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為什麼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諷刺題主且並沒有實際解決問題的答題者?

最近看到許多熱門問題,下面有認真回答的人,但更多的人只是純吐槽或譏諷、打擊題主而已。知乎之前的良好環境的問答還能維持多久?

感謝大家的回答!因為當時問了沒有人回就沒在意,沉寂了好久再來發現好多認真的回答!真的非常非常感謝!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問答是一個互動,互動就牽涉到關係問題。認真的答案和吐槽的答案我都寫過一些。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寫兩種答案的動機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認真的答案,我是寫給問題本身的;吐槽的答案,我是寫給提問者這個人的。

後者非常有意思。這說明,一些提問者可以讓我產生情緒,這情緒讓我忍不住用吐槽的方式釋放。但我實則是一個不喜歡這種方式的人。與其說,是今天的提問者讓人產生情緒的段位越來越高了(這可能是真的,我不確定),倒不如說,是我在知乎使用這種方式的閾限越來越低了。

回想我剛上知乎的時候,也會遇到很多讓我哭笑不得的提問,但我不會理睬。我記得,上周 @動機在杭州老師開車帶我們去龍井村。回來的路上, @采銅老師打開手機刷知乎,看到了一個歡樂而奇葩的問題,立刻大聲念出來。動機老師和我都被喚起了情緒,那個瞬間,我們都想對這個提問者說點什麼。但是坐在車上的另一位心理學大牛——他不上知乎——就沒有什麼反應。其實同樣是那個問題,出現在貼吧或是別的什麼地方,換成是我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好激動的,采銅老師恐怕更懶得把它念出來。我當時就意識到,這說明我們幾個人在知乎的捲入,已經越來越動感情了。

譏諷背後也隱藏了一種親近感,雖然是一種不友好,讓人不舒服的親近感。

但它相對於一言不發,一笑而過來說,畢竟對人還是有幾分重視。

作為一個心理學工作者,我對「敵意」一直抱有一種複雜的態度。一方面,敵意當然讓我不舒服;但是另一方面,我又反覆告誡自己,這種情緒本身是重要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一位相對不太出名,但其實非常重要的精神分析師Wilfred Bion寫過一本書叫《團體經驗》(Experience in Groups),提到團體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經歷共同的敵人,而與這個敵人的戰鬥(或逃避)將會成為團體發展的主題之一。但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戰鬥,則是一個難以拿捏的平衡:如果太掉以輕心,團體功能無疑會受到損害,但如果過度執著,如臨大敵,以至於將它的重要性拔擢到團體真正的工作目標之上,團體功能同樣會受到損害。——所謂健康的團體,並不是一勞永逸地消滅這個敵人,而是承認它的威脅永遠存在,同時又不過多地執著於此,仍能將注意力聚焦到團體的「正事」之上。

如果將知乎用戶比作一個巨大的團體,這個敵人已經出現了,它的名字叫「不認真」。

而這個團體真正的工作目標也一直很清楚,就是「產出高質量的回答,並讓更多人看見」。

如果你認為,只有把敵人完全消滅掉才能著手於後者,從而必須將注意力聚焦在攻擊前者之上,那麼我要提醒你,這種認識是有風險的,它會導致這個團體產生過多的戾氣,大量的激烈的戰鬥會損耗它的生機。這個過程的發生機制是這樣的:一部分人發現了提問者的「不認真」,他們對團體的親近讓他們選擇去戰鬥而非忽略,而積累的負面情緒又讓他們懶得認真回應(如果每個傻B我都要心平氣和,我怎麼受得了?),於是選擇用一兩句話吐槽或譏諷,但這同樣也是不認真。然後我們看不慣答題者的不認真,我們繼續戰鬥,於是又有了這個提問,以及在這個問題的回答里,充斥著的吐槽和譏諷以及用一兩句話發泄的失望。戰鬥引發了新的戰鬥,戾氣導致了新的戾氣,不認真複製了新的不認真。我們變成我們所反對的人(這是Bion關於團體動力的另一個假設:pairing)。

綜上,目前這種互動,可以認為是知乎這個大團體在發展過程中的一段歧途。歧途的意思包含三層,第一,它是難免的;第二,它畢竟也在往前走;第三,要設法從這個模式里出來。

就這個問題而言,我想我已經提供了我思考的答案。

至於知乎怎麼樣會更好,我會寫一篇專欄,闡述從我的專業視角出發的見解。但最後的結論是很明確的,回到初心,從寫一份認真的回答,或是給一個高質量的答案點贊開始吧。


因為現在大部分人在回帖而不是在寫答案。


真心好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因為最近確實看到了許多這樣的情況。

什麼樣的問題最容易被吐槽或攻擊?想必不可能是心理學、物理學、化學、IT等方面的技術問題,因為這種問題的准入門檻太高了,像我們這種高中學文大學學商的人吧,連問題都看不懂,怎麼回答?怎麼吐槽?怎麼攻擊呢?最容易被攻擊的還是那種可以全民參與的問題,類似於戀愛 、人際交往、單純的價值探討或生活上某些具體選擇一類的問題。這種問題人人都有發言權 ,因為就算我們的教育背景沒給我們什麼專業知識,世界觀每個人還都是有的吧,感情與生活經歷也是有的,所以准入門檻是相當地低。這時候,互相諷刺、口誅筆伐就在所難免了。

有一種可能性是那位題主問得問題太淺顯,太不用心,或是本身就三觀不正。這樣的話被諷刺和吐槽就在所難免了,也怨不得答題之人,可是有些情況就真的不是題主的錯了。以下是我這兩天才看到的一個問題。

父母極力反對我打籃球時戴白色頭帶,但是白色很適合我,該怎麼說服他們?

迄今為止,這個問題前幾名的答案都是一邊倒地職責題主不負責任、不為父母考慮、自私自利,更甚者還打了個比方,說「你女朋友如果覺得綠色帽子好看呢」?

只有一個答案說

試試看白色頭帶中間一條橫向的黑色條紋,或者小字母。既可以和戴孝有足夠區分度,效果沒準比單色白色頭帶還好。

大概是這個方向,也可以試試白色打底上別的花飾。區分度和效果的最佳妥協點找到就好辦了

看到這麼認真的回答,我默默點了個贊。這也是我在這個問題上點的唯一一個贊——因為這個答案,是真的在教題主怎麼解決問題的,而不是滿口仁義道德,實則言之無物。

有人會指責這個題主不孝,我並不意外,可是那麼多人把這種答案頂到了最上面才是我最意外的。這個題主真的像前幾名的回答說的那樣不顧父母感受嗎?我覺得不是,一定不是。相反,他是個顧及父母感受的人。不然的話他直接偷偷戴就好了,要是再稍微有點逆反心理,說不定父母越是不樂意,他就越是要戴,幹嘛想辦法「說服」父母呢?又幹嘛大費周章來知乎尋求大家的幫助?

如果一個題主是來無理取鬧的,那麼答題者們盡情地噴吧,哪怕舉報都不會有人有意見的。可是如果人家是來真心尋求幫助的,又何必為了「怒刷存在感」而挖苦人家呢?

我的高數老師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那時的他還在念研究生,班裡一個學習最好的孩子是南大畢業的本科生。這個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勤學好問,有什麼不懂的都問。實際上他問的大多數問題別人也不會,只不過不好意思問罷了。有一天他又問了一個問題,沒想到導師勃然大怒,絲毫不給他面子,說:「這麼簡單的題,你竟然還要問!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從那以後,那個南大的學生就一個問題沒再問過。當然,其他人就更不會問了。

講完這個故事,高數老師嘆了口氣說:「大多數時候,人們學不來聰明,卻還要學聰明的樣子……怕只怕到最後,連聰明的樣子都學不來。」

在回答每一個問題之前,請捫心自問一下,我們是不是無形之中扮演了那個「導師」的角色?而看到我們回答的題主,又會不會是另一個「南大學生」呢?

還有這樣一個很經典的問題,不過不算「諷刺題主」,可也沒回答到點子上去:

崇禎皇帝這麼勤政,為什麼明朝仍然亡國了?

這個問題得票第一的回答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題主有沒有過考試前通宵複習,但最終還是掛科了的經歷?

這個答案的確沒錯,可是毋庸諱言,我並不認為它值得那麼多贊——它並沒有解答這個問題。況且崇禎委實是我在中國歷史上最喜歡的一位皇帝(不論他功績如何,就是主觀上很喜歡),看到這個回答被頂到第一,心裡真是在流血啊……

————分割線————

上面陳列了些事實,下來呢就來說說這種情況為什麼越來越多。

簡言之,就是知乎越來越平民化、接地氣兒了唄。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說如果果殼代表的是一種理科傻,那知乎代表的就是一種」文科傻「,每一個回答都可以解讀為」我牛不牛,我幽默不幽默「。當然這種比方有點言過其實了,可是依然有部分合理之處。

如果我們談論的都是些科學問題,那麼相信正確答案只有一個,不存在什麼價值觀上的正確與否,所以永遠都不會出現相互諷刺的狀況。但知乎不是一個純學術平台,它被越拉越多的用戶使用,可是並非我們每一個人都問得出、答得了那些專業性很強的問題。大多數人在煩惱什麼呢?想必不全然是考古的最新發現和精密儀器的使用,更多的還是煩惱我今天和男朋友吵了架,我們該如何化解;煩惱考研面臨著專業調劑,我到底接受不接受;煩惱如何用有限的生活費買到更多我想看的書……而這些問題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回答——因為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困惑,每個人都可以回答,換言之就是准入門檻低嘛,而有差異就會有分歧,有分歧就會有」諷刺「。如果題主的立場讓某位答題者覺得完全不能感同身受,那麼答題的人大概也不會考慮題主想要的答案是什麼了,就會換上一種」怒刷存在感「的吐槽姿態來回答。

好了,原因就分析到這。

最後說一點,」四兩撥千斤「的回答是不存在的。沒錯,不存在。希望以後知乎上可以多一點實實在在,能解決問題的答案,少一點不負責任的抖機靈和諷刺。

你好,我好,大家好。

以上。


8月11日更新

鑒於好多人都在題目里攻擊我的

要花10秒百度一下就能得到答案還要跑過來發問

我首先懷疑很多人多中文理解能力。

然後我解釋一下上面那句話:我說你去百度找答案,你就真的就只跑去百度找啊?百度找不到,谷歌不行嗎?谷狗被封了,bing 不行嗎?bing 用不好你都知道來知乎了,知乎沒搜索嗎?雖然知乎的搜索功能很爛,但絕大部分我說的「能得到答案」的問題知乎都能搜到答案。

所有我絕對有理由懷疑攻擊這點的人的實際動手處理問題的能力!

最後請那些聖母不要評論我的答案,我這人戾氣重,給不了你們想要的答案,抱歉!

=======================

因為越來越多的問題明明你只要花10秒百度一下就能得到答案還要跑過來發問,這種伸手黨的臉不打打誰的?

還有諸如「xxx是什麼心態」「如何評價xxx」「如何看待xxx」「如何優雅的xxx」等等惹人嫌的問題,再比如一些明顯帶有攻擊性、挑釁行為的問題,智商有限不自知,人蠢還要怪政府。

被人抖了機靈,打了臉,都活TMD該!


怎麼沒有解決,有些問題的根源就在提問人太蠢,打擊了題主就是指出了問題……


如果某個人放了個屁,然後立刻就有不少人跑來問問題,xx放了個屁你怎麼看?怎樣評價xx放的屁?xx放屁是否有什麼意義?xx放的屁什麼味的?我應該怎樣做才能也放出xx一樣的屁?是否應該抵制xx放屁?

你居然還要真的好好跟題主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屁的種種問題??

不要怪我用語粗俗,以上就是現在大多數這些問題的樣子。特別是,現在開始有人預告要放個屁之後就提前來占坑問問題的。


提問和回答都需要能力(資格)的!

我見過很多次這樣的問題,答題者中既有對題主的嘲諷,也有對問題的肯定……顯然,前一種是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的能力的,因為他沒看懂問題。

但是,也看到很多都是嘲諷的……包括我也可能忍不住。那麼就兩種可能,一種是這個問題實在讓人不罵不快。也就是說,這個提問者其實沒能力提出一個合理的問題;還有一種可能是,知乎所有人都沒有能力去感受這個問題的深奧……哪一種可能性更大呢?

知道么?知乎上常有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的問題沒有人回答?這說明這個題主的提問雖然也不見得好,但至少不會挨罵……


對善意提問者善意回答,對惡意提問者惡意回答,對無腦提問者伸手提問者直接吊打


————沒多少人贊就不能update么,切——

看了幾位大神的分析,感覺做好自己才是最可行,最重要的!

要麼不理會那些愚蠢、無知、吐槽、漏洞百出的問題,讓它們自動消失,或者盡量少的影響其他人;

要麼禮貌地站出來,指明其問題的不足之處,給出建議,默默離開,對於無藥可救的人果斷無視之;

認真問問題,看答案;謹慎評論,留贊留謝;

克制、剋制、剋制&>&>&>&>&>&>&>&>&>&>&>&>&>&>&>&>&>

————反思去————

題主真細心,贊一個!

本人來知乎沒有多久,所以沒有經歷過知乎剛開始一兩年的那種氛圍,也不清楚知乎環境到底是惡化了還是怎麼樣(@各位知乎老用戶)。 以下我個人一些看法:

1、林子大,什麼鳥都有。這是知乎成長中必然走到的階段。只要知乎能夠堅持自由、多元、科學、理性的價值追求,營造健康的分享和討論平台,為知友們提供豐富、優質的知識、經驗、故事等,那麼知乎的環境就不會差到哪裡,知乎就值得我們擁有。至少我是那麼理解的。

2、知乎答主只要是不違反基本法律精神和道德規範(如惡意詆毀、人身攻擊等),那麼TA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風格參與到問題解答和辯論之中去。「智慧」或無聊的抖機靈,無營養的純吐槽、答非所問,甚至是略帶激進、嚴厲的表達措辭和辯論態度, 都不能否定其答題權利。不能以必須解決提問者實際問題或者困惑的標準來審核和批判每一條答案。關鍵是在如此眾多的答題者中間,是否會湧現出一些有實際意義的答案,是否會激起知友們對於相關問題的有益討論,是否讓包括提問者在內的問答參與者獲得一些啟發和收穫?這個過程的目的就達到了。當然,如何盡量減少惡劣用戶以盡量保持知乎河蟹、友善的環境是很重要的,不然大牛都走了,我們這些小用戶怎麼混啊?作為知乎初級用戶,自知水平有限,應該要怎樣使用知乎?

3、樓上很多答主提到了很多問題本身有問題(蠢、弱智、腦殘 etc.)的情況。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大部分是不存在的。

(1)差問題,要麼無人答或者很少人答,無法積累起人氣和影響,自然沉下去,那麼自動忽略;

(2)如果是差問題且還有很多人答,這說明雖然問題提問方式、提問內容甚至觀點傾向存在偏差,但問題可能涉及當下某社會趨勢、思潮熱點、新聞動態,具有引申討論價值該問題在各知友討論之下很有可能會得到清晰化、再定義並得到良性修正,而促使其修正的動力可能很多是來自於知友們或長或短的吐槽和抖機靈。如果問題確實爛——扶不起的阿斗,那麼即使得到修正也必定沉下去,無法吸引更多知友尤其是大牛們的關注,留下的只是一堆堆吐槽甚,這種問題就不會有什麼氣候和影響。如果經過修正,問題變得有討論價值,那麼就會吸引知友們各抒己見,最終優勝劣汰,帥選出一批高票優質答案。那麼等到問題討論一段時間之後,大部分所謂的抖機靈、純吐槽就變成了墊底的答案,這些答案不會太過影響問題的解決和高票答案的風光,很多人估計也不會翻到那麼後,隨意瀏覽前面的高票答案就是了,但是不要忘記這些答案的功勞。換言之,差問題,只有有討論價值,是可以被知乎們拯救和發掘出來的,關鍵是知友們是否會主動參與到這個問題中去。

4、知乎這個大熔爐里,除了運營方,知友們本身就可以形成一個龐大的自動的篩選和凈化系統。就看看知友們是否能夠在答題中不斷進化和完善。

我是不是太幼稚和樂觀了!!好吧,反正是這麼想的!

PS.知乎有木有什麼提建議的透明化公共平台啊?知友們可以參與到知乎的建設和創新上來就很好了,比如知乎是否可以和高校合作、甚至公開邀請知乎大牛們舉辦一些辯論賽什麼的呢?想多了吧!斗膽@李申申@黃繼新@周源


懷念童年過家家是人之常情,就好像烏托邦總掛在弱者的嘴上一樣。但是之前的知乎頂多算是令人期待,現在知乎的時代才是最好的時代,什麼問題換什麼答案,什麼態度換什麼影響。等到哪天伸手黨剁掉,熬湯的冷掉,抱團的撕逼,刷贊的破產,喜為人師的半瓶醋有一個算一個都滾遠,那就是大和諧了。


謝邀,我來提幾點可能被大家忽視的情況,盡量成文。

1.抖機靈,諷刺題主不代表沒有解決實際問題。一部分諷刺,抖機靈都是另外一種思維方式的閃現,還有一些是可以犀利擊中問題的關鍵,這也是對問題的解決。如果非要連篇累牘才能體現出作者的真誠和認真,廢話連篇的長文大行其道,那麼你會不會再提出個問題說:「為什麼知乎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裹腳布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答題者」。我不是為「短」辯護,而是請大家批判性的看待「長」,我們評判標準應該是文章本身有多大的價值,而不是尺寸的長短。更不要把「短」和「不解決實際問題」劃等號。

2.人們抖機靈,諷刺題主的原因也是知乎存在的原因。提問題來源於提問者的好奇心,回答問題來源於答題者的表現欲(無貶義),一般的,回答一個問題並不是看這個問題的主人有多慘,這個問題有多難,而是看自己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展示自己使答題有了動力,幫助別人使答題有了好的效果,換而言之,表現自己是動機,幫助別人只可能是結果中的一個。在表現欲的驅動下,人們往往會過分看重自己以怎樣的姿態出場,而不是姿態的實質性價值。

3.抖機靈,諷刺題主越演愈烈的背後是存在感被進一步削弱,轉而用簡單廉價的方式爭取認同。人們都說,湧進了一批低素質的人,其實不盡然。在一個團體中,人們通過相互交流,碰撞,影響使得團體文化能夠很快的達成一致或者使矛盾凸顯。而人數的增多會使得團體文化的傳遞過程非常緩慢,異質和多元也不能有效融合,所謂的團體文化的矛盾就會變成各個持不同觀點小團體的戰爭,嘲諷題主,嘲諷嘲諷題主的人,嘲諷嘲諷嘲諷題主的人的人。再加上抖機靈和諷刺題主的犀利答案被新人進一步學習強化,一些不太機靈的人也要硬著頭皮去抖機靈,開啟嘲諷模式,因為人們模仿的行為一般是預期付出最小,而獲利最大的行為。

4.以上是對問題的分析,但我不提建議。一來,提建議不是我的責任;二來,我不想當一個back-seat driver。問題是「為什麼」而不是「怎麼辦」。而且就大多數人提建議的水平,還處於一種這樣的狀態:

問題:如何不讓人再嘲諷題主?

建議:大家不要再嘲諷題主。

問題:如何讓知乎變得越來越好?

建議:大家一定要多寫高質量回答,不要互相攻擊。

問題:如何讓低質量的回答消失?

建議:大家一定不要輕易點贊。



每個人都有說話的自由,每個人都有對自己判斷的責任感,該罵的罵,罵到大家都知道慎重地問問題;該摺疊的摺疊該舉報的舉報,讓大家都謹言慎行。這不就是健康的討論氛圍嗎?

以下觀點轉自評論里自己的回復,想法不成熟請大家指正:

知乎自己的首要目標應該是也需要是賺錢,就不要要求一個網路社區多麼高冷了,把社區活絡起來和提供高質量內容不矛盾。我覺得,把能留住高質量用戶作為底線就很不錯了,垃圾問題下有灌水的回答,就把它當作城市貧民窟吧。


想與他們分享一句話: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他們太想證明自己的聰明,常常將

善良等同愚蠢


人家就10個字的吐槽、抖機靈就能有上千贊,勞資花了一下午認真寫個好答案還沒人鳥哈


因為像我這樣連問題都不覆述一次直接說答案的人是得不到贊同的。知乎最最奇怪的一個現象是:如果你說出讀者心中的想法就會得到贊同,如果以贊同數的出發點考慮的話,解決問題和尋找答案,遠不如吐嘈容易得到共鳴。

試想想,如果我花兩個小時去找到一篇和問題完全相關的社會科學研究論文再把連結貼上來作為回答,會有多少人按贊呢,我試過了,一個都沒有。


優越感。

比如:成績都不好能力是怎麼好的?

上帝心態:比如白色髮帶問題,請問有幾個答案在告訴題主怎麼去解決這件事,又得到了多少贊,滿屏道德倫理說教

更有甚者看了某些簡單問題就對題主極盡嘲諷

答個請百度一下google一下既能解決問題,又省自己的時間,何必呢

還有某些想抖機靈卻抖成SB的

不理解問題直接開噴的,照我看這種人和三無噴人小號差不多

還有大V領導的知乎輿論導向

呵呵呵呵

————————————————

看見SB問題不應該是舉報嗎?答題污染別人Timeline什麼心態?

諷刺題主不應該是在問題評論里嗎?

好怕被噴,匿名,關閉評論。


可能有點聖母,不過也有類似的感覺。

基本贊同 @露膝 說的:諷刺可以發泄不爽,認真答題卻需要智慧。

本質上是因為門檻或成本不同。加之知乎的輿論導向是崇尚智慧的。不夠聰明(或者別有用心)的提問得到的包容較少,換言之打擊題主不用承擔太大的輿論壓力,甚至能得到輿論支持。

對,也正因此,我一直懷疑有部分答題者是利用「大量受眾是用情感與立場而非理性來投票的」這一現象,通過打擊題主與吐槽來獲取贊同的。無論有意還是無意。

但出於對自己的關注者負責(當然,你可以說沒這個義務)的角度,看到無腦或讓人不悅的提問,打擊一下題主,讓更多的人看到,貌似不是一個很說得通的行為。

最後,如很多知友說的,問題可以公共編輯。在面對無腦或不友好的問題時,編輯或舉報,是更好的作法。


問題本身是隱含著價值觀,思考框架和前提的,對此 @李松蔚 做過精彩的剖析,見把自己偽裝得高大上去達成生活、事業、情感上的目標真的好嗎?

有些問題隱含的價值觀和前提真的很想讓人噴他。


個人魅力引導大眾輿論——古希臘哲學家武藤蘭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大牛們不建議人們在知乎上花太多時間?那該花在哪裡?
如果動物們也上知乎,問答會是什麼樣的?
經常上知乎,人變得充滿戾氣了怎麼辦?
用自己的知乎小號給大號點贊很可恥嗎?
你見過知乎最酷、最有情懷的一句話介紹是什麼?

TAG:知乎 | 知乎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