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面的各個軍閥實力大概是個什麼水準?有多少兵和城池?
因為演義里有誇大,三國志里又沒有太準確的描述。希望能有準確賜教的
1.遊戲里的城池一般指的是郡。
而郡國總數,可以參考《後漢書-郡國志》後漢書記載,漢順帝時期全國共有郡國105個。此後因胡人侵擾,失去上郡、雲中、五原、定襄、朔方五郡,張掖屬國下落不明,尚餘99郡國。括弧內為該郡之後改名。演義或者遊戲里經常提到的該郡首府,用【】號表示。曹魏範圍:
司隸(7):河南【洛陽】、河內、河東、弘農、京兆【長安】、左馮翊(馮翊)、右扶風(扶風)豫州(6):潁川【許昌】、汝南、梁國、沛國、陳國、魯國(魯郡)冀州(9):魏國(魏郡)【鄴】、鉅鹿、常山、中山、安平、河間、清河、趙國、渤海【南皮】兗州(8):陳留、東郡【濮陽】、東平、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定陶】徐州(5):東海、琅玡、彭城、廣陵、下邳青州(6):濟南、平原、樂安、北海、東萊、齊國荊州(1/7):南陽【宛】揚州(1/6):九江(淮南)【壽春】涼州(10/11):隴西【狄道】、漢陽(天水)、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張掖居延屬國(西海)并州(4):上黨、太原【晉陽】、西河、雁門
幽州(11):涿郡(范陽)、廣陽(燕國)【薊】、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北平)、遼西、遼東【襄平】、玄菟、樂浪、遼東屬國(昌黎)綜上,如以《後漢書》所述劃分,曹魏大體佔據其中68個郡國。(有個別郡處於三國交界處)蜀漢範圍:
益州(12):漢中、巴郡(巴西)【江州】、廣漢【雒城】、蜀郡【成都】、犍為、牂牁、越雋、益州(建寧)、永昌、廣漢屬國(陰平)、蜀郡屬國(漢嘉)、犍為屬國(朱提)涼州(1/11):武都綜上,如以《後漢書》所述劃分,蜀漢大體佔據其中13個郡國。孫吳範圍:
揚州(5/6):丹陽【建業】、廬江、會稽、吳郡、豫章荊州(6/7):南郡【江陵】、江夏【武昌】、零陵、桂陽、武陵、長沙(註:荊州治所襄陽屬於南郡,被曹魏佔領。)
交州(7):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綜上,如以《後漢書》所述劃分,孫吳大體佔據其中18個郡國。2.人口: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口數為94萬,吳國滅亡時,口數為230萬。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魏滅蜀前,口數約443萬。3.兵力: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全國士兵10.2萬人,吳國滅亡時全國士兵23萬人。魏國不明,據《晉書》司馬昭所言淮南叛亂時全國兵力50萬。據《三國志》記載,李傕、郭汜鼎盛時擁兵10餘萬人,袁紹擁兵數十萬人,劉表擁兵10餘萬人。
考察古籍去確認這些數字是個工作量巨大的事情,我對三國史很感興趣,但才疏學淺又無法靜下心來好好看書,大致借用以下數據來分析一二:
首先三國時期行政區劃為十三州與司隸校尉部,我認為細究軍閥領有多少城基本是難以實現的,史書上對於大致統領的州郡還是有所記載。我先列出當時大致的行政區劃以供後面一併參考:
司隸校尉部:分置河東、平陽、河內、弘農、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轄55縣。順帝時期人口約300萬(以下都為順帝時期統計)
幽州:分置涿郡、代、漁陽、上谷、遼西、玄菟、樂浪、右北平、燕國、遼東等十郡一國,下轄69縣。 250萬
冀州:分置魏郡、廣平、鉅鹿、常山、博陵、渤海、河間、清河、趙國、中山國等九郡二國,下轄123縣。600萬人口
并州:分置太原、上黨、樂平、西河、雁門、新興等六郡,下轄44縣。70萬人口
青州:分置齊郡、濟南、樂安、北海、城陽、東萊、平原等七郡,下轄62縣。300萬人口
兗州:分置東郡、濟陰、山陽、泰山、濟北國、陳留國、任城國、東平國等四郡四國,下轄71縣。400萬人口
豫州:分置潁川、汝南、弋陽、陳郡、譙郡、魯郡、梁國、沛國等六郡二國,下轄94縣。500萬人口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東海、琅琊、東莞、廣陵等六郡,下轄50縣。270萬
雍州:分置京兆、馮翊、扶風、北地、新平、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安定、武都、陰平等十二郡,下轄70縣。
涼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轄44縣。45萬人口
荊州:南陽、南鄉、江夏、襄陽、等四郡65縣;南郡、武陵、長沙、零陵、貴陽等五郡102縣 630萬人口
益州:分置蜀郡、犍為、朱提、越雋、牂柯、建寧、永昌、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等十三郡,下轄146縣。560萬人口
揚州:九江、廬江等二郡十四縣屬魏地;丹陽、會稽、建安、吳郡、豫章、廬陵、廬陵南部等七郡146縣 430萬
交州:分置交趾、九真、日南、南海、蒼梧、合蒲、珠崖、鬱林、桂林、等九郡,下轄104縣,屬吳地。約於今廣西、廣東二省與越南國。110萬
順帝時期人口約為4900萬,到了三國中後期人口:魏 440—450萬 蜀90—100萬,吳230萬。其中蜀國以百萬人口長期維持不足20萬的軍隊。而在三國時期最大規模戰役—淮南三叛最後一次平定諸葛誕戰役中,雙方軍馬雲集,近60萬人(其中司馬氏兵力近30萬,諸葛叛軍十五萬,東吳援軍十餘萬)這是後期三國的大致情況。
說到軍閥林立的三國初期,討伐董卓時,三國志記載為: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岫、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觽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東方群雄加起來有十餘萬人,曹操作為奮武將軍在鮑信麾下統帥五千餘人馬。各諸侯也有分工,比如韓馥便是負責後勤,諸侯實力參差不齊,具體兵力亦無可考。此外,軍閥們的兵源組成無外乎幾種:第一,部曲、職業軍人(有僱傭軍性質的也有靠徵召,拉壯丁再加上長期組織訓練武裝起來的)例如鞠義的先登死士,大戟士,陷陣營,白馬義從等。第二,徵召(類似丹陽兵)三,收編(當然是魏武麾下的青州兵最為出名)四,拉壯丁,驅趕流民為戰,濫竽充數,黃巾軍就很典型,畢竟只是農民起義軍,但也有甚多軍閥如此為之,戰亂頻頻導致這種現象極為普遍,譬如日本戰國時期,數量眾多的農民響應大名號召去作為足輕,期望著混口飯吃,討取首級、掠奪些物資以貼家用,卻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炮灰。第五,外族傭兵:烏丸、羌氐、匈奴、山越,武陵蠻等等。
以我愚見,從董卓入京到赤壁戰前
這階段兵力達到十萬以上者:董卓(其滅亡後麾下分出軍閥眾多,禍亂中原,兵力可見一斑)曹操(收青州兵並占司、兗、青、徐大部後兵力是有達到十萬之眾的,但青州兵流寇習性難改,兵敗時還偶爾為亂,征張綉時被于禁彈壓過,極可能作為軍屯,真正作戰的精銳骨幹還是多年征戰鍛鍊出來的義兵和諸將之部曲。後還有李通、張綉等軍閥加入。張繡的涼州系部隊還有著不俗的戰力。)韓遂(這大爺沒事就聯結羌氐,帶著不懂事兒雍涼豪強進犯關中,多次記載起兵十萬以上,但畢竟雍涼人口稀少,數字存疑)袁紹(鼎盛時期統領河北四州大部,並收烏丸名王精騎,官渡動員十萬餘精卒進攻曹操,失敗後又糾集四州兵力於倉亭決戰再敗,預計兵力,能在二十萬左右。但袁氏兄弟後勤實為老大難問題。史書上的原文我就不摘錄了,反正糧草富餘就是放肆,靠野草浮萍充饑時又開始克制。)劉表(荊州地廣富饒,與孫家多有交鋒,三國志上多次提到兵馬十萬,至於是否有誇張,拱衛如此一個虎狼環視的四戰之地,十萬帶甲是有可能的)第二層次軍閥,兵力萬餘到數萬不等:呂布 (其涼州并州嫡系部隊應該有數千人,高順的陷陣營800與張遼的部曲也應有數百,再加上聯合地方勢力,策反的豪強,人數也有數萬,在一定時間與曹操軍力不相上下,但也只能依仗麾下的老部眾。甚至到後來窮途末路時,有親緣關係的魏續都出賣了他。)袁術(雖然稱帝,演義里也寫的財大氣粗有錢有兵就是任性,但是終歸勢力範圍有限,臨時徵發十萬之眾有可能性,但維持這麼大的軍隊可能性微乎其微,精銳主力估計會在五萬之數)孫家(孫策借兵殺回江東,奈何敵人不強,輕鬆創下東吳基業,吳地人口、生產力,不足以支撐孫家在百廢待興的時期里短時間擁有十萬大軍。赤壁之戰出動三萬精兵迎戰。加上當時還有程普、太史慈等人在領偏師與山越交戰,預計5萬人。)
益州劉家(只求自保,加上益州人口生產力的局限,維持數萬軍隊,借地形以自守,對內鎮壓少民土豪。引劉備入蜀協防那是後話,也足以顯其在兵力問題上確實缺乏底氣)公孫瓚(兵力雄厚且驍銳,應有數萬之眾足以叫板袁紹,無奈志大才疏,外戰內行,內戰外行,名震胡狄的白馬將軍越打越迷糊,步步走上滅亡。)陶謙(徐州有好的兵源,地方也富饒,陶謙應有數萬人馬,無奈曹操打著奉孝的旗幟,士氣如虹,所向披靡。所領部眾遭痛擊一蹶不振,自己也一命嗚呼。)劉備(這個時間段是典型雜牌軍,北到烏丸南到丹陽兵都混雜在劉備軍中。估計兵力萬餘,雜牌部隊。)公孫度(割據遼東,兵力不詳,根據地域局限性,應該就在三五萬的區間。)張燕(黑山賊,據記載統帥麾下騎兵,一時為北方軍閥的心頭大患,具有流寇性質,兵力浮動變化大,數萬人)張魯(佔據要地漢中,五斗米教信徒眾多,有一定動員能力,但軍隊素質堪憂,愚以為兩三萬人馬)張揚、劉繇,嚴白虎,士燮等地方割據勢力,所領土地不是太小就是太偏,估計兵力萬餘。像楊奉這類拉旗佔山頭的小軍閥不在討論之列。以上為敝人愚見,廢話較多,還望有興趣的朋友多多討論,不吝指正。
這還真不是好好看書就能知道的事情
關鍵是當時是戰亂,數十年間各種勢力爭奪地盤,熱點地區的人口數據如同過山車,誰也不會做人口統計,也做不準!
即使是軍隊人數,《三國志》的記載也是含混不清,比如 彝陵之戰 蜀吳雙方各有多少軍隊,就是一個謎。
所以此題無解。
《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中山大學梁方仲遺稿裡面,只有這麼一點資料。而且注意看統計數字的時間點相差40年,完全不能作為實力對比。
西晉太康初年倒是有個各州戶口數統計(總算是在一個時間點了,但那時已經是公元280年以後了)
註:書中有各州下屬每個郡的明細,但這裡無法貼出這麼多,自行下載查看吧。
這個確實沒有一個很準確的數字大概說一下吧,袁紹鼎盛時期大概有15萬左右,(樓上說的20萬應該是不可能的,因為10萬主力被打敗後雖然主力盡失但仍能與曹操抗衡的,如果有20萬那是要遠遠多過曹操的,而曹操8萬以下是幾乎可以確定的,因為當時兵力分布很清楚,下面會講到)佔領河北,冀青幽並四州,官渡之戰在前線動用了8-10萬左右,曹操呢,官渡之戰在前線動用了一萬人左右,還有兩萬人在徐州防守青州的袁紹勢力,還有夏侯惇的2萬作為機動部隊,可以頂到前線,前線敗了也能夠防守,也可以去應付後方之亂(這兩萬也應該算到官渡之戰投入兵力只是沒有每時每刻在前線,所以官渡戰場曹操投入了不低於3萬)。曹操的所有兵力大概是有6到8萬的,佔有徐州,兗州,豫州,以及司隸,也就是洛陽,而關中也就是長安一帶則是小軍閥混戰的,馬騰等只是一股軍閥之一,兵力不過1萬。至於孫策不好說也沒法統計,歷史上也沒有相關記載不好推測。官渡之戰後曹操坑殺7萬袁軍,袁家主力盡失。赤壁之戰曹操南下至少應該是有15萬北方軍隊,以及6到8萬的荊州軍隊,總計23萬左右吧,走長江時用的大多是荊州水軍,孫劉聯軍共有5萬,當時曹操的勢力達到鼎盛,天下14州(13州加一個洛陽)曹操佔了10州,關中軍閥也表示了支持曹操,所以雍州也是屬於曹操的,赤壁之戰曹軍損失倒不是很大主要是水軍損失太多,戰船損失殆盡,剛開始是周瑜燒的,後來曹操自己也燒了一部分,當然整場戰爭不是在江中打的而是曹軍在北岸,看到火燒起來了人全跑了,但船沒法跑,曹操一看敗了不想把裝備給周瑜把剩下的也帶不走也都給燒了。沒戰船了,所以荊州南部四郡讓劉備撿了個漏,沒有水軍渡江支援南部四郡還不手到擒來?而赤壁之戰主要是鬥志打散了幾十萬人再多也成鳥獸狀了,當時曹仁于禁還有5萬精銳在汝南一帶接應,這場仗曹操傷了元氣但根基未傷,主力還在只是沒水軍了,之後曹操幾次南征都至少帶了10萬但只能望江空嘆說明曹操陸軍根基未傷,但敗了一段時間內也難以恢復。潼關之戰個人認為是曹操指揮能力最高的體現,戰略戰術完美的融合,官渡之戰的勝利運氣成分太大赤壁之戰失敗運氣成分也很大但潼關之戰曹操打的確實經典,曹操投入了約6萬但卻遊刃有餘,馬超的關西聯盟約有8萬(最多時10萬以上但中間有的投降有的被滅,潼關之戰整個戰役關西投入了8萬,後方還有防衛的)但被曹操耍的團團轉。曹操採用中軍制也就是主力都屯在冀州(冀州鄴城是曹操大本營,許昌是漢廷大本營),約有15萬,加上四處防守打敗馬超後的階段應該至少有25萬以上。劉備鼎盛時期軍隊至少有12萬以上,僅關羽打襄樊就動用了2萬,還有守荊州的一萬,後來猇亭之戰(也是夷陵之戰)劉備雜七雜八加上南蠻支援劉備共有8萬,以及魏延防守漢中的一到兩萬,所以劉備鼎盛時期至少12萬,但絕不可能超過15萬。孫權在當時是比劉備強的,猇亭之戰前兩陣敗的加上陸議(也就是陸遜)領導的約有6,7萬吳軍,以及防守曹魏還有東南蠻夷軍隊孫權不少於15萬。但猇亭之戰感覺上好像劉強孫弱事實上劉備總軍隊少但可投入戰爭的多,漢中本來就易守難攻很少的兵力就能守住,而孫吳雖然總兵力多但四處需要防衛所以戰爭可動用兵力少,劉備也沒想著滅東吳他只是想著如果曹丕能南下他可以趁機和東吳談判平分荊州,荊州對劉備太重要了(主要是劉備內部矛盾需要荊州,限於篇幅無法詳寫),至於為關羽報仇也更是扯淡那只是個借口而已,就憑他8萬就想滅了東吳簡直痴心妄想,所以看劉備的態度也不是急攻,他要的是瓜分荊州,他是想和孫權談判的,但曹丕太聰明沒犯他老爹錯誤沒上當。後來諸葛北伐每次都在十萬上下還要防著南蠻(並沒有徹底治服,該叛亂南蠻還是叛亂了),全國在11,12萬左右,曹孫大的多難以推測。這些都不是具體或絕對準確的,但是大多都是根據史料推測的,只是史料限於篇幅找起來也很麻煩所以沒有寫,所以顯得不專業,但這都是我對史料的研究有根據的,其中戰鬥戰役雙方投入兵力都是有史可考的,但總兵力則是個人推測的,個人覺得就算不符差別也不會太大,僅供參考。
題目太大。不適合做一篇論文。建議題主限定條件,修改成,某特定時期的勢力對比。比如,黃巾之亂髮生至剿滅,關東聯軍對抗董卓,二袁爭天下時期,乃至曹袁對峙官渡,曹操飲馬長江時期,關中軍閥反抗中央時期,劉備入蜀時期,孫權襲荊州時期。
另外題目里問的是三國裡面,那麼自然就是魏蜀吳。我想你應該問得是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時期至三國鼎立時期。推薦閱讀:
※嫪毐是個怎麼樣的人物?
※王莽是穿越者嗎?
※歷史上有哪些機智巧妙的變通?
※努爾哈赤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決定伐明的?是偶然還是必然?
※如果朱棣沒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會滅亡,或者不會滅亡的這麼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