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講,「輸入支付密碼」環節需要確認按鈕嗎?

@Kentzhu在最近的一篇文章及格的產品vs優秀的產品中探討了這個問題。在文章中,Kentzhu把支付寶需要確認按鈕的方式定義為及格的產品設計,把微信支付無需確認按鈕的方式定義為優秀的產品設計。而在Kentzhu的微信公眾號內此文章的評論區中,更是有針鋒相對的兩派觀點。一派認為,基於儀式感及安全感等心理因素方面的考慮,他們更傾向於認同支付寶在密碼輸入框下保留確認按鈕的做法;另一派認為,認同保留確認按鈕的用戶是拘謹的、傳統的,我們確實需要?二次確認?這樣一個流程,但是我們不應該拘泥於按鈕的形式,密碼的第6位就相當於一個提供了二次確認功能的確認按鈕。


謝邀。

作為當年設計這個界面的人之一,我來答一下。

一件事情要做到極致,我們想把已經很簡潔的收銀台,做得更簡潔。

做減法很難,我們把目光瞄向了下方的「取消」和「確認」按鈕。

粗略的構想之後,我們覺得靠譜,用起來可能很爽。

當然也有人反對,就像 kent 那篇文章下面大家的撕逼一樣。雙方在理論上都有依據,誰也不能說服對方。

然而這些爭論並沒有任何卵用,在言語上勝利沒有任何意義。如何判斷這個設計是否合理呢?做出來體驗,收集反饋,這才是 test-driven design。

於是我們做出來了。我們用了。大家覺得確實不錯,並沒有覺得「不安全」,並且在使用時還會額外感到些許愉悅感。

我們把這個設計發布給全量用戶。挺多人喜歡,基本沒人投訴。這個設計被驗證了,之前所有關於「用戶可能會感覺不安全」的爭論只不過是雲煙。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product.

順便安利一篇自己的文章:Test-driven Design

http://lumiwu.com/blog/test-driven-design/

————

補充幾個點:

1. 這篇沒怎麼說當初這麼做的原因,因為大家都已經把它給說了,而且說的都對(無論是支持方還是反對方);

2. 更重要的是,如何驗證,而不是如何說服。知道了很多大道理,為何過不好這一生?

3. 我也沒有對這兩個設計作出「孰優孰劣」的論斷;

4. 關於「挺多人喜歡,基本沒人投訴」這個細節,我不想解釋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我只能說出這個結論,請不要對這點做過多的臆想。


-

謝邀。

我好像就是kent那篇文章裡面提出異議的人,不過得聲明啊我不是這個功能的產品經理。以下全是我自己的猜測。

kent這篇對初學者產品經理的知識普及文章舉到了的好幾個例子,貌似就這個例子爭議最大,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其他幾個例子都是對未出現過的業務場景的改造,人們沒有固有認知,而支付確認這個事情,人們有多年經驗了,也就是有多年禁錮了。

kent後面在跟我私聊的過程中有提到另外幾個關於「設計禁錮」的例子,不提業務敏感的,說說下面這個。大眾點評App在進入主頁時如果發現你不在之前的城市,會彈框來告訴你要不要更換App設置的城市,kent在自己之前的業務中改成了直接更換城市並且toast軟提示(toast是指,比如你在微信收藏一篇文章後的那個「已收藏」的提示)。這個改進是十分有道理的,原因很簡單,我作為主流用戶,在更換城市時意味著我當下不可能在原有城市享受服務了,而我此時打開App就是想使用,那必然就是在新的城市下使用服務,這時候你直接給我替換城市就好了,彈出toast軟提示也完善地解決了告知用戶的問題。

支付的確認按鈕的確是一個有爭議的點,永遠會有一批人覺得需要確認按鈕,有一批人覺得不需要。前者是相對保守的,後者是改良派。

支付的確認按鈕這裡,首先是並不會帶來什麼安全意義的,如果壞人拿到了你的手機和密碼,點不點那一下確認按鈕並沒有什麼區別。

而所謂的儀式感和有這個按鈕在,讓人感覺金錢的穩固比較安全,這對於一類比較守舊的用戶來說的確是存在的,但是這是否能說明按鈕一定是必要的?這麼說吧,就算沒有這個按鈕,這類比較守舊的用戶在知道這一設計後,很快就能重新在「最後一位密碼」上建立儀式感,這就像早幾年電視劇裡面常演的,撥打前妻的電話打到最後一位然後停住,是一樣的(而現在當人們習慣了另一種設計後,很快就會在「撥出」這個按鈕上重新建立儀式感)。而對於沒那麼糾結的用戶,第一次或許有些意外,但此後馬上就會享受到這種極速的感覺(因為移動端來說,輸入密碼的鍵盤和確認按鈕還是有一段距離的,並且輸入密碼是一個很流暢的過程)。

微信支付的特徵就是極速和便捷,這正是在許多取捨中做到的。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是在大概去年,還記得么,微信支付剛出6位數字密碼時,也有許多人說密碼太短太簡單很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這其實非常類似。

不知道這樣能不能讓許多產品經理們從被禁錮的思想中解脫,守舊可能是不利於做出重大改進的。

PS: @馬琳琅 提出了一個可以一說的例子:「輸入完密碼之後,就好像把自己金庫的門打開了,微信這種相當於一看到門開,二話不說,進來把錢拿走了,受侵犯感嚴重。而支付寶相當於站在金庫門口,問你,請問我可以進去么,我說可以,支付寶才把錢取走,這樣感覺更受到尊重。你們感受一下。」我認為這個例子或許這樣更恰當,支付寶是找你拿到鑰匙後,解鎖,然後拿著把手問你,我可以進去么?而微信支付是從你這裡拿到鑰匙後,就解鎖開門進去了。實際上當你把鑰匙給一個人的時候,你就已經有這個人可以進入你家的心理預期了,而不是他解鎖後拿著把手再問你確認一次。完全類似的事情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開門這個例子卻不能接收支付,並不會是因為我們覺得不應該的人進家門帶來的風險比支付一單的風險小吧?是因為思想的慣性和禁錮噢。

-


實名反對@吳亮 與@kant 答案的看法(哈哈哈,no offence,裝個逼而已^ ^)

首先,甩出結論。我並不認為需不需要確認按鈕,在產品上有優秀與否之分

這個不是和稀泥。事實上在這方面,我是比較認同@純銀 的產品觀的。小孩子才糾結體驗,大人只看需求

事實上,去掉確認按鈕,本質上只是體驗上的改變,對整體產品流程與邏輯並沒有什麼顛覆,也談不上核心需求場景。所以我認為@吳亮 提出的「發布後沒有什麼投訴」便成功驗證了,是比較搞笑的邏輯。如果你馬上加回確認按鈕,可能也沒有什麼投訴(想想騰訊的基數吧)。這不代表什麼。

況且,我並不認為去掉了確認按鈕,就是優秀的體驗。至少,保留確認按鈕不能說是差的體驗。原因下面說。

1、從產品整體來講,更重要的是功能要符合產品定位,在產品核心邏輯下運行。怎麼選擇,更多的還是看產品自身的風格定位與用戶需求場景。

比如微信支付營造的是快捷支付的定位,使用場景多是小額支付,那麼產品體驗都是服務於便捷簡約;而支付寶立於支付行業多年,巨大的用戶基數和行為習慣使他傾向於安全、可靠的定位,產品體驗更保守可靠。

微信的體驗突出了流暢,支付寶的體驗突出了信任。我覺得並沒有絕對的對錯。而且也有朋友指出來了,微信的小額、快捷支付與支付寶的高頻、巨量,本身就是極大的產品差別,忽略這個背景,來談功能體驗,就是耍流氓

2、從具體使用場景來看,上面也提到過了。我認為微信支付的「無確認按鈕」確實是一個流暢的體驗,但也不必拔高,僅僅是個流暢體驗而已,支付寶的體驗看似更傳統,但並不能說是更差的體驗。

微信支付多是小額快捷支付或者紅包,支付金額小,思考成本低,而且依附於微信本身這個社交平台,只是作為一個功能模塊,對便捷、快速反饋的需求是更高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微信的PM和交互設計師,更願意誇耀自己「對簡潔、流暢體驗的追求」;

而支付寶,本身就是一個專門的支付及理財管理應用,使用場景更貼近真正的電子錢包,金額更大,消費場景更多(淘寶、第三方購物、轉賬、繳費、理財等等,雖然這些功能很多微信也有,但使用習慣和頻次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支付寶所表述出的,更多的是安全、穩定、可靠。你可以從登錄時的支付環境掃描、手勢密碼解鎖等一系列功能看出來。

因此,我認為取消確認按鈕,其實還是有很大影響的。如果在體驗上,只是看起來更流暢而已。但我不認為去掉按鈕、減少點擊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優化體驗了。

或者,更客觀的說法是,微信支付可以這麼玩,但是你要把它強行推到支付寶,我認為就不妥了。畢竟微信支付的基數還不能和支付寶相比,即使點擊確認按鈕並不能帶來實際上的安全作用,但對用戶的心理上確實有進一層的保護作用,讓他覺得受到尊重

而且真要論便捷,那很多網站的登陸就更應該先實現輸入密碼後無需確認,畢竟這相比支付更加高頻。當然這只是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密碼長度、驗證碼都是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微信網頁版登陸需要在微信上確認,其實都不那麼便捷,我相信大部分使用場景下用戶是不需要確認的。但是我也相信這個設計有微信自身的考慮。

所以一個確認按鈕放不放,其實涉及到很深層次的業務邏輯,也許沒那麼簡單。

3、微信支付,其實只是表面上讓體驗簡化,其實只是轉嫁到別的環節。本質上並沒有簡化。

我並不認為去掉了確認按鈕,就是簡潔流暢。因為在大部分用戶使用習慣上,選擇支付渠道、確認金額、輸入密碼、確認支付,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微信並沒有改變這套流程,只是去掉了確認按鈕,改為在輸入密碼階段進行確認,但本質上,並沒有降低流程上的成本。

因為輸入密碼本身是一個不需要思考、一氣呵成的過程,檢查的過程放在確認上。微信支付,強行打斷你的輸入過程,讓你思考,這本身並沒有減少必要的流程,而是轉嫁到了輸入環節。但「確認支付」的心理環節依然存在。

微信支付的邏輯是,讓你在輸入密碼的時候,就思考是否要完成支付;支付寶的邏輯是,先一口氣輸入密碼,然後讓你確認是否完成。本質上,一套邏輯。微信看似簡化了,但實際上反而增加了使用成本。我在輸入密碼時,本來只需要一口氣輸入密碼,然後思考是否確認即可;在微信支付的環境下,變成了輸入密碼時,既要考慮密碼本身是否輸入正確,又要在輸入最後一位前,確認是否要進行交易。

沒錯,這樣不用點擊確認,確實手指少動了那麼一下,但是在本來沒有門檻的輸入密碼環節,增加了額外的成本。因為從邏輯上來說,確認「確認支付」的流程其實並沒有簡化,而是轉嫁了。

扯遠一點,這點上,我不太認同kant的看法。他認為這個步驟類似於以前固定電話時代,撥號前輸入最後一個數字,會思考要不要撥出去,而手機時代增加了撥號鍵。而回到支付領域,用戶雖然習慣了輸入密碼後再確認,但你讓他不再確認,他在輸入密碼時就思考,是體驗的優化。

這個,固定電話時代那種需求我是沒碰到過,我想也不會有太多人刻意停在最後一位吧,更多的是撥出去之前、或者撥的過程中就在想了。而且撥號鍵本身才是移動化的產物,更符合通訊的本質。一個號碼輸入後未經確認就撥打,本身就很不人性化。

支付同理,對於這種重要的行為(高捲入度或高風險),人的心理普遍是希望有個確認。我相信人們更願意在撥號按鈕和確認按鈕前思考,而不是撥號過程和輸入密碼過程中。何況,點擊確認的過程,對於這種重要的行為,也是一種「快感」。類似於核彈發射。我想這點張小龍先生應該不會反對吧。

4、最後,我想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確認按鈕是一種尊重

對,在我看來,涉及到支付領域,支付後的確認是一種尊重。就像之前提到的,點擊確認的過程,也是一種「快感」。如果你付錢,剛輸入密碼錢就嘩嘩的出去了,我覺得雖然感覺很快,但潛意識裡肯定沒有那麼爽。點擊確定,更像是一種尊重,它在業務邏輯上已經不是一個強制的流程,更像是提示你,該確認的確認好了嗎(金額、支付渠道、對象)?

而且,這個行為習慣已經被更多年歷史的線下支付所教育為主流,不是那麼容易被打破。

另外,繼續說遠一點。我覺得這種問題也就是在微信團隊和支付寶團隊這種大廠才有可能爭一爭,其他團隊真的沒必要太當回事。現在挨踢圈有點被這些大廠慣壞了。注意@吳亮 的回答里說的那句——我們把這個設計發布給全量用戶

恩,全量用戶。微信全量用戶有多少,我相信你們都知道,不必多說。

我們也都知道,主流的操作方式都是輸入密碼,再進行確認。你可以說微信是在創新,我更覺得這是一次「教育用戶」

是的,你丫想要便捷?來接受教育吧!不適應沒關係,用著用著你就「適應」了。(P.S.對於沒有投訴,你們真的別太當回事。反正我是不會為了一個破確定按鈕投個訴)

對於這種已經成為主流的體驗,在不影響主流程的情況下,我覺得,不是BAT,真沒必要糾結。PM們一邊很嗨的點贊,大談用戶體驗和創新,然後回頭面對自己的產品,繼續看著流程圖拉出確認按鈕。So?

微信和支付寶,有資格率先違背主流,教育用戶。你呢?

沒事別老想著教育用戶。用戶習慣什麼,就給他們什麼。不只是確認按鈕。

(哎呀,老衲不是來裝逼的,只是吐個槽而已233333 (≧▽≦)/)

最後安利一下,我的簡書原文:產品說Vol.2 支付確定按鈕到底需不需要


其實不止確認,微信和錢有關的設計上,都做了簡化,比如,6位數字密碼。

對於一個功能設計,使用者會根據感受來確定使用行為,用還是不用,在什麼場景下用。微信做了簡化,基於安全性的擔心,我就不會在微信放很多錢,放點零用錢隨便花花。這樣從數據上看到用戶有使用記錄,卻不會發現這只是我支付行為中的一種而已。

小孩子才講對錯,大人只看利益。對於微信支付的交互設計,核心還是要考慮目前微信支付切入的戰略定位,是作為小額支付為主,還是大資金的管理為主。如果小額支付,沒有確認是個好的設計,才百八十塊錢,確認個啥呀,哥無所謂。如果是大資金的管理,安全性,哪怕是心理上的安全性,加確認更適合些,分分鐘百萬上下,你不叫我確認下?


時至今日再來看這個答案,說「需要」的人,真的是讓支付寶piapia打臉。


產品設計,不應該僅僅看這環節。

要從整個場景和流程去看。

作為支付工具,跳過來已經確認支付了

(包括支付內容、金額、付款方等等)

而下一步僅僅是安全驗證一下(密碼驗證)

當然填完密碼自動驗證要更加便捷,確定按鈕僅僅是告訴程序我輸入完了你來驗證吧(然而這並不需要)

其實,對於這個設計,我更想說的是,微信整個團隊的創新突破意識和氛圍,決定了這種設計能走到用戶面前

想想如果在一般的公司裡面,這種設計在開發前就被團隊裡面各種人噴得面目全非而被改掉了。。。

也就是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用戶們並沒有「說」支付寶使用繁瑣之類的,但潛意識會更傾向於用微信支付,因為更清晰更簡單。


個人非常不喜歡沒有確認按鈕的inputbox,認為這簡直是逆天的,顛覆了幾十年的使用習慣。

但是這終究沒有什麼卵用,產品經理喜歡自己抖機靈,他不會問我的,我算什麼。


還可以進一步簡化

在支付後,只要沒有熄屏或鎖屏,再次進行支付操作時不需要再次輸入密碼。

但是,微信敢這麼做嗎?


作為用戶,我覺得不用點確定的體驗更好


支付寶已經跟著改了


這是個改變用戶長期培養的習慣和 從專業角度更簡便的設計之間的一次碰撞

相信用戶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這種改變,包括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的適應

理論來講用戶在輸入完密碼之間 已經是對自己行為的一種終極判定

在輸入完密碼後省略確定按鈕無疑是讓99.99%人便捷了一步

那0.01%本身就存疑哪怕在點擊了確認按鈕後 仍然也還有可能會後悔吧

以上 短期內應該會引起不便或唱反

長期來看是個細微至極的一個用戶習慣變革培養


我覺得兩種設計是基於不同的用戶心智模型來考慮的,不是區分優秀產品設計的標準參考,畢竟支付寶的團隊做了這麼多年,這種設計他們難道想不到么,我覺得還是不要太小看別人為好。

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思考一下用戶在atm機上的操作吧:插入銀行卡——輸入密碼——點擊確定——點擊服務——取錢——退出卡片——拿卡走人;

一般進入賬戶的操作,都對密碼輸入有次數限制的,超出限制的話,則會凍結資金一日,防止被盜,沒有確定的環節的話,輸入後就直接判斷密碼正誤了,用戶即使輸入後就發現輸入錯誤,都沒有機會改正,浪費了一次輸入機會,有可能造成無法付款的情況

另外,增加一個確定的環節,也能夠給用戶一個再度思考的機會,畢竟涉及到付款這一對用戶有重大影響的操作,也許他輸入密碼後,忽然決定不買了,那麼他就可以取消操作,而微信的話,去你丫的,想什麼想,直接付款了,雖然可能會促進消費,但是用戶的心理感受可能會差一些,當然小額支付不在此列,因為微信要和支付寶來比較的話,我這裡把二者放在同一個支付環境中來考慮的。

再度思考機會的給予,對於衝動型消費的用戶的影響很大,比如我自己就是這樣,並非不存在的需求,好多次我都是最後環節止步了,最後一個確定的按鈕的存在,讓我理性的思考了這一次購物的必要性,是否是自己必須的東西,是否有必要買。

再打一個例子,比如說各個國家發射核彈的流程,首先要認證決策人的決策許可權,比如卡片上的數字,還必須有兩個人聯合認證,即便認證完成後,也不是馬上發射,而是要最終按下發射的按鈕,如果按照一樓摟住的話來說,這也不是一個優秀的設計,但實際情況,這種設計是非常合理的。因為越是重大的決策,就應該給予決策者更多考慮的機會,防止衝動情緒對決策的非理性影響,我覺得這種心智模型運用在支付的情況上是合理的。

當然微信的處理方式也沒有錯誤,因為它的使用場景往往是小額支付,o2o線下,這些都是需要快速付款的使用場景,較少涉及到大額支付,所以兩者比較是不合理的,都是符合使用場景的設計,至少我無法指出其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1. 這個彈窗可以理解為一種表單,包括選擇支付渠道和輸入密碼兩個選項。人們在填完表單後往往會下意識核實所填信息,這樣來看,微信支付偏向核實密碼(輸完6位密碼就會反饋輸入的對不對),支付寶偏向核實支付渠道(密碼只有點確認後才知道輸沒輸錯),所以對於支付渠道較多(各種銀行卡,餘額等)的人支付寶的交互更友好些,因為密碼不會輕易輸錯,而默認的支付渠道可能並不是我想要的。對於使用固定支付渠道的人微信支付顯然會更快些

2. 我理解的「便捷」不一定是省不省那一步操作,而是「順暢「——用戶不會因困擾或歧義使支付流程發生停頓。從這個角度微信和支付寶的交互基本上都沒問題,輸密碼的時候看到支付寶的確認按鈕,人們立馬就能明白輸完密碼點這個按鈕就能到下一步,微信沒有提供這樣的按鈕,剛開始可能會愣一下,但第一次使用成功後就不會產生任何困擾了。相對來說支付寶的交互偏保守,沿用了Web表單的設計習慣,而微信更加移動化


雖然邏輯上覺得微信更好,但自己還是更偏愛支付寶。

輸入完密碼之後,就好像把自己金庫的門打開了,微信這種相當於一看到門開,二話不說,進來把錢拿走了,受侵犯感嚴重。而支付寶相當於站在金庫門口,問你,請問我可以進去么,我說可以,支付寶才把錢取走,這樣感覺更受到尊重。你們感受一下。

其他有的回答說,為什麼手機解鎖時不需要點擊確認鍵,因為那是用戶進入手機,進入這個動作的發生者是用戶,所以不存在尊重與否,也就不會有突兀感。


1,用戶是很懶的

2,安全不安全絕大部分用戶不關心,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官方的事情,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其他體驗同等情況下,安全才變成優勢,否則:懶》安全

3,優步不用輸密碼直接扣款,大家用的感覺很爽


現在來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剛好合適,也更有說服力。

見圖:


離開了場景,也不從大局上去思考,而單純討論這個問題,感覺就是在瞎比搞。

雖然不是做支付的產品經理,但是偶爾也裝下逼。

如果你是支付的產品經理,所有的支付場景中,流程和功能你會做成一模一樣嗎?

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支付這個動作雖然看似相同,但是按照支付的方式(掃碼付款,指紋付款,當面付等等),支付金額,還有比如第三方調用,網頁/H5/APP等等,是需要進行一定區分的。

因此,微信目前可能面對更多的是小額支付,發發紅包,以及線下日常的使用(當然都是個人猜測),在這樣的場景下,去掉確認按鈕可以接受,流程上少了一步,會方便點。外加上微信一直是常駐後台的應用,有例如掃一掃付款之類的情況,大多數我也會選擇微信支付。

而現階段支付寶面對的支付場景肯定更多更複雜。所以呢,支付寶在小額支付的時候有免去密碼的功能,你看啊,密碼都不用輸了,直接就是「確認」和「取消」,這個是不是更簡單更快捷?

同樣的,我同事提到,他有次大額交易中,支付寶還發了簡訊驗證碼,需要他多輸入一下簡訊驗證碼,流程反而多了,難道這個就是該去掉的,不合理的?你作為用戶,花個幾W買東西,密碼一輸錢就出去了,你真覺得這樣OK?

所以,我覺得支付寶這樣的處理很OK。

排除場景以外,再說幾點。

1. 有人拿解鎖來對比,我認為這個是錯的。

因為看似解鎖也是輸入密碼,但是你要知道,你不想解鎖的時候解鎖了,基本也不會有什麼風險和成本,你再關掉就行了。

相對的,我覺得拿手機關機來對比更合適。

雖然關機不需要輸入密碼,但是你長按開關鍵,理論上我是不是可以認為你肯定是想關機才會長按?但是關機的時候不還是有個「滑動」確認的功能嗎?為什麼,因為如果你是在不想關機的情況下,關機了,需要再開機,要等,要再打開想用的應用,繼續之前的操作,成本相對會比較高,所以我需要你確認下,真的是要關機哦。確認按鈕本身的意義是不是就是這個?那麼換成支付,成本高不必多說,所以我也需要你確認一下。

2. 真的不需要確認按鈕嗎?

很多說不需要確認的人,自己也說了,你在輸入第六位密碼的時候,就已經「腦補」了確認了。所以你看,其實你也是需要確認的,只不過是少點了那一下而已。所以把這一步確認單獨拉出來,又會有多大問題??

其次,就是所謂的感覺了。就好像叫口號的時候,「1,2,3,GO!」 要加個GO,為什麼?要的就是這種感覺啊,難道就「1,2,3"雖然大家都知道要衝,但是不覺得少了點什麼嗎?至於其他還有人提到的尊重感之類的,我也非常贊同。


我能說一下嗎?我所在的區域中國工商銀行的ATM機輸入密碼時是不需要按確認的


又遇到體驗強迫症患者了。相信絕大多數交互設計時都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即時回答了這個問題,需要確認派(確認鍵給用戶安慰),不需要確認派(確認鍵多此一舉)都沒有辦法說服對方。

這就是為了不可分析的體驗糾結的體驗強迫症。

我的建議是首先明確你的目標:

假設你希望提高支付成功率,也就是進入這個頁面後真是支付的比例,這個商業目標挺明顯的。

你可以設計兩套不同的方案(確認、不確認)去用戶層面測試。測試結果有兩種:

1、一種方案支付比例比另一種高。OK,就用前一種方案,然後你可以寫一遍文章,結合你的分析形成洋洋洒洒的用戶研究報告。

2、兩種方案支付比例一樣。OK,隨便用一種吧,你在一個不需要糾結的事情上糾結。不過還好,將來有人再問類似的問題的時候,你可以說,這沒區別。


反正都是打臉系列,當年支付寶超難用,完成一筆支付感覺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支付寶對外宣講說,根據我們各種噼啦啪啦的數據分析,如果太容易完成整個流程,會讓用戶覺得 不安全

然後到了今天,居然還出了個對該用戶不在需要密碼···

反正怎麼做都有合理的解釋,都是最好的,何必太計較。

所以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講,「輸入支付密碼」環節需要確認按鈕嗎?

要不要還不是看競爭對手怎麼做。才不理UE到底是怎麼想的。


推薦閱讀:

微軟的產品有哪些反人類的設計?
你會怎麼設計一個電視遙控器?
中共現在使用的鐮刀鐵鎚標記是誰設計的?

TAG:產品經理 | 產品設計 | 用戶體驗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