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場來臨,都說人口紅利消失,用戶真的都被佔領了嗎? O2O行業的出路在哪裡?
王興提出下半場的概念,指出過去粗放式的發展概念已經行不通了,羅胖在跨年演講里也反覆提及,但羅胖的羅輯思維根本不適應這個場景啊。下半場應該是進入門檻並不高但競爭激烈的行業才行,羅胖的模式別人根本沒辦法複製好么!!!2017年才到來一會兒,京東到家就宣布關閉上門服務。2017年黑天鵝事件會不會接踵而來,整個行業都在說資本寒冬,O2O行業真的存在下半場嗎?還是有其他的機會?
出差等開會中,扯一個。
上周出差時和一位朋友坐在咖啡店裡等人。這位朋友大概40多歲,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和投資人,投了幾十家公司,非常有經驗。等的另外一位朋友剛30歲,在知名大公司發展得不錯,最近剛離開,決定跟他幾個好朋友,嘗試一條有風險的路,試試看他們的創業點子是否能夠成功。
他們幾個人全都辭職了,剛剛註冊設立了公司。隨著一些基本運作剛剛開始,這位朋友在兩周前問我是否能夠幫忙介紹一些投資人給他。他認為是時候展示產品和商業計劃,看是否夠好到能吸引一些資金進入。
我朋友來了以後,我先做了介紹,然後接下來二十分鐘,這位朋友用20頁的簡報介紹了他們公司的所有細節:團隊、點子、商業模式以及現狀。我比較年長的朋友問了他一些非常直接的問題,年輕朋友也試著盡他所能的回答這些問題。
最後,在一開始公司介紹和問題都回答完畢之後,有一個短暫的時刻每個人都靠著椅子,啜飲著手上的咖啡,現場安靜了陣子。
最後,我年輕的朋友問:「你覺得這是一個好的創業點子嗎?」他看著我年長的朋友。我年長的朋友回看著他,沉默了幾秒鐘,最後才回答:
「當我第一次聽到Uber時,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爛的點子,而且絕對不會成功。Airbnb也是。當我第一次聽到Snapchat的時候,我完全搞不清楚那是什麼,又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在這些案例中,我完全是錯的。而我未來在許多案子中應該也還是會看走眼。」
我頓時想到了陌陌,想到了今日頭條,想到了我看走眼的遊戲項目,想到去年大家怎麼看ofo。
這不是說又來雞湯,所謂的「追逐自己的夢想」。我的重點是,根本上,當談到創業點子或是個人夢想時,別人怎麼想並不重要。你怎麼想比較重要。我是否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創業點子並不重要。你是否認為這是一個好創業點子才重要。
也許它的確只是一個垃圾到沒變的爛想法,但並不意味著別人說好就真的好。
「你帶著猶豫和不確定問我剛剛那個問題這件事情,本身是個不好的跡象。」老大哥繼續說。
理想的情況是,如果這真的是你的夢想,你非常肯定所以願意辭去穩定的工作,願意賭上你的存款和原本安全的職業,那你應該非常肯定這就是個好主意,只是不確定該如何執行和說服別人。如果你真的那麼相信它,並且像每個創辦人都該做的一樣,做好了必要的功課和準備,那不管別人怎麼說,就算多數人都告訴你這是個爛點子,你也應該堅定不疑。不然你要怎麼說服其他投資人、未來員工和未來早期的客戶呢?
所有投資者的意見都是在趨勢中游移。幾年前,每個投資人都想要投資做比特幣相關的創業公司。然後是物聯網,現在最熱的則是跟人工智慧有關。不要聽信所有不同天使投資人、風投或是所謂「業界領袖」告訴你的不同意見。
你很容易在事後說:我知道Facebook會爆紅。或是當我一聽到就知道Uber會成功。但基本的事實是:
沒有人可以100%預測未來,而唯一需要真心相信這個點子有機會的人就是你,你是擁有這個夢想的人。最終,多數人怎麼想不重要,你怎麼想才重要。
因此,你必須問自己:你對這個點子、這個夢想有足夠的熱情嗎?足夠到犧牲你所有的存款、你寶貴的青春歲月、家庭時間和你整個名聲嗎?
「看著這個不完整的計劃和你對於回答某些問題時候的猶豫,我不太確定你準備好了沒。」
我年輕的朋友靠回到他的椅子,不確定要回應什麼,猶豫寫滿在他的臉上,即便他一句話都沒說。這次會議無疑給了他和他的團隊有很多事情可思考。
在許多方面來說,試著追求個人創業點子跟去追尋任何個人夢想是非常類似的,不管是想去念夢想學校、弄一個樂團或是開一間自己的咖啡店。
通常如果你問10個不同的人,徵詢他們的意見,你會得到10個不同的建議,有些意見之間彼此是直接衝突的。你的夢想越新、風險越高或是機會成本越高,有越高的幾率會聽到別人告訴你:「你瘋了,這是一個很糟糕的點子,你不應該去嘗試。」
大多數人會告訴你停下來。家人或父母會最有可能說服你採取更安全、熟悉的路徑,包括在一間每個人都知道的公司裡面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這個時候,多數人會幹脆放棄,甚至從來沒有邁出第一步。
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的話,那如今這些互聯網巨頭會在哪裡?他們怎麼會開始?任何新的改變、正面破壞或是新的創新又怎麼會開始?
遲早,當涉及到個人夢想時,我們全都會面臨這個基本問題:
這是你的創業公司、你的夢想、你的生活。我、他、我們或其他任何人認為你的點子或夢想是好是壞並不重要。只有你自己是否認為這個點子很好才重要。
因為最終,是你把人生中寶貴的時間搭進去。如果你都不相信它,那為什麼其他人應該要相信呢?你要如何說服你的家人、朋友、合伙人、員工或未來的客戶?重點是,你真的相信它嗎?相信到你願意投資你的錢、人生和希望在上面?
你自己是否認為這個點子很好,才重要。這一點都不會提高你的成功幾率,但會讓你堅持得久一些,或者說,死可瞑目。
(人口紅利,真真是一個半偽概念。有人口紅利,適合快速增長更擴張的打法;沒有則對應其他打法,並不代表沒有創業機會)例行簽名:一個話癆的自我反省
你的問題、資料不匹配啊同志。羅振宇說的國民總時間和人口紅利主要針對是消費市場的飽和問題,但O2O行業的人口紅利可不僅僅是消費市場的包含,還包含人工是否飽和。羅振宇說的人口紅利的消失沒有提到後者,並且如果一定要說,他在說人工智慧的時候,還暗示了這方面人口紅利會增加。(因為被機器替代掉的人越來越多了)
你要先思考O2O對於人口紅利是有兩個方向利益的這一點後,才能開始展開你的判斷。
而被羅振宇嚇到的人也不少,但什麼叫飽和,我告訴你O2O類型未來到什麼規模才會接近飽和?到現在快遞公司那樣規模才會接近飽和。
當前階段我認為:
1、o2o面臨的主要矛盾還是創業的思路,你的產品是否切入用戶痛點,你的產品如何傳播到讓更多人知道,以及你的產品在運作模式和成本上是否能達成長期合理性。(個別o2o瞅准暴利行業切入,開始一看很合理,結果一進入大家就殺價,一殺價發現當初以暴利為基礎計算的運作模式不行了)2、o2o接下來優點在於城鎮化會進一步擴大,缺點在人工成本在進一步上升。
3、o2o未來長期看,是非常好的,因為人工智慧和機器逼很多人離開標準化工作崗位,走向人與人互相服務的崗位,而未來人與人互相服務的工作,大多數應該是靠o2o實現的。
互聯網前面的20年,尤其最近的4年時間,可以認為是互聯網上半場。互聯網上半場以用戶紅利為代表,以用戶規模快速增長為代表,以廣度為代表。
但現在已經到了關鍵的拐點時期,人口紅利吃完了,中國經濟發展也放慢了。接下來的下半場不能再依靠用戶的廣度擴張、數量增加了。
因此,2016年7月王興提出了「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宣布美團點評的發展新方向,即面向B端做IT化改造,加強縱深布局。
那麼為什麼O2O平台要與線下傳統行業B端深度結合呢?為什麼沒有聽過阿里線上電商平台去喊要去深化改革B端呢?下面談談Link的粗顯理解。
電商平台的模式實則為房地產經濟,搭建平台,引入流量,在線上完成逛、選、購一體化流程。
線上訂購的商品因不受時間和地理的限制,可以海量的滿足各類長尾需求。商品往往也是標準化程度比較高,對線下的使用和價值體驗要求不那麼高的商品,比3C類產品、化妝品、書籍類等。
而O2O的側重點在於線下的offline的服務,通過online的方式為觸點引流,構建前期的營銷和鋪墊,最後以線上支付形成交易閉環。
這種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線下消費模式,由於是以線下的服務和體驗為主,決定了O2O更為重要的是線下的資源。
O2O由於以線下體驗為主,受制於線下商家時間和地理的限制,與電商平台相比會有以下三點不同。
1、平檯面向消費者提供的服務是有限的,強依賴於線下經濟的發展。比如上海的餐飲商家是海量的,用戶需要依賴於大眾點評提供輔助決策,而三、四線城市選擇的餘地就不大,點評能提供的價值就大大減弱了。
2、商家面向消費者提供的服務是有限的,增量空間是有天花板的。假設一家密室逃脫的店鋪每天營業10小時,總共有4個主題,如果每個時間都有人預約,一天下來也只能服務40組用戶。而雙十一當天,一家天貓店鋪則可以發出上萬個包裹。
3、商家與O2O平台之間的關係是弱相關的,線下商家仍舊是房地產經濟,依賴於好商圈好裝潢就能吸引足量的用戶。而商家與電商平台之間的關係是強相關的,流量來源只能依賴平台的分發,購買直通車、關鍵字推廣等服務。
因此,O2O平台對商家的吸引能力是薄弱的,掌控能力是欠缺的,引起以下3點弊端。
1、線下商家本身要支付高額的租賃成本、裝修成本、人力成本。平台增加團購閃惠提成後,商家抵觸情緒更強,拒簽的概率更大。
2、隨著商業綜合體的發展,人群更加集中於核心商圈中來。線下商家通過原有的地理位置即可吸引一定量的商家,線上引流模式的效應更集中於新店開張、工作日等有限的時間節點上,O2O平台的直通車等流量套餐的吸引力不強。
3、純電商平台上,用戶購買的每個步驟都會記錄控制在線上,而O2O模式以線下體驗為核心。因此存在不少商家會讓消費者退訂已購買的團購券,直接以低價現金的方式交易,避過平台的扣點,而造成「飛單」。
綜上所述,O2O下半場僅僅幫助商家解決客流的問題已經是遠遠不夠的了,需要轉變重引流和營銷的發展思路。
O2O平台需要基於主營業務,全面豐富和完善自身服務,是其在互聯網「下半場」的發力方向,去幫助商家聚焦於效率、資金和數據,提供更縱深的服務。
1、效率方面。為千萬線下小微商戶提供口碑經營、營銷推廣、外賣配送、IT系統,一套成熟完善的SaaS軟體。目前線下商家IT化的普及率、集中度、標準化並不夠高,比如整個餐飲軟體行業里,最大一家市場佔有率沒有超過5%。
2、資金方面。基於平台的數據為小微商家提供更便捷的貸款服務。美團點評已經在為商家更實惠便捷的金融服務上展開探索,針對商家痛點調整申請門檻、縮短審核周期以及降低利息計算。
3、數據方面。將平台上數億網民吃喝玩樂和消費娛樂的大數據開放出來,與幾百萬商戶合作,一起讓網路惠及廣大消費者的生活服務,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例如利用平台積累的餐飲數據和演算法能力做出一套選址模型,供所有商家使用,提高商家的選址成功率。
當用戶的增長紅利過去之後,O2O行業的下半場就是需要深入結合各行各業,把『互聯網+』落實到實處,與線下千萬小微商家一起攜手共進,互利共贏。吐槽大會上,史炎吐槽蔡國慶,「有人說蔡國慶已經過氣了,我不認同,你不能只看一線城市呀,在國內鄉村縣城,蔡國慶仍然是一線巨星!」
這句玩笑其實暗含了這樣一個現狀:由於中國地域發展不均衡,接近10億的有效人口的消費也不均衡。
基於這個底層邏輯,我們認為,中國互聯網人口紅利並沒有完全結束,而是一波一波的到來。
中國互聯網三波人口紅利
不同城市、不同人群之間的差別,在互聯網上表現的尤其明顯。
回顧一下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可以非常明顯地幾波人群的劃分。
(1)第一波:PC時代重度互聯網用戶。
第一波人口主要由PC互聯網時代2億核心網民組成,代表性人群是一二線城市重度網民。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底,中國互聯網人口為3.86億人,手機網民2.33億,他們在此時完成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平移。
小米是第一波人群從PC遷移到智能手機的推動者,也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小米千元智能機降低了移動互聯網的接入門檻,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也反過來推動小米手機爆紅,成為時代坐標。
小米手機成功的原因,正是收割了第一波人口紅利,滿足了第一代互聯網用戶向移動互聯網遷移的消費需求——需要一款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
在這之後,很多人說人口紅利已經終結,但很快,第二波人口紅利迅速出現。
(2)第二波:下線城市的小鎮青年。
第二波人口從2013年開始使用移動互聯網,以三四線城市的小城青年為主,也是當時購買OPPO與VIVO手機的用戶,這波人口約有3億(OPPO+VIVO在2014年到2016年的銷量近3.5億台)。
短視頻與直播工具快手、映客等也是第二波人口紅利的受益者。
快手2014年底從GIF工具轉至短視頻UGC社交工具,在2016年底收穫4億註冊用戶。快手有很多標籤,比如「低俗、平庸、審丑」,但實際上快手的內容更加接地氣,確切地反映了這波人群被壓抑的表達慾望。
新浪微博的二次崛起也是收割第二波人口紅利的成果。
從2009年誕生到2013年,微博經歷了爆髮式增長的階段。直到微信出現。2013年,大量用戶「逃離」微博,遷往微信。
2014年4月17日,新浪微博在納斯達克IPO,發行價17美元,原本計劃募集5億美元,開盤後跌破發行價,最終只募集了2.85億美元。
3年後,中概股股價普遍低迷,但微博逆勢上漲,股價漲了近6倍。公司的凈利潤也從2014年的-6337.8億美元,攀升到2017年第二季度2.534億美元。截至2017年6月,微博月活達到3.61億,僅次於微信的 8.34 億,成為中國第二大互聯網社交平台。
從2014年到2017年,微博做了什麼?
新浪CEO曹國偉復盤說:經歷了2013年的重大危機之後,微博經歷了一次徹底重生。微博看到三四線城市人群的機會,大力扶持一些時尚、美妝、旅遊等垂直領域的網紅,吸引第二波移動互聯網人群使用。
所以曹國偉說,今天的微博,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微博,用戶結構有了本質的變化。
第一,用戶年輕化。16到25歲的用戶(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大學畢業兩三年的年輕人)佔了微博用戶的70%,是最核心的人群。2014年前的老用戶基本完全被稀釋掉了。
第二,用戶地域下沉。原來微博用戶以一二線城市用戶為主,而今天三線、四線,甚至五線城市的用戶佔到月活用戶的50%以上。
(3)第三波:下線城市的小城主流(家庭消費支柱)。
第三波人口紅利有個明顯的特徵是小城主流,指三四線城市家庭主流消費人群,大約有4-5億人口。
這波人是「有錢有閑」的一群人,他們掌握家庭消費決策能力,沒有背負一二線城市人群的高房貸壓力,可支配資金其實比一二線市人群高。
微信是這波紅利的主要推手,不僅使互聯網時代沒有上網的人群也進入了移動互聯網,還通過微信春節紅包,迅速地讓他們掌握移動互聯網的關鍵「支付能力」。
目前,第三波人口紅利正在顯現。他們是中國移動互聯網裡,最後進入移動互聯網的4-5億人口,將帶來中國移動互聯網最大的一波紅利、也是最後一波人口紅利,所帶來的增值可能比過去所有的總值還要更加巨大。
三波人口同時並存,並持續釋放價值
在這三波人逐漸出現的過程中,每一波人口紅利,都會產生新的使用習慣,都帶來新的創業機會。
第一波人口經歷了從互聯網工具,到社交/娛樂、電商、O2O,再到現在的線上線下融合的發展全過程,也成就了美圖、京東、滴滴等巨頭公司。
他們已經形成獨特消費價值觀,對產品和服務有清晰的評價標準,且有獨特的個性化需求,未來會造就品牌多樣化、分眾化。
而第二波人群正處在娛樂互聯網向消費互聯網過渡、遷移的過程,這波人群的商業價值觀正在形成。這波人群所處的環境里媒介不如第一波人群豐富,小米手機的價值訴求並未能有效傳遞到他們,也因未廣泛電商化,造就線下廠商OPPO、VIVO崛起。
他們目前正在快速電商化、品牌化,網路生活軌跡基本重複了第一波人群的路徑,使用京東、天貓等電商平台,並接受一線城市已興起一段時間的品牌。
第二波人口紅利的潛在受益者還包括高性價比的渠道商,比如名創優品,類似於日本的大創Daiso、美國的Dollar Tree,銷售折扣低價的生活百貨,但商品品質有不錯的設計感。
未來一段時間,第二波人群將推動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渠道的進一步擴張。
第三波人群的消費行為特點是:巨大規模的消費擴張,有強烈的消費需求,購買以前沒有消費過的品類。
比如,一二線城市的子女教育以前通過培訓班學習英語,現在要用實現一對一外教教學。而在第三波人群中,他們的子女教育才剛剛接觸培訓班,對英語培訓有強烈需求。所以創新工場既投資了從事一二線城市一對一外教的的VIPKID,也投資了定位於三四線城市培訓的平行線教育。
這波人群充分上網將推動中國整個消費體系進行全方位的改變,他們在互聯網方面依然是空白的,社區、電商、線下、服務都是空白。
原來電商是取代線下,現在隨著移動支付普及,線下消費的場景也可以數字化,所以他們的消費特點會是線上線下同步擴張,不僅僅是消費品質的升級,而且是更加全方位的在消費數量、消費品類、消費品質、消費模式上的整體擴張。
很多人沒有搞懂人口紅利的概念,就來做評論,這個其實是會誤導很多人。
"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不是人口紅利消失,國家為什麼要開發二胎,還有中國老齡化也在加速。而且從美國發展史來看,在每次重大的產業調整時,都需要有充足的勞動力來支撐。
當然這個說的有點大,舉個最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小米。當iphone剛開始風靡中國的時候,中國這麼多的人口,對智能手機需求是肯定的啊!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買得起iphone啊當時,為啥?很多人小縣城,小老百姓,一個月工資菜2000元,咋買iohone呢?所以雷軍看到了這個機會,搞了個小米出來,這裡需要注意啊,是小縣城開1-2千的人,就是長尾人群,也就是人口紅利搞起來了小米。
所以在一個人口紅利消失的市場上,如果沒有移民等新增勞動生產力進來,下半場確實如王興所說,這個沒錯。比如小米,這倆年就拉了吧,被華為,vivo,oppo等超過。光靠人口紅利只能實現短期的規模擴張,確不是長久之計。O2O是線上對線上嗎
不僅資本的寒冬,是整個國家經濟的寒冬,備好過冬的糧食了沒?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雲視鏈7月30日晚八點的直播?
※你默默吃過多少苦,才有今天的成就?
※想暫時半工半讀提升自己,家人反對怎麼辦?
※以後想成立民用機器人公司,請問現在應該怎樣為之努力?
※如何在工作之餘找一份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