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杜甫被稱為「老杜」,而李白沒有被稱為「老李」?


杜甫未曾年輕,李白從未老去。


我是來為第一名的答案作注的。第一名的答案說的真好,經得起一遍看,二遍思,三遍嘆。

以前讀過一點李杜,斗膽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淺薄之言,見諒。

其實,按著年齡,李白大了杜甫整整十一歲……真的。杜甫詩712-770,而李白是701-762,自己加減乘除一下。可是為什麼杜甫就被叫老了呢?(杜甫淚流滿面)

把李杜生平拽出來吧。先說李白這個人,有點兒不接地氣。

他的家世生平都不可考,這在中國文學史上算是一個大疑點,眾說紛紜,意見相左,各持己說至今也沒有定論。

李白在《與韓荊州書》說:「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

又在《贈張相鎬二首》其一中說:「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

漢將飛將軍李廣是隴西成紀郡的,李白又寫過不少刀光劍影,快意恩仇之作。似乎是可以扯動一塊去的。

可是,矛盾出來了。

在公元762年,李白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去投奔了一個人,叫范傳正,並在病榻上將全部詩稿託付於他(注意此處)。李白這個人不羈豪放,寫詩做人都得罪了不少人,但是他並不是沒有腦子的,會將詩稿託付給一個他不信任的人。范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中有寫到李白是東晉安帝時據河西五郡的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

另外,他族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也有印證。

奇怪的是,李白卻未被「編入屬籍」。郭沫若後考證,實為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捏造,抬高自己門第。我覺得此話不可信,李白是這樣自由放縱的一個人,他不屑。

可是,他自己所有的詩作中幾乎沒有語及父母兄弟處(幾句高堂等等)

再言出生地,有多種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郭沫若提的生於「中亞碎亞」和魏顥《李翰林集序》中說他「身既生蜀」。

隨便信一種……我也無法考證。

又加上李白一生足跡,最飄忽不定,「一生好入名川游」,神龍見首不見尾。

暈了吧,瞧,太白有這麼撲朔迷離的家世,怎麼能不沾點仙氣呢。有點仙氣的詩人,怎麼會「老」呢。老李老李的叫,不就瀆神了咩。

而杜甫怎麼樣呢?

不好意思,已經有定論啦。他出身於官僚世家(雖然已經衰落了,他父親是個窮縣令),自幼就會說「詩是吾家事」。都有本可循。比較接地氣,所以老杜老杜叫著也沒什麼。

上面太扯了? 其實我也覺著有點。下面來點正經的。

大多數人認識李杜都是從他們的詩作開始的,那我先談詩風吧。

李白是典了型的豪放俊逸,而老杜是典了型的沉鬱頓挫。都是唐代到了極點的好。什麼叫沉鬱?沉鬱對應的是淺薄,簡單的說,杜詩不淺薄,而頓挫對應的是平直,你且看杜詩音律格調……真真的抑揚頓挫。

什麼?什麼叫豪放俊逸?「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自己體會去吧。

一個洒脫的人,通常是不顯老的。參照蘇軾,還有周華健。。。李白其實也不洒脫,他只是寫了些看似洒脫的詩罷了。人們通常通過詩去認識一個詩人,所謂「讀其書,如見其人」。李白就洒脫了,年輕態了。而杜甫,無論是詩作還是為人,終其一生無法做到洒脫。在人們心中,他就這麼一直皺著眉頭阿,憂國憂民阿……能年輕的起來么

這也和他們倆的思想不同有關,杜甫詩周情思孔的一個大儒,李白偏道,受道家遊仙,出世思想影響最多。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擅寫酒月,一個常用飢飯,一個嘆個人失意,流連於纏綿情趣,一個痛社會亂象,憐民生疾苦。李詩是神隨意到,一氣呵成,如瀑布銀河,自天而落,大類《莊子》《離騷》。杜詩是千錘百鍊,一絲不苟,如長江洞庭,水涵乾坤,極似《左傳》《史記》。

李白像極了滿懷熱血闖天下的少年,杜甫則是世態炎涼的人生之秋。

認為李白年輕,是因為李白名篇幾乎全在早年。他自己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李父在「余小時,誦《子虛賦》,私心慕之」(這裡說明一下,李白有個特別好的父親,這也能體現出西域之家傳統文化上的開放性)。

太白還作了好多「十五」的詩。什麼「十五學神仙,遊仙未曾歇」(道家之術,修身煉丹師唐社會風尚)「十五學劍術,遍干諸侯」(有點俠氣了吧)「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奇書也就是雜書學術,跟那時大多書死讀書,讀死書(主要是儒家經典)的小孩不同,所以想像力未被拘束)

這些詩作還不算出名……來幾篇膾炙人口的。

《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
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是在公元720年游渝州(重慶)所作,結果因為年輕氣盛,稍有狂傲之態,被李邕冷遇了。

此後返鄉,三年中,發憤讀書,以期大有用於世。

李白的青少年時代正式「開元之治」的前期,唐玄宗那會兒還沒遇上楊妃,正勵精圖治呢,姚崇,宋璟,張說都是輔佐他的名相。國家可謂是如日中天,欣欣向榮。尤其是開科取士制度的實行,自漢以來形成的門閥世胄盤踞上位的現象得到很大扭轉,出身寒素的知識分子可以借著科舉之途旦夕間出人頭地,出將入相,極大的鼓舞刺激了有才之士。(聯繫一下前不久我剛剛看到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說「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

李白這時有點名氣了,可是也傲嬌了。地方長官推薦他,他卻推辭不去,怎麼著呢?原來愈是推辭不去,卻愈造聲譽。自下而上,造的大了,直達天子。

他是想「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還是抱著「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最初的夢想呢。多麼的單純而年少啊。

後來,他繼續漫遊,到了江陵,遇到了司馬承禎(很重要),自此他的遠大抱負明朗了,形象化了,由外而內的,大鵬成了李白的精神圖騰。接下來繼續開始他一生最快意的漫遊,從政不成的焦慮沒有佔據心頭,行囊中川資豐厚,可以盡情揮霍,(「東遊淮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像不像儒林外史里的杜少卿?)又正值青春年少,風流倜儻,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望天門山》《靜夜思》《望廬山瀑布》《峨眉山月歌》等都作於此時。

接下來的十年,他自稱是「酒穩安陸,蹉跎十年」。中間他在安陸娶了個妻子,一入長安遇冷,徘徊於君門下而不得入,他日以鬥雞,走狗,飲酒,賭博為業。有《白馬篇》可證。

《行路難》《蜀道難》也作於此時。這時的李白,失望卻不絕望。

二進長安,見賀知章,相許為知己(那個橋段特動人,賀知章都八十四了,一見之下,直呼「謫仙」)賀老對李白可謂起了「道夫前路,開化渾沌」的作用。後來的事,你們都知道拉,就不寫了。

李白被賜金還鄉後,作了《登金陵鳳凰台》《夢遊天姥吟留別》。這時候他已經是完全絕望了。無所作為而去,且永無歸還之日。通常追求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痛苦也就越深刻。李白自此就走上了修道求仙的道路。

這時詩作的轉型要注意一下,待詔翰林之前,全是尋山逐水,狂放不羈,對社會的強烈批判是因為個人不平。放逐後才有興亡之感,蜀黎之悲。這時的李白已經超越了自己我,你且看他對社會的觀察力,對政局的高度警惕。

但是後期……已經沒有年輕那般膾炙人口的名篇了。長期被摒棄在政局之外的焦灼,讓他轉向了山水詩,《秋浦十七首》《獨坐敬亭山》。白寫山水不同於王孟,山水亦是詩人淚水,還有難以訴說的孤獨之感。

李白晚年在東南一帶漂泊,病逝,絕嗣。

李白一生都在希冀的歡欣與失落的痛苦中搖蕩心靈,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徘徊,蔑視權貴,放聲高歌,酣飲達旦,是個放浪於詩酒之間的謫仙人。其作詩使氣而不喜繩墨,不耐雕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體制比較自由的七古,意態比較輕靈的七絕,都是他的拿手好戲。

而談到杜甫……我不想寫了,怕給寫歪了。說幾句行話把。

杜詩的風格大概是在安史之亂前夕形成,而滋長於數十年後天下瓦解,遍地哀號的苦難中。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軍閥並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詩人意志消沉,再無昂揚自在的詩句了,響於剛剛過去年代的充滿自信浪漫的情調在杜甫這裡戛然而止。此時國難當頭,杜老直面苦難,傷時感懷,他不僅僅是個觀察者,記錄者,他的命運也與那個時代的苦難緊緊糾纏在一起。在飄零的旅途中,他身上背負著民族與國家歷史沉重使命,凝視著血流汩汩的大地。

是為千秋絕調

李白並非無蒼涼悲壯之作,只是其不精於此道。杜詩也不乏清新秀麗之作,只是並非其代表。

王漁洋評論盛唐詩,以李杜為二聖。李富於才,杜深於學。富於才者享於情,深於學者篤於性。

詩原本性情。以性情為詩,所以凌駕一代,妙絕千古。


總覺得在喊李雲龍。。。。


因為杜甫的詩格律工整,氣度儼然,一派大家之象,杜甫本人也是現實主義詩人,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世間動亂,談起杜甫,都是憂國憂民四個字,一如老者,再者為了和杜牧區分,於是名之 老杜

而李白的詩風,輕靈飄逸,不拘一格,從格律上講,絕句,長詩李白都有嘗試,其本人是浪漫主義詩人,這一氣質與青年相符合,因此給人的感覺就是永遠年輕,所以沒有 老李


謝師姐邀。

這個題目我今天早上就看到了,之所以沒有答,是因為我覺得最高票的小刀同學總結的很好了。所以我就補充下,糾正幾個誤區吧。

Q1 : 杜甫被稱為老杜是為了和之後的杜牧區分嗎?

A :不是!恰恰相反,杜牧是因為老杜而被稱為小杜的。

杜牧是803年出生,26歲中進士。 沈傳師在821年 《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員外題示》里寫到:「鏘金七言凌老杜 ,入木八法蟠高軒。」 當時杜牧才18歲,怎麼能和杜甫相提並論。而且新唐書里也記錄其先後順序,

牧於詩,情致豪邁,人號為「小杜」,以別杜甫雲。

——《新唐書 列傳第九十一》

Q2: 杜甫被稱為老杜是因為他憂國憂民,描寫現實,並且姓氏少見嗎?

A: 我覺得不是,白居易也是現實主義詩人憂國憂民,白姓當時比杜姓還少,為什麼沒有人叫白居易老白?和後世的老白乾區別?

大家平時生活里,難道會因為一個人姓李就不叫他老李了嗎?會因為一個人姓「苟」而叫他老苟嗎?

我覺得,杜甫被稱為老杜,很大程度是因為晚年自號「少陵野老」。因此,「老杜」這個稱號其實就是減縮版的「杜工部」「少陵野老」「杜少陵。」 李白就不太需要,因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用到兩個字的時候,太白、青蓮都比子美好使的多。

Q3: 李白沒有被稱為老李是因為李商隱不會被稱為小李嗎?

A: 這個是不對的。

首先參看Q1,就知道,大小杜是因為先有的大杜因而為了區分才稱之為小杜的,所以,後人哪有因為小李而命名大李的?為證明是李白不會被稱為老李,而拿出李商隱不會被稱為小李來說明。且不說李商隱能不能被稱為小李和有沒有被稱為小李,就是單純地看前後關係,李商隱也影響不到李白吧?

以上。


詩詞格律尚不懂,以下開啟高考作文模式。

-------------------------------------------------------------

杜甫入世,察民間疾苦,嘆世道悲涼,情懷悲天憫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

李白出世,游山川湖海,結四方摯友,詩風浪漫豪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滾滾塵世總會將人打磨得滄桑,時間終究成就不朽。

率真俠氣的赤子之心永遠年輕,歷史留下飄然背影。

老杜,這是對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的尊敬,沉甸甸地壓在心頭,但是很有分量。

老李?不~這樣一個洒脫雄放不染凡塵的人啊,真教人擔心這個字會壓住他的衣角呢~


唐詩至宋,風格為之一變。王水照先生和朱剛先生在《蘇軾評傳》中說得好,如果魏晉是情感高度的文學自覺,那麼宋代應該是理性高度的文學自覺。

理性的文學自覺,最主要體現在對於文學創作的自覺上。正因為自覺地意識到了文學的創作,宋人竭盡全力地在總結創作詩歌的經驗(說來也是很有趣,除了唐人之外,魏晉南北和宋人都是總結創作的死忠粉)。不管從最初的那一本薄薄的《六一詩話》,還是到之後系統思辨的《滄浪詩話》,不管從」練「,還是」悟「,宋人所求無非是作詩之法。

自然,作詩是有難處的。在唐詩高高的山峰背後,宋人實在有太多的無奈,「彷彿好句盡被唐人道盡矣」。而在唐詩這座大山上,李白與杜甫絕對是並立的兩座奇峰。太白詩代表了唐詩渾然風格的最高水平,才氣澎湃到讓後人無法企及,美句佳篇,信手拈來,奇瑰雄偉,想像難及。可杜詩不同,杜甫自稱自己「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在格律、對仗、用典上苦下功夫,雖然也達到了另一個角度的最高水平。但比起李白,杜甫這樣的高峰似乎讓人覺得親切一些,因為格律、對仗、用典這些東西畢竟有道可循,雖然到不了杜甫的水平,但按部就班地學寫出來的詩,似乎也不會太差。

因而宋人是更愛杜甫的。自宋之後,「李杜優劣論」始終是許多文人在著作中表態過的一個問題,而毫無疑問,宋人是更愛杜甫的,不,是最愛杜甫,沒有之一。因為杜甫的詩給他們樹立了典範,也指導了幾乎整個宋代詩歌的創作,杜詩的風格也是宋詩的主流。「老杜」一名,自此而來,「老」的意思,約莫是對杜甫的一種尊稱,也是對杜詩風格的總體概括。苦、病、痛、離別、歲月消逝,還有那幾乎讓人心醉又心碎的胸襟——家國天下和離恨別愁,都裝進那個瘦弱的身軀里,迫使著詩人老去。歲月催著一篇篇的詩歌從他的筆下紮根發芽,然後長成參天的大樹,讓後世的人永遠仰望著這個衰病老人的人格魅力與文學光芒。

詩人老去,化作江山的泥土,化作一卷卷經代代文人不厭注釋箋疏的杜詩全集,但,「自伊去後,滿朝文士,斯道寂寞」也?

自他之後,誰又有那樣的人格和才華,足夠在前尊稱一聲「老」呢?

題外話。

杜甫的詩是憂,但李白詩在我心中非「曠」,而是「渾然」。「渾然」是一種很難概括全貌的感覺,是一種天與地一體的壯麗和瑰奇,司空圖在《詩品》中將「雄渾」列為第一位,我覺得這也是唐詩給人最深刻的感受: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稱得上「曠達」的,我覺得其實是蘇軾的詩,其實人人都愛李白杜甫,往往忽略了蘇軾,蘇軾的詩學問與文學兼具,常常具有人生哲學之思,而他的經歷也足夠讓他成為自古往來文學史中最曠達的詩人。我堅信他是所有詩人中最完美的,也是所有文人里最完美的,沒有之一。


反對排名第一小刀的答案。

你一定沒看過杜甫的《飲中八仙歌》,

《房兵曹胡馬詩》,《贈李白》,《畫鷹》,《今夕行》,《醉時歌》等等等等.......杜甫幽默起來要把人笑死啊,狂起來也是嚇人,為啥隨便寫句看似對稱的話就那麼多贊..........

好像曾經看過人論述過這個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個印象的問題。

1.中年後,杜甫心態比較老,自稱老且病的詩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後人以其自稱而稱其老。

」老病巫山裡,稽留楚客中。葯殘他日裹,花發去年叢。」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

2.並不是因為和杜牧的對比而有老杜,杜牧之前便有人稱他為老杜了。剛百度了一下那人叫沈傳師,他的詩里說

鏘金七言凌老杜,入木八法蟠高軒。

嗟余潦倒久不利,忍復感激論元元。」

3.宋代兩位詩人的大力「宣揚」,一個是方回,另一個忘了..


王維也沒人叫他老王,張九齡也沒人叫他老張。

只有一個原因:姓杜的人沒有姓李、姓王、姓張的那麼多。

同樣,蘇洵能夠被叫老蘇,前提條件就是姓蘇的也不多。

同時,他們又必須區別於杜牧、蘇軾、蘇轍。

因為這兩點,才冠以老字。


咳咳,首先,其實除了『老杜』,據宋人說還有稱為『大杜』的。

宋人潘若同《郡閣雅言》『杜牧』條:

杜牧舍人罷任浙西郡,道中有詩曰:「鏡中絲鬢悲來慣,衣上塵痕拂漸難。惆悵江湖釣魚手,卻遮西日向長安。」與杜甫齊名,時號大、小杜

說說「老杜」

一、據說可能首稱老杜的是韓愈,《感春四首》其二:「近憐老杜無檢束 , 爛漫長醉多文辭」。(是句亦有作「李杜」,見後文),這個如果文獻上證實度更強的話,可把沈傳師說往前再推進十幾年

此後,一批宋人習以為常的大呼「老杜」。

二、直接著書時在書名上大呼「老杜」的,據記載至少有四種:①《老杜別集》,宋人蘇舜欽編。②《容齋隨筆》提到的《老杜事實》。③《老杜詩評》五卷 ,宋人方深道撰,《四庫總目》存目。(附論《老杜詩史》)④《重雕老杜詩史押韻》,殘八卷,元人佚名編。書名直稱老杜和信筆於文,影響力還是不一樣的。一個一個說:

1. 《老杜別集》,《杜集敘錄》著錄 (張忠綱等編著,齊魯書社 2008年版,10頁):

舜欽於景祐三年(1036年)編成《老杜別集》,收詩三百八十餘首,已佚,僅存舜欽所撰《題杜子美別集後》雲 :「杜甫本傳雲,有集六十卷,今所存者才二十卷......今以所得,雜錄成一策,題曰《老杜別集》,俟尋購僅足,當與舊本重編次之。」......韋驤(1033-1105)《簡夫丈昔遺&<老杜別集&>而驤以外集當之久而亡去,近承 多本因以詩請》......

是知此書確名《老杜別集》。

2. 《老杜事實》

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六:

近時有妄人假東坡名作《老杜事實》一編,無一事有據。

洪邁《容齋隨筆》卷一「淺妄書」條:

俗間所傳淺妄之書,如所謂《雲仙散錄》、《老杜事實》、《開元天寶遺事》之屬,皆絕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至以《老杜事實》為東坡所作者,今蜀本刻杜集,遂以入注。

胡仔《苔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八:

若近世所刊《老杜事實》及李 歇所注《詩史》皆行於世,其語鑿空,無所考據,吾所不取焉。

莫礪鋒撰文提到朱熹稱之為《東坡事實》,我以為標點做東坡《事實》或也不為過(見《跋章國華所集注杜詩》,《朱文公文集》卷八四,另,標為《東坡事實》則亦或與宋人何薳《春渚紀聞》卷六相混誤。);

在收錄此種偽托蘇軾「偽蘇注」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卷首《集注杜工部詩姓氏》中則稱為《釋事》。

莫文推測:可見這種「偽蘇注」的全稱應為《東坡杜甫事實》或《東坡杜詩故事》,也就是題中既有東坡二字,又有杜甫或杜詩二字,所以能有兩種簡稱。

由此也可知此書名稱甚多,然至少有一名為《老杜事實》。

3. 《老杜詩評》及《老杜詩史》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諸家老杜詩評》五卷,續一卷,莆田方深道集」。

《四庫總目》存目有《老杜詩評》五卷 ,宋方深道撰。

《杜集敘錄》(53頁)著錄有《諸家老杜詩評》五卷,宋方深道輯。

此書有國圖藏明抄本,存三卷;北大圖書館藏清初抄本,題《諸家老杜詩評》,為李盛鐸舊藏。整理本此書收入《杜甫詩話六種校注》中。

按:方深道,興化(莆田)人,徽宗宣和六年(1124)進士。方次彭之子,官奉議郎,知泉州晉江縣。此書方深道《序》:「先兄史君嘗類集《老杜詩史》(《杜集敘錄》誤標作『先兄史君嘗《類集老杜詩史》』,誤),仍取 唐宋以來名士評公詩者,採摭其語,另為卷帙,號曰《老杜詩評》以附《詩史》之後。」郭紹虞《宋詩話考》:「深道醇道乃兄弟行,正集續集正出二人分編,陳氏合為一人非也。」

4. 《重雕老杜詩史押韻》

《杜集敘錄》著錄(115頁),湖南圖書館藏元初刻本,二冊,八卷,黃丕烈有跋文,內謂「每卷標題《重雕老杜詩史》,下俱剜去,後亦知之,茲復舊名為押韻者,因卷中版心間有押韻字樣,知是書名必如是。」

三、老杜與小杜及其他

有稱杜牧為「小杜」,因杜甫;而說「老杜」是因為有小之稱以別之,因後而先或有不妥。(于謙他爸於小謙的邏輯?)

大小杜之說:

宋人孔平仲《孔氏雜說》卷三:

漢有小杜律,郭傳躬父弘習小杜律,杜周之子延年亦習法律,故對父言小。唐有小杜公,杜審權與杜尉鬮將相,而斡認裕故世號審權為小杜公。杜牧之號小杜,亦以對老杜言之也。古有三李杜:李固、杜喬,李膺、杜密,李白、杜甫也。

宋人謝采伯《密齋筆記》卷四也提到此說:

李杜齊名者,有三:東漢李固、杜喬,李膺、杜密,唐李白、杜子美也。若小杜亦有三:漢杜周子延年,亦習法律,故曰小杜律;唐杜審權與尉閬裕故審權曰小杜公;杜牧之對老杜言,亦曰小杜。前輩已拈出,今書以示子。

其中,杜悰、杜審權又稱「老杜相公」、「小杜相公」,五代時人劉崇遠《金華子雜編》:

杜審權以廟堂出鎮浙西,審權字殷衡,懿宗朝以門下侍郎出為鎮海軍節度。清重恭寬,雖左右僮僕,希見其語。在翰苑最久,常侍從親密,性習慎厚故也。在任三載,自上任坐於東廳,洎於罷去,未嘗他處。雖重臣經歷,亦不踰中門,雍容之度,丹青莫及。時邠公先達,人謂之老杜相公。審權,人謂之小杜相公也。《新書》作「小杜公」。

錢易《南部新書》卷五:

杜邠公先達,人謂之「老杜相公」。杜審權晚,人謂之「小杜相公」。

關鍵之關鍵,還看開頭提到的,可能的杜甫首次成其「老杜」。韓愈稱「老杜」之詩,《感春四首》其二,《韓昌黎詩系年集釋》註:「魏(懷忠)本引韓醇曰:元和元年春掾江陵作」。是系在唐僖宗元和元年(806),是年小杜方三歲。(按,前文二位兄台回答里都提到的沈傳師《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員外題示》詩的時間,與此也相先後,也是大略相合的。)說老杜之稱,出現在韓詩到沈詩之間的時間段內大概是可以的。

按:四部叢刊影印元刊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作老杜,檢《韓文舉正》《韓文考異》亦無異辭,是此本作「老杜」。而海源閣藏廖氏本、宋蜀刻本《新刊經進詳註昌黎先生文集》等本作「李杜」。

至宋人則大呼「老杜」:

《冷齋夜話》卷四:

魯直曰:「老杜詩云:『黃獨無苗山雪盛。』『黃獨』者,芋魁小者耳,江南名曰土卵,兩川多食之。而俗人易曰『黃精』,子美流離,亦未有道人劍客食黃精也。如淵明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渾成風味,句法如生成。而俗人易曰『望南山』,一字之差,遂失古人情狀,學者不可不知也。」

《朱子語類》卷一四〇

文字好用經語,亦一病。老杜詩:「致思遠恐泥。」東坡寫此詩到此句云:「此詩不足為法。」

云云。

另有稱杜陵老、杜老者: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六十『湖』字『宋黃山谷詩』條

《過洞庭青草湖》: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似為神所憐,雪上日杲杲。青草湖,一名洞庭庭湖。《荊州記》云:因青草山為名。《詩》曰: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我雖貧至骨,猶勝杜陵老。憶昔上岳陽,一飯從人討。杜陵老,謂子美也。嘗有詩云:「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又云:「少陵野老長聲哭。」

參考文獻

張忠綱等編著:《杜集敘錄》著錄 ,齊魯書社 2008年版。

劉藝:《漫議 「老杜」》,《杜甫研究學刊》1998年第四期。

莫礪鋒:《杜詩「偽蘇注」研究》,《文學遺產》1999年第一期。


1,杜甫中晚年以後心態比較老,詩中常有老字,後人即以其自稱而稱其老。杜甫自稱老且病的詩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舉例了。

2,還在杜牧前,就有蘇州書法家、詩人沈傳師,字子言,開始叫他老杜了,並不是因為有杜牧而後有老杜,沈傳師,貞元末登第,歷官拾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寶曆中,由尚書右丞出為宣歙觀察使,復入為吏部侍郎。有才行,工楷法。 他的詩說:。

鏘金七言凌老杜,入木八法蟠高軒。

嗟余潦倒久不利,忍復感激論元元。

3,到了宋朝,有兩位詩人在多首詩中直呼老杜, 慢慢的就流傳開了。

一個是宋人方回,詩云:

不爭老杜廣文飯,且共仰山鶖子茶。

又有詩云:

客久已無味,更苦貲用乏。

年邁欲不競,仍著疾病壓。

相望五百年,老杜卧夔硤。

浩然詩不多,句句盡堪傳。

他另有詩為:

天下詩人推老杜,老杜又專推浩然。

他還有《哭肯堂趙公擬老杜八哀體》等詩。

另一個人是宋·方岳

他的《除夜》:

莫嫌工部太侵尋,老杜稱呼直至今。

我但六年難改口,不知老杜更年深。

《是夕雨再用韻》

生計蕭條老杜陵,秋風檢點又東屯。

碧雲句好山圍屋,黃葉村深僧扣門。

後來宋人王之道也有詩作《久客和子遠用老杜韻》、《追和老杜種萵苣詩》等。

引自杜甫為何稱老杜


為何稱為老杜,前面無鋒和點檢形骸都說得很好了。

但第一名說杜甫未曾年輕,我不開心了。

杜甫後期寫的自傳性的敘事詩《壯遊》中描述他早年的詩句: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級,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台,已具浮海航。

當時杜甫也有雄性壯志,也有不可一世的氣概,也曾如同李白的瀟洒快活。

聞一多的《杜甫》中有一段對杜甫的描述:

大約在二十歲左右,詩人便開始了他的飄流的生活。三十五以前,是快意的遊覽(仍舊用他自己的比喻),便像羽翮初滿的雛鳳,乘著靈風,踏著彩雲,往濛濛的長空飛去。他脅下只覺得一股輕鬆,到處有竹實,有醴泉,他的世界是清鮮,是自由,是無垠的希望,和薛雷(博主注,即雪萊)的雲雀一般,他是

An
unbodied joy whose race is just begun

三十五以後,風漸漸尖峭了,雲漸漸惡毒了,鉛鐵的彎窿在他背上逼壓著,太陽也不見了,他在風雨雷電中掙扎,血污的翎羽在空中繽紛的旋舞,他長號,他哀呼,唱得越急切,節奏越神奇,最後聲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挫敗是勝利的挫敗,神聖的挫敗。他死了,他在人類的記憶里永遠留下了一道不可逼視的白光;他的音樂,或沉雄,或悲壯,或凄涼,或激越,永遠,永遠是在時間裡顫動著。

杜甫也曾年輕,只是命運催人老。


李白的傳世之作大多是樂府和絕句,風格飄逸;杜甫的傳世之作主要是七言律詩和《三吏》《三別》這樣嚴謹的作品。人們的刻板印象會覺得杜甫老氣橫秋。

但我覺得杜甫也不算「從未年輕」,可以看他詠美人的《詠懷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除了關注社會,從來沒失去對「美」的追求。

只有真正熱愛美、熱愛美人,又有杜甫一般才華的人,才能寫出這麼優美的詩。


杜自號「少陵野老」


覺得為了和杜牧區分才稱「老杜」的答案不大準確,怎麼不見為區分李白和李商隱稱李白為「老李」呢.贊成「杜甫未曾年輕,李白從未老去」的後半句.個人認為主要是代表作和總體詩風的問題.

杜甫也不能算「從未年輕.」杜甫早年家境尚屬優渥,早期杜甫的詩也是有幾分豪情在的,曾寫過「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更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言,在《贈李白》中更帶幾分狂傲之氣,大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氣.而後期杜甫個人生活困苦,仕途不順,又恰逢唐朝盛世轉衰,報國無門,詩風才變沉鬱頓挫的,最著名的「三吏」「三別」也誕生於這個時期.

整體上杜甫給人的感覺還是「噢國破了老百姓好苦啊好苦啊我不能報國好悲傷啊」,創作也趨向現實主義,給人一種「杜甫從未年輕」的感覺,給杜甫「老杜」之名,和他的總體詩風和個人境遇相符.

(另:「老杜」之名多聞於宋朝,此時杜甫可謂詩人偶像,當時政治作品或多或少都受其影響,也有可能是宋人一種尊敬、親切的稱謂.)

而李白也是有一些抑鬱之言的(「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只是李白能夠更好地化解人生境遇的不順,用一種洒脫的眼光看待,如《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李白心中苦悶作此排遣之詩,但仍有一種出世的洒脫情懷.而李白的代表作更不用說,豪情萬丈,個人十分喜歡《將進酒》.

李白的詩作大多意境開闊,鍊字更見大氣不凡,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總體給人一種洒脫飄逸的感覺.喜歡余光中的評價: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若要給李白安上「老」字,顯然是折了「詩仙」之名的.


是不是有這麼一種角度,機關里看大門的陸大爺快退休了,路過的人們都客氣的呼喚著老陸,回家了啊。機關頂樓里的李大爺年輕的時候見過最高領導人。其他人親熱的喊著李老李老。


李白不叫老李的原因,在我看來沒有那麼複雜,什麼從未老去什麼詩風雄奇,我覺得就兩個很普通的原因:音韻不諧、李姓人多。

(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哪一種文字像中文一樣有音調這個維度,說起話來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初中學英文歌時感覺英文如果人家把歌詞念出來你能聽懂,那麼唱出來也就一樣能聽懂。可是中文歌卻往往需要看歌詞才能知道究竟唱的是什麼。後來想明白了,因為唱歌時,曲調將音調替換掉了,失去了四聲這個維度,本來就有很多同音字的中文就更難聽懂了。)

括弧里這段話偏題了,只是為了簡略說明音調對漢語的重要性。而既然有調,就要追求和諧。

兩個三聲字連在一起讀,是讀不出的,必須將前一個變成二聲。而以平音結尾是符合韻律習慣的,說者順口,聞者順耳。

所以,李白也好,太白也好,謫仙也好,都是非常順嘴順耳的稱謂,而老李,在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沒人會挑這個兩個三聲字的稱呼。

更何況,李姓詩人何其多,除了跟杜甫的並稱「李杜」為了對稱而取二人之姓,其他時候「李」字怎麼能特指李白呢?叫他老李,那李頻李頎李賀李商隱甚至李隆基怎麼叫。

以上是回答李白為何不叫老李。至於老杜,我覺得這完全是對他的親切尊稱,不是誰都配稱「老」的!

這個「老」,既指詩作水平登峰造極,也指思想情操仰之彌高。在老杜面前,德藝雙馨這樣的形容都顯輕,因為他的詩作不僅是「藝」,更是生命火焰的無悔燃燒;他的情懷不僅是「德」,更是千古聖賢的仁者無敵。他在「幼子飢已卒」時,依然「默思失業徒」;在「長夜沾濕何由徹」時,想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面對這樣的人這樣的詩,誰能不感到可親可敬,既敬且親!他不稱老,誰配稱老?


因為杜甫寫詩更像一位憂國憂民的老人。

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這種為了國家不顧生死的精神,讓杜甫超越了年齡,超越了時空,更容易被他人稱為老X(老杜)。

而且杜甫早在唐朝就就有一個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愛好。杜甫寫道: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詩眼是:當春、無聲、江船、火獨明。

解釋一下當春。春天這裡應該是指杜甫作為能預報春雨的氣象學家運用氣象劃分法劃分出來的春天,也即太陽曆的3—5月。

無聲、江船就不說了。如果一定要問,我可以回答你一句:頸聯和頷聯描寫出一副動中有靜(頸聯),靜中有動(頷聯)的意境。

頸聯道出了全詩的主題:黑暗象徵著死亡,火作為光明象徵著生命。火獨明表現出了超脫於環境的生命力。

通過我的解讀,您是否也覺得杜甫確實應該被叫做老杜呢?


因為杜甫是中國人,習慣上可以成為老杜;李白是中亞人,名字是White Lee,要說也是老白,而不是老李……


杜甫年輕的時候寫的詩,大部分都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失傳了。。。


推薦閱讀:

如果可以重來,你希望有一個怎樣的人生?
三十歲左右(28~32)的你,現在處於什麼狀態?
你小時候創造過哪些獨特有趣的玩法?
為什麼《1984》成為知乎上一些年輕人新的政治正確?
你的優越感可以保持多久?

TAG:調查類問題 | 李白 | 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