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測量時聽診器放到肱動脈上,袖帶打氣到血管搏動聲消失後,慢慢放氣,聽到第一個聲音時血壓計值即為收縮壓。這是為什麼?
原圖來自維基百科,配圖時我在上邊標了四個點。
首先如@趙康所說:柯氏音法測血壓首先要往袖袋內打氣,直到袖帶(經過一連串組織)作用在肱動脈上的壓強大小到達配圖 1 點(或者更高),即此壓強大於動脈中最高血壓。 認為血管已經被壓扁,不再有血流通過 (其實我不敢確定這一點,如果如題主在題目補充說明中所說屬實,希望能給出依據)然後開始測量,緩慢給袖袋撒氣,降低壓強,到達2點。此時血管內最高血壓略高於外界壓強,開始有血流擠過血管,聽診器中聽到噗噗聲,此時袖袋壓強即收縮壓
繼續緩慢撒氣,到達3點,血管內最低血壓略高於外界作用壓強,血流通過血管不再收到來自袖袋的影響,聽診器聽不出聲音。此時袖袋內壓強為舒張壓
原圖,柯氏音法測量血壓 http://en.wikipedia.org/wiki/Korotkoff_sounds--------------------------------------------------------------------------------------------
話說,為什麼認為到收縮壓才有血流通過沒有依據?我想這張圖片可能更淺顯易懂一些。下面我用中文簡單描述一下無創血壓測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和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的概念:人體心血管是維持在一定壓力下的封閉系統。心臟收縮的時候,血液進入動脈使得動脈內壓力迅速增加。壓力最高點被稱為收縮壓,正常成年人參考值為120毫米汞柱。之後心臟開始進入舒張期,這段時間內沒有新的血液進入動脈系統。隨著血液進入更小的動脈、毛細血管、直至靜脈,大動脈內部壓力逐漸降低。壓力最低點被稱為舒張壓,正常成年人參考值為80毫米汞柱;
2. 柯氏音血壓測量原理:柯氏音是最常用的無創血壓測量方法之一。基本操作是在手臂上纏繞一個可以充放氣的綁帶,綁帶內位於肱動脈處放置一個聽筒。測量血壓時先將綁帶內氣壓升至收縮壓以上,通常180 ~ 220毫米汞柱。因為受到外界壓力,肱動脈關閉,沒有血流通過,因此聽不到聲音。當綁帶內氣壓降至收縮壓以下,但是仍在舒張壓以上,肱動脈處於半開閉狀態,聽筒可以採集到血流通過時擊打血管壁的聲音,即為所謂的柯氏音。這就是為什麼第一個柯氏音通常被認為是收縮壓。當綁帶內氣壓降至舒張壓以下,肱動脈處於全開狀態,血流方向和管壁平行,聽筒內聲音消失。所以最後一個柯氏音被認為是舒張壓。
3. 現在家用的電子血壓計是基於波形分析的方法,不同於柯氏音法。但是這兩種無創血壓測量方法都只能得到收縮壓和舒張壓的近似值。最準確的血壓值還是需要通過有創方法才能測量得到。首先題目有問題:在放氣之前有一個關鍵操作——往袖帶內打氣。
測血壓的原理,簡單說就是:先用外力(充氣後的袖帶)將動脈血管壓扁,使血液無法通過,此時,是聽不到聲音的;緩慢撤去外力(袖帶放氣),動脈血管逐漸恢復原狀,當外力作用在血管上壓力恰為收縮壓時,血管中的血液開始在心臟收縮時流動並發出第一聲搏動音,這個聲音比較強而有力;
繼續撤去外力,當壓力恰為舒張壓時,血管中血液流動開始恢復正常形態,聲音也由之前的咚聲變為朴聲。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