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西方殖民者,湯加帝國可能統一整個南太平洋嗎?
最強大時差不多已經統一一小半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湯加帝國」統一了「一小半」南太平洋了嗎?還是來看一下西方殖民者接觸前的湯加王國概況好了。首先是版圖,下圖中標註「Tonga Islands」的群島,大概就是湯加王國的「核心領土」,你當是大明的兩京十三省好了。這些島嶼的頭領基本上都在以湯加塔布島的王都Mua為中心的等級體系支配之下,其中Hai"apa和Vavau兩個島群還歸一個地位僅次於圖伊·湯加的海軍大臣「Finau」統一管理
在核心領土之外,有被稱為「Outlier」的附屬島嶼(給個高大上的譯名,叫。。。總督區吧,嗯),主要包括地圖中的Niuafoou、Niuatoputapu以及最偏遠的Uvea三島。對於這三島的統治方式,圖伊湯加會委派王室成員作為「總督」前往該三島採辦獨木舟的木料以及建造國王陵園所需要的石材,但因為天高皇帝遠的關係,被派往當地的總督往往會選擇與島民中的女子通婚,從而建立起自己的統治,形成事實上自治屬性很強的總督領(這個和東南亞的馬六甲王國有點類似)至於薩摩亞以及不在下圖範圍的斐濟,和湯加王國間其實僅保留著王室聯姻和貿易的關係,不具有政治從屬地位了
也就是說,把其核心領土以及三個總督區包括在內,這個帝國的版圖不過區區717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從湯加塔布到最遠的總督區Uvea範圍不過是1000公里左右,在這個區域內的人口只有。。。30000-40000人(另外有見過論文測算是達到50000的,反正都差不多啦),這是得益於其主島湯加塔布有著極大面積比例的耕地來支撐的所以這個「帝國」的基本盤也就這樣了吧,離「統一一小半」的南太平洋都差的遠,首先就夠嗆能夠征服坐擁南北兩個大島,人口估計在10-20萬級別,以濃厚的戰士文化和獨特的軍事工事「帕」聞名的毛利人了
老實說相比經常言波利尼西亞必被捧出來的「海洋帝國」湯加,我更看好的是夏威夷啊。。。16629平方公里的總面積,在歐洲人到來前估計的52萬人口,還有相比其他大洋洲原住民社會更加完備的農業和漁業體系,能夠統一這片群島就已經能成為太平洋土著中的一霸了
評論中有位小夥伴提了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可惜夏威夷和毛利人沒有碰面」
其實這兩撥人並非是沒有碰面的問題,而是他們在並不久遠的時間之前,還是同族同宗一起生活的一批人
根據現在的考古證據顯示,最早一批的夏威夷移民是在大約公元9-10世紀左右從社會群島,也就是今天為人熟知的另一個旅遊勝地大溪地,遷徙到今天的夏威夷群島。在此後直到14世紀末的這段時間裡,夏威夷與大溪地這兩個群島的居民之間保持著互相通航。這段時間在夏威夷歷史裡被稱為「LateVoyaging Era」,即後航海時期。正是在這一段的時間裡,大溪地的文化和技術不斷地輸入夏威夷這個波利尼西亞人的新殖民地,而更為重要的是,許多來自大溪地的貴族和祭司渡航到此,憑藉優越的知識和才幹,迅速形成了新的統治階級,成為後來夏威夷王室的始祖。
很有意思的是,恰好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出發自大溪地的另一波移民向西南方向探航,發現了被稱為「奧特阿羅亞」(意為長白雲之鄉)的土地,也就是今天的紐西蘭,這些人成了後來因哈卡戰舞而聞名世界的毛利人的祖先。
現代的歷史學者和民族學家在對比了夏威夷王的世系以及毛利人口頭傳說後驚人地發現,在夏威夷王系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期五位統治者,都能在遠在大洋另一端的毛利人傳說中找到對應的人物!這個發現似乎也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夏威夷原住民和毛利人有著共同的祖先,他們都是來自古大溪地社會的顯要人物的後代。
這份匯總了古夏威夷統治歷史時間線的表格顯示出,夏威夷王系的最初五位統治者在紐西蘭的毛利人傳說中都有相應的人物對應(標註為NZ的)
其實吧,對比下下面這幅波利尼西亞人的遷徙圖就明白了
相比移居湯加的那批人從公元前900年以後就鮮有擴張動作的表現來看,移居大溪地的人才是引領了第二波波利尼西亞人航海擴張的潮流啊,毛利人,夏威夷人以及復活節島人都是在這一波走出去的
所以湯加這個「海洋帝國」真是有點名不符實基本沒什麼可能,人口實在太少了,雖然據說是有千隻獨木舟,最大兵力可能接近三千人,但是現在的湯加總人口也就10萬出頭,跨越如此大洋遠征已經有其它土著存在的南太平洋島嶼,無論是征服和統治都十分困難。
而且因為氣候和洋流的原因,有些島嶼就算派出了遠征軍,他們能不能回到故鄉告知戰爭勝利與否都很困難,更別說統治了。
湯加帝國4000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里,還有很多島嶼只是名義上臣服,幾年過來一次象徵性的納貢而已,基本是極限了,除非造船技術進一步提升,不然兩千年內,是沒什麼希望統一整個南太平洋了。這滑稽的問題證明了孔子強調「正名」的意義。區區陸地面積幾百平方公里,人口只有數萬,還處在石器時代的原始小島酋邦也能稱「帝國」?帝國啥時貶值到這水平了?連鄰近的斐濟和薩摩亞都無法控制,即便把湯加附屬海域按最大標準計算,也不過是南太平洋幾十分之一,憑這也敢提統一南太平洋?
大洋洲前殖民時代有個特點,就是發展水平較高的社會都是在相對袖珍的島嶼上。如建立長期世襲王朝和保存有大型石制建築和巨型石像的湯加、密克羅尼西亞的波納佩等島嶼,以及大洋洲唯一發展出文字的拉帕努伊島(復活節島),都是僅有上百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幾千到數萬的狀態。原因也不複雜:大洋洲低下的發展水平決定了當地根本無法建立和維繫更大規模的統一共同體。所以更大的島嶼就必然是分裂狀態,而分裂狀態又讓當地人將精力和物產用來彼此爭鬥,而非搞形象工程,也難形成穩定的王朝系統。所以象斐濟、薩摩亞、塔希提、夏威夷、紐西蘭這些較大島嶼在殖民時代前,從未形成統一國家。
帝國集權統治是靠圖依湯加-塔馬哈-戈烏制度而來的,當歐洲人出現時,圖依和塔馬哈的神聖地位已經有所下降,戈烏的地位有所上升。湯加三家族的世代矛盾最終導致1799內戰的爆發,給本來就矛盾眾多的湯加內部雪上加霜。圖依卡諾庫帕魯王室的陶法阿豪·圖普一世是在英國幫助下完成帝國的統一的。因此,如果沒有歐洲人,湯加應該會更快衰落分裂才對,怎麼可能統一南太平洋?
太平洋那些個島嶼,先天不足。單個的島資源匱乏,有的沒有做工具的材料,有的沒有淡水。有的啥也種不了只能摸魚。作為一個太平洋國家,資源限制了他的發展。人口估計不能有很多,一但特定資源用完,很容易引起連鎖反應社會崩盤。大海就是最好的隔離。比如製作好工具的黑曜石只有C島有,但作為中轉站的B島因為戰爭的原因無法通行。作為運輸的獨木舟航程不足。那麼這個遠端的C島就隔絕了。假如這個島又剛好有重要生活物質需要外來運輸。那麼搞不好C島人口幾年就死光了。那麼毫無關係的A島,就只能徒手擼樹。或者用骨頭貝殼什麼的代替。萬一最後連獨木舟都搞不出來,那麼這幾個島的聯繫就很容易斷絕。
復活節島就是很明顯的例子,這是個比較大的島,資源齊備,現在上面連顆樹都難找。外面不記得,裡面出不去。西方探險隊17世紀上半葉發現是還有活人,到世紀末再去已經沒有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點生產力要征伐和養育行政班子我不看好。
根據口頭傳說,圖依湯加的勢力也曾經走出湯加群島覆蓋到一片廣闊的海域,但為啥最後沒了?因為太平洋群島的航海技術和生產力水平沒法支撐大帝國。
不用說別的,就紐西蘭的一個北島,巔峰時的湯加有能力打下來嗎?
這世界,能活好自己已經很不易了,整天想著這統一那統一,得多累啊?
已湯家"帝國"的那點生產力和科技水平,還是洗洗睡吧。
湯加帝國統一南太平洋的難度小於當前科技水平的人類統一太陽系。
推薦閱讀:
※如果讓你改寫武俠小說里的某一個龍套角色的命運,你會改寫誰?
※假如薩達姆還在的話,伊拉克現在會是什麼樣?is的崛起和這有關係嘛?
※美國為何不常見影歌兩棲的明星?主流歌星和主流影星似乎沒什麼重合,與中國大不同?
※如何看待豆瓣的靈異組,貼吧的2012吧.紫薇聖人吧?
※戰狼2如果是美國電影/俄羅斯電影/歐洲電影/韓國電影/日本電影,那會是什麼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