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和劉備有不少相似點,劉邦被醜化為小人,劉備卻被美化為君子?
劉備與他的老祖宗劉邦,行事風格太相似了,人生軌道也有很多類似點,但後人為何評論劉備是君子,而劉邦是小人呢?
某種程度上,劉邦和劉備的形象差異恰恰是因為一個是最終的成功者,一個是失敗者。前者作為第一個穩定大一統的開國皇帝,後世為了保證政權的天命色彩,不可避免地要削弱劉邦身上的人傑色彩,加強天命光環,尤其是到了東漢時期後,在班彪的王命論和漢書的評價中,這種傾向尤其明顯。至於這種非人化宣傳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不用找太遠的例子,本朝就有現成的。
而劉備作為失敗者,一來不用給五胡亂華背鍋,二來晉末亂局以及後世類似情況下,蜀漢很容易就會被拉出來作為影射史學的素材,連帶先主也會被拉出來作含沙射影的對象,比如假如寬厚仁和的先主奪了天下,會如何如何,實際上想說的是假如XXX奪去了天下,會如何如何。既然連石勒都能被拉出來作象徵對象,人品比石勒高了幾個華萊士的先主作為精神寄託,並在文學作品中被美化更是很正常的事情。類似的例子,嗯,本朝也有。最後詳細談談高祖的人品和宣傳問題,關於高祖的人品,從對我漢心懷憤懣的司馬遷的史記中都有一些很有趣的小細節:1、「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賜金五百斤。」某種程度上,這才是劉家父子關係的真情流露,同時又把高祖作為兒子和君主相互矛盾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實際上「太公肉」事件中他的心情應該和此次是類似的,在三軍面前他必須是劉邦,但在父親面前他始終是劉季。
2、「十一月,高祖自布軍至長安。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赦代地吏民為陳豨、趙利所劫掠者,皆赦之。」
這一段算是以劉邦的身份為若干歷史遺留問題做了個公允的安排,既顧全了秦始皇的面子,又承認了陳涉的楚隱王身份,算是明確了反秦的合法性,對比八八,嘖嘖。命人給魏公子守靈則是他以魏國舊公族的身份對母國的一種偏袒(多說一點,高祖年輕時並不是某些人說的純粹混在鄉里的流氓,他祖上按漢書的說法是魏大夫,可以明確的是年輕時去過魏都大梁,並在魏無忌手下做了幾個月的門客,了解這段遊俠生涯,再看高祖釋囚斬蛇違和感就很小了,但不清楚的是為何太史公把這一段放到張耳傳里)。3、「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這一段算是當年我對高祖開始有好感的開端,要真是個只顧自己的小人的話,身為一代天子何必管這醫生的死活,算是劉季口噁心善最直觀的表現。同樣也算是解釋了王陵那句「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的真實意思。換句話說也就是劉邦不怎麼願意做表面功夫,有什麼說什麼,但真正到利益分配的時候,心裡其實始終記著你的好,這是善於收買人心?不,這才是真正對人好。所以知道為啥那麼秦末那麼多人都喜歡跟劉邦了吧?兩個領導,一個看你的錯誤把你罵的狗血淋頭,但年終獎豐厚,休假福利一點不少,另一個把你誇得一朵花一樣,平時幫你訂個美團外賣收買人心,但年終獎沒有,還要義務加班,長久下來你會選哪個?從這些散落在史記中的小細節才能看出高祖真正的為人,作為劉季,他是當了天子也給老父親執兒禮的孝順兒子,是不願因為自己的病連累無辜醫生的寬仁天子,是與沛縣鄉親們開懷暢飲的沛縣遊子,是對追隨自己的沛縣功臣始終無法真正狠下心的沛縣大哥。但作為劉邦,他是能和項羽拿自己父親生命談笑風生的痞子,是面對楚軍追兵不惜扔下兒女的無良父親,是病重中聽到樊噲反了的流言後本能地想要去除這個威脅的權謀之主。但另一方面,公允地處理了秦末以來的歷史遺留問題,吸取秦制弊病與民休息,甚至因為未央宮和蕭何發火,堅定不移地推行中央集權的也是他劉邦。
感謝太史公出色的筆,這才應該是一個平民政治家該有的風采,作為個人,他是個寬厚仁和,豪爽利落,大哥風範濃厚,非常吸引人追隨的人;但作為一個政治家,一個起點比別人低很多很多的政治家,就是為了那些追隨他的沛縣鄉親不至於在秦末舞台上橫死異鄉,他也不得不扮演他該扮演的角色,堆著笑臉的諂媚者,玩世不恭的痞子,心狠手辣的厚黑王者。但另一方面,只要有機會,無論是對父母妻兒,朋友部下,鄉親百姓,甚至是敵人,他都在努力展現自己身為人的那一面,這才是高祖最可貴的一點。但這樣一個人,為何在後世宣傳中卻逐漸成為人們印象中的流氓痞子,人們只記得他拿老父親開玩笑,推子女下車,殺韓信等功臣,出現這樣的問題,官方宣傳其實難辭其咎。簡單地說,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高祖身上那種人性是官方不需要甚至要否定的,官方希望你們記住的是一個出生開始就是秦漢人民的紅太陽,天命環繞,小弟跪舔,敵人降智,無法模仿的龍傲天。
這一點,班彪的王命論說的最明顯:世俗見高祖興於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暴亂,得奮其劍,遊說之士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失!此世所以多亂臣賊子者也。若然者,豈徒暗於天道哉?又不睹之於人事矣!......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苗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徵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誠好謀,達於聽受,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從諫如順流,趣時如響赴......若乃靈端符應,又可略聞矣。初劉媼任高祖而夢與神遇,震電晦冥,有龍蛇之怪。及其長而多靈,有異於眾,是以王、武感物而折券,呂公睹形而進女;秦皇東遊以厭其氣,呂后望雲而知所處;始受命則白蛇分,西入關則五星聚。故淮陰、留侯謂之天授,非人力。。。豪桀見二祖無尺地之階,為專智力,乘釁而起,不知天祚聖哲,帝王自有真也。。。夫劉承堯統,曠世繼德,有蛇龍之徵,致雲彩之應,五緯上聚,天人俱協,明革命之主,大運所鍾,不可以非望求也。然狂狡之徒,所以顛蹶而不已者,誠惑於逐鹿之說,而迷於天命也。。。
(PS:這一段感謝龍空的思索)
連帶著漢書里都是這麼寫的:非雄俊之才。寬明之略。曆數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夫帝王之作。必有神人之助。非德無以建業。非命無以定眾。或以文昭。或以武興。或以聖立。或以人崇。焚魚斬蛇。異功同符。豈非精靈之感哉。簡單地說,東漢官方認為高祖稱帝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媽和龍睡了一覺,他屁股上有七十二顆痔,他一出生就是上天的親兒子,欽定的光與暗之子,無論他本人多混賬,上天註定他就是要當大漢天子,臭屌絲們乖乖躺好挨操,不要再做高祖那樣的白日夢,你是沒有天命的。
這種指導思想下宣傳出來的產物,可以讓人信個幾十年,上百年沒問題,數百年上千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你們自己想想,更別提在寬鬆環境下人對主流宣傳口徑本能地都會產生厭惡。所以我漢之後再這麼赤裸裸操作的,基本沒有了,雖然天命相助仍然屬於重要的宣傳口徑,但主要還是集中在開國天子當世創造了什麼舉世無雙的偉業,所以天與人歸......換句話說,劉邦後世在人品上評價不高,恰恰是因為在天命論的操作下,官方宣傳集中在對他的神性而非人性宣揚上,而劉備由於不需要在神性上下太多的文章,反而能以更多的筆墨宣揚他的人性。由此可見,以天命論以及衍生出來的血統論,貴族論評價歷史人物,在長久的歷史尺度上,是極不可取的(我是更新的分隔線)有人認為前漢對功臣不好是高祖開的好頭,且不說除了盧綰那個是過於倒霉,樊噲是高祖當時根本病的都不清楚了,沛縣故舊還有誰被故意針對過?那沛縣故舊又是怎麼報答高祖封侯的?文帝要殺掉自己的四個兒子向功臣集團表明忠心,高祖嫡系那支被殺的乾乾淨淨,就這,還指望前漢君臣和睦?開什麼玩笑啊我覺得狐狸晨曦連皇漢都算不上,先前看他自述在百度項羽吧潛水,我對該貼吧風氣不是很了解,本以為對楚漢歷史有較好的了解,現在看來只是一個網路文章看多了的項羽腦殘粉。論史最忌諱把前幾百年後幾百年的事情混攪而談,無視於歷史前後相承的因素。
在狐狸晨曦眼裡劉邦是不折不扣的小人,是屠城多次的惡人,繼而轉進批擊自劉邦到劉詢數代君王。卻不想,若非西漢確立漢家儒學文化思想,劉備到哪學的經學?懂的什麼道德?
劉邦面臨的是由封建制度到大一統制度轉型時期,那些分封出去的諸侯嚴格來講與君王的大臣還不是一個概念,從劉邦消滅異姓諸侯到劉徹實行推恩令,再到劉詢由權臣中奪回主動權,這一切都環繞著中央集權來進行,這是大一統國家都要面臨的權力分配問題。
異姓諸侯里只有韓信是劉邦嫡系將領出身,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皆非劉邦嫡系,其中趙王張耳之子去除王位,吳芮亦沒被劉邦所剷除。至於說劉邦刑罰嚴重,當時漢法繼承於秦法,自漢文帝劉恆為始才去除肉刑,在漢朝數百年時間裡不斷完善律法才更適合後人統治。臟事由開闢道路的前人做了,後人可以完全不考量前人所處的環境而做下的事情。
劉備政權一不需要面臨劉邦所處的制度轉型階段,二不需要面對大一統政權的權力分配矛盾。劉備沒殺所謂對劉禪有威脅的張飛,這張飛死的比劉備早,怎麼說都可以。可疑似對劉禪有威脅的劉封卻死了。彭羕給劉備帶路奪取益州有功,他策反馬超,因言被殺,罪無可恕。霍家涉嫌謀殺,被誅一家就是西漢對功臣刻薄。按狐狸晨曦的說法劉邦殺功臣沒朱元璋多就是因為劉邦沒朱元璋活得久。而劉備作為非一統政權,稱帝不過三年............《漢書 宣帝紀》載:秋七月,大司馬霍禹謀反。詔曰:「乃者,東織室令史張赦使魏郡豪李竟報冠陽侯霍雲謀為大逆,朕以大將軍故,抑而不揚,冀其自新。今大司馬博陸侯禹與母宣成侯夫人顯及從昆弟冠陽侯雲、樂平侯山、諸姊妹婿度遼將軍范明友、長信少府鄧廣漢、中郎將任勝、騎都尉趙平、長安男子馮殷等謀為大逆。顯前又使女侍醫淳于衍進葯殺共哀後,謀毒太子,欲危宗廟。逆亂不道,咸伏其辜。諸為霍氏所詿誤未發覺在吏者,皆赦除之。」
劉邦數代帝王在中央集權道路中殘害功臣去批擊西漢政權,這是赤裸裸的否定西漢王朝確立大一統制度做出的偉大貢獻。中國歷史上的盛世都是出現在大一統國家,一旦陷入割據就是常年不休的戰爭,在地緣上與思想上,中國人都是傾向於統一。西漢作為統一政權,前無古人的統一了200年,居然成了黑點,硬是被拿去跟兩千年後的大萌朝相比。沒有劉邦定下制度,沒有劉徹統一思想,後來之人皇漢都不知道皇誰的漢,此時此刻我覺得我才是真正的皇漢。
西漢滅亡的原因是因為外戚與皇權纏鬥不休,導致中央威信薄弱。二則重農抑商,致使土地大量集中,地方豪強分配不均。每個政權都會面臨階級固化帶來的矛盾,蜀漢作為一個不超過五十年的割據政權,根本沒資格跟西漢比較什麼統治。而劉秀與諸豪強共利建國,還有劉邦在討伐盧綰以後一句異姓不得為王,在這樣的制度下才令劉秀在豪強縱橫的情況下達成中央集權。劉秀的政權還不如劉邦時間久,領土鼎盛之時亦不如西漢。西漢自的強勢維持了近百年之久,東漢的強勢僅建國以後數十年,我真沒見過有誰為踩西漢而捧東漢,今天真是見識了。最後吹捧劉備那些話可謂泛善可陳,劉邦大多事迹都可以套用到上面,縱使劉邦德行不如劉備也不說明劉邦非寬大長者。這簡直是劉備道德90分,劉邦道德80分,等於劉邦是小人的邏輯。狐狸晨曦這不是文人墨客的非此即彼,搞臉譜搞對立面還是什麼呢?
---------------------------------------------------------------------------------------------------------------------------------------今天和一位我認為廣聞博見的朋友聊天,他也是一出口就劉邦小人,項羽君子的邏輯,我解釋說類似這樣的刻板印象多來自戲劇演化出的臉譜形象。我那位朋友對傳統文化了解甚深遠勝於我,還會有這樣的偏見,不難理解大眾對劉邦、項羽的誤解。人性很多面化,歷史上許多偉人能夠同時體現出道義與狡詐,還能體現出睿智與蠢鈍,他們在時代中再出色也終究是凡人,如何能沒有當代人對道義的認同感?又如何能沒有自己的私慾呢?講故事的人為了體現戲劇性,常常把劉邦和項羽塑造成對立面,劉備和曹操也被塑造成對立面,以他們這些人物在亂世中爭雄,實則又有許多共同之處,不然怎麼說英雄相惜呢?
項羽就喜歡直來直往?項羽對付章邯的秦軍可不是殺降這麼簡單,章邯與他談和,他許諾納降,又派兵進攻秦軍,後來曹操用過同樣的招數對付敵人。這樣的兵者詭道是戰爭中的常態,但你能說精於戰爭藝術的項羽是耿直的人?其殺殷通、宋義奪權皆體現了項羽狡詐一面,但凡爭奪天下之人沒有謀略都難以成事,曾經一時的反秦領袖如果只是個耿直男孩,根本活不過兩集。項羽只是權謀不如劉邦,並非不使用謀略。《史記卷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秦二世三年六月,「章邯與楚約降,未定,項羽許而擊之。」
《史記·項羽本紀》: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劉邦就真的很小人嗎?他在鄉下里有寬厚仁愛的名聲,為人不拘小節,與當地官吏混得老熟,就是個老大哥的人物。在一個強調貴族血統的時期,劉邦以個人魅力獲得身邊之人的愛戴,不願花錢去縣衙騙吃騙喝,反令有錢的呂公大驚,請劉邦上座。蕭何還不忘黑劉邦,說劉邦就是個愛說大話不幹正事的閑人。結果,呂公給劉邦贈錢送女兒。你要說這樣的真性情的人物只是個陰險小人,對小人的定義未免過高了。
劉邦還是一位公認的長者,古人文化普及程度低,鄉間就把年長有具有德行的人奉為長者,一方面傳授青年人生經驗,一方面領導眾人。陳勝等起義時,東陽縣的陳嬰是縣裡出名的敦厚長者,他曾經做過令史,退休後什麼都沒做,一群年輕人殺了縣令,幾千個年輕人卻沒有領袖,就去邀請陳嬰來做他們的王,史稱「異軍蒼頭特起」,這就是成語「異軍特起」的原由。當然,陳嬰最後謙虛的推辭了這個王位。《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彊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後期,還有商山四皓的故事令劉邦改變了劉盈的評價,這些長者在秦漢歷史中具有議論時政的重要地位。楚將鍾離昧還用長者這詞發明罵人的話來罵韓信,指著韓信大罵「你不是長者」,意思是說你不是一位有德之人。
在項羽與秦軍大戰之時,楚懷王的將領提議選一位長者起兵向西前進,利用長者的德行去解放飽受暴秦欺凌的百姓,這個項羽在楚國老一輩眼裡是個彊悍猾賊之人,即是強悍、狡猾、賊頭、年輕人不老實的意思,後來項羽派遣暗殺楚懷王證實了這一點。獨有劉邦素來被稱為寬大長者,可以讓劉邦到首都咸陽去,那兩句詩在二千年以後才出現,當時是沒有的。《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彊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彊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
劉備是君子,你也不能說劉備就不做權謀之事。劉備殺張裕之事與袁紹殺田豐之事頗為相似。奪劉璋之基業,偽造漢獻帝已死報告都不見得是什麼光彩之事。曹操有稱帝之心,但致死過不了社會道德這個坎。權力要伴隨功德增長,唯有建功立業才足以配得上帝號,這些亂世英雄無論是否真有稱帝之心,想要建立豐功偉業的目標不變就必然會隨著功業增長擴大權力。
劉邦與項羽是同類人,他們都有著成為偉人的理想。不同的只是項羽沒能像劉邦一樣拉攏人心,駕馭不了天下諸侯,推行更多利民政策。不能因為項羽失敗就把他劃分為權謀者的對立面,只該說他在這方面做的不如劉邦好,毛潤之和蔣中正的勝負亦同理。謝@hill 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若論自強不息,為理想百折不撓,劉備和劉邦一脈相承,但說到「厚德載物」,劉備確實大大勝過了劉邦,是當之無愧的真君子。大眾通常印象將這兩位君主類同,大約就是時常兵敗逃命、拋妻棄子這點。除此之外,其實他們是行事作風截然不同、甚至有天淵之別的兩人。「漢家待功臣薄」到「勿以惡小而為之,惟賢惟德」:從劉邦到劉備的轉變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在軍閥以百姓為魚肉逐鹿爭鋒,智士以欺詐為本能成就功名,彷彿便是天經地義道理一般的亂世,屠城殺俘行徑對各路諸侯猶如司空見慣;甚至直到19世紀中葉的太平天國戰爭時期,哪怕已經過了快兩千年,也沒有絲毫改變。劉邦其人,明確記載的屠城記錄四次,他手下漢軍將領屠城記錄八次,只不過同時代更有一個視人命如草芥、屠城殺俘如家常便飯的混世魔王項羽在,所以兩相其害擇其輕,竟得了所謂「忠厚長者」之名。
1.南攻潁陽,屠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2.引水灌廢丘。——《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3.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4.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5. (樊噲)從攻項籍,屠煮棗。——《史記·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6. (樊噲)屠胡陵。——《史記·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7. (周勃)擊陳豨,屠馬邑——《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8. (周勃)以相國代樊噲將,擊下薊,得綰大將抵、丞相偃、守陘、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渾都。——《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9 (柴武)屠參合,斬韓王信。——《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10. (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11.(黥布)並行屠城父,隨劉賈皆會。——《資治通鑒·卷十一·漢紀三》12. (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劉備一生顛簸流離,他自己連同他屬下的所有將領,卻沒有一次屠城和殺俘劣跡。這不止是劉邦,不止是同時代的曹操孫權,甚至是眾多大一統王朝的開國君主不能及的。劉秀也好,李世民也好,趙匡胤也好,朱元璋也好,他們自己領兵時或能做到憐惜百姓,不為如此惡行,但也並不能對屬下將領的屠掠行徑,完全令行禁止,留下了成都之屠、夏縣之屠、江州之屠、和州之屠等諸多劣跡。
美德就是美德,惡行就是惡行,千百年來道德評判標準一般無二。三國亂世的道德底線也從來並不比幾百年前的楚漢亂世更高。曹操本是一世雄傑,但因徐州屠城、官渡殺俘,千百年來受到的指責和批判,和楚漢時的項羽也一般無二。
因此劉備作為一個四處奔波的亂世諸侯,能守住這樣的道德底線,待人寬仁,心繫百姓,不枉殺無辜;其道德指數在華夏史上眾多君主中可穩居極前列。甚至劉備去世後四十年,蜀漢軍隊雖然勢力弱小、屢遭挫敗,執政官和大軍統帥更迭多人,卻一直都謹守了開國君主的道德底線,從無屠城殺俘劣跡。這點確實是對百姓的真仁義,絕不是偽君子的假仁假義,確是非常不容易,很值得後人敬佩了。光榮屬於劉備,偉大屬於孔明。論爭天下的通權達變、格局氣魄、戰略大局觀,劉備自然比不上劉邦;爭天下必須捨得,有舍才有得,想想漢王劉邦爭天下時,分給了各路諸侯如英布彭越臧荼張耳吳芮們多少好處,甚至不惜同意原部下韓信稱齊王,是以四年便滅項羽速成帝業。
而如五萬大軍出川爭荊南,卻迫於曹操南下漢中、勞師無功仍不得不割三郡這種事,劉邦更是絕對不會去做的。但論人品私德,劉邦差距劉備何止雲泥?「小人」之稱、「流氓」之名,被後世民眾百姓交口相傳,並不算如何冤枉了大漢高祖。能想像劉備臨死前,覺得張飛這個國丈會大權獨攬,不利於劉禪,竟下令殺張飛么?這是劉邦對他的連襟兄弟、救命恩人,樊噲做的事。能想像劉備忌憚諸葛亮太得民心,把他捉進大牢教訓,逼千古一相貪污掠民求自保么?這是劉邦對蕭何做的事。能想像劉備聽了幾句讒言,就認定少年時的老朋友簡雍謀反,非把人逼到匈奴客死他鄉完事么?這是劉邦對真正同年同月同日生,發小同鄉和同學盧綰做的事。漢初削除功臣雖有加強中央集權的合理性,但像劉邦如此辣手無情、不留餘地,亦是史上少有。
韓信、彭越,與其妻、子女、兄弟姊妹三族,皆是被「具五刑」殺害。就是刺面、割鼻、斷舌、斬去雙足腳趾、活活打死、於鬧市中斬首、屍骨剁為肉醬。【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所謂後世流傳的「韓信被宮女竹籤釘死」云云,已經是美化過無數倍的小說家言了。
韓信彭越在兩漢四百年里,世世代代背負叛臣之名,可說是歷代功臣中境遇最慘。對比曹操逼荀彧自殺,公開說法是荀彧病死、朝廷隆重悼念,荀氏子孫也依舊高官富貴;孫權氣死陸遜,陸遜子孫和陸氏族人仍舊掌握兵權,其後仍舊為東吳文武重臣;楊廣逼得楊素生病不敢吃藥,楊素死後葬禮隆重空前,其子孫也襲爵為官;便以岳飛和于謙境遇之冤,除岳雲一同遇害外,子孫家人大都流放,換了下任皇帝便平反優恤;哪怕明初被大規模殺戮的那些功臣,如馮勝傅友德們在蒙冤二百年後,到南明弘光時期也給他們平反封王了。若說韓信尚有自請封王、桀驁不馴的所謂「取死之道」,那彭越被滅族就是一樁徹底冤案;甚至韓信被殺時也早不是什麼大一統帝王的敵人,必須翦除的諸侯王,僅僅是閑散多年不得離開長安的准囚徒一個。劉邦欲殺樊噲和下獄蕭何兩事,更扯不到諸如「剿除異姓諸侯,維護大一統」之類高大上的目的:其實為的不就是他劉三家一家一姓之江山么?
所謂異姓不可封王的「白馬之盟」,面目猙獰地將其私心公諸於天下。劉邦分封了一群諸如劉濞這樣的同姓諸侯王,同樣是裂土封王軍政大權威福自專,同樣是野心勃勃挑起戰亂,他們除了姓劉外,對大一統帝國的危害和異姓諸侯差別又有多少?真正前赴後繼鞏固大一統帝國的,是文景武三代皇帝幾十年的努力,才削平了劉邦留下的這些同姓諸侯王們。而同姓諸侯王發動七國之亂時,率二十萬人馬三個月內擊平五十萬叛軍的周亞夫,力保國家不致分崩離析,維護大一統的社稷大功臣,卻被漢景帝以「非少主臣」為由罷職,終因"購買葬器,不反於地上,必反於地下」這麼荒誕的理由給除掉了。樊噲家人逃了劉邦死這一回,終究還是逃不了呂后死時那一劫, 其妻、其嫡子皆都被殺。張良之子亦被罰為城旦,留侯除封;
他們如是,其餘人也搶不到哪去不過百年之後,開國功臣後人被殺戮被除封實為司空見慣,還能保住爵位的,十不存一。 而開疆功臣又如何呢?漢武帝在巫蠱之禍中殺衛青長子衛伉,長平侯國除封;漢宣帝用鄭伯克段故智,滅霍氏族,殺盡霍光滿門及霍去病二孫,博陸侯國除封;破樓蘭的趙破奴滅族;滅朝鮮的荀彘戰後被誅;分兵滅南越、東越、朝鮮的楊仆貶為庶人;擊斬單于喊出「雖遠必誅」的陳湯,屢遭下獄、流放,一生潦倒。因此「漢家待功臣薄」幾成當時共識,因而人心漸失。成、哀之世君臣上下人人心照不宣「大漢氣數已盡」,甚至逼得皇帝搞出「重新受命、易號新朝」的鬧劇來自欺欺人。【待詔夏賀良等言赤精子之讖,漢家歷運中衰,當再受命,宜改元、易號。詔曰:「漢興二百載,曆數開元。皇天降非材之佑,漢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命,必與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漢書·哀帝紀》
以上事實,並非為了對劉邦以下西漢諸帝的道德人品做過多道德批判,指出的是「漢家待功臣薄」,而不是「漢帝待功臣薄」,比如樊噲妻兒之死,明顯是剿滅諸呂后,功臣集團內部爭鬥結果,並怪不到後來的漢文帝的頭上。
還有同樣一些功臣,也是死於因與同僚的爭執,多過了死於與皇帝的矛盾。但從激勵後來臣子忠心的角度,其實都一樣寒心,捨身忘死為帝國立下大功最終卻是如此下場,不論施害者是皇帝還是同僚。因此以西漢帝國的巍巍文治、赫赫武功,居然僅僅二百年便戛然而止。無拳無勇的一介書生王莽,其改朝換代舉動竟會如此順利,從中樞到地方壓根沒受多大阻力,幾乎能算和平即位。
成千上萬劉姓諸侯宗親,居然只有個劉祟出來,糾合百人,一日即敗;二百年西漢社稷臣子,居然只有個翟義出來,三月即亡。王莽後來急於求成,改制失敗,同時得罪巨室和小民,天下大亂,盜賊蜂起,這才「人心思漢」,讓劉秀得以復漢,順便讓王莽戴上了亂臣帽子。若當時政治主流真汲汲於漢家天下,怎麼十幾年前這些忠臣義士都跑哪裡去了?不是王莽搞改革玩脫了,哪還有老劉家什麼翻身機會?光武帝劉秀中興復國後,有鑒於西漢王朝君臣離心方被輕易篡權,改弦更張以"柔道治國",拋棄了老祖宗那套刻薄寡恩、翻臉無情的做派,方為大漢王朝再次延命二百餘年。
劉備生平行事,並不像劉邦,反而和劉秀如出一轍,劉備販履織席,劉秀一樣騎牛種地,劉秀能讀太學,劉備也有當世大儒盧植當老師,兩人的文化學術水準都足以與當時名士談論。
劉秀厚待一眾雲台功臣,已不愧為厚德載物的仁君;劉備則更進一步,與屬下諸臣俱用真心結交,締結兄弟之誼和骨肉之親。便是一個出身不高、名職不顯的趙子龍,他也捨得同床眠卧、深自接納。劉備堅持一生的信念,便是「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因此雖早年屢戰屢敗,兵馬不過數千,人品聲譽卻一直為天下之望,千古國士無雙的孔明棄劉表而跟從他這個一縣之主,萬人敵勇將關張對其不離不棄。陶謙、劉表都願意捨棄己子而將一方基業拱手相讓。陳群這種世家大族的代表,陳登這種地方豪族的梟雄,田豫牽招這種邊地大族的人傑,在三國時代都算得第一等人才,無不與之結好相惜,雖然最後都因家族利益棄之而投曹魏,但亦終生對其稱譽而不出惡言。而白帝託孤,更是劉備徹底擯棄個人私心,「示天下為公」的高義之舉。讓諸葛亮但憑己意,自取蜀漢江山,因此成為千古佳話,令無數後世君臣士人熱淚盈眶。
劉備留給阿斗的遺言,並不是讓兒子去如何承繼遺志爭奪天下,如何施展權柄駕馭百官,而是要求他「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就僅僅是做個對得起良心的好人,和一個最普通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一般無二。其實只看看白帝城心神無二,毫無試探便將舉國江山託付給諸葛亮,就知道劉備絕非那種為了幼主寶座安穩便大殺功臣的典型性君主。十幾年魚水情義的孔明尚且如此,何況三十多年恩如骨肉同生共死情義的關羽張飛?確實很多人讀史純粹是「以皇帝之是為是,以皇帝之非為非」,立場完全代入在君主這邊,因此帝王為了一姓江山便大殺功臣,在他們眼裡竟然是天經地義不容指責;而類似劉備這樣鳳毛麟角的示天下之大公,他們難以理解,才會陰謀化古人,諸如「關羽被殺陰謀論」「白帝託孤陰謀論」,其實不都是這麼來的么?至於劉備賜死義子劉封之事,並不能作為他的道德黑點。劉封確實不聽關羽軍令在前,如其能速發援軍,這支沒有家屬人質在東吳手裡的生力軍,雖然一樣保不住荊州,很可能將活關羽帶回來;之後劉封又逼得孟達叛變、丟失上庸三郡,確有可殺之罪,赦免他是情義,不赦免是道理。
而且劉封對蜀漢政權的功勞也遠到不了重要「功臣」的份上,前功並不足以補其過。諸葛亮為免除後患勸劉備勿赦,劉備忍痛從之,亦不免為之流涕。袁闊成先生的三國評書,夷陵之戰,東吳來使求和,說歸還荊州,送回郡主。劉備說這都不用,兩個人來,立刻罷兵:只得關張二將還陽,荊州九郡我不要了。「此一番恨不能把東吳滅盡,殺孫權報弟仇方趁我心。關張二將來的到,百萬人馬轉回朝;關張二將來不到,東吳個個吃鋼刀。」
雖然只是文學上的演繹,但本題目下,談的不就是民間大眾印象中,劉邦和劉備的形象為何大相徑庭么?
劉備雖然大志不成,僅作為割據政權的帝王載入史冊,自然比不了劉邦的開國奠基偉業,
可千百年來在後世民間、百姓大眾心目中的聲譽,卻遠遠強於打上「流氓小人」標籤的劉邦,獲得了遠高於本身功業的身後之譽和歷史地位,實是名至實歸。真正的歷史,並不在文人墨客筆下,而是老百姓代代耳口相傳去寫就,所以終究還是公道的。ps1:以下非正文,僅為針對 @蘇沉船 的回應,可略過不看。 這個話題閣下仔細審題清楚了?比較的正是劉邦和劉備的行事風格,人品道德,在大眾後世印象中君子還是小人,而並非比較他們兩個人的能力高下、更不是比較西漢和蜀漢兩個政權的歷史貢獻和作用。評述西漢待功臣薄的問題,也不是為了對西漢諸帝做單純道德批判,而正為揭示劉秀和劉備為何去實行與老祖宗截然不同的作風,也就是切題。硬要在這個問題下,去反駁劉邦道德其實如何高尚、貢獻如何偉大,或其行惡又有怎樣的歷史必要性,反而是文不對題。在厚待功臣這點,讚揚劉秀仁君氣度的,千百年來無數名人不絕於耳,又豈止狐狸一個後學?西漢的大一統貢獻狐狸怎麼可能否認?狐狸在另一個回答亦曾高度評價,認為正是秦皇起至漢武,奠定古典中國之基。然而這和劉邦劉徹諸帝的為人道德何干?難道因為某人有巨大歷史貢獻,所以他就必須完美無缺,甚至連明顯的道德污點也不能被批評了?大秦十五年天下皆反如何,西漢二百年無血篡位又如何?影響了他們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和意義么?既如此,又為何不肯正視大一統王朝赫赫天威下的累累白骨呢?歷史不容溫情,但歷史亦無需文過飾非。你只看到狐狸抨擊劉邦為人涼薄和行事殘忍,卻不知道劉邦卓越能力和歷史貢獻,狐狸同樣在其他回答和評論下高度推崇;你只看到狐狸肯定項羽的能力,卻不知狐狸亦對項羽吧的加菲貓吧主表示:對屠城坑俘者,無論他叫項羽、白起、還是曹操,狐狸都只肯定其能力和功業,而絕不可能視之為偶像。閣下公開給狐狸一頂「項羽腦殘粉」的帽子,恐怕有失風度。歷史問題觀點有分歧,原是太正常不過,知乎就是用來給大家爭論交流的平台,但狐狸希望這一切都是對事不對人,做君子之爭。劉邦是小人?對照的君子是哪一位?
張良,貴族子弟,世襲貴族,身份杠杠的,智慧不用說,歷史上有哪位高人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張良,那個無知小兒------年紀輕輕,就干僱人刺殺千古一帝秦始皇,年紀輕輕,就能忍住心頭怒氣,替一個老漢撿鞋穿鞋------這樣一個超世奇才,一見劉邦,立馬成了知己,從此不再想著恢復韓國(劉邦聽了酈食其的話,準備封六國後人重建六國,被張良諫阻------還有陳平)
這樣牛的一個人,會奉一個小人做主公?---------------------------------------------------------------------------------------------------------------------我們看看劉邦被人數落的幾件事
被楚兵追擊,幾次踹下自己的孩子逃生------從私人道德上講,果然不道德------依大家的意思,應該咋做?和孩子共患難,死活都在一起?這樣做,私德倒是挺好,那一大堆跟隨你拼殺的部下呢?他們就該死?被大貴族項羽捉住了父親和妻子,對方揚言不聽話就油炸老父和妻子------這時候該如何做?跪下投降,項羽就會大度一笑,不會殺了對手以除後患(經歷了鴻門宴的霸王會不會這麼做?)
---------------------------------------------------------------------------------------------------------------------劉邦出擊匈奴,失敗而歸,心情本就不好,回來的途中到准女婿張敖的家中做客,趙王張敖是百般伺候,劉邦還是不滿意,張敖的部下貫高等人受不了,決心替主子出氣,準備刺殺劉邦,事情還沒幹就被泄露了,貫高等被抓後大刑伺候,被逼問幕後主謀,貫高等堅稱自己只是為主子出氣,張敖和刺殺之事毫無關係,最後劉邦得知真相,做了什麼決定呢------大赦這些人,認為這些人是忠臣,要重用!!!貫高認為自己謀逆,雖然皇帝饒了自己,但自己還是自殺了------諸位,請想一想,換成你,會饒了這些人嗎?------------------------------------------------------------------------------------------------------------------------周昌多次對劉邦無理,錯都在劉邦,但是周昌勸諫的話語非常兇狠------面對劉邦問自己是什麼樣的主子,周昌大聲道------陛下你就是夏桀商紂那樣的皇帝!!!劉邦不僅不加罪於周昌,反而對周昌更加敬重------這也是小人的做法?-------------------------------------------------------------------------------------------------------------------------還有殺功臣韓信,沒人用,劉邦用之,真是天高地厚之恩,劉項爭霸最關鍵的時刻,不封王就不發兵,最後被殺,還不是劉邦殺的------這也算在劉邦頭上?彭越,被呂后所殺,這也算到劉邦頭上英布,真的造反,這真的被劉邦所殺這就是被歷史上記載的屠殺功臣大事記?
---------------------------------------------------------------------------------------------------------------------小人,真敢說啊。--------------------------------------------------------------------------------------------------------------------劉邦所謂小人,所謂流氓是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草民打天下成功的他打敗的還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貴族系列------楚國的項羽,齊國的田氏兄弟,魏國的魏豹,秦國的子嬰這讓貴族的崇拜者們最受不了要我說啊,你說劉邦粗魯,你說劉邦沒文化,這都算是有根據,但你說劉邦是小人,呵呵,我就請問了,誰是君子?
------------------------------------------------------------------------------------------------------------------最後再說幾句吧中國歷史上沒有背景,沒有家族勢力,全靠自己的勇氣和聰明才智打天下並且成功的真是屈指可數,成功並且最有名的就三位漢高祖劉邦
明太祖朱元璋還有就是本朝太祖大家猜猜中國數千年歷史中的開國君主(對不起本朝開國,把他也歸入開國君主)哪幾位被中國文人罵得最凶?這可是一道送分題喲。。。。。。劉邦不是小人,只是漢朝史官為了證明劉邦擁有天命,必須強調劉邦的無能。因為劉邦是已知歷史裡的第一個平民皇帝,之前的皇帝都是貴族。如果說劉邦因為從小擁有遠大理想,道德高尚,英明神武,所以打敗了一眾對手(這其中包括了項羽那樣的貴族)登臨大寶。你以為在那個年代這樣寫會有什麼下場?那豈不是告訴大家,你行你也上?這可是亂臣賊子最喜歡的邏輯。所以必須把劉邦寫成一個靠老爸(那條龍)的富二代。項羽反倒成為了屌絲高富帥逆襲失敗的典範。(所以看到陸川的王之盛宴真的噴了,借古諷今不要太明顯,而且完全搞錯了司馬遷的意思)
你想當皇帝?別想了,項羽那樣的都失敗了,老劉家太欺負人了,不就有一個好老爸嗎,了不起啊?還真就是了不起!
劉備則不同,劉備雖然也是屌絲逆襲,但是人家是借殼上市。而且這樣其實間接證明了必須要有天命才能當皇帝的設定。
你看看人家老劉家,每次快完蛋了都有人給他們續命。上次是劉秀,這次是劉備。
所以就是以魏國為正統的史書,對劉備也有別樣的尊重。因為人家也是官二代啊。
再說了,曹操早就有幹掉劉備的機會。而且佔據北中國卻遲遲滅不了長江以南的兩個政權。在之前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也需要一種新的寫法來解釋。
—————————8月25————————
先上結論
高皇帝不是小人,只是漢朝的史書為了證明劉邦擁有天命使用了一種非常怪異的手法。
劉邦的事迹其實非常類似我朝太祖,要說好,自然有無數事迹證明他們是紅太陽,是聖人投胎。
但要是想證明他們壞,也是大把的黑材料來證明他們是邪惡的dictator,是惡魔轉世。
舉個栗子,劉邦罵人,是不是表明他是一個壞人呢?這就要看情況了,有些人覺得他這是真性情,接地氣,有些人覺得他這是沒禮貌。
比如,太祖詩詞有些時候用字不夠精鍊,所以叫人幫忙改。如果沒有人改,直接出來一個大大的屁字。有的人藉此嘲諷太祖不學無術,有的人覺得太祖真性情,再說作為開國皇帝,留下這麼多詩詞已經遠超前代了,再費心推敲就有些浪費時間之嫌了。
其實劉邦的政策和老毛甚至川普是類似的,對於不可以爭取的人,不值得爭取的人,永遠不會花半點力氣。這種作風,自然會讓他們的對手極點討厭,因為他們不按常理出牌。
這個策略,太祖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劉邦在洗腳時見客,川普動不動就罵人就是這個策略的之間運用。
但是這個策略還有另一個用處,太祖沒有明說,那就是,如果你一開始就對所有人都很好,怎麼會讓他們知道你看得起他們呢?所以劉邦在洗腳時見客並不一定是看不起對方,而是準備藉此機會壓低對方的心理預期,為之後的反轉做鋪墊。試想一下,你是劉邦的客人,看到劉邦洗腳時接見你,你會想什麼?然後,他聽見你的高論,踢翻了腳盆,鞋都顧不上來到你面前,拉著你的手,口稱先生——你是什麼感覺?
川普也是一樣的,他在他認為應該正經的時候永遠很正經,這會讓人感覺到他的尊重。
至於效果如何,看看那些文人和太祖握手會的照片吧,按理說,他們也是見過世面的人,不至於「激動的心,顫抖的手,一句話也說不出口」但是和太祖握手,也是受寵若驚,心花怒放。
如果對誰都一副好好先生,很容易讓人看不起你,除非你真的很有實力。
君不見,我朝三世皇帝,一著急也會下場跟人當場撕逼起來,號稱「綿里針」?
劉備也是如此,如果史官都選擇把劉備爆打督郵,diss許汜的材料記錄下來,那麼劉備也是一個粗鄙之人了。
說到diss許汜,其實是為了表揚陳登,暗地裡是博得志同道合者的支持(劉表笑了)
綜上,劉邦和劉備確實都運用過類似的策略,但是因為劉邦的時代是革命的時代,劉備的時代是貴族政治逐漸成熟的時代,兩者的處境不同,人生境遇能一樣就怪了。
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的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至於為什麼漢朝史官都選擇把他們高祖的醜事寫出來,那是因為劉邦是歷史上第一個農民皇帝,如果不淡化他的能力,豈不是告訴大家人人都可以當皇帝?只有這樣才會讓大家以為劉邦當皇帝完全是靠了狗屎運,也就是所謂的「天命」。
而且史官一邊寫著這些劉邦的黑材料,一邊使勁的對劉邦歌功頌德。這種寫法,波斯人寫蒙古人也經常用。其實不是特別難以理解,只是在中國不常用罷了。特別是宋代以後。上面很多答主實際上並沒有回答到題主的問題,很多答主回答的是「劉邦/劉備實際是什麼樣的人」,而題主的問題是「後人為何評論劉備是君子,而劉邦是小人呢?」
暫不論題主描述的是否正確,只論題主的問題。前幾天不記得在哪看見對歷史的分析,認為歷史有五種:一是真實歷史,過去真實發生過的歷史,這是沒有人能夠接觸到;二是史料歷史,記錄者記錄下來的歷史,這是後人所能接觸到的歷史,但由於多種原因(記錄者的立場、記憶不清、失傳),永遠不可能還原真實歷史;三是學術歷史,後人通過分析史料去試圖還原的歷史;四是文學歷史,即文學作品中的歷史,其同樣來源於史料歷史,卻常常因為文學所想表現的內容而改變,卻在不同作品中互不相同;五是民間歷史,即大眾所了解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受文學歷史的影響,現如今又有流行學術歷史的影響,往往形成臉譜化的思維。
因此,題主所問的問題最終可以歸咎於兩點,一個是「學術歷史對劉邦和劉備的評價」,這是非常複雜的,也是大多數答主所回答的;另一個是「民間歷史對劉邦和劉備的評價」,恐怕這才是題主真正想問的。
既然很多答主都集中在劉邦,這裡也來說說。在第一點上,我的看法類似這個帖子
淺談劉邦的處事為人在第二點上,試著強答一下。民間歷史從何時開始甚難確定,應是隨著說書人的興起而誕生。早在唐代便有「變文」這一體裁,「變文」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語言解說佛經的俗講,連說帶唱,後來內容擴大,也演唱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現今留存下來的變文當中,《漢將王陵變》便有對劉邦的塑造。在《漢將王陵變》中漢高祖一共出場三次。1.大陳(陣)七十二陳,小陳三十三陳,陳陳皆輸他西楚霸王。唯有漢高皇帝大殿而坐,詔其張良,附近殿前。張良聞詔,趨至殿前,拜舞禮中(終),叫呼萬歲。漢帝謂張良曰:「三軍將士,受其楚痛之聲,與寡人宣其口敕。號令三軍,怨寡人者,任居上殿,摽寡人首,送與西霸楚王。」三軍聞語,哽噎悲啼,皆負戈甲,去漢王三十步地遠下營去。夜至一更已盡,左先鋒兵馬使兼御史大夫王陵,右先鋒兵馬使兼御史大夫灌嬰,二將商量,擬往楚家斫營。張良謂灌嬰曰:「凡人斫營,先辭他上命;若不辭他上命,何名為斫營!」二將當時夜半越對,謼得皇帝洽背汗流。漢帝謂二人曰:「朕之無其詔命,何得夜半二人越對!」遂詔二大臣,附近殿前:「莫朕無天分,一任上殿,摽寡人首,送與西楚霸王亦得!」王陵奏曰:「臣緣事主,爭敢如然!臣見陛下頻戰頻輸,今夜二將擬往〔楚家〕斫營,擬切我王本情。」皇帝聞奏,龍顏大悅,開庫賜雕弓兩張,寶箭二百隻,分付與二大臣:「事了早回,莫令朕之遠憂。」
2.漢高皇帝大殿而坐,招其張良附近殿前。張良蒙詔,趨至殿前。漢王曰:「前月廿五日夜,王陵領騎將灌嬰,斫破項羽營亂,並無消息。擬差一人入楚,送其戰書,甚人堪往送書?」張良奏曰:「盧綰堪往送書!」皇帝問曰:「盧綰有何伎藝?」張良曰:「其人問一答十,問十答百,問百答千,心如懸河,問無不答。」皇帝聞奏,便詔盧綰,送其戰書。3.盧綰報已了,卻共王陵到於漢界,門家奏言:「王陵救母卻回。」遂乃詔至殿前,拜舞已訖。漢王曰:「放卿入楚救其慈母,救得已否?」王陵奏曰:「到界首精神恍惚,神思不安,暫請盧綰入楚,探其陵親。陵親見盧綰到來,拔霸王劍自刎身終。」皇帝聞奏,拍按大驚:「與寡人詔張良,」附近殿前,詔太史官邈其夫人靈在金牌之上,對三百員戰將,四十萬群臣,仰酺大設列饌珍羞,祭其王陵忠臣之母,贈一國太夫人,感得王陵對天子面前,披髮哭其慈母。陵母從楚營內,乘一朵黑雲,空中慚謝皇帝。祭禮處若為陳說?
此第一處便描寫劉邦擅長收買人心,卻實際怕死的形象。其他二處則是關心手下的形象。
到了宋代話本《前漢書平話》中,又主要塑造了劉邦懦弱無能的形象。天下剛平定便心悸韓信。攻打陳豨不下,靠收買才贏。呂后殺韓信,韓信手下孫安起兵輕易圍住了劉邦,並請殺呂后。劉邦用相似首級企圖矇混過關被識破,竟無奈交出了呂后。卻因天命的力量獲勝。再聽呂后言殺了彭越。更差點被英布幹掉,又因天命而贏。(耿弇還穿越來打了個醬油)
元曲《高祖還鄉》更是大黑劉邦,藉以抨擊政府:社長排門告示,但有的差使無推故。這差使不尋俗,一壁廂納草也根,一邊又要差夫,索應付。又言是車駕,都說是鑾輿,今日還鄉故。王鄉老執定瓦台盤,趙忙郎抱著酒胡蘆。新刷來的頭巾,恰糨來的綢衫,暢好是妝么大戶。
【耍孩兒】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見一彪人馬到庄門,匹頭裡幾面旗舒:一面旗白鬍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一面旗雞學舞,一面旗狗生雙翅,一面旗蛇纏胡蘆。【五煞】紅漆了叉,銀掙了斧,甜瓜苦瓜黃金鍍。明晃晃馬革登槍尖上挑,白雪雪鵝毛扇上鋪。這幾個喬人物,拿著些不曾見的器仗,穿著些大作怪衣服。【四】轅條上都是馬,套頂上不見驢,黃羅傘柄天生曲。車前八個天曹判,車後若干遞送夫。更幾個多嬌女,一般穿著,一佯妝梳。【三】那大漢下的車,眾人施禮數,那大漢覷得人如無物。眾鄉老展腳舒腰拜,那大漢那身著手扶。猛可里抬頭覷,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二】你須身姓劉,您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庄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壩扶鋤。【一】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秤,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有甚胡突處?明標著冊歷,見放著文書。【尾】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我的粟,稅糧中私准除。只道劉三,誰肯把你揪捽住?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至於明人的《東西漢演義》中劉邦的形象,卻與《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形象頗為相似,集成了懦弱無能,又謙虛仁愛、知錯就改。總的來說對劉邦是褒獎的。
可見民間歷史的劉邦形象,其缺點明顯被放大了。
到了近代,又有哪些因素導致劉邦小人的觀點深入人心,以我淺薄的知識無法回答。或許《厚黑學》中對劉邦的描寫是原因之一吧。我們又拿劉邦的本事研究一下,史記載:項羽問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請問笑謝二字從何生出?劉邦見酈生時,使兩女子洗腳,酈生責他倨見長者,他立刻輟為之謝。還有自己的父親,身在俎下,他要分一杯羹;親生兒女,孝惠魯元,楚兵追至,他能夠推他下車;後來又殺韓信,殺彭越,「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請問劉邦的心子,是何狀態,豈是那「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的項羽,所能夢見?太史公著本紀,只說劉邦隆準龍顏,項羽是重瞳子,獨於二人的麵皮厚薄,心之黑白,沒有一字提及,未免有愧良史。
...劉邦天資既高,學歷又深,把流俗所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一一打破,又把禮義廉恥,掃除凈盡,所以能夠平盪群雄,統一海內,一直經過了四百幾十年,他那厚黑的餘氣,方才消滅,漢家的系統,於是乎才斷絕了。
因為劉邦的後人割了史學界大牛的丁丁。
以各自起兵為分界點,二人起兵之前閱歷不一樣,起兵之後走的戰略道路也不一樣
先看漢高祖.劉邦劉邦起事之前當過遊俠,地頭蛇,基層官吏。起兵時已經42歲。後,三年亡秦五年滅楚,開創前漢。在看漢烈祖.劉備
劉備起事之前總的來講是一個有理想有知識的文藝青年;起兵時23歲,後轉戰全國近40年。終於偏安西蜀,舉國託孤諸葛亮。======================================== 除了二人都有待人寬大,百折不撓的共同點之外,實在看不出二人有什麼其它共同點。 一個是資深社會閑雜人員,帶著一幫子地頭蛇,兩勞釋放人員,重刑犯,基層小官吏趁著天下土崩瓦解之勢分一杯羹。帶著十幾萬,幾十萬人跟天下最強者不斷死磕;磕到睢水不流,磕到用女人作為盾牌,磕到自己差點死,然後繼續死磕,老婆不要老爸不要,終於把對方磕死。 一個是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欲伸大義於天下。在亂世之中苟活,然後不斷被人吊打;從華北地區被打到長江流域,還差點想跑到嶺南不毛之地。後面走狗屎運打了一場冷門勝仗,又合夥帶路黨賺取了同姓基業才勉強做大。一輩子就贏了最強對手一次。後面打了次敗仗還差點把全部家當賠上。========================================== 從才能來講,兩個人是雲泥之別;但是從個人修養來講,二人剛好反過來。 深究來講,二人所謂的寬大也是不同的。劉邦的寬大是不執著,人家根本就不在乎你在幹什麼,把事情辦好看到結果就行。韓信拜將,陳平予金莫不如此。天下平定了再跟你們秋後算賬。劉邦的寬大並非缺心眼,而是大智若愚;就是明明不喜歡你,不了解你,甚至你明擺著要坑我的,但是有利的我都做,都能跟你做交易;打大不了以後秋後算賬。劉備的寬大是不互相猜忌,心神不二;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沒辦法,轉戰全國幾十年,沒有一雙毒眼根本混不下去。不像劉邦那樣,有的是基本盤跟你做利益交換。劉邦的寬大本質上是基於利益。而劉備的寬大則是基於信任。 再,二人的百折不撓也是不同的。一個是磕不過了拉人繼續打;另一個則是磕不過了馬上跑路。一個身邊全是老炮兒,另一個身邊都是情懷團隊。一個是能打,另一個是能跑並且跑而不散——特長根本不同嘛。 看看各自身邊的二號都是誰。劉邦的副手——蕭何,也是個老炮兒,毒眼仔;能跟還沒混出頭的韓信推誠相待並出死力推薦。劉備的副手——諸葛亮,完全是個知識分子;前期用了個愛高談闊論馬謖還用錯了。兩人接地氣的程度高下立判。==========================================一個是資深老炮兒,另一個是資深情懷知識分子;根本不是一路人,自然有小人君子之別啦。假設劉邦是小人劉備是君子這個命題成立,可能有以下原因。
- 劉邦是造反的,劉備是要維護漢獻帝的法統,是一個聽上去正義事業
- 劉邦出身沒有背景,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
- 劉邦對儒生不尊重,劉備對儒生尊重。
用「小人」、「君子」這種簡單粗暴地以善惡標準來定義的概念來評價政治、軍事人物,尤其是亂世的政治、軍事人物本來就是一種幼稚病。
即使是太平盛世的普通人,也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何況面對各種複雜情況的政治家。我覺著吧,這裡邊的要害是高祖皇帝的後人劉徹騸了史記作者司馬遷的蛋,司馬遷在描述老劉家人的事迹的時候當然會相應地有所取捨。至於昭烈帝向來對手下人寬厚,陳壽又是蜀漢出來的人。你說呢?
沒有絕對的「好」和「壞」。劉邦的小人得志也好,劉備的仁德之名也好,都是在同一時期,與其他人對比產生的結果。
說劉邦的小人得志,通常是和曾與他同列,一起參與反秦戰爭的項羽、韓信、英布等人對比後得出的。劉備的仁德之名,更是在「擁劉反曹」這一大主題論調下得出來的,即把劉備與曹操做對比,把劉備視為正義的化身,曹操被視為奸詐的化身。劉邦是小人嗎?
我覺得劉邦並不是個小人。劉邦和始皇帝的年紀差距並不大。當始皇帝巡遊時,他能發出大丈夫當如此的感慨。劉邦很多下屬,都是昔日卑微時的朋友。劉邦做人,無疑是做到了有恩報恩有怨抱怨的。當年一個老人在田間給他說了點吉利話,繼位後還去尋找。魯侯是奚捐的母親。如果換成別人,大概人死如燈滅。劉邦沒有忘記。高粱侯是麗食其兒子,麗食其因為韓信背信棄義被田橫烹了。封侯。人都知道漢初三傑。其中蕭何,張良,都是沒有軍功的。先秦兩漢,首重軍功。什麼叫軍功勛爵名田宅制度?有興趣的去翻翻書。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大家認為劉邦是小人,大概是因為那個有名的拋妻棄子烹父。或者漢初的殺戮群臣。然而我們不能用正常人的倫理道德去要求政治家。對於政治有深刻體驗的應該明白我說的。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不能因一己好惡行事。所以他不喜背叛的同鄉雍齒,還是給他封侯。即使是從常人角度。你的家人被恐怖分子劫持,你是予取予求還是裝作不屑一顧?兩難是不是?再說屠戮功臣最有名韓信在最要緊的關頭擁兵自重,索要齊王的頭銜。換你恨不恨,這都火燒眉毛了,他跟你談水多少錢?但是最後韓信呢,被呂后誅殺,劉邦聽說了,既喜且哀。恐怕一般人是要拍手稱快的。。很簡單,因為劉邦的後人得罪了一位史學泰斗 而劉備卻有一位為他傳頌仁德的小說家
不看兩個人的區別,就看兩個人的對手吧,項羽,霸王,古往今來被誇上天了,曹操,奸雄,背負了多少罵名
謝謝邀請,朋友邀請還私信我,說「有個人隨手黑你偶像屠夏縣」,跟我表示對唐史不熟本來想反駁但是好像還寫錯了,好吧那我就來寫個回答……首先反駁一下「劉邦有多次屠城記錄」這個說法。我們的歷史書,越往古代,這個「屠」越不一定是「屠城」的意思。我覺得有些人應該搞清楚一點: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屠城」指的是針對平民的大肆殺害行為,而古代寫「屠」完全不一定是這個概念,有可能只是軍事行為。「屠之」這樣的寫法大部分只是單純的攻克。以下的例子已經看到不止一個人舉出來過:
沛公已屠咸陽,羽大怒——《漢書》
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史記》。
項羽進咸陽才有放火之類的事情,劉邦確實在開始時對軍隊控制得不好,但那跟他屠城是兩回事,他並沒有屠城。
再往古時候:致慈愛之心,立威武之戰。
凡攻城圍邑,城之氣色如死灰,城可屠。——《太公兵法》
古人也是提倡「致慈愛之心」的,這裡的「城可屠」就只是說,等到對方沒有戰鬥意志就可以奪取城池。顯然提倡的是不要強攻。
說「『屠城三百』不是屠城,而大部分的『屠』都當做屠城解」是不對的。讀文言文首先要學會字的用法,史書里的「屠城三百」的「屠」的用法,跟以上那些並沒有分別: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後漢書?耿弇傳》
弇為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焉。——《資治通鑒》
如果這個肯定不是針對平民的屠城,那麼沒有道理認為同樣用法的「屠」就都是屠城的意思。任何一個經過合格的高中文言文閱讀教育的人都應該明白這一點。劉邦及其屬下的所謂屠城記錄,除了那個引水灌廢丘之外,其它基本都可以認為只是攻克。至於為什麼用「屠」,具體解釋比如攻克武關。當時劉邦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因為武關的守將愛財,於是賄賂他,跟他談好了投降,但是張良告訴他,這只是守將投降,士兵不一定,一個晚上的時間完全有可能發生變故,不如現在就進攻,於是劉邦進攻。可以想見,武關的守城士兵肯定是被打得比較慘的,用「屠」也並無問題。但這種行為是針對軍事力量,而非針對平民。
至於說什麼「如果不這麼解釋項羽劉邦也就能洗得乾乾淨淨了」,更錯。姑且不論如此為黑而黑地對待歷史人物是否客觀,單說項羽和曹操。首先項羽燒咸陽坑降卒這都有記載,我相信不需要我多拿史料,而曹操——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三國志》
曹操屠徐州是有詳細的描寫的,這裡反而不是一個「屠」這麼簡單,顯而易見是針對平民的大量殺害行為,這不可能洗得乾淨。
那麼到此也應該清楚了,史書里說誰針對平民屠城是會詳細記載的。說實話我現在已經不太站在「偶像」的角度討論歷史問題了,真的不是看不起這種角度,而是用偶像的角度看問題就會產生「因為別人也能洗乾淨所以那個字肯定不能那麼理解」這種思維迴路,而實際上這是很幼稚的——就你家偶像乾淨,別人家偶像都必須是黑的,是嗎?看歷史的時候無論什麼問題,都要想清楚各種不同的可能性。殺害平民、降卒即使在古代也是不能讚賞的行為,無論出於道德還是軍事角度都如此,你要明白你說誰屠城都是在做出很嚴重的指控,即使指控對象是你討厭的人,也要拿出實質證據,不能看見一個字就蓋棺定論。只要有其他的可能性存在,你就不能說你指控的一定是真相。=================================這裡中插一段關於李世民屠夏縣的解釋。首先這個記載仍然只是《資治通鑒》的「秦王世民引軍自晉州還攻夏縣,壬午,屠之」,並沒有寫男女N萬人全殺之類的。其次《通鑒考異卷第九》寫著:《高祖實錄》帝曰:「平薛舉之初不殺奴賊,致生叛亂。若不盡誅,必為後患,詔勝兵者悉斬之」。疑作《實錄》者歸太宗之過於高祖,今不取。
顯然,如果按照《高祖實錄》的記載,要求殺掉勝任士兵的人是李淵的命令,而司馬光有所懷疑,所以沒有按照這個來記。
不知道相信別人偶像一定黑的某些人有沒有注意到,這裡其實是有兩種可能性的,一種如司馬光所懷疑的,殺勝兵者其實是李世民的命令;另一種就如《高祖實錄》所記,殺勝兵者是李淵的命令。那麼到底是誰的命令,你當然可以相信司馬光,這正常,但是問題是,司馬光也只是「疑」,並沒有百分之百否定《高祖實錄》的記載。事實上,李世民他是那種抓到五萬俘虜當天就能都給放了的:建德將士皆潰去,所俘獲五萬人,世民即日散遣之,使還鄉里。——《資治通鑒》
也就是說,直到打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對「有能力當兵的人」,依然不怎麼會考慮他們以後會造反。之前征討薛仁杲,他也是一路追散敵軍,說薛仁杲的軍隊都來自隴外,一直追會讓他們逃回隴外,而不會再幫薛仁杲守城。看得出來他的考慮就是抓到薛仁杲就行了。既然攻夏縣之前和之後他都是這種做事風格,沒有道理他在夏縣就突然覺得平薛舉不盡誅會造成後患。事實上,很多人還在說他平竇建德之後放走戰俘是給了劉黑闥資本造反。
當然,我知道我沒有司馬光懂歷史,我這種說法也不一定對,但既然司馬光也只是寫了一個「屠之」,沒有說李唐殺害百姓,我們就不能說人家是屠城。而且從本質上說,這件事情不管誰下的詔殺勝兵者,依然是針對軍事力量,而不是針對平民。原則還是那個原則:你必須排除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才是真相,如果不能排除,就不能給人安罪名。==================================寫了這麼多也應該正面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不然就太不禮貌了。我仔細看了一下題主的問題和描述,貌似沒有說劉邦和劉備哪裡相似,話說,我把這兩個人在腦子裡過了一遍,並沒有感覺到太多相似之處,就直接說說為什麼劉邦和劉備在世人的眼裡有差異吧。首先這跟屠城與否肯定沒有關係,你看項羽屠城更厲害,很多人依然覺得他是英雄。其次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劉邦和劉備本來就有很多不同。劉邦這個人經常在某些關鍵時刻顯現一個普通人的本性,比如打下彭城之後「日置酒高會」,看上去完全是勝利了就去high、不管以後怎麼樣的感覺,結果被項羽殺得大敗。而劉備一般都不會有這麼出格的行為。再次,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人民群眾通常對他們理解中的悲劇人物深表同情,這種心理會導致他們忽略其缺陷而放大其優點。項羽是這麼回事,劉備也是。其實劉備這一生雖然敗績甚多但最後也算割據一方,並不算失敗,但明顯,相比劉邦那種贏得那麼徹底的人,劉備就算悲劇了。而一般來說,能夠贏得特別徹底的人,在才能這方面總是有過人之處的,就劉邦那一段漢初三傑論,足以反駁所有說他沒本事的人,那麼不能黑才能,也就只好黑人品了,正巧劉邦在人品上是有一些拋棄孩子之類的問題,所以他們就放大這些,說劉邦殺功臣什麼的一定是因為他沒道德。可實際上呢,同樣是武將,韓信彭越盧綰遭到清算,灌嬰周勃就都活下來了,顯然被劉邦剷除的人不是因為功臣,而是因為他們是異姓諸侯王,會威脅到劉氏統治。最後,無論如何劉邦在漢初的人眼裡依然是一個忠厚長者,不要忽視這一點,會有這麼多人因此跟隨他,他必然不可能是動不動就到處屠城的人。他的確不是貴族,但也不是小人。至於劉備,也不是小人,也跟曹操拼過,但是他那一生,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占著漢室宗親的地盤,說到底,柿子挑軟的捏,單這一點他跟劉邦就比不了。劉邦再怎麼「小人」,打的是秦軍進的是咸陽,占的是原本就該屬於他的關中,後面滅的是楚霸王項羽,這樣的人開創的王朝完全配享四百年國祚。昨天剛看到的 笑死我了 天天去吃 從不給錢
邦磊落洒脫,從善如流,生而不恃,為而不有。
約法不過三章,以黃老臨天下,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雖孟德通脫、玄德深閎、仲謀英武、仲達謀斷,合而不及一邦也。你萌中太史毒太深了啦。先細數一下高皇帝的黑點:
多次屠城,誅殺功臣,「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彭城戰敗把兒子女兒踹下馬車等算自私的行為吧、文化程度低、言行粗魯。具備後兩點的人物在歷史或小說中也屢有以英雄的形象出現,所以不像是這個問題的關鍵。前三個對應違背中國古代傳統道德的君民綱常、君臣綱常、父子綱常。一個社會走向成熟重要的一點就是有越來越完善的曆法制度、評價觀念。而儒家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思想是在漢武帝時候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朝建立的很長一段時間,秦朝為什麼滅亡、漢朝為什麼興起這樣具有歷史意義的話題一直沒有被提出來。劉邦宴請百官,每每提到的「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經過春秋戰國秦那樣一段崇尚武力的社會之後,劉邦也認為一生最得意之筆是打敗項羽,用王立群的話說,劉邦只是一個因緣際會的幸運者。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的對話就深有體會: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也就是說,讓劉邦去施仁義,恪守君臣之道、君民之道,他是想不到的。不僅劉邦想不到,秦始皇、秦二世、項羽、呂后等也想不到。他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為他在那個理論體系匱乏的年代做得足夠好,比同時代的人好。拿他和劉備比叫好比嘲笑古人不懂民主一樣。劉邦和劉備相比是「小人」,以小人之行而得天下,以君子之行而未得天下,除開歷史局勢的不同,從武力到道德,這不恰恰體現了社會對君王的篩選能力越來越高嗎?因為劉邦打贏了項羽,劉備則輸給了曹操。
推薦閱讀:
※曹操一生沒有稱帝,怎麼還是會被扣上漢賊的帽子?
※三國殺武將曹叡值得入手嗎?
※如果諸葛亮滿狀態多活三十年不死,能否統一三國?
※為什麼古人有時報自己的名字要加上出生地?例如三國里的這幾位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武力值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