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


doknow兄說的前半句是對的。本來一句話就可以終結這個題目,但我想多說兩句。

有人問,中國做對了什麼才能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讓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大都跟自由的市場經濟靠攏,但偏偏有這麼一點是與自由的市場經濟相左的,就是利率管制。所謂利率管制就是,限定存貸款利率,人為製造利差。而管制的存款利率長時間低於實際利率或市場利率,就形成了長期且嚴重的「金融抑制」。這種因管制利率造成的「金融抑制」,恰恰是中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四萬億」大放水時期,SHIBOR利率(姑且用此表示市場利率)長期高於同期定期存款利率,這中間的利差就是因利率管制形成的「金融抑制」,這部分利差也是儲戶存入銀行資金的「損失」。銀行利用這部分「損失」的利差,額外賺取本不應屬於他們的利潤。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銀行一家獨大,股債都難以大規模吸收居民資產,間接融資比重居高不下,因為缺少投資渠道、銀行沒有打破低利率的意願,居民和企業只能把錢存入銀行,儲戶因為「金融抑制」造成的「損失」巨大。這巨大的損失,正是成本低貸款的來源。因為利率管制,貸款利率的上限在長時間內被限制,造成的結果就是,銀行把錢放給誰都賺一樣的錢,這樣有政府兜底的、佔用大量資源的央企和國企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低成本資金成為他們擴張的支持。而實力弱的民營企業和小企業在競爭中全面落後。

得到低成本資金支持和資源傾斜的央企得以大肆擴張,確實大大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可作為資金價格的利率被人為扭曲後,「利率雙軌制」成為難以打破的壁壘,一方面難以拿到貸款的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實際利率高得令人髮指,另一方面拿到低成本資金的大企業不會珍惜且效率低下。在潛力充足的經濟上升期尚可以容忍和揮霍,但在潛力被挖掘的差不多的經濟平穩期甚至下降期里,這個代價就難以承受了。經濟不會一直高速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勢在必行。

另外,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金融逐步發達,間接融資比重必然呈現下降趨勢,更多的錢會從銀行出來,推動利率上行。而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更是利率市場化或者金融脫媒的推手。人們會在一段時間內接受「金融抑制」造成的「損失」,但隨著金融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將越來越難以忍受這種「損失」。餘額寶的意義就在於點著了這把火,把一種銀行歷來就有、但從不主動推薦的理財產品變成每個銀行的標配,你不革自己的命,就被別人革掉。所以,利率市場化不僅是勢在必行的,而且是勢不可擋的。

最終,利率雙軌制是應該終結的,利率是要實現市場調節的。市場決定的利率,就是資金應有的價格,會使資源配置更合理、資本流向更聰明,利於調結構促轉型,也利於提高企業競爭力、激發市場活力。

而在長期壓制下的利率,市場化後不一定是下降的,反而有較大概率要上升。


我用大白話來說說利率市場化。

5、【經濟】是社會進步的基礎。

4、【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

3、【貨幣】或者說資金,是金融的內核。

2、【利率/匯率】是資金的價格。

——利率是貨幣對內的價格;

——匯率是貨幣對外的價格。

1、【價格】政府部門規定/管制?市場主體決定/形成?

【利率市場化是什麼】

——是資金價格從政府部門規定走向市場主體決定、從政府管製為主邁向市場形成為主的過程。

——是政府部門對資金價格從直接干預轉變為間接調控的過程,是市場主體對資金價格從被動接受並執行到主動決策並調整的過程。

——既不是政府完全放任不管,也不是市場完全自行其是,因為政府是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人。

——因此,利率市場化是政府放棄對市場上的資金價格進行直接管制,讓資金價格按照市場機制形成,從而充分發揮其作用,推動金融進步和經濟發展。(會按照上面1~5順序依次發揮影響和作用。)

【為什麼要推動利率市場化】

——電價隻影響電,鹽價隻影響鹽,經濟活動中,貨幣無處不在,資金價格的影響最全面、最深遠。

——金融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核動力。利率市場化是推動金融發展和進步的核心環節。

比方說,存款利率3,貸款利率6,政府保護價讓銀行坐收利潤3,日子不愁過……

為了避免風險,最簡單省事的辦法就是把貸款放給熟人和親戚,也就是國企,會變成近親繁殖。

而外面那些有創新基因、有活力的民營經濟,就像精子一樣,如果不能變成受精卵繁衍後代,過幾天就會被消化吸收、化於無形。

為了生存,民營經濟只能去求助於國企,或結拜兄弟,或買通關係,或獻出肉體……

【利率市場化】有利有弊……

這麼多次的金融危機,中國能夠安穩度過,利率管制、金融系統相對封閉,是能夠對症下藥、快速見效的重要背景環境。

倘若利率市場化,外加金融自由化,則難度成幾何級數增加啊……

無論如何,利率市場化還是離我們越來越近了,畢竟這是大勢所趨,再難也得往前走……


  • 意義

利率表現了貨幣的時間價值。

通俗點,就是貨幣的使用價格。

而貨幣則是社會資源的價格,於是利率就是社會資源的價格的價格。(唉卧槽

價格市場化的好處,是資源可以按照供求分配,價格起調節傳遞作用。

利率市場化和價格市場化一樣,可以讓社會資源的分配更合理,趨利避害。衡量了時間和風險。

利率市場化從經濟的供求角度來說是有利於市場的,但是供求並不一定代表了良好的外部性。有時候需要政策傾斜來助力。

  • 推動原因

在非利率市場化時,貸款的分配是很不經濟的。會產生灰色產業,尋租空間大,而且金融風險極高。

比如說,有兩個企業A和B。A為大國企,B為小企業。A處於穩定平台期,B處於發展期。

由於A本身就是國企,很難倒閉,銀行更傾向於貸款給A,畢竟利率浮動空間很小,利率溢價不足以彌補B企業帶來的違約風險,所以寧願低息借給A。A拿到貸款後,發現要麼就是花不了這麼些錢,或者是發現自己的投資收益率很低。總之就是貸款不能有效利用

這個時候,有一些掮客來遊說A。「你看你這貸款,放著每年還得交利息,交給我,我放貸給別人每年給你20%的收益率」。然後這些掮客再回頭去找企業B,B需要錢啊,但是借不來錢。掮客告訴B,「你看我給你拉來貸款,不過你這風險大,得高利貸了,每年30%你看行不行」。B缺錢,沒準資金鏈斷了快,或者是等著發新項目,死活都得要這筆錢。30%也認了,總比沒錢好。於是這些掮客就把銀行貸給A的錢借給了B,從中賺了10%的利潤。

這些資金掮客就是影子銀行。

如果經濟持續發展,B能還得上錢還好。一旦經濟有波動,B普遍還不上錢了,風險一層層傳遞,金融風險暴增。而且這屬於灰色產業,監管部門很難監管、控制,提前預防提前動手,等真出事了,就是大事了。

不過利率市場化後,可能會有很多中小銀行破產。

舉個栗子,美國大約是1985年完成了利率市場化,在1986-1990年,年均200家中小銀行破產。

為了保證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必須先行。


先來看一下資金的流動的方向:

從資金供給方到資金需求方,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迴流,這就是金融市場的作用。而利率就是調動這種資金資源的價格,它驅使著資金流按照以上的流程從資金供給方很好的流向金融市場,作為媒介的金融市場,可以把資金帶給資金的需求方,為了滿足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利率是金融產品各方面定價的基礎,利率是資金供給方給出的價格,是資金需求方獲資金的成本,而利差就是金融中介獲得的收益。我的回答不會照搬學術論文啥的,僅給出個人看法。

1.從資金供給方的角度來看

個人投資者和企業都很想把自己的閑置資金轉讓給第三方從而獲得一定的收益,而且這在中國這個有這良好儲蓄習慣的國度,這一習慣被演繹的淋漓盡致。資金供給方需要一個合適的回報收益。但是每一個資金供給者持有的成本是不同的,規模也是不一樣的,就像個人和企業,所以理所當然的對各自資金的收益率有著不同的預期。但是在利率管制的情況下(是的,目前中國市場還是利率管制的,中央銀行對存貸利率都有著嚴格的管制),大家的收益率都一個樣,實行一刀切,故而就很不公平。資本是逐利,他自己會自動的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方,於是便出現了P2P,民間借貸,樓市瘋漲,大媽黃金這些神奇的現象,因為他們預期有著更高的收益率。

利率市場化之後,對資金的供給方來說,他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程度,選擇自己能接受的最大化收益率的金融產品。這樣對資金供給者無疑是利好。

2.從金融中介的角度來看

銀行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發展需要,對不同的風險層級的客戶給予不同的定價手段,這樣面對P2P,各種「寶寶」們的競爭的時候,銀行更有底氣拿出自己的個性化產品,而不至於受制於央馬的管制。

技術上的革新使得從互聯網金融可以革傳統金融的命,金融脫媒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看看各大銀行最近幾個季度的存款餘額就可以知道了。

現在國有銀行壟斷中國金融市場的事實大家想必已經深惡痛絕了,利率市場化是可以帶來更多的攪局者。新設立的銀行完全可以處於業務考慮,基於自己的風控優勢,適當的調整自己的利率,擴張市場,說不定以後銀行存款,天天「雙十一「,各種私人定製,收益的也是普通大眾。

像一些邊遠的農村地區,或者一些銀行不願面對的客戶(小微企業),或者社區金融服務,這些特定領域都可以發展出來一批很牛逼的金融機構,放開利率,就等於鬆開被綁住的雙腳。

競爭會拉低各大銀行存貸款之間的利差,中間業務的發展將會是中國銀行也轉型的一個關鍵。

3.從資金需求方來看

從各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經驗和已經實現利率市場化的範圍看,利率市場化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市場利率的普遍上升,利率水平的升高會使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利潤受到擠壓。同時利率市場波動較大,使未來企業經營成本可控性降低,增加了經營管理的難度。

這無疑給了銀行放大自己貸款利率的借口,對於一些資質不好的企業,銀行估計會有更高的利率來對付他們,中小企業會從無錢可貸到不敢貸轉變,這也符合常理。也就是說,中小企業會獲得自己的金融服務,但是會為此付出該有的溢價。

4.從監管層來看

首先看一下貨幣傳導機制(圖不是很清楚,大家湊合一下啊):

如上圖,利率市場化之後,可以讓央媽的政策更清楚的和更有效率的方式得到市場的反饋,從而推動央媽對金融市場的調控。在中國這個神奇的國度,政府似乎想把一切都納入掌中,每一個政府機都有擴張自己權利的慾望,所以這也是央媽為啥拼了命,也要主推這件事的原因。


利率是市場經濟中最核心也是最主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提高生產力的辦法之一就是提高生產要素的供給,降低生產要素的價格。這就是利率市場化的本質原因


1.在開放經濟下,利率是調節經濟、實現經濟穩定的重要工具。市場利率即是使貨幣市場供求關係達到穩定均衡的利率(市場利率由貨幣供給和需求決定),而管制下的利率是貨幣市場的非均衡狀態。利率決定投資從而決定國民收入,另一方面,利率影響匯率、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均衡,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進出口從而影響產出決定。因此,利率直接關係到貨幣市場均衡、產出市場均衡和外匯市場均衡,間接關係到勞動力市場均衡。利率的影響如此之廣,已成為開放經濟下經濟能否有效運行的關鍵。要使利率發揮對經濟的自動調節功能和穩定功能,必須實行利率市場化。

2.在開放經濟的背景下,利率管制會變得無效。開放經濟中政策制定者從避免本國經濟受外部衝擊的意圖出發,往往在觀察他國的政策選擇後做出決策。在利率政策上尤其如此。例如,若他國提高利率,為防止資本外逃,本國將被迫提高利率。如果本國執行的是非市場化的利率,將出現頻繁調整利率的現象,這實際上是對國外市場利率的「模擬」,最終使本國利率也趨向市場利率。如果本國實行固定匯率或實際上的固定匯率,其後果將會更加嚴重。政府為避免上述結果的產生,往往會參照其他國家的利率來確定本國利率,以消除其對本國經濟的衝擊,中國的外幣存款利率就是這樣確定的。這說明在資金可以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對利率的控制是無效的,不得不實行存款利率的市場化。

3.利率管制已影響中國國內資金的充分利用。中國目前對利率實行管制,並禁止中資銀行在規定的利率範圍之外收費,使中資銀行無法根據項目風險大小確定利率,因此出現了「惜貸」現象,客觀上使貸款流向大中型國有企業,而非國有企業難以獲得貸款。這樣,對利率敏感但效益好的企業由於無法獲得貸款而不能增加投資,削弱了利率政策的投資效應。國有銀行因宏觀緊縮吸引了大量儲蓄存款,但卻不貸給贏利高的非國有企業,迫使一些企業尤其是三資企業利用外資。這在客觀上導致一方面國內有大量閑置資金,銀行出現存差;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外資湧進。這是90年代以來中國國際資本流入和國內儲蓄過剩並存的原因之一。

4.利率管制影響了中國內外均衡目標的實。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利率管制容易導致經濟內外失衡。如果資本的國際流動是完全自由的,極小的利率差異也會引起極大的資本流動,完全的資本流動會使國內外的利率差異完全消除。即便在存在資本控制的情況下,資本流動不會因資本項目的管制而完全消除。中國的情況完全能說明這一點。自1994年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以來,外資已通過各種合法和非法渠道進入中國。由於中央銀行以人民幣匯率穩定為政策目標,使匯率對外匯供求變化缺乏彈性。國內外的利率差異較大,對國際短期資本有很大吸引力,一些國際遊資開始採取非常的手段結匯,套取利差與匯差。各種境外資金通過各種政策「灰色」地帶或黑市渠道將資本匯入中國,以合法的貿易結匯方式套息,這可從1994、1995、1996、1997年連續幾年外匯結匯資金超過出口貿易幅度中看出。各種外資的進入,削弱了當時中國實行的適度從緊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效應,增加了對通貨膨脹治理的難度。而1998年以來,由於國內連續下調利率,這種國內外利率差距,引起了各種形式的資本外逃,對中國國際收支的平衡產生消極影響。


簡單講就是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調節手段是最有效率的,我國現在基本是通過調節基礎貨幣供給和公開市場操作兩個渠道來調節貨幣,而美國主要是依靠調節聯邦基金儲備利率來調節,相對而言力度更溫和也更有效。因此,只有先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改變現行的利率管制才能利用利率這個因素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

-----------------------------------

補充一小點:十八大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弱化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推動利率市場化也是必然要求。


樓上都從市場的角度來論證了利率市場化的趨勢不可阻擋,我想從政治方面補充一下。

2014年初兩會的時候,央行行長周對於存放利率放開說「我個人認為,是很有可能在最近一兩年就能夠實現。」

於周來說這個一兩年一定不是隨口說說,為什麼不是三年,不是五年,不是本屆政府任期屆滿,而是以兩年為期呢?

這要追溯到2001年龍作為首席談判代表率隊進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說起。

2001年中國入世談判進行的並不順利,因為當時中國國有企業壟斷經濟、金融機構利率完全受國家制定等情況得不到歐美等老牌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認可。而龍身負必須入會的命令而來,於是便做了一件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事:在條款中加入了「中國入世議定書的第十五條」,中國自願在未來十五年內以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加入WTO。

龍回國之後,舉國人民歡慶,總理朱大怒,他自然明白這一條款的增加對於中國與真正世貿會員國將產生怎樣的區別。不然55歲的龍作為入世談判的功臣,何以似升實貶,從外經貿副部長調任海南博鰲論壇秘書長。

從2001年開始,以十五年為期,15年便是最後期限,屆時期滿,如果中國還不能完成民營資本、利率市場化等市場化的改革,得不到歐美等國對我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認可,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付諸東流。

所以利率市場化不只是市場的需求,也是政治的需求,這才是它能如此快速被推動的原因。


先佔個坑,希望可以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及其有效性的角度來說明為什麼要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

一句話概括:現階段數量型貨幣政策效用在下降,貨幣政策框架轉型無可避免,而想要成功實施貨幣政策框架從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的轉變的前提便是利率市場化。

詳細版:

談利率市場化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的話,便先從貨幣政策談起吧。常規的貨幣政策可以分為兩類,數量型和價格型。數量型貨幣政策主要針對的是貨幣供應量(M2),中央銀行通過控制M2規模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價格型貨幣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利率、匯率等價格指標,通過影響資產價格來間接影響微觀經濟主體。

結合我國國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採用的都是數量型貨幣政策,因為那時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不高,企業融資以間接融資為主,中央銀行只需要調控存款準備金率來限制商業銀行流動性即可,並且效果還蠻不錯的。但是發展到現在,數量型貨幣政策的效用開始在下降了,原因的話,大概有以下幾條:

1.貨幣供應量內生性增強。我國貨幣投放思路大致還是遵循公式:M=m"B。在基礎貨幣方面,外匯占款和國企「倒逼機制」的存在使得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的調控步履艱難。在貨幣乘數方面,貨幣乘數高度不穩定,並且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效用,如圖所示:

2.貨幣供應量可測性削弱。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金融創新使得一些金融產品同時具備了收益性和流動性,如餘額寶、T+0基金等。但在傳統的貨幣供應量層次劃分中,這些金融資產是沒有被分類的,使得貨幣供應量的統計開始失真。

3.貨幣供應量相關性減弱。金融市場的發展使得現在企業融資手段開始多元化,間接融資的比重開始下降,傳統的M2指標不能準確表示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中獲得的資金支持。並且根據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來看,現階段社會融資規模對經濟變數的解釋能力比M2似乎更強。

再看價格型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貨幣政策框架由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並且在後續的央行貨幣政策、工作論文中也經常能看見這個詞,為什麼中央銀行對價格型貨幣政策如此看重呢?並且從國際經驗來看,西方發達國家大多數也棄用了貨幣供應量而改用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所以我們首先從價格型貨幣政策的優點,也就是利率相對於貨幣供應量的優勢來談起:

1.可控、可測性強。以美國為例,美聯儲瞄準的政策利率錨是聯邦基金利率,如果美聯儲想要調控聯邦基金利率的話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公開市場操作即可,並且可以對其持續跟進、調控,直到將其控制在預期目標即可。可測性的話的就不用說了吧,隨便打開一個金融網站查查就行。

2.成本低、力度溫和。在調控貨幣供應量時,中央銀行經常採用存款準備金政策來對M2進行調控,但存款準備金本身威力過大,如果經常使用的話往往會使一些中小型商業銀行無所適從,不利於經濟穩定。而利率則不同,一般政策利率都是短期利率,中央銀行只需進行簡單的公開市場操作來對其調控即可,並且短期利率的偶爾失控對經濟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3.具備槓桿功能。如果說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核心是匯率的話,那麼國內經濟核心變數那一定是利率。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利率本身便具備各類經濟功能,與各類經濟活動都有關聯。如降低利率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幫助企業進行擴大生產;如通過提高利率來抵禦國外發達經濟體(主要美國)加息帶來的人民幣貶值壓力;或者通過差別利率和優惠利率來影響國民經濟結構等。

那價格型貨幣政策具備如此多的優點,我國央行為什麼不採用呢?因為推行以利率為主的價格型貨幣政策的前提便是利率市場化,所以你能看到西方國家推動貨幣政策框架的轉型往往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背景。那為什麼價格型貨幣政策的前提是利率市場化呢?這得從凱恩斯爺爺的利率傳導機制來說起啦,傳統利率傳導路徑為:M→i(實際長期利率)→I→Y,若一國經濟體在利率管制時期採取價格型貨幣政策它將面臨什麼局面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

1.央行想要通過降息來擴大生產卻找不到「息」。以我國為例,信貸市場有存貸款基準利率,貨幣市場有R007,債券市場有一年期和十年期國債利率,可以看到我國各個金融子市場之間的利率分割嚴重,想要降「息」不是一件容易事啊。

2.微觀經濟主體利率敏感程度不足導致降息效果很差。以日本為例,日本自20世紀以來市場利率一降再降,什麼QE、QQE連番上陣,只為能夠擴大國內企業、居民能夠多多生產、多多消費。恩,然後結果你們也知道的嘛。

所以你能看到利率市場化對貨幣政策意味著什麼了吧,雖然小川哥向外宣布利率市場化已經基本完成,但大家都知道這是口號嘛,真正的利率市場化離我們還是比較遠的,還需要等待其它經濟基礎繼續成熟。

一點愚見,希望指正~


讓資金價格市場化定價。

利率市場化算是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吧,這玩意兒在政府控制下,金融資本的效率必然不高。

個人覺得,最主要是國內的存款利率長期被壓制,其實就是大眾長期被企業和政府剝削~

過去幾十年,存款越多的越窮,貸款越多的越富。現在貸款利率基本上放開,就差存款利率上限。全部放開之後,銀行的日子肯定不好過,再加上存貸比考核。哎……

這幾年應該還是會繼續推進,存保徵求意見,大額存單應該也快了,利率市場化就在眼前


利率市場化是四中全會後新經濟發展的另一個方向也是政府充分發揮市場原理以及尊重市場原理的一種表現,美國在80年代利率市場化以後帶來的是整個美國金融衍生品的創新以及金融業的大洗牌
無疑民間資本的活躍程度很大一部分是靠經濟開放度來作為依靠,再利率市場化的背後你將看到中國金融業在小貸等民間資本在未來時間大的潛力

總的來說,這是市場規律的具體表現,以及發現的需要


激發商業銀行的活力,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讓利於民,觸動在銀行拿著豐厚福利待遇的高幹子弟們的既得利益


就像聚賢庄一役為何要放走喬峰,如果大家一起上把喬峰幹掉,日後就不會成為南院大王揮軍南下了。

這個和利率管制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利率不是你想定想定就能定,政府的職能應該是發現利率並公告天下,而不是直接干預利率的值。如果發現利率不合理應該做些事情影響利率的變化而不是直接規定一個利率。事實證明這麼做是無效的。

低利率並不能降低融資成本,反而錢通過信託、基金等流向了暴利行業。

提高利率也不能抑制投資行為,只是增加了融資成本帶來企業效益的下降。最終發現其實沒用。

民間借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官方利率算什麼,只要失真就沒人管你。

朝鮮,人名幣和朝鮮幣有官方匯率,誰會去兌換?因為黑市發達,黑市的價格公道。

為什麼美國領事館發布的pm2.5指數相信的人多?因為你不作為不發布,還喜歡弄假。

就像為什麼要放走喬峰?你攔的住喬峰嗎?多少人真心愿意去攔喬峰?


本質原因是通過市場降低投融資成本吧


因為太多企業在為資金要素的提供者—銀行 打工,包括你的車貸房貸,這就是革銀行的命的另一種好聽點的說法罷了!


大道理上面都講了,簡單來說 被美國逼的,同時又不想大家覺得gov吃相太難看。就醬


沒有契約精神,利率市場化風險很大,政府必須加強監管。


推薦閱讀:

英國脫歐對於中國的利率水平會有什麼影響?
如何評價北京首套房執行基準利率,二套房上浮 20% 的新政?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日本貸款利率遠低於中國存款利率,有沒有一種生意從日本貸款存進中國賺取利差?
為什麼國債收益率和 CPI 高度相關?

TAG:經濟 | 金融 | 利率 | 利率市場化 | 中國銀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