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蘇童茅盾獲獎作品《黃雀記》?
如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黃雀在這種意義上可以看做最後的勝者。書中三位主人公看似是在不同時間分別是黃雀,但最終看來,都算悲劇,無一人擺脫命運的殘酷的網。因此,三位主人公無一是黃雀。然而,書中有一位耐人尋味的人,丟魂的爺爺。他彷彿擺脫了命運的紛爭與事實的悲哀,彷彿擺脫了世間這個體系,於是結尾的怒孩在書中結尾很安靜,享受到了一種平靜。也許,爺爺是個黃雀,到也許,爺爺只是一隻無人理會的蟬罷了。無論如何,一種悲涼氣息從頭到尾一直瀰漫。
一點點個人觀點,很幼稚,不好意思。
剛合上這本書。《黃雀記》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三個年輕人的命運是如何身不由己的推進的。
讀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就是書里的真實性,雖然故事中間穿插著各種亡靈,和命運論。但是這些沒有絲毫減弱這個故事的真實性。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裡面主要講了生活,如果要把生活的部分講的繪聲繪色,那麼就會真實,就會有人性。而鬼魂本來就是人性的剪影,如果說生活是主體,那麼鬼魂就像生活繁衍出來的一個分支,分支不會擾亂主題,只會讓這個整體更加完整。這個故事裡的人物關係是有邏輯的,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嘗試理清,按照「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道理,誰是螳螂誰是蟬誰是黃雀。
後來我覺得,三個年輕人是蟬,整個香椿樹街是螳螂,命運是黃雀。爭來爭去,雖然有因果,但是動機往往是腦袋裡一瞬間的想法,沒有原因,就像是一個早就被計算好的步驟。命運才是最後那個虎視眈眈的捕食者。 這本書不算差,但也不算太好。想講清命運的作者把目光放在了個人的命運上,用個人來講這麼宏大的東西,裡面沒有哲學沒有政治,難免力不從心,顯得空泛。寫了一篇關於這部小說的讀書筆記,斗膽來答。原文鏈接:讀《黃雀記》有感
這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講了一個故事,卻沒有把故事講好。
有一部電影,叫做《大紅燈籠高高掛》。許多人對這部電影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印象。其實,這樣的話,寫起來最輕鬆,但也寫得很糟糕,很不負責任。什麼叫做許多人?多多少少的印象是什麼印象?這些問題,我統統答不上來。但是我只能這麼寫。我知道這是張藝謀導演、鞏俐主演的電影,我記得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看過,家人樓下音像館租碟子,一起看的。但是電影講了什麼,完全忘記了。張藝謀和鞏俐在國內,甚至在國際上都足夠知名,所以知道這麼一部電影,不足為奇。蘇童老師雖然也足夠知名,但是顯然跟前面兩位的大眾知名度不在一個量級。
《大紅燈籠高高掛》正是改編自蘇童老師的《妻妾成群》。八十年代後,千禧年之前,那是文學電影的黃金時代。僅僅張藝謀一個導演,就改編過莫言、畢飛宇、蘇童等等大作家的作品。我說「許多人」,正是因為不論是電影還是原著,都有足夠的分量和地位,影響力足夠波及許多人。我又謹慎地說「多多少少的印象」,是因為這部電影距離今天,在時間尺度上已經足夠遙遠。
今天,不談電影,也不談《妻妾成群》。想談的是它的作者——蘇童最近的一部長篇《黃雀記》。
蘇童,最讓人稱道的是他的短篇小說。我都還沒看過。讓他成名的是27年前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最後,他卻靠著這部《黃雀記》拿到了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儘管早就熟知蘇童,最新的《黃雀記》卻是我看的第一本他的書。看完後,有點失望。這種失望來自於對於茅盾文學獎的高期望。它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卻沒有將故事講好。這裡的「講」,是小說技術層面的「講」。我一個無名小卒,何德何能?竟敢出此妄言狂語評判蘇童老師的作品以及他寫小說的技術!我只是一個小小的讀者,業餘寫作愛好者。我閱歷尚淺,筆力孱弱。我當然沒有資格評判任何一個好作家。我能做的僅僅是從一個小小讀者的自我感受出發,將讀書的感受流於筆端。
我說蘇童老師沒有把故事講好,當然是參照莫言、閻連科、畢飛宇、王蒙等等代表著最高水準的這一批作家來作出判斷。蘇童老師應該也在此列,只是這部《黃雀記》不在此列而已。
或許是因為最近閱讀海明威的關係,我始終覺得好的小說就是對話多、以及對話多;照搬腦海中的故事場景,沒有過多上帝視角般的敘述;也沒有過多的形容詞,更不會主觀臆斷小說人物的情緒。好小說就是簡單地把腦中的故事架構搬出來,簡明不多餘的對話,簡潔合理的動作。而不是「她哭得很悲傷」這類的調調。
舉個例子:
講一個人很悲傷,不應該用「很悲傷」這三個字。比如,你寫:莊周妻子死了,他很悲傷。這是一個故事,故事講了一件事情,一個叫做莊周的人,他的妻子死了,他很悲傷。人都是有血有肉的靈,但是我從這個故事中感受不到莊周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即便寫了他很悲傷,我也感受不到悲傷是什麼,他到底是不是悲傷,以及他悲傷到什麼程度。但是你換一個寫法:妻死,莊周鼓盆而歌。這就不僅僅是個故事了,這更是小說。有人物,妻子和莊周。有事件,事件情節之一就是妻子死了。接著,莊周就鼓盆而歌了。鼓盆,是一個動作,他在擊打盆。「歌」也是一個動作,他在唱歌。人物有沒有做動作以及做了什麼動作,就是小說和故事的區別。至於小說人物,莊周的情緒,是開心的還是悲傷的,我們不得而知,寫這個小說的人,也不可能知道。人物是什麼情緒,只有人物自己知道,讀者只能根據小說中的其他信息,結合莊周鼓盆而歌這個動作,來判斷小說人物是悲傷還是快樂。作者更不能左右人物的情緒,說他鼓盆而歌是快樂的或者是悲傷的,只能合理地推進情節,描寫人物的行為,這就足夠了。
「妻死,莊周鼓盆而歌」是一個小說,可惜很短,信息太少,我們無從判斷小說人物的情緒。這種信息量不足,可以為小說增加神秘感,所有的人都會猜,莊周到底是高興呢還是不開心。這同樣不是一個太好的小說,人是有血有肉的,這麼點描寫,還沒能讓人物豐滿、立體起來。這隻能算作紙片人。
簡單說了下故事和小說的區別。其實應該不是「簡單地說了下」,準確的用詞是「斗膽」。
言歸正傳,我要說的就是這部《黃雀記》,它不夠「小說」。就像我上面舉的例子一樣:人物的身上,只有故事,沒有性格。人物的行為也很少。我說的行為是只有客觀描述的那種行為。不過,不那麼苛求的話,這部小說依然比市面上大部分小說高級。
我只能在泥地里仰望這種雲端之上的作品。
保潤一家四口——爺爺、爸媽、保潤住在香椿樹街上,爺爺每年都要去相館拍一張遺照。爺爺覺得自己老了,擔心哪一天死了,掛在正堂的遺像不夠「新鮮」。我很喜歡爺爺這種浪漫、高貴的行為,從容、體面地對待死亡。然而保潤媽媽很討厭爺爺的行為,保潤媽媽是個很強勢的女人,她是一家之主。保潤爸爸有點怕老婆,性格懦弱。保潤自己,不學無術,只能上烹飪學校,卻也繼續不學無術。爺爺後來有點精神失常,說自己魂丟了。扛著鋤頭,在香椿樹街到處挖自己的魂。保潤媽媽終於不顧反對,將爺爺送進了郊區的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成了這部小說的核心要素,所有的高潮與跌落,都發生在這裡。保潤來精神病院照顧爺爺,自學成才,學會了五花八門的捆綁術,專捆不聽話的爺爺。白小姐是精神病院花匠家的孫女,驕橫跋扈,性格潑辣。白小姐15歲,很時髦,喜歡滑旱冰、看電影、跳拉丁舞、聽唱片等等一切在那個時代代表前沿的新鮮事物。白小姐很不喜歡保潤,她嫌保潤丑、窮、木訥。偏偏保潤就喜歡上了這個驕橫的小仙女。柳生也是香椿樹街的,他姐姐也是住在精神病院。柳生家有錢,白小姐幫柳生跑腿賺錢。柳生是白小姐的老大,白小姐很聽他的話。
柳生的姐姐精神失常,常常當眾脫衣服。柳生臉面掛不住,求繩藝了得的保潤幫他綁姐姐。柳生給保潤的好處是,幫他安排和白小姐的約會。沒有互相喜歡的約會,最終都要砸場。白小姐誆騙了保潤80塊錢,買了唱片機。保潤死心眼,一心認錢不認人,也不認情。於是將白小姐綁在了精神病院的水塔。白小姐在水塔被強姦了。保潤和柳生都被抓走。柳生家稍有錢一些,打通了關係,出來了。保潤以強姦犯的罪名,進去坐了10年牢。
這10年,柳生成為了不錯的小商販,人際關係處得很好,到處都能包攬一些小生意,在香椿樹街算富裕了。保潤的爸爸死了,媽媽遠走省城改嫁。爺爺繼續在精神病院瘋瘋癲癲地長壽著。而白小姐收受了柳生家的一點好處,遠走他鄉。白小姐做了歌女,白小姐被富商搞大了肚子,白小姐回到了這個城市。10年後,出獄的保潤、白小姐、柳生,三人相遇。弔詭的是,柳生租了沒有人住的保潤家,給懷了富商孩子的白小姐住。保潤沒有恨白小姐誣陷自己,白小姐也沒有恨柳生強姦了自己,反而生出了甜蜜的感覺,居然能跟柳生談起心來。這是讓我感覺不合理的情節。有點假,有點勉強。我很懷疑時間,短短10年的時間,到底有沒有這麼大的能量沖刷掉一切。
複述到這裡,我想所有人都能猜得出來,剛好10年之期那天,保潤殺了柳生報仇。白小姐在所有人的唾沫的屈辱中,生下富商的孩子,然後住進了精神病院。她把孩子交給了爺爺,然後從精神病院消失了。故事結束。
小說的結構,很新穎。分為三段: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每一段是不同的主角視角,三段小說將三個年輕人的命運交織在精神病院的水塔之下。每一個人的命運,都令人唏噓不已。
儘管為人物命運唏噓,這部小說,帶給我唯一的思考,就是不公平。保潤遭受的不公,讓我想起小學的一位老師。這個老師同樣是我的老鄉,他家距離我家就二三百米。說是老師,其實他只比我大七八歲的樣子。他教我們的時候,剛剛高中畢業。其實他考上了大學的,但是被頂替了,冒名頂替在那個年代盛行。我只記得他很溫和,我給過他一個黃果,他給我說了聲謝謝。在封閉的農村,他是唯一一個會說謝謝這個天外辭彙的人。做了他半學期的學生,我就搬走了。後來,捕風捉影似的聽到過一些關於這個小學老師的事情:他沒做多久的老師,就瘋了。一個人去了深圳,然後從深圳徒步三個月回到了老家。所有的人都叫小孩子們遠離他。我再見他是十多年以後,沒想到他在路邊認出我來。他不叫我學生,他記得我的名字,記得叫我爸爸幺叔。他說小兄弟你長大了。印象中,我小時候,他很白凈清秀。再見他時,鬍子拉碴,牙齒外露、泛黃,不忍直視。他非要拉著我下象棋,其實我是個臭棋簍子,蹩腳的馬我都能走出來。但是我還是下贏了他。我不能像大家一樣說他是瘋了,但是智力下降、精神失常是無疑的。我把他的命運,歸咎於遭受的不公——高考被頂替。
以上對於那個小學老師的回憶,就是《黃雀記》這部小說能帶給我的所有思考。
這部《黃雀記》不夠心中期望那麼好,我想應該會忘記得很快。但是它,值得一看。
最終,他們無人逃出那場年少的夢魘。
仙女遠走,最終仍只有回到故鄉,柳生不斷念叨著「讓過去過去」,卻因過往而死。而保潤,從來不曾放下過少年的執念——他想要和他的仙女跳一支小拉,他希望柳生離他的女孩遠一點。
在這本書里,蘇童敘述了一個如同古希臘悲劇一樣的故事,命運在他們的少年裡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儘管左奔右突,都無人能夠逃脫命運的擺布。
保潤,柳生,仙女,這三個少年幾乎是那個年輕的時代的縮影,保潤是香椿街的普通孩子,柳生被家裡寵壞,仙女潑辣,任性,嬌蠻。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一個時代的變換,而這個時代我們將其命名為世紀末,社會轉型期,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或者我們也可以一言以蔽之,混亂。混亂的時代使得柳生有機會逃脫制裁,栽贓保潤,也讓仙女陷入沉重的少年夢魘。
然而這個少年時代的開端,卻是祖父,祖父尋不見祖先的屍骨,後來又失了魂,住進瘋人院,井亭醫院,這個充滿瘋狂與錯亂的所在,恰是故事發生的地方,祖父的失魂只是開始,自此之後,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失掉了「魂」。我們很難忽視其中的隱喻,書中男女老少的「失魂」,可以視為是作者對國民的暗指——經濟飛速發展的世紀末,金錢搭起的外殼之下,沒有與之相應的強大靈魂,
除卻「失魂」,書中還有諸多象徵,保潤的繩索,水塔,烏鴉。它們互相交織成命運的模糊面孔,在少年們身邊縈繞不去。
繩子在這裡充滿了諷刺,保潤因繩子而結識柳生從而得以與仙女約會,但也因此蒙冤,出獄後他竟以捆人為業,最終,他殺死柳生的導火索,也是他試圖捆綁新娘未成。而繩子是仙女不堪回首的記憶,繩子在她與保潤之間反覆出現,以變換的面目示人,它是保潤少年的執念,是二人的羈絆,最後,化為了命運的圈套。
說到繩子,那麼必然避不開水塔,它足夠古老和隱秘,是一切罪惡的開端,少年們的命運在這裡被改寫,和繩子一樣,水塔也是輪迴中的重要一環,保潤與仙女在此和解,並先後成為二人的住處。三個少年的罪惡與愛恨在這裡先後上演,水塔靜靜注視,完成一場場沉默的共謀。
書名黃雀,然而究竟誰是黃雀,少年們都曾在不同的時刻扮演過黃雀,但最後他們紛紛成了可憐的蟬,唯一的黃雀其實是命運,它垂目拈花,等待下一個懵懂的倒霉蛋。
為什麼感覺前幾位的回答都是高度讚揚的……並不覺得有什麼新的突破。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物沒有變化、情節偶爾缺乏邏輯吧。對仙女人物的塑造簡直……無話可說。作家是想當然而寫吧。
嗯,我讀書跟同齡人來講算是讀的比較多的,跟知乎的諸位肯定沒法比蘇童的書我就看過這一本,這本是學校發給同學成語比賽獲獎的獎品同學說看不下去,我就順手借來看了感覺文字很沉重,卻又不知道為什麼散發著一種腐朽的悲傷和骯髒,像常年照不到陽光的陰冷牆角里積著的混濁的髒水
人物病態的性格有種莫名的毒性
讓我不知道為什麼一遍又一遍反反覆復的看我感覺前面答主說的沒必要的情節既然寫出來了就有它存在的道理也許是為了營造那種悲哀的陳舊的氣氛吧現在我在想,是不是我還太年輕,見過的書太少, 才會喜歡這種文風莫名其妙的被文字打動了有點想把這本書買回來【隱喻】
黃雀記: 蟬、螳螂、黃雀三個主體及之間的關係
丟魂: 無處安置的靈魂
精神病院: 瘋狂與荒謬的誕生地
春秋夏: 人物發展的三個階段
【藝術】
語言的精緻,人物的單薄
【結尾】
結尾的意義?
【個人評價】
這部大部分人打負分的作品,讓我一開始就不抱有期待。正是不抱有期待,看出了一些我以為然的優點。在很多作家嫻熟地進行鄉村敘事時,他們也同時拘泥於此,對城市發展變化、時代轉型、新世紀社會變遷的描述顯得單薄和無能為力。余華的《兄弟》,第二部就明顯不如第一部,浮誇,違和,與第一部定下的基調格格不入。相較而言,蘇童的描述更貼近於南方城鎮底層人民的生活,他的融入是具體的,不是抽象化符號化的,他要表現的轉型期的現代心理特徵,是與現實接軌的。保潤、柳生、仙女,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他們的悲劇是丟魂的悲劇,是無處安置靈魂的悲劇,是來不及並且也不懂得反思人生的悲劇。保潤的愚笨、憤怒、悲哀都很空洞,他不曾想要改變,不曾理解自己憤怒悲哀的來源。他本性善良,卻無法避免命運。柳生過得狡猾又小心翼翼,對待保潤、仙女,全憑本能流露的愧疚和愛慕,直白也空洞。仙女更是空洞,很多人說十五歲發生在她身上的強姦案導致她的墮落,而我要說難道不是仙女從小到大的空洞導致她的墮落?她的脾性從頭到尾一貫如此。在思想不受關注缺乏精神關愛的情況下,這三個主角兀自成長,他們心靈的創傷和現實生活中物質的侵蝕交織在一起,心靈的千瘡百孔被掩蓋,表面上的和善、一時憤怒使突然的決裂、爆發災難顯得突兀,而其實並不突兀,他們的關係一直危險,如同他們在高空中搖搖欲墜無寄託的心靈。作者並不是趕潮流要寫什麼"轉型時期的社會亂象、個體窘境、國民精神紊亂的特徵及荒誕",生活在"南方香椿樹街幽暗空氣"里的蘇童,比別的一些作家,更熟悉這種場景、這種人設,就更能寫的出來。豆瓣上看到一篇好的評論,認為蘇童憑藉自己的假想造就了這本書,卻脫離了真實。我佩服評論的精闢和睿智,卻不贊同評論。真實到底是什麼,有時候底層人民毫無道理的言論看似荒謬其實也是真實。
我讀完最後一章紅臉嬰兒後,突然嬸嬸滴感覺到一股《百年孤獨》的氣息。
當然,那時我還沒怎麼想通「黃雀」是個什麼東東。
直到魯侍萍的一句話:「(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上周看完這本書,覺得無比壓抑。三個人的糾結以柳生的死亡告終。
我最心疼保潤,家庭的不幸,個人命運,慘淡結局。他始終就是那麼淡淡的,直到最後憤怒的爆發。柳生代表了一批很精明的人的活法。總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對別人的傷害僅僅是心存小小的愧疚卻從來不會表示懺悔。仙女就是一個模糊的人。我想作者可能也不知道怎麼安排仙女的命運,以逃亡為結局,多多少少是她混亂的前半生無法理出 任何頭緒。開頭是最吸引我的,爺爺是個怪人,但是好像又很真實。丟魂兒是個看起來這麼稀鬆平常的事情。卻充滿了諷刺。一切沒有目的的生活感覺都是丟了魂兒。在物慾橫流,急速變化的時代,人都容易迷失自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魔障,但是又互相勾連。
丟魂兒這個詞太接地氣了。所謂的精神病其實就是丟了讓你理智生活的那個魂兒。我們每每有空的時候應該跟自己的魂兒聊聊,別丟了讓自己生活的那個動力。用word寫的竟然不能黏貼……那就只能用圖片了……我的1244字啊
好多說失望的,其實我覺得也沒有那麼差吧。
很多地方給人一種很奇妙的既夢幻又現實的感覺。
比如柳生牽著白馬在碼頭上那段。給人印象挺深刻的。討個債都能這麼文藝。
總體觀感就仁者見仁了。
但是我覺得挺好看的,這兩天準備再看一遍,就來答了一下。
不知道這次看完感覺上會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
到時候可能再來改一改。
也不一定。—————————————————~~~~~~~~~~~~回來了。雖然沒人看。上部,保潤的春天。時間線上,講的是三位主人公少年時代的事。與其說主角兒是保潤,不如說是香椿樹街的街坊鄰居,大叔大嬸,大爺大娘。一群極俗氣,極市儈,又愚昧的小市民。貫穿全書的,在上部中尤為突出的,對是非的大媽這個群體的刻畫極為傳神。挺逗的。
中部,柳生的秋天。講成年後的事,時間往後拉了十年左右。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個部分,有些很文藝的地方,就比如之前提到的柳生在碼頭遛馬的那段。主線自然是關於柳生,主場從香椿樹街換到了景亭醫院。精神病院里當然也發生了好些有意思的事。比如由於暴富患上被迫害妄想症的人,只能靠美色安撫什麼的。可見,何以解憂,唯有暴富這句話是不對的。
下部,白小姐的夏天。時間上與中部基本是連貫的。三位主角的人生軌跡看似都很符合各自的人物設定,然而結局急轉直下,保潤殺了柳生。值得一題的是,如果說上部著重描寫了乏味庸俗的中年婦女,那麼下部對油膩猥瑣的中年男子的描寫可以說與之遙相呼應,只不過沒有佔據很大篇幅。
小說中,除了三位主人公是年輕人,其他主要的配角都是中老年人,很特別。
仔細說說三個主角。
對仙女這個角色,我一開始是不太喜歡的。「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但是仙女這個角色在少女時期的飛揚跋扈,不近人情,甚至野蠻無禮堪說是沒有理由的,至少也是鋪墊不足的。這也是很多人吐槽這個角色的原因。然而到了下部,白小姐作為主角,作者對她有了一定的心理描寫,她的行為與言談就顯得不那麼突兀了。有時候甚至讓人感覺白小姐也是有單純的一面。尤其是她與保潤的兩次對峙,第一處是保潤提出幫她打開通往天井的門,第二處是她和保潤一起撈手電筒,保潤送她蓮花。原來白小姐也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善意,也可以對他人的善意作出回應。而且,她對善意的感知還滿寬容的。她小時候對保潤抱有那麼多莫名的惡意,但成年後與保潤再會,她對保潤的印象也很容易就被扭轉了。我覺得對白小姐這種工作性質的人來說還蠻難得,當然這也是因為保潤態度真誠,加上白小姐在工作中遇到的男性很難對她有不帶目的的好,才使得她能輕易感受到保潤的善意。
再說回保潤,保潤外在是個很不招人喜歡的人,長得凶,脾氣橫,說話刺兒,導致他給仙女留下了很糟糕的印象,這可以說是導致他悲劇的主要原因。但是他內心其實是個挺溫柔的人。如果說白小姐總是對周圍的人充滿惡意,那保潤就是那種對他人很難懷有惡意的人,不是不想,是不會。照理說,白小姐誣陷了他,他該恨白小姐,可是沒有,他讓白小姐補償的方式可以說是很溫柔了,而且還挺純情的,後來他對白小姐也挺好。他替柳生背了鍋,他該恨柳生吧,好像也沒有,後來還將頭髮梳成大人模樣,穿上一身帥氣西裝,去參加柳生的婚禮。唯一令他不滿的,就是看到柳生和白小姐有朋友之外的關係(他以為的)。我的理解是:如果你們兩情相悅,那也算不得什麼強姦,我不就白背鍋了。保潤對家人也挺溫柔的。他出獄後,家也不回,先去看爺爺。後來又想接媽媽回家,除了出於對情親的渴望,他可能也是覺得媽媽即使有了別的老伴兒,終究不是自己人,以後還是得和自己這個兒子一起過。然而媽媽拒絕了,這應該對他是個挺大的打擊。其實他當時已經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就是等媽媽老了自己照顧她,可說得太難聽,像是在詛咒人。可如果他說得更委婉呢?那他也就不是保潤了。而且他媽媽也一樣不會回心轉意,因為保潤的媽媽就是個冷漠又自私的人。對公公,對丈夫,對兒子,無一不體現這一點。保潤的母親可以說是這本書中,我最討厭的人物。但是,保潤是我在書中最喜歡的人了。至於保潤最後殺了柳生,我寧願相信是由於誤會和酒精的原因。
再說柳生,柳生可以說是個純粹的普通人。當然是個好看的普通人,他的臉在很大程度上為他免去了牢獄之災。他不太壞,但也沒多高尚。他對保潤,對白小姐都有愧疚。但對二者的補償方式不太一樣。對保潤的補償,像是利己主義佔上風,只是為了自己心裡更好過一點。書中有好幾次描寫柳生「夾著尾巴做人」的地方。比如去監獄看保潤(雖然沒見到),再比如拜水塔里的菩薩。充分體現了那種普通人對於自己的錯誤藏著掖著,卻無法忘懷,時不時需要一些「贖罪」的行動來自我安慰,自我滿足的狀態。但是,對白小姐,他可以說是鞠躬盡瘁了,幫白小姐討債,為了白小姐和台商大打出手,但好像又不是只出於愧疚,好像還出於一種別的什麼情結。貌似有一種情結是說男性會對第一個與自己發生性關係的女性有強烈的佔有慾什麼的。書中沒說柳生強姦仙女是不是他第一次與女性發生性關係,但我感覺應該是的。雖然他在保潤面前表現地像個老司機,但那感覺像是在秀優越,其實並沒有過。柳生還有一處讓我不太理解的地方,就是拒絕白小姐的示好,並不是這個行為讓人費解,而是動機。一開始我只是覺得柳生渣,他有點兒嫌棄白小姐,「強姦犯嫌少女臟」,說好一點,可能是怕老媽。但我後來又想,他是不是也是出於對保潤的愧疚,如果他和仙女在一起,保潤也太可憐了。我倒是希望這裡柳生有想到保潤吧。
一不小心寫長了。
最後歪個樓,書中對中年婦女的細緻描寫讓我一度產生不適。最近不是有些關於「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是非庸俗的中年婦女/油膩猥瑣的中年男子」這樣的文章么。我仔細想過了,在香椿樹街那種環境下,想要避免成為是非庸俗的中年婦女,只有兩種方法:1. 在人到中年之前死掉 2.變性。成為一個是非庸俗的中年男子。男性同理(成為一個油膩猥瑣的中年婦女)。看看停停 說實話覺得情節有點怪 平平的沒多大波瀾 車禍那裡我更是覺得無聊 後面寫到保潤出獄之後我覺得是高潮出現的地方了 可是也沒多緊湊 沒多精彩 感覺濃濃的扭曲態 撲面而來的陰暗 感覺下一秒又在諷刺著什麼 後來發現什麼也沒有 失望… 其實有點無聊這書
看完第一個感覺不是評價它很好,入選了矛盾文學獎跟厲害,而是感覺有點噁心,就是那種很多人都不想看到的去做的事,不光指性方面,還有文中那些髒亂的環境,很多的迷信,人物之間變態的關係,我可能是最近喜劇看多了,這種看著看著反而覺得沒有希望的故事會讓人心寒,所以我們倒不如靜靜地做一個旁觀者,去看那些世態炎涼,那些人們內心深處的罪惡與骯髒,以及一點點希望。
《黃雀記》這本書其實很有意思,首先看書名,黃雀,誰是黃雀?作者在前序中毫不諱言地寫道:螳螂撲蟬,黃雀在後。作者自己似乎也沒有把這個隱喻給講透,其實,在書中,字裡行間中,作者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命運,每個人最終擺脫不了的宿命。
保潤受人誣告,含冤入獄,出獄的那天,本以為會有一種基督山伯爵式的復仇姿態來完成命運的懲罰,最後,卻只是以一種近似變態自嘲的行為結束了孽緣。
等到保潤刑滿釋放,回到已成為昨日黃花的家中的時候,保潤沒有做出太過於過激的行為,也許,他默然接受了宿命的戲弄,倦鳥歸巢,雖然巢破人亡,也只能苟且存活而已。這便是保潤讓人心碎卻又無可奈何的宿命。
柳生,可謂是本文中的第一男主角,他放蕩輕浮,八面玲瓏,靠著改革春風迅速成為了香椿街首批暴發戶,看似表面風光,而實際上內心卻慚愧不已。有人說,正是他年少時的荒誕,造就了保潤和仙女一生的悲哀,最後,他慘死於自己的婚禮上,而兇手正是曾經被自己傷害的保潤,這種看似哈姆雷特式的悲劇卻印證了凡人終究逃脫不了命運的制裁這一箴言。
仙女,全書的文眼,首先來考究一下,仙女這個名字的含義,翻閱古代文典,其實仙女這個詞語,往往是以悲劇而收場,比如說,嫦娥仙子,七仙女,……,作者,將女主人公取名叫做仙女,其實早就在開頭就隱含了其悲劇的成分,仙女的光輝事迹不做過多贅述,後來重返水塔,生活在醫院,被街里街坊追打,生下了怒嬰,後來不知所蹤……恍若天上仙女,墮落紅塵,隨風而去……其最後,也擺脫不了天道的制裁。
總的感覺,黃雀記這部書寫的很是耐人尋味,其中隱喻很多,很值得思索,要不然,怎麼能在繁星如簇的茅盾獎中佔有一席之地呢?
花了三四天的時間看完了。看完以後確實內心十分混亂。因為蘇童寫的就十分的混亂,作為一個以抒情性文章見長的作家,他似乎並不太適合寫這樣的一篇小說。語言是美的,但是並沒有講出一個很好的故事,也許我們並不能用電影的標準評價它。
罪與罰,精神虛無的主題是十分鮮明的,最後的描寫不禁讓我想起來了《雷雨》最後讓人窒息的氣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但是誰是螳螂,誰又是黃雀呢,好像誰都不是,又好像誰都是,無疑在命運面前我們都是無力的,就像《雷雨》暗示的一樣,生命就是一口深井,越是掙扎越是沉陷感情的泥淖。主題的過於鮮明,使得作品的情節顯得無力更顯得荒誕,好像一切都是為了主題而寫,真實性和深刻性要差很多。
實話實說 並不好看
從香椿街系列開始,蘇童寫的故事愈發怪異。文筆單一,沒有任何突破,很奇怪這本書為什麼會入選茅獎。
我覺得沒有大多數人說得那麼差,「茅盾文學獎最差作品」還是太刻薄了。這本書和蘇童早期的作品比變化很大。首先是語言,他早期的作品語言華麗,有一種陰冷潮濕的感覺貫穿始終,其中以《我的帝王生涯》最甚,讀將起來有一種糜爛頹唐的感覺。但《黃雀記》改變了很多,變得明快輕鬆了,返璞歸真。再一個是時代,蘇童的中短篇我讀得多一些,基本都是講的建國前後那段時間。《黃雀記》的時代拉近了很多,當我讀到阿瑪尼,互聯網的時候我心中是很驚訝的。。。很多人認為《黃雀記》前面出彩而後勁不足,我倒是覺得它是越到後面越精彩的。最後那幾篇,非常流暢,像是水銀瀉地,講得玄幻一點,一種「文勢」,散發著寒意。如前面一位答主說的那樣,《百年孤獨》的寒意。這個我讀這個結尾時的感受和讀《百年孤獨》是是很相似的,言語描述不出來。當我讀完《黃雀記》後,我才感受到命運的陰冷,宿命式的悲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可誰又說得清誰是螳螂誰是黃雀誰是蟬,又焉知他們的身份能不能互換呢?其中有兩處我印象特別深,白小姐回憶起當年她滑旱冰回家,奶奶說她的魂丟了。還有一處,她在保潤家睡覺時做了一個夢,夢裡祖父說她把他的魂弄丟了,要白小姐把他的魂還給他。我讀到這兒的時候悚然心驚,回想起開頭保潤去取照片時拿錯了,拿到了一個憤怒少女的照片,後來在祖父房間的洞里撕碎了她的照片。那個憤怒的少女應該就是仙女,她的照片被撕碎了,她的魂丟了。保潤錯領了照片,弄丟了祖父的魂。命運纏繞,就像一個死結,誰理得清呢?蘇童在早期作品中對人性是持悲觀態度的,在《黃雀記》中,他似乎與人性、與命運和解了。
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蘇童的寫作風格,筆觸細膩、隱喻叢生、懸念迭起,但從整體水平水平上看,雖為獲獎之作,並不算作者創作的最高水平。最深的感覺就是人物性格不夠飽滿,保潤雖然蒙冤入獄十年,除多了幾分兇狠之外依然可以看出昔日那個愣頭愣腦直男癌的少年形象;柳生看似收斂心性重新做人,還是搞大了姑娘的肚子;小仙女自恃幾分姿色唯我獨尊,虛榮淺薄貫穿始終。人物性格應隨著經歷的增多而不斷深厚立體,而三位主人公的命運走向從青春時代就幾乎一覽無餘,沒有太多的蛻變,即便故事背景被安置在了洪流涌動的時代。個人認為小說中代表最高隱喻的形象就是祖父,看似遊離詼誕,卻終以哲人的姿態讓整個喧鬧的故事塵埃落定,讓不夠厚重的情節降落在了算是可以尋味的玄迷里。引用豆瓣上的一句評論,「少年荒唐,女人浪蕩,突兀地開始了一生,也不明不白地沒了去向。生命不該是這樣單薄而無趣的,故事也一樣。」
推薦閱讀:
※我想學文學史,從哪開始?
※看了西遊記對孫悟空有莫名的心疼,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名著只有幾十萬字而網路小說動輒幾百萬字?
※怎樣以公主、王子、惡龍來寫一個腦洞大開的故事?
※現在的歌詞跟以前的唐詩宋詞元曲有可比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