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接受傷害、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惡的慾望和可恥的貪念等自己不好的一面?

社會告訴我們好的一面能夠讓我們生存,不好的一面要壓抑,排斥,排除,傷害、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惡的慾望和可恥的貪念等自己不好的一面統統不能有,不然就會被淘汰,就會被鄙視,而心理學家取叫我們不要壓抑自己的另一面,親密關係的關鍵一點就是要接受彼此內心深處脆弱的地方,那些說出來會被「拋棄」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要接受傷害、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惡的慾望和可恥的貪念等自己不好的一面呢?


這麼好的問題居然只有題主關注,無人作答。。。

因為我們是人啊!——這是我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

【一】很多「看上去不好」的東西其實有它的意義和功能。

社會告訴我們好的一面能夠讓我們生存,不好的一面要壓抑,排斥,排除,傷害、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惡的慾望和可恥的貪念等自己不好的一面統統不能有,不然就會被淘汰,就會被鄙視

其實不盡然啊!

  • 知乎的這個問題可能要火——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852091">有哪些你原先認為是你自身人性中不好的方面,現在卻接受並利用它們的?
  • 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個前輩叫阿德勒,他寫過一本書叫《自卑與超越》,還蠻出名的。
  • 看這個問題——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98832">憤怒能「保護」我們嗎?

我只是想說——很多「看上去不好」的東西其實有它的意義和功能

【二】要不要壓抑「自己不好的一面」

心理學家取叫我們不要壓抑自己的另一面

嗯,其實很多基礎心理學家根本不在意人壓抑不壓抑自己的另一面,倒是臨床方向的尤其是精神分析領域的工作者比較關心這個。。。

關鍵在於——掩耳盜鈴真的沒聲音嗎?壓抑能消滅它們嗎?

關於「人為地控制意識」這個主題,心理學界有過一個經典實驗——

有人找來一堆談過戀愛也分過手的男男女女,用問卷測他們對前任的感情,分成了感情淡漠組和感情強烈組。然後,要求感情強烈組的一部分人始終隨意想任何事情(控制組),另一部分人最初一小段時間(不超過半小時)不許想前任,這段時間後隨意想什麼。並且始終測量他們的皮膚電。

結果大概就是——那些明明情感強烈念念不忘的人們,前一段時間越壓抑,到了後一段時間,就越是無法剋制地想念——表現為生理喚醒水平越高。

(表述可能有誤差,出處是這本書第11章。《實驗心理學——通過案例入門》圖書介紹)

反彈效應_百度百科——基本靠譜,題主請自行參考。簡言之——努力壓抑思維的這種行為導致了思維更為強烈地「報復」。

壓抑沒用的,你假裝看不見,「不好的一面」也不會消失掉。

【三】「親密關係」和「自己不好的一面」

親密關係的關鍵一點就是要接受彼此內心深處脆弱的地方,那些說出來會被「拋棄」的東西。

這一點上我不確定學界的定論,不過確實有研究表明——「戀愛持續時間越長自我概念總分越高,個體越喜歡自己、信任自己並認為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1]

人本主義所講的「無條件積極關注」也認為親子間的親密關係有助於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

(無條件積極關注)

我曾在讀到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真正愛上一個人,很難說是因著他/她的出色或完美度,毋寧說,是他/她只在你一人面前展示的失敗、脆弱、污穢,失態的慟哭時刻,骯髒的性幻想。因為只有在此時,愛者與被愛者才真正的成為共謀

出處不詳。

對這句話,我認同且為之感動。

但是,就我個人經歷而言——

  • 親密關係有時候會讓人暴露出一些「不好」的東西

    比如,我男朋友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和他談戀愛之前,我們彼此認同,相處融洽;成為他女朋友,我會和他前女友吃醋,我會計較更多類似於他是不是關心我這樣子的問題,我會擔心他有一天對我失望了不喜歡我……我會看到自己的嫉妒、自己的小心眼、自己的不安全……

    但我也清楚,不是親密關係讓我變得「不好」,而是它讓我發現自己的「不好」
  • 在親密關係中學習「管理」自己身上「不好」的東西,其實是一種很好的練習。

    菠菜是這麼說的——有句話你可能不相信,其實人啊,在許多時候,是「和誰在一起都不合適」的。這個時候有可能是某種極端情況,你特別窮,你特別忙,你除了關心自己完全沒有心情關心別人,也有可能是偶爾情況,比如你這一小時特別焦躁,特別難過,特別仇恨社會……

    這個時候,人檔殺人,佛檔罵佛……這個時候,能一個人默默地就一個人默默地,能去找酒肉朋友罵天罵地罵老闆,就去罵天罵地罵老闆,能通過點低級愛好發泄一下,那麼就去通過點低級愛好發泄一下(當然不能違法),總之,不合適的時間,就不要去殺人放火罵男友。

    千萬要改變那種我們都是戀人了,所以我拿真實的自己展現給你面前,你要珍惜啊~~~的傻念頭。在醜陋的時候,軟弱的時候,對人生絕望的時候,不要說別人不想知道真實的你,你自己都不想知道真實的自己。。。我們要在戰略上知道人性的脆弱,但盡量在戰術上克服人性的脆弱,我們要讓自己看得起自己多一分鐘,賺一分鐘,這場戰鬥是自己與自己的戰鬥,所以受傷的時候當然也自己舔舔,控制影響。

(出處:怎麼知道兩個人是不是真的相愛並且適不適合在一起?)

  • 而在親密關係中,也要學會讓對方陪自己一起面對「不好」的東西,用合理的方法。

    我的男神程毅南是這麼說的——

    很多好強的姑娘都喜歡憋住自己的想法不說,然後給自己和男朋友都造成很多困擾,到矛盾爆發的那一天兩人才明白:哦,原來你一直不爽我這一點,那為什麼不早說?

    但為時已晚。

    所以我覺得,你有什麼擔憂,你可以跟你男朋友說,這樣兩個人會更好地通過溝通來解決,你現在憋著不說,你男朋友就體會不到,更談不上體諒你。你不要想著他是你男朋友能知道你的感受,事實上是,他不能。而且,想要痛快地活在世上的一個黃金法則是:永遠不要讓別人猜你的想法、事事為你考慮,就算是男朋友、丈夫、你爸你媽,也做不到。這是很多不成熟的女孩子的通病。

    所以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你跟他說說你的感受,你們倆一起研究解決。具體討論什麼,我覺得可以從「對錢的看法」上進行討論,看看他的看法和你的看法有什麼差別。然後還可以討論你對他很有錢這一點的感受。快去。別在知乎上浪費時間了。

    加一句:男女朋友相處,以及夫妻相處,最重要的是坦誠。因此需要有效地溝通,才能增進相互的了解和信任(會說話不叫會溝通,會溝通的前提是坦誠)。遇到隔閡和誤解,憋著一股氣不說話,這不叫要強,這叫懦弱、膽怯、自私,對感情不負責任,對自己也不負責任,就等於是混吃等死。這世界上沒有能一直逃避下去的事情,要麼最後死於積重難返,要麼最後死於惶惶不安。逃避永遠意味著毀滅,自己看著辦。

(出處:男朋友家裡太有錢我感到自卑怎麼辦?)

總之呢,菠菜姐姐已經說清楚啦——

談戀愛其實不是愉快和煩惱那麼單純,談戀愛是一種人生的生活道路,每一條路,都會混合著欣慰,甜蜜,滿足,但也會有茫然,憂慮,焦躁,無聊。。。

只要你認真投入走一條路,無論什麼方向,都會有這種複雜的情緒,因為成長本身就是不停地發現自我能力的憧憬和現實世界的差距,而時候成長是解決了這些距離,有時候則假裝忘記並無視這種差距。

在這個速食時代,有些人把一切都宣揚成樂子,但光有樂子是不夠的,當我們與他人有親密關係時,我們會反省自己,這種反省必定會包含對人性中某種無能為力部分的反覆掙扎,這種複雜的滋味可能是人生不虛此行的佐料之一。總之,不要簡單用快樂多還是憂慮多來衡量一段感情,關係不是簡單的加減乘數,總之呢,淡定的接受過程吧,今天高興,就多說幾句,明天想不通,就稍微半個嘴,後天想明白了再去道個歉,除了讓自己慢慢地長大一些,同時仍然能夠保持隨性自我,關愛他人,普通人的人生也許也沒有其他太重要的事情要做嘛。

出處:談戀愛帶給人更多的是快樂還是煩惱? - 菠菜的回答

為什麼要接受傷害、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惡的慾望和可恥的貪念等自己不好的一面呢?

——因為我們是人啊! ——因為,把這些真實存在的自己「不好的一面」接受下來,會讓我們更加平和更加快樂呀!

願安好!

——————

參考文獻:

[1]大學生親密關係經歷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梁鳳華,葉鑒偉,胡俊華。中國學校衛生2010年2月第31卷第2期。


這個問題有一個很簡單的答案:社會生活中我們所排斥的是標籤化的概念,心理生活中我們所接受的是體驗式的情感

以前的老闆和我談論ACT的時候和我講,心理諮詢中不能觸碰但鼓勵來訪者接受的是價值觀。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沿用了這種看法,認為人的很多問題之所以感覺到痛苦,是因為在和價值觀進行抗衡甚至違逆,只有接受了自己的價值觀,才算是接受了屬於自己的生活,才能看得清痛苦,才能享受得了快樂。有些人要接受自己的小心眼,有些人要接受自己的沒自信,有些人要接受自己的情緒化,還有些人要接受自己的貪得無厭。要允許自己在社會中、在關係中有黑暗的一面,不去掙扎的改變,讓這種黑暗適應社會和關係,也讓社會和關係適應這種黑暗。這樣能讓自己更加融合,也減少多餘的痛苦。

這個思路非常好。等於是先固化了一種標籤,讓自己相信很多痛苦是由於自己佔有慾太強所導致的,佔有慾是人生經驗中所獲得的,屬於自己人格中的穩定的屬性。然後告訴自己,這種標籤不重要,排斥它才會產生痛苦,佔有慾太強不是問題,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但是當你認為自己佔有慾太強又希望改變的時候,才會出現痛苦。所以,接受這種標籤,讓自己看到、也讓其他人看到,尤其是在關係中可以共同承擔,很強的佔有慾是可以有的,也是可以表現出來的,更早的讓對方看到,可以讓自己知道自己表現出佔有慾的時候對方的反應,也可以讓對方逐漸的適應自己的佔有慾。這樣問題就解決了,都沒有了痛苦,皆大歡喜。

然而,才不是呢!這樣做非但沒有解決問題,還自己相信自己很多的行為是由於標籤所導致,更重要的是把可能的痛苦融合在了社會或者關係中,事實上只是在轉移目標,同時自己的這種標籤在社會中的評價並不會隨著自己的接受而有所改變,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只有自己看似減少了痛苦。而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所接受的不是問題中所提到的和沒有提到的那些標籤,而是這些標籤背後,我們的情緒,憤怒、緊張、恐懼、痛苦、悲傷、抑鬱、無奈等等,或者進一步說,是那個時候我們的體驗本身

我認為,接受的本質是接受情緒。我們顯然不能接納自己是一個自卑的人,我們所能接受的是在感覺到自卑的時候,自己在顫抖、胸部憋悶、像是要費很大力氣才能喘息、難以抬起的頭,我們的痛苦。我們知道我們痛苦的情緒,是我們處在一種不利的環境中,我們的身體在尋求改變。所以我們接受的方式是改變,改變環境讓自己不痛苦,要麼是一種全新的環境(比如一段新的關係),要麼是改變自己的行為,讓自己不再捲入到這種環境中(比如嘗試說更多的話、做更多的事,讓我們周圍的環境隨著我們的變化而變化)。當我們接受了這種痛苦,並且遵循著痛苦的指示做出改變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再有這種痛苦了。這才是接受。

是的,在社會中,我們永遠排斥那些卑鄙、善妒、自私自利、貪得無厭、喜怒無常的人,不管那個人是別人還是自己,我們討厭的是具有這些標籤的人,他們的行為給我們帶來的損失。如果我們想獲得社會的接納和承認,不是堂而皇之的接受這些標籤,繼續或者讓別人分擔後果,而是接受自己的痛苦不安,改變從而讓自己心安理得。當然,在這麼做之前,要先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那些痛苦情緒,不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困擾,也許有關情緒,自己回答 - 收藏夾會有所幫助。

就到這裡。


這些慾望並沒有對自己不好,但是會導致種族社會的秩序崩潰,殃及每個個體。


社會告訴你不能有這些特質,是因為社會的主流輿論都是由已經克服了這些問題,或者期望克服這些問題的人們主導的。

因為這些情緒和想法的產生都來自於你自己,它們是你精神世界的里真實發生的現象,從而也是你心理的一部分。當你不能接受它們的時候,就是不能接受你自己。你知道這些是不好的東西,想要改變,面對和接受它們的存在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一個不承認自己有錯的人,永遠無法開始糾正自己的錯誤。

比擁有「傷害、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惡的慾望和可恥的貪念」的人更可怕的是明明有這些心理現象卻還死不承認,拒不悔改的人。


分幾層來答吧!

1、首先你說的這些憤怒、卑鄙、嫉妒、恨意,都是人性的一部份。而人性同時兼有光明和陰影,它應該是中性的,是不分好和壞的。確立這個認知之後,接納就會比較容易。因為你會知道這些都是正常的。很簡單,大家都不是聖人嘛。而只要不是聖人或死人,就都會有各種負面情緒出現。

我最喜歡的幸福課的導師塔爾博士說,在他的頭生子出生的時候,他帶著太太和剛出生的兒子出院,醫生這時候跟他說:要准許自己為人。

准許自己為人也就是接受自己所有的情緒,因為知道這些情緒都是人性的一部份。即使溫和睿智如塔爾博士,他也會說:新生兒是他跟妻子長時間的伴侶關係里第一次出現的第三者,而妻子對孩子毫無保留的愛意有時候會讓他有非常強烈的嫉妒。而就在幾分鐘之後,他就能對這個小傢伙湧起世界上最強烈的愛意。

你看,連父親也會嫉妒親生兒子呢!而無論這嫉妒還是愛意,都是人性的一部份啊!

2、當你不能接納自己的憤怒、卑鄙,嫉妒、恨意時,有可能會在情緒和心理上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

比如有的人對自己容易生氣這件事很生氣,這樣他本來是因為小事生氣,又因為自己的易怒而更生氣了,相當於是雙重憤怒,於是這就會造成對自己更大的情緒傷害。

3、當你不能接納自己的憤怒、嫉妒這些情緒,而把它強行壓抑,它就有可能會隱藏在情緒里被你轉嫁給最親密的人。換言之,當你能接受另一面的自己時,你就能更理解他人,更懂這些都只是人性,而沒有好壞之分。

因為輔修兒童心理學的關係,我在很多案例里見過父母斥責兩三歲的幼兒:你怎麼這麼貪吃!你怎麼這麼不懂謙讓!你怎麼這麼自私!(天哪兩三歲的孩子知道什麼叫不自私啊)

又或者我們在日常生活里,也很容易見到戀人指責另一方:你怎麼這麼懶!你怎麼這麼愛發脾氣!

這些指責幼兒的父母,因為他們不能接受這些行為是人性的一部份,人生來就是會貪吃的,就是會自私的,就是先顧著自己而後才能顧到別人的。所有文明的部份——無私,謙讓,這些都不是人的自然本性而來自於後天文明的教化。他們一方面不能接受自己也會有自私或者貪吃這些行為,一方面把對自己的憤怒轉嫁給了無辜的幼兒。如果他們一開始能接受自己的自私,或者知道人性都是好逸惡勞的,也許他們對於幼兒的接受程度就會大大提升。

4、說到親密關係,個人覺得親密關係的深厚程度源自真實。真實才是培植感情的最好土壤。

換言之,你要學著在戀人面前袒露真的自己。脆弱也好,嫉妒也好。只有這些弱點被完全的接納了,你才會知道感情是這麼包容的東西,才能完全體會被接納帶來的彷彿直入雲霄的幸福感。

但是也有人說其實戀愛最難的部份,就是帶著溫情容納對方身上的陰影。

誒,戀愛還真的是一門學問呢。我也還在學哈~~~與題主共勉。

所以我覺得人生的很多幸福感來源於對自己的接納,為自己的優點而自豪,同時也不再因為自己不那麼好的部份感到羞愧。當你知道這些都是人性的一部份而我們也不過是普通人的時候,接納就會變得異常容易了。

附一個心理學上的小練習,可以反覆來做。當你真的接納自己的時候,就會發現哎世界真是太美好了。

1、我愛你,接納你。

看著鏡中的自己,看著自己的眼睛,反覆的對自己說:我愛你,接納你。

2、無論你做過什麼,我都會一直支持你。

這個練習需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回憶自己覺得自己最不堪的事情。

這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

我接納你,你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感謝你給我的支持和幫助,從這次經驗中我學到了(具體學習的內容部份)。而且,無論你做過什麼,我都會一直支持你,接納你。因為你是我的一部份。


大量圖片,流量黨注意。

一個好的不能再好的問題。

我覺的在Legal high第二季第十集里古美門研介回答的非常好。

還有,非常感謝字幕組。

謝謝,侵刪。


很多人不懂,人本質上是受感覺控制的。

題主所列的這些矛盾,本質上不過是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之間的矛盾。

作為一個個體,我們做人做事的出發點是利己,是要讓自己爽,如果不和別的人發生聯繫的話,我們做什麼事都不存在負面的道德評價,如果世界上只有魯濱遜一個人的話,那他無論做什麼事也是道德的。

道德是社會的產物,是社會評價在你頭腦和感覺中的映射。人是一種社會性的生物,要靠群體協作來生活,在漫長的進化當中,我們已經把社會性寫進了基因本能里,所以我們天性要尋求社會支持、肯定、正向反饋、讚賞利他行為。

但同時我們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於任何人或是整體社會的自私的只屬於自己的利益。

所以人經常會遇到私利和社會性的心理鬥爭,同時以感覺為指導進行利益權衡。

最大的原則,人們是為了自己爽;但理智和本能會告訴我們,要讓自己爽,應該先讓別人爽,讓社會認同,不然自己也很難爽。但社會性下的競爭,仍存在零和博弈,非常複雜,於是又衍生出了複雜的生存策略,所以也有些人選擇做個壞人、做個傷害別人讓自己獲利的人。只要存在這類人的生存空間,就會有採取這種策略的人。

我們的本性,就是一個以利己為基礎進行社會合作的模型。那你心中有那些不道德的想法不是很正常的嗎?你怎麼能不接受這一點呢?

但一個人在完成社會化的過程當中,一定是讓自己道德的成分越來越高的---這也一般是符合個人私利的選擇,因為容易得到社會的認可。

但有時候,個人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產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就很難讓自己犧牲自己的感覺利益完成道德化。比如在同性戀不道德的社會當中,要做一個道德的人,同性戀者就要犧牲自己性慾這個很大的感覺利益,這是很難做到的。或者說在當前婚外性不道德的社會當中,要做一個道德的人,就或許要一輩子和自己不感性趣的人做愛--婚外戀的普遍和天上人間遍地證明了很多人並沒有遵從這個道德。或者在潛規則盛行的社會裡,從上到下嘴上說的仁義道德,實際上做的是男盜女娼,更是體現了個體私利和社會共贏原則的背離。

當然,社會性的本質並不是指大家平等共利,而是作為整體的人類社會能存在和發展,比如在猴群的社會性里,就是一個等級秩序形成的共同生存組織,只有少部分公猴有繁衍後代的權利。而人,本質上還是猴子。文明的發展,讓新的觀念和猴的本性產生了新的衝突,也就加強了題主的疑問。

簡單的人,總希望這個世界給自己一個簡單的答案可以應對一切問題,可惜,不存在。


因為情緒是雙面的,人既有積極情緒,也會有消極的情緒,這是客觀事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是出於功利性的考慮,很多人會認為積極的情緒才是好的,是值得被肯定和推崇的;消極的情緒是壞的,是需要被否定和抑制的。

這樣的認知,其實是在否定客觀現實,是在以人的意志來規定客觀規律,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有人說:「我太忙了,我要讓一天有48個小時」,我們會覺得他很荒謬,因為他在用主觀意志來規定客觀世界的運轉。但是如果有人說:「消極情緒太壞了,我要否定它,讓人間全是真善美」,便很少有人會看出其中的荒謬性,反而會認為這是很宏大很高尚的理想。然而這樣的思維模式在生活中卻非常常見。

如果有人接受這個觀點,當面對消極情緒時,他很可能會選擇逃避,把痛苦的情緒和自己隔離開來。雖然這樣的隔離會讓他免受一定的傷害,但是帶來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情感隔離會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的自我覺察力,讓我們覺察情緒的能力整個都變得遲鈍。這也是很多「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生會變成「書獃子」,情商降低的原因。他們將很多消極的,影響學習的情緒都隔離掉了,為了好成績犧牲了情緒的覺察力。久而久之,他們對別人的情緒便不再敏感,不能體會到別人的情感需要,換位思考。

情感隔離的弊端不僅如此。在隔離消極情緒的同時,我們也把積極情緒拒之門外。很多人付出真心去交友,但是卻遭到嘲諷,侮辱,背叛,真心碎了一地,對親密關係產生陰影。因此,在之後的人際交往中,他們減少和他人的溝通,用情感隔離的方法給自己裝上一個「保護殼」,避免再次受到傷害。但是,這個保護殼也讓他們懷疑別人靠近自己的動機,對別人的善意和關懷持懷疑,悲觀的態度,阻礙了他們體驗積極情緒的能力。

此外,否定消極情緒,也影響著我們內心世界中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如果我們排斥嫉妒,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那我們很可能會採用分裂的策略,形成全好全壞的自體客體,認為自己全是積極的情緒,把消極的情緒都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才是「壞的」,極大地影響著親密關係的發展。一個遭遇中年危機的男子,隨著體能的衰弱,事業負擔的加重,很可能會體驗到無力,無奈的情緒。為了保持完美的自體表象,他可能會把軟弱無力的情緒投射到孩子,妻子身上,不斷打罵,貶低家人,認為他們是「廢物」「什麼都干不好,只會花錢」,誘導家人進入無能,無力的狀態,從而體會到權力欲和掌控欲,補償了中年危機導致的無力感。但這種客體關係和心理防禦機制,也可能導致夫妻冷戰,孩子產生自卑情結,家庭矛盾爆發。因此,否定自身消極的部分,或許會無意識地傷害他人,影響人際關係的維繫。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日常心視界 - 知乎專欄


本人以前寫東西很啰嗦,現在爭取力求簡單直接。

一、題主列舉的那些東西未必就不好,都是生存本能,有其合理的一面。

二、無論好與不好,已經客觀存在,由不得你不接受。

三、只有先接受,才可能說得上應對、控制、引導、轉化、釋放、利用等等。

四、接受說的是:承認「這些東西存在」或「存在在我身上」這個客觀事實,而不是說:「好吧,我就這麼著了。」

五、太極無處不在,人亦如太極陰陽。世事沒有絕對的好壞,正如憤怒可能傷身、可能變成暴力傷害他人,也可能變成自己發奮圖強的動力。貪吃可能導致肥胖三高糖尿病,也可能變成當一個出色的大廚的動力。就醬。


社會的主要利益方提出的價值觀為其利益服務,這樣所說的利益方不僅僅指的是權力所有者,而是包括了社會上大部分的公眾,希望自己的鄰居或是同事是一個活雷鋒要比希望他們成為一個心靈扭曲的偽君子要給人更多的安全感,所以藉助社會價值的力量所倡導,而這種「倡導」的力量在有形與無形間影響了社會上的公眾,對於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

而比較自然的狀態是,出於種種原因猜忌的時候猜忌,心裡不平衡的時候可能再去無差別的報復手段,於是各種戰爭對立,而這雖然是內心的「自然」但這也帶來了另一個困境,人們想要過得好,所以社會約束的一面是最大限度減少了這樣的直接程度,而另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本性」

受到傷害的時候因為內心不平衡想要報復、因對方挑釁威脅或是沒有報復成而感覺到憤怒、想用一點並不被他人所稱道的方式進行討伐、別人比自己好先得自己很無能而產生彌補性的嫉妒或是恨意,這些是一個人在自然不過的反應,可以說是一種自然反應。這樣試著當出現這樣的反應的時候做出拒絕的反應,會感覺到很壓抑矛盾。在同一時間中,感覺到了兩股相反的力量在再扯著自己,就像是這個問題本身所問的矛盾之處一樣。那麼這種矛盾不解決,或是選擇站在兩種選擇的任何一面,感覺到的會是持續不斷的壓抑,而這種壓抑兩便到了一定的時候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接受自己本來的自然反應不再這個方面擰吧,那麼自己也就會感覺到好一點了。對於社會方面的理解,這個可能就需要自己去尋找一些其他領域的專家的幫助了。


生而為人

有慾念

有希望

就會有你所說的那些

「傷害、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惡的慾望和可恥的貪念」

這些是既已存在的問題

就好像

會對長相漂亮的人

第一眼印象比較好

你可能搞錯了一個概念

社會並不是叫你拋這些醜陋的面

而是認識到它們

承認它們

接受它們

才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個正常的人

才切切實實地知道

自己是在犯錯

知錯而改

而不是無知,為了「社會要求」,來規範自己

小學生才會聽話

但你從中學時代開始

就有了叛逆的意識

要知道自己哪裡出了問題

正視他

才能夠成為真實的自己

並且考慮如何使自己成為想要的自己。


因為那才是完整的你,不接受就得壓抑,強行壓抑本就是一件極其耗費體力,心力的過程。題主應該撒過謊吧,想像一下你幾十年如一日地費盡心機地掩蓋真相或者不願承認的感覺有多累就可以理解了,更何況被壓抑的部分會深埋在潛意識中,一旦意識無法控制內心,這種被壓抑的部分會以數倍的形式以極端的方式爆發出來。引用榮格的一句話:「與其做一個完美的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與君共勉


你不接受的話,你就要分出一部分能量去抑制這些與生俱來的衝動,強行在自身內部開闢戰場,除了不開心、不整合之外,你還少了很多能量去面對外部世界的挑戰。

而且,由於你不承認這些東西在你身上存在,你還容易被一些人使用一些小手段控制,喪失這部分的自由。諸如因為尊老愛幼,壞小子長成的老大媽就能理直氣壯地逼迫你交出在公交車上的座位,即使你累了一整天,你不情願也不願被威脅,但是你還是挪屁股了。

而且,事實上,去承認這些被定義成「壞」的想法、衝動,並沒有讓你淪陷、墮落,相反地,你更自由了,也更能選擇了。


因為這是人的一部分


這是一個不算長的答案,希望看官慢慢看,好好思考。

我看了很多的答案,有專業的,有抖機靈的,但是沒有一個是我覺得滿意的,因為他們都大多漏掉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自我成長的意識和自我成長的目標。

我就以我為例子,我為什麼要去接納這些東西?我經常說:很多事情,就是看運氣的,我就是機緣巧合下,看了一些書,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以前從來沒有真正的去想過為什麼,更不用說想明白了。比如:

我在很多次失戀以後,我很痛苦,但是為什麼我會這麼痛苦,這麼難受,為什麼她會不喜歡我,我從來沒有去認真思考過。

我某一次升職失敗後,我很痛苦,但是什麼我會這麼痛苦,這麼難受,為什麼我會升職失敗,我從來沒有去認真思考過。

我看到親朋好友事業有成以後,我也很不痛快,為什麼我看到別人成功以後,我會這麼不爽,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

這樣的事情太多了,能夠給我照成負面情緒的事物太多了。但是我從來沒有去真正的思考過為什麼。

很長一段時間,我從來不會問自己為什麼,因為我根本就沒有自我成長的意識沒有去認知自我的意識,所以我說人需要經歷很多苦難和挫折,當失敗成為必然的時候,你運氣夠好,可能你才會真正擁有自我成長的意識。而沒有這樣的意識的人,看到這個問題都會覺得這麼傻逼的問題還有人問,居然還有傻逼答,哈哈,真搞笑。

當一個人連成長的意識都沒有的時候,他更是不會去重視自己的情緒了,然後導致情緒就像奔騰的洪水,四處泛濫,或者就是火藥,一碰就爆炸,最重要的是他不會去面對自己的情緒,更不要說去控制情緒了,他或許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有了負面的情緒,因為他從來沒有真正的重視過自己。

比如:我當前一段話寫完,我抨擊了很多人,一旦你在看到前一段話,內心是反抗的,是拒絕的,是排斥的,然後選擇了在心理反駁我,而不是順著我的思維走,去反思自己,或者一點感觸都沒有,那麼你就是一個沒有自我成長意識地人,特別是這一句話說完以後。

沒有自我成長意識的人,就好像一個人沒有了吃飯的意識,他就不會吃飯了。沒有了走路的意識,他就不會去走路了,沒有了睡覺的意識,他就不會去睡覺了,沒有自我成長意識的人,他就不會去成長了。

那麼自我成長的意識到底是什麼鬼呢?我理解的就是:很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負面上的情緒。是自己很想知道。當你有了這樣的想法以後,你就可以踏上深挖自我的修行之路了。

好了,這只是一個開端,重點就在後面了。

當一個人有了自我成長的意識以後,也進行了深度的挖掘自我內心以後,知道了自己的情緒源頭是怎樣以後(我就不寫源頭了,太難說了),大部分的人就會很迷茫,因為他還沒有樹立自我成長的目標和方向。

比如:一個人因為好朋友過生日沒有請他吃飯,他很生氣,很憤怒,然後他就去深挖自己為什麼憤怒,最後他得到答案就是:我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認為自己對於別人也很重要,所以導致對他人的期望太高,自己無法接受自己被忽視這個事實,又沒有好的辦法去解決被忽視這個問題,然後我的潛意識又不會覺得是自己錯了,所以就把過失推脫給沒有請我的朋友,然後以憤怒的方式去發泄我的情緒。

好,他知道了原因,但是他還是很難受很痛苦,就像很多人知道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一樣,這個人他知道自己為什麼憤怒,但是問題就在於他沒有理由要接受自己的憤怒,但是他會找到很多理由去發泄憤怒,這就是這個問題的重點了:人為什麼要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

因為一個人有了自我成長的意識以後,在深挖自我,認知自我的過程中,還應該樹立自我成長的目標。以上面的例子繼續談:如果這個人,他自己有自我成長的目標,他告訴自己要做一個寬容的人,那麼他就有理由去接受自己的憤怒,因為他要做這樣的人,所以就必須接受自己的憤怒,而釋放憤怒以後,就和自己的意願相違背了,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寬容的人,經常這樣的話,他就做不了一個寬容的人。

那麼寬容可以替換為任何一個詞語,比如:堅強,勇敢,大度,真誠,有愛,光明磊落這些,當然和可以換成:圓滑,腹黑,隨性,淡漠這些。

我告訴我自己要做一個有愛的人,寬容的人,勇敢的人,隨性的人等等這些,這是我做人的目標和方向,那麼這些目標,就直接影響到了我的為人處事。我要成為我想成為的人,我就必須接受很多負面上的情緒,我不能被這些情緒控制了,因為一旦被這些負面情緒控制以後,我就離我想要成為的人越來越遠了。

但是如果我內心堅定的知道我想成為的人,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且我釋放這些情緒,並不會影響我想成為的人,也不會影響我的信念,那麼我也可以去釋放。

就像我說我要做一個寬容的人:如果有人拿刀無故傷了我父母,我說我自己要做一個寬容的人,所以我不會尋私仇,我甚至不會罵他打他,我會用法律制裁他,但是我不認為我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

所以,當一個人有了自我成長的目標以後,而且是堅定的目標以後,他有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那麼就必須要接受某一些負面情緒。

再比如:我告訴自己,要做一個有愛的人,愛就是付出和成就對方,可以接受沒有任何回報,那麼在兩性關係裡面,當我的負面情緒一上來,我就會思考自己:為什麼有這些負面情緒,一直到我現在,能夠很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各種情緒和想法,一旦這些情緒和想法會影響到我想成為的人,或者我應該做的事情,我就會在腦海中暗示自己,告訴自己:不要忘記了自己的信念,要堅定,你正在妒忌,正在憤恨,這不是愛該有的行為,不要去想了,這樣會讓你很痛苦,這是找罪,放下吧。

做人和做事是一樣的,只要目標和方向樹立了,在自己沒有成為這樣的人以前,在事情沒有成功以前,就是要接受這些負面情緒,不然所謂的方向和目標就是一句空話,它會被你的各種負面情緒打擊的千瘡百孔,讓你後悔不已。

所謂的不要壓抑,其實是建立在:你釋放情緒並不會影響到你的目標和方向,不會影響到你心中的信念,只要信念堅定,你的目標和方向不變,你偶爾放縱自己也無所謂,因為你自己知道你在幹什麼,你也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比如:我不需要對每一個人都愛,對每一件事情都寬容,但是當我想寬容的時候,我就可以寬容他。當我想愛她的時候,我就可以愛她。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懂不懂,反正我希望有人可以通過這篇文章,從此有了自我成長的意識,有了挖掘自我,認知自我的意識,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沒有成長意識的人最可怕,當然你也可以不成長,又沒有人逼你。

最後,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這是機緣巧合,是運氣問題,祝你好運。

完畢,忽略錯別字。


是你的妒忌、貪婪、慾望、驕傲逼你步步向前。

而不是你的善良、溫和。


因為沒有任何人是不存在這些不好的一面。 我認為可以用太極的圖案來形容把。

那些好的一面是白的,陽性的。

而那些不好的一面是黑的,陰性的。

一個人維持自己的內心的平衡,光靠著陽性的,所謂的正向的力量是不行的,反之亦然。

一味的抑制自己的另一方面,不僅僅是對自己本性的一種破壞,也是會導致各種各樣的不好的結果,例如說無法正視別人內心的黑暗,無法接受世界上如此多黑暗的行為,甚至於因為這些東西的影響,而成為一個所謂的愚蠢的聖人。

其實嘛,還有很多心理上的原因。

也有人說過了,如果無法直面自己內心的黑暗,又怎能讓自己成為完整的自己,有時候某些你看起來不好的想法慾望,卻反過來在無形中推動著你在一步步向前,而那些所謂的好的想法,卻很可能讓你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嘛,好問題,也有很多好答案了,就這樣。


之所以人會有動力要去接受(不論是自己接受還是在親密關係中尋求對方接受)這些不能在公共社會環境公然表達的一面,就是因為這是人類在基因延續目標之外,存在一個心理層面的超越動力——「被理解」。

這個目標在某種程度上會比基因的延續、個體的生存更為困難。對比基因的延續,其實我們能在這方面做得已經很多了,在這個人類能夠上天入地的時代,提高分娩存活率、把一個小孩安全地撫養成人已經比古代要強上太多了。在個體繁衍需求的解決這個問題上,或許更多的是受到經濟、教育、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比如二孩、單身、丁克等)。雖然科技如此發達,但對於人心的了解卻還只是皮毛:我們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主宰自己的意識,我們為何成為這樣的人,又因為什麼而高興、因為什麼而悲哀。我們把自己作為對象,尚且一知半解,可以想像了解他人同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知道所有的道理,但是卻不過好一生,不就是透露著這種無奈么。

這是「被理解」這個目標本身的困難,同時它還被深刻在DNA中的物種延續動力影響。基因需要延續,才不會管個體是否需要被理解,是否能夠被理解。畢竟每個人都是特別的,是不同的,社會的運行(特別是文化、教育)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所有特殊需求,特別是對基因延續種族壯大無異甚至有害的需求。社會運行首先努力去滿足的,總是那些共通的,對生存延續有所助益的需求。因此我們建立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制度,又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倫理道德(社會人際交往間的制度),什麼情感能夠被當中表達,而什麼樣又是失態,什麼品質的人值得信賴,而又有什麼品質被稱得上渣等等。這首先能夠滿足最基本的食色等天性需求,不至於因為無序爭搶資源而導致大混亂,其次對於那些經過包裝能夠適應群體生活的慾望也能夠得到部分的滿足(比如攻擊慾望被包裝適應社會後,會通過職場競爭等方式釋放)。

但是僅有這些就夠了么?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我們是每一個個體都獨特的人。還有一些無法在社會層面得到理解的部分,同樣有著被理解的需求衝動,最理想的狀態便是自己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意的人能夠理解自己。正是「被理解」這種需求,創造出了人類很大一部分的藝術文化乃至科技作品,這種動力如此之強,正是因為我們都感受得到「被理解」的困難和美好。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題主所說這些公開表達會被「淘汰」感受,正是許多嘆為觀止的人類行為背後的動力,是人在個體和群體間拚命尋找平衡、成為自己的痕迹。因此假設沒有這部分負面的內容,那麼難以想像人類有如此旺盛的動力和如此精彩的成就。

個體嘗試去接受自己的這一部分,就是個體在尋求屬於自己的一個平衡,就是成為獨特個體的過程。這部分一定會存在,它或許會成為強大的驅動力,或許也會變成自己的束縛,它是個體無盡的可能性。

希望能傳達給你

如需要進一步諮詢,可以聯繫微信:headacheliu


真不是我說,這問題問得一點都不好。

雖然我知道,像我這類內心糾結的人,一般都會找兩本心理學的書看看。但至少也要具備看懂意思的能力了,而且不要胡亂聯想。

題主這個問題包含了三個概念和好多個小問題。

首先一個是人邪惡卑鄙。。。等等的不好的一面,在人與人相處的時候,會被隱藏起來。

這個問題里,所謂人的負面是整體的,是全體人類的。不是個人的啊親!

比如說,卑鄙這種屬性,很難相信一個受到現代文明洗禮的人,還能有多卑鄙。

這些負面屬性,即使有,也是少部分的。都不用社會教,我們都會向他人表現自己善意的一面的。

如果有人顯露了自己卑鄙的一面,其他人就會說,人是卑鄙的。那我們簡直是躺槍啊。

我說題主你是人,所以你是卑鄙的邪惡的。。。。你什麼感覺?

無緣無故被別人這麼說,簡直就是被指責了。

人類在乎他人的評價,所以隱藏起來了那些負面屬性。希望這麼說,題主能懂。

其次,倒果為因,整體描述個體。

前面已經提到了,人類發現了一些人性中的固有屬性,比如自私等天性。

但你絕對不能說,因為人類有自私這個屬性了,所以人就該自私了。

美之為美斯惡也。

正因為有些人的自私,才襯托出了另一些人的無私!美與丑,善與惡,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最後,再談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人與全體人類的關係!

題主你跟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會產生親密關係。

看不順眼的繼續看不順眼就對了。

我但求你不要說,人都是一樣的,我對他好了,他也必然應該對我好。

那就太天真了。

總之題主搞清楚概念先吧~

以上解釋也是有感而發,沒有什麼專業術語我只是對心理學和邏輯推理感興趣。


傷害、憤怒、卑鄙、嫉妒、恨意等等的情緒或者情感,他們都不是來給你搗亂的。

大自然進化了幾百萬年才進化出來的東西不可能是多餘的,任何一種情緒,或者情感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我們舉幾個實際的例子,比如有人罵我們蠢貨,憤怒就會調動腎上腺素來表保護我們的自尊;如果我們感到疼痛恐懼感,就會調動腎上腺素來保護我們的身體,下一次遠離引起疼痛的東西,如果我們站在懸崖邊上緊張感,也會通過腎上腺素讓我們提高警惕,恐懼感,也不至於讓我們去挑戰非洲的獅子,如果我們打破了花瓶內疚感就會提醒我們是我們,下次注意……

我們大腦裡面有一個警報系統,是動物保護生命本身的監控機制,負責發現外在的生命危險,一旦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它就會警告大腦產生一系列情緒激素,各種情緒會激活腎上皮層的一個區域,瞬間分泌腎上腺素這種東西,腎上腺素開始水解糖原脂肪,甚至是肌肉,等等產生能量,綜上所述,可以說:情緒就是能量!

另外,我們平常喜歡說什麼正能量,負能量,比如說壓力感,恐慌,等等不安的情緒,被稱為負能量,我覺得實在是委屈它們,因為這些都是你的一部分,無所謂正負。

比如,沒有壓力感就真的好嗎?

有一個例子我們不是都知道?就是在水塘裡面放一個小鯰魚,結果整個水塘都被激活起來顯得生機勃勃了,因為鯰魚會吃別的小魚,鯰魚對於池塘的魚來說就是壓力源,在這裡壓力感起了促進作用。

另外還有些例子,比如說拿破崙就是喜歡用最怕死的人做哨兵,由把危險阻止在待發生階段。為什麼?其實遇事恐慌也是我們討厭的情感,哎,它其實也是有價值的,因為習慣於恐慌的人膽小,膽小又是什麼呢?——他只是對危險的非常敏感!這種對危險的敏感察覺對於戰爭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以上啊以上 歡迎贊贊~這才是關鍵!


推薦閱讀:

是否經歷過親密感情的背叛和抽絲剝繭地還原過殘酷真相的人才能在看《福斯特醫生》時痛苦地感同身受?
女友和她父親要我用中醫治療抑鬱症,如何是好?
人們在愛情中說的「合適」究竟是什麼意思?這種「合適」是哪些層面上的?
情侶每晚都很親密導致兩個人都睡不好,如何解決?

TAG:心理學 | 心理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 親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