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芳們的命運是怎樣的?

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


《小芳》是一首情歌,而它和當時主流的港台情歌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主題是建築在上山下鄉這一內地獨特歷史的背景之下。

雖然上山下鄉開始得很早,但它的高潮與結束,是伴隨著文革而發生的。在知青的生活中有什麼少為人知或被刻意隱瞞的悲慘經歷? - 豆子的回答里我說過一些關於男女知青故事。

今天我們不妨再說一說小芳和小芳的相識們的往事。

油畫《我的前夫》(王國斌作)1978年,中央下了文件:

未婚知青可以申請回城。

文件一下,就爆發了知青離婚狂潮。單雲南就有三千個知青離婚,僅僅是為了回城。前面有知友提到男知青拋棄妻子,下面有評論說男人喪盡天良,這顯然沒有安靜下來仔細思考。

我能理解您的怨氣。

但這不是真相。

如同男知青和當地女性結婚,女知青與當地農民結婚之後,選擇回城的相對較少,究竟是因為迫於世俗的壓力,還是真心想在農村生活一輩子呢?

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女知青離婚的相對少,但總歸也有不少。以前我聽朋友說他的老師,那是上海的一位女知青,下鄉結婚之後生了兩個孩子,文革結束後離婚回到了城裡。這也是典型的拋家棄子了,是不是也該受到譴責?

我明白,你們的故事希望停留在渣男和屈女的腔調里,但那也僅僅只是一面之詞。若說《小芳》代表著男知青的始亂終棄,那麼女知青後半生凄苦悲涼,抑或也拋棄丈夫返城的事實,又代表什麼呢?

小芳姑娘很漂亮,很善良,能和她在一起,很滿意,如果真的和她結婚了,在當時是幸運兒。

但情況比這糟糕太多,因為能不能娶上媳婦都是問題:

代表反映知青婚姻問題,中央首長指出:「結婚晚一點有什麼不好?我們從前天天打仗,哪裡顧得上結婚……」

——《雲南知青的三次暴動》

領導不給解決,回城遙遙無期,從二十歲混到了三十歲,該妥協的也都妥協了。

不妥協的怎麼辦呢?

湊合著過吧!

是的,湊合。

所謂的湊合,不是無處宣洩,不是搞搞思想工作,學習一下無產階級革命友誼的基本法就能搞定的。少年少女可以提出「為什麼不忍一忍」的愚蠢問題,已經懂事的成年人是不會有這種疑問的。

於是,正當年的小夥子大姑娘們,開始未婚同居。

這是解決需求的一種方式:

西雙版納墾區的黎明農場,共有知青117人,已婚8人,未婚同居104人,私生子9個。大返城時,離婚6人,棄子9人,其餘全部各奔前程。

勐棒農場有知青9000餘人,到1978年10月,登記結婚只有415人,事實婚姻達7000多人,非婚姻生子200多個。1979年2月到5月,離婚300餘人,棄子無數。勐臘農場知青離婚1000多對,棄子或送人達數百個。

《孽債》里尋找父母的孩子,就是根據這些故事改編的。

這是時代的悲劇,無關男女。

前面說的是知青之間的關係。

那麼,和當地農民結婚的男女知青,命運又是怎樣的呢?

1998年的時候,大連電視台拍攝了一部有關知青插隊三十周年的訪談節目。節目里有一位從大連下鄉插隊的女青年,面色蒼老,頭髮斑白,只有五十歲的她,居然顯出了六七十歲的容貌。

主持人問,你想不想回大連啊?

女知青喃喃道,怎麼不想呢?做夢都想啊。可是我結婚了啊,要是我死在老伴前面,我就不能伺候他了,要是老伴先走,我立馬收拾東西回大連。

言罷,已是淚流滿面。

姑娘,你知道,愛情這回事,是不能強求的,強求的愛情,雖然也有日久生情,但日久生情和最初的期望有著雲泥之別,你自然會明白你的前路在哪裡。感情的牢固與鬆軟,願望的強烈與一般,孰輕孰重,自有取捨。上面的例子情況絕佳,但如果和你結婚的完全是你根本就不愛的人,是強迫你以後娶你為妻的,你又怎能如此安心地過一輩子呢?

男知青留下來的也不少。

黑龍江遜克縣某男知青為了守護村姑「小芳」接連放棄多次回城機會。某上海男知青瘋狂地愛上了一個瘋子姑娘,不離不棄。某男知青文化程度非常高,在返城流中毅然決然留在農村澆水種地。有些則是女方協助男方離婚抑或將孩子送養別人(返城條件是不能結婚且不能有孩子),某上海女知青嫁給了相愛的雲南本地人,男方也相助將孩子送給別人撫養後離婚,女知青得以返城。(一個被知青父母返城遺棄的孩子,32年的風雨人生》

這些故事明明白白地寫著愛情的含義,雖然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人間自有真情在。

跟村中姑娘結合的男知青,多數在文革末返城拋棄妻子,與已經跟男農民結婚的女知青較多無法回城的兩種情況,實質上也僅僅只是當時男女在社會地位中的不平等和離婚後可能付出的慘痛代價導致的。

這無關誰更人渣。

很多年輕人,以為愛情就是全部。但當愛情里沒了金錢、美好、驚喜和希望等等里的任何一樣東西,他們就又不相信愛情了。

這說明他們相信的不是無條件的愛情,而是有條件的愛情。只不過,他們的愛情並未受到什麼要命的考驗。我們不妨黑心一點,讓他們中的一方忽然有機會生活美滿,另一方繼續萬丈深淵。讓他們一方永無出頭之日,另一方有機會有個嶄新的開始。再譬如,讓他們中的一方變成陽痿早泄三秒一次郎,另一方會不會心生退卻呢?

二十歲以下的懵懂少年可能不會懂,但過了二十五歲的人們,應該都會明白這種假設。

我沒有任何為拋家棄子的回城知青洗白的心思,我也用不著替他們洗白。大潮流中人性的展現,也只是一個側影,人性的卑劣,在文革里展現的已經夠多了。就算沒有知青下鄉這回事,也早就展現得淋漓盡致。

親人反目,相互揭發,口是心非。

這些心理陰暗的事情,輪到我們自己身臨其境,也基本不能獨善其身。如果檢驗放到你身上,你對對方的任何一點嫌棄,都會在這種背景下被無限放大,到時候不光你親爹不認識你,事後連你自己都不認識自己。

知青的孽債是深重的,一百多對夫妻里,走到最後的只有一對。十之八九離鄉回城的男女知青,拋棄了他們的愛情甚至他們的孩子。這一切在電腦前面的我們看來,的確匪夷所思。但如果我們成為當時的知青,我很難相信我們中的絕大多數義憤填膺的人會做得比他們更好。

所以大家似乎也沒太想明白,這究竟是誰的孽債。


謝邀。《小芳》歌詞的浪漫曖昧並不能掩蓋始亂終棄的悲情本質。

當年下鄉的知青,不管已婚與否,跟農村人比起來,多少都算油頭粉面人模狗樣有點墨水,騙幾個涉世未深的農村小芳躺高粱地那基本都是易如反掌。但是,對知青來說,這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戀愛感情,但最後仍有相當一部分懷孕、生子、結婚、組建家庭。

而根據當時的政策,知青們比誰都明白,一旦娶了小芳結婚生子,那就意味著回城無望,要徹底紮根農村。

政策放開之後,知青們瘋了一樣不惜一切跑門路爭取回城,裝病自殘性賄賂甚至沿鐵路步行也要回城。但是,與農民結婚是沒有任何可能回城的。城市戶口是那個年代白人區一等公民的通行證,對農民而言,遙不可及,不可逾越。

於是,知青與小芳們分手的分手,離婚的離婚,打架的打架,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並不鮮見。最後保住感情婚姻堅持到底走到一起的一百有一就不錯了。

這是我周圍的兩個真實故事。有個在城市有家室的男知青,跟村裡小芳生了兩個孩子。政策放開後,為了回城,跟小芳吵架後殺死了兩個孩子和小芳,血流的滿院滿屋都是。另一個故事的結局是,男知青終得逃離農村回城,拖著兩個孩子的小芳改嫁給另一個農村粗漢,男知青再也沒有回來看過小芳和孩子一次,聯繫都沒聯繫過。

僅僅談戀愛的那些就不說了。

這就是小芳們的命運。她們當時能活下來的,後來也活著。

個人很討厭這首歌。這首歌只是知青逃離農村後假裝純情假裝善良地緬懷曾經收留他們幫助他們填補他們的寂寞空虛並被他們最終拋棄的小芳們,無恥,無良。

————————————————————————

PS:這次,我沒有提及任何政治、國家、體制的責任,更沒有黑你國偉光正本身,把悲慘的原因全部歸結到個人身上了,希望知乎管理員高抬貴手。


當年為了解決年輕人就業上山下鄉,今天為了經濟增漲推高房價;當時的年輕人為了回城背叛愛情,今天的年輕人為了房子背叛愛情。不要讓時代的悲劇成為你的悲劇。


姨姥姥(老婆的)還算是比較幸運的 。姨姥爺回城的時候,帶她回去了(不知是有後門,還是什麼的),先是回的北京,後來因為工作調動到

省城。幾個子女工作也安排的很好,生活無憂(九十年代每天中午都是十幾個菜,水果零食飲料專門有個屋子擺的滿噹噹的)。算是享了一輩子福。

對了,姨姥姥算是個半文盲,脾氣暴。姨姥爺時不時也會說:你不讀書也不看報,不好。但是就這樣幸福的生活了一輩子。


莫名想到了李小璐的《天浴》


你讓我這個叫小芳的人如何自處……


外公是知青下鄉那撥到外婆的村裡的,後來就一直沒回去了。


李春波透露當年成名作《小芳》中的「小芳」現在就是自己的妻子——《廣州日報》。

所以各位想多了。


我媽,叫小芳。

但是是這個「筱」。

喊上去別人覺得都一樣啦。

——————————

同學朋友叫我媽「筱芳阿姨」。我爸叫她「筱芳」有時候會倒著叫「芳筱陳,你出來一下」。以至於後來我也被叫成了我知乎的ID.....

筱芳阿姨是個知識分子,沒錯。初中成都某重點中學畢業,高中重慶南開畢業,大學重慶大學畢業。

在她們那個年代應該是實實在在的知識分子,我媽學環藝的.....

最後分配工作,因為她的家庭原因,沒有回到成都,而是留在了重慶和我爸結婚啦。

她被分在了重慶的一所化工研究院,小時候聽說,這裡的研究院產出一種東西叫做「止血貼」。這止血貼是全國第一家批量生產的,比邦迪早了好幾個世紀吖。

小時候沒事就在我媽設計室畫畫,那時候我幼兒園吧。她裁藍圖,我裁白紙。後來我6歲的時候就被我媽送去學畫畫了(扯遠了。)

然後在我初三的時候,我媽下崗了,不是退休哦,是下崗。直接被裁了,原因是因為院長貪污,然後經濟效益底倒不能發工資,廠也變相的賣出去做真正的化工了。他們研究院被裁掉了一半人。

不知其原因,我媽從那以後,再沒去找工作。可能覺得我和我爸太不省心了,就乾脆一直在家做家庭主婦直到現在。

想想那時候的大學生是多麼吃香,我媽的親戚們每次見到我就會說「你媽要是那一年下崗回成都,早就不是你們現在這樣了。」 還好,我媽沒回去~

現在我爸就等著我快點畢業,然後自己也從大學退休,這樣就可以天天和筱芳阿姨在家對唱雙簧了。雞飛狗跳那種~

筱芳阿姨是善良的,特別善良的。善良到從來不知道怎麼罵人,也從來沒打罵過我,手上這個寶貝兒子就是她的一切。

她自己在家跳舞,是要關燈關窗的,不能讓別人看到,害羞~什麼的。

唱歌就在家帶著耳機酷我K歌。

在我大學的時候,她開始學習我電腦裡面的軟體。到我現在研究生,差不多學了4年吧。PS. AI .AE .Premiere.BT.SB.會聲會影,都會了。(我想,跟她智商有關,畢竟老藝術家。。)

現在她開始給隔壁鄰居的兒子做結婚視頻,給七大姑八大姨把黑白照片P成彩色,自己唱歌,自己拍背景VCR,做歌詞效果,剪輯,矯正字幕。。。反正比我還厲害~

做得一手大菜,以前我爸做的菜都是大菜,我爸平時忙,這些手藝全部跑筱芳那兒去了。

掌管財政!嗯!

————————————————

這是我家的筱芳。

雖然辛苦過,貧困過,但是都過啦。好日子漸漸來到。

好人一生平安。


現在的小芳呢,6000萬留守兒童,是不是有點太自私了


不答,悲傷太多


請問題主問得是某個時代還是廣泛的。

我的理解是每個時代都會有小芳,而大部分的命運就是被遺棄,因為經濟基礎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夫妻之間一個太強一個太弱是很危險的……個人想法…………


好像美國兵去菲律賓生了很多混血兒 他們走了 剩下母子和母女


只記得小時候聽這個歌覺得好聽,對歌詞沒啥感覺。最近重溫老歌又聽了十幾遍吧,真是覺得詞寫得太入木三分了,刀割一樣。還有,孽債是一部經典劇。小芳們的命運,前面的答案寫的很清楚啦。


謝悅,

始亂終棄,凄慘可憐,還無處說理。是時代的悲劇,更是個人的悲劇。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看到問題時想到這句,《小芳》這首歌,也唱出了這種意味。

兩個相愛的人無法相見,卻都過得長久,沒有比這更單純的痛苦了。


瀉藥,

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年代,


提主應該問,小芳的孩子都還好嗎?


分手季。放個體而言,就是被甩了或被離婚了,那麼一方發達了能離開另一方么?


大多改嫁了吧


哀嘆


上山下鄉的時候是知情在幹活兒,當地勞力如果富裕的話是歇著的。

如果你也不想幹活的話直接嫁給當地人改了戶口就可不做了。但是之後返城基本就沒戲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天浴那個年代?

TAG:命運 | 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