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喜歡的部下是誰?
曹操最喜歡他麾下的文將和武將各是誰?
個人意見。反正我一直喜歡提供非主流答案。
武將應該不能算諸曹、夏侯的人,因為很多時候不好區分曹操的這個「喜歡」,到底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還是一種骨肉親情的羈絆。其實大多數夏侯和曹姓將領不是太廢的話,後來的官職都挺不錯的,夏侯惇是其中待遇最好的,可他也是他們中資歷最老的。
真算起來,可能還真不是魏五子,也不是兩護衛,而是禁軍二人組,韓浩和史渙。
韓浩作為一個武將,卻做了兩件影響魏國基本措施的事情,一是不顧人質攻擊持質者,二是參與推行屯田。後來在漢中張魯投降後,韓浩原本就是議定的漢中守將,沒有成行的原因是——曹操捨不得,要留在身邊……
史渙比韓浩死得早,基本上平定北方後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他的不同在於前期加入就異於常其他人。曹操最開始起兵時,大多是夏侯和曹家將領,偏偏任俠的史渙是以客軍的身份加入,但這一服務便跟了終生。在攻打呂布的最後時刻,兗州後方出現了眭固的部隊,曹操分兵進攻的人中除了曹仁,另一個就是史渙。而在整個軍隊生涯中,史渙的職責一直都是監察諸將。
曹操當了丞相後,設置了中領軍的職位給史渙,掌管禁軍、管制諸將,韓浩在後來是中護軍,與史渙職責基本相同。兩人是遠征柳城的主要參謀武將,那次出征太艱險,文官帶得不多,對於是否繼續前進上,史渙和韓浩有一段對話,可見兩人可以隨時向曹操進行戰略建議。
還有一點,史渙的中領軍,後面的臨時繼承者是夏侯淵,再後面是韓浩,估計在韓浩時期將權力合為一處。橫向比較,蜀國擔任這個職位的人,是先主最喜歡的向寵。另外,韓浩在變成中領軍前的中護軍,也是很有意義的職位,橫向比較,蜀國擔任過這個職位的是趙雲、陳到,而吳國是周瑜。
似乎,看《三國志》里,也沒幾個人能被稱為曹操的「親信」吧。
順便再說一句,演義里的車胄,還是當做不認識他比較好。
至於文官,暫時想不出了。真要說一個那就是程昱吧,曹操送了他一個「日」啊~~~很簡單的回答,曹丕,既是部下又是親兒子,連當時最最最最有才的另一個親兒子曹植,在世子之爭的時候都放棄了,可見有多愛曹丕。加一句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不用各了,就他一個了。
夏侯惇 曹操終生對夏侯惇的獎賞最高 同乘一架馬車 之所以有人認為是郭嘉和典韋 是因為愛才 也有點利用的意思 利用典韋之死大做文章 有點劉備摔阿斗的意思 要是夏侯惇死在曹操前邊 估計老曹更傷心 畢竟這是曹氏宗族 個人意見啊
曹昂吧,長子兼部下,以死換得曹操一命。老曹應該一輩子都欠了這個兒子的。
世語曰:昂不能騎進馬於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再看看老曹兒女方面真性情的一面吧!
魏略曰: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劉夫人生子脩及清河長公主。早終,丁養子脩。子脩亡於穰,丁常言:「將我兒殺之,都不復念!」遂哭泣節。太祖忿之,遣歸家,欲其意折。後太祖就見之,夫人方織,外人傳雲「公至」,夫人踞機如故。太祖到,撫其背曰:「顧我共載歸乎!」夫人不顧,又不應。太祖卻行,立於戶外,復云:「得無尚可邪!」遂不應,太祖曰:「真訣矣。」與絕,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初,丁夫人既為嫡,加有子脩,丁視後母子不足。
一句 「得無尚可邪」,道出多少兒女情長。明顯是我大魏吳王生兒子都想生個那樣的
文將荀彧。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 曹操的政戰兩略謀臣;著名的戰略家和政治家,荀彧離袁紹而投曹操。曹操見荀彧來投,大悅,說:「吾之子房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
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也就是奉天子以令諸侯,使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奠定了基礎,也是荀彧的謀略。後來的官渡之戰中,荀彧也幫助曹操在關鍵時候做出了抉擇,最後擊敗了袁紹。荀彧是曹操初期的關鍵人物,曹操也對他十分尊敬。後來因為看不慣曹操進爵「魏公」,就說曹操不應該這樣,曹操不悅啊。再後來曹操南征孫權的時沒有被帶上他,而是分配到了譙縣勞軍,沒多久就憂鬱而死。(但是我朋友和我說是賜死= =)武將典韋。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縣黃崗鄉己吾城村)人。
濮陽之戰中大敗呂布,因功被拜為都尉,成為曹操身邊近衛,後升為校尉。曹操攻宛城,張綉假裝投降。曹操十分高興,設宴歡聚。十多日後,張綉反叛,偷襲曹操之營,曹操不利, 輕騎逃走。典韋擋在門前,令敵軍不能入,張綉軍惟有分散從別門進入。當時典韋身邊的十餘人皆死戰,以一當十,典韋手執長戟左右攻擊,可是身邊士卒一個個戰死,典韋也身受數十傷,敵人乘機上前要捉他,反被典韋雙手挾著兩人並擊殺,其餘敵人都不敢上前。典韋奮而沖前,殺了數人,傷創突發,死前瞪眼大罵敵軍。死了半晌,還無一人敢從前門而入。最後張綉軍才敢再上前,割取其頭,互傳觀看,覆軍就視其軀。
曹操退至舞陰,知道典韋戰死,不禁落淚。對眾將領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後取回其屍體,對著典韋屍體大哭,把他安葬在襄邑,每次經過其葬地,都用牲口拜祭典韋。武將許諸。譙國譙(今中國安徽省毫州市)人。
典韋戰死之後,主要負責曹操的護衛工作。一直勤勤懇懇的保護著曹操。在於馬超交戰的幾次中起到關鍵作用,虎痴的名號從此大震,許諸也是一名護主大將,深受曹操喜歡。曹操逝世,他家族仍然一直為魏國征戰效力。文將荀攸,是荀彧的堂侄,和荀彧也是一個地方(潁川郡潁陰縣)人,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曹操迎天子至許縣,曹操素聞荀攸之名,做書招荀攸,於是升荀攸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曹操初見荀攸,與語大悅,對荀彧,鍾繇說:「公達,奇人也,吾得之於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後來幫助曹操一路征戰,在征孫權的路上逝世,曹操每次談起要落淚。怎麼說荀家兩兄弟為曹操鞠躬盡瘁。(又一個朋友說,這兩兄弟內心是忠於漢室,反對曹操稱王= =)
曹操的一生得到了很多的幫助,與很多人才有著不同的羈絆。現代也有很多人不能客觀的看待他。這並不能怪曹操,曹操的一生在亂中之中浮沉,也鑄就了他的一些現在看來比較負面的性格。
對於那些曾經被曹操賜死的,害死的,為曹操捐軀的,還是病死老是的。我只想說,他們曾經 「愛過」(哈哈哈= =)寫到天亮,播放器里的音樂也循環到了第二遍。(參考維基百科,好搜百科,百度百科,請教基友= =!如有錯誤不妥歡迎指正、添加、修改。其實還有很多將領,我以後再補,寫的這幾個是比較喜歡,印象比較深的)武將應該是于禁
文將我覺得是荀彧
郭嘉和典韋。死得早印象好。
啥都不用說,必須是孔桂( ′▽` )
「你的cp是誰?」「我往昔的部下,關羽。」@曹子侻
難道不是秦宜祿?
荀彧
荀彧 張遼
二爺,半個部下
司馬懿,喜歡到把江山都送個了司馬家。
關 羽,喜歡到過五關斬六將放走關羽。
不算姓曹的和姓夏侯的,那肯定是于禁。
郭嘉和典韋,更偏重典韋,典韋死的時候,曹操說寧願多死幾個兒子也不想典韋死
死掉的部下。
曹操喜歡聰明人
所以手下有許多傑出的謀士:楊修、郭嘉、程昱、司馬懿、荀彧。楊修?
只顧著顯示自己的才華恃才放曠並不明白曹操的心意郭嘉?
英年早逝其才在此五人中應屬首位就連曹操也曾感嘆如果不是郭嘉死的那麼早赤壁怎會如此慘敗程昱?
很早就跟隨丞相的人也是丞相託孤的重臣只是多次勸諫丞相稱帝可丞相真正的心意是成為武王司馬懿?
或許仲達是這裡面最敬重丞相的人也是丞相最提防的人諸葛亮評價他是天下第一善守大將也是最後戰勝諸葛亮的人
丞相生前從未重用過因為丞相告訴他:知道為什麼腳比手乾淨嗎?因為他老藏著意在讓他輔佐自己的後人仲達對這句話到還真是融會貫通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亮劍的時候只有這一刻劍卻磨了幾十年當然仲達最後的做法也是效法丞相成為了「武王」
荀彧?之所以把文若放到這裡,是因為這是我最偏愛的一人。他是最早跟隨丞相的,也是最敢和丞相叫板的人。他是洞悉丞相思緒的人,多次丞相的想法和做法,弄得眾人一團亂,都是由文若來解釋的。比如說許褚斬了許攸,丞相要殺虎痴,被文若救下,並在私下裡告訴其中緣由。縱觀丞相一生戎馬面對呂布的叛變,文若扼守住了兗州三城。征戰袁紹,文若用奇謀遏制袁紹於官渡,保證丞相糧草及大營無憂。赤壁大敗,文若穩住陣腳,嚇退了馬騰與韓遂的聯軍。並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司馬懿,郭嘉......絕對的功不可沒。只可惜,他是個死腦筋,不同意丞相篡漢。真的讓丞相生氣了,自己也大病一場,大病時,丞相拍程昱送來一個錦盒,文若見盒內空無一物知曉了丞相心意,從容自盡。最後的最後,丞相在文若墓前也有了一席話可謂道出了苦衷(語出自陳建斌版三國演繹)「你聽見了嗎,文若?丕兒說得對,你是我的知心老友。可是你,跟世人一樣,看錯了我曹操。你等著,時間會證明:你離我而去是錯的!大錯特錯!而我,而我是對的。」至於說文若真實的想法,誰也不清楚。可他與丞相間的這份情義,作為君臣,作為知己,依然足矣。文臣 程昱 武將 那個斬了許悠的那個 我一時忘了叫什麼 還有曹仁
推薦閱讀:
※為什麼劉邦和劉備有不少相似點,劉邦被醜化為小人,劉備卻被美化為君子?
※曹操一生沒有稱帝,怎麼還是會被扣上漢賊的帽子?
※三國殺武將曹叡值得入手嗎?
※如果諸葛亮滿狀態多活三十年不死,能否統一三國?
※為什麼古人有時報自己的名字要加上出生地?例如三國里的這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