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沒有了像四大名著這樣的文學著作?

沒有了傳世名著,更多的是紅極一時然後悄然消逝


你們沒有發現現在詩人越來越少么?

優秀青年作家越來越少么?我個人不會把大冰那一類歸到優秀的

現在活著的詩人里,我能想到的最年輕的就是北島了

80後90後00後哪裡還有什麼詩人

作品收錄在課本里作家,很多都是清華北大畢業,清華北大任職

現在發表作品的平台太多了,沒有門檻,註冊個賬號就可以當作家

古人寫詩作文,看心情,又沒有稿酬。現在寫文章都是按千字計費的

不知道,百年後誰的作品,可以流傳下去?


一般來說,真正具有震撼力的文學作品來自於作者內心的波瀾壯闊,而作者內心的波瀾壯闊緣於生活和社會的巨大變革。通俗一點,亂世出巨著。

紅樓夢作者,經歷了自身家族的衰亡,吳承恩,常年不得志,晚年做個小官,還有人誣告。羅貫中和他老師,都是元末明初爭權鬥爭的失敗者。

再看看我國其他的著名文學家,很多都是這樣的。幾個著名的亂世,出了很多文學家和優秀的作品,三國之亂和建安七子,安史之亂和李杜,元、明、清幾次大的戰爭和亂世。

所以,按過去的邏輯,我們現在不出什麼巨著也沒多大問題啦,畢竟大家沉浸在風花雪月中的時候,發神經的力度是遠遠不夠的。


活的開心誰沒事寫詩啊


題目本身我覺得有點不妥。

就技法而言,今天的純文學寫作技法是高於大部分明清小說。在明清,所謂大部小說名著也就那幾本。除了紅樓夢和金瓶梅比較特殊以外,就單說莫言的《生死疲勞》,《蛙》也不比那時的差,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是更高的。

你要非拿紅樓夢說事,我也可以說英國今天不會有敢說比莎士比亞更優秀的作者。

國內小說寫作真正的發力期一是五四,一是所謂的八十年代。

後者中很多名家今天也還在從事寫作。

至於文學氛圍變得萎縮恐怕更貼切,主要還是90年代商品社會以降,普遍擴張的功利主義思潮,以及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而對文藝工作及其教育的一定忽視。

今天的純文學寫作國內也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大家關注的少而已。


首先說說四大名著的問題:

四大名著之所以成為四大名著更多的是後世認為其研究價值高,當然其中不乏有政治因素地推動。

說說文學成就最高的《紅樓夢》,如果按照研究價值來說其實是比不上《金瓶梅》的(紅學黨勿噴,僅一家之言)
,但是在某方面《紅樓夢》迎合了某些特殊時期當局者的口味。體現在哪裡?比如當今學習《紅樓夢》的時候,很多老師仍然會說,「賈史王薛的沒落,表明了封建社會的崩潰」之類的話,用邏輯推理一下,四大家族的沒落=封建社會崩潰?

還比如當年俞平伯沒有用階級分析的方法研究《紅樓夢》被國家領導人寫文批駁。

再舉個栗子,據我一老師說,其實魯迅的文學成就(劃重點)比不上他弟弟(具體不談了,估計可以寫一本書)但是因為政治原因,至今很多文學史類的書籍里把他給踢出去了,或者說淡化他的文學成就。

如果說其文學成就不僅是要看在國內的影響,還要看在國外的影響。

那麼中國的《趙氏孤兒》影響是很大的(請手動百度)。

中國古代的「寒山詩」對美國垮掉的一代影響巨大,可是我們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寒山詩」……

當代嚴肅(純)文學作家,講故事的能力還是頗有欠缺的,中國至今沒有一部能全面反映(劃重點)抗日戰爭或者二戰、一戰的一部小說。(這是我一老師談及美國《戰爭風雲》時所說的一句話)

然後再談談曇花一現的問題(主要是90年代——?的文學):

我引用一下朱棟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我們從前賦予文化的那種神聖的精神內涵,正在面臨消解,文化成為一種普通的商品。

文學不僅離開了中心,不再具有轟動效應,而且當它完全脫離政府「供奶」與領導,要依靠自己獨立謀生之時,其生存的方式本身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隨著大眾世俗文化的娛樂性、消閑性、現世性因素滲入精英文學和主流文學,純文學正在雅俗的溝通中消淡。

其次,在市場化的商品商業社會中,由於大眾傳媒的發達和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文學的人文主義精神價值正在被淡化,當代社會的讀者已經開始不耐煩閱讀文字而以影視畫面來愉悅放鬆自身。再加上意識形態對於文學有一定程度的放鬆。在邊緣化的過程中,文學面臨著商業法則對自身的侵襲和大眾傳媒的衝擊、震蕩。

商業化和大眾傳媒以其自身的規則對文學產生影響,它使文學和文學批評,對現實保持應有的敏銳反應,同時在商業化與大眾傳媒的刺激下,那種富於刺激性和衝擊力的語言方式和對其新異奇特的無盡嗜好受到極大的鼓勵,對文學事件的關注超過了對文學本身的理解,對大眾傳媒的新聞時效性和新鮮性的原則的順應,使文學與批評成為新聞與時評,而放棄對人類精神價值的關注與探求,造成美學趣味的粗劣與低俗。

90年代文學在從泛政治化向泛商品化的轉型過程中,與商業操作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曖昧。作家與出版社合作,通過選題、創作、包裝、炒作使自我形象品牌化,或下海經商,或投入影視創作,在直接的經濟利益刺激下,作家在尋找自我意志與經濟效益的最佳契合點,甚至被商業運作規則所左右,成為僱傭寫作者和泡沫製作者。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看到短篇小說中篇化,中篇小說長篇化,長篇小說超長化,以及作品,粗陋、蕪雜,審美蘊涵貧乏,審美格調低下,顯示出泛商品化的文學對利潤最大化的追逐。

在這種熱鬧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文學的無奈和悲壯。

但是目前對於我們這個年代的文學作品,學界有兩種觀點:

1.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發達的傳媒並不是為文學的新生準備的,恰恰是在大眾傳媒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我們似乎更強烈的感受到了文學的衰落。

2.在文學與現實的關係上,文學開始從被動走向主動,它無需去被動、急迫地追趕、迎合時代,具有了獨立的話語權;文學的表現空間真正拓展了,文學開始享受期期盼已久的「自由」;作家的心態真正放鬆了,由於退居邊緣,文學不再在社會聚光燈下戰戰兢兢地「表現自己」,緊張、禁忌、恐懼的心態讓位於放鬆自在的精神狀態,文學由此真正獲得了從集體話語或集體性寫作過渡到個人化寫作的機會;文學觀念進一步開放了。

以上


個人認為好的作品是需要時間的沉澱來證明的,也許你現在看的某一本書,過了幾百年就被人定為21世紀初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了。


emmmm

按時間來說,五千年文明出了四大名著,平均下1250年一本。那麼按照這個跨度來說,你不到100年的一生里,能見證一部名著誕生的概率應該遠低於10%。

考慮到名著往往還是經過很多年的流傳積累,那麼即使你在世的這段時間裡名著已經誕生,能看到其成名的概率會更低。

當然,五千年那個別較真哈。


拿三國說說

羅貫中可是參加過元末起義的

見慣無數士兵戰死沙場,熱血燙紅刀刃。

見過陰謀陽謀,牛逼的不牛逼的一不小心都會栽倒。

你以為三國上的死幾萬人,只是書上的幾個數字,可對於羅本人而言,則是戰場上親眼見到的死屍堆積而成。

他比我們更了解,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含義


三國演義寫於元末明初

紅樓夢寫於清朝

中間大概隔了約四百年,新中國建國連70年都不到,要求不要太高。

何況我們已經有了余華,有了陳忠實,有了莫言……如果算上外國的,波拉尼奧去世只有14年,馬爾克斯逝世也才3年,品欽、米蘭昆德拉、略薩等人還健在。


文學作品,不能但以「知名度」來劃分高低。魯迅雖然有名,但在民國當時,顯然相比某些「大家」,他似乎也算不得什麼。以時間來證明的說法雖然常見,但總需要一個用以判斷是否有名著潛質的這一依據才行

不過以目前而言,具有名著潛質、會成為文學大家的人,往往是富有思想性的人物。畢竟文史不分家,如果文章內只顧得「凄凄慘慘戚戚」,那倒也難登大雅之堂。我個人喜愛的魯迅、李敖、劉墉等作家,大多也都跟思想是掛鉤的。


在我看來一部具備獨特價值的文學作品應該符合以下一個或幾個條件:

1.開創了某一種新體裁或風格

2.處於一定數量人群的認知範圍之內

3.具備較強的文學語言素質

4.經過歷史的沖刷能過保留下來,並有所發展

5.其中具備了強烈的某種情結或觀點,可能引起某個特殊時期的共鳴。

一個個來說

四大名著,幾乎可以說是開創了明清白話小說的先河,並且這種新型獨特的文學形式獲得了明清時期迅速增長的市民階層的廣泛關注與支持(消遣)。流傳程度比較廣,影響力比較強的。

其次,四大名著的語言素質不需要質疑,人家那麼多年一個字一個字磨出來(投入的力度很深..)

西遊記(八年)

三國演義(十四年)

紅樓夢(十年)

水滸傳(不詳)

(不過當然現在的寫作效率是會高一些)

之後的兩點就不怎麼說了,現在還有那麼多人在讀在研究這些小說,說明它沒有被歷史拋棄。最後一點,看過的都可以理解一些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

所以四大名著以上的幾乎所有條件都符合!

再來說說現在:

1.創新的文學風格有一些,但大多沒有被認可,有些還需要時間。

2.利益下的速成文學創作太多,不夠精緻和成熟,禁不起廣大讀者的推敲。

3.許多作品被前人的光輝掩蓋了...

個人見解

以上


偏向於浮躁的一個時代,能沉靜下來的筆者不多,那些較有深度的作品受眾減少。

現代可以寫書出書的平台太多,人們更趨向於網文類的快餐式閱讀。

個人覺得例如網文類作品也有很多精闢的內容,但終究是分散在不同的作品中,少了一種集聚。

另外,電子稿取代了大部分筆稿,方便快捷。作者對於自己的創作相對於古人也許就少了一絲珍惜感。

而一部分筆者本身會受到責編的催稿,筆者本身的焦躁,急於求成等情感也會降低作品的質量。

現在的「數十年成一書」,很少很少。

當然,要成為名著,更需要時間的考核。


因為潛心做文字的人不是被時代拋棄了,就是自己拋棄了真正的文學。

都是市場化的文案,和電影化的文稿。缺乏的不僅僅是文學修養文字功底,還有深度思考的價值觀。

跟拍片一樣,拍電影拍的是情懷還是票房?決定了它不同的路線。

追捧與紅極一時並非是好作品的衡量標準,

四大名著放在如今才出版,我想也可能被冷落街頭,

原因很簡單,但也很傷人,互聯網時代,大眾的平均欣賞水平還是很低層次的。


先入為主唄,如果把起點的小白文,拿到古代,都有可能成為神書


當年四大名者的任何一本,剛寫出來的時候

有哪一本火了

所以說,不要給那些書一點時間

讓它們去經歷時間的考驗

我對現在的作家是有信心的

我相信幾百年後

也會有幾本書會被當成名著


社會的壓迫有了更多的宣洩渠道,不用非得這種高逼格的表現形式了


也許幾千年後有人說現在的……書特別好

是幾大名著……


這個,鳳凰毛不好弄……


因為現在的人沒心情坐在那裡

像《紅樓夢》一樣傷春悲秋

因為現在的人沒必要拔劍上山

像《水滸傳》一樣快意恩仇

因為現在人沒必要四人一馬行千里

像《西遊記》一樣執著前行

因為現在人很難找到兩肋插刀的兄弟

像《三國演義》里的桃源三結義

或許有些片面,但沒有再像四大名著一樣好的東西,其實真的很讓人傷心。


私認為這無關現代人文筆,腦洞的問題。

而是少了一種耐性,持之以恆的動力。

整個社會都充滿了物慾,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構思下一部傳世著作。

價值觀大變,越來越多的網路流水作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格律對寫詩有多重要?
怎樣評價張愛玲在近現代的文學地位以及文學水平?
余華的《活著》最讓你印象深刻情節是什麼?
有哪些比較好看的古典文學?
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会是谁?

TAG:小說 | 閱讀 | 作家 | 文學 | 中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