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存在有 1 億 7 千萬年,為何沒有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

人類物種的歷史也不過只有區區幾百萬年而已。

以前聽人說恐龍不能像靈長類動物(比如老鼠,嚙齒類,靈長總目的一個分支)那樣抓取食物。

那麼,「抓取食物」是否是進化為高等智慧生物的必要條件呢?

如果是,那是什麼導致恐龍沒有往「抓取食物」方向進化呢?是天意還是另有原因?

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導致恐龍沒有進化為高等智慧生物呢?


首先,拿恐龍存在時間與人類存在時間比較就沒法回答你的問題。你想知道為什麼恐龍存在了那麼久也沒進化成智慧生物,那麼,相應的比較就應該是哺乳動物存在了多久才進化成為人類。具體時間不說,只說一點:哺乳動物早在恐龍還沒有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於地球上了……誰更久?

其次,「抓取食物」當然不是智慧的先決條件。實際上,人能做的許多事情,包括用象徵性語言進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猿類也同樣能夠掌握。受過訓練的倭黑猩猩,甚至是鸚鵡,都能做到理解簡單的英語,並用語言回應。注意,是理解,而不是做出條件反射式的反映。這有一系列嚴格的科學實驗的證明。這些研究說明,所謂的智慧,並不存在基因和生理條件上的限制。如果今天不存在,那麼在遠古時代同樣不存在。BTW,鸚鵡是鳥,而鳥其實就是恐龍的後裔。

真正讓人在進化上區別於動物的分水嶺是:人類學會了團隊協作。人類的眼睛更利於流露出意圖,其它靈長類都不行。人類「指」東西這個簡單的動物,嬰兒都能明白它的含義,而其它任何一種動物都不理解這個動作的含義,除了一種動物——狗。它跟我們人類共處共進化的時間已經超過了一萬年。人類的笑、音樂、舞蹈最初都是為了協調整體情緒,以便更好的合作。唯有大範圍的複雜合作讓人類區別於動物,並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合作的出現是個小概率事件。人類獨此一例,不好為證。但基因序列分析的證據表明,昆蟲這種最早霸佔陸地的動物,在漫長的進化史上也只發生了15次由各自為戰轉變成合作種群的事件。這15次彼此獨立的事件造就了蜜蜂、螞蟻、白蟻等占昆蟲總量一半的社會性昆蟲。實際上,靈長類轉而合作,並向人類發展可能也不只一次,但今天的人類都是一族。他們在擴張的道路上滅掉了當地其它較為落後的猿人。

為什麼合作會出現在靈長類身上,而不是恐龍身上?這與環境的變遷有關。進化的腳步依賴於基因的遺傳與變異,其速度總是落後於環境的改變。如果環境改變得太快,跟不上的物種只有消亡;如果環境改變得太慢,物種不會受迫做出合作這樣重大的轉變。應該說,是彼時非洲大草原上環境改變的程度與速率恰好達到了可以逼迫靈長類轉而合作的閾值。顯然,這是個小概率事件。說回來,恐龍的問題只在於,它們不夠幸運。


一言以蔽之,因為智慧生命的出現是極小概率事件。有機生命的產生和智慧生命的出現一樣,都是在一個混沌系統中,以極其小概率出現的偶然事件,要滿足量變到質變,需要有非常多的因素彼此匹配。否則已知的茫茫星系之中,為何迄今為止只有地球確認存在生命體;而地球演化漫長的歲月里,又只有人類發展成為了高等智慧生命呢?為何恐龍沒有變成更具智慧的「恐人(Dinosauroids)」呢?

此外很重要一點就是,高等智慧對於生物而言,並非就代表演化得更先進。現存每種生命在漫長的演化史上,都找到了最合適自己生存繁衍的策略,並存活至今。至於那些走錯路的哥們(還有被迫走錯路的,比如恐龍),早就滅絕在了歷史長河裡。。因此,我們不應自認為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就覺得自己比其他生物更為進化。在生物圈裡,人類也好,恐龍也罷,哪怕是老鼠、蟑螂、細菌,都是在那個特定的環境下,最合適的演化類型,並沒有生物學意義的高低優劣之分。

在人類能徹底移居地球外行星,或者能徹底改造地球環境之前,上述觀點始終成立。而且一旦環境不可逆轉地惡化,人類並不一定會因為自己智慧遠超其他生物,就能倖存下來。如果爆發毀滅性的熱核戰爭或者瘟疫,說不定存活下來還是蟑螂、水熊蟲、細菌這些小強物種呢。(當然,如果人類能夠達到殖民地球外的智慧甚至改造自身,那麼就超越了進化本身,成為另一個範疇的生物了。。細思極恐。)

因此,各種恐龍在它們的年代就是最適合的物種。按照最廣為流傳的理論,如果6500萬年前,沒有一顆小行星(或者一系列小行星)隕落在了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地區,造成了環境極具變化,恐龍將繼續繁衍,那麼整個地球生命的進化史就將徹底改寫。

至於題主說的,為什麼人類擁有了所謂「抓取食物」的能力,其實並不是簡單的抓取食物而已,整個人類的智慧產生,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將人類和其他動物,甚至是靈長類同類之中,分離了開來。也這就是為什麼包括恐龍在內的這麼多物種,獨獨只有人類產生了高等智慧的原因。@Lewind的答案雖然很好,但是只提到了其中部分原因,我再給補充下。

讓我們回顧一下人類演化之路,看看為什麼只有人類能中彩票一樣,產生了高等智慧:

首先,人類和其他類人猿的共同祖先生活在森林中,需要在不同樹冠上精準地移動跳躍,由此演化出更發達的空間感知能力,對比一下其他動物,基本是在一個維度生活(水族類另算)。此外,在森林中移動跳躍,從一顆樹蹦躂到另一棵樹,需要精準性很高地抓握和攀爬能力,這就需要演化出更靈活的上肢和手指腳趾,而且在這一點上,猩猩的腳掌腳趾比人類更發達,人類可以說已經退化了。(雖然我還是經常會光腳夾住地上掉落的東西。。懶得彎腰。。)因此可以說,人類會用雙手抓取食物,是演化之後一個結果,而不是產生智慧的原因。

誠然,靈活的上肢和手掌,的確是使用和製造工具的前提。對比一下其他動物,大多數只能靠嘴來叼住物體(不僅僅是食物),似乎除了象鼻之外,用手抓握真的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其次,猿類生活在樹上,出於尋找果實和捕捉昆蟲小獸的需要,產生了更為發達的記憶能力。否則出去各種樹上繞了一圈,回來自個兒家都不認識了咋辦。有人或許要說,那鳥類不也記得自己的窩嘛,候鳥還會遷徙呢。然而和鳥類回巢不同的是,猿類記憶的是完整的樹與樹之間的移動路徑,對比一下鳥類記得的只是一個大致坐標,只要它飛回這個坐標就可以了。

再次,猿類大都是群居動物,具有社會性,會團隊協作。這些在現代猿類中依然保持下來了,比如日本獼猴森嚴的等級制度。社會性又讓動物產生了交流的需求。比如狼嚎。雖然大伙兒都會叫,但咱靈長類在叫法上精益求精,叫出了新高度,由語素髮明出了語法這種東西。(嗯,現在你理解到學語言要強調語法的重要性了嗎?)

上面的三點優勢,讓人類和其他靈長類的祖先猿類從其他動物中分化出來,具有了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智慧。接下來,人類又進一步進化出了高級智慧,和他的靈長類兄弟們分道揚鑣了。這個過程也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

距今約2200萬年前,一些局部範圍的地殼構造變動,令非洲大陸的氣候環境變得越發寒冷乾燥。到了距今約500萬年前時,非洲中緯度的區域出現了明顯冷暖季節交替。這一氣候轉變導致了一個重要結果:原本生長在非洲大陸的廣大裸子植物,被大量被子植物所取代,後者成為森林的主體。再具體點說,就是常綠的闊葉林,變為了更易燃燒的落葉混交林。

氣候和植被的雙重變化,直接影響到了森林大火的頻率。正所謂「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雷電令很多火災產生了。而且,這一燒就停不下來,許多動物都伴隨著密林化為了焦土,來不及跑而被活活燒死了。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人類的祖先逃得更快,自身更靈活,所以倖存下來了?

然而並不是。我們的祖先也被燒死了很多,不但被燒死了,還被趕出了森林。反觀其他類人猿的祖先們,本來就生活在低緯度茂密潮濕的森林裡,很少擔心這些天火和災難。它們繼續在這片天堂般的家園稱王稱霸,笑看我們的祖先被迫逃到叢林甚至平原苟延殘喘。

然而,我們的祖先是很偉大的。它們並沒有在被巨大的環境變遷所嚇倒。從浩劫中倖存下來的它們,反而發現了一個驚世駭俗的秘密:燒熟了的動物,很好吃!

對的你沒看錯,正是「好(第四聲)吃」這一天性,改變了我們,讓我們從此走向繁榮富強。。。所以,今天你可以驕傲地宣布——自己是一個偉大的吃貨了!

燒熟的動物屍體,散發出迷人的香味,這大大刺激了祖先們(廢話。。連我家貓聞到烤雞的味道都知道喵喵狂叫。。)加上食物短缺,它們開始嘗試吃熟肉。這一吃可不打緊,原來熟肉味道鮮美細嫩,易於咀嚼,比生肉和果實好吃不知道哪裡去了。。

其實這一點從化石上就可以看出,早期古猿的牙齒粗大健壯,非常適合咀嚼堅韌異常的植物,而之後的直立人,牙齒變得精細很多,可以推測出他們改變了食性,從素食主義者轉化為雜食者了。。(嗯,現在你理解到了飲食均衡的重要性了嗎?)

經過高溫燒烤後,熟肉更容易被吸收,所提供的大量蛋白質,為大腦細胞提供了更利於轉化能量的豐富原料,使得古人類的大腦進化瞬間加快了。吃熟食還有一個好處,它們更容易被撕咬,因此古人類不再需要發達的咬合肌肉,更有利於進化。此外,熟食殺滅了細菌和寄生蟲,令古人類的壽命顯著提高。根據研究顯示,距今200萬年到50萬年前,能人-匠人-直立人階段是人類大腦進化最迅速、智力提高最快的時期。從生食轉向熟食,是人類產生高度智慧的重要基礎。

那些一直生活在低緯度熱帶雨林,享受著優渥環境中的其他類人猿祖先們,由於環境潮濕,很少發生森林火災,不具備大量獲取熟食的條件。加上那裡野果充足,昆蟲豐美。。所以,它們生食的習慣再也沒有改變過。我們知道,有著共同的祖先的黑猩猩,與我們人類有接近98%的相同基因,但就是那麼一點變化,就讓它們和我們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絕大多數早期人類化石均出產在溫帶地區,可以看出它們在當初那個惡劣的溫帶壞境下成長,最終進化出比生活在富饒的熱帶的猩猩祖先們遠為發達的智慧。

再然後,多次積累的經驗啟發了古人類們,它們終於認識到火是個好東西。有了火,就可以燒熟食物,吃更多種類的東西,可以照明,可以取暖,可以驅逐別的野獸。更重要的是,藉助著火,人類就可以離開自己的家鄉,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所以啊,使用火成為人類進化早期階段的重要里程碑。

從樹上下來的古猿們,被迫學會了直立行走。它們從此站了起來,目光高了,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直立行走是另一個重要里程碑。從此,人類祖先解放了的上肢,變得更加利於採集和製造。手掌開始往製造工具的靈活性上演化,而不像其他靈長類是往爬樹、抓握樹枝,還有。。搏鬥上演化。

人手向製造工具方向的演化,又進一步刺激了腦的進化。到這一步,主要是大腦皮層的進化而不僅僅是腦容量的增大。進化的大腦皮層和腦神經網路,讓古人類開始掌握了思考能力,從不同的物品如何利用來製作工具改變環境,發展出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等。和動物們只會被動接受環境,並進行條件反射一類的反饋有著天壤之別的是,人類的祖先開始學會主動思考,逐漸產生了自我意識。

製造工具的能力和自我意識的產生,又進一步進化了更好的記憶能力(海馬體的進化)。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人類可以發展出含有豐富語法的語言,並能說出和聽懂長句。作為對比,猩猩就沒有進化出高級語言,就是因為他們的記憶力不足以支撐這一點。(倆黑猩猩的交談,只能「哦哦啊啊」,長一點的交談就只能變成「你剛說的啥?我剛說啥來著?」)

使用火讓人類不需要那麼厚重的皮毛。直立行走讓人類可以在各種環境下奔跑(而且手上還可帶著武器和工具)。這兩點,使得人類進化出了更為發達的汗腺和排汗系統,能夠更好地調節體溫,也有著遠勝其他動物的耐力。

從此,人類的進化就已經和其他類人猿祖先們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我們的回顧完了,現在再來看看恐龍

從這種演化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連靈長類產生高等智慧都是極其小概率的事件,而和人類差異極大的恐龍,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生存策略。我們看看恐龍的演化:

上圖是從手盜龍類(maniraptolar)的馳龍,到鳥翼類(avialae)的始祖鳥,再向現代鳥類演化過程中的腦容量展示。可以看出鳥類作為恐龍的後代,已經演化得更具有智慧了。雖然智慧遠遠不只是腦容量這一個方面,但近兩億年來,恐龍的腦容量並沒有產生多大改變,它們的生存策略也並非是產生智慧。

而且,現代鳥類雖然擁有和體型對比而言較大的頭部和腦容量,也並沒有選擇智慧演化這一路線。它們演化出了更為發達的視覺和聽覺,與之對應的,觸覺和嗅覺則相對很弱。鳥類的海馬體很發達,因此正如上文所說,它們可以牢牢記得自己飛行的坐標。此外,鳥類還發展出了發達的社交功能,通過鳥鳴和肢體動作,來互相交流。而且,最新的研究表明鳥類的大腦也具備一定的創造性和理解能力,比如烏鴉就是其中的典型。但是和很多哺乳類特別是靈長類相比,依然相去甚遠。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恐龍沒有形成高等智慧,是由於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來是因為外部因素導致了大滅絕,倖存下來的分支選擇了演化為鳥類的路線。二來即便沒有滅絕,它們也不太可能複製人類的演化之路,因為各種因素都完全不同。不過,如果真的有和人類一樣的好運氣,它們的高等智慧形態,可能也和人類不盡相同。


你好 ! 我是聰明的恐龍 我費盡大腦做了個陷阱 次奧 被霸王龍一腳就踩壞了...

我做了個更大的 .. 一群三角龍啥都沒給我留下.

我還想著用的智慧做更偉大的事.. 後來 特異龍人太多

閉上眼的時候 於是我得到了真理 .. 力氣大能生 才是王道呀!


四億年前就出現的昆蟲們表示活著生娃開心就好,不需要去理解這個糟糕的世界。

或者你應該反過來想,迄今為止出現的物種何其多,為何只有人類有了文明,人類才是不太正常的物種?


提問者對進化的理解有誤。

所謂進化,並非是要朝著越來越智慧或越來越牛逼的方向前進,而是對生存與繁衍更有幫助的方向走,而且是受自身基本條件限制的,那個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多點智慧並不能使其多繁衍多少後代,這種智慧的因素就不可能在進化過程中佔據優勢並取得普遍性。

再看人類,百萬年前的人類智慧是有極大的意義的,包括捕獵,逃脫追捕,將技能傳給後代以幫助基因流傳。

而現代人類中,智慧也許能幫助一個人取得更高的地位,但是更聰明的人似乎並不比普通人孕育更多的孩子,所以智慧在進化意義上已經缺乏實際的價值,可以認為人類智慧在現在的環境下幾乎不可能再進化。當然,那指的是基本的生理機能,通過更好的教育方式、人類整體智慧的積累、藥物干預等方式還是有可能讓人「更聰明」的。


個人看法,恐龍的時代相對於高等智慧與文明的出現來說,太早,而這之中關鍵的變數是——植物的進化的速度太慢了

現在植物界處在絕對主導地位的被子植物,在恐龍時代末期的白堊紀才出現,到將近新生代時才爆髮式地繁盛。被子植物演化的時間,要比當今存世的任何一種動物門類——無論魚、兩爬、鳥、哺乳動物還是昆蟲——都要短,但被子植物本身卻是一個多樣性超出任何一種脊椎動物,複雜程度極高的門類。被子植物的蟲媒授粉、胚胎髮育、播種策略,更進一步還有根瘤菌共生固氮、C4光合作用等更高級的功能,這都是要時間來演化的。

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產者,是能量輸入的基礎,而在高等智慧的文明中,植物所對應的——農業,就更是一切的根基。農業提供了一種極其高效、穩定的能量轉化途徑,使得人類可以從自然界主動且大規模地獲取能量,可以實現定居,可以馴養其他動物,可以可持續地發展,進而為智力的進化提供穩固的保障。

農業出現之前,人類即便會直立行走,會用火,會使工具,會團隊合作,甚至會使用語言溝通,如果能量獲取還是靠狩獵和採集,那充其量也只是位於食物鏈高端的一個物種,而只有到農業出現之後,人類才真正具備了「高等智慧」,知道去改造自然以謀求更大的進步,從而發展出「文明」。從完全依靠狩獵採集這類聽天由命的方式,到刀耕火種式不可逆生產,再到按季節規律周期性生產作物,這個過程里能量獲取的效率是在以幾何級數提升。狩獵時代一個部落拼上老命一年時間付出的努力也就能獲得幾頭大型獵物的能量,還要損失大量的人力,而農耕時代不僅補充能量的頻率大大提高,傷亡率更是近乎於零,餘下來的大量時間,才會將大腦獲得的這些寶貴的能量用來思考——如何與其他個體溝通,如何建造更好的住房,如何打造更耐用的工具,如何交易其他部落的商品,如何強化部落的統治……於是語言、建築、手工業、經濟、軍事,這些文明的基本構成要素才會慢慢產生,人類的智慧也才會慢慢進化到高出一切生物的程度。這是只有不僅不需要天天憂心活不活得過當晚,而且每天還能吃飽飯的時候才能去發展的。

然而問題在於,農業不是說無論什麼植物的種子往地里一扔就能發展起來的,有了被子植物,還得是能量轉化效率更高的單子葉植物;有了單子葉植物,還得是適應能力更強的禾本科植物;有了禾本科,還得有富含能量密度高的胚乳的種子(否則雜草也是禾本科);有了這些種子,還得有適合於耕種的更特定的品種。人類最終也就培育出了幾種非常特定的糧食作物——小麥、水稻、玉米等,而且這些作物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地理條件下,人類介入這些植物的演化進程,通過人為配種馴化野生植物,使之按人類的需求生長並能夠為人類提供能量。人類培育糧食作物的歷史,充其量不過一萬來年,而且是在一萬年前那個關頭,世界各地的人類集中地馴化了小麥、水稻、玉米等不同的糧食作物,說明植物也是在那個時候才真正進化到了引發農業生產的閾值,而這個時間點不過是在萬年前,相比地質演化史簡直不值一提。

所以現在就很明顯了,恐龍時代甭說糧食作物了,連開花植物都尚且是稀有物,以中生代的植被,根本不具備被人為改造、利用來大規模獲取能量的條件。比如下圖這種恐龍時代的典型植被,高位是大型裸子植物,低位是蕨類,能夠被食用的只有樹葉這種能量儲存效率很低的部位。但在當時這個植被特徵下,強烈的光合作用使得大氣氧氣含量增高,導致生物個體普遍巨大,但能量卻全消耗在個體無節制的生長上,無法用來供給大腦的發育。於是植食性動物的全部時間都得耗在啃食樹葉上以供給自己龐大的軀體上,肉食動物的能量則同樣消耗在巨大個體的獵殺中,能量的時間利用率極低,以這條能量流動路線的效率,演化出高等智慧這麼變態而且精確的能量輸入要求根本就不用想。


很多答案已經說的很好了,進化沒有方向,我再補充一下為什麼恐龍沒走向智慧這一方向。

事實上,我所有的推斷都是猜測,拍磚請輕拍。

原因是,恐龍的生存環境不夠複雜。

我們先來看恐龍,事實上,恐龍的神經系統,發達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但是,智商更高的恐龍並沒有戰勝智商低的恐龍。

這個其實可以解釋,舉個例子,在小學,體格壯的總是欺負體格小的,到了初中,就是認識人多的欺負不認識人的了,等到了成人社會上,體格的因素就更小了。

又比如,古代農村,男丁是第一生產力,那麼體格就超過智商的重要性。

所以環境不同,有優勢的核心競爭力不一樣。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發達的神經系統具有優勢?

先來看信息這個東西,有人說世界上除了物質和能量,就是信息了。

最初的細胞生物的細胞膜一旦具備了傳遞細胞內外物質的能力,它就已經具備了信息的感知能力,並一直發展到神經系統的出現,生命在獲取信息,強化信息系統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但於此同時,信息系統即神經系統的缺點也顯現出來,耗費能量過大,於是,在不同環境中生存的生命找到了不同的平衡點。

越是簡單的環境,環境中的信息變數改變的越少,神經系統的收益就越小,神經系統就可以越不發達。

陸地上的環境比海洋中複雜,生命的神經系統的收益更大,所以陸生動物的神經系統往往更發達。

而直到最複雜環境的出現:森林,也就具備了靈長類動物孤注一擲式嘗試的條件,神經系統的高度特化,最複雜的大腦只有在最複雜的環境中才能獲得足以抵償神經系統所耗費能量的收益。

條件齊備,至於最終能否進化出智慧的大腦,就是運氣的事情了。

補充:此外,蛋白質,核酸,糖等大分子有機物的進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換句話說,恐龍這樣的生物用幾億年的時間替後續物種豐富,提純,升級了生命的基礎物質。

可以把進化看做是建築師蓋樓的過程,建築師是自然選擇,樓就是所進化出的物種。

那麼,環境是建築師的意願(事實上,複雜的環境也是以高度進化且複雜的有機物為基礎演化而來物種所共同協助構建的),時間是建築師的技藝,大分子有機物是建築師的建築材料。

以上。


其實恐龍並沒有滅絕,只是進化成恐龍人了,他們現在和我們不在一個空間,而是在另外一個平行宇宙中

他們現在科技高度發達,他們已經可以透過蟲洞進入我們這個宇宙了,並且會幫助我們發展,但是他們反對我們擁有核武器,更不希望我們發生核戰爭,他們現在和美國政府簽訂了協議。

我們在對於他們來講太低級太落後了,其實同樣從我們這個空間還發展出另外一個平行宇宙,那個宇宙的分離時間更早,大概距今1.3億年以前完成的分裂和穩定。那個平行空間的只能生命是從蟑螂演化出來的。

當然,蟑螂星球的生物來到地球殖民是可抗拒的。原因和地球被人類破壞直接相關,,,不過我現在不能再給你們講了,,,我們院長又帶人來抓我了……我先跑路,明天繼續給你講……


誰說沒有?

既然人類存在五千年就可以發展出高科技,而恐龍一億+的歷史,智慧發展是必然的。

那麼我們現在考慮的是,恐龍可能會發展出什麼樣的科技。

就目前可以公開的情報知,恐龍文明擁有強壯的肌肉,卻沒有我們所以為的高科技文明遺迹。

那麼,什麼樣的智慧不需要太多外物支持,不會破壞自然環境,還擁有強大的身體素質呢?

沒錯,就是魔法和鬥氣!

身為原始森林中的霸主,絕對力量的擁有者,必然會向更加便利的生活進化。

從簡單的元素利用,到空間領域的構建,恐龍社會的魔法科技必然發展的十分完善。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霸王龍兩個小爪爪,擁有手勢來施法必然比其他恐龍擁有更強的戰鬥優勢,這也是奠定了霸王龍接近無敵的原因之一。

伴隨著高等智慧的出現,部落、宗教也會隨之而生,戰鬥衝突不可避免,大面積戰爭一觸即發。

最終一場全球性的戰爭爆發,無數魔法大佬使用禁術參戰,結果導致恐龍全員滅絕,大陸四分五裂,新的生命逐漸從廢墟中蔓延……


  • 存在時間長短不能說明什麼,因為演化速度可以相差很大:快的在實驗室里都能看到;慢的像那些化石物種,幾億年都幾乎沒變樣。快慢基本取決於環境壓力。

  • 像其他人所說,不要把「智慧」看成頂端設備,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正好砸出了這麼個東西而已。沒有高級、低級之分,適應性之外,一切都是浮雲。

  • 關於高等智慧生物的條件,如果我們由果溯因來看能提出很多:食譜啦,直立行走啦,女人的骨盆啦,或許也有提問者所說的抓握食物吧,但我覺得不可能確定一個必然導致智慧的條件,更不可能是單一條件。回顧歷史會讓人覺得事情太巧了,無數因素都恰如其分地到位;但下一次說不定會在完全不同的情況下發生,同樣的情況再來一次又是另一種結果。人腦天生難以接受隨機性,喜歡為各種事情尋找因果聯繫。不過,還是認了吧。


問題似乎隱藏這一個這樣的觀點:如果一類生物存在的時間足夠長,足夠優勢,那麼它們應該會走上發展智能的進化道路才對。

並不是。這可以說是人類的自戀而已。

智慧只是適應能力的一種。這種方案並不會在幾率上佔優勢。又或者說,篩選出高級智慧的環境,也許本身也是個小概率的環境而不是在生物進化歷史上隨處可見的。

於此相比,很多昆蟲生活的時間更長,也曾經橫霸大陸,但是它們沒有沿著進化出智慧的道路走——說真的,智慧這種適應方案,還真不見得就戰得過昆蟲的方案,畢竟作為物種,人類還挺年輕呢。大家走著瞧。進化的基礎是隨機的變異,它可沒有偏愛智慧的價值觀。

猜測有:

1、扔骰子沒扔到開智慧的選項(隨機的變異里沒剛好變到這個)。

2、扔到了但是用不著,一點智商對於恐龍本身的生存方式來說加分有限,就它們面臨的生存競爭來說,智慧5就夠用了,有比更智慧的有更強的競爭力。

3、你們這些渣渣,竟然不知道人類就是俺們龍族培養的么!

4、你以為它們是滅於小行星撞擊?其實它們是滅於自己搞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看著效果有點像小行星撞擊而已。


這是一個偽命題吧,一部分恐龍確實進化了啊,只是進化後就不叫恐龍了,剩下來沒進化的才叫恐龍


樓上好多從進化角度討論的我就不說恐龍以及他們的後代鳥(鳥其實挺聰明的么)。我覺得要是我回到中生代我也會慢慢變腦殘。

在白堊紀末被子植物大發展之前,陸地上的優勢植物是蕨類和蘇鐵。很不幸這二者都富含神經毒素(原蕨甘、BMAA什麼的)。就算不吃這些植物,吃其他肉類也會因為生物富集作用而吸收。甚至呼吸也不能倖免,各種孢子作為懸浮顆粒物入肺是分分鐘的事。

———————————————————————————————————————————

當然在被毒傻之前首先得從各種恐龍的腳下活過來。


因為不需要,沒有智慧對他們的生存沒有影響啊。


鳥類就是獸腳亞目鳥翼類的啊,您難道敢說它沒智慧?


給出一些我個人的觀點。權當拋磚引玉。

1.首先,智慧在很多時候並不是生存的助力,在有些情況下上來說甚至是負擔。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在捕獵或是逃跑中會想太多反而錯失良機。

2.智慧的代價太高了,大腦是能量消耗大戶。大腦約佔體重2%,但卻需要消耗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絕大多數動物僅能維持勉強的溫飽,沒有多餘的能量供給大腦。不如進化出解決問題的本能。我覺得這裡有一個悖論,發展智慧需要多餘的能量,但是已經有了多餘的能量為什麼還有發展智慧呢?

3.文字和語言的創造是很偶然的,文字和語言帶來的社會活動和協作反過來刺激了智慧的發展。

4.人類的雜食性,為了能在複雜的自然環境中獲得各種不同的食物,雜食動物普遍有較為聰明的大腦,食物的種類越多,獲取食物的技能也需要越多,對智慧的需求也就越多,而人類正是雜食動物中食譜最廣闊的。

人類的智慧很大一部分不是通過大自然的自然選擇演化出來的,很多是由於種內激烈競爭演化出來的。

總結:

智慧生命存在的難關主要有幾點。

1.智慧的發展必須與本能相平衡,智慧不能是生物任何時候的主導。

2.智慧的發展必須在恰當的時間學會使用火,只有在這個物種進化到它生存所消耗的能量正好等於它所能獲得的能量時,突然會使用了火,由於火對食物的加工,這種動物消耗了更少的能量去消化食物,等於說在能量充足的時候又憑空多獲得了很多能量,這個物種才得以發展智慧。

3.需要在恰當的時間發明語言。

4.雜食性的飲食,人類的雜食性的出現因為氣候變遷導致非洲熱帶雨林的退化,被迫由植食轉變為雜食,同屬於小概率事件。

以上。

智慧生物存在的條件如此苛刻,不僅需要適合生命生存的環境,還要在恰當的時間發生恰當的事件。說不定能解釋費米悖論。也許我們真的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


太智慧的後果是人類要始終小心自己別毀滅了自己,所以老天還是很公平的


把進化換成適應,你就明白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能誕生出文明的智慧不是進化的必然方向。

要麼恐龍不夠幸運,要麼智慧進步剛開始時提供的收益太小使得高智慧突變沒法穩定表達。(高智慧個體無法脫穎而出擠占其他同類的位置)


1. 維基百科 - 傷齒龍屬 這貨就是可能進化成小龍人的之一,不幸掛了

2. 人類演化的歷史可不止幾百萬年,是恐龍時代的某生物演化成現代的人,而不是恐龍團滅了,再從有機物升級過來的。人類史的時間和演化的時間是兩回事兒

3. 人類的模樣,由鮮花塑造?

原文太長沒看,個人認為抓取不是演化為高等智慧生物的必要條件

恐龍里是有能抓取食物的

———————————————————————————————————————————

恐龍時代的某生物一直演化過來變成人,而不是恐龍團滅後再從有機物升級過來是個人推測;

恐龍也有能抓取食物的,這點來自科教頻道、侏羅紀公園裡有些食草龍用爪子抓樹葉吃;

高等智慧生物是什麼不太懂,個人理解是擁有的信息量大的生物。認為「抓取」的進化意義在於①更好的製造和使用工具②更方便書寫文字。

更好的製造和使用工具增加了信息變異幾率,文字則解決了信息傳播的距離跨度;這兩點是加分項不是必需項。

以上都是沒根據的瞎扯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很多生物)對子女的愛大於對父母的愛,這是種本能么?
為什麼沒有負熱量食物?
什麼事使你感覺人體是那麼美妙、奇妙或者那麼逗逼?
為什麼外國人很容易患各種過敏症?
为什么哺乳动物基因组比植物的庞大,但编码蛋白的基因个数却少?为什么植物需要如此多的编码蛋白基因?

TAG:生物進化 | 恐龍 | 進化生物學 | 動物分類學 | 智慧生命 |