤人的好學生、好員工。那些覺得打扮是浪費自己時間金錢的大齡婦女,他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貢獻給了找份安定的工作,然後人老珠黃(因為不會保養不會打扮)的時候去幫襯珍愛網那個光頭。說到這裡好心酸我看到的是一群群囚徒被各種無聊的價值觀束縛自己。然後他們覺得我這個沒踏出過社會的年輕人是在說大話。他們用偏見去認識一個圓的地球,用一種思維去理解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然而我覺得他們在籠里,他們笑我還沒長大。問者既然屬於這種心理狀態我覺得是好事,通過適當的引導可以走出來,成為一個呼吸當代空氣的人。而不是一個麻木----------------------------------------------一年後的分界線------------------------------------- 去年寫的這個答案,現在回來看一下,竟有那麼多朋友的認同,實在是深感意外。不過,現在的我也要否定一下去年寫這個答案的我。我只是在主觀的在說,並沒有客觀的分析問題,只是在表達當年對社會的一些感受,並沒有給予實際的解決方案。 這一年也算看了點書,走了點地方,對社會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相對而言,自己的閱歷確實很淺,自己寫的東西其實是很空洞的,也許是說感受的時候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才博得一贊。但這僅僅也只是代表我這個年輕人對這個社會的一種看法,並沒有什麼資格去教大家如何去做。 但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共勉,繼續去追求自由的思想。據呂世浩教授所說,中國現今是第三次社會大變革,所有的社會階層都要打亂,上次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正是在我們這個年代才得以實現、阿飛要打造一把最好的刀,因為他要去屠龍。
既然要屠龍,那自然要準備完全。
比如說,你要有最好的刀,要有最好的護具,要有最好的坐騎。
你要保持最充沛的體力,最佳的精神狀態,甚至還要保持最好的心情。
當然,還要帶一壺最好的酒。
可是最好的刀並不好打造,最好的護具也並不好找,最好的坐騎實在是百年難遇。
而最充沛的體力,什麼樣的體力才算最充沛呢?
阿飛想來想去,都覺得現在的體力不是最充沛的,現在的精神狀態不是最佳的,
現在的心情不是最好的。
而最好的酒,阿飛釀的酒越來越好,可阿飛總是覺得,還可以更好一點,
還可以更好一點。
畢竟準備得越充分,成功的把握越大,不是嗎?
可阿飛總是覺得,自己的準備還不夠充分。
阿飛總是覺得,自己還可以準備地再充分一點。
於是阿飛等啊等,阿飛準備啊準備。
惡龍屠了一個又一個村子,阿飛在準備。
惡龍搶走了一個又一個女人,阿飛在準備。
惡龍殺到阿飛的村子了,阿飛在準備。
惡龍搶走阿飛的女人了,阿飛在準備。
惡龍殺到阿飛面前了,阿飛在準備。
惡龍準備要吃掉阿飛了,阿飛在準備。
後來阿飛就被惡龍吃掉了。
沒有反轉。
也不可能反轉。
所有人都在準備,所有人都在等。
等待自己最好的狀態,等待一個最好的時刻。
我現在還配不上那個女孩,所以我要等,等到我「變得優秀了」再跟她在一起。
我現在還配不上那份工作,所以我要等,等到我實力變得特彆強大了再去嘗試這個機會。
我現在還配不上享受生活,所以我要等,等到我掙了無數的錢變得財富完全自由了再去享受生活。
可是你等待的時刻,也許永遠不會到來。
準備永遠是不夠的,永遠是不夠的。
那個「準備完全」的時刻,那個「百分之百必勝把握」的時刻,永遠不會到來。
我告訴你,永遠不會到來。
拿破崙打仗,從來不會等待「十分把握」的時刻。
因為他知道,從來就沒有「十分把握」的時刻。
用兵作戰,六分的把握,就已經有很大勝利的希望了。
七分的把握,更是特別罕見,必須要把握機會狠狠打了。
至於「十分的把握」,那是從來不會出現的。
沒有準備完全的時刻,我告訴你,沒有準備完全的時刻。
把所有的事情的都準備完全,準備準備再準備,
以為準備地越充分越好,就這樣等啊等,
這樣看似理智,我告訴你,這是小理智,是假理智。
因為這些所謂的「理智」,並沒有把準備的時間、戰機、人的壽命、機會的有限性考慮進去。
那什麼是大理智?什麼是真理智?
就是時刻觀察機會,深刻明白「戰機稍縱即逝」的道理,在觀察的同時拚命準備,
但是當機會出現的時候,就要像猛虎下山一樣,
狠狠地、全力地、毫不留情地、秋風掃落葉般的,全力壓上去。
戰機稍縱即逝。
明白了這一點的理智,
才是真理智,大理智。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你並非想要某種品質,你渴望某種品質帶給你的良好感覺。你的生活經驗讓你相信在某種性格特徵和某種愉悅的感覺之間有一條簡單的因果直線。事實並非如此。 超越自己原有性格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設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具體目標,然後實現它。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你會完成自我實現和性格發展。 今天正好讀到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中的這段文字:「假如我們沒有奉獻的目標,而只想憑空發展自己的人格,那就只是在裝腔作勢,只會使自己更不愉快而已。」雖然他的一些觀點我並不贊成,但是這句話是正確的。 凡事三思而後行是糾結嗎?謀而後定是猶豫嗎?言語謹慎是不自信嗎? 再細說,忍過胯下之辱的韓信是不夠勇敢嗎?鴻門宴上逃之夭夭的劉邦是怯弱嗎?城頭大擺空城計的諸葛亮是不是個傻大膽呢? 他們做這些的時候自己感覺會舒服嗎?他們做這些的時候是不是有違自己的本性? 可是,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是最後的贏家。(呃……突然發現這句話大有問題,不管了) 你希望自己果敢,自信,富有領導力。 可是,如果在做每件事的過程中,我們一直的把自己往這些感覺上引,可能最後只會變成一個武斷,自負,獨裁的人。 如果你被客戶罵了?是拍桌子大罵,還是默默忍受?你的感覺並不重要,對不對?你是什麼性格的人此刻也不重要,對不對?最重要的是,成交。 在生活中,刻意標榜自己是某種類型的人往往在關鍵時刻不具備這種性格特徵,而他們只是出於補償心理不斷自我滿足罷了。 乾貨是,設定具有挑戰性目標(至少讓你覺得有難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尋找方法,付諸行動,調整方法,然後實現它。 再回首,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當初所糾結的,不過都是過眼雲煙,而此時此刻,你是誰,對你也沒那麼重要了。
一個人的糾結源於總是想兼得、不懂捨得。
其實很多選擇都是可以的,都可以有很多收穫,選定一個全力以赴去做即可,三心二意的結果必然是各種糾結和左右搖擺,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不必要的糾結上。
記住一句話 ,哪怕堅持做一個不太好的選擇都勝過糾結時間做最好的選擇。我幼兒園的時候,就敢去我媽媽員工年會上毛遂自薦跳獨舞;
那時爸爸是區長助理,我就去找區長說話,我告訴他我狠厲害,公安局都不怕,他問那誰能管你?我深思熟慮說,幼兒園阿姨!!我隱隱約約記得好小好小時,常常被舉到桌台上系根大紅綢即興表演扭秧歌。
自來熟、不怯生,愛表現,插嘴欠兒登。
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夢,是夢見自己穿著雪白飄逸的長裙,黑髮飄飄,走在馬路上,好多人艷羨喜歡。
然而上學以後,我居然有一點口吃了,出名的木訥,常被人嘲笑。
我姑姑慫恿爸爸離婚時當眾說:「妞妞這麼傻,將來也不咋地,我們不要她。」我小學四年級期中考試,第一次考進班級前三,就被同學舉報抄襲。
我嘴笨,我覺得老師一定會主持公道的,結果被班主任把成績除名了。當時也覺得似乎被侮辱與被損害了,但我太鈍感,雖想不明白,第二天就忘了。期末考進年級前三,班主任當全班面說我證明了自己。我也沒啥感覺,至於么!多大事啊!後來就穩居學霸,但依然木訥。一個鬼精鬼靈的小個女生當眾說,妞妞,你學習好全是因為你媽你爸離婚了!我媽我爸要是也離婚了我保證比你學習好!
我完全不記得當時有沒有對答她啊!中學宿舍里,有個漂亮的女同學晾衣架上有一件款式新潮的裹胸。我頭一次見,好奇的說,這是啥啊?
家長在旁邊,看我笑話。當時完全沒意識。大學以前,常常被老師和家長說,妞妞一年就一套衣服,褲子從來都吊吊腿兒。去閨蜜家,她媽媽給她買了新衣服!真漂亮!我說,快!給我試一下!
她媽媽看見我襪子露了腳趾,哭笑不得。我唯一一次記得,就是一個學霸媽媽問我媽,你閨女咋那麼聰明??
我不記得我媽咋應答的了。在正式形成評價體系之前,我常常與外界隔了一層膜。
估計當年我也狠糾結、猶豫、不自信,但因為有了這層膜,我不太容易接收到別人的攻擊信息。
而我自己,又沒有完全認清我的性格心境,所以很幸運,沒有因為清醒而痛苦過。專心致志心無旁騖的學習,使我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話多,越來越樂於表現,勇於營銷。
以至於終於有一天,我要克服的,不是自卑,而是妄自尊大,橫行天下。所以,(總結)
我們生來,就自信,開朗。但機遇和環境,會打壓、攻擊我們。而鈍感,真是極好的應對方法。但最最根本的,還是自身的強大。道理淺顯無新意,但這一波回憶殺,我狠喜歡(^ ^)面對多個選擇你猶豫不決,正好說明這些選擇對你來說區別不大,否則你肯定不會猶豫。
跳出選擇本身,站在更高的層面去思考,你心裡很快就會有答案。
如果沒有答案,就憑第一感覺。因為你糾結的選擇之間區別不大,所以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
例一:
我經常陪女友出去買衣服,她每次都問我哪件衣服好看。剛開始我很猶豫,覺得都好看或者都不好看。後來,每當我猶豫不決時,我就憑第一感覺告訴她一個答案。
而現在,我已經比較深刻的認識到了我女友的風格,每次給她選的衣服她都滿意。
總結:
糾結時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多經歷幾次選擇就能摸索出自己內心的需要,慢慢就會較快做出讓自己滿意的選擇。
當然,人生也會面臨一些重大選擇,容不得我們拿這些選擇來練手,此時又該怎麼辦?看例二。
例二:
我今年六月份畢業,去年找工作拿到幾家公司的offer,經過篩選,剩下兩家公司無論如何也抉擇不了。
A公司是北京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行業和崗位我很喜歡,薪酬比較高,公司發展前景不錯(已獲百度投資),缺點是離家遠。
B公司是成都一家房地產公司,行業和崗位我比較喜歡,離家近(我女友也在成都),薪酬水平一般,公司制度尚未完善。
面對這兩個選擇,我至少糾結了三個月。
AB兩家公司一對比,A公司最吸引我的是薪酬,B公司最吸引我的是離家近。行業和崗位我都比較喜歡,沒有可比性。
選A公司吧,工資高。但帝都消費水平也比成都高。
選A公司吧,公司發展前景很好。但B公司新成立,發展空間比較大。
選A公司吧,體驗一下一線城市的生活。但很多同學在一線城市工作一年就想要回成都。
那……
選B公司吧,離家近。但成都生活這麼安逸,會不會削減男人的雄心?我很在意自己的雄心壯志。
選B公司吧,發展空間大。但發展前景沒有A公司明朗。
選B公司吧,生活沒有壓力。但我不怕壓力,也許帝都的壓力能夠挖掘我的潛能。
那……到底選哪個???!!!
當我面對這個糾結的問題,我對自己說,答案在書里。
於是,我看了一些關於選擇的書。
可是,我沒找到答案。
突然,我想起一位師姐曾對我說過一句話:面對工作的選擇,問問自己幸福的源泉是什麼。仔細想想,真有道理。
當我發現自己的幸福感更多的來源於家庭而非工作,我果斷做出了選擇。
總結:
面對重大選擇猶豫不決,需跳出選擇本身,站在更高的層面思考,相信答案很快就會出現。當然,平時一定要抓住小的機會鍛煉自己選擇的能力,這樣在面對重大選擇時才會更加從容。
在知乎的第一個回答,用手機敲的,微微抬頭看看右上角,一個小時過去了。來個短回答。
一直相信一句話。
如果你事先有承擔後果的覺悟,那你大可放心大膽地去做。
遇事立刻想清最壞的後果,在我遇到的情境中大部分的事情的後果我們都能夠承受,況且多數情況下最壞的結果根本不會發生。
舉個例子:你在圖書館忽然看到一個幾面之緣的女生,你猶豫糾結著是否上去打個招呼。
最壞的後果:她忘記了你完全不記得你是誰。你能承受么?當然。你可以華麗轉身秀出你的三頭肌喊出她的名字原諒她的健忘,你也可以華麗轉身默默擺手留下一臉尷尬的自己。當然。我想你都能承受。
曾經我也如題主一樣猶豫,不自信。見到這句話,豁然開朗。
看到一個匿名答案覺得特別有道理,絕大多數的猶豫糾結不自信迷茫都來源於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對自身諸多的不知道,這些不清楚的背後不是泛泛而談的想要成為一個自信果斷的人,而是自己具體的想要去做一件什麼樣的事情要到哪個地方去,而且還要有足夠的渴望之心。你只要足夠清楚你想要做的事情和要達到的目的你想要糾結猶豫都不可能了。
要從一個混沌的不清楚中馬上過渡到果敢是不太可能的,僅僅想清楚你到底想要的是什麼就需要一個過程和對自己過去到現在的足夠反思。
能回答問題的和想回答問題的大多數人都是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或者正在經歷這個問題的人,我只能說,你不是一個人,從小事開始做決定計劃安排吧,然後從這些小事中慢慢積累自信。共勉。
糾結、猶豫和不自信不見的有直接的聯繫吧。我覺得我就不是糾結和猶豫的人,但自信還是略缺乏。每當我實在糾結的時候我就會想到壯闊、沉靜的自然,人的一生在悠長的歷史進程中連一個瞬間都不足,想了這些,我就會覺得我的這些糾結實在可笑。接下來,如果有什麼我能做的,可以改變現實的,我就去做,如果沒有,我便不再煩惱。自信方面實在沒有可以幫助的,我自己也是重災區。匿了
人因為未知而糾結、猶豫、不自信!
糾結、猶豫、不自信 這三者是源於未知!整個世界都是充滿未知的,這個世界也是因為未知而精彩,儘管這個世界存在著很多規律和規則,但是這些規律和規則也是先人對未知的探索結果。
大到整個世界,小到我們個人,世界的未知是由這個世界中每個人的未知組成的,所以我們個人的下一年,下一天,下一秒都是未知的。
所以克服糾結、猶豫、不自信這新心理活動,我們必須承認未知的存在,認識到未知存在的普遍性。
當我們要執行一次行動,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是無法對於這一行動整個過程的每一細節了如指掌,除非這個行動之前已經做過多次(當然做過多次的話也就不應該有糾結、猶豫、不自信;所以這裡討論的是面多第一次做的事情),所以探索總是從未知開始,而往往總是可以在不斷探索過程中遇到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的某些時刻,這就是未知的魅力!
所以別指望對第一次做一件事情時就進行全盤詳細策劃後在進行,當你進行全盤策劃,你會發現力不從心,感覺遙遙無期,任重道遠,消極情緒隨之而來。
就拿高中來說,高一一入學,如果老師就天天告訴你我們現在的目標從此開始奮鬥三年然後就參加高考,把高考將要考的知識全部擺在你面前。你會感覺怎麼樣?你會發現大部分知識自己都沒接觸過,而且這個知識量太多了!此時你就開始懷疑自己,感覺這是不可能的事,甚至有人開始猶豫說我該不該來讀高中的。 所以高中才會分成三年,每年都有期中考,期末考,高三高考臨近時又會有幾次模擬考。是因為把一項巨大的活動分解成幾個階段,分而治之,各個擊破。
對於小任務,可以採用預先演練法。
例如演講之前,可以試著在自己心裡,進行演練幾遍,這樣有利於自己理清思路,同時減少自己的未知感,從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但是演講的過程是很有可能出現自己預演中沒出現過的場景噢!很多時候會由於這些意外場景,從而激發了自己臨場發揮的能力。要相信,在緊急情況或者意外情況下,自己會有意想不到的潛能被激發出來,這是很美妙的一件事。總結一下:- 大任務,分而治之,各個擊破。
- 小任務,預先演練,心裡有底。
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不自信,反而自卑的人。我也說不清楚我為什麼會這樣,我的家庭屬於中下水平,父母很少限制我的花銷。但是當我看到比我優秀的人的時候就會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人一旦自卑了意味著你什麼也做不了了。我們這樣的人患得患失,我是一名大學生,我對現在的大學教育充滿懷疑。我覺得大學和中學教育差距很小,都是為了考試而考試。但是由於缺乏自信,我連找出來挑戰這種教育制度的膽量都沒有。我不去管大學的考試,我又怕自己重修,怕自己得不到基礎知識。但是當我去學大學老師教的東西的時候,我又覺得時浪費時間。所以我的大學生活就是在這兩條路上來回跳,這就導致我原地踏步很多年了。我也很期待這個問題的一些解答,希望得到啟示吧。
----不開星座炮----6/12更新------
我有猶豫這個毛病,年近30歲,我逐漸在克服它,取得了一些成績。分享一下。
猶豫其實是個優點。這種人思考通常很全面,可以冷靜下來,多想幾個問什麼,非常適合做研究類型的工作。人類進化的最大能力之一,就是在未知危險的叢林里,避險生存的思考能力。只是猶豫者有點太愛思考了。
眾所周知,思考是非常費時間的一件事兒,它在不斷提高你的沉沒成本。
我的實際經歷中有兩類情況,是猶豫導致的。
第一類、猶豫要不要進入一個業務,這個時候猶豫的過程,可能就錯過了時間。但是這個錯誤我逐漸不會犯了。
第二類,很要命,就是既猶豫、又不想表現得很猶豫。
於是在一個投資很早期的時候,就做了【多元化】投入的選擇。
在接觸了炒股票、炒期貨、炒比特幣等等經驗之後,我從一些trader朋友身邊學到了技能。
最好的反猶豫利器,是紀律。
紀律是啥?
----- 是賺夠了就得走,不追漲殺跌。
----- 是不該你賺的不要賺,該你賺的才是你的。
----- 是知道一切都有風險,沒有確定的預期收益答案,每時每刻都是賭博。
----- 就算定好的計劃現在看起來好像錯了,也不要立即馬上改變它,耐心一點。
-----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想清楚「我怎麼終止」,觸發條件要具體。
制定紀律。在猶豫的時候堅守你的紀律。
你只有行動起來了,比如聚會坐前排,練習直視別人, 練習當眾發言,咧嘴大笑, 當自己自認為做不到時,就要逼著自己做
試著做件大事吧!歸根到底是生命太平庸了,犯個大錯也行。
推薦閱讀:
※如何改變自己小心謹慎的性格?
※一個軟弱的受氣包該如何自救?
※怎麼分辨自信和自大?
※猶豫不決、不果斷,如何克服?
※燃燒吧少年伍嘉成的性格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