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年齡可以讀24史,讀史有什麼用?題主今年18歲


有高中古文基礎,有手機(方便百度、知乎幫助理解)當詞典,就可以開始讀了。

中國古代史,建議開始讀《史記》,因為太史公文筆實在太好,文學性很強,讀來有趣味,讓你不會想停下來,只恨沒時間沒語言能力一口氣讀完。裡面有很多我們已道聽途說過耳熟能詳的故事,你看史記,直接找到了比較古老的出處(不一定是源頭),會讓你欣喜不已,比如講羹頡侯的來歷之劉邦叔嫂矛盾,講人生大道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講人性「女無美惡,入室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太史公語言太精彩了,可以學到好多很精鍊形象的辭彙。比如說高祖聽留侯張良講計謀時「輟食吐哺」,描寫陳平因貧侍喪,「先往後罷為助」(我現在心裏面有好多好多事例,不過沒法一一分享,建議自己趕緊去看去體會。)

我古文不是很好,也只是看懂大概,有許多細緻的情節看不懂。如果是你古文好,那就沒關係,如果一般,想理解就查詞典,只想了解大概也可以了,畢竟這些好書不是只讀一遍就可以完全理解的,以後還要抽時間再讀。這就像參觀展覽一樣,我的方法是先取全貌,以後找到興趣的地方,再藉助手邊的資源細細品味其中的精華。不過,想好好讀歷史,一定要好好查百科查詞典!!!不能偷懶!!!(我有點偷懶了=_=)

雖然目前我沒讀太多歷史,只是才開始,但我感覺收穫已經很大很大。第一,有益於我了解我生活的世界以及滋養、腐蝕我的文化來自何方。第二,有益於我更加清晰客觀地看待今天我生活的世界存在的一切,試著包容理解接受。第三,有益於增長我的見識,為今後的發展(不管是事業還是對將來孩子的家教)打下一個好基礎。第四,讀歷史故事讓我大笑不止,即讓我非常開心,獲得了無窮的樂趣。第五,歷史書是個rose bud,看完一個又想參照讀另一個,套書又比較貴,一本一本一套一套的接著買,好燒錢。比如,最近我同時讀《西方哲學史》,雖然90%是看不懂的(主要是因為我心不靜,比較想儘快看完,沒有慢慢體會),但是那理解了的10%讓我看到了西方思想發展的大致歷程,至少又多認識了幾個哲學家的名字,知道了幾個流派,至少讓我和其中幾位找到了絲許共鳴,感覺自己還有點洞察力,至少讓我更加理解為什麼荷蘭會成為全球第一個使同性戀婚姻和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至少勾起了我更大的歷史興趣,馬上入手一套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準備續讀。

希望更多的人喜歡讀歷史。歷史,讓生活更美好。 ^_^


讀史有什麼用呢?好像確實也沒啥用,又不能幫助我們創造生產力,又不能靠這個吃飯,又不能拿個中國歷史的四六級證書,為啥還要讀呢?題主18歲,我21歲,我們都還算年輕,我就恬不知恥地說兩句大話吧。

我很喜歡讀史,或者說我不是喜歡讀,而是我覺得我應該要讀,我必須要讀。看上去讀史沒有用,是的我也承認那些認為讀史無用的人的觀點。我是學經濟學的,我在宿舍會拿出很多的課餘時間來抄寫《史記》,還沒抄完,不過快了。我身邊的同學舍友們沒有人覺得我是在做啥有意義的事,我也無興緻去對他們講我在做的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確實看起來並不如玩幾局遊戲有意思。但是我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寫下去,一如既往地讀下去,套用我今天看到我同學說的一句話」君子活在自己的規則中",我就活在我自己為自己制定的我必須知悉我們的悠久歷史的規則中。我不能容忍自己對於五千年的歷史一無所知,或者說知之甚少。我也覺得我有義務」為往聖繼絕學「,我也覺得就算這些東西看上去沒有用我也要花時間去讀去了解去致敬。雖然我算不上對歷史有多深的造詣,但是我會一直堅持讀下去,因為我有我一定要讀史的理由。

當知無文化便無歷史,無歷史便無民族,無民族便無力量,無力量便無存在。所謂民族爭存,底里便是一種文化爭存。所謂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種文化力量。若使我們空喊一個民族,而不知道做民族生命淵源根柢的文化,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錢穆

我不希望在與美國人講我們國家擁有悠久燦爛的歷史與文化的時候,我只會喊這麼一個口號。

年輕人,與你共勉。


真的沒有用。

你不是毛爺爺,所以讀二十四史讀不出裡面的權謀之術,你也不是呂思勉,就算通讀三遍也做不出人家那樣的學問。原因很簡單,讀書嘛,重要的不是讀什麼書,而是思想水平到了什麼地步了,思想高度不足,強讀高深之書有什麼用,等真到了那個境界,讀什麼都能讀出承前啟後,治國安邦的道道。比如說人家玄奘,一代高僧,讀個兒歌三百首都能把妖猴收服了,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呢?


千萬不要聽樓上那位歷史研究生的。居然說史記是流水賬,真不知道他研究生怎麼讀的。真為中國的史家感到悲哀。讀史一定要讀前四史和資治通鑒,這些書不僅是歷史書,還是文學書,是原汁原味的歷史,不帶個人色彩的。然後是著名歷史學家寫的歷史論著,如國史大綱。至於研究生推薦的易中天張鳴寫的就是一個外行寫的八卦,狗屁不值,至於明朝那些事,據說寫的不錯,基本上都是遵從歷史書的。 郭沫若評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一點不為過。個人認為中國三大奇書:史記,聊齋志異,紅樓夢。


歷史學研究生來答。

二十四史、資治通鑒,都不建議讀。除了《史記》的列傳可以當小說讀讀以外,其它的就算了。正史的本紀一般都是些流水賬,列傳到後來也差不多。而且列傳以人為綱,讀半天也讀不到一個總體印象。

一般專業的研究者都是把正史當成資料來用的,懷著特定的目的去找特定的材料。通讀二十四史,是最不經濟的讀法。當然,呂思勉先生據說把二十四史讀過兩遍,但人家是大師,你是么?

個人建議:如果題主單純是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一些不錯的歷史著作看。

入門書有:像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易中天的《品人錄》、《品三國》、《品讀諸子百家》,復旦樊樹志的《國史概要》(這是我的入門書,牆裂推薦)等等,甚至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也是比較靠譜的。

專門研究,就我讀過的非常棒的有:我校茅海建大師的《天朝的崩潰》、王家范老先生的《中國歷史通論》、已故陳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復旦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余英時的《士與中國文化》,李峰的《西周的滅亡》,張鳴的《側擊辛亥》當做八卦書看也不錯(雖然人品有點渣)。排名不分先後。

讀書最好的狀態是順藤摸瓜、漫無目的。你讀一本靠譜的書,然後對某個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興趣,於是找相關的著作來讀,然後又從中發現了感興趣的問題,於是接著往下讀,如此漫遊書海。還有就是,一些正經學者寫的書,都會註明引用出處,這也是一個線索,被大家引用的,往往是更大的大家。

讀書是為了求知,不是裝逼。而讀二十四史除了裝逼,別的用處不大。


讀過的史記,正讀的後漢書,都洋洋大觀,帝王將相,經濟軍事,禮儀外交,都在裡面。一本書,百多萬字,要記載幾百年事,有幸能夠被留下隻言片語的,都是大才,大奸,大賢,大惡。比如,史記里寫張耳陳余,共6頁,少年相識為摯交,一起起兵,又在戰場上絕裂,最後張耳殺了陳余。兩人一輩子相愛相殺,受過的難,面對的重大決擇都寫的明明白白,看懂了,可以知成敗,至少可以知道成敗原因。能夠在生活中去運用,參考,大用益處。


識字的時候,可以看懂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看了

讀史可以明智

讀史可以令人明興衰,知道從哪少走彎路

讀史可以鍛煉想像力,讀史可以令人視野開闊


我覺得只要你有一定的古文功底,看得懂就可以讀24史。

看一個公開課里老師講學習歷史的意義,說得很好,學習歷史可以提高我們的思辨能力。看看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事,歷史人物是怎麼做的,想想換成現在的我們會怎麼做。思考一下古人為什麼這麼做,有什麼優劣。

如果讀起來困難,其實不妨看看一些通俗易懂的,看看百家講壇的王立群讀史記,看看學者是如何理解分析的,看看易中天品三國,看看別人的角度。看看明朝的那些事,風趣幽默容易接受。


一說一說我的經歷吧。小學時候有點孤僻,不怎麼和同學玩。整體在家裡看書。大概三年級開始,逐漸接觸了中國通史,中華上下五千這樣的書。自己也很感興趣。到了初中,歷史可以說是自己學的最輕鬆的一門課,同學都在死記一些歷史事件,而我能大概知道為什麼。比如科舉為什麼是隋朝開始創立?同學都是背了了事,而我讀的歷史類書多一點,我就覺得那是因為秦和以前是貴族社會,三國兩晉南北朝那時候是士族社會,因為歷史在發展,到了隋朝要讓更多的平民能進入上層所以就創立了科舉制度。

初中逐漸接觸世界歷史的書籍,都是白話文的。到了高中語文學的多了。漸漸看一些文言文的歷史書,比如史記,資治通鑒,明史,三國志之類的,感覺這對我文言文有很大幫助,高考語文文言文部分滿分。高考結束迷上了歷史類小說,比如明朝那些事,大秦帝國,因為對這些歷史有一些了解,所以讀起來比較好玩,也不會被作者單方面的觀點誤導。

忘了說一句,我是理科生。但是上次和幾個文科生吹牛,大家都覺得我是文科生。

我覺得說看歷史書有什麼用真沒法說上來,只能說對自己的作用體現在多方面,或者說讀的多了就感覺在無形中對自己別的方面有用,如果有興趣,當個愛好也不錯啊。

借用以前大神的一句話就是。看到別人做事,總有感覺這個人我在歷史書裡面見過。


讀點歷史總是好的。述往事,思來著,或惕勵於心,或追慕先賢,或為前車之鑒。要知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就是要讓人洞察人性,了解歷史規律,從而不惑於心,不困與行。


對三觀有影響,對人生觀影響很大,讀史讀的多面對挫折時不會太容易崩潰!

看的懂就可以讀了,通讀看故事就可以了,想細研究再深入讀就好。


個人認為,讀史什麼時候,什麼年紀,都不算晚。而且,讀史是非常有意義的。

你可以從歷史裡學到政治,學到經濟手段,學到文化變遷,學到人文精神與道德品質。

歷史就是祖先的血淚與經驗,有關戰爭的短短几行字里,就可能流幹了幾十萬不知道名字的將士的鮮血;可能一筆帶過的幾句話,有可能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在歷史上唯一留下的痕迹,寫盡了他的一生心酸。

所以,唐太宗說得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讀歷史,永遠都不晚。因為,歷史永遠不會拒絕任何人,就在那裡,不分貴賤,不分老幼,不分男女,等待著你,去閱讀,卻理解,去品味。


比如我《史記.秦本紀第五》讀到秦德公的時候,有一句「二年,初伏,以狗御蠱」。再讀一下注解,方知今時狗肉節之淵源於此有關。

原來,直到那時才有了「六月三伏「之說,原來,最開始並不是吃狗,而是以狗祭祀用來禳除熱毒氣而已。

頗有,原來如此之嘆。讀史,快哉。

另,我讀的是中華書局10卷綠皮本的史記。


欲知大道 必先為史


以為是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么?多讀點歷史有好處,建議先從 春秋,左傳看起,相對這段時間的史官比後世的更敬業,董狐執筆就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1.了解史實,了解自己民族、國家和世界的過去,知道人類從古到今都經歷了什麼,世界上有哪些有意思的事物,獲得人文素養。

2.broden horizons and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我是英語專業的,上大學以來老師總是講批判性思維,讀史一方面可以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另一方面可以訓練思維,培養大局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onenote同步速度?
有可以把內容摺疊和展開的筆記軟體嗎?
求推薦一些實用,能讓人思考的好書?如 《窮爸爸富爸爸》,《誰動了我的乳酪》 等類似的好書?
如何理解簡嫃的「我走的時候 月光在他的屋頂上飄雪」?
請推薦有趣有深度會買回家會翻看第三遍的書?

TAG:閱讀 | 歷史 | 文學 | 讀書筆記 | 史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