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iPad Pro?

蘋果公司第一代iPad Pro:2015年9月 - 12.9英寸版本,2016年3月 - 9.7英寸版本。


從『重度閱讀』的角度談一下『iPad Pro 9.7』版本的評價。對比體驗iPad Air,Kindle,台式機 + Wacom,紙質書。涉及到iPad Pro 12.9 vs 9.7的選擇、搭配NAS,及app推薦。

圖在最後!圖在最後!圖在最後!

[更新:什麼樣的外接顯示屏護眼。無利益相關,只談主觀體驗]

需求

很多人都有強烈的電子書閱讀需求,和很多人一樣,為了搜尋一套好的軟硬體方案,我也曾百般折騰。理想的是,硬體很便攜,能夠支持搜索更隨意的標註(手寫,高亮,劃線,等等)、急速翻頁不卡不閃退設備間同步不累眼等等,可是iPad,Mac,Kindle,紙質書等等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直到iPad Pro出現,終於有了個自己滿意的方案可以分享。

方案一:買紙質書

樓主是個CS的學生,需要大量閱讀教材,文檔,網頁等資料。紙質書作為最生猛的方案,有如下缺陷:

  • 厚重。計算機書籍和資料動不動上千頁,可能還需要同時看多本。包里裝上幾本,想想都肩膀疼
  • 貴。尤其是對海外黨,每本書可能RMB 1000+
  • 無法搜索!
  • 不便於截圖、摘錄。手動做的標註也很醜,做好的標註不好尋找

方案二:普通電子屏幕

讀電子版的pdf能解決上面的一些問題,可是電子屏幕讀久了也會厭煩:

  • 傷眼。連續閱讀2小時就有體會。[更新] 答主近日購入了專業級4K顯示器NEC EA244UHD,發現好的顯示器也是不傷眼的。但是會貴。怎樣的參數決定顯示器是否護眼?見本回答末尾。
  • 電腦上用滑鼠快速翻頁的體驗很爛。實體書可以直接按照書的厚度翻,然而用電子設備總感覺很間接,很隔靴搔癢,不夠高效
  • 做筆記、圈圈畫畫很麻煩。只有畫個高亮還可以,然而非文本的pdf還不能畫高亮
  • 如果在移動設備上做了標記,就需手動同步到電腦上。如果兩邊各做了各的標記,就會全部亂套

方案三:Kindle

答主曾用Kindle Paperwhite讀完《Java核心技術》,感覺心靈受到了傷害:

  • 雖然不晃眼,但屏幕太小,字體小得很瞎眼
  • 翻頁速度像屎一樣,只能讀讀體積比較小的書,根本hold不住技術書籍
  • 對大尺寸的pdf的支持很渣,常常提示內存不足退出 (我用的是Paperwhite I)
  • 難以手寫標註

總結來說,Kindle還是比較適合輕量閱讀,或者讀針對Kindle優化後的文件。如果要讀普通pdf文件,那堅持下去需要大量情懷。

方案四:iPad Pro + Pencil

蘋果發布iPad Pro 9.7後我第一時間買入,經過幾個月的體驗,我覺得它才是我一直苦苦追尋的設備。發圖之前談幾點感受:

  • iPad Pro 9.7 的屏幕很護眼,給人潤而不艷的感覺。這個潤的感覺來自兩方面,第一,因為支持自動色溫調節(True tone),屏幕色溫會向紙的方向靠攏(沒紙那麼黃),自動調節的亮度也會略低與普通屏幕。乍一看說不出有什麼不同,但是和別的屏幕放在一起就能感覺到眼睛舒服。如果要用個成語形容這個感覺,那可能就是溫潤如玉。第二,屏幕反光更加微弱(對比其他蘋果設備),體現在閱讀上,就是容易更加專註和沉浸一點。當然,這塊屏幕相對頂級的色准和對比度也會幫助眼睛放輕鬆
  • 速度很快,搭配PDF Expert或Good Reader,上千頁的大PDF可以秒翻(拖動進度條從頭走到尾無卡頓),尤其是Good Reader,縮略圖都不需要等待載入。這種翻頁體驗要比Kindle,或者用滑鼠在電腦上翻頁爽得多。
  • 做筆記和標註很自由,前提是有Apple Pencil。所以標註方面已經完全滿意。

總結來說,不考慮別的功能,iPad Pro在閱讀上能提供電子設備的優勢,也很好的規避了一些傷眼、體驗和性能問題,總體滿意。接下來,就是為iPad Pro添加一些周邊了。

iPad Pro 12.9 vs 9.7 | 配字體大小實拍圖

我在兩種尺寸的Ipad Pro上糾結了很久,同樣價錢買大的又會兩倍大的屏幕,買小的會有高一檔的存儲。最後選了小的,有這麼幾點考慮:

  • 小的(9.7)的屏幕更好,大的並不支持色溫調節
  • 大的真心不便攜,單手難以握持。但是大的看書真心爽,因為其顯示大小几乎和A4一致
  • 大的貴

如果沒有專業繪圖需求,9.7寸可能更加適合閱讀。

尺寸上,iPad Pro 9.7和普通iPad Air三維一致,正好是15寸Mac的一半。(大iPad Pro就是整個Mac)

找本美國常見尺寸的書(21.5 cm * 23.0 cm)測試,可以看到紙質書的字體大小和iPad Pro上實際大小。雖然是有縮小,但仍然在能夠輕鬆閱讀的範圍內,字體大小完全OK。這本書的長寬比和屏幕幾乎一致,如果是更長一點那種的書,一頁顯示全,字體可能會小。此外,書的色溫其實是很黃的,iPad Pro的屏幕自動調節的色溫可以比普通屏幕黃,但是還沒書那麼黃。

再上另一種質地的紙質書:

在這張圖裡我是用PDF Expert做了標註。線畫的很直很美觀,很符合我強迫症特質的需求。

用Pencil可以隨意做標註,包括手寫:

手寫標註我試過用Wacom對著電腦屏幕畫,但是很難用:沒有支持的很好的軟體,寫起字來也感覺很間接,難以控制,而且鋸齒嚴重。

軟體選擇 | 同步 | 搭配NAS

iPad上有兩個最好的PDF 閱讀軟體,一是PDF Expert(上面截圖就是),另一個是Good Reader。兩個都是付費的。個人推薦PDF Expert。

首先,關於PDF Expert。如果你用過Document會知道他們是一個公司出的。PDF Expert的界面比Good Reader好看很多。近期更新了對Pencil的支持,於是在無需手動切換模式的前提下,手指觸摸用來翻頁,筆尖觸摸就是做標註,這個很高效。Good Reader,包括之前的PDF Expert都是手指和Pencil作用一樣:翻頁狀態手指和筆都是翻頁的,要做標記就得切換到標記工具,然後手指和筆都會畫出標註出來。這一點要贊一下PDF Expert的客服,出Pencil後我很急切的發郵件建議說你要區別對待Pencil啊,沒人拿筆翻頁啊,有了筆誰用手指寫字啊,客服小哥很快回復說會轉發給工程師,於是下一版本就有了這個支持。

Pdf Expert有40美刀的Mac版,體驗比自帶的Preview和Adobe Reader好不少。最重要的是通過蘋果的什麼技術支持設備間同步了。當你在iPad上做了標註,桌面版會馬上彈出提示要不要刷新:

同理,桌面版修改了東西iPad上也馬上詢問要不要刷新。整個過程不需要手動把文件從iPad傳到電腦上。iPad上打開新的文件,桌面上也會自動同步。這個體驗非常贊,對於需要各種做標註的人來說簡直是神器,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亂成一團分散在各處的標註了。

Good Reader也是個好軟體,簡單粗暴,會把各種功能全部塞給你,至於界面沒不美觀,人家不Care。但是每個功能都實現的很魯棒,速度快(如縮略圖載入更快)。知乎之前讀到的一個答案也說過它非常穩定,即使故意給弄崩了也會給你存著做過的標註問你要不要恢複數據。可惜沒有配套桌面版。

兩個軟體均支持添加網路存儲或共享文件夾,那麼就可以連接到NAS,和PC軟體讀取同一個PDF,實現同步。這樣來說,如果沒有Mac,或者鍾愛Good Reader,就可以用NAS實現同步。如果沒有NAS,可以自己在電腦上創建個共享文件夾,也能實現同步,缺點是需要時刻開著電腦。

下圖是PDF Expert的首頁,可以看到可以打開NAS的同步文件夾。

總結

iPad Pro 9.7 + Pencil + Pdf Expert + PDF Expert for Mac = 完美的重度閱讀解決方案

(本文首先發佈於Chiphell,作者本人)

護眼顯示器的選購

如果說不在意便攜,不需要手寫,只求護眼,怎麼辦?也許換個顯示器也能解決問題。護眼的顯示器有如下特徵:

  1. 調光方式不是PWM。但超高頻PWM是可以的。PWM是一種液晶顯示器的亮度調節方式,在一個周期里,背光亮一段時間,再關閉一段時間。PWM通過控制背光開、關時間的比例來調節亮度。普通的PWM這種亮、暗的刷新不夠快,因此亮度越低,背光開啟的間隔越長,閃爍越明顯。下圖右側的風扇表現出不均勻紋路,這就是一種驗證方式。(來源:EIZO官網)

  2. 高解析度。4K即可達到iPad類似效果。
  3. 顏色準確。挑檯燈也要找顯色指數高的,屏幕也一樣。當下的顯示器,至少色域要接近100% sRGB。如果用一塊70%sRGB的爛屏幕,相當於色彩都壓縮進原來70%的空間內了,直觀的感覺就是,顏色與顏色之間的差別變小,「分辨」屏幕上的東西會更累眼睛。顏色準確的顯示器一般同時具備其他諸多優點(如對比度),因此色域這個參數能幫助判斷屏幕閱讀起來是不是輕鬆。
  4. 再說一個和屏幕無關的:色溫不超過D65,否則白色背景發藍,而藍光能量強,久視傷眼。這個可以通過較色儀達到,也可以通過設置顯示器菜單里的顯示模式(比如Dell的Paper模式)

這樣的顯示器絕對是貴的。NEC和EIZO作為終極選擇更適合發燒友和攝影愛好者。普通消費者瞄準Benq不閃屏,Dell或HP相對高端的系列,也會有不錯的效果。

(如果覺得有用,請不吝給個贊鼓勵一下哦!)


德累斯頓apple store半小時瞎塗,

因為只有原生筆記,個人體驗這筆……對於前期起稿幾乎就是神器,延遲和準確都非常給力,唯一問題就是沒有懸停定位和快捷鍵。

補充最近的兩張草稿

至於和surface比較,我想說,surface怎麼著都能當個電腦使,iPad pro當板子用,打死也替代不了電腦,根本就是倆東西,沒啥可比性,對於辦公講ipad被吊打得簡直欲仙欲死,講畫畫,surface 系列4代的筆確實也不錯,但是windows上的桌面軟體真的,一半的界面顯示任務欄菜單啥的,各種小按鈕,和ipp把整個設備當個畫板用那感覺完全不同,procreate作為神一級的軟體簡直就是良心,說到底,桌面和觸摸相融合還不是這一兩年能做得完美的事,所以ipad就是作為電腦的補充,專心做好電腦做不到的部分,最佳化創作體驗,surface是在板子和電腦之間妥協,犧牲一部分體驗來實現單設備解決方案,這兩者的路子完全相反,所以不要拿來比了,也不要說什麼給ipp裝mac os了……

順便iPad pro的繪畫體驗是模仿傳統的,而並不為cg優化,所以賽璐璐和疊圖式的畫法會很不適應,相反一層流的厚塗則會畫得很爽,筆的缺點在於鼻尖太滑+沒有快捷鍵,優點在於反應迅速定位準確,總體來說更適合類似設計師一樣的前期創作,比如起草圖,而需要用到大量鍵鼠操作的後期完善或者需要懸停看見筆刷大小的精確平塗就沒有台式電腦舒服了……


在 Apple Store 做過 Creative,現在離開4年了。對 iPad Pro 工作和生活應用,在這裡說點我現在的體會。

雖然從最初代 iPad 就開始使用,但是一直沒有把 iPad 作為生產力工具,很長時間對我來說是最不實用的蘋果產品。但是 ios11 之後一切都有所改變。ios 11 正式發布後果斷入手 iPad pro 10.5 256G Cellular + Apple Pencil + Smart Keyboard + AirPods。

選擇 256G 是因為我會把所有旅行照片全部同步 iCloud,並且原圖下載到 iPad 上,另外會下載電影和電視劇。

選擇 Cellular 是因為我需要 GPS 準確定位,而且北京電信無限量流量套餐可以辦副卡給 iPad 用。

選擇 Smart Keyboard 而不是羅技鍵盤,是因為鍵程對我來說只是大家討論的話題而已,體驗上 Smart Keyboard 真的特別的好。而且足夠便攜輕薄。

購買 Apple Pencil 並不是因為我有繪畫的需求,而是因為工作上有了 Apple Pencil 後很多難以解釋的信息直接塗鴉直觀了很多。這些在 MBP 上不方便操作。

由於對自己的需求一向很清晰,所以這些產品購買的時候也沒有動太大腦經,而且貼心的 GF 也送我了新 Apple Watch Series 3。現在 Apple 的整體解決方案,改變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很多。MBP 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

iPad 生活應用

生活上三件事兒,娛樂、學習。

由於不太玩遊戲,所以娛樂無外乎是看看電影和上 Youtube。所用軟體,YouTube 、迅雷HD(百度搜索 迅雷beta)Kindle。

iPad app上 YouTube 的體驗明顯好過 Mac 上用瀏覽器,而且經常用這種小圖方式,邊聽邊找其他想看的視頻。

迅雷則是用來搜索、下載、播放電影的。一項不喜歡使用各類視頻網站客戶端來看在線視頻,由於網速還不錯,通常是下載來看。

*迅雷beta在 AppleStore 上沒有上架,請百度搜索「迅雷beta」從鏈接打開下載,iPad 設置裡面驗證後使用*

旅行的照片和剪輯的視頻都存放在 照片資料庫裡面,Mac 、iPad 全部是用 iCloud 同步的。這樣也使地點、人臉、對照片的修改、Memories等等都實時同步和在 iPad 上正常使用。

再有就是用各類遊記 app 查資料,pages 上做旅行攻略,訂機票酒店等等的事情。

學習上,更多的會用上 Apple Pencil 和 ios11 的分屏功能。很多人認為10.5寸 iPad Pro 分屏很雞肋,但是考慮便攜性,我不會選擇12寸。好比現在在自學日語,就會左邊打開學習軟體,右邊加個筆記本寫寫畫畫,我不太常做筆記,但是單詞多寫幾遍到是加深記憶。

Kindle

電子書,我是室內用 ipad 室外手持用 Kindle

iPad 10.5 Kindle 軟體閱讀體驗還是很不錯的。有明確想看的就網上搜索數名+mobi,或者結合 ebook convert 軟體轉嗎然後郵件推送給設備,這一系列用 iPad 操作起來非常方便。最近沒有特別想看的就從亞馬遜 Kindle Unlimited 裡面找找包月資源看看。

這些就是生活上常用的 app,其實電子產品的依賴永遠要做減法,找到最需要的程序就好。當然我就只介紹一些最常用的,其他軟體大家還可以以後慢慢討論。

iPad 工作應用

工作上 iPad Pro 替代電腦是我開始有點出乎意料的。現在 MBP 幾乎不再使用了。為了感謝5年的辛勤工作,去 Apple Store 換了一塊兒電池,現在生龍活虎了。未來幾年也應該沒有再換 Mac 的可能。

那 iPad 如何成為 日常工作生產力工具的呢。最根本原因就是之前一直使用 Mac 辦公,而且我部門的同事也全部因為我加入了 Mac 辦公的行列,因此轉換為 ios 辦公其實難度不大。iWork 軟體依舊使用而且完善運用 ios11 的文檔管理工具和 iCloud 協同辦公功能一切都是事半功倍。整體看來,鏈接印表機不方便,keynote 製作無法達到 Mac 效果外,一切是利大於弊。舉幾個例子。

1.Apple Pencil + 微信 + iOS 的截圖功能

屏幕截圖後直接用 Apple Pencil 增加批註,然後裁剪到合適大小用微信分享之後刪掉。比起之前 iOS10 或者在 Mac上操作都更加的便利。

2.攝像機 + Lightning to SD 卡轉接器 + LumaFusion

我很喜歡用 Apple 的原生軟體,但是 LumaFusion 完全秒殺iPad 版 iMovie,幾乎媲美 Final Cut Pro。在 iPad Pro 上剪片完全可行。 所以會議紀要新聞類的視頻完全可以用 iPad 剪輯,這對偶爾出差做宣傳工作的來說真是太大的福利了。而且軟體一百出頭,太良心了。以前用 iPad 剪輯比較頭疼的是背景音樂,不好倒入。現在首先是 LumaFusion 裡面自帶了免費版權音頻,再有就是 iOS11 錄屏功能可以內錄聲音存為視頻文檔。。。。。就說到這裡。

我這種新聞類項目都是做完就刪除的,所以沒有項目可以為大家參考,整體操作和 Final Cut 還挺像的。干這行的不用選直接就操作沒問題的。

3.iCloud 協同辦公。

我所在部門有兩個辦公室,北京和另一個城市。北京辦公室都用上 Mac 了,但是另外幾個同事還是使用 windows,所以 iCloud 網頁版協同辦公解決了很多不可能。每天通過網頁鏈接發布第二天的工作項目,有 Mac 自動跳轉 iWork,沒有的就用網頁版。這裡面設計單位內部文件,我就不給各位截圖了。有興趣私下討論。

iPad 旅遊應用

旅遊上 iPad 不是用來替代手機而是用來替代電腦和紙質攻略的。

每個人的旅遊方式不同,至於是喜歡呆在海邊酒店看一周海,還是一路暴走各個景點蓋戳。我覺得不同旅遊類型不用談好壞與否、誰更高端,純屬個人需求不同。

我旅遊肯定是先做攻略的自由行,也會經常報當地一日或幾日團,因為真的很多地方是自由行交通不便無法到達的。

1.出行前計劃安排

做攻略其實很簡單,iPad 上用好螞蜂窩、TripAdvisor就大概可以規劃景點了。我通常做法是,先用螞蜂窩找到要去目的地季節合適的優秀遊記,看個二三十個,大概心裡對經典有數了,然後在 TripAdvisor 再把景點最終確定,並且根據景點位置用 Booking 或其他軟體訂好合適的酒店。

如果和父母一起出行我會用 pages 做個紙質的攻略,把要去的地方寫明。

如果想讓自己的 iWork 文檔做出設計系文青小女生的效果,推薦給各位這個軟體。ToolBox 在 Mac 上已經使用很多年了,最近出 iOS 版本了,而且68可謂加個太良心了,裡面有超過30000個圖片或模板素材,各個精美。我一般是文稿或 Keynote 裡面從 ToolBox 裡面著小元素,或者在設計彩頁單頁的時候,直接找個現成合適的修改就做出來了。

計劃做好後可以用 CityMaps2Go 下載好離線地圖並把景點加上標記。我個人覺得 City Maps2Go 和 MapsMe 各有優缺點。離線地圖更多是信號不好無法用 Google Map 時候來使用並且我比較喜歡軟體內管理地點功能,所以選擇前者。

還有為什麼會有兩個 TripAdvisor 一個是這兩年才上架的國內貓途鷹,一個是英國商店的英文版,英文版中除了可以看外國銀的評論外,還會多出論壇功能。

2.旅行中

旅行中,那 iPad 替代手機說實話不實際,我大多是在酒店看看視頻,突發情況辦公,管理欣賞照片。每次拍好的照片一定會仔細加上地點信息,標籤,人臉未能識別的手動來識別。這些工作在 Mac 上進行。但是使用 iCloud 同步到 iPad 上並且原始尺寸下載在 iPad 上後,整個資料庫自動同步過來,使用 iPad 上 Photo 自帶編輯功能進行簡單編輯和管理資料庫。

3.戶外徒步

推薦軟體 GPS kit HD

五年沒更新了,2017年最近更新了一次分辨略。十多年前用 Garmin 60csx 當時8000多的價格。現在一個80多的軟體完全解決。徒步上 GPS 我大多就是記錄航跡或者自家上的行車路線,用 Google Earth 保存,iPad 電量充足比起手機來說記錄航跡更為合適,此軟體也可以選擇區域選擇清晰度標準的下載離線地圖。徒步上還是很有用的。

最後說一下 AirPods

就像大家總喜歡討論 Smart Keybord 鍵程一樣,說到 AirPods 會先想到音效怎麼樣。其實我認為耳機大部分時候是由於不方便功放而取而代之的方式,比如咖啡廳看視頻,路上聽歌,單位剪片。這個時候所謂的那種「音效」真的不夠重要。我更看重的是方便,藍牙耳機就 AirPods 來說,電量是驚喜,連接速度是驚喜,摘下一隻就暫停是驚喜。我沒那麼發燒,需要音效的時候或者有時候去運動 bo A2,其他情況 AirPods 真的是我用過最好的藍牙耳機了。

今天突然有興緻,回答個 iPad Pro 的問題。回頭再陸續更新,給大家推薦更多實用的軟體。

—————————-

更新超實用 iPad 第三方筆貼配件

希望各

位點個贊鼓勵一下。

iPad 到底適不適合你工作使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230394/answer/273245127


發布會看下來,覺得wacom或成最大輸家。

10月5日補充一下,以上只是一句戲謔的總結,戲仿常見的IT界新聞標題的。

不過我的想法也認真。

官方消息,iPad殺手級繪畫應用Procreate 將在年底的更新中加入8k*8k畫布支持。(現在是4k)

那些說用iPad畫不來商圖的我真的很懷疑您的功力……真的……

利益相關:像自我介紹說的一樣,Jony Ive 腦殘粉。

加一個:Procreate 重度+死忠用戶

要罵我或反對隨意吧,反正這是小可在知乎獲贊最多的回答(在這個問題下排名不高了但是無所謂)

——————————

這次 iPad pro 著重強調了繪畫和設計方面,先說說繪畫。12.9寸的屏幕大小跟A4紙差不多大,這是一個很舒服的尺寸。注意一下使用場景,iPad 放在桌子上,apple pencil 拿起來,這已經是一個可以出正稿的姿態了。

iPad之前,這樣的數碼繪畫體驗要找 wacom 的液晶數位屏 cintiq 系列。我們看一下目前最接近 iPad pro 的 cintiq 13hd,尺寸差不多,價格也要近千刀,解析度1920*1080,最重要的是,這傢伙要插主機才能用。你就說說買哪個合算?

就數位板而言,現在的 wacom 產品線分為低端和高端兩個檔次,其中最主要在於筆的差別。低端1024級壓感,無傾斜筆勢;高端2048級壓感,有傾斜筆勢。現在 apple pencil 有傾斜筆勢,但壓感級數還沒有公布,我覺得能有512就不錯了;不過壓感級數其實也沒那麼重要,而且肯定也是做過優化的。

早在 iPad 2 的時代,就有畫師表示有了它連 cintiq 都很少用了,並且憑 iPad 2 的水平,加上一支十幾塊的電容筆已經可以擼商圖了。現在的 procreate 這類頂級繪畫app都支持4k畫布,圖層數也不再只有寒磣的三四個了,再加上 iPad pro 的機能和 apple pencil 的傾斜及壓感,分分鐘爽哭。

iPad air 和 mini 其實更像是速寫本,隨時拿起來塗兩筆,但是 pro 的架勢一拉開,那就是生產力工具。

ps. 以前覺得 procreate 和 sketchbook 這類 app 比較適合歐美畫風以及遊戲原畫這種,不過最近出了個 medibang,直接面向日系漫畫和插畫畫師……

——————————

發布會上還提到了 auto cad,尤其強調了性能。不過因為 acad 覆蓋面太廣,估計工業設計之類的可以用用,建築什麼的不太敢想,畢竟這一行是要靠敲命令來提高效率的。

——————————

看到這麼多贊有點害怕2333 補充兩點:

手腕屏蔽這件事,看演示視頻上似乎確實沒有被 iPad pro 原生支持,只有一個鏡頭是手腕擱在平板上畫的,那裡應該是app自己的優化。不過可以期望之後的iOS也能對此有所響應。

pencil 插在 iPad 上充電應該只是個應急措施,根據官網上的描述,「插15秒用半小時」。不過如果筆的包裝里不給自己的充電線的話……就算打臉……


拿到iPad Pro的時候其實想做個測試,看自己是否能將其作為主要的辦公工具。嘗試使用了3天之後,現在iPad Pro已經成為了我的主要辦公工具,使用的是128GB內存的版本,配合smart keyboard和apple pencil。這篇文章就是在iPad pro 上面用外接的Smart Keyboard打出來的。自己之前使用RMBP 13和15寸辦公。

自己作為產品高管,日常的使用任務主要包括

- 閱讀郵件,並且批複。

- 微信/qq等溝通工具和團隊保持溝通

- 開會的時候使用iOS自帶的note進行記錄

- 主要是察看各種Excel、PowerPoint、Word格式的報表

- 使用一些內部外部的數據報表

- 微博/新聞客戶端等資訊需求

- 日曆,通訊錄等日常辦公需求

基本上以上的任務iPad Pro都能夠很好的滿足。

好處:

- iPad Pro的功能有限(最多同屏顯示兩個應用),因此對於我來說起到了一個聚焦思維的作用。在筆記本上面可以同時做的事情太多了,有的時候難以focus精力在一件事情上面。在這種時候,iPad在有些編輯任務上的效率略差,相反給了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

- 由於之前長時間使用OSX+雲端工具,幾乎所有的文件和記錄都通過雲端的形式進行同步,這樣切換到iPad之後很快就可以把所有文件同步過來。

- 使用過一段時間的new Macbook,和新版的蘋果超薄藍牙鍵盤,對Smart Keyboard的鍵程手感都有所適應。打字的速度也很快,基本上可以達到每分鐘100字以上,錯誤率也很低。(蘋果的輸入法做得越來越好了)

不足

- 操作編輯Office文件的時候仍然非常麻煩。不適合需要做很多方案/文檔的用戶。在自己動手要做一些excel的分析的時候,我會切換到辦公室裡面的RMBP。如果你的任務需要比較多的編輯而不只是閱讀/意見反饋,那麼不太適合iPad Pro

- 鍵盤如果短時間內打字很多(比如說1000?),會覺得手指頭比較痛。因此只適合短時間的打字時間。如果你需要長期打字工作,那麼這也不適合。

以上文字是用iPad Pro在10分鐘內寫出來的,整體來說效率還是不錯的。

PS:在使用過程中遇到了一些bug

- 有一次觸摸屏凍結住了,無法觸摸操作。和電腦連接之後好了

- 偶爾會遇到一些屏幕空間無法操作的問題。基本不影響正常使用。


這是未來普及型個人電腦的發展方向。

但是很明顯,它不並不是第一家,微軟在這個方向上已經走過了三代Surface Pro和Surface硬體以及兩代半操作系統(Window 8,Window8.1,Windows10)

不過蘋果最牛的地方就在於,它也許不是第一個起步的,但是當他起步的時候,體驗一定是做得數一數二好的。

果不其然,iPad Pro發布。

不過對比微軟陣營的Surface系列,不難看出它們思路的差別。微軟選擇的是X86-64架構搭載完整無閹割的桌面系統Windows系列,而iPad Pro選擇的是ARM架構搭載以手機觸控起步的移動端iOS系統

先對比硬體方面。

  • 先說核心:一個是Core i系列Atom系列,一個是Apple A系列。論性能,A系列肯定跟Core i5 i7等中高端款性能有不少差距,但優勢就在於功耗、發熱方面要遠好於Core i 系列,可以做到無風扇結構。不過在生產力方面,我們首先考慮的還是性能。

  • 再說鍵盤:說句實話,跟微軟沒什麼不同,說是優化了按鍵結構,但是想到12寸MacBook那鍵盤按鈕般的渣手感,就對這款自帶鍵盤不抱什麼太大希望,不過還是要看出來之後能不能帶來些驚喜。相比下來,Surface Pro的TypeCover就實在的多,雖然手感好不到哪裡去,但好歹還是個鍵盤的手感。

  • 最後說說觸控筆:這次Apple在觸控筆上下了大功夫,雖然不知道壓感級別,但是看發布會,不僅可以識別壓感,還可以識別筆的傾斜角度。而微軟的話,從2代Wacom1024級壓感降低到N-trig256級壓感,數字上是有縮水,不過實際使用起來對絕大多數用戶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專業用戶,應該連1024級壓感的都不感興趣吧……?剛剛看到Engadget說iPad Pro用筆時沒有防誤觸,不修正簡直是災難啊。

再說說軟體層面。

  • 操作系統:一個是基於ARM架構的iOS,一個是基於X86-64架構的Windows。兩者各有千秋,不過目前來看,Windows才是真正的生產力操作系統,而iOS嘛,從目前的角度來說,還真不能算生產力操作系統。一個從功能和性能來說,iOS還遠不及Windows,目前連最基礎的統一的文件管理器都沒有。而且就目前而言,可以說iOS平台幾乎沒有生產力軟體,且不說各大所謂生產力軟體的移動版都是閹割版,而且連一個統一的字體庫都沒有無法同屏三軟體及以上多任務,且後台還是墓碑機制,談生產力簡直寸步難行。但是Windows就沒有這樣的憂慮,一個是能運行所有桌面級生產力軟體,而且在Core i系列和Windows強大的性能下,許多生產力軟體發揮作用是可以投入實際應用的。不過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絕大多數Win平台下的生產力軟體並未對觸控做出優化(此前Adobe說要出為Surface等設備專門優化的Photoshop版本),大家使用Surface很大程度上是還是使用筆記本和台式機的鍵盤滑鼠老思路,這也是目前Windows平台遇到的一個發展瓶頸,Windows平台設備太多,又沒有一個統一的觸摸屏優化標準,第三方軟體沒有動力為其做專門的優化。反觀iOS平台,從一開始便是觸摸邏輯的操作系統,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操作邏輯將更適合未來觸摸向的發展。

  • 生產力軟體:iOS在這方面簡直慘不忍睹。就說文字處理軟體,無論是Office for iOS或者iWork for iOS,且不說功能閹割,最讓我個人無法忍受的就是沒有字體庫,那幾個字體真心沒什麼用,做一個簡單的文字錄入還是可以,但是排版的話……還是算了吧……備忘錄也可以做文字錄入……再說圖片後期,且不說PS touch跟PS CC 2015差的有多遠,就說iPad上,據我自己目前了解到的,僅有Lightroom Mobile可以繞個彎子通過Creative Could才可以處理RAW文件。還有視頻後期方面……除了iMovie以及類似的這種玩玩就好軟體,並沒有什麼生產力軟體,要玩剪輯,你好歹給個Final Cut Pro吧,而且聲音後期,視頻調色,視頻特效都是空白,而且……128GB……能放得下多少素材,還不說渲染文件等問題了。而Windows這邊,一句話,工業級生產力軟體都有(當然,如FCP,Logic Pro,Aperture等品蘋果自產獨佔產品除外),這一點目前就壓倒性戰勝了iOS。說白了未來iPad Pro到底能走到哪一步,不是蘋果說了算,得看有多少第三方生產力軟體商給它開發全功能生產力應用。(P.S:這麼重要的生產力發布會,iWork套件跑哪去了,就拉出來個Garage Band和iMoive這種業餘軟體來湊數么……)

最後說說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看著上面說的,有些朋友可能會想,你這不是軟粉捧Surface么?並沒有啊……!

但就目前而言,我個人看法是,如果真是買這個大小的生產力工具,選Surface系列就對了,作為生產力工具,我並不看好這一代iPad Pro。畢竟Surface系列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現階段已經比較成熟,藉助Windows這個平台以及平台上各種專業軟體,在各個生產力應用方面能發揮不錯的性能。

非要說iPad Pro目前適合哪些人?第一肯定是有錢人啊!沒錢你玩泥巴啊?!第二個可能對一些想嘗鮮的設計師或者繪畫相關方向的朋友拿來試水,看看能不能代替Wacom之流(我想這一代必定是不能的)。第三類可能時那些有意購買12寸MacBook的需要便攜辦公的文字工作者,其實只是簡單的記錄,這兩者差不多,如果撇開鍵盤不談,我個人還是更傾向於12寸MacBook。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個人認為,這一代的iPad Pro帶來的最大的變革,就是個人電腦的發展方向.微軟和蘋果都選對了,未來個人電腦將朝著輕薄、便攜的方向發展,而且傳統鍵鼠交互在未來很可能很大程度上被觸控和手寫筆交互替代(當然,在文字錄入和FPS遊戲等方面,可能暫時還是無法替代)。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iPad Pro將可以運行為iOS開發的各種生產力軟體,而iOS的功能也日漸趨近於OS X,然後說不定哪一天,蘋果就沒有MacBook系列了,只剩下便攜優先的iPad Pro與性能優先的Mac Pro,而iPad Pro應用方向也將逐漸專業化,留下可外接設備的iPhone系列處理日常應用場景。

微軟在科技領域每次都能最早看到未來發展方向並付諸實踐,但並非每次都能把握住機會,無論是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還是扁平化設計,微軟都並非做得最出色,不過還是希望在最新的AR技術(HoloLens)以及未來移動設備的發展方向上,微軟不要掉鏈子。生產力平板,未來個人電腦發展上,微軟這種某些方面的牙膏廠,有一個像蘋果這樣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對市場,對消費者都是一件大好事。

最後,我希望在未來幾年,Surface Pro和iPad Pro能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iPad Pro 或成為生命周期最長 iPad!

這話不是鬧著玩的。


講一講 ipad pro 直接導致 macbook air 的沒落

有時候覺得庫克在下很大一盤棋。。

15 寸的不管。 比一比12-13寸的。然後基本比基本配置。其他的太複雜了現不管。處理器被我簡化成中底高。屏幕簡化成高清不高清。

所以現在蘋果電腦 從價格低到高

ipad pro $799 + 169 + 99 = $1067 (鍵盤和筆都會有第三方的,估計能便宜一點)

屏幕:觸屏, 高清

處理器低

32G

10小時續航 (充電器也便攜,可以充電寶沖)

ios9

macbook air 13 inch $999

屏幕:不觸屏, 不高清

處理器:中到上

512G

12小時

中等重量

macbook 12 inch $1299

屏幕:高清不觸屏

處理器底

256G

9小時

輕到中重量

可以充電寶沖(usb-c)

8g 內存

macbook pro 13inch $1299 (有錢配置可以帶你飛)

屏幕:高清不觸屏

128G

10-12小時

中等到重 (也是兩公斤以下)

8G 內存

一看發現。原來只有air還是720p 其他都奔retina去了。air 的有點便攜續航,pro已經差不多了。結果還沒有macbook 和 ipad pro 便攜。所以需要好CPU的,都去用pro了,只要是視頻。不需要這麼多的,去用ipad, macbook了。 於是air突然發現自己早已經成了先驅死在沙灘上。

我覺得蘋果是不會再更新air了。

然後再說說ipad pro 和 macbook。 現在看起來差不多,但是實際有區別。 ipad pro 有很多軟體資源,相當成熟,這些軟體的要求不高,所以ipad pro其實夠用。iPad價格不會大變。

macbook 一代顯然是一些匆忙,然後加上Intel M 的晚點,一看好像不過iPad 了。 不過下一塊Intel晶元新能聽說會大幅提升。 macbook 直接取代 air 的位置,甚至降價一點點。未來的導向就是插入高配置處理器,這就要看Intel的實力了。pro繼續主導高端筆記本的位置。然後中屏平板基本飽和。 ipad air蘋果已經不更新了。 mini 代替平板位置。

然後你就發現,這兩年尺寸這麼多,新產品這麼多,原來突然就過渡到了新的產品線。

手機打字好累。看完可憐可憐我點個贊。


看了目前為止的所有回答,說下我、作為一個畫畫/動畫/視頻的雜工的看法。

此前曾動過買surface的想法,因為直接在屏上畫畫對設計師來說確實是很爽的事情,去客戶那演示、現場畫畫草圖交流也很方便。

沒買的原因:

1,不是很喜歡 Windows 系統,雖然在用 OSX 之前用了10年左右的 Windows 了,但真是愛不起來。但這一點對我來說是可以克服的,我平時還是會用Windows下載和打打遊戲。

2,Windows 的桌面交互邏輯在平板上非常不方便,即便 Windows 8 開始對平板做了優化(也就是表面部分優化,即便到了 Windows 10 系統本身的設置部分和資源管理器什麼的還是桌面交互那套),但大多數的生產力應用還是桌面的交互邏輯,我光是想想要用手去點桌面窗口裡的按鈕和元素就頭大。所以我也非常理解為什麼Apple沒有在觸屏設備上運行 OSX,非技術問題,而是桌面操作交互和觸屏天生就不適合在一起,至少目前是。

3,但如果我只是畫畫,不幹別的,前面兩點也還算是可以忍耐。但是網上搜了下 surface 的筆繪畫體驗,SP3 筆的256級壓感就算再忍忍的話,沿著尺還能把直線畫成樓梯就突破忍耐底線了。而二代雖然是 wacom 也有邊緣漂移問題。這些問題知乎就能查到。

但目前就以現場演示來看的效果,(為防止打臉,以下文字以我看到的現場演示為準)畫出的線條粗細過渡柔和均勻,壓感肯定是超過 SP3 的那支,SP3的那支只能叫筆,Apple Pencil可以稱之為畫筆。另外還有傾斜支持,這是 wacom 的影拓系列才支持的功能。綜合這些硬體能力,價格99美金,SP3筆的雙倍,對大眾來說是貴了,但對設計師來說,值這個價。

在 iPad Pro 之前的 iPad 就有出過各種筆周邊,以及各種繪畫 App,現在官方推出了更加專業的硬體,沒有理由不會出現同樣專業級別的應用。

關於有很多回答貴的、傻子才會買的,應該要看到,iPad Pro 的定位應該是比較接近 Mac Pro 的,沒有普通消費者會去買 Mac Pro ,購買人群都有其專業目的(不排除土豪買來純顯擺)、是可以產生出價值的。我相信知乎里有一定資歷的插畫師一幅畫就夠一個 iPad Pro 高配了。

目前就這些,如果以後還有想到什麼再補。

新增內容分割線————————————————————————

關於大家關心防誤觸問題,請看官方宣傳片:http://images.apple.com/media/cn/ipad-pro/2015/7d9c7133-1f96-46ef-b8a7-bb968f96cd34/films/feature/ipad-pro-feature-cn-20150909_r848-9dwc.mov

的01:53,

截圖

能說明一切了。


不得不說,知乎上面的撕逼還是蠻嚴重的啊。。

看了好多答案,我覺得很搞笑,都拿SP3和iPad pro比,從各自的短處去獲得優越感,暫且不論SP出了有多長時間了,就光是他們倆各自的定位你們都沒找好!吵架都吵不到點子上去你們真是的。。。

這次發布會,給我的感覺就是有點平淡,唯一的亮點在於3d觸控(然而iPad Pro里還沒有,感謝@吳松擎的指正),然而這個技術之前微軟就已經有了所以沒有什麼感覺,而這個iPad pro對我來說更是沒有買買買的慾望。為什麼?因為我用不到!客觀評價下這個ipad,給我的感覺就是,細膩還有作畫時會有很大的幫助,我覺得蘋果的定位是很棒的,

巧妙避開了SP定位的核心人群!

巧妙避開了SP定位的核心人群!

巧妙避開了SP定位的核心人群!

蘋果為藝術家們創造出了這個時代最好的平板(請軟狗們淡定點,向下看,其實我是微軟派來的卧底,汪汪~)

咳咳,對,就是最好的,出色的色彩管理,細膩的屏幕,為作畫而生的尺寸,筆還有各種APP,一定會給各位畫師帶來極好的體驗~

雖然我不是搞藝術的,可是我有基友是,他就很喜歡蘋果系的東西,可是,不代表他不用windows,這兩者又不是二選一的選項。

可是!說真的,我已經想到如果ipad pro進入到辦公人士手裡他們有多雞肋了。。。我們家裡有一個mini2,我爸經常出差,以前就會帶ThinkPad,現在想帶個平板過去,每次回來就會吐槽,這個爛玩意兒真難用,就像個玩具一樣,我要買個蘇菲,為什麼?因為ipad的定位從來就不在那些辦公人士身上!這是她系統本身所帶來的桎梏,還有辦公軟體的缺乏。就像蘇菲在藝術創作的短板一樣。

那蘇菲在辦公上有什麼優勢呢?完整功能的office,完美的多屏體驗(真的很棒,網頁閱讀的同步,還有文檔的多終端編輯)不得不說,微軟的蘇菲p是辦公方面的絕對大殺器!而且,它還是一個完整的電腦!總有Intel作為支持的強大運算能力,說什麼A9X各種速度快,什麼桌面級,你一個arm架構的跟人家X64比什麼比,這不自己打臉么,再說了下一代蘇菲馬上出了,配上skylake架構的小鋼炮我覺得分分鐘要爆炸???(????ω????)?

現在先說結論,就是雖然iPad pro和 surface pro都是超級平板,可是他們的定位不一樣啊,蘋果定位是那些專門的藝術家,即使定價貴人家願意花這個錢,畢竟投入產出比放在這了,這更說明了小眾產品的門檻高,範圍小,普通用戶買了之後也用不出什麼花來。而Surface pro定位在辦公人士,學生和其他一些工作的普通人身上,他們追求更高的性能,更高的性價比和能給他們帶來足夠的生產力。

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首要來自於對於消費者需求的滿足。

定位不同,為什麼要強行比較呢?各取所需,理性購買才是王道

定位不同,為什麼要強行比較呢?各取所需,理性購買才是王道

定位不同,為什麼要強行比較呢?各取所需,理性購買才是王道

真搞不懂你們地球人_(:3」∠)_

-「分割線什麼的,用電腦再說吧」!-

再來說說我認為的蘋果和微軟的定位,蘋果,我覺得是著眼於現在,每一代產品為用戶提供最好的體驗,總體感覺就是未來規劃不明顯,所有技術和創新一切為了用戶,而且定位更小眾更高端一些,就像一杯咖啡,不是所有人都能喝,但是味足回甘。

而微軟作為操作系統的老大哥,他所肩負的責任更多的是在為大眾提供普適性體驗和引導未來技術潮流。「三屏一雲」,「十億級的用戶生態」。從微軟的各種戰略名稱就能聽的出來。微軟有無數黑科技,它通過一點點的產品迭代來完成它最終的三屏一雲的戰略,它掌控了一部分科技潮流,很多人不會理解一些做法,可是,等到幾年之後回頭看的時候,大家就會發現微軟的遠見。微軟應該是唯一一個能從移動端到桌面端再到家庭娛樂再到智能家居形成完整生態的公司了。你不得不去讚歎它的影響力,軟體,硬體和服務,都有微軟的影子。就像白開水,誰都能喝,沒有缺點,也沒有亮點,可大家就是離不開它。

那麼問題來了,微軟到底想干哈?

「實現十億設備的目標,然後統治地球」??(???????)??

以上


雖然媒體們天天在說iPad pro對抗surface Pro,你們不看看內部嗎,surface Pro和你媽逼(nmb)才是一類配置的一類產品.....

輕輕鬆鬆秒掉arm全家性能的酷睿處理器,ssd硬碟,竟然拿來和iPad比,用著emmc硬碟和arm晶元的iPad Pro,竟然賣的比surface Pro還貴,可見利潤率(xin)得有多高(hei)啊....


關於iPad Pro最關注的就是那支筆了。現在大家糾結的也就是防誤觸問題,到底只是軟體層面的解決,還是有硬體層面/API的支持。

先說說Wacom。

以前拿iPad畫畫,但電容筆的精度和等於沒有的防誤觸功能使得很難在iPad上畫畫——哪怕後來買了百多刀的Wacom Stylus(現在好像出第二代了?)也沒用。(是超難用啊!!!號稱的壓感和Palm Rejection一點用都沒有啊,軟頭筆根本就不精確啊,還有AAAA電池哪去買啊!!)

自己現在塗鴉用的是Wacom Bamboo的板子。別人的Intuos也用過。Intuos2048級壓感用的更爽一點,至少心裡感覺是。Cintiq還沒有用過,畢竟自己只是業餘瞎塗而已,不靠這個混飯吃。

Wacom板子用的都是無源電磁筆;當然之前提到的Wacom Stylus就是電容筆了。要電池是需要藍牙配對,壓感的數據也要通過藍牙傳輸給支持的app。

Bamboo作為一塊板子,延遲、防誤觸等等都很好(延遲有但問題不大),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屏幕。不知是不是我水平問題,畫線條的時候左手得不停地按cmd+Z——因為線條出現不了在我想要的地方,尤其是在畫長線條的時候。Wacom的電容筆,延遲、精度、誤觸、壓感全是問題,價格跟板子倒是差不多,超級坑爹。

接下來說Apple Pencil。

Apple Pencil,蘋果宣傳的幾乎零延遲、像素級精度、支持壓感、傾斜等等,應該所言不虛,能很好的滿足要求。

「iPad Pro knows whether you』re using your finger or Apple Pencil. When iPad Pro senses Apple Pencil, the subsystem scans its signal at an astounding 240 times per second, giving it twice the data points it normally collects with your finger.」

首先,這是普通的電容筆做不到的。以前並不能知道點在屏幕上的是一支電容筆還是一支手指還是手掌的一塊肉,只能靠猜。現在要sense Apple Pencil,必然需要筆尖和屏幕的直接溝通,比如電磁筆技術。

"iPad Pro knows whether you』re using your finger or Apple Pencil."

不管是什麼技術,既然iPad Pro可以判斷手指還是筆,它就可以以此來做到防誤觸,就像Wacom的一些支持觸摸的板子一樣,監測到筆接近後把觸控關閉就行。

但是,iPad Pro可以通過提供API來讓app監測到筆後選擇性關閉屏幕觸控。這樣,app監測到筆後可以選擇完全關閉屏幕觸控,或者保留一部分功能的觸控(比如我召喚了一把尺子,尺子所覆蓋的表面可以支持觸控等等)。當然,也會出現app沒利用該API導致Apple Pencil沒有防誤觸功能。

有關API,Krevnik在MacRumors回復道:

The APIs allow you to check the touch type (direct = finger, stylus = pencil). This is kinda key for some situations like in Paper, where finger does one action, while the pencil does another. Failed palm rejection in this case might not get picked up by a gesture at all, ... ... Here you don"t have to guess what is coming from the pencil, and the OS can reject large touch surfaces at the driver level that apps can only guess at.

That said, it does have palm rejection at the OS level, .......

iPad Pro - Apple Pencil Palm Rejection

如果大家相信的話,就不用擔心了。當然初期可能許多第三方app沒來得及更新,防誤觸功能可能會不完善。

另外,官網介紹Apple Pencil的頁面(iPad Pro - Apple Pencil),出現手的圖手都是放在屏幕上的。

為啥影片中給人感覺手必須要懸空?一來為了拍攝效果(比如那個大大的S曲線),二來好多藝術創作本身手是不應該碰紙的,比如書法、素描、水彩... 但後面幾個片段可以清楚的看到手是rest在屏幕上的。

還有壓感。看影片中寫「書」的時候力度單位gf的增長方式....至少有512級壓感吧(猜的)。

所以iPad Pro對於搞藝術的吸引力是很大的。Cintiq死貴死貴的屏幕解析度還這麼低。但Wacom不會被打敗,畢竟產品線從低端到高端,從無屏、小屏到大屏基本都覆蓋了。但是iPad Pro的出現可以讓Wacom痛好一陣子了。

當然Apple Pencil是不可能支持以前的iPad的~

出來當然買買買了~哪怕只是畫小黃本自娛自樂也是很爽的~


首先看它的定位:12.9英寸的屏幕,官方搭配鍵盤和觸控筆,主要是偏向於在固定場所使用額設備。

它的好壞其實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若是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會是成功的產品。我對設計不是很了解,接觸過的也就只有 web design 的作業上畫網頁的 mock-up。而只要軟體完善了,像設計這樣純粹依賴於軟體的工作完全可以很好地進行,取代大量計算機上的工作並不是不可能,至少我知道 Adobe 這一套做得非常好。

而從程序員的角度來說,這東西並沒有什麼卵用。iOS 終究是 iOS,它有文本編輯器,也有帶高亮語法標記的文本編輯器,但是它沒有編譯、解釋代碼的能力,更別說集成開發環境了。而作為擁有 watch iphone ipad macbook 四件套的蘋果用戶,我也不得不說在這方面 Surface 則完爆之。

而對於辦公軟體用戶,我並不認為這是很好的辦公解決方案,儘管它很多時候「夠用了」。也許你只有台台式電腦,想在如出差、旅遊之類的場景使用,但純粹從功能的實現上來說,它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在沒有系統依賴和偏好的前提下,用它來辦公並不如 Surface 來得方便和直接。另外,從蘋果發布會上的 Keynote 來看,我認為官方鍵盤的手感可能與 Retina 的 Air 非常接近,所以我不認為這樣的鍵盤能適合辦公使用。

至於一般用戶,若非土豪,估計性價比是一大阻礙。


ipad有可能成為繼iphone以來蘋果最重要的發明,因為它有潛力和微軟、adobe等公司的軟體一起重新定義紙和筆,以一種全新的生產力工具的形式大規模進入ipad沒能打開的平板電腦辦公市場。

要成為一款合格的生產力工具,必須要具備如下幾個要素:一、以容納足夠多信息的大屏幕;二、便捷高效的輸入工具;三、與筆和觸控交互適配的辦公軟體。

第一點很容易理解,第二點由於pencil的引入,高精度定位和輸入成為可能,第三點是目前短板,也是最關鍵的因素。前幾年辦公軟體開發者的想像力明顯跟不上平板電腦硬體發展速度,只知道把桌面軟體及其交互方式照搬到平板上,希望人們用手指代替滑鼠和鍵盤來操作。問題是手指在電容屏上的定位精度遠不如滑鼠,虛擬鍵盤的輸入能力也遠遜於實體鍵盤,這就導致生產信息成為一件很費力的事情,平板的生產力也就成了一句笑話。

直到我看到ipad pro發布會上微軟的演示:

看見右下角那個手繪箭頭了嗎?上面那個印刷版的箭頭也是手繪後系統自動識別生成的。

手指畫個很醜的不封閉的圓圈,軟體就識別成和上面一樣的圓。

還有adobe的展示:

用筆打一個樣式草稿,軟體就會識別成下面這個:

我yy了很久的平板電腦生產力工具——具備人工智慧輔助的排版軟體終於有人開始往這方面努力了,加上手寫筆這麼自然的工具,簡直就是我等懶人的福音啊!

再想想,如果word文檔末尾來個「同意 胡不字」的簽名,或者文件頭上批示「已閱,轉XX同志處理」,然後系統瞬間識別出下級聯繫人並直接推送到他的ipad pro上,逼格爆表啊!

硬體已不重要,軟體才是黑科技!只有截然不同的交互方式才能幹翻桌面系統!

所以說,只要軟體跟上,ipad pro所引領的手寫筆交互方式將會有著和多點觸控一樣偉大的歷史地位,紙+筆將以一種螺旋上升的方式重返信息時代,不僅辦公領域會產生一場革命,連一手漂亮的字畫都能成為網路時代的新泡妞利器!

one more thing,pencil插在lightning口上的充電方式真丑啊!連今天發布新surface的微軟都知道把幾乎不需要充電的電磁筆吸在平板邊上,ipad pro鍵盤明明已經配備磁力充電口了,也不順便在筆上也做一個。要是喬布斯還在,pencil的設計師肯定要被臭罵了。


除了iOS 9 還不夠先進以外,其他我覺得還可以。

這個分屏功能太雞肋了。太丑了。。試想你打開Safari 看wiki 同時需要複製一段文字去office word . 我在iPad 上做這個操作,我有病啊。我那麼多手勢,我沒事幹啊。。我在MacBook 上1秒鐘做完了。

iPad pro 需要的是鍵盤快捷鍵迅速切換app 以及真分屏。

但這樣下去和windows 10區別何在?


果黑政治正確實在沒法忍,而且還是低級黑…

提一個小點:當年喬布斯說「If you see a stylus, they blew it」,說的是 Windows Mobile 為首的,使用電壓屏和塑料筆,強行將電腦的交互方式擠入 PDA 的做法。而喬布斯當年所推廣的,正是現在所有個人移動設備均配備的以手指和電容屏為基礎的交互方式

如果一定要將塑料筆、電容筆和類 Wacom 的各種壓感筆相提並論,並認為這打了蘋果的臉的話,只能說是十分幼稚的。壓感筆一直是美術設計等方面專業人士的必要輸入設備,與 Pro 這個詞一起,理所應當。而蘋果現在才推出壓感筆,是在等軟體能配上 Pro 這個詞吧。


對整個的發布會有如下的看法:

  • 今年聖誕季的 iPhone 銷售會同比降低,增長放緩,鑒於這是 Apple 現在最核心的業務,在數據公布的時候會對 Apple 的股價有比較大的影響。同時,也很可能成為移動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 iPhone 6 / 6p 的確因為大屏成功轉化了一眾 Android 用戶,但這批用戶比 iPhone 更早期的用戶相比,消費能力和品牌忠誠度都更差,對於一年一次的「中期小改款」而言,很多人不會選擇更新剛剛購買了一年不到的設備。

  • 從發布會當天的股價表現來看,在發布會結束後,蘋果的股價開始緩慢下滑(交易量並沒有顯著放大),看起來市場還在分析和消化產品發布會釋放的信息。

回到這次發布的重頭戲 iPad Pro 上:

  • Apple 希望在商業用戶的增長彌補在消費用戶上的滑坡。iPad Pro 在iOS 多任務處理、屏幕尺寸和配件上的變化,非常堅定的在執行這個策略。
  • 在商業市場上,Apple 找來微軟快速彌補在生產力軟體上的不足,這也恰好符合微軟新的多平台戰略。如果成功,應該是這兩家歷史淵源頗深的企業歷史上一段新的合作佳話。
  • 面向商業用戶的營收和銷售管道不盡相同,我預測 Apple 還是會從它擅長的教育市場切入,但最大的阻礙因素是價格,最低配的 iPad Pro + 鍵盤超過 6000 人民幣的售價給太多筆記本電腦機會了。
  • 我自己是日常使用一台 Surface 3 作為主力的辦公電腦的。在不需要特別多的計算能力的時候,便攜性的確是 killer feature。但 iPad Pro 又因為尺寸超過了 11 寸而和一台主流的筆記本電腦近似。在幾條產品線的管理上,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一方面對抗競爭,同時又避免自家產品線互相侵蝕。

整體上還是比較看空 iPad Pro:

  • Apple 還是在打高端牌而不走量的,對 iPad Pro 的期望是貢獻利潤,而不是銷售額。到底什麼樣的用戶會選擇 iPad Pro 而不是筆記本電腦,還有待市場測試。
  • iPad Pro 會影響 Mac 產品線的部分銷量,後者的利潤率看起來是比 iPad Pro 低的。這個需要等拆解機器後的成本估算數據。
  • 下面這張圖會發生比較有趣的變化了。

via http://www.asymco.com/2015/08/26/much-bigger-than-hollywood/

對新產品和蘋果整體商業策略的預測文章稍晚會發布在我的知乎專欄 Platform Thinking 上,歡迎關注。

更新:文章已經發布 - http://zhuanlan.zhihu.com/platformed/20211367


更新:在蘋果店賴著不走畫了半個小時後的結果:

不管防誤觸是硬體級別還是軟體級別還是系統級別,我只能說讓人放一百個心,半個小時我反正畫的輕鬆隨意,各種姿勢蹂躪下來0誤觸。下筆非常非常精準,大約感覺是以前用過的同類產品的10倍精準,與之對比的是:wacomipad筆二代(正在用)、新地(試用過)、wacom平板(朋友的)、蘇婆(試用),最最直觀的是以前隔著玻璃畫的感覺變得很弱很弱幾乎沒有了,並且筆和屏幕接觸的感覺讓人很放心,不會滑的不行,硬的不行,再加上軟體體驗是遠超win系列的,個人感覺在用戶體驗的維度是吊打之前的全部的,並且價格上128G+筆才七千塊,很有競爭力。

另外還體驗了一下鍵盤+office,鍵盤很爽,但是觸摸的感覺還是不如滑鼠來的爽快,這方面是蘇婆吊打pad pro,但是勝任輕度排版辦公是妥妥的。

——————————原文——————————

奶奶的真的忍不了了,樓上的一眾軟粉真是要命了,蘋果在你們嘴裡就和快倒閉了一樣,至於么...

聲明:

本人非軟粉,非果粉,非安卓粉,手機用國產,被窩用pad,電腦windows,還裝360,影視從業人員。

受眾:

我就不明白了!樓上各種用 ipp(ipad pro)辦公!!!!!!!弱來強調s3(蘇婆3)強的邏輯是怎麼通順的...人家ipp是生產力工具,什麼時候被你們定義成辦公文具了?

我的朋友圈(影視、設計、美術)里就一眾買買買之聲嘛!個人覺得,ipp之於pad家族的受眾定位和mac pro之於mac家族的受眾定位基本相同。看仔細啊,我可沒說他倆的受眾人群一樣。

那麼有同學肯定要問了,ipp運行的「弱雞」os怎麼能和s3的windows相比嘛!!!充其量也就是個winRT!!那麼接下來進入下一章節

蘋果:

個人認為,蘋果一直都沒有變,不論是喬布斯時代還是庫克時代,變得只是執行風格。這家公司改變世界的觀念是刻在骨子裡的。

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

消費者說我要更快的馬!!於是廠家發明了車。

消費者說我要更快的馬!!於是廠家發明了車。

消費者說我要更快的馬!!於是廠家發明了車。

這個故事雖然廣為人知,但是樓上的軟粉們!!!!你們看看自己的回答!!再仔細想想!!你們真的明白了么!!!!先說結論:

蘋果就是那個發明車的廠家。微軟一直以來擅長的都是養更快的馬。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

使用場景:

在你的理解里,什麼是生產工具?

我理解啊,就是「能夠很好的契合生產流程,並能夠輕鬆出色完成生產的工具」

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一個工具能做到完成所有的生產任務,所以說評價任何生產力工具都是要基於他在哪個生產線上。剛才在受眾章節提到了部分受眾反饋(買買買!!!)而且你從宣傳片的風格也能看見嘛,這個ipp就是主打影視、設計、美術的圈子了,看清楚我說的是主打啊!!那麼接下來,就是兩個問題:

1、它能契合生產流程么?

2、他能輕鬆出色完成生產么?

一塊回答,君不見,在ipad時期,就已經有一竿子出眾的生產力軟體了,有輔助綠幕摳像的,有做攝影機監視器的,有快速排版的,有拍拍照片就能出建築平面圖的,有畫畫的(並且還很多!)有設計參考的,有配色的,等等。這些app都是為輔助甚至整合生產流程而生的,而曾經的ipad是個什麼鬼?——大屏MP4而已。契合生產流程這個問題在ipad還是大屏MP4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做到了!我們都知道,硬體是根骨,系統是精神,軟體是血肉,剛才那個同學!!說你呢!你在想想你所說的win RT,能和ios比么?核心就是沒有血肉啊!!!!沒有血肉拿什麼契合生產流程啊!!

現在微軟在卯足了利器狠抓自己的移動端軟體生態圈,可是這麼大的航母,轉向真的很困難啊,而蘋果的ios從一開始就進入了封閉生態的模式,這是一個已經非常成熟的軟體生態圈了啊,蘋果對於軟體的控制和軟體開發者對於蘋果單一產品線的挖掘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是微軟都眼紅的啊!現在我們知道ipp有足夠的能力契合生產流程,甚至完成整條流程,那麼他能輕鬆!出色!的完成生產么?其實,完成流程的是各類app而已,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是問,ipp的硬體能配合好這些軟體么?

作為wacom板子和筆的用戶,我覺得最最最核心的用戶痛點,就是筆的精度、屏幕的素質、防誤觸。

屏幕的素質我就不提了,有人說ipp不能防誤觸,我就納了悶了,你真當新出的3d touch是鬧呢?雖然沒有用上真機,但是可以估計,他的誤觸率應該和你的誤重擊率差不多,我覺得作為一家用戶體驗至上的公司,這麼底層的需求!!這個玩意應該不會做的經常誤觸吧!!至於筆的精度,宣傳片里有一句話,「像素級的精度」,他既然把這個放到了宣傳片里,說明他刻意優化過,是作為賣點的,我是暫且相信的。

另外,再說一遍!!而作為封閉式的生態圈,單一的產品線,蘋果對於其app的掌控,或者說,app對於蘋果的利用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覺得在這些前提下,它能夠出色的完成生產!

那麼再回頭看看,在這個受眾前提下,這個生產場景里,同類型的競品還有誰???

我就問你還有誰!!!!剛才提到的s3 ?別逗了,真不是一條生產線上的。你更我談wacom?能用的賣多少錢你知道么.......媽的日本人真的坑(玩笑)!!

剛才的結論可能都忘了吧:蘋果就是那個發明車的廠家。微軟一直以來擅長的都是養更快的馬。

消費者說的需求:我需要移動!我需要生產!我需要能手寫!我需要windows!

微軟:好!咱們來做一個產品,他能移動,他能生產,他能手寫,他有桌面,並且他能運行桌面級程序。

消費者:好用么?

微軟:我滿足了你的需求啊?能不好用么?!

消費者說的需求:我需要移動!我需要辦公!我需要能手寫!我需要windows!

蘋果:好,咱們來做一個生產力工具!

消費者:沒windows啊!!?

蘋果:其實你的需求並不是你說的那樣,你不就是想生產么?來用用我的生產力工具吧,這上面有更多的app能夠讓你更好的完成你的生產,並且,好用!

誰說的只有pc mac才是生產平台?微軟出眼鏡的時候,我大喊黑科技!牛逼!心裡想著微軟終於邁出了改變世界的一步,創造了新的工作方式。結果丫同時出了s3.......大哥!!!坐在電腦前和移動觸摸真的不是一個概念好么!!!我開始擔心微軟把windows移植到眼睛上....

所以我說,蘋果一直都沒有變,一直都把探索用戶的真正需求,創造更好的使用模式作為己任,喬布斯時代更加激進,庫克時代更加溫柔,

改變世界是這個公司的血液。


我是wacom新帝13寸用戶買成4000多當時,動畫廣告,動畫節目製作的自由職業,目測wacom可能會受到衝擊,按之前來說新帝的優點是

1.我習慣windows平台,新帝很好的支持它

2.能使用各種軟體,有時候代替滑鼠,ae flash ps等

3.可以當一個擴展屏幕,做ae的同學應該了解擴展屏幕的重要性,新帝我全拿來擺那些插件時間軸什麼的窗口,顯示器只放畫面和參考圖。

4.新帝畫起來有摩擦力的感覺,之前用過筆畫pad滑滑的不知道pro的體驗了。

5.新帝給你正式開始工作的感覺

6.可以立起來,這樣同一個坐姿可以看兩個屏幕

7.筆比較粗比較好握適合畫畫的感覺

8.立起來後背後有兩箱空間可以乘坐兩隻貓

缺點:1.不好攜帶佔位置,曾經邊旅行邊工作,好重,線安好後一大堆,在酒店大廳像地下黑客一樣,草根科技感。

2.只能畫畫

3.沒有觸屏功能

暫時想到這麼多,假如padpro能有我認為新帝有的那些優點,又彌補了缺點,我覺得。。我會入手的


首先,我來給你設想下ipad pro的使用場景。

1. 被窩裡:好重,必須側卧,或者趴卧,正卧的時候要是不小心「啪唧」一下,可是要比air和mini重多了。然後,由於屏幕尺寸更大,你也更不好躲了;

2. 起床後:睜開眼第一件事還是拿手機而不是ipad,更不是pro;鑒於air初代單手握持已經比較費力,早餐過程中拿著pro看新聞啥的徹底成為幻想;

3. 上課中:那個誰,把你ipad收一下,上課不讓玩遊戲你不知道啊?即便你是在認真的做筆記;

4. 工作中:既然ipad就是來搶佔企業級市場的,那麼辦公部分我就多設想一些。首先同3;然後,忽然發現ipad咩電了,apple pencil也咩電了,於是我就糾結了;另外,N-MB的鍵盤很好很舒服么?沒有滑鼠怎麼精確定位,難不成要我一直舉著手拿著apple pencil在屏幕上點來點去?什麼,你說放平了點不就舒服了?那我怎麼愉快的文字錄入?同事用win平台,做好了一個xlsx文件,我要怎麼接收?面對面的同事難道還要先網盤一遍?這時候朋友又要有一個10G左右的視頻要我剪輯一下,我又要怎麼轉存進ipad pro里?我們公司有老式投影,我的keynote/ppt/圖片/設計稿/cad/建模圖/文案要怎麼投射到投影中?我正在用office編輯文檔,但是需要用到很多功能,然而app版的office跟桌面版的巨大差距我想用過的人都懂;

5. 地鐵上:下班的時候地鐵總是擁擠的,拿出手機都成為一種奢侈的想法,pro?那麼薄別讓人擠彎了;

6. 回到家,鑒於ipad air玩重力感應遊戲已經比較吃力,所以pro就不要想著拿來玩重力感應遊戲了;同時,將主要按鍵設計在左下、右下角的動作類遊戲也可以放棄了,除非你有十分健壯的手指;看視頻的話就沒有辦法愉快的捧在手心看了,因為13寸如果捧著看會顯得太大,視角無法將全部的信息收入,而老老實實的坐在凳子上,將ipad pro放在桌子上看,那麼為啥不用屏幕更大的台式呢?

7. 好吧,其實4那點根本就沒扯到企業級市場,企業級市場需要什麼?首先,完善的技術支持,然後,較易的軟體開發難度,還有廣泛的對接渠道。除了技術支持ipad pro能做到與蘇菲競爭,後兩點基本被蘇菲完爆,尤其對接渠道這一塊,可能說的比較概念化,說白了就是有多少設備支持你的OS了,或者你的OS對其它系統的支持方便程度;順便說說之前IBM要聯合apple推行iOS一事我的想法,不過估計記得這事的人已經不多了吧?IBM這位曾經MS的一位嬌妻深受MS的毒害,所以想拉攏apple以在企業市場這塊MS最肥的區域對抗MS以宣洩自己當時狗眼看錯人的憤怒,然而到現在ipad 關乎企業市場的報道越來越少。另外,IBM你忘了當年的PowerPC的事了么?

8. 目前能想到的最後一點,iOS的文件管理,額,iOS有文件管理么?不越獄你要怎麼愉快的管理文件?所以,我如果想用兩種第三方播放器播放同一個官方不支持的視頻文件的話,我就要傳兩份;所以,如果我想用office編輯輸出成PDF後用adobe reader看的話,目前仍然無解;所以,我辛苦編輯出來的文件很可能必須通過雲端才能搞到其它設備上;所以,ipad pro目前仍然不適合脫離一切X86設備獨立當作生產力工具:在這點上安卓都比它強。


推薦閱讀:

目前有什麼安卓機推薦?2016.12
蘋果音樂技能求教!!?
从 iPhone 更换成 Android 手机之后,你有怎样的不同体验?
mac的系統為什麼不卡?
有沒有和iPhone6+自帶壁紙一樣的高清壁紙?

TAG:蘋果產品 | 如何看待評價X | iPadP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