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學前教育有哪些很明顯的不足之處?


作為一個小學老師,對學前教育還是很有感觸的。

不少家長眼中的學前教育包括:好的幼兒園和好的培訓班。沒了。

而如今的上海,培訓機構的觸角早已伸向了學齡前兒童,針對幼兒園孩子的培訓班絡繹不絕,有些甚至需要排隊搶位。各種早教機構里充斥著坐不穩站不穩的小寶寶,甚至有的孩子剛剛出生,父母已經為寶寶預定好幾年後的培訓班。

我一個朋友喬哥,家境殷實,對自己4歲的孩子很嚴厲,為了考上上海一所寄宿制雙語小學,他們家娃的周末排班比富士康產線上的工人還密集:

周六上午:英語——培訓班,學字母音標和語法;

周六下午:音樂——請了老師上門教鋼琴;

周六晚上:英語口語——外教上門指導發音;

周日上午:數學——培訓班,教100以內加減法;

周日下午:體育——知名足球學校培訓足球。

喬哥算過一筆賬,直到孩子大學畢業,他在兒子教育上的總投入大約在500萬,還不考慮通脹。這位父親的宣言是:「這是我父母培養我的方式,我也要用這種方式培養我的兒子!」

即便如此,他依然很焦慮,擔心孩子被篩選下來。我也很擔心他最後會失望。因為他父母培養他的方式中,除了花錢外並沒有投入太多時間陪伴他。而他似乎也是如此,之所以要送兒子去寄宿制學校,是因為平時不用帶娃了。

在湯圓老師看來: 這種幼兒園培訓班不是給孩子創造先發優勢,反而是在給孩子挖坑!

如今的小學面試,考察的不僅是會幾句英文,或者會幾種樂器。學生的軟實力,才是老師考核的重要領域,比如:

  1. 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是否怯場還是落落大方;
  2. 理解能力,是不是懂老師的問題;
  3. 溝通能力,是不是能幾句話講清楚想表達的意思;
  4. 團隊生活能力,是否能迅速和小夥伴們打成一片;

這些軟實力,非常重要 !

不僅是為了小學面試, 它們為孩子一輩子的學習生涯打下基礎; 但這些軟實力,培訓班教不出! 誰能教出?唯有父母。

在我看來:

國內學前教育的最大不足是:拚命著眼於單詞量,數學計算等細微方面,卻忽視了真正重要的大格局——那些可以讓孩子終身受用,也幫助他們迅速適應學校生活的技能。

比如:

專註力

孩子們注意力不集中,上課開小差,在中小學裡經常發生。實際上,家長完全有機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幫孩子訓練專註力。

我的個人經驗可以總結為三個up: Show Up, Shut Up, Cheer Up

孩子在集中精神做他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無論是拼圖,還是畫畫,還是玩樂高……

Show Up: 在他身邊陪他玩;讓他有安全感;把他營造一個有助於集中注意力的環境;

Shut Up: 閉嘴,靜靜看他玩,不要干擾他,切忌太嘮叨。玩錯了不要去糾正,也不要問他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吃水果,讓他專註投入的玩就對了;

Cheer Up: 在孩子遇到困難或者玩得不順心的時候,鼓勵他,幫助他,讓他能夠繼續進入專註投入的狀態。

專註力是可以通過幼年時期的親子時刻培養出來的。就算父母送再多的培訓班,孩子也很難在專註力方面有明顯的提升。

湯圓老師班級里有一個男生,由於在他三歲之前很少得到父母的陪伴。進入幼兒園後,在老師告知孩子的專註力和規則感極度缺乏時,孩子的媽媽又覺得三歲前對他虧欠太多,對孩子完全沒有要求,希望老師讓孩子釋放天性,隨波逐流。結果,這孩子在進入一年級時,完全不懂如何跟其他孩子溝通交流,一言不合就上手,看上別人的東西就靠搶;學習上也屬於完全純天然狀態,老師講課他手裡一直握著一隻筆,在任何可以畫的平面上發揮著自己的繪畫天賦,反覆畫著他最愛的火車。

三歲前是好好陪伴孩子,培養親密關係的時機;三歲後的幼兒園階段是為孩子建立規則感和秩序感的時機。

為人父母,不應該隨意的把孩子丟給學校或幼兒園;更不應該因為陪伴上有虧欠感,就把孩子再往培訓班送。

勇氣

現在湯圓老師帶的這一屆娃兒們,與十幾年前帶的第一屆娃兒們相比,挑戰困難的勇氣更少了。

如今的孩子大多生活在4-2-1的家庭環境里,被保護得很好,很少遇到困難和挑戰,就算遇到,也會很快有長輩幫忙化解難題。

誠然,我並非認為父母不應該幫助孩子。實際上,在孩子獲得幫助的同時父母也能給孩子一些建議,也會教會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

但長輩的幫助不應該總是那麼及時,這樣一方面會導致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缺乏耐心,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孩子失去自己面對困難和阻礙時開動腦筋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進而享受解決問題之後所帶來的成就感。

湯圓老師家的小湯圓就是在阿公阿婆的百般呵護下長大的。

雖然在家橫行,可到了兒童遊樂場,小湯圓還是相當慫的。因為平時在小區里遇到各種「挑戰」,阿婆總會第一時間為她保駕護航。於是就有了在遊樂場里被小弟弟抓破臉嚎啕大哭,被別人搶走正玩兒得興起的玩具後只會看著爸爸媽媽等等情景。

湯圓老師和阿公阿婆來了好幾次促膝長談,才有些許改觀。湯圓粑粑也積極地在家裡為小湯圓情景再現——如果有人動手或是有人要搶玩具應該如何應對。漸漸地,小湯圓開始懂得了如何應付這些突如其來的「情況」,相信她也在應對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不少自信。

獨立性

除了獨立面對外界的各種挑戰,生活上學會獨立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一點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時常出現的「大學生快遞衣服回家給媽媽洗」這類讓人啼笑皆非的新聞,奮鬥在小學一線的湯圓老師一點都不意外。

從小學開始,家長們就進入了一個誤區:生活上的事情孩子不需要操心,孩子應當全心投入到學習中。於是,越來越多的孩子衣服扣子都不會扣,自己的小書包不會理,甚至有的連吃飯都不會吃。丟三落四更是如今孩子的通病——湯圓老師班級里三十多個孩子,能做到一周以內不掉任何東西,不忘記任何東西的孩子,實在是屈指可數。

最近剛出爐的《2016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提到:

現在比學習更讓中國父母操心的事就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這是一份由通過對不同地區6529個家庭的調查追蹤,揭示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中國家長所面臨的家庭教育問題的報告)。

由此可見,如果在幼兒時期到幼小銜接時期,不注重培養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自理能力將越來越成為阻礙孩子全面發展的一大要素。

總結一下:作為老師,我看過太多的孩子,即使是資質天賦過人的孩子,即使是幼兒園之前已經建立「先發優勢」的孩子,也依然因為缺乏專註力、勇氣和自理能力,成績逐漸下滑,甚至出現厭學和害怕學校的情況。

對於孩子來說,

他需要親情的時候,你們把他丟給了爺爺奶奶;

他需要建立秩序感的時候,你們把他丟給了培訓班;

孩子可能不會說什麼

但當他長大成人的時候,一定會意識到: 我碰到的一定是假爸媽……


受邀題,抱歉這麼久才答。因為題目有點大,所以思考起來有點困難。其實直到現在,也沒想好。

學前教育我覺得不只是政府教育部門的事,不只是學校或機構的事,不只是家長的事,不只是街道社區的事……這些都片面了,我覺得是大傢伙兒的事。因此,要說學前教育的不足,那我覺得是要說整體教育觀念和風氣的事。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說吧。

一是要不要學前教育,二是要怎樣學前教育。

一,要不要學前教育。

對於3-6歲,大家還比較統一思想,因為傳統習慣上小孩到了三歲就要上幼兒園。至於0-3歲,就爭議很大。有很多家長認為0-3歲那麼小的小孩有什麼可教的,讓他們玩得開心就好了。我太贊成「讓孩子玩的開心就好」這種說法了,但其實玩裡面有著大學問,玩就是學習,玩就是教育,關鍵是怎麼玩,給孩子營造什麼樣的成長環境才是他們需要的。關於0-3歲孩子要不要進行早期教育,可以參見我的另一個回答:http://zhihu.com/question...。

因此,對學前教育尤其是三歲前教育必要性的認識不足,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不足。由此而來的是政府和社區對學前教育尤其是三歲前教育的政策導向和資源支持不足。

二,怎樣學前教育。

這方面的問題要具體說那就很多,但這裡我只想說兩點:

一是教育扼殺創意。這是一個授之以漁還是授之以魚的問題。太多年沉澱下來的習慣是灌輸和填鴨,當然現在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有了更開放的觀念。學習,最重要的是體驗和創造,而不是單純的背誦和效仿,讓孩子通過體驗認識和了解世界,通過嘗試和實驗來找到答案,學會自主思考,自己解決問題。孩子天生擁有無窮的創造力,教育要幫孩子把這種能力保留和延續下來,而不是扼殺掉。這裡我想分享一個視頻:TED演講—教育扼殺創意http://v.youku.com/v_show...(這個要謝謝@許志宏分享,當時看了覺得特別精彩。)

二是以為教育是在教孩子,其實最應該學習的是父母。世界上最好的老師是父母,世界上最好的玩伴是父母,至少在生命早期是這樣。而父母的心態、行為、情緒、信念,對孩子的影響,都將持續一生。仔細留意一下會發現,心態健康積極的父母,往往孩子不用怎麼教也成長得不錯。教育孩子成長,其實是父母在修行。這是一個太大的話題,這裡無法詳論。一方面父母要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並積極地學習成長,另一方面社會為家長的這種成長提供積極的環境和資源,這個不足就會慢慢變小。

雖然有如上不足,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積極的聲音出現在耳邊,也看到越來越多擁有新的理念的家長在關注孩子的成長,也有越來越多關注教育的人在積極分享自己的經驗,出一份小力。所以相信所有的這些不足,有一天會足的。


  1. 「小學化」現象比較嚴重。
  2. 教育部在2012年發布的《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里很明確地指出:

    要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靈活運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等多種形式,鍛煉幼兒強健的體魄,激發探究慾望與學習興趣……幼兒園不得以舉辦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為名進行各種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活動,不得給幼兒布置家庭作業。」

    但實際情況呢?有幾家幼兒園能做到以上這些?就拿我們單位(一所普通的民辦幼兒園)來舉例,大班已經學完了所有的拼音、20以內的加減運算,每天都會有一到兩份的家庭作業:算術、漢字書寫、英語字母或單詞書寫、拼音。學過的單詞、漢字全部必須會認,算術也是每天都要練習,機械式地算題……而這些都是必須的。我們當然也知道「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但是,誰敢鬆懈?我們幼兒園每學期要進行兩次「教學質量抽查」,相當於小學裡的期中、期末考試,園長開會的時候說得很好聽,「大家不要給小朋友太大的壓力,順其自然就好balabala…」,然後到了期末就會把各班的考試情況張貼出來,名次在排在前5名的班級老師能拿到獎金。誰在這樣的制度下還能堅持說「我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在同事眼裡,你就是個食古不化、不思進取的人;在領導心中,你就是個沒能力、沒責任心的下屬。

    去看一下教育部制定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就能感受得到,他們的想法是很好的,各項教育目標和建議制定得都很合理、很人性化,聽起來特別貼心——

    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不要拿幼兒的不足與其他幼兒的優點作比較。

    與幼兒有關的事情要徵求他的意見,即使他的意見與成人不同,也要認真傾聽,接受他的合理要求。

    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批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像與創造的萌芽。

    ……

    為孩子想得多麼周到啊。但是,對於中國學前教育的現狀來說,有點「前衛」。現在大多數有在上幼兒園的孩子的父母都是80後,最年輕的媽媽也就90後吧,我們從父輩哪裡繼承下來的思想是什麼樣的?學習、考試、別人家的孩子……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關鍵詞吧?對於以上的建議,有幾個父母能真正做到?就前兩天,一個男孩的媽媽還誠惶誠恐地給我打電話說他小孩這學期成績退步了,12道的計算填空題(口+7=15這種類型的題目)算錯了3道,要我對兒子多上點心……我們班上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工薪階層,每天匆匆忙忙地把孩子送來幼兒園上班,又匆匆忙忙地去趕公交,他們負擔不起讓孩子去上有著先進教育理念的國際幼兒園,也不覺得有那個必要,對於他們來說,學習就是要從娃娃抓起,不能輸在起跑線,周六日沒去上興趣班都是巨大損失,讀幼兒園怎麼可以不寫作業不做題?你怎麼跟他們解釋,要注重發展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要以玩為主?誇美紐斯、蒙台梭利、維果斯基都是些什麼鬼?他們胡說八道些什麼?

    所以不難解釋,為什麼目前學前教育領域會存在「說一套,做一套」的現象。現實太骨感。

    2.師生比例太不合理。

    教育部門規定的師生比是1:5或1:7。但是據我所知大多數幼兒園都是幼兒人數超標的。

    有時候家長問起來,我們只能含糊其詞往下說個大概數,其實家長心裡都明白,而我們也都明白家長都明白。

    師生比不均會有什麼後果呢?無論是學習,還是操作性遊戲,你都沒有辦法對孩子進行挨個輔導,顧不了那麼多人,時間也不允許,小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等你挨個輔導下去,前面的幼兒早就坐不住了。其次是常規不好訓練,紀律亂起來很難控制,你這邊還在批評教育某個不好好排隊接水的小孩,那邊已經有人在追逐打鬧。再其次就是,人多的情況下很多活動根本就無法正常開展,比如說,語言討論,本來是討論,不到一會兒就變成了喧鬧的菜市場。閱讀也是,禁止幼兒進行交流和分享是很不合理的,但一旦說話的人多了,音量就控制不下來了。睡覺、做操、區域活動……什麼時候都覺得擁擠。

    3.國民的思想存在誤區,認為「學前教育」就是把小孩送進幼兒園裡就行了,很多父母不注重家庭教育,或者家庭教育方式不對。他們覺得只要把小孩送進幼兒園,教育就是該老師全權負責,家長們要麼過度寵溺,要麼過度苛刻。工作較忙,較少陪伴孩子,對孩子缺乏耐心。很多父母都會向老師抱怨,自己孩子一回家就玩電腦、玩手機,寫作業不勤快……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否試過用親子閱讀、陪孩子看紀錄片、給孩子講故事、聽孩子講述一日生活、陪孩子拼裝一組玩具等方式來取締他們玩電腦、手機的時間。只會一味地責怪孩子不懂事、不省心。

    國外的教育理念的確很優秀,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思想觀念這種東西,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得了的。


謝謝邀請。 由於公司裝修,一直在忙,抱歉現在才回答。

關於學前教育的不足,會涉及到很多方面。

1、家長的重視與配合

這點我想說的和經雷老師的一樣。這點是最重要的,家長需要重視起來,而不是把責任推給老師和學校。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優缺點在孩子身上盡現。。孩子的優缺點和家庭的環境也有著極大的關係。。

2、辦學者的功利主義太強,學前教育的辦學者需要對孩子有著極大的負擔才行

現在的幼兒園收費都高的驚人,學前教育已經商業化,這很痛心。但這也不能埋怨辦學者,國家對私立幼兒園支持太少,高額的房租,員工等支出也就促使了幼兒園的商業化。

幼兒園的辦學者需要對孩子有負擔,這樣才會用心經營,用心探索,而非只是一個大綱的實施者,一個學校的好壞和辦學者有著極大的關係。

3、國家對私立學校的支持太少

4、教師隊伍太年輕,男性少。

教師隊伍里已經做父母的很少,幼兒園老師如果能有一半已經是父母的,那會有極大的不同。

男性老師少。

5、父親照顧孩子太少

一般家庭都是母親忙孩子和家庭,父親忙工作。國內幼兒園孩子的父親角色缺失很嚴重。這在國際學校和國外很少見。


學前教育質量監測刻不容緩。

"雖然大量研究證明了學前教育能夠產生一系列的效益,能積極作用兒童的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能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效益是否產生及其大小與學前教育的質量相關。"

"提高質量"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二十字"工作方針中的重要內容。如今隨著幼兒園擴建,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逐步緩解,但沒有質量的教育對學前兒童來說,可能意味著不能真正促進發展,甚至還意味著生命危險。

在國外,OECD國家發布了學前教育質量監測系統(期刊《學前教育研究》2016.3),主要內容包括:

一 對托幼機構服務質量的監測

二 對教師質量的監測

三 對兒童發展和表現的監測

反觀國內,各類幼兒園良莠不齊,沒有一個覆蓋所有托幼機構,教師,和兒童的全國性學前教育監測系統,由此導致的對幼兒教師資格認證,辦園標準,幼兒發展評價的問題遲遲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希望國家能夠給予學前教育更多的政策支持,學前教育界權威能夠儘快達成一致意見,發布一個較為具體和全面的學前教育質量評價的參考體系,使得學前教育能夠更好的為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


強烈贊同經雷的答案。經雷的答案應當成為這個話題最應該注意的第一點。

@秋茹 說得也很到位了,我補充一下:

有一個驚人的事情,在廣東一所幼兒園(因為是我朋友在內任教師,所以是真實情況)四歲兒童就要學到十進位加減了!!!!而且定期會有領導視察,選兒童來問,問到哪位兒童要是說不出來,他的老師就會減工資!!!!這都什麼地獄教育啊!

孩子在學齡前,還是很懵懂的,連人情世故都不明朗,正是讓她想像力任意翱翔,感受世界的好時光(除去少部分的孩子興趣就在學習知識上,這個我們不討論)卻要在這個時候過早灌輸所謂的知識。讓我不能理解!而且孩子生性好玩,這個時間沒有給充足的空間去玩,還要承受功課壓力。這多多少少是功利想法。總害怕"輸在起跑線上了。"

學齡前更多的應該是讓孩子通過感受去認知這個世界,例如我們家孩子將近有一個月的時間學習的課程就是水,老師通過各種方式讓他們感受水的各種形態,告訴他們一些水的最簡單的知識。讓孩子們學會挖土植樹等等(這是所非主流幼兒園).......而不是枯燥的加減乘除或者是字體,我覺得這是比較理想的教育。

教育趣味也很低下。老師說話嗲,孩子跟著學嗲,已經沒有了人最自然的狀態。結果培養出各種"嫩模",大人就覺得那特別可愛。

以上只是一些不系統的隻言片語,因為我看到的這些是在說明,學齡前教育最不足的地方是不自然!不是順著孩子的天性去培養他們,而是變成滿足大人慾望去培養機器人。


我認為現有所有教育中最大的問題的就是違背本性。

最可怕的就是現在的孩子,不僅僅是上海這樣的城市,連我老家農村孩子的家長都會對著孩子手裡的每個東西說:"臟!"

然後,就是跟著女兒學校一起出去活動,草坪上,本來是個很好的接觸地氣的時候,但是有家長實在沒東西了,也要拿個餐巾紙鋪開給孩子坐在上面。我那個暈啊。

(ps,即使我們家,女兒也是看到泥土就說臟,鬱悶的不行。)


功利主義!想法應該還是不錯的 方嚮應該也是對的 可惜實行者能力太差 很多所謂的教育者對自己在宣傳標榜的教育理念根本就不了解 只是在借題發揮 迎合了一些家長攀比跟風的心理 生意是很好 其實效果 呵呵~~~ 了了~~~ 應該說 爸媽們以為花了一些錢就可以將自己的教育責任託付給他人了 寄望於這種早教機構就可以培育自己的孩子成為「天才」 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我覺得中國目前教育的最大問題是父母在迴避作為教育首要執行人的職責。父母把對孩子的教育等同於「給孩子找個好幼兒園/好學校」。

「學前教育」這四個字成為一個話題,意味著父母可以進一步擺脫孩子上學前的教育責任,把他們早早移交到「專業的」機構去。出了問題算別人的。

我這麼說並不是在否定教育機構的意義,但他們對孩子--尤其是幼年孩子--的影響,跟父母比起來應該是微不足道的。


我的寶寶比較小,才1歲,還沒上幼兒園。我對幼兒園的教育不是很了解,但是,通過我帶孩子去各種早教中心的體驗,也能感覺到現在的早期教育很是參差不齊。我自己也是搞教育的,但我是高中教育。我非常討厭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嚴重扼殺孩子們的想像力。寶寶在小的時候,應該是不斷的去體驗,去感知這個世界。而不是說要學多少個單詞,會背多少首唐詩。其實小朋友都有很強烈的學習的衝動,看到大人做事情就會情不自禁的去模仿,見到沒見過的工具,都要去摸一摸,用一用。想去摸水,摸沙子,摸泥土,自己吃飯,結果弄的房間里到處都是,家長要是為了乾淨不讓孩子去各種東西,對於孩子來說,體驗的樂趣就沒有了。你跟他說,這是水,水是可以流動的。不讓他們去碰水,孩子永遠感覺不到。


樓上很多大牛都對我國現在學前教育的弊端和各個方面都分析的挺透徹的。但我仍然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因為這幾年我主要對小學生的行為控制和情緒管理進行研究,因為幼兒學前教育而導致的小學兒童的心理問題非常之多——我的案例不多,5年終也就幾百個案例,但其中幾乎90%以上的案例中孩子出現的問題都是來自於幼兒教育的問題上的。

因此,站在幼小銜接的角度,我認為我國的幼兒教育還有很多地方優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下面我就簡要的舉幾個方面的問題,並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改進建議:

1.孩子的行為控制

在我諮詢的很多案例中,很多來訪者(孩子和家長)都對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孩子抱有諸多抱怨,其中最多的抱怨之一,就是孩子的行為管控問題。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喜歡東張西望;上課時隨便離開座位;做作業慢;上課或者做作業時亂動(經常被敏感的家長認為是「症」);在家沒有規矩不聽話……等等(以上現象的出現是諸多原因共同引起的,但表面上是有孩子的行為模式表現出來的,因此暫將這些現象歸為孩子行為控制一類)。

殊不知,這些行為的出現都是家長或者教育機構在孩子幼兒時期甚至是嬰兒時期就已經埋下的種子:

做作業慢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做作業慢是精力不集中的表現,甚至是責怪孩子太笨或者上課不認真聽講。其實不盡然。其他可能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

①生理髮育錯過了黃金時期

孩子在8個月左右沒有堅持讓孩子多練習爬行(四肢協調運動),因而孩子大腦中的網狀邊緣系統和小腦沒有得到更好的發育,而這些部位正是孩子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用到的區域。

②專註度的練習不夠

日常生活中孩子總會被大人的很多要求所控制,需要學鋼琴、書法、跆拳道、羽毛球、高爾夫球等等,但從沒有學過如何專註地去注意一件事情。高效關注一件事情是一種技能,如果是技能那就有可能通過練習而得到強化,但家長們,有多少家長真正有針對性的幫助孩子去練習這項技能呢?

③社會和家庭因素

往往經常在孩子面前爭吵、家庭關係不和諧的家長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孩子做作業慢或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這時因為孩子經常在緊張的人際關係下生活,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很可能導致孩子具有習得性無助、抑鬱、焦慮等心理傾向。心理一直在這種糟糕的狀態下,試問,誰能集中起來注意力呢~~

在學校和在家裡不聽話,立規矩有困難

有一些家長來找我的時候是幾近絕望或者奔潰的狀態的,向我傾訴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是多麼的難管,老師如何天天向家長投訴孩子在學校的諸多「劣跡」,等等,甚至有很多家長來找我時告訴我,Ta已經天天跟孩子在教室里看著孩子上學都上了一個學期了!

有趣的是,往往出現這種現象的孩子都來自於家庭環境較好,父母文化程度較高的家庭(沒有具體統計數據支持,只是主觀的一個印象)。這些家長往往出於對孩子的愛,抱著「孩子還小,以後再立規矩也不遲」的觀點,在小學之前對孩子大加溺愛(家長自己有時候不覺得是溺愛),例如:自己能吃飯了還要追著喂飯;稍微不滿意就大發脾氣,這時家長卻用夠慢玩具和擁抱的方式放縱孩子的這一行為……而幼兒園的教師疏於跟家長進行溝通也缺乏對孩子的關注,從而導致這個種子一直埋到孩子小學,然後開始「開花結果」,當家長意識到現在再管孩子已經管不過來的時候,已經無法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

2.情緒管理

還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易怒、敏感、「社交障礙」(其實就是不願意主動跟同齡孩子玩)……等等。

這與上面所說的立規矩難的原因很相似,大多情況下都是因為家長在孩子幼兒時期的過分溺愛和幼兒教育機構的疏於溝通和關注而導致的。很多家長都不具備(甚至不知道需要具備)幫助孩子練習學會管理自己情緒的理論和實踐知識。

在國外,小到社區學院,大到世界名校,都會開設心理學方面的公開課,提高社會人群對於人的心理的教育意識和普遍性認知。但是在中國卻極度缺乏這方面的資源,很多家長甚至是教師在這方面都是一片空白從而做出盲目和不負責任的行為(不止一個家長來找我時對我說孩子的幼兒園或小學老師僅僅因為孩子好動就建議家長去醫院查一下孩子是否有多動症……弄的孩子全家雞犬不寧,以為天都要塌下來了)。

3.抑鬱症、焦慮症、多動症、穢語症……

這些心理疾病名詞是我經常聽到家長第一次來找我時描述自己孩子的辭彙。在這裡,我希望盡量多的家長能看到下面這段話:所謂「症」,就是指來訪者的某些行為模式和認知結構極大限度的影響了其個人的生活及工作狀態,從而給本人帶來了莫大的困擾,導致正常的生活無法繼續。

如果不符合上面這句話的任何一點特徵,請放一萬個心,您的孩子沒病!頂多只是有一些心理或行為失調的現象,需要家長和專家干預,但絕對不需要醫治!

還有,世界上沒有「穢語症」這種疾病。為什麼很多精神診所會打出這樣的廣告或者作出這樣的診斷?因為他們要生存,發明一個這樣的名詞來保證這個顧客願意在自己的診所里花錢,就是這麼簡單。信不信由你。

那麼為什麼家長們一看到孩子有所變化,就喜歡將這些心理疾病的帽子戴在孩子頭上呢?很簡單,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好動、不好管、不願意接近別人亦或者看到別人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都不一樣的時候,會想找到產生這種異樣的原因。而對於人正常的心理來說,找到原因總比迷茫來的強,至少可以先試試看。因此,結合社會上的一些誤傳和一些教師的無知和不服責任,某些心懷不軌的教育機構和醫療結構就借用了家長的這個心理對家長進行貪婪的打劫。家長們也是受害者,虧在了心理知識的空白上面。

4.蒙特梭利、早教機構、公立幼兒園、雙語國際幼兒園……

正如樓上很多大牛所說,很多教育機構冠以特色教育的招牌吸引家長們的注意力,但因為教師資源的匱乏和投資人教育素養的限制,很多特色教育機構都不像它們自稱的那麼「有特色」,甚至讓本來該有的特色變了味,埋下了不好的種子,讓家長到了小學更加犯難。

舉個例子,曾經有一段時間,有很多一二年級的學生家長來找我,一致的表示自己的孩子上課不聽老師的指揮,甚至上躥下跳,上課時不舉手就隨便離開座位,甚至是一開心就自己跑到學校操場上亂跑,誰都管不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這些孩子在幼兒時期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他們全部都上過蒙特梭利早教機構。

這裡不是在黑蒙特梭利式的教育,但是我在這裡要奉勸已經上了或者即將要上蒙特梭利班的學生家長們要三四而後行。因為據我做過的專題調研發現,從長江以北到北京以南的蒙特梭利機構幾乎沒有一個家接受並通過了國際蒙特梭利教育權威組織專業認證的(其實也只有北京的某一個蒙特梭利早教機構是被國際權威機構認證過的,而且也只是兩年前認證過一次)。

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蒙特梭利式教育:蒙特梭利式教育就是通過專業人士的觀察和幫助,運用無聲教學和間接輔助等方式,致力於幫助孩子提升自身的行為自主性和社會化。(此為我自己的理解,不是官方解釋)

而據我所知,到目前為止,更多的國內蒙特梭利教育機構採用的只是找幾個年輕教師,站在孩子旁邊看孩子玩蒙特梭利教具,and do nothing else!!!!!

在這裡,我建議所有想上家門旁邊的所謂蒙特梭利班的家長們,可以先上優酷網搜索一下日本蒙特梭利教育的視頻(亞洲裡面個人認為最能貼近並履行這種教育本源思想的國家),再比照自己找到的這個機構,看看教師的資質和他們的教學行為是否和你們在視頻中看到的一樣。

以上是我在小學生心理諮詢中發現的但絕不是很全面的一些關於我國幼兒教育的問題。那麼針對於這些問題,我想向地方和國家政府相關機關,更多的是想向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提升自我,學習必備的心理學知識

家長在養育孩子之前就應該具備一些發展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的知識。曾經我遇到過一個家長,她剛開始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我經常會給與她一些幫助。在經過一系列的折磨和迷茫之後,她選擇了去考取心理諮詢師證書。現在,很多年過去了,我們還是很好的朋友,經常溝通教育方面的觀點,我甚至會經常向她討教,她的孩子現在也非常的開朗快樂,學習成績也不錯。

2.少戴帽子,相信自己的孩子

家長需要在幼兒到小學時期給與孩子適當的關注(不能多也不能少),並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特的、有潛力的。完全不需要一發現什麼異樣就開始迷茫,甚至是趕緊懷疑孩子有什麼疾病,並立刻帶去非正式醫療機構去醫治(儘管有時候這些機構裝修很豪華,地理位置很重心,但依然是披著羊皮的狼)。而是找到真正的原因,與孩子平等溝通,共同探討改進方法。

3.地方和國家政府應更多的注重培養幼兒和小學教師資源

現在社會上經常會曝光很多變態虐待孩子的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還有很多沒被曝光的教師一遇到管不了的孩子就丟給家長,慫恿家長帶孩子去看病、打針、吃藥。這些都是無知和愚蠢的教師。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國合格的教師資源的漏洞比「相關部門」統計出來的還要大的多!

4.規範社會心理諮詢和私立幼兒教育機構的經營資格,提高經營許可門檻,健全監管機制

鼓勵社會心理諮詢行業是應該的,但是鼓勵的同時還要打擊那些濫竽充數為了利益不惜耽誤一個孩子的命運,滿口雌黃只為多騙點家長人民幣的人。從某方面講,這些機構和個人比當年燒殺強虐的日本鬼子還可怕——他們殺人於無形,一句話可能毀了全家。

其次,當地的教育部門在某個幼兒園或者教育機構成立初始,至少,要看一下它是否具有合格的教育資質,並了解一下它們的教育是否真正能出來它們所承諾的教育效果,要有一個健全的評估和監管機制在那裡,不然家長們就要為這些「特色教育」的幌子犧牲自己的錢財,甚至搭上孩子的前程啊!

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有不全面和不正確的地方還望知乎的大牛們加以指正!


1.合格優秀教師資源匱乏。

很多園長招聘時將舞蹈鋼琴放在首位,幾乎定義為能歌善舞的老師就是優秀幼教。甚至可以放棄對素質能力的考核。 作為實習老師,目前再帶中班。這個班級幼兒整體發展水平較差,生活常規差,規則意識差。我觀察了很久發現是這個班級的三名教師的消極影響導致。a幼兒吃飯時教師也在吃飯,直接在幼兒碗里夾甚至舔打飯用的大勺子。b不論是吃飯還是遊戲幼兒愛爭搶沒有排隊意識。c幼兒犯錯誤時教師採用打臉拍打額頭光腳站椅子等方式懲罰。e教育活動中多用小學教育方式(死記硬背,背對說來貼紅花)。f教師多聊天玩手機吃零食。作為實習老師,我還是想盡到我的職責。首先讓幼兒體驗樂於助人和樂意分享的情感。一天飯後活動我組織幼兒學會表達感謝。我說:食堂爺爺奶奶辛苦的將飯菜送到教室,我們應該說謝謝!這時主班過來說:女孩子進教室睡覺。(能理解那種無能為力不被尊重的感覺嗎?)第二天中午,孩子們在飯堂阿姨送來飯菜時大聲說謝謝,主班將一個女孩子拎起來說:「別的事你不行,這種事你最會搞!你跟她去啊!」那個女孩被主班推到門外哭。

作為實習老師真的深感無力,畢竟這個班主班帶了一年多,幼兒習慣意識已經養成。

不明白抱著混日子態度的人為什麼要選擇當教師。是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2.家園合作效率低

a.部分家長還不明白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幼兒園就是帶孩子。不支持老師的工作的還是有部分家長。

b.部分家長急功近利,支持小學化。

學前教育的不足來源於社會,首先社會對幼師的認同度低,幼師的社會地位低。一般人都會認為幼師只是帶孩子的,從事的工作很簡單。其實不然,真正要做一名負責任的好教師要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實踐運用到教育活動中是較難的。

且幼師行業中優秀人才少,轉行現象也多。不難看到,幼師行業中一線教師多年輕,有7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少且多做行政管理等。且工資待遇低,做幾年便轉行。

總之,學前教育發展國內重視較晚,社會重視程度不高。學前教育發展需要人們重視並努力推動它較好的發展。目前幼兒園所和早教機構數量是跟上去了,但好的機構實施先進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並不多。國內學前教育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1.幼兒教育從業者良莠不齊,濫竽充數,且多數道德敗壞,不以與人為己任,而已獲利為基本。

廣州的所謂的公立幼兒園,有這樣一條官方不承認但卻存在於所有公立幼兒園的規矩:假如你的孩子在學區內,有資格上某公立幼兒園,但是,你去學校諮詢老師的時候,老師會告訴你,上是可以上,但得叫贊助費。操蛋的是,人家並不告訴你需要交多少贊助費可以上,二是給你一張白紙,讓你寫上你預計贊助的金額,寫上聯繫方式,回家等消息。結果是,大家互相猜測該贊助多少錢。或許,該校安排完關係戶後,還有二十個名額,但是申請者多大二十一個,你預計贊助35000,排在第二十一明,排在第二十明的贊助了36000.這樣,你就智能給自己的小孩另尋他處了。

現在,幼兒園的父母來家裡家訪,一般都是兩個老師一起來,規矩是,每人500購物卡。

老師聯絡的興趣班,你上不上?不上,也沒問題,但老師報復的方法不但隱蔽而且多。

2.幼兒父母過於功利,攀比心太重。

那麼小點孩子,正是該好好玩玩,健全人格,健全心智的時候,卻周一至周五上學校的課,周六周日被父母強拉硬拽去上各種興趣班。問過周圍的父母,特別是一些母親,異口同聲的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朋友和老婆鬧矛盾,起因是孩子是否該上那麼多的興趣班:繪畫、鋼琴、小提琴等等。朋友說,不能毀了孩子的童年;他老婆說:不能毀了孩子的未來。

3.幼兒教育資源嚴重匱乏或者嚴重分配不公。

那些機關或者公務員的小孩,一般都會有某某機關幼兒園,不愁上學的事。平頭老百姓,公立 幼兒園資源緊張,還得交不菲的贊助費;私立幼兒園,價格又比較貴。

某些開會坐在主題台上的整天大言不慚談和諧社會,談發展。連幼兒教育都不能好好普及,都比上大學還貴,還有臉談和諧社會?


最明顯的不足之處在於無差別的模仿國外的育兒觀念,喪失了本土教育的魅力。

中國的學前教育經過這麼多年的錘鍊,早已自成體系。

其中也不乏觀念十分好的教師,比如說「巴學園」的創辦者李躍兒老師。她的育兒觀點我十分贊同,園裡一切都如「巴學園」一般美好、自由。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紀錄片《小人國》。記錄在園裡一些幼兒遇到的一些問題以及老師的解決方法。

還有應彩雲老師,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推出過很多的精品課程,奉為新幼師的寶典。

原諒我,我真不是打廣告的。

看!多麼優秀的學前教育人才!!雖然我們是謙遜的中國人,但我們必須時刻為自己國家教育感到自信!自己就是這樣的教育下成長的,要是自認不好,那不就是打自己臉?

注意,我們是在說學前教育。我看到題主里選的標籤有幼兒園、育兒、學前教育,這裡就說一下它們之前的差別吧。

學前教育指的是對0~6歲的兒童進行的所有教育,而幼兒教育指的是對3~6歲的兒童進行的教育。幼兒園教育則是3~6歲兒童在幼兒園時進行的教育。

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學前教育>幼兒教育>幼兒園教育。

說到這裡,想必各位都明白了。一個觀念健康的幼兒園固然重要,家長們接受有利於兒童發展的觀念方法還是頗為重要的。

在學前教育界混出來的人就比較吃香了。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接受視聽訓練、觸覺訓練、抓握訓練、大肌肉群小肌肉群的訓練,語言能力、想像力、創造力、樂感、節奏感也在同步訓練著,甚至開始著手培養影響其一生的作息習慣。這樣一套下來,等到三歲上幼兒園時,就……自行腦補吧——

畢竟是親生的。

共勉。


作為學前教育的學生路過回答下,離題了別怪我。

國內學前教育基本就是小小學,當然國外很多也這樣,因此還不如談談學前教育應該是怎麼樣子的。

討論之前先推薦兩部電影/紀錄片(如果你沒看過的話可能很難理解某些細節思考):《看上去很美》,《小人國》。《看上去很美》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學前教育,好吧個人感覺這就是養動物哪叫教育啊,是現狀的極端化體現(當然考慮到時間問題也說明現在的情況在好轉);《小人國》將的是民辦園「巴學園」的日常生活。

拋開「很美」的歷史背景與具體作法不談,其中蘊含的教師意志絕對中心與對幼兒心理的漠視這樣的思維方式在現在的一些幼教老師中仍舊慣常,而這對幼兒成長明顯不利;在巴學園(我個人懷疑巴學園模式在幼兒教育當中的普遍性)中,對幼兒心理的寫實表現出了其複雜性與情感性,對於這樣的特性,我認為巴學園的教學方式存在一些不足,過於強調規則而非讓幼兒感受規則的重要性可能效果並非很好,當然其中將事件冷卻後再處理是面對幼兒這種複雜與情感不可控的生物的有效方式。

在討論幼兒園教育——甚至在討論教育的時候,我們最基礎的是問題是教育最本質的目標是什麼。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會衍生出各種對幼兒園具體教育的回答。在我看來,幼兒園教育,作為最基礎的教育,不在於具體知識的教導與培養,而在於對人類天性的合適引導。幼兒教育的本質目標因當是幼兒人格培養。

在這樣的核心目標要求下,有效的幼兒園教育就不再是圍繞基本能力構建(即五個大類,也是目前指導我們學前專業的培養大綱,算是比較先進了),更不用說是現在的「幼兒園小學化」模式,而是應當圍繞幼兒心理開展的人格培養模型。在這樣的模型下,原本的教育大類只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而採用的全面有效的教育手段,不再是核心評價指標。

幼兒園教育應當教會孩子(準確來說應當讓孩子體會到)人類最美好的品質與共同的價值。在弱者面前伸出援助之手與笑容的孩子在我看來遠比能歌善舞會做兩位數加減法的孩子美麗。

聯想到最近微博上的「劉胡蘭離我孩子遠點」事件,我們看到了教育者在潛意識裡對幼兒心理成長的漠視,不是讓我們的孩子感受生命的美好,而是殘酷的鬥爭,作為成人我們能夠理解,但對孩子而言,這樣的故事是否會造成心靈上的灰暗?在幼兒教育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對幼兒人格的建構,對基本價值(生命的重要性,規則的重要性等)的體會。這些是人之為人的核心。

具體來說,個人認為幼兒園的活動應當弱化老師的存在,強調幼兒生活體驗的真實性,提倡教育活動生活化(當然只是一個初步構想,仍有許多缺陷);在這方面巴學園雖然還不普遍,但個人認為是將來的趨勢。

以上是一個學前專業初學者加上高考作文離題大王的回答,如果不喜歡請點x,不要開噴。


學前教育的問題本質是社會教育的問題。

高考指導高中教育,一層層推下來,小學指導幼升小,幼升小指導學前教育。

要改變現狀,除非整個社會都變過來,單單改變學前教育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嚇人的就是:幼兒園小學化,大家依然忙著智力開發。


學術界目的性大方向不統一:三方爭執不清,一為「為孩子有快樂的童年」;二為「為入小學作準備」;三為「為維護社會穩定」。

物質層面:東中西部差距明顯,城鄉差異大。

現實教學層面:學前教育專業老師的培養有問題,但目前勉強能支撐現階段的國內學前教育體系。大部分的幼兒園老師不能把握「玩與學」之間的關係。

政治層面:現階段多為支持西方化,水土不服。但以國家層面而言,應該在三年內會大規模整治學前教育期以達到中國化的Z F 的目的。


雖然已經有很精彩的回答了,但我還是想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


目前中國開始重視學前教育領悟了,但是卻是亂打亂撞的階段:


1. 學前課程紀念受前蘇聯影響太深,導致我們的課程安排就是上課,單一的接受過程,就算《綱要》現在確立了遊戲在學前教育中獨一無二的地位,但基本還是換湯不換藥,把遊戲作為上課的手段但是忽略了遊戲的本體價值。


2. 教師的整體素質不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沒有得到認可。這個的原因其實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教師的待遇問題有待改善。


3. 國內真正對學前教育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不多,出來的理論成果沒有為學前教育的發展做出先導性的指引。都只是盲目地照搬國外的經驗和理論。


4. 我最氣憤和最不能忍受的一點。就是很多的偽科學和誇大教育效果的宣傳和理念在學前教育界橫行,很多教育機構藉此來撈金,不過由於很多家長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急切心理就會讓這些人得逞。


遊戲種類少,遊戲場地小,遊戲時間短,遊戲形式古老。


推薦閱讀:

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後, 16歲的我(女孩)是否應該支持父母再生一個小弟弟/小妹妹?
請問營養師 2歲孩子日常營養食譜?
老婆要請月嫂,我收入無法承擔,怎麼辦?
嬰兒一直吐奶怎麼辦(少吃多餐、豎抱、拍嗝,這些方法沒有作用)?
怎麼減輕孕吐反應?

TAG:育兒 | 幼兒園 | 學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