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是如何獲取最初的 100 萬用戶的?

相關問題:

知乎是怎麼獲得前 1000 個用戶的,是李開復投資後吸引過來的嗎? - 知乎用戶

知乎的第一批用戶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 知乎用戶

知乎為什麼可以邀請到那麼多互聯網行業的名人成為第一批種子用戶? - 互聯網用戶

知乎的首批高端用戶是如何來的? - 知乎

知乎在中國網路的地位是如何發展這麼快的? - 互聯網


順手翻到了老問題,我給一個小總結吧,也是心血來潮扒了一遍知乎,想到在這麼偏僻的問題裡面,知乎創始團隊的人估計也看不到……

一、種子期(2011上半年,日增用戶量在1,000內):

- 嚴格限制用戶來源:必須通過邀請碼註冊

1)第一批用戶來自員工邀請:知乎全體員工邀請熟知的好友,包括一小部分大咖,加上絕大多數的媒體、產品經理、投資人、工程師、博士碩士生等,總計200人。

2)第二批用戶來自指定渠道:

-知乎創始人分發:周源、胡維、張亮及其他知乎創始成員在微博、豆瓣、飯否、博客、極客公園等發放邀請碼給有深度互動用戶。

-活動分發:通過在極客公園、CSDN、微博、博客、愛范兒等運營邀請活動,在指定的、比較高質量的用戶渠道分發邀請碼。

-公開填寫申請表:在Google Docs上傳了註冊申請表,允許用戶申請獲得邀請碼,但通過量較低,同時因為當時Google Docs註冊需要翻牆,導致填寫申請表的用戶已被「翻牆要求」篩選一輪,當時的申請表如下:知乎邀請碼申請表URL

-用戶邀請:由於基數小,種子用戶邀請碼數量十分有限,導致部分種子用戶將邀請碼放在淘寶上用於轉手,知乎開始的2-3月份時間,邀請碼被炒作到100元左右一個。

- 運營拋出大量問題:

1)根據用戶數據和新進入用戶情況拋出問題:種子用戶基本都已填寫其職業信息和擅長領域,知乎運營人員根據活躍用戶和新進入用戶的信息專門撰寫相關問題,誘導用戶群體回答。

2)針對大群體和熱點問題(很多人可以回答)拋出問題:拋出例如《馬克?扎克伯格在 Facebook 早期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有哪些?》、《2010 年你看過的最好的書是哪本?為什麼?》、《喬布斯的經典語錄和名言有哪些?》、《如何讓心智變強大?》、《馬化騰的編程水平如何?》

3)知乎團隊員工用真名和馬甲大量回答問題:創始員工運營自身賬號和馬甲賬號,同時回答問題。

- 用戶激勵:

1)為高質量回答用戶發放邀請碼:早期邀請碼非常珍貴,只會為排名靠前用戶增加邀請碼發放數量。

2)挑選高質量問答推廣:人肉識別高質量回答,並在首頁Feed流中推薦。

3)為新人回答立刻點贊:新人回答應該立刻有贊,通過真人和馬甲賬號,為有一定質量的問答點少點贊,為高質量回答點多點贊。

- 幾乎零審核:知乎第一個半年對用戶註冊卡得很緊,這使得審核基本沒有壓力,知乎主要是在政治和敏感詞問題上加以審核,有時間時候甚至會幫助用戶完善他們的回答。

二、內測期(2011下半年-2013年初,用戶量在內測末期達到40萬):

- 仍然採用邀請制限制用戶註冊:知乎仍然採用邀請碼註冊,但因為所有新用戶都會得到邀請碼,老用戶會得到補發的新邀請碼,使得邀請碼不再一碼難求。

- 開始刪除低質量問題,摺疊低質量回答:種子期過後,知乎用戶已開始快速增長,問題與回答質量已較之前出現明顯參差不齊現象

1)刪除低質量問題:2012年初,開始試行刪除低質量問題,無信息量/基於傳言輿論/含有極端化情緒/招聘求職交易合作/盜版資源/涉及隱私等類型問題都將被刪除。

2)摺疊低質量回答:2012年初,開始摺疊低質量問題,包含敏感信息(同低質量問題標準)或被其他用戶點擊「無幫助回答」則有可能被摺疊,後期知乎又出台了「反對票」,反對票過多也有可能被摺疊。

- 標籤關注度上升,問答閱讀量上升使得好回答更容易被發現:種子期過後,運營人肉推薦已不是主要推薦方式,用戶大量關注各類標籤後,各標籤推薦問題和回答頻率提高,使得好回答較之前更容易被「自動得」發現。

- 維持原有運營措施:原有的人工運營措施效率已較種子期下降,在此階段已不再是激勵用戶的主要方式

三、開放期(2013年初至今,快速增長到接近3,000萬用戶):

- 更嚴格的審核制度:更多管理員,採取更嚴格的審核制度,但數量上升後的問答質量仍較內測期下降明顯。

- 用戶激勵:

1)通過搭建傳播矩陣增加用戶的被認同感:知乎先後推出了《知乎日報》、《知乎周刊》、《知乎年度精選》、《讀讀日報》等一系列的傳媒介質以增強優秀回答的曝光率,並為被出版的用戶付稿費或提供紀念品。

2)開設知乎專欄和打賞制度:知乎用戶可開設類似博客的專欄,並設置打賞鏈接或打賞功能。

3)以及知乎鹽Club等少得可憐的線下活動


作為第8935號用戶來回答一下。

題目中所描述的100萬用戶的目標達成,肯定是在2013年3月之後。

2013年3月之前,知乎採用邀請機制,從2010年12月內測到2013年3月,總計註冊用戶數達到40萬(知乎官方數據)

2013年8月,曾有人抓過一些數據,證明當時知乎已經有了400萬用戶:

用什麼方法猜出知乎註冊用戶的數量? - 知乎用戶

而2013年4月開放後,到2014年年底,總計註冊用戶達到1700萬。

到2015年7月,註冊用戶公開數據為2900萬

現在,估計應該4000萬不到,但肯定過了3500萬。

那麼,既然題目問的是知乎最初的100萬用戶,我只能假定這個時間節點是在2013年8月以前,如果拍個腦袋,可能時間會更接近2013年5月前。

那接下來,很簡單,我就用回憶來聊聊,知乎的所謂前100萬用戶是如何獲得的,其中依然包含我的猜測。

最初的用戶

如果你關注「看知乎」,你會發現按照被關注排序,所有TOP10用戶都是2011年甚至更早註冊的。

那麼,最初的用戶,其實有:

1、知乎創始團隊與工作人員

2、知乎的投資方代表

3、知乎的創始團隊與投資方拉來的大佬

4、大佬們分發出去的邀請碼拉來的部分企業中高層管理

5、這些中高層管理分發出去的邀請碼拉來的其他用戶

這件事情,黃繼新自己說過:知乎為什麼可以邀請到那麼多互聯網行業的名人成為第一批種子用戶? - 黃繼新的回答

其中,1、2、5是知乎社區早期的活躍分子,而5則分化除了知乎的種子用戶

運營策略以人為核心而不是內容為核心

早期,以 @黃繼新 為代表,知乎創始團隊關注了幾乎所有在知乎上寫答案的用戶,以人肉點贊的方式,將大多數人的內容推送到各自的Timeline上,並通過私信方式與活躍分子勾搭,建立初步的聯繫。

同時, @成遠 和幾位早期員工積極的到各地去與當地的知乎活躍分子見面,聯絡感情。

而最轟動的事情,莫過於2011年9月-11月的給用戶寫情書和送杯具的事件,牢牢抓住了其中一部分種子用戶和活躍分子。

對於知乎這樣的社區來說,由於問題開放性居多,正確答案這件事情在某些領域是不可得的,因此,什麼樣的內容應該被信任,成了繞不過去的那一環。

無標準答案是否靠譜的判斷,對於內行來說,是簡單的,內行們看得更多的是思維方式和角度,但對於外行們來說,是無從判斷的,這個時候,人本身的背景和背書就變重要了。

基於此,知乎管理層關注與篩選問與答,並將能持續輸出,質量優良的種子們給篩出來,給予特別關懷,並在2011年就開始人工梳理所謂的各領域優秀回答浙,形成了排行榜,以人為核心做內容社區帶來的結果就是用戶對社區快速的產生了情感連接。

下面這張圖解釋什麼是人工梳理:

有興趣可以自己搜索看看。

當然,後來還有和新浪合作開通快速認證通道,進一步幫助優質用戶背書,我的V也是這麼來的。

邀請碼

早年的邀請碼非常稀缺,每個人初始會有10個碼,這10個碼可以通過郵箱和微博去邀請其他用戶進入,由於當時的社區氛圍,邀請是很慎重的事情,因為此時碼並不是送一個少一個然後團隊再給你1個,碼發完後,需等待團隊根據持有人和被邀請人的表現去判斷是否繼續贈送邀請碼。

並且,邀請碼也接受外部申請,先緊後松,知乎團隊運營節奏真的拿捏的很好。

當然,也出現過邀請碼在淘寶上交易的情形,但當時的社區氛圍下,這種行為是被譴責的。

如果在淘寶賣知乎邀請碼你買嗎? - 淘寶網

情感連接+邀請碼,幫助知乎在早期的用戶積累中,雖然不快,但質量很高。

至於從40萬快速上升到100萬,那就是開放後的加速度了,和產品本身獲取信息的門檻有關。

門檻

邀請碼帶來的高質量用戶的內容,對於一個沒有成為知乎用戶的旁觀者來說,是稀缺資源,因為如果你沒有知乎賬號,你在當時能夠看到知乎內容的渠道只有社會化的分享——以微博為主。

當時還出現過這種問題:知乎的邀請碼為什麼那麼難?為什麼不這麼做:不開放註冊但可以讓所有人查看問題。

當然,其中有一段時期知乎還有推出過閱讀模式,但如果沒記錯,也是需要先有賬號才能去看的。知乎日報也是訂閱制。

正是這種前期的積累,讓圍城外的用戶充滿了好奇,在開放註冊之後,用戶進入的速度非常快,就是這樣。

其中可能有記憶誤差,見諒。


內部邀請優質用戶,先通過內測積累一部分優質的內容

通過優質的內容和值得信賴的用戶吸引新的用戶,並在平台上繼續產生不錯的內容

I guess

當然確定的還有名人效應,李開復and他帶來的互聯網boss們


quera剛在美國火的那陣,正準備畢業的我有幸加入了另外一家山寨quera的創業公司,加上老闆就四五個人,創業者有矽谷從業經歷,我們一直在很努力的做,老闆也比較會推銷自己,上了某本創業者的雜誌,上面也給他和我們的項目吹的神乎其神,同時拉到了一小筆投資,在辦公樓里有辦公室,也在不斷的招人,網站上也有了少量的用戶。

結果,知乎出來了。我們都瘋了,李開復,創新工程,各種牛逼的光環一下讓我們小作坊一般的工作顯得黯然失色,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知乎如雨後春筍一般,各種大牛,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湧入,我當時很納悶,我們明明做得比知乎早,為什麼就沒有這麼多人進來,知乎的出現讓我覺得我們之前的工作就是坨屎。。。

後來因為畢業論文的事,我離開了那家公司,過了大概半年,那家網站的伺服器關閉了,那位創業者我也再也沒跟他聯繫過。

知乎,真的很厲害,另外我意識到,所有的創業,不是點子的問題,不是先後的問題,是你認識多少人的問題,是你在什麼圈子裡的問題。所以回到這個問題,我想跟黃繼新朋友圈的強大和個人魅力都有很大的關係吧。


我是新用戶,在摸索中。。。


我竟然是19140號用戶,在這裡獲得很多知識,但是回答確很少,真是愧對知乎。但依然懷念最早期的高質量的答案。


推薦閱讀:

針對營銷成果或產品特徵某一項最為成功的廣告詞是什麼?
為什麼豆瓣用戶有主動註銷賬號的習慣?
ToB產品重業務,ToC重用戶。如何在ToB產品工作背景下,培養對用戶的分析能力,以及對需求的敏感性?

TAG:知乎 | 創業公司 | 創業 | 用戶獲取 | 用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